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198分钟版。。。夜间射击的轨迹很有特色。。。片子就讲一小队人打啊打吹啊吹的前线经历。。有点西线无战事和兄弟连的味道。。片子两个缺点。。第一片子不讲具体战斗经过,就看大批大批的苏联人扑过来然后被实在没几个演员的芬兰战士打回去。。。这点不到位看的缺乏激情。。。第二战斗戏拍的真的非常好。。可惜没有展现出那种众志成城以弱敌强死扛的气势。。。不然这片就上天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场芬兰人民雪地抗苏战争那种前线经历
波兰被分尸后,德国的超神战斗力还没惊到英法两国,却已经吓到了临时好朋友--苏联。斯大林深知希特勒的狼子野心,如若希特勒翻脸,那昔日的一纸条约就是狗屁,于是他着急忙慌的想在波罗的海建立保护苏联的侧翼。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小只很快就答应了苏联的要求,独独剩芬兰迟迟不肯松口。 芬兰与苏联的爱恨情仇还要从1809年说起。芬兰在此之前,是瑞典的东部领土。1700年北方战争,欧洲争霸赛瑞典败于俄罗斯帝国,其霸主地位也被后者取代。1808年,芬兰地区爆发芬兰战争,俄国趁着胜利收割了一波领土,成立了“芬兰大公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月革命”让俄国自顾不暇,芬兰趁乱宣布独立。独立后的芬兰由于和西欧各国,尤其是德国走的很近,老毛子天天担心隔壁老王会不会直捣列宁格勒,来抢自家的地和粱。 1939年10月9日,苏联开始与芬兰谈判,主要有三: 第一,芬兰割让霍格兰等岛屿,将汉科港租借给苏联30年,以便苏联部署海军基地,封锁通往列宁格勒海上门户。 第二,芬兰在卡累利阿地峡的国界向后移动,直至列宁格勒不在炮弹的射程范围内,在陆上掩护列宁格勒。 第三,调整雷巴契半岛的国界,以保护苏联北方的摩尔曼斯克。 上述需要芬兰将1066平方英里的领土割让给苏联,作为交换,苏联原因把雷波拉和波拉约尔皮共计2134平方英里的领土送给芬兰。 苏联方自认为拿出了满满的诚意,所开出的条件从客观上来说也是有利于芬兰的。但就是这汉科港让芬兰当局怀疑起苏联心里的小九九。 既然巧取不成,那就只能豪夺了。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苏芬战争》。 电影从芬兰几位士兵的视角讲述了看似弱小的芬兰保家卫国的故事。
影片开头将一望无垠的芬兰田野与白雪皑皑的战场的镜头串接起来,告诉我们芬兰如今的疆野是这些芬兰士兵拼了性命守卫的。 芬兰在意图拒绝苏联后,举全国之力,扩充自身武装力量。新征入伍的这些壮丁,是一战退役的士兵,是挤奶工,是酒鬼,是色胚,是普通人。 1939年11月26日,苏联红军往位于边界的俄罗斯小村长--曼尼拉发射七枚炮弹,芬兰要和苏联共同调查事情的原委。 苏联:“我不听我不听。”然后就以曼尼拉炮击事件为由发动侵入芬兰的战争。电影55',就和实际一样,这场战争突然就开始了。 但红军最初的前进居然停住了。 芬兰的曼纳海姆元帅已经把他所有的预备队都集中了极南端地区,很显然,他押对了宝。再加上芬兰的冬天冷风那个嗖嗖的,曼纳海姆防线坚如磐石,芬兰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但阻挡财大气粗的苏联红军推塔的主要还是芬兰士兵的血肉之躯。 (战争场面太血腥太残忍了,我不想描述,各位可自行观影)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将投掷在芬兰大都市上空的“燃烧弹”诡辩为都市内饥饿的工人空投的“面包”。这些俄国人统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 往而不来,非礼也。懂礼节的芬兰人用玻璃瓶等容器盛装石油、磷、助燃剂等物的燃烧瓶,将这些“莫洛托夫鸡尾酒”送给苏联红兵品鉴。
这群芬兰士兵也不过是希望和平与安宁的普通人。 看着漫天的苏联飞机和自己手里的轻机枪,他们自嘲要搞个“寻找第一架芬兰飞机的比赛”。 斯大林生日红军阵地里莺歌燕舞,芬兰调侃要送用炮火送去祝贺。 炮火中的圣诞节,他们吟唱圣歌,祈祷和平。 但是,他们把每天当作最后一天,“只要有人,我们就会战斗到底”。
相较于北部和腰线遍布沼泽和森林,进攻芬兰的最佳路线为卡累地阿地峡。但这一路线为曼尼海姆防线所阻塞,而芬兰的6个预备师从一开始集中在此,苏联红军久攻不克。 1940年2月1日,苏联方面集中14个师,发动了强大的进攻。长时间的坚守使得芬兰方的力量早已消耗殆尽,曼尼海姆防线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芬兰最后的崩溃也成定局。
这场战争以苏联惨胜结束。饱受战争摧残的苏联红军,芬兰战士立马放下了武器,长吁,终于不用再打了。
1940年3月13日,芬兰签订了《莫斯科条约》,在原有的条件之外,还割让了萨拉和库撒谋两个地区,整个卡累利阿半岛,以及费歇尔半岛的芬兰部分。 但是苏联这次丢了面子又失了里子。 一方面,在西方,芬兰得到了广泛同情。尤其是英法两国,坐在家里强烈谴责苏联的侵略行为。 另一方面,苏联在这场战役中死伤惨重,一个芬兰士兵倒下去有十个苏联红军给他垫背。身穿棕褐色战服的苏联红兵在皑皑白雪中就像傻狍子一样,一射一个准。有记录以来,杀敌最多的狙击手就是这场战役中的“白色死神”——西蒙·海亚,他用芬兰版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射杀了542名苏军。 最为糟糕的是,经过这次战争,苏联给西方政府,尤其是德国,留下了软柿子的形象,这在次年造成了莫大的后果。 原本意图保持中立的芬兰明白了自己爹不疼娘不爱的处境,为自己找了个干爹,彻底倒向了轴心国。 有了靠山,芬兰意图夺回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并进一步向卡累利阿延伸,创造大芬兰国家。1941年6月25日,芬兰在干爹德国的帮助下,向苏联发动“继续战争”。
To becontinued. 想了解更多二战故事,想看更多二战电影,扫描下方二维码,每周五新鲜推送。
看的是剪辑版的两小时(全片五小时),感觉略显枯燥。还不如《血战1944》刺激。整个二战中立场最独特的国家,先是为保卫卡累利阿打退东边的苏俄,再是向盟军妥协击退“盟友”德军,无论何战都充分显示芬兰人坚强和团结的民族精神
2022.12.28侵略者下地狱去吧!
影20149:“如果冲着你来,它仅仅像是耳语”,前一秒还在你眼前的人,后一秒就是四分五裂。拍的一般。
芬兰确实体现了自助者天助之;另外曼纳海姆,有点华盛顿和亚瑟王合体的感觉
2022-05-17临潼培训中心2号公寓313室“森林深处,我们的国家永在,勇敢和自由同在,我们有神圣的使命,我们将前赴后继,我们将为国捐躯,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死。”他们唯一得到的土地,就是埋葬他们的墓地。苏联军队在冬季战争中许多败仗都是由于指挥不当造成的。
堆砌战争的荒唐与绝望并不能使其成为好的战争电影。但听说还有3小时版本,暂时保留评分。给农妇犁地的一段轻松戏份很有趣。
平淡而冗长,为什么非得剪辑成三个多小时的片长,坚持看完都是种煎熬。
纪录片一样展示了苏芬战争中几个士兵的经历,从农民直接变成了民兵就上了战场。没有什么配乐,没有什么具体战役,只有或远或近的炮火与敌人。极尽写实的伤亡情况与战场日常,将观众完全近距离地带入那场战争。连情绪渲染都没有,可这才是战场真正的样子。一寸土地一片血,大炮或难民都不能拱手相让!
本片的时间三个小时,角度比较窄,但是充分反映了当时抗击苏军侵略的芬兰军人的一面,战争场面还可以,有几个画面重复播放,但是细节处理的很好,真正的把军人刻画的有血有肉,最后的一片欢呼声,让人莫名其妙,也许是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原因。
先只下到了5小时电视版本。战场的效果做得很到位,枪械、飞机、坦克、爆炸,烟火、血肉横飞等都很接近真实。但5小时版本注水太多。相对后来看的3小时版本会好一点。芬兰人民还是有板眼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硬是顶住了贪婪野蛮的俄罗斯。
好看!!超推荐! 可是bgm实在很水…… 芬兰人拍片肉搏战也太真实...肉块和屠宰场来的一样 黑土地和芬兰桑拿wwww 视觉直观化的苏军改制坦克分发步兵部队真的是蠢炸了 结尾拍得也好随意orz
八十年代末的作品,战争场面挺宏大,战争的残酷展露无遗各种血肉横飞。但是,那时候的电影技术确实不太灵,战争场面太过粗糙,没有表现战术方面就是阵地战一边冲锋另一边防守。从士兵的平日生活到战场表现的很全面,立意也不错,最后的定格在士兵的脸上的表情不是战争结束的轻松,寓意了这场战争还未结束。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就算历史没有改写,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东西,也仍然和真实的过去存在着选择性的缺失。所以zz因素造成的刻板印象,zz家们自己打脸就足够了。虽然节奏上拖沓的有些不成样子,但影片全程从普通士兵的视角展示那场战争的残酷。没想到芬兰军服颜色有些像德军。
难得有如此写实的战争场面,比拯救大兵瑞恩真实多了。步兵战就是这么枯燥单调的残酷。有人说为什么芬兰不干脆一开始就送上土地算了——得陇望蜀听说过不?同意了,下一步要求总会来,无穷无尽,不彻底吞并是不会罢休的。就是因为抢这片土地死了这么多人,才制止了全面并吞的野心。
看的是3个小时的版本,战争场面的表现残酷直白,感觉对二战的认识又深了一步,以前就觉得苏联是正义的,后来看了卡廷惨案的电影,现在又看了这部。。。都是为了苏联自己的利益
苏芬战争中芬兰士兵太惨了,各种供给跟不上,一线战士全部成了炮灰。本片的写实手法足够直接,直面轰炸和残酷。
1989年能拍出这种水准的战争片,绝对是神作。很好奇那些T26和伊16是从哪里搞来的,不会是当年的战利品吧?
双方的冲锋都是往上堆人,而且密集得可怕,不知道历史是不是真这样。对付薄皮坦克先是短木卡履带,再往里砸燃烧瓶。
为什么人家可以拍出史诗般的电影,我们只能拍死尸般的电影。。
忒长了,看了3分之2,没看完,具体怎么回事看看文字方面介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