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和德国的坦克大战,开头男主就以一敌多,不慎被俘但是一直意志坚强不暴露姓名军衔,直到遇到老对手以当时陌生的女主姓名威胁,说出姓名军衔,但这时候一部分可能有同情女主性命和被枪指着倒数的可怜感,一部分是英雄救美情节,一部分是酝酿逃跑计划,猜测可能三部分都有; 德军想以被俘苏军坦克兵做练习,结果全军覆没,比第一次遭遇还惨,最后德军选择了体面的死亡; 过程中战术和苏军士兵的舍生取义都很好看,但似乎慢镜头太多了,显得战争片不那么刺激了; 女主很美,身材也好,在路边等坦克的时候尤其美,女主可能是觉得有种期待竟然能都得到满足的感觉; 影片还是蛮好看的,男主以一敌多,在敌营收获女主最终克服困难打败敌人两人团聚。
因为在看莫斯科战役部分的时候有点被感动到所以没有记录,在文前声明本人并非德语专业,也不是专业研究二战历史的,只属于普普通通战争史爱好者。
以下部分可能会含有严重剧透,请慎点。
值得注意的细节(做的太好了实在是respect!!!真的处处都是亮点)
1. 电影中的军官制服颜色。由于当时各厂出产的制服羊毛含量不同,确实会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对于军官来说——他们的制服多为定制,可能找到的厂家不同;而士兵是集体派发的,某一时段入伍的制服颜色会较为统一。
2.胸鹰/臂鹰。为了表示区分,党卫军的制服上都会在上臂缝制鹰标,而国防军只有胸口有鹰徽。在训练时间的瞭望塔中所有国防军军官的制服都非常符合标准。
3.勋章。据观察,耶格尔身上有
一级和二级铁十字(一级挂脖子,二级在衣袋);银制装甲作战章(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参加三次装甲突击;在一次突击表现优秀并受伤;在一次突击中获得其他种类奖章。 );东线冻肉章(1942.5.26颁发,本名为第一次冬季作战战功勋章);金质战伤勋章(授予在作战中受伤5次以上或伤残、死亡的人员)
而耶格尔在集中营的副官身上的铁十字只有一枚二级。
4.耶格尔的军衔是旗队长,他的副官军衔是一级突击中队长(对应国防军军衔为上尉),集中营的长官(那个胖胖有胡子的)军衔为二级突击大队长(对应国防军军衔为少校)
5.他们参加了莫斯科战役, 这场战役1942年1月结束,根据雪和离莫斯科还有35公里可以判定为大约10-12月之间。他们隶属于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团军(下辖第24摩托化军第3、4装甲师、第10摩步师;第47摩托化军第17、18装甲师;第48摩托化军第9装甲师、第16、25摩步师)
6.在训练中出现的国防军军官军衔为中将,而站在他身后的另外一位是少将。中将的脖子上挂了一枚加了银制橡树叶双剑饰的一级铁十字。
7.训练中出现的打炮(?)的德国士兵为希特勒青年团(Hitlersjungend)的成员,后期由于兵员不足,希特勒青年团的成员也经过简易训练就被派上了战场。
8.在逃离过程中,T-34车组到达的德国城市的背景音放的是《埃丽卡》,而根据集中营位置判断此城市应该是德国的东部城市魏玛。举起双手的普通警察沿用了一战时期的款式尖顶盔。没有盖世太保是正常的——秘密警察哪有这么多,只不过安全局的宣传让人闻风丧胆罢了(?)
8.耶格尔带的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阻击他们使用的是88mm高射炮,本来是用于打飞机的。隆美尔元帅在北非战场上将它用于轰盟军坦克。
(88mm高射炮,隆妹狂喜)
9.集中营出现的一圈跑道和不停奔跑的犯人表现的是在集中营中让囚犯试鞋的场景,跑道模拟了德军在欧洲占领区可能遇到的所有路面形态。由于集中营劳力价格低廉,德国制鞋企业将他们设计的各种新鞋送到集中营,由囚犯“试鞋突击队”在跑道上做高强度的长时间行军,以测试鞋底耐磨程度,要求负重行走达到3000公里。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试鞋还伴随着试药。
我记录的翻译错误:
1.莫斯科战役后,耶格尔旗队长的教官生涯前:一位长得很像日本人,黑发剃成榛子头但梳成中分,戴眼镜,留小胡子的高级官员接受了耶格尔手中的文件,这位同志的党卫军军衔为全国总指挥(reichsführer-ss),台词也是这么念的,但是翻译直接变成了“希姆莱阁下”(确实是希姆莱,但是这样翻译显然不妥)
2.他们提到了“古德里安将军”,此处需要科普一下二战时期的德国国防军(Wehrmacht)的将官军衔从元帅开始由高到低为陆军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而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在1944年的军衔为大将,所以显然翻译为大将更符合。
3.出现了集中营的画面,而集中营并非翻译所用的“图林”而是“图林根”,即为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在德国城市魏玛附近(魏玛为一战后魏玛共和国的创立地)
4.从一开始,俄罗斯人们都称呼德国人为“Fritz”,这个词语翻译成“法西斯”显然是错误的。就像德国人称呼斯拉夫人为“伊万”一样,只是用民族中的常用男性名字来代指某民族的人而已。
5.字幕多次出现了名字的翻译错误。比如说,完全没有体现尼古拉的姓为“伊夫什金“,多次将演员念白的伊夫什金翻译成尼古拉。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喊的是名字还是姓代表了亲疏关系。
6.字幕中多次出现了军衔翻译错误。耶格尔隶属于武装党卫军,尽管他的军衔在国防军系统中的对应是上校,但不应该以上校来称呼,包括台词原文的自称都是stuandartenfüberraschend,应该翻译为旗队长(跟施季里茨同志的军衔是相同的),)
7.在训练豹式坦克驾驶员前,所有人都跟着长官喊了口号,“sieg heil”胜利万岁,而字幕直接翻译成了“heil hitler”二者天壤之别天差地别但凡长了耳朵都知道不是一个。
(由于电影中没有提到两位男主角的全名,所以父名和是否有冯无从得知(应该是没有)但耶格尔应该叫克劳斯-耶格尔,尼古拉的名字和姓分别为尼古拉和伊夫什金。)
看俄罗斯电影少,这部还挺好看的。开始的节奏比较慢(也可能是因为进去看了几秒发现没有3D眼镜又跑出去买错过了一些情节),但是第一场在莫斯科郊外的坦克战非常精彩。苏军只有一辆坦克和少许步兵,要阻挡德军坦克连。德国军官湛蓝的眼睛,冰冷无情;还有类似教室的黑板上写着“我的祖国 我的家乡”字样,却被德军坦克破墙而入,一路碾压课桌椅,瞄准苏军,非常直白地表示祖国和家乡被侵略。
转场集中营的戏份,人们从列车下车(?)的场面拍摄很神奇,有种从山崖之类的高处向下坠的错觉。不过他们确实从正常人变成了集中营中被监视监管的难民。细节处也有很多苏联风格,比如埋葬完战友在坟堆放置一块手刻五角星的石头,展现了当初苏联红军坚定的信仰;还有修好坦克炫技的一段,坦克芭蕾。
整部电影情节还算舒缓有致。除了帅气男主角尼古拉,德军指挥官耶格尔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的出场意气风发,下场汹涌壮烈。他完全没有对战争中的伤亡展现任何恻隐之心,只是机械执行战争命令。但在集中营的一场戏份中,他的上级问他是否恨俄国人,他回答他没有立场,只是效忠德意志第三帝国。让人不禁想在他冰冷的战争机器外表下,他真实的想法会是什么样。他接受了训练坦克新兵的任务,剑走偏锋,从集中营中选出了曾把他的部队打败的尼古拉,让尼古拉自己挑人驾驶一辆缴获的坦克T34,在没有弹药的情况下与德国坦克新兵对抗。没想到这个决定让他们有了可趁之机,他们逃了出去。在追击围堵尼古拉却在坦克里被撞击到桥面外的最后,他向尼古拉伸手,起初以为是求救,接着看到他不肯松手,再次猜测他是想拉尼古拉同归于尽。但是都错了,他只是紧紧一握,这只是两个军人间的握手。他是向另一方优秀的坦克军人致敬,输的心服,然后和德军豹式坦克一起从桥上坠落水中,让这个人物增添一抹悲情色彩。
还有两个小情节:坦克驾驶员被催促时的幽默:我又不是在滑雪橇;还有女主逃出集中营在类似公交车站等来坦克,很浪漫。
一个不错的开始,对俄罗斯电影更感兴趣了。
看人家老毛子这抗德爽片拍的……
油而不腻,看着舒服!
刚修好的T34配合天鹅湖的音乐来的那段坦克芭蕾,
真·革命浪漫主义!
女主香肩半露卧床骗过闯进来的集中营军官,
不仅颜值爆表,智商也在线啊!
T34冲破集中营后枪炮声骤停,
舒缓的音乐起……
配乐太美了,
俄罗斯经济上衰落了,
艺术和文化的积淀还在,
这也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
坦克冲出集中营到德国小镇半日游,
沿途的德国妇女以为苏军已经进村了吓得晕了过去……
加油站看到苏军坦克赶快藏起了纳粹德国小旗子还给加满了油……
街上的德军士兵直接就投降了……
小镇居民突然如沦陷区一般掷果盈车,箪食壶浆迎苏军……
真·革命浪漫主义!
男主尼古拉和女主安雅的湖边云雨,
和《兵临城下》瓦西里与坦妮娅的坑道之欢有异曲同工之妙,
真真的革命浪漫主义!
7.8分!
乌拉!#电影猎杀t34#
一句话 “请不要讨论剧情,当成看车展就可以了。”
俄罗斯人太喜欢坦克了,拍了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的以坦克为主题的电影,我都已经记不住自己看过多少部了。
坦克之神开着金色的T34.jpg
这类电影完全可以划分为一种单独的类型片——坦克片。不客气地说,俄罗斯人的坦克片和小鲜肉粉丝向电影最大的区别是:小鲜肉们的电影至少还有配角,俄罗斯人的坦克电影的主角只有坦克,而且是镜头全程跟着坦克猛拍。在一台T34-85面前,莫名其妙的配乐、莫名其妙的剧情、莫名其妙的苏军步兵和莫名其妙的床戏全都不重要了。
别讨论什么艺术造诣、美学修为、人文关怀,这电影给大家看的就是坦克哐哐互射、铛铛跳蛋、轰轰爆炸。这是瞄着受众射过去的一发穿甲弹,喜欢的人会爱的要死,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无聊的要命。所以如果您不喜欢坦克大战,那就干脆别看这部电影,相信我你看到的只会是槽点,感受到的只有煎熬。
另外,由于俄罗斯受限于本土较小的市场和较弱的出口能力,所以电影成本都被控制的很低。不可能靠全CG制作或是像有钱的《狂怒》一样直接把那台世界上唯一能动弹的真·虎式开出来。所以俄罗斯人很擅长花小钱拍大坦克,以前办法是做个德军坦克的铁壳子套在T34上。从《28勇士》开始,俄罗斯人琢磨出了一个新绝活:没有真坦克,就拿做工考究的1/35 比例模型+沙盘布景+机械臂摄像,用类似特摄的方法拍摄坦克镜头,再用CG技术和真人部分结合到一起。只用了500万美元的总成本拍出了不输真坦克实拍的效果,这些老毛子真的是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
至于为什么我只给四星.........开头三十分钟里的德军坦克模型有点太不走心了,德军装甲连除BOSS外那几个坦克到底是1号2号3号4号还是38t我实在是认不出来,忍痛给四星。
先说缺点:主角开挂,幸运值max,虽然遭受苦难,但能报仇雪恨,还收获爱情,捡到的坦克带炮弹,且不像普通情况下榴弹多,炮手满经验加技能,各种弱点击杀,跳弹都能跳穿,用个位数炮弹创造导弹都不一定打得出的战绩。德军弱智太多,不检查坦克里有没有炮弹,反派BOSS是个纯中二,不像男主那么阴险,战桩对抽就能赢非玩骑士决斗,手下更是一群倒霉鬼,自己打别人就跳弹飞没影,别人打自己跳弹都穿,甚至被单兵摸死。
优点:爽!“炮弹时间”虽被滥用,但好在制作精良,且各不相同。从被俘的T-34/85一出场,观众就知道男主一行一定会开着它,干翻法西斯。那么是如何只用几发炮弹就把那么多黑豹按在地上摩擦呢?这个吹出去的牛X如何圆呢?大量的使用“炮弹时间”就是为了解释为什么这辆T-34这么牛逼!以前老战争片:坦克开火,对面坦克火光一闪,就停下开始冒烟了。这部电影成功表现了炮弹是怎么没的,击中之后:有的弹芯破裂,碎了;有的留个到此一游,就弹飞了;有的穿一小洞,带走不是主角的成员;有的造成殉爆,让对方成为夜晚整条街最亮的仔~~ 记得以前玩WOT有坦克带狗,也有女坦克手。这部电影告诉大家那都太弱了,直接从战俘营救走个会说德语的漂亮姑娘多好!兄弟、坦克、美女,男人的浪漫啊!这仗打得,不止卫国还保家!同时,也通过这部电影看出俄国人对T-34的喜爱。其实,第一场战斗要是开辆KV-1(如果不抛锚),可能都不用被俘,不考虑步兵因素,那几辆坦克要是被埋伏了不被全歼都算跑得快。不过谁叫咱T-34是主角呢?于是来了个一换一,引出了后面的故事,也通过俘虏前后,成功把初期76mm和后期85mm“大脑袋”两种主要型号展示出来。
不论老毛子的技术如何进步,在战争片意识形态上的表达依然贫瘠呀。不管大家如何夸奖影片在坦克战上的拍摄手法,骨子里面依然是一部迂腐的抗德神片,集体智障化的纳粹以及被战神化的男主角,纳粹的坦克一炮就挂,苏联的坦克N炮依然运转正常,本片可能连《狂怒》十分之一的真实感也没有吧,而且除了第一场戏,之后没有任何一秒钟传达出故事的紧张感,真的是没劲!
三段叙事,长坂坡独车全歼坦克连,监狱风云,千里走单骑突出重围,节奏紧凑,还不忘加一段黑夜下的浪漫。#20190213
翻拍自65年的《T34 鬼战车》,演义性质的战争片,T-34/85单挑德国鬼子大队人马,坦克兵多年后重聚,类似于咱们《林海雪原》《烈火金刚》能当评书听的那种,所以就不能以传统战争片的标准要求了,都没有血腥镜头。但观感很不错,CG弹道效果赞,就是一个爽片。作为伪军迷,对开挂战况不了解,但几处武器和道具设定还是很靠谱的。大反派像小雀斑啊
同样是抗战神剧,可是人家配乐可以用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啊
自以为的浪漫幽默,我却觉得讽刺可笑。这一解放者的姿态潜在内在危机,危机在战争结束后半世纪内以同样的方式(坦克推进)持续爆发。在危难的条件下,红色战士捧起圣像,缩小了政治理念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不知何故,我已经厌倦了主角。
首先这不是纪录片。其次拿这些跟抗日神剧相提并论说是抗德神剧的,算了,想侮辱自己的智商就侮辱吧,拦不住。几场坦克大战都很精彩,什么叫戏剧性创造,这个片就做得很好。拧巴军迷别看。
三星半。“你想要有奇迹,就会有奇迹。”
2019年年初在明斯克看了原版,2020年年末在北京看了中文版,很棒,有t34与III互轰,与黑豹互轰,有村落偷袭,有城镇乱斗,有桥头决斗,虽然后者是cg,只有村子里是实景。德国演员文森特还是俄国女婿
哦哦哦!还以为老毛子的电影只有乌拉来着,没想到这种纯爷们的电影也可以这么浪漫!!用坦克跳小天鹅;黑板上的“我的家长”“我的祖国”;逃出纳粹营地的环境镜头;开坦克去接爱人;在晨雾弥漫的森林相爱;最后的决斗;敌人间的惺惺相惜...超乎意料的二战片,有各种商业片的元素,又夹带艺术片的私货,真是好
4星全给道具,战斗细节禁不起推敲,看看就得了,现在坦克战电影,从《狂怒》到《T-34》,全都拍成了高达打架。
最虐不过弯恋直
哪怕你知道这不可能发生,但它就是浪漫得恰到好处。
典型的主旋律神棍片,主角团开T-34全歼德意志的豹式坦克纵队(两次),虽然过分夸大、有违史实,但坦克战及视效确是看得热血沸腾,不禁大呼一声“乌拉”!
逃跑七次都没被枪毙,上帝眷顾的男人
好看,热血,一支由拖拉机手、画家、猎人、手风琴手和领导组成的坦克小队。
这是《T34 鬼战车 Жаворонок (1965)》的翻拍!
兄弟,你跑了七次跑不掉,没事,哥借辆坦克给你跑;跑得累了不要紧,边境线上有个湖,你可以洗个澡!洗好澡还可以打个野炮。。。真乃老毛子的抗德神剧也~
让我想起了兵临城下,这次是坦克对轰,整体相当顺畅,我们的主旋律多学习学习吧
女主等公交车等来一辆坦克时的莞尔一笑太迷人
最精彩的是坦克对轰,装弹中弹加了不少特效,但过多的慢动作细节特效也让整个场面失了真实感,再配上非那个时代特征的激情音乐,这是打二战又不是打游戏。还有弄个画外音是几个意思,很出戏的。二战大背景下的小框架故事,毛子的抗德神剧,可以一看,但对普通观众而言,观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