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严重剧透注意。
掐指一算看完电影正好一周了,而我还没从情节里走出来。有时候上课想到这个结局就心梗,处于一种想骂却骂不出来的感觉里。我的确被这个结局煽情到了,毕竟丹尼尔的邦德是我成年以来最喜欢的人物,而看着他在银幕上壮烈牺牲,我不可能不为止动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认为《无暇赴死》本质上是个令人失望的007电影——或者说根本不能算是007电影了。
它大概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退休五年后,因为MI6的生化武器流落歹人之手,邦德不得不接受CIA好友的邀约,再次为正义出战。他在调查中意外发现,曾经的女朋友玛德琳并没有背叛他,并且还为他生了一个孩子——
我觉得写到这里,问题就已经非常明显并且非常严重了。这到底是家庭伦理肥皂剧,还是007?邦德就不该有孩子。我就这么说吧:任何一个角色都有在银幕上喜当爹的权利,除了詹姆斯·邦德。因为这个角色的魅力就在于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在于他睡遍世界美女却依然能抽身离开,风流又无情。邦德和孩子就像油和水,根本不可能兼容——谁进电影院是为了看邦德当爹带孩子的?WHAT THE ACTUAL FUCK? 为什么要赋予他一个完全没必要的身份?
著名英国非虚构作家Ben Macintyre就写过:邦德没有朋友、没有政治立场、没有家人、没有过去,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得以心无旁骛地为女王和国家战斗,始终孤独又悲情,这才是这个角色的核心。塞给他一个孩子,这个决定既烂俗又荒谬——邦德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留下孩子?他不知道孩子会成为把柄吗?
让詹姆斯·邦德就做詹姆斯·邦德吧,不要把他变成钢铁侠或者金刚狼,他不需要一个孩子来衬托他的人性,他不需要为老婆孩子牺牲自己也已经是英雄。这就来到了第二个让我出离愤怒的点:他们把邦德杀死了。
Ben Macintyre在那本007著作中,有一章的标题是:The Spy That Never Dies。我很想问问Macintyre老师在看完这个电影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很想把书敲在导演脑袋上?没错,邦德就是永远不会死的那类角色,他游走在生死边缘,却总能化险为夷。这也是这个角色的精髓之一。现在倒好,我不知道有几年脑血栓能写出这样的剧情:邦德不仅死了,还是为老婆孩子死的。
WHAT THE ACTUAL FUCK???
第三幕的最后,邦德被反派Safin下了毒,他只要接近玛德琳和马蒂尔德(邦德的女儿),她们就会死。不光如此,毒药可以轻易传染,意味着哪怕他不碰她们,但是碰了其他人,一传十十传百,迟早会接触到她们然后令其丧命。多么完美的方案,邦德只能去死了,是不是?
且不说这个情节有多么庸俗,这根本就是宇宙级别的out of character。最后一幕,邦德站在楼顶,凝视着天空飞过的导弹,眼神平静而释然。对不起,我不知道这是谁,反正不是詹姆斯·邦德。《皇家赌场》展现给我们的007,充满了一种几乎粗粝的生命力。他被人算计过、被下毒、痛失挚爱、无法通过最简单的测试......但这都不影响他一次次回到战线上来,为女王而国家赴汤蹈火。不管是书里还是电影里,邦德的形象始终是这样的:纵使他一无所有,遍体鳞伤,也依然会在苦难中蹒跚行进,一往无前,for Queen and country。
007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系列IP的主角,身上有着不可违逆的规则。我敢说其中之一就是他不能死掉。他就是那个我们可以看着他出生入死,而不用担心他会真的离去的角色。他会被暂时打垮,但永远不会被真正打败。这是他的光环,也是他的魔力,世世代代的观众之所以爱他,爱的就是这份不切实际。现在倒好,各种陈词滥调的情话、家庭温馨、父亲为女儿出生入死.....这是《飓风营救》吧?
(不,不是,因为这个拍得还不如《飓风营救》。)
除此之外,我必须再再再吐槽一下玛德琳·斯旺女士。这个角色在《幽灵党》里就极其失败,《无暇赴死》里基本也没救回来。她是一个塑造得非常糟糕的角色:我们不知道她的个性(对比之下,Vesper和Paloma一登场我们就知道她们是什么样的人),无法与她共情,她的角色几乎没有记忆点。没人会质疑邦德为什么爱Vesper,但你只要搜索一下就能看到一大片人困惑邦德怎么就爱上她了。
我不否认蕾雅·赛杜在《阿黛尔的生活》里表现出众,但是选她当邦女郎实在是个错误的决定,为此选角导演值得被浸猪笼。她在电影中差不多只有两个表情:困,和难过,除此之外她和丹尼尔没有任何银幕火花(可能因为她比他小了将近20岁吧)。这不是我一家之词,我随便引用几个烂番茄的影评:
“两位主演的吸引力无可置疑,但他俩的爱情压根没有一丝火花。他们的互动略显尴尬,无法像2006年《皇家赌场》的邦德和Vesper那样点燃银幕。”
“如果说有什么,Lashana Lynch的新007是个更有趣的互动对象,相比玛德琳来说。邦德和玛德琳之间缺乏的化学反应委实令人难受,这本来不会是什么问题——但电影恰恰建立在邦德对她的狂热爱情之上(丹尼尔·克雷格和伊娃·格林在《皇家赌场》里就很不错,这就是为什么四部电影之后,看到邦德造访Vesper的坟墓,还是会令我们深深动容)。”
“问题就是电影篇末建立在一段几乎没有任何戏剧化的关系之上:玛德琳的角色如此单薄,只能算是过世的Vesper的一个影子——那段爱情被伊娃·格林演绎得如此刻骨铭心,以至于你完全相信它能够穿透詹姆斯·邦德这个为国家而生的利器。”
“玛德琳和邦德的化学反应从来都不让人信服......公平地讲,这个时代的所有邦女郎都被Vesper远远甩在第二位。”
“不幸的是,即便是充满感情,即便有那些美丽的情话,我们还是难以相信这对情侣深深地爱着对方。这很令人遗憾,因为,说到底,正是这段关系,这份爱情,成了这个电影的主心骨。”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谁想看我能把原文全找出来。本人就喜欢这种明目张胆的拉踩。
事实就是,选择让这个角色回归就是最大的败笔。她和邦德之间的感情完全没有任何铺垫,没有任何发展,你怎么能指望观众突然之间相信邦德爱她爱到死去活来?电影里邦德将她送走后独自过了五年,后来又跑来找她,对她倾诉衷肠......可是你那五年里看着挺自在的啊?另外,我们从来没见过她抚慰他,逗得他笑(其她女性角色基本都做到了),而她还是两部电影的主角。在我看来,这段感情线乏味而强行,就好像——我引用另一篇影评——就好像制片人揪着电影院里的观众,在朝他们大喊:“记不记得上一回邦德娶了Diana Rigg(《女王密使》中邦德妻子的扮演者),而那简直棒极了?啊哈,这次也是!”
这次不是。
就看看多少人喜爱古巴那一段、并称之为全片最精彩的地方吧,玛德琳甚至不在那一段里,这是多严重的问题。回想2006年《皇家赌场》,Vesper出场之后,直接将全片引入高潮。十五年后,《名利场》直接这么写道:“在丹尼尔·克雷格的邦德时代里,最精彩的一幕中没有动作,没有枪支,没有摇匀或搅拌的马提尼酒。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火车上,在一张餐桌旁,邦德正准备和会计见面,后者负责给他汇上百万美元,参加黑山一个高赌注的扑克游戏。走进来的正是Vesper Lynd(伊娃·格林饰)——她坐下来宣布她就是钱。”
选择让邦德死掉已经很过分了,选择让邦德为一个根本没什么亮点的女人死掉是值得坐牢的罪过。最后一幕玛德琳开着车,看着女儿说道:“让我给你讲一个男人的故事,他的名字是邦德,詹姆斯·邦德。” 有人这么回应道:可是她也没和他在一起多久。她能讲什么?
邦德的魅力就在于,他和别的间谍不一样,他始终是孤独的,一无所有。让一个冷酷的间谍拥有一个女儿,嗯,不错的想法,但是007电影不是它该存在的地方。观众看007是看什么,看他为老婆孩子热炕头吗?看他走入穷途末路不得不牺牲自己?根本不。放过邦德吧,就让他俗套地拯救世界,俗套地喝酒飙车,再俗套地到处睡一睡不好吗?这些正是这个角色的特点啊。
电影在北美上映之前我看到推特上一个影评人长吁短叹,最后说反正我们永远有《皇家赌场》。唉,看完之后我理解他了,想当年《皇家赌场》多么惊艳,怎料就出道即巅峰了。或许连美轮美奂的Skyfall,都无法在剧情、张力、风格以及节奏上,超越2006年的这一部。
写到最后又想到另一篇影评:或许《无暇赴死》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它的创作团队误认为《幽灵党》是个很吸引人的故事,因而选择将该片作为前者的续集。我想说,《幽灵党》烂透了,而这个电影继承了它平庸的角色和一团稀烂的剧情,现在在烂番茄能有84%新鲜度,制片人和导演赶紧跪下来感谢佛祖吧。
我想引用Ben Macintyre的这一段来结束这篇吐槽:
“邦德是谁不重要,他代表了哪一代人,也不重要。他可以是金发或者棕发,流血或者不流,没有区别。每一个邦德都不受社会约束,同时又在拯救社会本身;他充满魅力,但本质上孤身一人;他有标志性的物品——汽车、衣服、手表——但几乎没有人格特征或怪癖。他没有政治立场,没有朋友,没有家庭,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他是很多英国人幻想成为、却无法成为的那类人:一个独行侠。”
反正我们永远有《皇家赌场》。
“邦德,詹姆斯·邦德!”
007,一个流行六十年的符号,到今天还是特工题材标杆。
系列不老,但人会老,这任007,丹尼尔·克雷格,演了十五年,而这部,就是他的谢幕。
这部史上最长的《007:无暇赴死》,到底如何?
本文有剧透。
1
《007:无暇赴死》和前作《007:幽灵党》有联系,但没看过幽灵党,直接看这部片也没太大障碍。
故事开始于詹姆斯·邦德又一次退休了,过着美滋滋的隐居生活,每天带着玛德琳兜风度假。
结果突然有一天,邦德被追杀,还差点被炸死。
邦德本来是假死隐居状态,他怀疑是女友玛德琳还和幽灵党有牵扯,背叛了他。两人就此分开,再也没见面。
之后,邦德换了个地方继续隐居。结果才五年,邦德平静的生活又被打破。
幽灵党头子当年被邦德抓进去了。但幽灵党人还在活动,他们闯进生物实验室,偷走一样生物武器,大力神。
大力神是政府研制的基因武器,非常危险。邦德以为M停掉了这个计划,结果并非如此。
主要负责大力神的科学家,就是M的手下。但科学家其实早就投靠反派了。
此时老兄弟找到邦德,让他再出山抓回科学家。
邦德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新007告诉邦德不要插手,邦德一听,反而决定把跑路的科学家抓回来。
好不容易在古巴找到科学家,结果是大反派设局,趁机释放病毒,整死一群幽灵党人。
邦德找到Q帮忙破解信息才发现,大力神针对的不只是幽灵党。
如果这个病毒失控,只要接触皮肤就会致死,这种必杀的武器,已经落在反派手里,马上就会引起世界大乱。此时,玛德琳也被反派绑架。
所以,又一次,邦德要去执行任务。不同的是,这次不是和邦女郎,而是和新的女007一起,拯救世界、拯救爱人和孩子。
2
自丹尼尔·克雷格接任007,他的几部作品和此前007电影略有不同,相对而言是成体系、更连续的。
2007年《007:大战皇家赌场》,2008年《007:大破量子危机》,2013年《007:大破天幕杀机》,2015年《007:幽灵党》,和如今最新的,15年5部。
一个系列下来,这任007的人物前史、背景和经历,基本完整了。
其实最初丹尼尔出演007是有争议的,相比历任,第七任丹尼尔英俊不足,硬汉有余,长相不够帅气、不够优雅。
但风风雨雨到如今,角色形象已经和演员形成特殊羁绊,得到观众认可。
本来在《007:幽灵党》,丹尼尔就打算不再出演007。从故事内容而言,大反派幽灵党头子被抓,也算结束了。
并且《007:幽灵党》在历任007电影和丹尼尔的系列里也是质量较差的。
所以本片选择衔接幽灵党的故事,有先天劣势。
像蕾雅·赛杜出演的玛德琳,作为邦女郎在这部回归,情感戏份挺多,但不够吸引人。
这部片子的反派主要有幽灵党头子和新反派萨芬。
新反派自诩和邦德相似,是独行侠、救世主。他心理够变态,但角色前史不够丰厚,人物行为说服力不足,魅力也不强。
不过电影也有明显优点。场面够刺激,也有新意。追车飙车、枪战火拼都是常规操作,什么只身跳大桥、骑摩托车上大坡、丛林枪战才是新花活。
尤其是最精彩的一段,古巴遭遇战,邦德和安娜·德·阿玛斯出演的神秘古巴女郎合作战斗,打斗行云流水、潇洒自如,非常有特工范儿。
所以这部谢幕作,虽在人物上是弱项,但单论场面,同类商业片里还是佳作。
3
把时间线往回拉,007系列电影,来源于伊恩·菲莱明的小说,007这个数字,是小说主人公英国情报局MI6特工詹姆斯·邦德的代号。
但007这三个数字,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绅士风度,可以说,007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和大众心目中的特工一词划等号。
尤其像港片,当年周星驰主演的《国产凌凌漆》《大内密探零零发》,都是明显玩梗007。
但是到今天,特工片有了更广泛的含义,《碟中谍》《谍影重重》《王牌特工》这些后浪,或许才更符合当下观影习惯。
不过相比最早的“一个任务、两个女人、一个敌人、一身装备”的套路,007到今天也产生了诸多变化。
像丹尼尔的007,Q、M存在都保留,但人和身份换成更符合时代的形象。
而这种变化,在《007:无暇赴死》达到新的高峰。
小到每部必出、高潮耍帅的“我是邦德,詹姆斯·邦德”,成了消解式的喜剧情节。
大到整个电影的颠覆。007代号被一个黑人女孩继承;邦德不再是到处留情,他甚至有了家庭,有了女儿。
这种情感线设计,丰富了人物厚度,但很难说是适合007的更新。
詹姆斯·邦德,本就该是个潇洒的符号,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潇洒,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风流。
他本就该在枪林弹雨里来去自如,怎么也打不死,还能杀他个七进七出。
现在邦德有了女儿,追逐枪战的时候,不仅带着女友,还带着女儿,不再是独行侠,这也就罢了。
最终,邦德为了不伤害所爱之人选择死亡,更是对以往007“无敌”形象的一次完全颠覆。
虽是为了他人,自己选择死亡,不是被反派打败。但这仍是一种无奈,是角色能力有了限制和天花板。
007,就此成了血肉之躯,也有无力解决的问题,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刻。
《007:无暇赴死》是一部007,更是一部反007。
这对于丹尼尔和系列来说,无疑是一次盛大的告别仪式。
这类片子,天生是适合影院的。本片在007系列里的质量,也算中等偏上。但具体去看与否,看各位兴趣了。
這部從2019年開拍,號稱丹尼爾克雷格最後一部的龐德續作,經歷了將近2年的延期與等待,如今終於正式上映,身為每部龐德電影幾乎都看過的死忠老粉,個人對這部的等待實在太漫長了,從2015年《惡魔四伏》等到現在,將近6年的時間,等到大學都畢業了,如今終於搶先在媒體場觀賞試片,只能說這長達6年的等待是值得的,它矯正了《惡魔四伏》稍嫌草率的收尾,為克雷格版龐德寫下了動人的完結。
本集導演原定由丹尼鮑伊執導,後續因創作理念不合,接手導演為美籍導演凱瑞福永,開場便呈現了007史上第一次滿版IMAX跑馬燈,為最終回開啟有別以往的序幕。前1個小時有非常密集的1.43:1滿版畫面,足以可見凱瑞福永對70mm IMAX攝製的野心,而這樣的嘗試效果絕佳,義大利馬泰拉的鄉村美景,在IMAX攝影機的捕捉之下,畫面色調極美,充滿濃濃的異國風情。
Billie Eilish為本片創作的主題曲《No time to die》去年第一次聽時覺得還好,除了漢斯季默譜寫的旋律尬意外,歌本身普普通通,此次結合電影的主題重新聆聽,是符合電影主題的創作,在淒涼的歌聲中傳達出悲鳴之感,也為龐德的謝幕增添了幾分哀愁。影片也抓到了非常巧妙的時間點,置入龐德電影每一集都要有的主題曲MV,MV的進與出,開頭與結束,隨著精巧的剪輯,畫面銜接相當流暢。
作為bond的謝幕作,影片在長達163分鐘的敘事篇幅之下為克雷格的龐德寫下了悲壯卻又充滿詩意的完結。《惡魔四伏》對克雷格龐德來說不是完美的結尾,《生死交戰》試圖導正這一點,而他們做到了。這一次的龐德,在面對過去的紛擾(惡魔黨)同時,也正視了自己的過去,從《皇家夜總會》就讓他愛的死心塌地的薇絲朋琳德,開場龐德便以極其感性的方式緬懷了影響他久遠的Bond女郎。
◎圖文好讀版: //puff0819.pixnet.net/blog/post/334268961
伊娃葛林飾演的薇絲朋曾經給了他愛與希望,但是背叛與犧牲,讓他只能再次拿起槍執行任務,對於出任務中認識的bond girl,他不再留戀,只行走於肉體交纏之中,因為這樣才不會有背叛的可能性。bond這一生作為情報員一直在痛失摯愛中度過,失去薇絲朋、失去M,失去老戰友,從來都抓不住命運的他,這一次,有了必須放手一搏的私人原因,也有了願意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勇氣。
本次在跑馬燈之後的開場,也有別以往龐德出任務的場面,而是以蕾亞瑟杜飾演的瑪德林史旺一角的童年,與雷米馬利克飾演的大反派揭開最終回序幕。蕾亞瑟杜此次能以同角色回歸007續集,可謂龐德電影史以來,極其少數的龐德女郎案例,除了工具人曼尼潘尼是一定會回歸外,龐德的摯愛再次回歸續集,該角可謂相當關鍵。而本片也並沒有浪費蕾亞的角色,開場便以該角的童年切入,探究與惡魔黨的淵源,更探究與本集大反派雷米馬利克的淵源,此次的瑪德林,除了依舊是bond的摯愛外,更擔負了母親的角色,多了份堅強與守護女兒的決心。
以英劇《倫敦生活》自編自演而獲獎無數的菲比沃勒布菲,此次加入龐德謝幕作的腳本撰寫真的有差,3位女角刻畫立體,冷幽默也讓人會心一笑,有幾段冷幽默一看就知道是她寫的,有看《倫敦生活》絕對有差。拉沙娜林區飾演新007,與龐德的代號之爭,鬥嘴火花相當濃厚。菲比在塑造此角上,也並沒有設定為該角就一定是未來的龐德接班人,只是行動代號的名號延續,這樣的處理著實可以避免到不必要的爭議,同時也尊重龐德的系列粉絲。
拉沙娜林區也著實將此角詮釋的相當機智幽默,與龐德的連番鬥嘴意外地是全片笑點。安娜德哈瑪斯全片僅一場任務串場戲,但是這一場戲足以讓人愛上她,集可愛、美艷、性感於一身,完全是本片的MVP角色!!短短10幾分鐘的戲份足以讓人難忘。安娜嬌羞又帶有傻白甜的女郎人設,估計也是菲比重新設計過的,不然過往電影出任務的bond girl,我沒看過哪一部有說自己超級菜鳥,其實打架起來超級兇狠XD,如此反差萌的安娜真的好可愛。菲比也把龐德一直以來看到女特務就調情的設定揶揄了一番,說本片是最幽默的龐德電影也不為過。
真要挑缺點的話,本片的片長還是過於冗長了些,163分鐘的篇幅文本承載量有些過重,除了動作戲外,影片的文戲也非常多,凱瑞福永雖然節奏拿捏了當,但是在極長的敘事篇幅之下,看到2小時後不免還是會略顯疲乏。《皇家夜總會》與《空降危機》都是在2小時半內便把故事說的高潮迭起的典範,《生死交戰》如果能再瘦身片長,我認為整體觀感會更佳,但是作為克雷格的謝幕作,我也認為這個片長值得容忍一次。
至於雷米馬利克飾演的反派,我也認為是本片的缺點之一,只能說這角色不適合他,感覺下一秒隨時像要搞笑一樣XD。該角的出發動機是好的,從開場便可知他與惡魔黨的淵源,定位跟華茲飾演的惡魔黨反派恩格塔斯德布洛菲一樣,是智能型反派,但是最後不免也淪為刻畫扁平的反派,外加雷米馬利克本人一點也無法讓人感受到恐懼感,客串演出的克里斯多福華茲魅力都比他強很多,整體來說也是本片稍嫌可惜的地方。
Netflix2018年影集《狂想》是個人初看凱瑞福永的導演作品,從該影集便可看出凱瑞福永是膠卷控,《生死交戰》特別使用70MM膠卷拍攝的高規格要求,在美麗華IMAX的呈現下,著實為007電影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凱瑞福永這樣的高規格要求,也著實反應在成品本身,美麗華IMAX絕對值回票價。
片尾龐德在瓦礫堆中循著樓梯爬上控制室的一鏡到底跟拍,也跟《狂想》最終集的一鏡到底編排如出一轍,雖然說看到後面早已視覺疲勞,不仔細看根本不會發現這場戲是一鏡到底完成,但仍然佩服克雷格的敬業,15年的龐德電影旅程,拍攝過程早已傷痕累累、滿面瘡疤,但他仍然用自身的硬漢形象帶來最後一次的完美演出。
整個系列排名是1 ≥3=4 ≥5>>2,《皇家夜總會》與《空降危機》並列系列最愛,《惡魔四伏》個人欣賞山姆曼德斯的畫面美學,即便劇情平淡、評價兩極,但仍舊看的津津有味,算是個人私心喜愛的偶數集之作。《生死交戰》雖然整體只能排老3,但是衝著「結尾」,足以讓人私心+0.5星,也足以與前幾部系列最愛並列為經典。
結尾不爭氣的流淚了,身為從國中就看克雷格看到大的龐德迷,無法想像這部真的是他的one last time了,內心感慨萬千、十足不捨,克雷格的龐德,跟前5代拉風耍帥的龐德不同,製片芭芭拉布洛克利與麥可G威爾森,共同為克雷格的龐德注入活水,為龐德一角重塑性格,而克雷格的龐德,如今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英雄輓歌,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原因是極為私人美麗的,而他也留下了他曾經存在過的證明,他的愛的結晶。
★★★★☆
#007生死交戰 #NoTimeToDie #丹尼爾克雷格 #蕾亞瑟杜 #雷夫范恩斯 #班維蕭 #娜歐蜜哈瑞斯 #羅里金尼爾 #克里斯多福華茲 #安娜德哈瑪斯 #傑佛瑞萊特 #雷米馬利克 #比利馬格努森 #凱瑞福永 #芭芭拉布洛克莉 #麥可G威爾森 #Bond25
十月初的天气已经有冬天的冷意,天空中飘着小雨,我犹豫了一秒钟,还是穿上风衣拿着伞穿过正在施工的火车站来二刷《无暇赴死》。上周四来看首映时,电子海报上还是《沙丘》,如今已经全部换成了007,Billie Eilish自带混响的歌声飘荡在整个影院,不知道的还以为走进了一家007主题酒吧。影院这样自然是因为观众买账,这不,我这个路人粉都来二刷了。
二刷的理由很简单,第一遍我没被说服。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写给这代邦德影迷的情书,将过去的四部电影串联起来,圆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影片一上来就是一波《皇家堵场》回忆杀,故事直接承接《幽灵党》,甚至上部邦女郎还前所未有地杀了个回马枪,在本片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本人当年因布鲁斯南入坑,对DC的007纯路人,看是看过,但情节已经忘得差不多,《幽灵党》更是因为口碑太差而没看, 所以直接来看这部《幽灵党2:无暇赴死》脑袋里就有很多问号。但即便如此,也不妨碍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所以在把前作从头到尾复习了一遍之后,二刷的我终于承认,这已经是能有的最好的收梢了。
轻微剧透预警:不会剧透情节,但会剧透细节,建议观影后再看。
包括DC在内的很多主创在宣发采访时都说过It's a love story. 这个LOVE当然可以有多重理解,可以指片中邦德的爱情,可以指007特工对大英帝国和人类的大爱,也可以指主创团队对这个项目这个系列的爱。后者毋庸置疑,从成品质量就可以看出来。要说的是前者。
很多人评价DC 的007都喜欢说他演绎了一个更human的邦德,有血有肉,有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脆弱。从前的邦德风流潇洒,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一集深情与共,下一集身边就换人了。而这一代007初登场就被佳人偷走了心,甚至要为爱退休,远走江湖。初恋Vesper的名字更是贯穿5部,早已成为观众心头的朱砂痣白月光。在这个前提下,再给邦德安排另一个真爱就很难服众。这也是我看第一遍没有被说服的原因——这该死的爱情有那么重要?我喜欢的邦德绝不会轻易放弃,在死境里走出一条生路才是邦德。
然而回头复习了《幽灵党》之后,我发现这该死的爱情真的很要命。
蕾雅扮演的Medeleine其实与Vesper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两个人一开始都不鸟邦德,甚至与他针锋相对,是在共患难之后才生出情愫,而且两个人都擅长read people, 能看穿邦德坚硬外壳下的柔软内心。Vesper遇到的邦德尚还青涩,没有那么擅长伪装。而Medeleine遇到的邦德已经久经历练心硬如铁,要走进他的内心,就只能给她安排一个心理医生的身份了。这和《疑犯追踪》里李四在卡姐之后爱上心理医生是一样的套路。只是此心理医生不同于彼心理医生,身为幽灵党后代的她清楚地知道邦德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所以她主动离开了。只是假哥哥·真CP按头党Blofeld不愿有情人难成眷属,又把她送回来了,这才有了本片开头的温柔缱绻。本片中,按头党首领Blofeld再次发挥余热,穿针引线,才有了片尾的生死相许。
Medeleine在这场爱情中对邦德没有任何要求,在《幽灵党》中就说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而我也不想让你为我改变“,在本片中更是你说不见就不见,我爱你,但我绝不祈求你为我转身。这是从小缺爱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上部的身世介绍和本片开头的童年经历都给了这种性格充分的铺垫,而且片中一再强调she is good at hiding things和她教女儿遇到坏人就hide, I will look for you其实也是对她的性格的解释。所以看很多人评论说本片的误会是因为女主长了一张嘴但就是不说,我觉得是没有看懂这个人物。事实上,二刷时我特意留意从一脸懵逼被邦德拉上阿斯顿马丁到被强行塞进火车离开,这中间有哪个节点是她可以说出秘密的时刻,结果是,没找到。她原本打算等邦德扫墓回来,就带他回老家,分享父亲的秘密,也分享怀揣的喜讯,结果人一回来就一脸怒气质疑她谴责她,这个时候她的priority是搞清楚邦德为什么以为她背叛让邦德相信她;后来情势危急命悬一线,priority是保命;再后来上了火车,邦德说此生再不相见,她心中恐怕只剩伤心和失望,哪里还顾得上说什么秘密,她也不知道她爹研究的那人会成为本片大boss啊。
虽然我看第一遍时没有完全被这爱情说服,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即使没有前作的铺垫,导演也把爱情戏拍得很打动人,而蕾雅的演绎更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本片两大哭点都由她贡献。一个是片头,她被爱人误解,生死之间走了一遭,在火车门口还是强打起带泪的笑脸问他:我要怎么知道你平安无事?结果对方冷冰冰回应: You don't. 还要加一句:你这辈子都不会再见到我。 这时车门关闭,镜头打到蕾雅,她捂着胃部流泪的样子把我的心都搅碎了。之后她逆着车行的方向行走,透过车窗寻找邦德的身影,镜头从她的视角打下去,站台上的邦德决绝地背过身去。火车加速离站,镜头(Medeleine的目光)还是久久停留在站台的方向。不愧是日本导演,这一幕让我想到《四月物语》,这是纯爱电影才会有的镜头啊!没有一句台词,甚至没有一个表情,却已经让人心碎。第二大哭点是片尾,她在无线电里对邦德说了最后一句话: She does have your eyes. 邦德在导弹的呼啸声中轻声沉吟”I know……I know……“ 即使是现在把这一段写下来,想到片中两个人的表情,还是很想哭。
看第一遍时我不明白明明做好此生不相见的准备,明明五年没见也好好的,为什么以后不见就不行了呢?不见会比死亡更难接受吗?看完第二遍,又回味了两人从《幽灵党》开始的所有互动, 我突然理解了。爱情这个东西是很玄妙的, 当你深爱一个人但以为对方不爱你时,你是不会想相守这种东西的,但是当你知道你们是相爱的,当你尝到这一生都不曾体味过的甜美时,再让你眼睁睁地放弃它,就太难太难了,所以爱到深处的人会宁愿死别也不愿生离。
所以主创们说得没错,这确实是一个Love story, 这love,是主创团队对这个项目这个系列的爱,是007特工对大英帝国和人类的大爱,但更重要的是James Bond作为一个人所享有的与另一个人类灵魂的爱。
扮演Paloma的Ana de Armas在演员表中排第二,在预告片中也有精彩的亮相,按理她应该是本片的邦女郎,但事实却并非如此。Paloma这个角色更像一个古巴副本NPC,出场时间只有十几分钟,甚至把这个角色删掉,也不会影响主线进程。但把她加了进来却提色提鲜,为电影增加了许多生气。如果《无暇赴死》是Uncle Roger的蛋炒饭,Paloma就是必不可少的MSG.
话说Ana de Armas得到这个角色,还是DC亲自指定的,显然两人在《利刃出鞘》中合作愉快。
AI美女Ana外形性感冷艳,妥妥本片的颜值担当。但让人略惊讶的是她也是搞笑担当,一开口就透出蠢萌,说自己一紧张就忘事儿,受过三周的训练,还兴奋地表示这是接到的最大任务,给人一副不太靠谱的印象。一上来就扒人衣服,好在并没有和邦德搞暧昧,甚至还调侃了邦德一见美女就想入非非的习惯。但是一出手又让人刮目相看,身手比“年迈”的邦德还矫捷,举重若轻,三两下将反派放倒,中间还能空出手来和邦德喝一杯,可以说体现出了巨大的反差萌。
在这场沉重的告别典礼中,她的出现是一道亮光,让观众在那十多分钟里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不苦大仇深的风流潇洒的007. 分别的时候,邦德说“you are excellent", 她回应you too, 还表示“next time stay longer", 导演算是借着她的口把观众的告白说了出来。
对本片反派Safin这个角色, DC接受采访时说的最多一句话是"he is misunderstood"。
从表面上看,可能确实是这样,这人不为名,不为利,不为任何个人私欲,甚至不像其它复杂反派一样是为了报仇。相反,他大仇已报,一心只想“为民除害,把世界变成一个更纯净更美好的地方“。所以他一上来就清剿幽灵党,给MI6和CIA送上一份大礼。所以他对邦德说,我们是一样的人。所以他自比上帝,认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只想要oblivion,而他就是那个提供oblivion的保护神。
这其实是一个很贴近时代的议题,因为技术的突破会赋予人成神的能力。想想现实生活中,大科技公司掌握了多少数据,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它们脱不开关系,如果出现一个狂人,想要利用技术作恶是很容易的。看看某国,定向爆破简直不要太简单。影片开头,邦德和Felix酒吧重逢时,Felix就说,“这年头,要分辨好人和坏人,英雄和反派,太难了”。是god还是psychopath, 全在一念之间。
本片反派使用的技术其实是英国国防部开发出来的,初衷当然是好的,精准杀敌,避免误伤。而Safin拿到之后,做了点改动,在他来说,初衷也是好的,除恶务尽,防患未然。说起来,没有原则冲突,只是路线之争罢了。所以在我看来,他们都是邪恶的。有的技术,其诞生本身就是邪恶的,比如原子弹,比如《幽灵党》中的全民监控。而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做神,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
所以Safin其实并没有被misunderstood, 因为就像一个人不该因为自己的肤色、性别和种族被judge一样,人也不该因为自己的基因被决定生死,能决定生死的只有个人的行为。所以像007这样的地面特工会始终被需要,因为杀人这事儿不该是靠数字靠算法决定,而应该靠人的判断。
在预告片里有一段邦德对峙惊奇队长的队友Lashana Lynch,邦德问“00特工?”, Lashana答“两年了”。在影片上映前,几乎所有的访谈节目都会问她是零零几,但主创们守口如瓶,把这个秘密保守了两年。开画以来,各大论坛和媒体报道中,这个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我们知道,她就是007,是的,这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女版007。《伦敦生活》主创Phoebe Waller Bridge中途加入编剧团队,对这个角色的塑造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这个传统意义上的男性电影系列加入了女性主义的元素。
虽然DC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女性应该去开发比007更好的新角色,为什么一定要做007呢? 但是反过来讲,女性为什么不能是007呢?既然M能从Madam变成Sir, 007也应该可以从Mr变成Ms. 就像Lashana在预告片里说的一样,时代变了。而如果你给我使绊子的话,我会打烂你的膝盖。
说是路人粉,结果一不小心写了这么长的影评……只能说这部电影确实好看。电影拍摄于2019年,放到两年后的今天看,丝毫不觉得过时,片中的磁力”电梯“、隐身潜艇机今天看还是很漂亮的科幻设定。DC当然是老了,虽然没有像布鲁斯南在最后一部中一样藏不住大肚子,但身材确实不复从前,本片几乎没有近身肉搏,有也打得很难看,和年轻反派对打还得依靠高科技作弊。身体机能下降到不达标,片中还故意让M问了一句“哪个是007?”来强化他和女版007 的差距。但是主创团队是真的爱这个项目,情怀打足,影片最后的最后,在圆柱形的通道里, 还特意让邦德复刻了片头经典的拔枪动作,枪响,敌人应声而倒,这让人怎能不爱呢?
前几天,狼叔休·杰克曼在ins上po了一段DC接受采访的短视频,因为英国有传狼叔可能是下一任007, DC一脸严肃地开玩笑说Hugh's not gonna be the next one, not through my dead body.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看电影,看完之后我想说,这两个人都有最好的系列电影告别片,虐可能是虐,但是,就像张爱玲说的,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收梢。
对于周末打发时间想看爆米花大片的路人,《无暇赴死》是合格但平庸的;对于从之前几部一路看过来丹叔粉,《无暇赴死》是遗憾但可以接受的;对于了解整个系列喜爱邦德这个角色的007情怀党,《无暇赴死》是无法接受的。我属于第三种,但编剧显然不是。
一直以来,邦德是有其固有形象的,苏格兰人、黑色头发、翩翩绅士、情场高手、问题特供、冷峻、幽默、喝烈酒、抽雪茄……曾经的第三任邦德罗杰摩尔会因为黄头发与伊恩弗莱明原著中描写的不同而受到质疑,第四任邦德提摩西道尔顿会因为Moneypenny的发音从升调改为降调而被指不纯正,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邦德这个形象一直在以一种大体不变的套路执行着花式百出的任务。
直到冷战结束,假想敌的消失让007迎来了一次重大转变,简而言之就是不得不更多的与无政府主义者和恐怖分子作斗争了。这时正是皮尔斯布鲁斯南饰演邦德,也是我认识007的起点。这一时期的电影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更现代的动作片拍摄手法、眼花缭乱的特技场面让邦德片感官刺激十足,加之邦德固有元素足量供应,使守在电视前年少的我成了忠实的邦德粉。
如果一切如故,邦德一直这样拍下去,可能他还会是一代又一代男孩心中的英雄。但随着新千年到来,碟中谍、谍影重重等新兴间谍电影的冲击,DC、漫威等其他类型英雄电影的问世,都让邦德显出了疲态。所以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邦德变得更加人性化,有时力不从心,有时被感情所累,有时没有了花里胡哨的装备,甚至M死了,Q成了个电脑少年,这些都体现出了邦德的变革之意,却也一次次让那个曾经清晰的邦德形象日渐模糊,同时,让他曾经的魅力消失殆尽。
如今邦德有了孩子,邦德死了,这也不过变革的一部分。邦德电影从诞生以来就不过是娱乐取向的类型片,它并不优秀,更不高级,甚至不主流,它的经典来自于时间的积淀与传承,但在今天,这一切却已经不再符合时代。
邦德迟早要“死”的,也许冷战结束时,在有些人心中,邦德已经死了;在我心中,为家人牺牲自我的邦德如今确实死了;但在未来的时光里,007可能还会以新的形象在其他人心中活着。
历经60年历史的007系列电影是一个有着独特内涵的文化符号,它起源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保守着自己的传统,又不断顺应时代做出改变,这本身无可厚非,而我感到失落和不能接受的,可能只是不得不承认又一个时代的过去。
我以前经常说,邦德的电影、柯南的剧场版,是不好看也会坚持看下去的情怀,今后,标记时光的锚点或许又少了一个。
未来的孩子可能会喜欢上一个开着阿斯顿马丁的黑007、女007、黄007,甚至变性007,到时我也会在有空时走进电影院,以看爆米花电影的心态坐上两个小时并给出客观的三星评分,然后感慨一句:时代变了!
简单总结一下NTTD比较戳我的点,严重剧透注意
按剧情发展顺序讲好了。
1. 意大利的pre-credits非常漂亮,马泰拉美到令人窒息,这里的剪辑也非常流畅,难怪很多影评都在夸。
2. 虽然早就知道邦德要去看Vesper,他说I miss you的时候我还是狂哭。更不要说他写的是forgive me,这么多年了他就没有原谅过自己。哈哈杀了我吧
3. 新007的登场比我想象中的要亮眼,纵观全片她和邦德的互动也比较有趣(比和玛德琳的戏份有趣,哈哈,编剧检讨吧),很喜欢他俩争007这个代号,最后Nomi把号码让给邦德就意味着他得到了她的尊重。
4. Ana de Armas的贡献了本片最精彩的action sequence,娇憨风趣可爱,我好希望她是女主😭(ps她给邦德衣服的时候我狠狠梦回Casino Royale)
5. 我没想到Felix也死了,真的救了命了,反复想起量子危机反派说的话“他触碰的一切都枯萎死亡”,而且Felix还是死在水里,不敢想邦德有多绝望。他这一生面对敌人从未失手过,却似乎注定保护不了最亲的朋友。
6. 见到M的时候我真的嗑晕了,邦德和MI6才是真的family,钱小姐玩他的牌子也好,他吐槽M变小了也好,一切的一切都让人觉得很正确,因为他属于这里。儿女情长什么的根本不适合他
7. 和M我要重点说说,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邦德要求见Blofeld,M要求他给他信息,结果两人互不相让。邦德指责M的酒瘾,还责怪他把那个生物计划搞砸了。从这里就能看出他一定非常尊敬M,此刻才会这么失望,临走前轻蔑地撂下一句“我看桌子没变”,就非常符合他的性格。
8. 走出办公室之后把牌子随后一抛送进垃圾桶太绝了!!优雅从容,什么是James Bond,这就是James Bond,丹尼尔在这里的表演值得加冕
9. 这之后邦德又和M见面,还是特别好嗑,依稀记得M说如果出事了我负全责,我愿意为国家付出生命,可以感觉邦德的态度立刻就不同了,他用临走前轻轻的一声Sir,告诉M他再次赢得了他的忠诚,而这时候他还没复职呢😭如果这都不算爱,那什么是该死的爱情!
10. 在Q家里的戏份大概是全片氛围最轻松的地方,无毛猫太可爱了观众都在笑,Q也可爱,他对邦德真是无条件地支持(虽然会抱怨),可恶说得我都有点想嗑了。之后Q来到办公室结结巴巴试图掩饰结果被M一嘴戳穿的时候我笑到不行
11. 邦德去找Blofeld,瓦叔演技比上一部好了一些的感觉,至少比头号反派亮眼,but,似乎也没什么意义就是了。
12. 没记错的话之后就是去找玛德琳,在玛德琳家里的戏份太尴尬了,情话很优美但完全入戏不能,我甚至笑出声……
13. 女儿还挺可爱的,在楼梯上玩的那个钢圈圈让我也笑了。不过我一直不认为邦德有喜当爹的权利,所以可以说没法完全get到亲情戏码
14. 反派的登场说实话不太亮眼,他算比较creepy但是跟Mads或者哈维尔巴登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他的角色给人感觉扁平、乏味、缺少动机,就是说我现在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毁灭世界(还有人说他其实演了covid-19我真的狠狠笑死)
15. 这之后的一系列动作戏算合格了,不过也没什么新意。然后!!看到玛德琳和女儿坐船走了我就已经开始哭了,我知道邦德不会再见到他们了。
16. 果然这之后剧情急转直下,他打死了Safin之后,踉踉跄跄,一瘸一拐地走进空荡荡的控制室。我特么真的哭到难以自理,我满脑子都是当年他在巴拿马时那意气风发的模样。英雄迟暮或许不过如此了。看着他的血一滴滴落在地上,我想观众此刻或许也明白,他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17. 虽然Safin给他下了毒但我更倾向于他本来也逃不走(如果纯粹因为不能碰母女俩就死了真的太毁人设了),anyway,他一点点爬到屋顶(此刻我已经哭出声😭),或许是为了最后看一眼这个他付出一切也要拯救的世界。皇家海军的导弹从头顶飞过,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不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想到的会是谁呢?
18. 虽然我不喜欢玛德琳,但“she does have your eyes”狠狠让我心绞痛了
19. 我没看清Q在飞机上是不是哭了,但我竟然清晰地感受到了他的恐慌。我想他一定深深在乎邦德,出于尊敬、仰慕……无论什么。最后MI6的人一齐聚在一起悼念邦德,连M都破天荒叫他James,我真的能哭死。他再也听不到了呀。
20. 总结一下:It‘s good, not great. 作为告别之作,至少煽情上是成功了。邦德的结局如此崇高悲壮,虽然我不认为007应该死(他就是the spy that never dies)但不妨碍我哭到看不清……不管怎么说,邦德的角色成长弧线是完整的,看完这几部下来,剧情虽不连贯,但人们能感觉到他的成长,却也明白他其实从未变过。至于丹尼尔的表演,我夸过了,再夸一遍:bravo 007, bravo!!👏
007 系列要想办法重生了……不然再这么拍下去,我就把 007 和碟中谍彻底搞混了……(不要招惹高科技单身狗,不然他有一万种办法让情侣们生不如死)
Who is Q’s date?
我拖家带口邦德也拖家带口,我996他007
笑着进去哭着出来
结局值一顿眼泪,Bond全程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连贯动作戏很吸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两个小时后变成审美疲劳。安娜贡献了精彩的一段打斗,蕾雅一如既往的美以及不停散发的荷尔蒙,所有的角色都产生强烈反应(包括她爹),反派动机weak但是耐不住长得好看,一副肾虚的样子很让我怜爱,小本好久不见脸上又增岁月痕迹。总之是一部很精确戳中观众的商业片,又搞英雄迟暮那一套,爱情戏稍微俗了点,儿女情长那一套不适合James,丹尼尔帅到看见他就窒息,怪不得是万千女性的性幻想对象。
邦德在介绍玛德琳和女儿的时候,说“他们是我的…”然后用嘴型说family的一幕还挺让人唏嘘的,结尾落泪的我有一半的眼泪是被汉斯季默的弦乐激发的
冷静下来看待自然是很难令人满意,哪怕不提谢幕之作的噱头,以平常系列新作来说大部分时候也相当的乏味和普通——福永在片场敷衍了事的传闻似乎不再是谜。但作为自幼的007死忠,真的无法不为克雷格喝彩,在他之前最爱的康纳利,以及拉赞贝、摩尔、道尔顿、布鲁斯南,五人皆在扮演同一个“邦德”,一个近乎神一般无所不能的存在,而克雷格的“邦德”,明显是另一个人,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邦德”。十几年来他失去了同僚、身份、真爱、家人,不再是不死之身的铁金刚,于一次次伤痕中逐渐成为一个鲜活的人,而当寻回这一切时,“我从未离开”的他也只得告别。这十年的好莱坞,终于不再迷信英雄不灭,杰克曼、唐尼、克雷格,我们不再好奇下一位继任者,或相互比较历代的不同,因为他们被永远定格在这独一无二的时刻,哪怕一路坎坷,也足以被铭记和致意。
看到没空去死,还以为有多紧凑多激烈,结果剧情拖拖拉拉夹带着煽情160分钟,时间充足地去死了。
从十六年前公布选角被嫌弃到皇家赌场开始征服观众再到这代影迷心中“最好的007”,没想到谢幕篇剧情这么拉胯,差点以为是日本郭敬明拍的,拉了美女影帝过来只是当工具人。最后“She has your eyes”倒是有英国人那味儿…多一星给丹叔的表演,终于有机会在这系列展现演技了。
各位美女姐姐逃命/搏斗的时候换上平底鞋吧,好怕她们崴到脚😅
对于非007迷的观众来说,又臭又长足以概括。反派有那么厉害的纳米武器却用的这么拧巴,干啥呢?
开头Bond骑着小摩托嗖地90度爬上山城仿佛吴京附体;女特工娇憨又性感,打戏太养眼我疯狂爆灯;中后段开始冗长,坐得屁股好痛;结尾过于抓马,面具人死前最后一击竟是硬要拆散苦命鸳鸯,惦记着这些情情爱爱的,作为本片大反派,格局也太小了!
还行 可是古巴的007女郎比女主好看啊(认真
这个剧本真是太庸俗了,制造绝情散的反派棒打鸳鸯感觉是武侠片里的剧情。美女都是走马灯工具人,古巴大美女打完就消失了?风景也乏善可陈,挪威那么美拍出来就这? 唯一的亮点是终于给Q摆正了取向,茶具加蒸笼深得我心。
说真的,最好看的部分是片头mv
丹尼尔谢幕多给一星 先夸吧 整部动作戏场面和打斗画面都很好看很流利 开头炫技那段还挺亮眼的 人物情感刻画更丰富了 然后ana古巴出场一小段非常惊艳 但⚠️后续就是冗长的剧情 先是女主长了一张嘴但我就是不跟你说 像一个情感线工具人。接着就是看似影片格局很大 反派出场前跟上一部一样气氛营造很足 但也是同样形式大于内容 系列最恐怖反派❌ 只是把反派仪式感拉满然后结果也没干什么 厉害的反派才能衬托出james的厉害不是吗?你有这么厉害的生化武器就干这?装模作样神神叨叨(一些清洁人类灭霸思想🈶️ )然后为了死在邦德前头就得跟他多唠一会 整个为了死而死 就这拍了2h40min属实是导演编剧占很大问题//我以为我会为邦德赴死而哭 但确实 为邦德些许潦草的结局遗憾不甘(我哪想得到15年了维斯帕还要被炸墓)
1.又是带着生化武器想play god的反派;2.james bond也开始拖家带口了;3.这个日俄边界废弃前苏联小岛的极端冷酷的钢筋水泥建筑倒真的是,很有味道,侘寂+冷酷苏维埃。纪念在英国的最后一场首映加电影。
Ana de Armas的短暂出场太惊艳了,看似紧张焦虑同时又俏皮可爱性感,执行任务过程中又很专业且致命,以至于电影剩余时间都在想她还会不会出现,甚至如果她是下一任007我都会觉得非常Ok。
4.5開場便見證了007史上首部滿版IMAX跑馬燈,為最終回開啟有別以往的序幕,前1個小時有非常密集的滿版畫面,凱瑞福永對IMAX攝製的野心效果絕佳,影片在極長的敘事篇幅之下為克雷格的龐德註下了悲壯又美麗的完結,龐德這一生作為情報員一直在痛失摯愛中度過,從來都抓不住命運的他,這一次有了必須放手一搏的私人原因,也有了願意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勇氣,菲比沃勒加入腳本撰寫真的有差,女角刻畫立體,冷幽默也讓人會心一笑,安娜德哈瑪斯僅一場戲,但是這一場戲足以讓人愛上她,菲比也把龐德一直以來看到女特務就調情的設定揶揄了一番,真要挑缺點的話片長還是冗長了些,但是作為謝幕作,我認為值得一次。結尾流淚了,克雷格的龐德,終於迎來了自己的英雄輓歌,原因是極為私人美麗的,而他也留下了他曾經存在過的證明,他的愛的結晶。
我是不会躲子弹的,要躲也是子弹躲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