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想说“大概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么一段时光”,想了想还是忍不住刹闸,我不能把自己发生的事情推介到所有人身上。怯懦,内向,却又总想着扮酷是我成长的心路历程,不是别人的。当时的我也站在初中升高中的关卡上,拿着一部破破烂烂的智能手机,努力缩下巴,用美颜相机磨平脸上的痘;和班级里口碑不错的同学搞好关系,让自己看起来是个对谁都不发脾气的好好先生。
事实上就是nobody cares about you,只有你自己在度过这段tough time。我还记得初中毕业的时候,我站在平常放学回家的路口,看着那些熟悉不熟悉的面孔远去,隔壁班的班长还在和她的闺蜜讨论她的小男朋友,我心里想的是,去你妈的,初中总算结束了。
高中比初中还可怕,我顶着搞笑的短发穿着一件土旧的白衬衣去报道。新的班级我根本谁也不认识,和别人说一句话都需要巨大的勇气。新同学都来自各个区的重点,高手如林,我还记得,我第一次月考考了全班倒数第十。我妈默默流着眼泪,她可能觉得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事实证明,高中三年我一直在虚假繁荣。
扯远了,其实在每一个孤独的欧美青春电影主角身上我都能看见一点自己的影子。Kayla呆滞,肥胖,不解风情又无聊,说话吞吞吐吐,却在视频里教育别人。当我觉得世界上不会有别的女生在鼓号队里打大嚓的时候我就看见了Kayla那一脸生无可恋的特写。Fine,看来我们是同类。我们都是那种粗笨的白痴女的,可能长大了懂得心理调节,不断说服着悦纳自己,青春期的尴尬时刻足够让你在午夜梦回时不断惊醒。
希望有类似经历的女孩都自信起来吧,我觉得Kayla那个自我催眠的办法还是挺有效的,不断告诉自己我已经是个自信的人了,我只要演出来就好了。
很真实,很细致,将青春期遇到的问题很真实很细腻的展露出来,刨析。遇到暗恋对象鼓足勇气去蜜汁尬聊、鼓足勇气去尝试交朋友、一味的道歉对不起迁就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这就是很真实的八年级那个阶段的自己。在接触新的事物时会埋下自己的头,不够自信自主,为一些最简单的交流而在心里排练数次,总会给人一种底气不足虚的感觉。包括后来kayla给自己录视频,在网上建议别人如何积极处理人际关系乐观面对自己的生活,可实际上自己却做的一塌糊涂,导致强烈的差异感进一步加深了不自信和懦弱的迁就,最近还打算放弃拍摄。但故事的结尾kayla初中毕业了要去上高中了,在她心里是坚信到了高中会变好的,因为初中这么长的坎都已经度过来了。最后提一下父亲这个角色,我觉得这个父亲好的就像后爸,要是我想kayla一样作死,绝对是一剂鞭子,所以后面的故事肯定也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有一天,我想,如果Bezos,亚马逊的头头突然挂了,或者收垃圾的突然生病且无人代替,哪一个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更大?我猜是后者。
电影,喜欢讲梦想,讲英雄,尤其是现在美国梦当道,好莱坞垄断电影业的时候。(好莱坞是造梦工厂,关心的是那1%的明星,而不是99%的普通人。)95%的电影,都是讲英雄的故事,或者普通人成为英雄的故事,很少关注平凡人的生活。在有这样的想法之时,一部电影,叫《8年级》,出现在我眼前。女主角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概括一下,满脸是痘,浑身赘肉。她生活中缺乏自信,暗恋校草不敢表白,被其他爱打扮的女生瞧不起。女主自己还录制youtube视频,教导大家要打开自己,树立自信,如此种种,但视频中磕磕巴巴,嗯啊不断。巧合的是,她在视频中所讲的,也是她自己在努力做的。她在打开自己,勇敢地走出了很多第一步,向更好的自己迈进。影片结尾,她还是那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只是比之前的自己有进步。
我有时候看电影,并不是想看到扬名立万,而是只想说一句,原来你也有这么颓的时候。
看完Eighth Grade回来,本来我想写篇文章说我有多喜欢Bo,一翻电脑我去年就写过一篇讲我有多爱他的Stand-up了,结果现在看完他的导演首作,我觉得我又重新爱上他了一次。回来和童讨论我们最喜欢的Comedian,我和她说看了这么多standup我最喜欢的还是Bo,感觉很不好意思,最喜欢的竟然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straight white dude (touché)。
Eighth Grade讲一个13岁八年级的小姑娘Kayla,在初中最后一周的故事。演员Elise Fisher拍电影的时候刚刚八年级毕业。Bo说当初选角的时候,其他试镜的都是自信满满的姑娘试图去演13岁尴尬小女生的模样,而Elise却是一个胆怯害羞的姑娘硬要表现的很自信。那些你能想到的初中生琐碎小事,你经历过的你听说过的,都在电影里。觉得家长管东管西,觉得自己很有想法但没人了解自己,想要有个男友,憧憬高中生活,觉得那个很受欢迎的女生其实一点也不好,甚至包括被骚扰了之后还觉得是自己做错了。
片里有一段,是做了好久心里准备的Kayla,去参加同学的生日泳池派对,还显得很不合群(don’t we all),但后来却自告奋勇的唱K。Bo把这段比成他自己从小就开始表演standup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很想表现,但真正站上台却恐慌焦虑不知道怎么表现了。
Bo说他拍这部电影,心里想的受众群不是真的八年级小女生,他是拍给自己看的,也是给所有能从Kayla生活中看到自己的人看的。看到Kayla唱K,我想到自己做好大的心理准备去参加reception/networking,你知道你应该去做这些事情,知道应该去争取达到对自己的期望,但却要鼓起很大勇气去做。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假装自信的不得了,来掩盖自己的不自信。
看完电影回来,我一直在想,看Bo的作品,那些一直困扰我却又说不出的想法,竟然能被这么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统统精准的描写出来。回来翻了翻评论,感觉很多人,无论男女老少直的弯的,都这么觉得。大概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里都是真情实意,而不是他们觉得观众想看的。
讽刺的是Eighth Grade讲的是个13岁女孩的故事,但电影的分级却不是PG-13,而是R级,17岁以下的观众需要成年观众陪同才能看。里面有提到性,oral sex,还有一段戏,我觉得全片最棒的一段戏,有很强的sexual undertone。看过电影的人会觉得,我们13岁的时候虽然没有smartphone,instagram, snapchat,但电影里并没有讲什么13岁的人不知道的事情。Bo说他虽然很失望,但也没有觉得很惊讶。虽然他写这个故事是写给自己的,但他觉得受众群是所有觉得自己不合群活的很困扰却还是要硬着头皮上的人。
距离Bo上一个standup演出已经有两年多了,他说他后来站在舞台上会恐慌,不能好好演出了。所以现在导演电影,也算是另一种表演。我虽然很想看他站在舞台上,但是我会耐心等的(我的模板是那些等了Dave Chappelle那么多年还把他等回来了的人)。
Also bonus points why I love him so much.
Everyone’s coming-of-age story is unique in his/her own way. 其实作为电影本身我并不太喜欢整体的节奏和风格,但是看了一些导演的想法和影评,还是写了很多,真的是从主题切入点到价值观都很有意义的影片。是与当下born with Internet的00后非常relevant的影片。
Robert Barker称电影反映了社交网络是 “a digital war of all against all, preening, pretending, and pontificating as much to themselves as to an anonymous audience”. 手机里打出热情可爱留言的人手机外只是在表情冷漠地刷过一条又一条po罢了。剧本的语言也是intentionally crafted,看到Chris Knight的分析, “The words ‘um’ and ‘like’ in the screenplay also reflect ‘the process of struggling’, rather than the character’s lack of intelligence.” 导演对于teenager与父母的关系也分析得很透彻, “You want independence, and you also want affirmation.” 父女后院那场对手戏真实又感人!还有社恐校园暴力性启蒙等等都是很精准的点。
导演说在50个试镜的女孩中选Elsie主演是因为只有她是 “shy pretending to be confident”, 其他人都是 “confident pretending to be shy”,虽然作为导演feature directorial debut,视听语言上还不完美,但是整部电影的感觉就是真诚又真实,至少会比《伯德小姐》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影相(只是对比不是diss)。
Kayla的房间好像《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里那间,我好喜欢!
*多数取自bo burnham在ucla的两次访谈
关于八年级的小孩们
跟十三岁的演员们很愉快。跟成年人合作,你跟成年演员说站在哪个位置,这个演员可能会问:“啊,我打光怎么样?妆容怎么样?” 跟十三岁的小孩合作,你跟他们说:“往你手心吐口水!”,他们只会问:“那只手?”
我希望我故事里的十三岁孩子们能像真的十三岁的孩子们那样讲话。现在很多电影里,小孩的说话和表达能力并不像小孩,像一个成年编剧。我想拍一部电影,小孩就像小孩,喝着牛奶傻乐说胡话。
(针对现在的创作者常常和自己所创作人物脱节的现象,比方说男性编剧写女性角色,白人写黑人 - “ ... writing something not necessarily identify with... ” ) 我为什么会想到去写一个十三岁小女孩角度的一个故事?因为我实在说不出关于自己的东西了,关于一个27岁的男性喜剧演员的所有事我都没什么可说的了,是的,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和我笔下的人物有脱节,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去讲一个十三岁的小孩的故事,因为我不想再去讲我自己了。当然,我和她肯定是有相似处的,我透过她能看见自己,任何人都能透过别人看见自己。
我不了解现在十三岁的孩子们,没有人真正了解现在的十三岁是怎么想的,如果非要拍一部真正讲述十三岁的电影,那应该让一个现在十三岁的人来导演,可惜我们不会让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做导演。
如果你找一个成年演员演一个未成年人,感觉是不一样的。确实,你经过一个年龄阶段了,你知道那个年龄阶段是怎么回事,你能演出来。但是问题是,如果你真正是那个年龄阶段,正处于那个年龄阶段,你不应该知道这个年龄阶段是怎么回事,就像我现在在我的年龄阶段一样,我他妈啥也不知道。
关于网络
我最初做youtuber的时候的网络和现在的网络是不一样的,那更多是你做一个开心的视频,然后传到网上,现在就更复杂了。
我不想评价网络是好或者坏,我对网络始终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只有一堆模糊不清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这部电影尝试去不带评判地、客观地描绘网络。我没有说去设计一个结尾让女主把手机丢进海里,然后脸上终于露出快乐的笑容,原因是我并不知道怎么去评价它,我真的不知道。
现在的社会像是加快了,有些是好事,更快的交通,更高效的劳动等等。同样的情形放到网络,尤其是网络社交方式,比方说你原来可以和10个人说话,网络允许你和10000个人说话,你原来可以和1个人谈1小时,现在5分钟你能和100个人聊上天,可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做呢?
你如果要在一个电视节目上骂脏话,你要上美国国会更改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政策(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但是snapchat允许一堆小孩尽情地互相传播儿童色情照片,这个世界是挺操蛋的。我想到的方法解决就是有更多年轻人能意识到这些事,因为我们这些老人远远没有你们更懂这些。相信现在科技领域出现更多女性也会有很大帮助。
其实网络上有一堆人表现得像十三岁一样,我有时觉得我们现在整个国家都处于八年级。
关于成功和人生
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为了钱做自己想做的事。( "Doing what you love for money! " )
(主持人提到女主起床,化好妆理好头发回到床上拍照,装作才睡醒的一幕)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不是说人生不需要观众,每个人都需要观众,但是,啊,我不知道,就是,你展现出的自我不需要别人的肯定,你活出的自我并不是一场表演,啊,我真的不知道,你知道你有的时候你要接受采访,你得装作你知道的样子,然后开始瞎说,但我真的不知道,我不知道。
一点感想: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找一个词去评价我的感受,看采访听到bo说自己啥也不懂所以尝试表现出一种比较客观的现实(without judgement),我觉得是有道理的,这个客观不是让人感到置身事外,而是感到更深层的真实。电影没有想去批判什么事情,说什么什么不好不对,也没有想要赞美什么,去说我们应该怎么怎么去做,而就是在讲一个故事,你看了,你思考,完了给自己一个交代,挺好。
电影给人的感觉很真实,可作为一部电影,它基本上是失败的,情节没有推进力。在一场又一场的废话中,女孩对她的父亲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混蛋,对那些把她当垃圾对待的人来说是一个害羞的小混蛋。感觉倒很真实,目的何在?编导还放入一些关于技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就像毒品的讨论,其实也没有任何意义。
啊!这不就是我本人么…永远是最安静的一个,又自卑又不会聊天的冷场王。永远梦想成为最酷的女孩。在幻想里,我已经酷到有幻肢了,现实里还是个(伪)社交恐惧症。
啊,果然是圣丹斯爆款。8分妥妥的。小姑娘演技炸裂般逆天。写得很细腻准确,那些说没啥破事儿的人你们看过[秒速五厘米]吗?美国小孩酷不酷这个压力实在太大了……片中小姑娘头一次去商场找大孩子玩那一段写心理简直绝了,音乐摄影配合得上佳,堪称全片最亮的一段了。整部片子声音剪辑很有想法。
简单温暖也感动了我,这才叫青春电影?最简单的才是最动人的。配乐和摄影也都让我眼前一亮,尤其喜欢导演对女主背着书包走路背部的特写——年少时有很多梦,想成为一个酷酷的人,想被所有人喜欢,想遇见一段爱情。在脑海里想象自己是个拯救世界的英雄,但回到现实只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连自己可能都救不了的青春期发胖满脸青春痘的自卑女孩儿,取悦别人却忘了自己。希望每一个善良温暖的姑娘到最后都能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取悦自己更重要。你不用勉强,你不需要道歉,除了自己你没对不起任何人。在你埋下一盒子梦想之后,你会获得新生。
和预料差不多,就是挖我们平凡女孩的心。处女作、非专业,影像剪辑上的水平就这样了。变成大人也没有忘记青春期有多痛苦,每一天都糟透了,可能会好。Bo没有露出他的聪明,说是关于nervous我理解了。
可以用美颜相机遮掉痘痘,跳进泳池藏起赘肉,对着镜头说一百遍我今天变美了,青春里的真心话却是我确实比她丑。怀想爱慕的男孩拼命意淫,追随学姐的圈子努力融入,在鞋盒上写一万遍最酷的女孩,成长中的大冒险却是接纳自己的平庸。青春就像摔裂的手机屏,易碎扎手。成长却是一字排开的酱料,酸甜自知。
D+/ 这种尴尬到连观看者都仿佛在被公开处刑的真实感其实是比鸟小姐更具代表性的,简直时时刻刻都置身于英语口语练习现场。呈现一种直观的青春状态而非执着于各色人物的刻画或许是其反类型之处,但总体还是没有突破美式青春鸡汤框架。毕竟这不过是将被遮蔽的青春呈现出来,然后收编到光鲜亮丽的主流话语之中。
笑得血淋淋的。我们普通女孩的青春片,真的太残酷了!明白再多的道理又有什么用呢?永远梦想着成为世界上最酷的女孩,而现实里你永远是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姑娘。A24牛逼。
“Stay cool. I can’t wait to be you.”
A24 似乎想复制去年 Lady Bird 的成功,但这片子是不是有点挑观众,成长过程中有类似经历的人可能会有些共鸣?否则大概就会看得很尬且全程翻白眼了。影片堆砌了大量不痛不痒的细节,试图解构这个代际的少年,但没啥太新的解读,视角也比较僵硬,最致命的是每到一个段落结束就有些拍不下去的感觉。看完也不知道导演你是想让我同情这个姑娘还是怎样,讲一个 be yourself 或者寻找同类的故事需要这么拖沓费劲么。怪咖青春片而论,也远远不如《壁花少年》或者《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
真不错的电影。有点像青春版Lady Bird题材但拍得比Lady Bird好。另外美国孩子都只用snapchat和IG了,fb已经废了哈哈哈
仿佛看了少年版的Lady Bird,但竟然是一个男导演的处女作。Kayla听着“We'll never be the same”那会儿我正好在想:多媒体时代捧着手机长大的这代人跟我们再也不会一样了,且这条代沟远深过之前任何一条。但看到后面又觉得不管哪一代人,成长中的彷徨、坚持和情感联系又始终是相似的。
有 Elsie Fisher 惊艳的表演加持也只是合格而已。节奏拖沓混乱没有发展,像是一小时的短片硬被拉成一个 feature。除了女主以外的其他角色都很平,连爸爸都没有弧光。对于 Gen Z 的讲述有趣味,社交恐惧/尴尬的刻画也能够带来共鸣,其他方面都平庸甚至糟糕。严重过誉了。
一方面感叹00后真可怕,另一方面这些令人尴尬焦虑的事也确实是很多人成长中都会碰到的。作为一部处女作,对于小细节的的拿捏很到位
三星半。带着对最近美国青春片的巨大信心予以期待,结果还是略微失望,关键是太浅了,最后还得靠父女谈心这样的戏码来“救火”,结果反而显得更加突兀;近两年美国校园片井喷式出现,几乎把每个年龄段和群体都囊括其中,感觉那点事儿都被道尽了(导演们真没想过换个角度和思路来拍吗),这部貌似也说了不少,逆反心理、同学关系、暗恋、网络社交…但其实就只讲了一件事啊——努力想要融进周围圈子的八年级怪女孩;一句“圈子不同就不要硬挤”便可以轻易概括了嘛,充分利用兴起的网络社交平台串联剧情这点,虽然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乏味,但其实这一伎俩也并怎么不新鲜了。不过,结合最近这些青春片的受追捧程度,想来井喷也并非空穴来风;导演是个90后,还是值得鼓励,年轻人拍年轻人,没毛病,估计今后这类90后导演拍00后故事的情形会越来越多。
美国的成长类电影都差不多,中规中矩吧,看分类是喜剧似乎并没有什么幽默片段。很多人说这就是普通女孩的青春,其实不是,普通女孩也不会这么敏感怯弱,应该说,学生时代每个班级总有一两个这样的女孩吧,电影无法引起我的共鸣,但是我能够理解她。
人物扁平脸谱化,台词啰嗦又苍白,一个大写的失望。其实根本没带着什么期待去看,也从不觉得这会是那种言之有物的电影,只想看美式校园幽默段子而已,但竟然连这个也没有,可以说是傻眼了。不及格
尽管《八年级》的生活在社交媒体里环绕着知性、优雅和酷,然而透过屏幕到了线下平凡的小宇宙却依然沾满了无趣、粗俗与普通的元素。本来就处在不谙世事的年纪嘛,哪来那么多逆流成河的愤怒和感悟?故而这种人前人后的形象差异也就织成鲜明的对比。但这部成长主题的作品反思了科技给人的沟通方式带来了改变却没能将人们的关系拉得更近,这才是青春电影该有的姿态。
即便难,也要熬,就是成长。
那种teenage angst and hopes and dreams描写得好真实,好美好,好心碎。既有arc又不是特别乐观,life goes on的感觉。还有这种青春片一般都会处理sexual awakening,但是这片子难能可贵地描写最懵懂的开头,与其说是awakening不如说是“孤独写照“和”寻求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