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过头来看,2005年的《开战时刻》对于诺兰职业生涯的意义非凡。他的处女作《追随》那时还不广为人熟知,成名作《记忆碎片》虽然技惊四座,但随后的《失眠症》明星云集下作为翻拍作却不温不火,他究竟是一颗流星还是恒星尚无定论。毕竟,导演一两部亮眼的作品之后泯然众人的例子并不算少,远的不说,尼尔·布洛姆坎普在令人惊艳的《第九区》之后就几番挣扎再无佳作,邓肯·琼斯虽然一开始也有质量不错的《月球》和《源代码》,但在平庸的《魔兽》之后几乎断崖式下跌。
真正的才子和江郎之间,云泥之别,只有长跑中才能真正优胜劣汰。但在那个时刻挑战蝙蝠侠系列的三十出头的诺兰,和刚接下魔兽的琼斯的水平高低并不显而易见。小成本独立电影有让人叫绝的新意固然会赢得喝彩,但是商业系列大片是另一类东西,首当其冲的是自由度的限制,你不能随心所欲的设计电影的内容和架构,必须遵循一些已有的俗套——无论是蝙蝠侠的形象习惯还是魔兽的族群关系,但是在俗套限制之下的创新能力才是一个真正的好导演需要做到的。于是,有很多也很有才华的导演因为想要自由永远游离于主流商业电影之外,拍一些小众的艺术片,也的确有小众的拥趸,这选择无可厚非,但我始终觉得接受媚俗的挑战拍出既有深度又能卖座的导演更值得敬佩。
在拍摄花絮的某部记录片中,DC漫画的一个负责人回忆说诺兰找到他的第一个问题是:蝙蝠侠标志周围的那圈黄色能否去掉。任何熟悉提姆波顿的老蝙蝠侠系列电影的影迷都不会忘记那圈黄色,它甚至是第一部蝙蝠侠蓝光套装的封面。这是诺兰给蝙蝠侠系列打下的第一个风格烙印。黄色的亮标充满了童话般的孩子气,而提姆波顿标志性的童化般“孩子气”,如同扎克施耐德标志性的“中二气”,虽然在各自最好的作品中和内容相得益彰(《大鱼》里童真的父亲和《守望者》里中二的罗夏同样让人动容),但却并不适合蝙蝠侠,所以迈克尔基顿和大本的蝙蝠侠至多是差强人意。而诺兰的标志性风格,如同严谨派大师黑泽明和库贝里克,是压力感。纯黑的蝙蝠标就是压力感的风格体现。实际上,诺兰最差的两部电影-《黑暗骑士崛起》和《敦刻尔克》-就是差在压力感的缺乏,前者主角受到的挑战不足以让人信服因此最终的胜利沦为普通漫画电影的肤浅,后者充斥着动机不明的桥段而缺乏剧情张力。然而在《开战时刻》中,黑云压城的风格无处不在。拍摄花絮中一位华纳的高管在电影制作前提出必须加入蝙蝠车,于是诺兰也把这些要求容入了剧情,"这车有黑色款吗"是预告片中最闪亮的桥段。
当然,色调仅仅是表像,故事内核的张力是压力感的深度实现。诺兰嫂,也是诺兰大部分电影的制片人,原本以为诺兰不会对一部蝙蝠侠电影感兴趣,但是诺兰说他一接到这个项目计划就想到应该拍一部起源电影,因为"蝙蝠侠最初的成长从未在电影或者哪怕在漫画中完整描述,而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布鲁斯韦恩的脆弱和彷徨,错信和失误,恐惧然后崛起于自己的恐惧中,即便是披风的装饰也是失败经验之后的实用性改进(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怎么还需要《黑暗骑士崛起》中所谓“信仰一跳”)。——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起源和成长的故事?我宁愿相信这是诺兰自己成长的映射。和韦恩一样,他扛住了压力,他完善了自我。正如华纳的高管事后说的:这不是一部蝙蝠侠电影,这甚至不是一部漫画电影,这是一部克里斯诺兰的电影。batman begins即是nolan begins,我更喜欢《开战时刻》这个译名,因为蝙蝠侠的开战时刻也是诺兰本人的开战时刻。
蝙蝠侠主演的选择也是压力感的载体。我曾经以为贝尔和诺兰也会像德尼罗和斯科塞斯那样成为稳定的演员导演搭档,特别是贝尔主演了非蝙蝠侠系列的《致命魔术》之后,然而仔细想来其实贝尔的气质是冷静和城府中带着疯狂和极端,他只适合演一类角色:表面正常实际有疯狂另一面生活或秘密的双面人,蝙蝠侠和《致命魔术》中角色都是这样,而除了这两部之外贝尔最好的表演作品也是这类角色:《美国精神病患者》、以及(体重)变化惊人的《机械师》。《盗梦空间》中小李子的敏感而脆弱的压力感气质,以及《星际穿越》中马修麦康纳的更类似于普通人七情六欲的压力感气质都是和影片的质感更加相配,也和贝尔的气质大相径庭。
作为一个影迷,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当年进电影院看 Batman Begins 之前的心情:期待而不确定。结果它并没有让我失望,而且一直是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尽管也许《黑暗骑士》的艺术成就和票房更高,但我们需要记住是《开战时刻》的好口碑和好票房让第二部有了可能。十三年之后,今年这部电影和其他几部诺兰电影一起发行了4K UHD蓝光。虽然相当一部分4k蓝光只是噱头,但是这部诺兰亲自修复的胶片扫描实在是完全刷新了之前1080p蓝光的粗糙,真的让我仿佛回到了当年在异国凌晨看首映时的激动。兴致所至,挥笔补上这篇十三年后的影评。
电影名称被翻译成好几种,不过我特别喜欢「开战」这个版本。
英文原文是Batman Begins,讲的也是蝙蝠侠的重开机,等于一切重头再来,觉得用开始、开战都很有意境。
当时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时,大概没有人想过这系列会如此成功。
诺兰导演将超级英雄电影,特别是蝙蝠侠,与先前的版本做了很大的区隔,让蝙蝠侠的人设,变得可信、有血有肉还有泪,在蝙蝠侠的配备上,也做了很好的说明,画面也相当写实,配乐好听。
更重要的是,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选角了。
Christian Bale的蝙蝠侠不算是最优秀的,但是他的Bruce Wayne,大概是我最喜欢的选角了,没有之一,就是最喜欢的,特别是在开战时刻这个首部曲中,蝙蝠侠的比重,并没有比韦恩少爷多很多,电影试图一步步跟观众介绍Bruce Wayne到底怎么一步步走向蝙蝠侠,变成黑夜骑士。因此,Christian Bal的诠释在这里就特别重要,我也很喜欢他扮演布鲁斯韦恩的放荡不羁,却有偶尔显现的狡黠。
除此之外,Michael Caine的Alfred,对少爷那种温和宠溺却又不失正直的态度;Morgan Freeman的Lucius,明明知道少爷在做什么但又装不知道;Gary Oldman的Gordon不愿对邪恶妥协,对于蝙蝠侠又期待又好玩又有点害怕的反应,真的很可爱,以上这几位根本就是影帝级的大老,跟Christian Bale对起戏来特别带感,特别好玩。
整体而言,做为蝙蝠侠的重新开始,这部电影真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除了男主的爱情是个悲剧之外,其他的部份真的无可挑剔…也让我掉进蝙蝠侠这个大坑里。
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黑暗骑士留下深刻印象,盗梦空间让我决定重新看Nolan的电影。前传1,Nolan在片头少少地用了个叙述技巧,然后平稳地讲故事,但不放弃对一个有童年阴影的主角的心理塑造,再加些007的摆酷。看这些,会知道一个导演是如何摸索成长的,他探寻电影的叙事技巧、表现形式,更追求对人物的塑造。
每次看诺兰蝙蝠侠系列中的任何一部,都会有“嗯,这部才是最好的”感觉。
这才叫大片
诺兰把蝙蝠侠系列带到了全新的高度,完整地诠释了布鲁斯·韦恩为什么会成为蝙蝠侠:克服内心的恐惧、武装自己、坚守道德底线和无与伦比的自制力。他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所以才这么迷人。
韦恩父亲的一些细节很好
大侠不是你想当相当就能当,要有钱要有高科技还有有智慧的老头来帮忙(▔/﹏\▔)
先看过前传2再回头看这部,对蝙蝠侠的刻画十分到位,但反派的背景理由却交代得不是太清楚。不再那么英雄的蝙蝠侠,有了更多人性的描述,给我带来的感受并不比黑暗骑士差。★★★★
诺兰好文艺啊 还到中国习武。。。
非常好,手法到位,结构经典。
三个系列的蝙蝠侠电影的导演都是讲故事的个中好手。Tim Burton擅长氛围塑造,而Joel Schumacher擅长场景戏, Christopher Nolan擅长人物塑。
诺兰赋予了蝙蝠侠以新的生命~~
毫无争议的重启经典,导演克里斯托弗 诺兰完成了自己有史以来最为华丽的一次转身,他不再迷恋于自身所擅长的碎片化的叙事技巧,而摇身一变“自甘堕落”的被黑暗所侵袭,他一改传统漫画电影的科幻风格,而直接将电影中的高谭“变成了”混乱纽约,正反派角色的决斗,也俨然一副纽约黑帮火拼的场景。
蝙蝠侠没那套装备的时候套个头套就出去了,把我笑抽了
为什么我这么喜欢稻草人。。。。为什么!!!
看了第三部回头重看第一部,觉得第一部好纯真,贝尔好美颜,结构很精致。
诺兰将蝙蝠侠的由来演绎的完整,一个伟大的系列电影由此开始。
大片的格局!
自幼失去双亲并不意味着了解人性的丑恶,亲眼目睹犯罪也并不代表知道民间疾苦。因此,他四处闯荡,走遍世界,洞悉犯罪心理,感受人间冷暖。从当初以报仇雪恨为目的,到后来拯救天下苍生;从当初以暴制暴,到后来坚守不杀人的信仰;从当初懦弱的花花公子,到后来正义的化身,这就是成长。要想让别人心生恐惧,就必须先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要想战胜恐惧,就要成为恐惧本身。曾经惧怕蝙蝠,于是他成为了蝙蝠侠。人人都在扮演超级英雄,唯独他是在扮演布鲁斯·韦恩。布鲁斯·韦恩是面具,蝙蝠侠才是真身。你外表下是谁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才重要。
如果怕什么就得成为什么的话,本人应该会是蠕动肉虫侠吧……(已经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