•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游客

完结

主演:詹米·多南,达蒙·海瑞曼,奥拉维尔·达里·奥拉夫松,阿利克斯·迪米崔德斯,莎罗姆·布龙-富兰克,丹妮尔·麦克唐纳,达米恩·斯特劳索斯,斯蒂芬·亨特,戴维·科林斯,拉札勒斯·雷图勒,Mark Fantasia,吉娜维夫·莱蒙,珍妮特·克罗宁,Rhonda Doyle,Kamil Ellis,维多利亚·哈拉拉比多,娜塔莎·旺加尼恩,本尼迪克·哈迪,Peta Shannon,Shane Dundas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剧照

游客 剧照 NO.1游客 剧照 NO.2游客 剧照 NO.3游客 剧照 NO.4游客 剧照 NO.5游客 剧照 NO.6游客 剧照 NO.13游客 剧照 NO.14游客 剧照 NO.15游客 剧照 NO.16游客 剧照 NO.17游客 剧照 NO.18游客 剧照 NO.19游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游客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剧讲述了一名英国男子身处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心地带,他被一辆庞大的坦克车追赶,坦克车试图将他赶出公路,一场史诗般的猫鼠追逐战展开了。这个男人后来在医院醒来,虽然受伤了,但不知为何还活着,不过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在过去无情对手的追捕下,这个男人在广阔而荒凉的内陆地区寻找答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亲爱的,你在哪里心语阳光流浪狗阿甘挑战世界的怪兽禁锢之地九岁县太爷樱桃魔法THE.MOVIE~如果30岁还是处男,似乎就会成为魔法师〜灿烂的季节2022布迪·克拉维茨的学徒生涯冰封侠:时空行者 普通话版电影眼漫游中国迷情纽约百分之十第二季潮玩人类在哪里残酷1995突变梅森探案集 第二季靠近我温暖你青春的三段回忆斗罗大陆3龙王传说第2季·动态漫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川岛芳子1990美国僵尸对立面裸婚时代睡眠之谜

 长篇影评

 1 ) 慢电影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什么都需要慢下来
劈柴、织毛衣,都可以成为大众热爱的长电视节目

本剧亦然是慢电影
絮絮叨叨,说的那个餐中“雪崩”-----滑雪场人造之!
然后就是无穷无尽的人伦道德,连雪地方便都静止镜头数分钟!

最后,硬件ok的滑雪场,软件又有问题,那个搞笑的大巴驾驶员!

好,慢电影,符合北欧观众的需求吧!
关于人造雪崩,看http://www.qxnic.com/xiao/wlgx/9019/P-0-695.html

 2 ) 房间里的幽灵

  在电影《游客》(Turist,2014)的第56分钟,伴随着乍起的嗡嗡噪音,摄影机忽然逼近全无防备的客人,打翻了红酒杯。这一模拟遥控飞行器主观视点的插入镜头,在这部多半采取固定机位的影片中显得分外突兀。
  导演显然是戏仿恐怖片手法在和观众开个小玩笑,这次突如其来的惊吓和片中每次一样只是虚惊一场,也一如它们带来了狼狈和沉默。沙发上的谈话继续,但刚刚横飞而出的镜头却仿佛在提醒:是谁在看这一切?

  鲁本·奥斯特伦德导演的《游客》在刚过去的第87届奥斯卡中代表瑞典角逐外语片奖项,虽然最终抱憾未能提名获奖,但也一度杀进9部入围名单。影片获得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在内的大量媒体好评,“它以最完美的方式让观众感到扭曲不适。”安·霍纳迪如是评价。
  同样瞄准家庭纠纷,暴露婚姻关系中的尴尬无解,《游客》不难让人想到近期由大卫·芬奇执导的《消失的爱人》(Gone Girl,2014)。后者令人崩溃的除了女主角艾米的决绝果断,其背后依托的媒体和信众其实力量更甚;而置身阿尔卑斯自然屏障看似脱离社会道德批判的《游客》,则以更为直接的仪式化事件与场景,向夫妻双方提出正面质疑。

  和睦温馨的一家四口来到雪山度假,在一次用餐时遭遇雪崩,父亲不顾妻儿落荒而逃,事故平息后各人反思所为,原本祥和的假日气氛开始变得凝重不安。
  和山雪一起坍塌的自然是父亲在家中的权力和位置,在试图修复它的过程中,夫妻面临家庭内部和社会他者的里外夹击:如何向年幼的孩子解释?如何相互沟通达成共识?是否应该将“家丑”说予外人调解?
  ——在最后的问题上妻子选择了肯定,这或许是情绪的排解途径、症结的切除方案,岂不知造成了对男人尊严的凶狠鞭挞。自尊于婚姻中的男性无疑是最致命的软肋,虽然餐厅一幕男主角托马斯被雪雾笼罩,他却依旧保有维持其完美家庭形象的可能。“太阳出来了。”当他回身落座后,若无其事地说。然而妻子三番五次将事情始末陈述给他人,托马斯难以圆谎丢尽了面子,才是他最终导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难以责怪妻子的冲动表达,正如无法推倒求生本能在道德责任面前的存在必要。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一时的身体反应能够证明情感的一贯真伪吗?丈夫不承认,但敏感的妻子却无法停止怀疑。一旦信任链条断掉,婚姻的裂缝就再难弥合。

  影片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张弛有度,五天四夜的游戏时间,除了一家四口人的对垒,还被分配给与家庭产生交集的不同游客和朋友。在相似反复的言行中,他们始终围绕雪山事件旁敲侧击。妻子和丈夫各自独立的戏份亦颇具意味,女人在林间排泄时远望家人流下眼泪,男人置身酒吧与赤身大汉们怒嚎狂舞。通过这样一系列细微而传神的行动刻画,人物形象与性别差异愈发清晰。
  在性别方面《游客》并未给出一个鲜明的价值偏向,它更着重于通过表达男女思维的错位,呈现出婚姻的荒诞感。初看来它似乎在讽刺虚伪无聊的中产家庭,结果那对婚外情客人仅仅在听闻事后就坐卧难安,甚至于尾声一车游客同样惊惶不知所措。一群迷惘的男男女女无奈地走路下山,让《游客》的讽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雪崩的发生和父亲的落跑既是全剧的关键情节点,用以表现这一情节的那个近四分钟的镜头也成为本片的视听精髓。大景别,长镜头,没有蒙太奇给人物特写反应,竟也不在动作完成后转场切走。它保持固定,注视着雪崩降下到雪雾散尽,直至男主人公回到座位和家人再次坐定谈话,这一场才结束。
  影片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励志拍出影史最壮观的雪崩场面,在设计时他与他的团队曾尝试使用CGI特效制造雪崩效果,后来决定实拍。镜头后景的雪崩来自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前景是搭景餐厅与人工烟雾,经由绿幕合成,就有了这一家瑞典人在法国的餐厅目击加拿大雪崩的经典镜头。
  在危险扑面而来,直直指向拍摄角度时,并非监控录像效果的摄影机不动如山,完全架空了摄影师角色,已经出离客观真实。类似,譬如平稳尾随一家四口滑雪下山的跟拍;又如山头爆破、缆绳摇动、红色灯管急促闪烁的空镜头;以及在大巴车上对着窗子,在行驶中与窗外景观形成相对运动的固定摄影……它们构成了本片特殊的影像质感,一种几乎不可能在场的多余者的观察角度,冷漠而疏离。
  正如那打翻红酒杯的镜头所问,是谁在看这一切?

  影片中有许多反复出现的场面,其中每晚家人在盥洗室中对着镜子洗漱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它是一个多人腰上中景,正对镜子中央,却寻觅不到摄影机的影子,隐藏的视线仿佛悬在真空中偷窥。
  盥洗室本身是极其私密的场景,人们对于身体的调理被这个镜头暴露无疑。它在影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雪崩前夜一家四口和睦安详,夫妻互吻晚安;第二次雪崩当晚,丈夫方便,妻子提前离开;第三次是最后一夜,妻子裸露上身方便,之后丈夫欲亲近,妻子转身离开,留下尴尬愤怒的丈夫。同样的构图渐进的情绪,恰如乐章的复现与变奏。
  片中还出现了一个“神秘”的酒店服务生,他在雪崩一家归来时刚好在打扫房间,后来在楼道两次听到夫妻争吵,又闯入婚外情客人交谈的电梯间。这个有趣的角色始终没有一句台词,但却几乎完整目睹耳闻了事件全过程。它正如整部电影的视点,是对看似和美的家庭的侵入,同旨《博格曼》(Borgman,2013)只是没有具体的形体。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奥斯特伦德说到自己喜欢《奇异小子》(Gummo,1997)、《双面劳伦斯》(Laurence Anyways,2012)、《神圣车行》(Holy Motors,2012)等影片,而80年代在瑞典长大,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罗伊·安德森的作品。
  奥斯特伦德从日常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到了细微的不安全感,他本人就是个资深的滑雪爱好者,本片剧本来自朋友的相似经历,而尾声的巴士戏则参考了youtube上的视频。“巴士比轨道和地铁都有趣,因为独自掌权司机可能搞死所有人。”他说。
  与冰冷雪山形成对照,影片使用维瓦尔第的《夏》作为主题音乐,颇具讽刺意味。《夏》第三章急促的旋律,本似炎热天气将临的酣畅暴雨,此刻却成为不安的谶语。这段音乐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六次,最后发生在父亲在山间找到母亲,一家四口团聚。本应令人感动的高潮营救,却在之后母亲轻松地掸掸身上雪花,自己走路离开后,变成了另一个笑话。
  雾散去了,积雪之下深深浅浅的沟壑,像人们为回想起恐惧而感到的恐惧。它是湖心中没有一丝波纹的寂静,是午夜时分睁着的沉默双眼。即使雪崩的秘密从此尘封,然而房间里的幽灵已经看见了一切。

 3 ) 我们都是游客

故事的起点很简单:一家四口到滑雪胜地度假,第二天途中发生了雪崩,父亲迅速“拿起自己的手套和iPhone”跑开了,留下要顾及儿女走不了的妻子。雪崩没有预期严重,雪雾散去之后,父亲若无其事地回来。一家人什么都没说,却再没有了滑雪的心情,默默地回酒店。房间中那只看不见的大象——雪崩砸出的矛盾越来越大:儿女看父亲的眼神是失望,是不解,是夹杂着道不清的怒气。妻子等着丈夫道歉,或者至少给个说法,但丈夫没有。他还问妻子是不是生气,妻子说没有。他说OK,妻子也说OK。

电影开始时,导演用了几个冷静、看起来毫无感情的片段来描述这一家的日常:初到白雪皑皑的滑雪胜地配合着摄影师的指导拍全家福,全套的滑雪装备武装下一家人愉悦地滑行,回酒店的路上父亲护着小儿子教他要注意什么,一家四口穿着宝蓝色的保暖内衣在一张大床上醒来,一家人用同款电动牙刷刷牙,洗漱完毕两夫妻还亲吻了对方。这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片段正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跟家人在一起安全感自然流露,感到轻松愉悦自己却不自知。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去滑雪胜地住舒适豪华的酒店度假,装备齐全去做一项运动。生活富足,相亲相爱,好像什么问题也没有。一场雪崩把一直存在,一直没有被发现的矛盾砸开。然而看到了,再也躲不开。

妻子作为独立自主、理性的人觉得这也许是人性的本能,所以没有指责,没有争吵,丈夫问他是不是生气,她说没有。她不想争得道歉,她需要丈夫主动地承认错误和真心地悔改。小孩子就不管这么多了,看父亲的眼神是自然流露。回到酒店再也不想跟父母说一句话,不想跟父母呆在一起。奇怪的是,被儿女赶出房间的夫妇面对面莫名地笑了。对于一对爱着彼此又生活在一起多年的夫妇,这个事应该可以翻篇吧?

但不能。

晚上,夫妻跟在酒店遇到的一位独自来度假的女人及她今天刚勾搭上的男伴吃饭。饭桌上聊天谈起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丈夫讲起的今早雪崩的经历。他很自然地描述,没有丝毫的歉意。妻子忍不住,说丈夫雪崩时“拿起自己的手套和iPhone”拔腿就跑。丈夫像失忆了一样不承认自己丢下家人跑开,妻子觉得这样这件事实丈夫怎么可以矢口否认。饭桌上的小争执,冲突欲发不发。争执被旁边桌的生日惊喜打断了,两人似乎意识到自己在饭桌上失态,尴尬地停止了争论。

回到酒店房间又谈起此事,丈夫认为是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不接受妻子的角度,觉得妻子不应该把自己的描述强加给别人,不应该试图说服饭桌上的所有人。电影进展到这里,我心中已经骂了男主角一万遍。他用“逃避”这么幼稚的方法来推卸责任,还用“看问题角度不同”这种让人忍不住翻白眼借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妻子“试图说服别人”。既然丈夫这样说了,纵使不认同,也不打算跟丈夫争了。怎么可能通过争论去说服或者改变一个头脑已经有成熟自我理论的成年人?只能等对方自我反思,然后自己决定去改变。她选择求同存异——“我们经历了一场雪崩。我们都很害怕。但后来没事了。”——两人达成了这个共识。然而一家人穿着那身让人安心的蓝色睡衣刷牙的场景不见了,画面只剩下两人穿着灰色的睡衣在刷牙,丈夫的眼神试探地看着妻子,妻子一副公事公办的表情——又是一次自己退让达成的共识,这么多年的家庭生活中这样的退步肯定不是第一次了。

半夜还是睡不着,夫妻走出房门想在楼道谈谈。那个昨天雪崩之后回到酒店,遇到那个在他们房间的清洁大叔又出现了,在楼上抽着烟看着夫妻俩。两夫妻说:“能否麻烦回避一下,给我们一点私人空间?”这位清洁大叔其实就是我们这些观众:无意中见证了这个家庭矛盾,忍不住去看,去想,去以镜自审,去评论,去给意见。然而夫妻觉得这只是他们两个人的事,他们自己可以解决。

但是他们自己解决不了。

度假第三天,雪崩发生后第二天。妻子说今天自己想一个人滑,问丈夫能不能今天带孩子滑。丈夫说可以。妻子在山上滑雪场的树林里蹲下小便时,听到丈夫和孩子不远处传来的声音,还隐约看到家人滑过的身影,情不自禁地哭了。她觉自己这么爱的人怎么会是这样?自己的付出和妥协到底是对是错?心中滋味说出来,别人听起来好像也没那么严重。但是自己就是过不了心里这道坎。孩子也一样,小儿子闷闷不乐,父亲问他怎么了,他说:“我怕你们离婚!”

回到酒店,妻子和度假第二天晚上一起吃饭的女人聊天。这个女人有丈夫有小孩,却一个人来度假,跟对上眼的男人约会。妻子问你生命中好像有很多男人,那你丈夫怎么办?那个女人你说她跟丈夫的关系中都各自为自己负责。妻子问你们彼此不妒忌吗?那个女人说不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丈夫和其他女人过得快乐,为什么不让他享受呢?妻子说那如果你有朝一日老了,丈夫把你抛弃了怎么办?那个女人说被抛弃当然不好过,但是我的生命中重要的人很多,不止丈夫和孩子。她觉得,不能把整个人的自尊建立在成为一个恋爱中的女人,或是成为一位母亲之上。妻子问难道不觉得和一个人建立一段关系、结婚生子、共度一生,要比在法国的酒店里跟各种的男人勾搭值得多吗?女人说为什么要选?我可以同时有长期的和短期的关系。妻子说现实没那么简单,你想清楚了吗?女人说那我就没想清楚吧,不可以吗?

两种对爱情关系的态度,个中甘苦只有自己知道,谁也不该评断孰优孰劣。只是这一段对话让我们知道:妻子对一段稳定、长期、互相信赖的关系的追求。这个追求是她妥协的原因,也是她对丈夫 “拿起自己的手套和iPhone”拔腿就跑举动的失望和愠气的来由。

电影快进展到一半,出现了一对嬉皮感的情侣,他们和妻子在雪场缆车巧遇,然后决定一起吃饭。整个饭桌的画面都没有出现妻子的正面镜头,主要以声音参与整个用餐过程的谈话。看起来和乐的用餐,妻子的心却在别处想着自己的问题。幸好没有正面特写,不然也是强装出来的笑意,不看也罢。反而用声音和背面镜头参与更能让观众理解妻子的心绪。

饭后谈话,嬉皮情侣说着让人无聊至极的故事。妻子没忍住,大家都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又提起了雪崩这件事。丈夫的眼神一瞬间的不解和愤怒跃然脸上。作为观众,我也有一瞬间的不解和愤怒,仗着自己作为第三方客观公正,觉得妻子怎么跟祥林嫂一样不断地说同一件事。你不是主动和丈夫达成共识了吗?然而作为观众,忘了妻子也是人。作为一个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地说服自己去跟错误的事情妥协?丈夫已经听不下自己说的话,那么就请嬉皮情侣作为第三方来评断一下这件事吧。

听完雪崩描述的嬉皮情侣又尴尬,又意外。再次听完妻子描述整个雪崩世界,丈夫的眼眶似乎满溢泪水。嬉皮情侣也令人意外地理解和评断能力都惊人。嬉皮情侣开解妻子,说人在这种突发的极端情况下本能地求生是正常、可以理解的。突然丈夫的新玩具飞行器向嬉皮情侣直冲过来,虽然是儿子误操作的举动却着实是一个吓人的镜头。其实导演是想借这个贯彻了丈夫情感的玩具来表达丈夫不想要任何人参与讨论这件事的心理。

丈夫和儿子待了一阵,同时听了隔壁嬉皮情侣对妻子的开解后,决定出来谈谈这件事。他说他很意外他们俩对这件事看法的差距这么大。自己没有意识到妻子是这样看这件事的,妻子一直没有好好地跟丈夫谈过这个心路历程。作为观众突然想起来,整个不解、失望、愤怒、妥协、退让都是妻子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妻子从没跟丈夫真正地沟通过,丈夫问它是否生气她说没有,她主动提出的达成模糊共识。妻子觉得自己作了巨大的牺牲,然而丈夫根本不觉得这是个事儿。

妻子让丈夫分享一下对这件事的描述。丈夫说我怎么看无关紧要,关键是显然这件事这个对你来说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经历。嬉皮情侣问丈夫是不是不同意妻子的描述?丈夫说他不同意。妻子说雪崩前他们一家人在拍视频,所以整个过程都有视频记录,一起看看视频便知世事如何。妻子的描述是事实,视频为证。看完视频,丈夫萎了。他说看起来像是他在跑。嬉皮情侣开解丈夫,也许他这个举动就像是飞机舱失压是父母要先自己戴好氧气罩再帮小孩戴,也没那么不能理解。

嬉皮情侣在回自己房间的路上讨论起这件事。二十来岁的嬉皮女觉得四十多岁的嬉皮男这一代人就是这样,先考虑自己再考虑别人。比如说嬉皮男跟前妻离婚,孩子一直是前妻带,自己却和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女人去度假。嬉皮男不能接受自己被情人这样描述,一夜不能眠地跟困倦难耐的嬉皮女讨论。

这一夜不能眠的不止嬉皮男,男主角独自坐在客厅的椅子上思考着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难过地哭了。

似乎时间把一切抹平了一些,清晨丈夫和嬉皮男相约去滑雪。在另一个男人面前,丈夫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力。在嬉皮男的建议下,放声向白白的雪山呐喊。之后两人去雪场露天酒吧喝酒,正享受啤酒的时候,一个美女走过来打招呼,说是帮对面的朋友转告觉得丈夫是整个露天酒吧最帅的。丈夫听了飘飘然。然后高兴没有持续一分钟,美女又走过来跟丈夫说不好意思,是她看错了。她朋友觉得帅的那个人不是丈夫。你看青春易逝,不要一直觉得自己still got it(还有料)。

回到酒店,丈夫忘了带房卡。敲门没人回应,到处去找找不到,于是只能坐在房门口傻等。这给了他孤独的时间思考妻子对自己的重要性。睡醒的妻子打开房门的时候,丈夫似乎找回了一些东西。丈夫看妻子的眼神变得温柔和深情。是夜,夫妇又到楼道,前一秒还笑着的丈夫突然就哭了起来,而且哭得不能自控,自己也停不下来。然后一家人抱着哭得停不下来的丈夫。这一刻达成了无声的和解。

翌日清晨,一家四口又去滑雪。雪在下,天气不佳,丈夫还是坚持一试。迷雾中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看不清前路,果然妻子的前进中走丢了。白雪皑皑的雪中,怎么呼喊妻子的名字都没有回应。丈夫让孩子在原地等待,原路返回去寻找妻子。大雪飘飘,父亲的身影消失在远处,雪地里是两个孤独的孩子。爸妈能否回来?呼喊爸爸也没有回应。呼呼的风声下是白茫茫的荧幕。然后,茫茫雪雾中出现了父亲抱着母亲的身影。父亲兴奋地说,我做到了。这时候母亲很干脆的起身,拍拍沾雪的裤子,淡然地往回走。原来这是父母为孩子演的一场戏。重塑孩子心中父亲的形象。

然后一家四口愉快地走出酒店,回家。

以为故事完了,并没有。

电影中出现的角色都同时乘着由一辆由技术生涩的司机驾驶的大巴。崎岖的山路加上车技生涩的司机感觉每一次前进都是死神的召唤。母亲的极力要求下司机开车门,全车人也争前恐后地要下车。这争先恐后的场景正好切合了嬉皮男在之前安慰妻子说起的沉船海难中幸存者踩着死者的尸体逃生的场景,原来真的是本能。嬉皮男冷静地让大家镇定,按次序下车,欲发的踩踏事故警报才解除。

除了那个与妻子聊天的独自来度假女人,所有人都下了车。女人鼓励着车技生涩的司机,留在车里让司机安心开车。然后司机在旁人的指挥下倒好车,顺畅的延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下山了。众人看到顺畅下山的大巴,有一刻安静地意外。

然后大家也顺着山路步行下山。一车的游客三三两两地走在下山的路上。一家四口走在一起。嬉皮男走在一家四口的身边,还帮妻子抱起困觉的女儿。嬉皮女走在他们前面有一两米远。同一件事,对一个经历了多年家庭生活和感情深厚的夫妻的影响会消退,会在争论和理解中自愈;而对一对年龄差距大,时间和感情深厚度都不够的新情侣,能起到致命的作用。

游客们走在下山的路上,一直走。电影结束。

 4 ) 女主最后下车,是为了救自己精神上的“命”

本片并非一次个体特殊事件,而是探讨处于普通婚姻关系中的两个人的情感走向和自我保护机制。又因为中产身份的设定暂时排除了经济问题,聚焦于相对纯粹的精神方面。

该片的主线是女主在雪崩事件前后的心理状态转变(并非男主)。

事件发生后,女主和男主没有特别激烈的争吵,双方均有流泪,但男人更激烈一些(宣泄更彻底)。女主在雪崩事件后亟需解决心理问题,但她自己预设的底线是“不离婚”,这点与她从黑发女的对话可以看出来,她对黑发女的开放式婚姻关系表露出的不是羡慕,而是“难以置信”,即现阶段的她完全不认为那种不在乎和不忠诚的模式会令自己幸福,她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那你不担心这样他会抛弃你吗?

这是一个婚姻中弱势方的普遍性问题。

参考这张游客照构图,此时男性是家庭中地位最高者。

男主最高且处于画面中心

可以说女主在这几天时间极度浓缩的痛苦与极速转变,都是基于不想离婚的自我扭曲。因为她没办法选择这个看起来最简单的排解方案。

女主想要男人认错道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过。她和男人私下交流时也不强调他的背叛行为,而只是把事情模糊简化掉,我认为她是害怕单独直面男人的“不认错”,因为她可能也认为那是本能反应而并非过错,但她确实又因此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有伤害就有施害人。她没有想好男人认错或不认错的后面一步怎么走。

这种想要他“认错”的需求是如何传达的呢?是在和刚认识的情侣餐桌闲聊时,她将轻松的家庭谈话转变为一场“审判”,她需要听众席和审判席来帮助她将丈夫打成施害人(甚至当庭提交了视频证据)。然而她两次争取支持都失败了。第一次黑发女根本不在乎,第二次大胡子始终在为男人开脱。

大胡子和小女朋友也是类似的情感关系模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将女主彻底击垮的一场戏,我认为是男人酒后爆发痛哭,大喊“我才是受害人”那场戏。此时没有审判席,他通过施害于自己,瓦解了女主的原告身份。

非常关键的一句台词

男性在情感模型中的不善沟通或拒绝沟通常使得他们情绪累积。对婚姻中的男性而言,妻子通常是他唯一的情感倾诉对象,当无法向妻子排解自己的委屈与不快时,他便崩溃了。

在丈夫崩溃发泄丧失行动能力以后,镜头中两个孩子趴在哭泣的父亲身上,并要求母亲也加入这个安慰阵营。原本作为家庭支撑者的丈夫和父亲,此时处于画面最底层被所有人保护的状态,是这个家庭最大的“孩子”。

女主原本是不情愿的

对比雪崩事件发生前的家庭构图,第一天是非常普通的家庭关系。

夫妻位于两侧共同守护孩子
孩子作为纽带捆绑父母(此时床上还有第五位家庭成员即男人的手机—象征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认同)

因为这场哭闹,妻子本着家庭至上的原则,设计了一次风暴中的呼救,并让丈夫“英勇”地解救自己,重塑了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从她被男人放下后活动自如的双腿可以看出是假求救)。但这次设计是她个人所为还是与丈夫合谋,还需打个问号。(我个人倾向于是她自己所为,因为在上一场集体拥抱中,丈夫已经矮化为孩子的身份,没必要与一个孩子商量合谋)

接下来就是结尾下巴士的这场戏。我看了一些解读,都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妻子对丈夫所谓“求生本能”的报复,企图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扯平。我认为这与细节有明显出入。其一,女人当时独自下车,并不是危难时刻抛弃丈夫与孩子,因为当时车已经停稳,在车上并没有明显的危险。其二,当女儿走累时,女人求助大胡子抱着女儿,说明她仍然没有重新树立对丈夫的信任。

那么下车这场戏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是这短短四天,女人紧急形成的一种“自保”模式。她将导致自己情感和婚姻危机的关键原因,从“危机时刻丈夫的逃跑”,外化为“危机时刻的来临”。也就是说,她认为只要不发生危险,不使家人陷于危险之中,她就不用再承受丈夫背叛的可能,也就解除了她自身的危机。

所以当巴士显现出一点点危险时,她的反应比任何人都激烈。因为她已无法再承受第二次危机中的背弃。

这是她对自己精神生命的““自保本能”。也是这一笔,写出了普通男女在婚姻关系中索求的差异。男人更在乎物质生命,而女人可以舍弃肉身保护孩子,但不能失去精神上的命。

至此,两人终于成为了一对平庸的、寡淡的、貌合神离的中年夫妻。而那些因为从众而选择下车的男男女女,又何尝不会走入这样的模式中呢?

 5 ) 年度最佳荒诞喜剧

首先我觉得这是一出喜剧。最直接的原因是从后半段开始我就笑得没停下来过。
我不是很同意豆瓣其他几篇影评所说的此片是“严肃探讨”,“人性高度”云云。导演的态度大概就像那几门长得像烟筒般的大炮一样荒谬。
荒谬是看完本片之后我的最深感受。
与其说婚姻的本质是荒谬的,不如直接说人生就是一出荒谬喜剧。一场意外暴露的根本不是什么婚姻问题,暴露的是人的本质。你的,我的,大家的,谁都逃不掉。从来没有消失过,一直都在每个人头上悬着。看你怎么掩盖或者怎么对待。
荒谬还存在于滑雪场中人与人之间的“尴尬”感。一家人在一起度假,丝毫没有什么轻松快乐的氛围。夫妻之间的谈话——尴尬,以至于在外人面前才能破罐破摔般的撕逼;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争吵——尴尬;一家三口在影片前半段说的话少的就像雪地里的脚印——尴尬。
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整个雪场的气氛尴尬到任何人大概都宁愿呆在山顶冻死吧。
不过导演的喜感直到影片后半段才完全发挥出来。当剧中的人开始频繁说话的时候,“尴尬”就卸下了伪装,露出了“荒谬”的真身。妻子和丈夫分别和逗逼闺蜜们(那个大胡子逗逼演的真好)hang out的戏份功能性太过明显暂且不提(但依然没少荒谬成分)。神来之笔就从丈夫坐在门口撒泼大哭开始。我愿意相信之前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真哭,也勉强同意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刚开始也是真哭。可是这厮真是个实打实的演技派,这场哭戏被他演的肝肠寸断,缠绵悱恻。
好戏没完,如此婊气十足的妻子自然不甘示弱。雪地里再次给两位小观众奉献了一场意图明显,演技蹩脚但态度强硬的年度大戏。不过妻子可能自己也觉得荒谬,最后从丈夫怀里站起来的时候连屁股上的雪都懒得拍。
机智的导演在最后一场下山戏当中给自己升了一手好华。他收起了自己全片都洋溢着的喜感,拍了唯一一场不那么魔幻主义的戏。当最后镜头从丈夫的中景慢慢拉开,直到整个下山团队的全景的时候,大概我们已经意识到这雪地里的荒谬已经蔓延全球了。
真实生活里没那么多抓马,这部影片也一样。别说离婚了,我觉得片中的夫妻回去还是依然可以白头偕老。旅行可以分手是说给小年轻听的,人家都老夫老妻了,分手没那么容易。其实这事本来也就是妻子无聊嘴上说说,老公道个歉就完了的事。但是导演硬是用《四季》和那几门大炮装出一副仪式感来吓唬人。论事件的本质,这部片子在《美国丽人》或者《革命之路》面前就是纯逗你玩。但多亏了导演,把这个简单的搞笑故事拍成了高大上的荒谬喜剧,还让那么多人严肃了好一阵子。昆汀大概都要甘拜下风了。
我一直觉得最后一个镜头里,丈夫在对着镜头冷笑。或者说我要是导演我一定会这么做。看着妻子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我觉得到头来丈夫才更牛逼。那种似笑非笑的表情貌似在对着镜头前所有的观众说:看什么看,mind your own bussiness,好像你的人生不荒谬似的?!
最后,这里是揭示了人生终极意义的一段话,出自电影《时时刻刻》。祝大家都能继续好好活。
“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时时刻刻》真乃神の影片)

 6 ) 尴尬并享受着

《Turist》

本能导致婚姻崩坏,是矫情还是不再爱?

漫天飘雪,是它本就自由随风,还是人为美化附加?夫妻本是同林鸟,往往以爱情为出发点的婚姻,是世俗枷锁,还是人性使然?大难临头却各自飞,面临危险时逃跑是本能,可保护妻儿同样是本能,哪一个才真正刻写在基因里?雪崩之下的男主第一时间抛妻弃子,事后回到座位上好似无事发生,而妻子在两波朋友面前都忍不住提起此事,不肯放过丈夫也不肯放过自己,大有一种“我曾经爱的那个男人已经死了,现在我要你这个杀人凶手也社死”的架势。导演绝的地方就在于,让我这样没有任何情感经历的傻逼大学生,同样尴尬致死,陷入无限暂停播放平复心情的困境中,夫妻之间的情感危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抛向所有观影人的诘问:我们都是本能的受害者吗?

难道婚姻皮套下的爱情真的有保质期?或许婚戒选购与演技培训才是婚前的必修课,都收一收一碰即碎的玻璃心和追问到底的不放心,不然婚姻就像雪崩,来得快走得快。

自从看完《悲情三角》,就开始补鲁本·奥斯特伦德导演的作品,在依次看过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奖项的《悲三》、《方形》、《游客》三部片后,看得出导演对于人性刻画的痴迷,在恰到好处的讽刺中尴尬并享受着。

 短评

婚姻题材真是越掘越有深度,很难想象鲁本·奥斯特伦德将这种婚姻问题推向普遍化,甚至超越婚姻关系讲述普遍问题的能力。可以与《消失的爱人》《爱的就是你》合称“2014婚姻暗黑三部曲”!固定式镜头的安稳肃穆感,冰雪世界的冷清美丽,都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3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尽管最终躲过了雪崩,但这一家人的关系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托马斯究竟怎么样才能挽回妻子的心,并且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重塑他的威信

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去年的FFF团大作实在太多了,这部更是黑得不动声色,什么家庭体系,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总会被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舍弃或破坏掉,几处危机时不同反应带来的aftermath以及不同观影者占据道德制高点时所获得的快感都暴露着我们的本质缺陷。片尾太带劲了。

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电影就不必细看.....

1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很有深度的一部片

15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想到奇葩说的一期辩题

16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我也是我本能的受害者”。

18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毛泽东

2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中产阶级的婚姻危机

24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突然觉得不要结婚比较好

25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还行

爸跑跑

28分钟前
  • 绿豆酥
  • 推荐

剧作致胜之作:布局精巧、细节精准、对白精妙。影片中的家庭关系或夫妻关系,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极具参考价值——同样的遭遇或处境,早已经存在于你我之间,只是还没有被“一件小事”引发而已。当托马斯崩溃的时候,我有一种梦魇附身之感,而男性的自私和女性的隐忍,同样带给我切身的体会。

31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中产阶级寓言故事。无产阶级乐呵呵的旁观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逗我

36分钟前
  • .
  • 较差

中产阶级的玻璃心啊,如果我是女主,就两人独处时直接问他:“你刚才为毛要跑”,让他解释不就完了。非要两次都当着朋友,突然把男人逼的下不了台,朋友也搞的无比尴尬。这两人的情商都低的惊人,居然还能维持十几年的婚姻,也是醉了。

40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5/10。屁大点事折腾了两小时,节奏慢的接受不了。婚姻没有那么浅。可以赞美为“以小见大”,也可以批评为“匠气”。

43分钟前
  • 乍暖
  • 较差

影片不错,加一星给剧情的深度

45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事件在两人内部无法解决,女人便会试图向外界寻求助力。已发生过的无法当做幻觉,男人抵赖,女人势必要咄咄逼问。他的一再否认,激发了她的一再确认。结尾处女人抛夫弃子逃下大巴,使本已岌岌可危面临崩坍的婚姻重又回归了荒谬的平衡。男人抽了颗小烟,知道这件事总算彼此扯平,可以过去了。年度佳作!

4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我任然相信爱情!我任然憧憬爱情

51分钟前
  • 咿呀咿
  • 推荐

北欧式冷冰冰的小片,探讨了一个杀人不见血的话题,让所有人都跟着它一起反省,男女对于亲情关系之别,最后却让人哭笑不得。剧作非常的工整,优点是主题的绝妙,导演还一直用维瓦尔第的G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夏”来制造故事的仪式感,对于中产阶级的故事,古典音乐总是万能的灵药。★★★★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