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翠斯,一个整天唠唠叨叨,吹嘘自己是伯爵夫人,有着怎样优渥的家境,多么另人着迷……,诚然也十分优雅的女人!而她游离于理智和疯癫的边缘无非是为了逃避被深爱人欺骗的伤痛! 莫瑞丽,一个有着自闭,抑郁,甚至带着儿子自杀的瘦弱女人。看似柔弱,但家庭破碎的重压,遇人不淑的伤痛她都撑了下来,就连患病如此严重的情况仍是觉得愧疚不该让父亲为难!只是孩子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即使性格迥异,她们却有着相似伤痛的过往!碧翠斯的主动交流也曾另莫瑞丽十分厌恶,但最终她们成为了对方心灵的依靠!她们曾一起出逃,一起追寻自由,也曾激烈争吵到分道扬镳,电影的结尾碧翠斯帮助莫瑞丽见到思念已久的儿子,为浑噩的莫瑞丽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相起《疯子在左,天才在右》中对于一些精神病患者的描述,在此之前,一直觉得“精神病”和“神经病”只是咬文嚼字的区别而已,但也许对于一些患者而言,他是没有疯的,只是曾经的伤痛或者周围人诧异的眼神使他们收到了伤害而沉浸于自身的世界,他需要的是理解和包容,而不是当做孩子一样对待!她们一样或者更向往自由,她们需要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和温暖的怀抱来慢慢抚平过往的伤痛!
默默叨叨了这么多,从电影开始时的无聊到好奇到最后的感动,就像碧翠斯和莫瑞丽 互相了解的过程。最后放上结尾处看向对方表情!
两个被送进康复精神护理中心的女人,重度抑郁和妄想症。都是婚姻失败的女人,一个是因为自己出轨诈骗犯导致丈夫戴绿帽,父母的别墅都被骗的差点破产,最后还被小白脸甩了的“伯爵夫人”,一个是夜总会上一夜情生下孩子而那个男人对孩子一眼都不想看而导致女人想带着孩子一起轻生的夜店舞女。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或者只能说是恋情。一个一刻都不愿停止说话,一个耳朵永远听着不再承担抚养权的酒馆钢琴师爸爸写给女儿的音乐,家庭或许都是破碎或者不知道孩提时她们的心声的。她们都有现在想去做的事,一个是还怀念着家庭和前夫带给她对于雍华富贵生活的憧憬,一个是希望见见渐渐长大却不给她探望权的孩子。 疯爱,她们理解了彼此,也明白了爱又能是什么。 最后一个回到康复中心,等着另一个她回来,而她自己也明白了小白脸把自己甩了,那个可怜的前夫(三观不正啊)她也就是可怜下。而另一个她,与自己孩子嬉戏后,独自回到那个中心。她们都是情绪不稳定的人,她们同样有爱,也想付出和被给予,只是常人偏见或者她们的爱不太好理解。
其实,这世间每一个人都是疯子。只不过,大多数人是碍于虚荣和所谓的体面,自控并压制着。
为何不给满分:主要是剧情背后的医疗团队,我认为是过于圣母和美好了,真实生活不可能是这样。当然,我也理解这是编剧的善良用心,否则,影片就过于真实和残忍了。
两位主演的演技确实非常非常到位,透露出演员应有的敬业和认真,值得敬重。感谢她们,感谢整个团队。
相比一下,中国电影人做了些什么???不敢恭维、不可言状,唯有可怜二字赠予。
感谢六公主的导播们,让我能感觉到,把控这片天空的上层们仍有真情存在,这一点是值得庆幸的。不知还能维持多久,以后的当权把控者,更多是枯燥与麻木的了。
唐娜在原生家庭里饱受伤害,怀了男友的孩子后却发现男友早有家室,还用最恶毒的语言来羞辱她,饱受打击的她带着宝宝,走在崎岖陡壁的临海公路上,走到大桥处,绝望的她带着宝宝纵身一跃,沉入水底的她,不知道是濒死的幻觉还是对生的无望,在意识消散前好像看到孩子在冲自己笑,“沉下去的时候,我们很开心。”“我们不想死,只是不想分开。”幸而最后被人救起,但她却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
后来在碧翠丝的怂恿亦或是感召下,她们出逃了,为了能让唐娜和儿子伊利亚见上一面,她们说尽好话,却不被孩子们养父母理解,只能在草丛偷偷看上几眼,后来唐娜在海滩与伊利亚不期而遇,她的眼里满是惊喜,在养父母的一念之仁下,两人在海边一起玩耍,她与伊利亚潜入到了水下,就像一对幸福的母子一样快乐,这里同样对应了那句“沉下去的时候,我们很开心。”只是这次,她和儿子嬉戏过后,又安全地把他带回岸上。
唐娜和儿子两次“下沉”,一次是向死,一次是新生。唐娜看到孩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心里的疙瘩也逐渐解开,她也放下了之前的痛苦回忆,回到医院主动接受治疗,这样她才能在未来更好地面对儿子,而且那里还有自己的朋友碧翠丝在等她。
温情版《末路狂花》,女性版《敲开天堂的门》,这世界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没有围栏的疯人院,她们不是疯,只是爱得太过火。
疯狂的快乐。意大利式的浪漫的一切,逃跑,找到继续活下去的意义,再回到原点。
有多疯狂就有多真挚。
a lost-and-found ride,抓马又窝心
女性歇斯底里的时候,差不多可以判断是她们的感情遭到了背叛,她们的孩子被人夺取,几乎残酷无情,不留余地的被这样对待,处置。正常女人都会疯掉,而她们会越来越脆弱无助。导演和两位女主演把这种歇斯底里和对女性身体、精神的那种损耗、消磨表现出来了。看的真心疼啊!
你我共一世病友,试过将彼此拯救。。
真抑郁碰上真疯子;人生的道路上一切都是巧合
意大利电影区已经彻底被抓马攻陷了吗,就这还能拿银丝带奖,我呵呵...论疯人院为什么不该放假~
在一个精神自足圆满的封闭型疯癫世界里,文明社会的法则只是束缚天性的冷酷暴力,电影很好地表达了这个疯癫与文明的冲突。
疯狂和正常的边界到底谁说了算?不疯疯癫癫枉为人一世。
#Cannes2016Paris# 只见疯,很少爱
两个疯女人的友情故事,外界的恶意无法阻挡她们内心的光明,癫狂却令人感动。瓦莱丽亚·布诺妮-泰特琪表演太赞了~
一部《心房客》让很多人迷恋上了里面的于佩尔老阿姨,并且在《她》的资源出来的第一时间就刷掉,恨不得逐帧逐秒地拆解开来欣赏于佩尔的表演;而《心房客》里另一幕令人感动不已的摄影师的画面里的女演员瓦莱丽·布诺妮·泰特琪同样有一部新作品刚出蓝光不久,一定不要错过。特别美、孤独、疯癫、末路狂
瓦莱丽雅的话唠磕的,简直就是本色出演...
疯疯癫癫然而其实还蛮温情。意大利式chaos
3.5 女版Nebraska,意大利式的浪漫与疯癫。年度十佳候选
有的时候像疯了一样真好,而我们只是大爱晚成。结尾非常戳人,爱是放下。爱是有我呢:)
当疾病发作的时候我们是疯子,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我们依旧是拥有爱和慈悲的平常人。
“我们只是晚熟一些而已”,心智不成熟的人确实不代表他们的感情就不真挚。两个女演员必须有极大的情感付出,否则不会把这样不讨好的角色演绎得如此真实可信、惹人怜悯。
因为自己也是躁郁症,所以有很多共感,以为是话唠片,结果没觉得话唠,话多那只是躁狂发病的症状而已...后半爆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