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心而论,优缺点明显】
别云间的服化道和台词都是用心准备的,在男女主的言情戏份里,镜头分镜的方式有一点点像韩剧的风格,不是磨磨唧唧的滤镜风,是含蓄唯美带有独特的东方韵味的风格。举个例子,韩剧《阳光先生》里男女主第一次正式见面,互相遮住对方的下半张脸,四目相对,认出了对方。《别云间》里男女主相认,男主用纱遮住女主的脸,终于确认这是他朝思暮想等来的人,和《阳光先生》里相认的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男女主在屏风两侧的初见和定情,这两组片段也非常唯美,是现今古装剧里很少能出现的拍摄手法。这里说和韩剧风格相似,是因为韩剧也很擅长拍这种光影风格,不是说模仿了韩剧,我是很喜欢这种风格的,放在别云间里恰如其分,可以说男女主的戏份为这部致郁的剧增添了为数不多的柔和浪漫的色彩。
不过这部剧的打光有点问题,可以清晰的看到脸上的粉,不是说非要磨皮到脸上完美无瑕,只是能看到皮肤肌理和看到满脸的粉底,这种镜头质感还是有区别的,不知道是打光的问题还是化妆的问题。
演技方面,女主本身人设上不太讨喜,起到的作用不大,演技平平淡淡,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长相上比较小家碧玉,太瘦了,有点撑不起场面。因为女主算是男主唯一一个陪他到最后的精神支撑了,所以是不是应该更温柔更坚韧,心疼男主但是认同他的做法从而没有阻止他,女主并没有给我这种坚定的感觉,可能是人设和情节设定上的问题。
男主演技还好,台词也还可以的,但是他的声音特质太明显,以至于台词听起来还是有种我在听演员本人说话的感觉,不过已经算是好的了。男主每集哭这个设定,让男主有很多情绪比较激烈的戏份,镜头处理的不太好,很多时候直接怼脸,脸上的粉真是太高清了...实在是狰狞多过悲痛。再者,男主的选角不太合适,这是一个21岁就自杀的小太子,男主演员再怎么也很难展示出少年感,虽然演技可以弥补,但是弥补有限。如果真要演少年,还是得消瘦一些才比较合适,目前看来还是有些缺憾的。不过男主的代入感是有的,就算是年龄不合适,看久了也能够接受。
配角都很好,有很多老戏骨,让朝堂戏和权谋戏也不显得无聊,年轻的角色也很出彩,顾逢恩,许昌平还有张小舅子都很好。只是男女主...可能是目前国产剧的现状,无论剧组再怎么专业,男主女的演员也是资本敲定的,没法按角色特性选。不过再说一句,虽然我觉得男主年龄不合适,但是男主这个角色确实太难了,演员还是比较好的完成了这个角色,没有说演技不好的意思。女主无功无过,至少没有让观众很出戏,没有破坏剧本身的调性,就算不是最佳选角,也不是败笔。
剧情方面bug不少,拖沓不少,也有生拉硬拽的桥段,但是瑕不掩瑜,男主的人设立起来了,配角也很不错,是合格的群像剧。更加难得的是,这部剧除了常见的爱情描写,把师生情,父子情,母子情,友情,知己都描写的很到位,让人物关系立体完整,很多细节值得反复琢磨。
前后呼应很多,比如男女主初遇和定情的屏风场景,比如前期男主对父爱还心存幻想隔着门对父亲说了很多真心话,但是父亲直接走了并没有听到,和结局父亲在门外终于相信了太子的善良说了很多暖心的话,但是太子已经自杀身亡一句都没有听见。如果没有之前的场景,这个结局可能还不会很催泪,但是有了太子执拗又笨拙的示好在前,更显得这个温情的父爱姗姗来迟。为什么不早说呢,一切悲剧的根源就是于父亲的猜疑和太子的原罪,迟来的舐犊情深,再也捂不热已经冷了的心脏。再比如太子假传圣旨也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禁闭的宫门成为一个永恒的伤疤,但是在大王和皇后分离的时候,太子却为这对母子的最后一面放行,说他太心软了也好,太善良了也好,将心比心,不愿意别人也承受和他一样的永恒的伤痛。还是让太子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完整了。还有一个很小的点,结局陛下在抱男主孩子的时候,小孩玩他的官帽他也没有在意,随他去了。这个细节和男主和女主讲小时候舅舅会骑了半宿的马来抱抱他,陪他玩,他也会玩舅舅的官帽,不过这一段是台词里说明的,没有拍出来,我也不确定是不是剧组想做个前后呼应,这个细节很触动我,陛下对小孩子是宠的,舅舅对太子更是。剧组把前后呼应做的很到位,不会觉得是前后重复,而是更好的诠释了人物的心态变化,性格特点,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相比较而言,男主爹的视角我认为可以再多一些,因为这部和《东宫》在视角方面是有些相似的,剧的成功是把主角视角调成了上帝视角,《别云间》的上帝视角不够明显,对男主爹的描述少了些,使得这个角色的行为有些喜怒无常,不可理解,如果能稍稍解释一些,男主爹这个角色的丰满度会增加不少。
再说台词和剧情方面,《别云间》的编剧肯定是下了功夫的,甚至有些晦涩难懂,导致我不得不拉进度条反复理解台词,这不是剧的问题,是我的文化水平问题哈哈。不过正是因为这些难懂的台词,使得观众看不懂就懒得看了,实力劝退。曲高和寡,不是说别云间拍的有多阳春白雪,只是现今的观众生活太累了,看个剧还要动脑子的事就不太愿意做了,和看书一个道理。不过还是要感谢剧组,即便看的人可能少了,还是愿意磨台词磨剧本,拍出这种不是肥皂剧不是糖水片的高质量高标准的作品。我认为别云间虽然是有男主女的,但本质上是权谋剧,成长剧,不是仅仅言情剧这么简单。希望有兴趣耐得住性子的观众,一定要努力尝试一下,这个评分,是值得观看的意思。
【和琅琊榜祁王的契合程度】
我很赞同热评里说结局是东方版“弑父”情节。东方传统教育,不孝为大,以至于东方观众很难接受“弑父”的情节,所以亚洲拍这种类型的情节,会选择和父亲共沉沦,或者自杀让父亲的目的无法达成来展现反叛的效果。太子自杀有到达这个层面上的传达。
太子的道没有错,他可能懦弱,可能优柔寡断,但他有原则底线,重道轻术,是把万民放在心上的明君,是没有力量也努力保护身边每一个人的至情至性的人。这样的人不想用残暴不仁的方式夺取权力,所以对于手足相残,君父的猜疑苦苦相逼,他被迫一直处于防守的态势,是的,他不够杀伐果决,但绝不是懦弱无能的人。和顾逢恩在城墙上的对话也能反应出他不反的原因,他怕对手段算计习以为常,成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也怕顾家多走一步真的成为拥兵自重,功高盖主的叛军。
他身边的人也没有错,老师,舅舅,逢恩,昌平还有陆英,哪有权力的争斗中没有流血牺牲,没有尔虞我诈。到底是得天下者得民心,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完别云间,我仔细的想了想,作为平民,我们并没有机会得知上位者的品德如何,在权力争斗中,平民只能得知结果,能不能得民心,不知道,但是得了天下才有机会得民心。而民心所向,真的能换来天下吗?怕是在民心知晓这么个心怀万民的人之前就已经被心狠手辣的其他竞争者除之而后快了吧。所以,萧定权的道注定无法为他赢得天下,悲剧是唯一的结局。
论萧定权和琅琊榜里祁王的适配程度,正直善良,不愿意玩弄权术,直言纳谏,不结党营私,被纯臣拥护,被万民敬仰,还有赤焰军死心塌地保驾护航,像不像?连配置都很像。结果是什么,祁王直言纳谏被认为是功高盖主,纯臣拥护被认为是结党营私,赤焰军被当做叛军剿灭,一杯毒酒换来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萧定权一定有很多话想跟祁王讲,我和你,该怎么办。他甚至还不如祁王坦荡,他从未得到过君父的认可,甚至出生就是被舅舅和顾家军架上太子的位置,出生就是原罪。为了万民而成为一个明君是他终于为自己找到的理由,如果不是一开始被按在太子的位置上,他会不会去争夺这个位置都是个未知数。他继承了君父的多疑,父亲兄弟的背叛猜疑,让他一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努力保护每一个人,虽然力不从心,满身狼藉,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每一个人,真心换真心,前赴后继的亲人朋友愿意为他付出生命,他不愿伤及无辜,但是没有权利,伯仁因你而死,他发现他从来没能强留住哪个人。
萧定权是个现实版的祁王,祁王可以坦荡赴死,萧定权只能看着亲人朋友相继离世,郁郁寡欢,自杀收场。如果拍琅琊榜前传,不就是这么个故事吗?想看祁王是怎么样的风采?如果不解决这个生性多疑,区别对待的君父,祁王也只能得到一杯毒酒,同样是悲剧,到祁王就惋惜,到萧定权就“太子赶紧自杀吧。” 是如今的观众也双标了,还是没能剥开重重的迷雾,看到萧定权和祁王的相似性?
琅琊榜更像一个理想化的朝代,纯臣当道,太平盛世,别云间是刻意打破这种理想化。所以一个看起来很爽,一个看起来很闷。如果赤焰军留下了小股实力,会不会逼祁王反?如果交出兵权,拥兵自重的林家会不会被永除后患?满门忠烈,仍然被猜疑被削弱,为这样的君主流血牺牲,再热的血也有冷下来的一天,顾思林和顾逢恩父子的做法真的那么难以理解?如果有幸存活下来,了解真相,林家真的绝对不会反吗?因为琅琊榜的基调是绝对正义,不容有任何污点,所以我相信琅琊榜是不会写赤焰军或者长林军反的,但是现实里,不好说,李世民算是明君了,如果他一直忍让也只有死路一条,那么这种反叛后事如何评说呢,也不好说。
太子的道是什么,其实他只是按卢尚书的话做而已,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心系万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能够用梅长苏的方法,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何尝不想,可是他做不到。这是现实与理想的鸿沟。有琅琊榜的珠玉在前,显得别云间更加的憋屈,但是这何尝不是另一个视角,太子殿下悲剧的一生,更加证明了理想主义是多么难能可贵,殉道,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萧定权这个角色的成功性在于他真实可信,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他是祁王的另一面,即便是悲惨的一生,也不应该全盘否定他的理想,信念,善良,正直,还有坚持,直到死也没有改变的道。
我理解为什么叫嚣“太子赶紧自杀吧” “太子不如死了算了”。但是我很喜欢萧定权这个角色,也感谢剧组这么用心的作品,可能不会再完整的看了(太憋屈了哈哈哈哈)但是一定会好好回顾细节的,欢迎补充和评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果和你不同,就是你对。
可待,删减的12集来了,许昌平回来了。这个《鹤唳华亭》模糊不清的堂兄,清晰的回到了《别云间》。前废太子的遗腹子先是报仇再是报恩,兄弟二人冰释前嫌,把酒言欢。信任的感觉,共同的志向,给悲剧色彩的浓重的太子,带来一丝温暖。廷试案,当太子在城楼上一袭红衣,抛出玉鱼(代表天子权威),极力保护赴考学子的时候,堂兄是感动的,心动的。太子身居庙堂,心怀天下,属意苍生。和出身江湖的自己是有着相同的道,忧黎民之忧,苦百姓之苦。贤臣择主,更何况母亲灵台清明时,告知太子虽然是仇人之子,更是恩人(先皇后)之子,要报恩。对于萧定权来说,这位许翰林,有才华,有谋略,是齐王?是父王?不知道是谁派来监督自己的,一直到童谣案。许昌平找到真相,剥开亲情的外衣,把真相血淋淋的展现出来。太子才知道舅舅对自己爱是真爱,利用也是真利用,谋反的心和准备也是一直有的。这个真相不会是皇帝让他找的,他是可以信任的。为了破解五王的阴谋,许昌平以身饲虎做诱饵,逼迫五王出手,阴谋败露。做这一切,都是瞒着太子,因为他知道太子不愿用术,想要堂堂正正打败小人。
太子的表哥,顾逢恩,在长洲的三年,再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了。战争的磨练,父亲的惨死,当太子到达长洲,他终于起兵谋反了。目的自然是好的,为了太子能登基,开创一个理想国,天下太平,文化昌荣,老有养,幼有持,君王检,臣子恭。可是太子不要,不能为了皇位,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骨,是太子眼里的民,是人。太子和表哥选了不同的道,再也不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了。
两个哥哥,对太子都是有情有义的,堂哥以身饲虎,拿自己做诱饵,为太子扫清障碍,全太子的天真。表哥想用枯骨为太子铺路,让他踩着血迹走上皇位。有了皇权,开创太平盛世理想国。太子不要成王败寇,不要堂哥拿生命助他为王,不要表哥拿将士和百姓的生命助他为王。太子的自杀,是最好的解脱。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和山水间。
。
10.2更新:看到最后一集其实是让小顾当了恶人,把李明安、皇帝都洗白了一丢丢,原著里老顾之死是这俩人所为无疑。这里不讨论改编好坏,谈谈历史上这种叛。。乱:
1.为啥要叛?现代人的考虑是有没有胜算,而在历史上这种事的动机主要是:别无选择,不叛就死(少数脑子有洞的如朱高煦除外)。比如钟会灭蜀(当然主要功劳是邓艾老师的)后叛乱,真的只是被姜维忽悠+个人野心膨胀吗?钟会是司马家绝对心腹,但带领几十万魏军倾巢而出得胜,司马家焉能不忌讳?历史上这种有实权的将领叛。。乱的目的一般也不是真要自己当皇帝,而是要上头默认自己地头蛇,土霸王的地位,而那些后人看起来觉得“484傻”的还没叛就被扑灭的,反而更多是要因为站错队注定嗝屁趁还有力量垂死一搏。所以小顾之叛是很真实的。
2.所以小顾484傻?当然不是。原著里胜算至少半数。只看历史的话,与现代人熟悉的观念不同(现代战争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减少了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因素的影响,而是绝对实力的对抗,甚至仅凭沙盘推演就能推测走向,所以往往追求的不是胜负,而是明确的政。。治目标),古代战争里变动极大,能抓住机会迅速占据主动,则以弱胜强不算罕见。比如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现在看简直是孤注一掷+白送,但曹爽的弱鸡富家翁心态就把曹老板的几世基业拱手让人。
3.雪满梁园也提到了刘璋(把益州献给刘备)、刘琮(把荆州献给曹操)这些原型。但这些原型其实并不具备这里由小顾带来的萧定权的实力。而历史上萧定权这种地位的人往往心狠手辣(原著里他也心狠手辣),比如朱允炆,他受全套儒家教育(是不是听起来像萧定权?),推行的一些事也很“克己复礼”,你以为他是被叔叔赶走的小绵羊,其实他是激进削藩把叔叔们逼的自焚的小狼狗。因为个人的翩翩风度和与地位/生死相关的心狠手辣其实并不矛盾。而萧定权的珍贵之处在于他在陆文昔的指引下克服了这种权力带来的异化和分裂,这就是梁园一直说的“大圆满”,也是所谓“天真”。
————原文———
《鹤唳华亭》里萧定权的身上融合了太多太子的故事,不只是我们知道的扶苏(但扶苏是长子不是太子),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戾太子刘据,还有很多其他人的影子,如李亨,朱常洛。这些人的故事里有皇。。权斗争的非人残酷和历史的可怕惯性。
扶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皇帝驾崩时不在身边,矫诏赐死。扶苏没听意见起兵而是自杀。
汉文帝是被诛灭吕氏的功臣们选出来继位的。史记写他的王后和三子接连死去,窦氏于是成为皇后。现代很多学者认为王后是吕氏(当时刘家各个王的妻子几乎都是吕氏),王后和三子之死是汉文帝(当时还是代王)所为,为了安功臣的心,确保不会复仇。皇权斗争就是这么残酷。
戾太子和汉武帝感情应当说很好了。但在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父子之间隔着宦官。当宦官奉命来查他,太子想到扶苏的下场,怎能不殊死一搏?这一搏,反而成了造。。反,兵败自杀。
孙权扶持工具人鲁王对抗太子来制衡江东本土势力和流亡江东的势力,最后两个儿子都没继位,幼主登。。基。《鹤唳华亭》的脉络与此完全一样。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他没儿子,过继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司马昭还号称要还权于侄儿的,当然没有,传位司马炎。而司马炎传位给了智。力。障。碍司马衷。为什么呢?因为司马家靠贾家、羊家这些士族统治,继承人司马衷是各家的胜利果实,岂容分割?于是没多久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了。
唐朝从玄武门之变开始都靠抢的。唐玄宗自己让老爹当了太上皇,就总是担心自己也被太上皇了,于是一日杀三子。李亨天天如履薄冰痛苦不堪不知道哪天就死翘翘了——终于趁安史之乱上位了把老爹太上皇了。也许是急于稳固根基确认合。。法。。性,贪功冒进要平定安史之乱,结果安史之乱又绵延了好久,华夏生灵涂炭,唐朝后来一直在藩镇割据中。
明朝的长子继。。位特别多。因为明朝有一套自己运转的很好的制度和一个强大的文官集团,保证平稳交接就能继续运转。因此明朝出了很多奇葩皇帝,比如朱祁镇。
朱元璋杀功。。臣也有这个原因。本来给嫡长子朱标安排的一套人马随着朱标突然去世变成问题了——权。。力太大,新人压不住。只好在老朱自己还活着时统统杀光。只是没想到杀光后靖难之役没人能打仗了。
万历宠爱郑贵妃,迟迟不肯立太子。文官集团就给万历很大压力。《鹤唳华亭》里也能看到,以卢老师和他的门生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如何保太子。电视剧里没拍出但小说里皇帝如何让太子去管钱以开罪官。。员(如雍正王朝里4和13的查账),也有赵王定楷如何结交笼络文人(如康熙年间的八爷)。万历如果真想让心爱的朱常洵继位也有办法,比如毒死朱常洛。但他没有,还是传位给了后者。只是可怜的朱常洛继位30多天就被红丸案搞死了,估计郑贵妃脱不了干系。
总结起来就是,皇帝们的儿子都是工具人,父子亲情几乎没有,除非他很爱你妈妈爱屋及乌(如唐太宗爱长孙皇后,康熙爱赫舍里)。太子就是个不顺利继。。位就会死的很惨的职业。这也是为啥《军师联盟》里头看着与世无争的甄夫人发现曹丕恨死了自己后,去跟司马懿歃血为盟,要他辅佐曹叡继。。位。因为不然就是死。
所以《鹤唳华亭》里的皇帝和太子看起来变态,其实是历史本来就这么变态,权力抹杀了人性。
随便写写,欢迎补充。
(PS:本来发在鹅组,也搬到这)
写此贴之前,也是看了某贴对于太子道的申斥,在回复他的帖子中,所悟得的一些感想。剧中形容太子,小怯而大勇,为道而死,为理想献身。
那何为道?私以为,太子的道,应是天下万民。道的终点是民,而术的终点是君。当太子与逢恩在城楼抉择,你要当君,只能造反,这是术。正如陛下与武德侯当年一样,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那让太子去二选一的人是谁,是顾逢恩,他想帮太子,他却不懂太子。倘若顾逢恩懂太子,没有造反,等太子上位,也许那美如画的江山,他们能够看到。倘若顾逢恩真的逼迫太子谋反,且最后登上大位,那真的能如各位看官口中所说,先造反,民不聊生后,再实现万世清平?也许有,如明成祖朱棣,唐太宗李世民。但漫漫历史长河,又有几个朱棣、李世民。况且太子与他们所面对的不同,太子面对的是外戚专权的风险,是军队干政,那到底是党指挥抢,还是抢指挥党?你顾逢恩今天用披上道外衣的术来助我得天位,明日呢?兄弟手足,但有些事是不能为,术不能以道之名践道,否则必将堕入术的深渊。
术为道所用,道是术的终点。在下有些愚见,在现代,所谓术就是军事力量,美帝正是靠术而非道,多少南美、中东人民深受其害。术能防人而不能驭人,我泱泱中华也有术,但我们有我们的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假设未来,有人提议我中华以“正义”之名入侵他国,先用术打开其国门,再用道辅以人心。但是术为道先,道为术用,又怎么抚人心,道在哪?早在1931年,就有了那所谓“大东亚共荣”的说辞和勾当,真是可笑至极。是道是术,诸公心中自有明镜吧!
说完道,那何为勇?太子的死,让我想到了六个人,其中有位姓谭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戊戌六君子的死,是勇,萧定权皇太子,亦是。
非常感谢梁园写了这么一个神仙故事,夸梁园的话有太多太多了,词简秀美、如金错刀、虽瘦而骨刚,心思灵巧、用典精到、构思细密、一层又一层的“俄罗斯套娃”啊。但是这些比起她要表达的那种美好的审美、那种精神、那种风骨、那种“情“来说,就是她的术和道。 非常感谢杨导,呈现这么好看,这么多回味无穷的名场面,整部剧就是一件好精美的艺术品。是的残缺之憾才是真正的艺术之骨吧。感谢《别》剧的播出,是的,虽然它被有褒有贬,但是《别》的播出确实“圆”了剧迷书迷的心头憾。虽然悲剧是壮美的,缺憾是壮美。但是既然为了过审,既然不能演的那么锥心蚀骨,那么就演的更完满完美吧。完完满满的让看懂浅一层的人开心,让看懂中一层的人会心,让看懂深一层的人....记得剧中和书里都说到那些梦吗?是的完完满满其实是梦,但是看到壮美悲剧的我们很多很多人心底深处希望的不是就是这么美好的一个结局,不是吗?《别》播出之际,很多主创都用“圆”为主题拍了小视频,剧组真的还是很有心的,虽然园可能不同意“圆“,但是这剧也是是园的,不是吗? 感谢晋哥哥和桐妹妹,感谢剧中每一位演员,真的真的是没有一位是演的不好的,就连群演的小哥哥都那么投入差点把阿昔勒窒息了。他们每一位命运转换的悲欣交集,都让我心疼。五大王最后的那一段话真的很棒,辛鹏小哥哥非常棒👍🏻当然卢尚书的离世是让我最最窒息的。戒尺打太子那段和遗言那一段,每听每哭。随着殿下,喝酒心痛投水、一下一下打手心... 要感谢的可能很多... 我真的很庆幸遇到了《鹤》,也很庆幸《别》也播出了。回首之顾,珠玉之宝。 谢谢你们。
一切都始于猜忌,毁于猜忌。如果不是当年箫睿鉴怀疑自己最爱的女人,他也不会失去他最爱的孩子。他爱的人,因为无法接受他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而怨恨他,怪罪他,为了所谓的江山,竟不惜手刃手足。他的不纯洁,不干净,让最爱他的女人失去活着的信仰。她的爱人,应当是坚毅的,勇敢的,正直的,干净的,纯良的,像萧定权一样,即使身负荆棘,依然一往无前,依然不忘初心。
萧定权,陆文昔。感谢罗晋李一桐演活了这两个角色。两位演员在创作过程中非常用心细致,所有的小动作小表情,每一个抬眼,每一滴泪,都满含他们对角色的充分理解以及完整表达。当萧定权再次肯定,她,就是陆文昔的时候,他满心满眼的欢喜,又满心满眼的心疼。他仔细地,一点一点的,看着她,想看清楚一点,再清楚一点,仿佛一眼没看住,她就又会从他眼前离开。她说她怨恨的一直都是自己,因为自己对殿下的贪恋,害死了父兄,更害死了恩师,但这一切并不是她的错,躲过这一劫,也还会有下一次的诬陷,再一次的迫害。其实文昔更加怨恨自己的,是以为自己的贪恋的那个善良纯洁坚毅勇敢的人,退缩了,懦弱了,不能在她需要时给予庇护。他让她失望了,一次又一次,猜忌,试探,他的谋划里,竟是用她冒险,拿她博弈。她害怕自己爱的人会迷失本心,于是在浴池告诫他,用自己的生命将他从深渊的悬崖边拉回来。她爱透了这个男人,她还是贪恋这个男人,她希望他的心里,依然是净土。这才是这部剧想表达的大爱啊,这是一部用心至极的作品啊。已经很久没有作品让我这样感同身受,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有所指,都得到了呼应。比如屏风,比如浴池边文昔再次挽起自己的袖子,比如大家公认的相认现场,大相国寺;比如她是我的人这句始终贯穿在他们之间的台词;比如定权首次向父亲隔门剖白以及最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表白。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前后呼应,都在讲述一个因果。最后别云间用许昌平来做旁白,也是很好的设计,许昌平作为曾经最心黑的人,抱着毁掉一切的信念活下来的人,也为太子的正义而感,放下心里的怨恨,可见萧定权,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角色。他聪明果敢,是为江山,为社稷,为黎明百姓,为天下苍生。我必须在这里再夸一下罗晋,他确实哭的很多,但萧定权实际上就是一个柔软的人。他所受恩师的教导,是兄友弟恭,是母慈子孝,是太平盛世,是安居乐业。他不爱争斗,即使他幼年丧母,饱受父亲冷落,他还是乐观以对,他还是抱着希望,他和父亲,可以不止是君臣,而是真正的父子。所以他每当看到自己的兄弟为了陷害自己而做出那些不堪的事情,他才更加心痛。卢世瑜教成了这个孩子,他将国之储君,教导成了一个堪负天下之重任的君王。一个与他父亲一样睿智沉着却心怀善意的君。但这条道路太坎坷了,荆棘满布,险象环生,其实,太子最终选择的死亡,是对这天下太平的成全。他明白,一切始于他父亲的猜疑,只有他消失,才是真正的结束。他疲了,累了,他不再抱有期望了,他以为,他永远换不来父亲的真心,他没有想到,他的父亲其实已经放下了一切。
是箫睿鉴晚了一步,他以为他的孩子还会像从前的每一次一样,饱含期望与纯真地看向他,叫他爹爹。此时的帝王,却在他最爱的儿子的血泊中,体会到什么叫孤独。而那颗即使头破血流也将心怀天下的星星,终是陨落了。他得到了他要的昌平盛世,却再也换不来天伦之乐。一切都是箫睿鉴的心魔,他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无法接受自己为权,对手足兄弟兵刃相向,更无法接受自己最爱的女人,也为此要离自己而去。所以他宠爱另一个女人,宠爱他与另一个女人的孩子,他想用她,换她吃醋嫉妒,换她回到自己身边,换他们二人回到从前。可惜他一步错,步步错,他甚至找借口去怀疑,自己的女人和被他害死的哥哥有着见不得人的关系,于是他越走越远,他在这条路上不断告诉自己,自己没有做错,是他们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是他们对不起他,他是君,他不能承认自己错了。他在看到渐渐长大萧定权越来越像自己的时候,更加慌乱,他害怕这个像极了自己的孩子,会做出和他当年一样的举动,他怕历史的重复,他怕权力的更迭,他更怕,输。所以他一次一次试探这个孩子,终于在不断的怀疑中,确定了这是一个好孩子,这是一个不会像他一样大逆不道的孩子,这是他和他最爱的女人生的孩子,这个孩子有着一切的美好,他终于决定做一个父亲了,而定权却没能等到。定权不知道的是,他的父亲在发现原来母亲是为了保护那个遗腹子的时候,放下了心防。就算知道定权的谋划,他的手段,也决定相信他,因为他的母亲,是那样的善良 ,他想要相信,这个孩子,也是那样善良的。但顾思林的死,让他的君王忧火再次燃烧了起来。他必须留一个后手,因为这个孩子,失去了太多,他以为他会因此恨他,因此反他。箫睿鉴,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儿子,直到定权的死亡,他才明白,家国天下,是这个孩子心中的大爱,萧定权,是为天下而作为,而非权。所以啊,萧定权只能死,他认为这个满心忧虑满心猜疑的君王,再也不会相信自己了。大概萧定权也不明白,父亲心里,也有那一块柔软的地方。他们父子太像,却又太不了解对方,总是以己度人。其实这个结局,不仅是萧定权的悲歌,也是箫睿鉴的悲剧,他最终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黄志忠老师太优秀了,实名夸赞,好演员对于好的作品真的是太重要了。
这部剧,太好了,好的让我不知道再怎么夸了。导演所有的镜头,都是那么精妙。文昔和定权的最后一面,最后定权背过身去,却没有松开文昔的手,他多舍不得她呀。他可以赴死,却唯一不愿与她分离。文昔一点一点将自己的手从他手中抽离,也是满满的不舍,她将再也不能触碰到这个男人了,这个她为之付出了一切的男人。但她懂他,她也尊重他的选择,终有一天,她也将随他而去。届时他们也会像初识时的双鹤一样,遨游山水之间,俯瞰这盛世。这大概是爱情最勇敢的样子了。
非常喜欢主创所想要表达的大爱,用两代君王悲歌,换一首清平乐。世间险恶,为追逐理想,切勿忘初心。
只能算勉强及格,各方面都差鹤唳华亭正片还几个档次,当初没放出来是对的
比正片好看多了
我真的是没见过这么作的剧,怎么作怎么来,不矫情会死嘛?!本来之前那60集,只要给糖下一秒必然玻璃渣,所有人都不好好说话,每句话都无数次停顿,一度我觉得如果当个韩剧看,最后的最后勉强给了个开放的结局,还能接受。可是,请问这十二集算啥?别人家彩蛋番外都是给发糖,这是嫌虐的不够直接给刀子是嘛?!把所有人都作死了然后来个自杀?我报复你的方式就是弄死我自己让你后悔和心疼?编剧脑子进水了?不作死会死嘛?折腾了七十多集,请问图什么呢?真的是不能忍了。。。。。。。什么鬼!
“——可待吗?——努力中!”感谢杨文军!前情回顾的玉鱼、告庙、廷杖太太太良心了!!
是我所期待的「别云间」,在这锦绣地狱中,萧定权最终守住了他的道,为了黎民百姓免受战乱之苦,甘愿放弃唾手可得的皇位,自废储。他,一个青春且干净的人,卒于二五。我坚信,双鹤已得解脱,遨游在山野之间。2020.09.26 「鹤唳华亭」完结。
太好看了,完全补全了正篇里原著的缺失部分,神还原原著
这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剧。其他也没啥可说的,这就是当今国内古装片的最高水准。这短短12集堪比鹤唳华亭的后半段,高潮不断,节奏剧情紧凑,青年演员和老戏骨们都发挥的十分出色。李一桐的陆文昔已经是我心中的白月光了。
这。才是我想要的鹤!回首之顾,珠玉之宝。望可望之事,待可待之人。点灯,所愿,完美还原小说遐想。哭了。
只落得 一片白茫茫大地 真干净河清海宴 时和岁丰你愿的天下 终未能亲临那一片踉跄狼狈的雪勾起中学时读罢红楼的伤怀2018深秋 天盛长歌 权2019冬末 鹤唳华亭 君2020初秋 別云间 道🌫
望,可望之事;待,可待之人
虽然剧情颇多遗憾,但我真的是爱惨了这剧的服化道和台词,满满的中国古典文艺范,以及镜头画面的唯美细腻
这个番外我感觉更无张力 节奏太平 看完后我心中毫无波澜 正剧鹤唳华亭里听到顾思林死啦,看着男主的哭戏还有点感觉,而番外也做得真心太平淡,如果番外能做足悬疑感也行,可惜的是没有做好,悬疑感不足,剧情节奏感不够
番外比正文好看系列。上一代的自私与猜忌,却给光明磊落敢爱敢恨的下一代带来了悲剧,萧定权送走顾逢恩,陆文昔送走萧定权,许昌平送走所有人,带着大家年轻一代的期盼欣赏河清海晏。下一代的晚辈,用生命来弥补规劝上一辈偏离的航向,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与道,但终究令人唏嘘又无奈,热血又荡气回肠。
第一集的前情回顾做的太好了,番外的剧作感觉要比正剧更好一些,必须夸一夸,古装剧要都能做到这水准就好了,给五颗星鼓励一下
文昔最后见他那一眼,默许他留下金簪,知道与他最后一见。无悲无喜,因为她知是成全。于他,不死才是最大的折磨。她说她今后会告诉孩子,他的父亲是清洁的人。天下哀痛,唯独她坦然。约好来世相见,这便足够,不用更多。有时人眼观世太过浅薄,有人知你懂你,让你可以安心一死,多么难能可贵。
我不管!鹤唳华亭的售后满分!可待。值得待。
感觉剪辑有问题啊,开头塞的满满的,想要表达的太多,于是乎牵扯太多,没有层层递进,所以看得很绕头又很无趣
唯有悲剧,才是永恒之美,圆满。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结局。
鹤的导游和剧组是真性情真情怀了😭😭😭😭
1. 看了许多自称画面好看的电视剧,这部是最属实的之一。2. 以自刎来报复父亲可能是东方的“弑父”情节的形式,但这种表现形式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不够“爽”,不过倒是完美呼应剧中的“道”。3. 结构也是精巧的,可以看到类似门外真心话门内无人听的呼应。 4. 不知道当时是不能过审/篇幅限制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结尾现在才放出,至少剧组的心血没有白费,还有很多像这样本可以很优秀但被剪成四不像的作品,希望也能以这种方式看到。5. 这个结局当时没有明确放出来也许是好事,现在的国产剧观众越来越不能接受不趋同的文艺作品,如果当时放出对于结局会有很多人质问为什么主角们会这样选择,从而冠上烂尾之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