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在这个充满恐惧的时代,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女人的一生
如果要了解撒切尔夫人,就一定要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
1970年代。美苏争霸如火如荼,石油价格高企,美元货币体系崩溃。二战之后那些做为战胜国的资本主义国家,挥手告别了他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英国当然难逃此次经济危机,通胀,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企,无休止的罢工,令人绝望的滞涨时代。
就如今天欧元区国家面临的局面一样,对英国来说,当时情况更恶劣于今天。曾经沉浸在大英帝国梦想里贵族绅士们,怀揣着恐惧与懦弱,除了闪躲和妥协,毫无良策。
这样的危机局面,却是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机会。就像在电影里她骂那些逢迎工会的政客为懦夫一样,这个身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她的血液是属于政治的,对政治的热情而非对名利的热情,让她成为这个国家的铁腕首领,铁一般的女人。
从保守党领袖,到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任期长达11年。放眼当今世界,至今没有人可以超越她。
一个女人不仅要在男人的世界里生存,而且要得到他们的信服和恭敬,谈何容易。所以,撒切尔之所以是铁娘子,因为她的理性、执着、政治信仰如铁一般,不管我死后如何洪水滔天,她只想做她认为对的事,那就是:工作,在危机时刻,所有人的人必须节省开支,回到工作岗位。自给自足的英国,只能靠所有人的双手拯救,这是他父亲给予他的信念。
约束工会、剥夺高福利机制,绝不向反对者妥协。面对游行、罢工、爆炸,不为所动。在她唐宁街的办公室里,日复一日的勤勉工作。
危机的时代,只有铁腕的领导人才能带一个国家度过。因为大众只会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看到今天希腊等国一次次的大罢工,你就能理解做为女人的撒切尔做的已经不仅仅是出色而已。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政治家,而非动动嘴皮子高喊民主自由的政客。
但是这样的一个传奇女性,她的传纪电影该如何入手呢?
那些政治和谩骂,那些敌视和孤寂,林林总总,我们知道的已经够多了。所以编剧选择了另外一个视角,不是她站在权力巅峰的时刻,不是她风头正起的励志人生,是一个曾经站在万人之上的女人在她一生中最脆弱的时刻。
影片的开头,街道上的萧索让她想起远去的那个70年代。她到便利店买一瓶牛奶,价格令她咋舌,又到了滞涨时代。没有人认出这个老妇人是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撒切尔夫人。
患老年痴呆症的她,常常忘记先生已经离世。她不肯让他离开,即便只是她幻想的一个影子。他依然那样机智幽默,学卓别林逗她笑,陪她上床安寝,等着她挑选外套给他。这真的是世界上最温情却最残忍的画面。
她热爱的一切都离她远去,政治、权力、爱人、自信、智慧、果敢、朋友,只剩下她自己活着。这代价高昂,但我想,她并不后悔。
不管人们是爱她还是恨她,都于真正的撒切尔无关,有关的只是那个代号。不管她曾经做过什么,现在的她只是一个并不富裕的独身孀妇,被铺天盖地的寂寞击倒,无法回复神采。
电影的视角不停转换,从过去到现在,截取了她人生中的许多重要时刻的剪影,更加令人唏嘘。
“撒切尔夫人虽然被奉为大众偶像,但真正的撒切尔夫人却早已被人们遗忘了。”
世人皆知的只是铁娘子,而不是撒切尔夫人。曾经世界上最强悍的那个女人,现在却软弱的不堪一击,甚至要靠着幻觉过残生。上天给了她最好的人生,实现了她的终极梦想,却给了她最坏的一个结局。
一部电影,浮光掠影,体现这个女人最强势的一面,又让世人看到这个女人最衰败的一面。
到底该如何评价这样的一个著名的女性?这个论断不是由导演来评定的。虽然其中的一些穿插衔接不够完美,但是我觉得编剧和导演做的已然很好。
我想说,导演要拍的并不是一个政治家,不是胡佛不是丘吉尔不是斯大林,而是一个女人的一生。诚如撒切尔自己所说:我首先是一个女首相,其次才是一个首相。
有那样的一幕,他的竞选同僚要求她不要再戴帽子,还有珍珠项链。她略微沉思后,回答说:或许帽子我可以不戴,但是项链不行,这是我生下双胞胎之后我先生送的。
不管功过如何,她仍然并且当然是一位值得铭刻史册的伟大女性。我相信,因为她,点燃了多少女人的生命之光——寻找自我,做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无论多少人对你指手画脚,无论被多少人怀疑嘲笑。
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自由选择——玛格丽特·撒切尔。她选择了做那样的人,最后她成为了那样的人。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经典台词:
如果你想改变一个政党,领导它;如果你想改变一个国家,领导它。
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人们被那些更注重感觉而不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人所管理。我更关心思想和意识形态。别问我“你觉得怎么样”,问我“你在想什么”,而我想“我很好”。
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他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他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他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他们会成为命运。
恕我直言,我的生命中每一天都像是战争。男人们低估我,并且他们还会继续低估下去,而他们会追悔莫及。
凡是有不合的地方,我们要为和谐而努力。凡是有谬误的地方,我们要为真理而努力。凡是有疑虑的地方,我们要为信任而努力。凡是有绝望的地方,我们要为希望而努力。
十二新书《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
豆瓣阅读地址: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297906/卓越链接:
http://t.cn/zTXxXfr京东链接:
http://book.jd.com/11221162.html当当链接:
http://t.cn/zTXx9GA 2 ) “The Iron Lady” 永不妥协的铁娘子
在一个疲惫的下午 终于挤出时间看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
首先对于三次奥斯卡影后的 Meryl Streep 梅丽尔·斯特里普 表示敬意, 最早注意她是在2007年搭档美国新生代女演员 Anne Hathaway 安妮·海瑟薇出演的商业巨片 《穿普拉达的女王 The Devil Wears Prada》 那潇洒硬朗一副绝情女人的气派 彻底改变了我之前对其苦情女主角的印象.
这一次她本色出演英国前首相,也是欧洲第一位女首相,书写了无数传奇的撒切尔夫人,对于这位奥斯卡大奖拿到手软的实力派女演员来说,也真是再合适不过了.看看她登台领奖时那霸气外露的发言: 当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再次颁发给我时,我就听到周围人都在喊 怎么又是她?!
Margaret Thatcher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这位出生于杂货店商人之家的中产阶级之女,从小就耳濡目染着政治气息.刻苦好学的她,个人生活没有被华丽的服饰和各种诱惑人的娱乐活动所占据.因此也被牛津大学录取.
在政治上的独特见解以及勃勃雄心,让她逐步打破了各种传统和惯例,一步步地登上了英国政坛的最高点,这得益于她一次又一次不懈地努力,以及敢说敢做,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挑战权威.
即使周围所有的家人和同僚反对,她也要为那别人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而全力准备努力,最终出人意料地把前首相拉下马, 成功入主唐宁街10号.
执政后各种一刀切的政策,在引来了民众不满的同时,也降低了她的威信,使她被称作英国有史以来最糟糕的首相.但是她那坚定不屈的毅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和果敢的决策力,无论旁人如何议论纷纷质疑反对和低估,都不会动摇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正如电影里她所说的:
“我是首相,我有权决定要做什么,正因为如此我才是他们的领导者!”
“也许我这样做当下很多人都会谴责我痛恨我,但是事后他们会感激我好几世!”
在和阿根廷马岛的战争中,她那果敢的反应力,不顾国内同僚的反对以及美国政府提出的各种妥协方案,坚决开战.
电影中那经典的一幕令我印象颇深,当各位大臣跟她百般劝说不要开战的时候,她用坚毅果断的眼神对着皇家海军统帅冷酷镇定地说出 “给我击沉它!Sink it!”
这幅果敢与坚决是其他同僚所不具备的.她的座右铭就是 Never Compromise 永不妥协!
夜灯之下,她以一个母亲的身份,亲笔给每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家庭写慰问信.语气陈恳真挚感人至深.
最终凭借着这次胜利,她成为了英国人民心中的宠儿,被称作英国继丘吉尔之后最伟大的首相.同时英国经济彻底走出了低迷,实现了二战后的中兴.她也成为了执政最长的英国首相之一,强势连任三届.
在下榻的酒店遭受爱尔兰共和军袭击暗杀的情势下,她同样表现得坚强果敢,她唯一担心的就是失去她心爱的丈夫.以至于晚年的她时常臆想丈夫仍然时刻陪伴在自己的身旁,而不愿意承认他已经离去的现实.
但是最终由于对于欧洲问题的固执表现.诸如拒绝与欧洲大陆过多来往.以及欧共体以及是否使用欧元问题上,让她饱受诟病.
主动宣布辞职之后,从唐宁街走出时留下的眼泪在英国也产生了不少的震动.
直至今日,英国人对于撒切尔夫人依旧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她拯救了英国,反对者认为她那不通情理的政策几乎分裂了英国.
本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梅姨把这种冷酷冷血硬朗不屈的气质演绎得真是淋漓尽致,真是和普通欧美女性那种顾家温柔派截然不同,查阅资料得知梅姨是德裔美国人...瞬间了然.
真是德国女人的典型代表,当然提到刚毅的德国女人不得不提到如今的欧洲乃至世界第二代铁娘子 德国女皇 默克尔.
每一次那铿锵有力地发言配上刚硬的德语腔调,备显钢铁之国铁血女皇的本色,那咄咄逼人的气势,令欧洲各邻国深深觉得,那个强大固执的德国又回来了...
不过值得称赞的是 她和撒切尔夫人一样,令自己的祖国变得强大.完成了中兴的过程.
当然在世界政坛上也不乏其他强势女性政治家的存在与活跃,比如08年差点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性总统的 希拉里.
不过个人觉得,这位克林顿夫人,与其说刚毅果敢不如说是精明过头.和美国人讨论这点的时候 对方也深表赞同.
无论如何,撒切尔夫人的成功是不可抹灭的,也是值得尊敬的,她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关系也是非常深厚.我们深刻祝愿撒切尔夫人能够继续安享晚年.
有时间我会买她自己写的传记来读一下.当然要得到她的亲笔签名传记已经不大可能了.
很喜欢她的这句话: “What we think, we become. 思想决定人生的高度.“
所思成所言,所言成所为,所为成习,人格既然,命运不过如此而生!
3 ) [自己选的路 跪着也要走完]
很少会有把“政治”作为一条人生主线,并贯穿始终全力实践的人吧?你可以叫他们奇葩,因为一旦成了,他们就会影响历史。
比如罗斯福、武则天、比如俾斯麦、比如希特勒,也比如撒切尔。
励志书上总会出现一句话,或者强调一个观念就是:当你全部身心都集中在一个信念上时,它一定会成,因为全宇宙都会去帮助你完成。这在心理学上是成立的,因为你太想要了的行为 思维以及一切,都会影响到周边的人和环境,积极的向你希望的方向进展。
不好意思,一开始就跑偏了……
从人生意义上讲,这部电影通过撒切尔对现实与回忆的穿梭,来讲述你的决定于你人生的逻辑关系。它必然意味着有所得,有所成就,但也有所失去,有所缺憾。只看你更想要什么。当丹尼斯向玛格丽特求婚的时候,玛格丽特迫不及待的说了Yes,但是,接下来的转折是:我不会甘心成为一个每天洗洗锅碗瓢盆就满足的女人,你确定真的要娶我么?丹尼斯的回答是:我正是因为这一点才想要娶你。that's why I want to marry u.
在中国人的挂念中,情商低,不懂权术,不够圆滑,太强势和锋芒毕露等因素都是政治生涯中的弊端,相反,撒切尔情商不低,但其他“缺点”都具备了。她坚持的改革与创新,其实正是Tough Love的写照,比如战争,谁能因为打仗要死人,并伤害国民经济就不去反抗侵略者吗?因为不反抗的代价会比反抗的代价更高昂。事实正是如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阵痛与牺牲,这也是撒切尔一路风雨从饱受争议到备受肯定,甚至被誉为继丘吉尔之后最优秀的英国首相,而丘吉尔的功绩和认可更多来自于死后,并且来自于其在二战时期的坚决方针,要知道这在当时的英国,刚刚经受一战重创的英国是完全不讨喜的,但历史向人们证明,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同理,改革不会立刻带来成效,在经济重组的过程中有可能伴随着衰退、失业率飙升等问题,但良性重组之后的好处显而易见。撒切尔的政治生涯前半部分大多数都是质疑和非议。如果是懂得妥协的人,一定会继续连任,但是她没有。这关乎个人的抉择与坚持,你会坚持走吗?就像撒切尔那样。在很多人骂你傻逼的时候,你会动摇并且质疑自己的判断吗?最终你会被事实淹没甚至改变自己吗?
她坚定的坐在车中,抗议的人群蜂拥一般地涌向他,拍打车窗,脏话连篇连同你祖宗十八代,她依旧坚定地坐在车中,脸上没有叫嚣,没有盛气凌人,只有坚定。这种坚定使她与周遭格格不入,更显得不近人情。还有在她发表演讲、向台下投去的坚毅目标,点点头,是的,老子能行,你们擎好儿吧!一个人能保持一种坚定的价值取向和完整的三观、不被周遭同化、传染、甚至改变,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巨大的历史车轮之下,任何螳臂当车的行为都是无力的,但是你,真的能做到如她这样坚定的相信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吗?可能你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在朋友 同事各种不同意见中摇摆,最终你被打败了。这有多遗憾。
要记住,机遇或许是上天给的,但创造机遇是你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
必须要为撒切尔高兴的是,她有一个好老公,贤内助。这在生活和事业上都成了坚强的后盾,而多数人都缺这种天赐的福气,尤其是女人。
关于失去的那些宝贵财富和人生的天伦之乐,撒切尔应该告诉自己必须接受,这是必然的牺牲,我相信她从24岁正式从政的时候开始,就知道自己选择的路意味着什么。她这种刚毅、执着、果断的性格,到患了老年痴呆的时候依旧明显,但是她在某些层面是柔和的,比如经常说谢谢和请,这与面对自己的内阁发飙是不同的,她是个注重人文关怀的人,但福克兰群岛的战争让人们认为,她是一头冷血的怪兽。这就是宏观与微观、战略与细节、抉择与执行要面对的必然问题。
片中的泪点是撒切尔意识到自己的病症,强制自己清除对爱人的一切回忆。感情上她怎么会忍心忘掉自己的爱人呢?那个在死了之后继续在自己对面喝茶吃早餐,在生活中正茬的人;但理智上她知道自己必须这样做。她讨厌自己的幻觉并不意味着她不爱他,她厌恶自己在衰老中必然要遗忘的对亲人的爱,她也尤其讨厌自己无法从再从媒体上获取信息(因为健忘,经常看了下一句就忘了上一句),说到底,她厌恶这样的自己,那个记忆力惊人的自己哪儿去了?这是一个强迫自己用理性生活的人,其实真的很累。
她也是一个不允许自己有错误的人。
于是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们都会权衡,如果我对了,如果我错了。
可是人生哪儿那么多what if。
做出你的选择,并对自己负责到底。
齐活。
4 ) 做大事还是做大官
“以前人们渴望做大事,现在则渴望做大官。”这是电影中老年撒切尔夫人的感叹,记者问她怎么看如今的恐怖主义,她想了想说,“我们一直与邪恶同行,只是魔鬼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有耐心”。
类似的金句,就算是编出来的,也颇能乱真。
撒切尔夫人,是个真正的政治家,政治家的人生目的不是权力,权力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获得更大的权限做事,正如当年她听从同僚建议:你想改变我们的党,Lead it。你想改变我们的国家,Lead it。
这是政治家才会有的抱负,所以她当选后,手腕强硬,作风剽悍,因为这是她一早就想做的事,她做教育大臣时,面对质疑就已经很强硬,择善固执,处变不惊。
这部电影能打动人心,也在于此,它撷取了撒切尔夫人一生的几个代表片段做代表,算是持平客观的描述,她在英国评价反差很大,支持和反对者都不少,也都很铁。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表达的撒切尔夫人,是我想象中比较认同的那种政治家--从政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受影响的人数最多,中国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同样是改变人的生活,良相影响的人更多。
她还是大学生时,听了希斯的演讲,备受鼓舞,觉得理念相近,加入保守党,一步步竞选,终于走进希斯影子内阁,但后来她觉得希斯过于软弱,已经不适合领导党,于是参选,击败希斯,做了党魁,继而做了第一个女首相,背后的动力都是一条,她要做事,要践行自己的理念,她的理念里,最关键的一条就是:避免英国走向社会主义。
通过电影中表现的这些事件(事实上,大部分与历史吻合,这段历史并不遥远),可以看出撒切尔夫人是个深明剃刀原理的领袖,她总是坚持简单明了的理念,并把复杂的失误简单明朗化,比如福克兰群岛战役,她看不懂海军司令的作战图,也不理会国际社会的和平斡旋,只是坚持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和流氓谈判。后来战争胜利,英国夺回了福克兰群岛,在国会发言时,她说:我想今天这个日子,不适合用来质疑,不适合用来批判我的判断。我们需要为死去的士兵祈祷,这是大英帝国的辉煌时刻。
美国来斡旋时她也是用简单的提问破解了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她只是问美国外长:夏威夷也离你们国家很远,离日本倒是很近,如果日本占领了夏威夷,你们会不会和它们议和?
其它的政策也是如此,她总是能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找出方案,强硬推行。这是合格政治家的技艺。
当然,政治本身的复杂,当局者未必能够全部看清,她最后的恰好败在党内。而不是对手政党。11年,对她而言,做了不少事,还有不少没做完。
这部电影和其它英国电影(比如 《奇异的恩典》则是更早时期的议会),可以看到老牌民主国家的议会情形,我在BBC看过一点布莱尔去国会答问的实况,几百年过去了,其实差别不大:大家做那儿大声对骂,议长拼命的大叫:order!Order!,然后静下来,有人发言,一句话刚说完,下面又是反对党大叫大骂,或者执政党议员大力支持。撒切尔夫人第一次开会时,党友对她说欢迎来到疯人院。事实的确如此,西方国家的议会气氛都是疯人院式的(有的初学者如台湾韩国,还大打出手),可中国人一面茶余饭后嘲笑这种政治形式,一面默默的攒钱把子女送到了英美法日这些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其实也是投票的一种:用脚投票。
撒切尔夫人的人生算是成功还是失败?英国人字典里没有成功失败,生命的意义并非如此衡量,第一次选举失败,男友丹尼斯手持一份儿英国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美食:炸鱼薯条递给她,然后开始求婚,他说,尽管你有牛津大学的学位,但你是杂货店出身的姑娘,如果你是一个富商的妻子,你的政治生涯就会顺利很多,嫁给我吧。
这样的求婚可一点儿也不浪漫。
年纪轻轻的Maggie接受丈夫求婚前,抑制住激动和喜悦,认真的说:我必须说清楚,我可不想一生在厨房洗碗细碟中度过,在照顾小孩儿中度过。准老公回答:当然,我们会请工人的。她干脆把话说清楚: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人生要有意义,这意义不仅仅是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她一直在追求人生的意义,片中出现两个孪生孩子追着她的汽车跑了很远,希望妈妈能看看自己画的画,她坐在车里,冷静的飞驰而去,留下一对失望的儿女。连一直支持她的丈夫,在听到她要竞选党魁时,也表示不满,不过最后他说,“不要担心我,小玛,我没事儿的”。
电影从她失去丈夫后的老年生活开始,贯穿电影始终的,除了撒切尔夫人做的几件大事外,还有她的感情生活,她的晚年,对丈夫和子女的回忆,比那些军国大事要多得多。直至最后被幻听幻觉困扰的她,说出自己心底话:
”遇到你之前我独自一个人活了24年,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你突然闯进我的生活,害得我不能独立只能依赖你。“
然后,她看到丹尼斯真的走了,在她幻觉中消失,不禁悲从中来。
陶杰曾经多次提到,他在英国生活的十年,正是撒切尔夫人执政的十年,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她如何重塑了英国,每次说起都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在93年(撒切尔夫人下台那年)返回HK定居,希望能经历97的回归,看一看HK的变迁,现在他看到了。
上星期看《60分》采访发明Twitter的Jack Dorcrsey,他的下一个计划是参选纽约市长,他说,我喜欢纽约,我想改变它。这是个地道的宅男,甚至除了打字,不能和人正常的沟通,他设计了twitter,是被twitter公司的股东踢走后,又创办了Square--一个电子支付系统xit系统。因为他一位朋友在一场艺术品展会上一件作品也没成交,仅仅因为他没钱安装Visa或者银联的终端机。
记者问他,到时公开演讲,拉票你怎么办?他说我再想办法吧,其实也可以通过twitter啊。采访过程中,他一直都是羞涩的感觉,眼睛看着下方,从未正视记者。
希望他竞选可以成功,因为驱动他一直向前走的,是做事的冲动而不是权力的欲望。
5 ) Sir Denis Thatcher
电影过多闪回叙事太乱,靠梅姨撑起了大半边天,但毫不影响它感动到我并且勾起我了解撒切尔夫妇生平的愿望。
wiki了一下下撒切尔先生,整理如下:
Denis Thatcher和Margaret Robert于1951年底结婚,彼时他已经是个百万富翁成功的商人。Denis是二婚,前妻也叫Margaret,因为他工作太忙聚少离多两人结婚6年后离婚。对这段婚姻他从不愿提起。
1987年Margaret刚第三次竞选首相成功,Denis就预言她一年内会被民众厌倦。Thatcher said quietly to his daughter Carol, "In a year's time she will be so unpopular you won't believe it". 事实上这个时间是12--18个月。
1990年Denis Thatcher被授予男爵头衔,他是英国最后一个被授予世袭爵位的非皇室成员。
6 ) 不是撒切尔的撒切尔
传记电影之所以吸引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给予观众一种错觉:可以借2小时的银幕之旅来了解历史、一个重要人物的一生,还有他的心灵。有时导演未必有这样的野心或能力在电影中重建历史、伟人,只有少数伟大的传记片才会让观众在看过之后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寻历史真实的冲动,而不是仅仅得到“哦,原来这人是这样的”感觉——例如《公民凯恩》,例如《阿拉伯的劳伦斯》,例如《时时刻刻》。
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主角的《铁娘子》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试图诠释一个“铁娘子”称号下“真实”的玛格丽特·撒切尔,但在看过影片之后,我们仍然无法确认银幕上的撒切尔和真正的撒切尔有多大程度上的吻合。这是一个导演的撒切尔,一个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撒切尔,但肯定,不是撒切尔的撒切尔。
11月19日,“中美文化艺术论坛”上小范围放映了本片。在与斯特里普交流的环节中,一位英国人站起来表示,他就是当年朝撒切尔夫人的车子扔东西,高喊“撒切尔滚蛋”的那些年轻人之一,至今仍然不赞同撒切尔的主张和作为,但影片让他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这都要感谢斯特里普的精彩表演。
出乎我们的意料,影片从退休后身体每况愈下的撒切尔开始写起,中间穿插着闪回来讲述这位政坛的铁腕人物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这个结构就已经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回忆的、个人的、温和与失落的《铁娘子》。
老年的铁娘子神经质、敏感,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她时常有看到死去丈夫的幻觉,对孩子充满母性的思念之情。斯特里普的表演已臻化境,演起这样一位老人来真切自如(她能让你完全忘记斯特里普,只感觉在银幕上看到的是撒切尔),但从效果来看,则远不如回忆段落中从青年走到盛年的撒切尔夫人来得有戏。当她第一次和政敌在议员中论战时,当她斩钉截铁地决定与阿根廷开战时,那种历史风云人物的震撼才在银幕上展现出来,令你全心投入。
《铁娘子》试图把被当时媒体称为“没有同情心”撒切尔夫人加以感情化的处理,却正好丢掉了她最重要的特质:争议性和复杂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几乎完美的女性:从杂货商的女儿一步步走上政坛;她的政见被调和成了父亲关于“英国人需要做实事,需要自强自立”的宣言;她身上的光芒则转变成了“我每天都在战斗”的励志传说。
影片的导演菲利达·劳埃德之前只拍过一部音乐剧电影《妈妈咪呀》,这位女导演让影片充满细腻温婉的气氛,却也失去了传记电影最吸引人的力量感。反复的闪回、倒叙使影片颇具有现代感,同时则失去了叙事的流畅性。对比《国王的演讲》的高度集中、高度戏剧化,《铁娘子》就显得有些琐碎轻盈。
“当心你的思想,因为思想会变成言语;当心你的言语,因为言语会变成行动;当心你的行动,因为行动会变成习惯;当心你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变成性格;而性格会变成你的命运。”这是影片中老年撒切尔夫人对她的医生说的一段话。我们在《铁娘子》中看到了撒切尔的性格,她的习惯,她的言语,可对于她的思想,她何以成为撒切尔夫人,还是只能停留在导演提供的片面解读上——没有中英谈判的内容,对收取“人头税”也一笔带过。对并不了解撒切尔夫人的观众而言,银幕上只是一个曾经奋斗成功最后孑身一人的老妇罢了。
在影片中,当丹尼斯·撒切尔向年轻的玛格丽特求婚时,玛格丽特非常认真地对他说:“我不想成为一个在家洗碗洗到死的女人。”但影片的最后一幕中,晚年的撒切尔夫人慢慢喝完咖啡,蹒跚地走向洗碗池,自己把咖啡杯洗净,然后转身离开。这个巨大的悖论似乎正是《铁娘子》的矛盾之处:到底是作为Lady的玛格丽特,还是作为Iron Lady的撒切尔?这还是一个问题。
You're going to be fine on your own, love. You always have been.
梅姨演技赞
今天是2011年12月31日。而這也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的一部片子。上次哭得這麼厲害應該是7月16號。
铁娘子
片子里撒切尔的回忆都是杂乱无章的而且全部都没有什么深刻的点,很多观点都太个人化了,松散碎片一般的穿插式剪切让这片子很混乱,啊这是糊弄人玩呢吧。。。难道期望太高必然会有失望?ps大家都说梅姨的演技说好,难道只有我觉得过分做作和用力了么?pps:里面的眼镜男啊太像太像YSL先生了!!
飒
老觉得是一惊悚片儿
没人能在一百分钟内“公正全面”的刻画某伟人的一生的,最成功的传记电影永远都是提供一种语气,一个视角,各种切片。(豆瓣那些批评“内容片面”的一句话你们有意思伐)看之前没想到是由始至终的回忆体,somehow觉得这片子很迷人。最后说:Harry Lloyd让我也沦陷了
伟大之人自有其可爱、可恨之处。
有得必有失
铁娘子,梅姨演技真是精湛
她作为杂货店的女儿,因为出身贫寒,时常饱受世人的白眼。然而,在聆听了保守党的演讲后,她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牛津大学,虽然在一次议员选举中落败,但是她却收获了真挚的爱情与他相伴,坚定了自己从政的人生道路。
其实是撒切尔夫人晚年的生活写照,每天思念亡夫的孤单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政治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故事有个很严重的断层,没明白为什么年纪大了就有幻想症了。。?看之前并不知道导演是女性,不过确实有很明显的细腻加碎碎念。。。梅姨气场确实演出来了,但总觉得有点太过用力。。
也许再过些年,就会有人拍一部电影叫《梅里尔·斯特里普》了……
女主的演技果然厉害,演出来撒切尔晚年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当政时的雷利风行,不愧为铁娘子。
2012-2-12 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他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他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他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他们会成为命运。
改变了历史容颜的女人。
剧本过于女性化,将撒切尔夫人的人性一面置于前台,而她作为精明政治家的一面则被快进,甚至忽略。这样的偏颇视角在我看来是极不公正而失败的处理(尤其对比《米尔克》的客观与冷静),除”强势“一点被充分表现外,她的政治理念来源、核心、职业生涯的几大转折点等都模糊不明。频繁的回闪也过于乏味。
如流水账般的叙述,却没有令人感到无趣,处处体现着温情与细心。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来挖掘这一位历史上争议极大的女子,展现出的是其不为人知的一面;以老年撒切尔收拾其丈夫遗物为主线,慢慢散开,娓娓道来其政治生涯中形形色色的经历。梅姑的表现干练、强势,这样的女人理应在男人群中有一席之地。
大把音乐,琐碎剪切,频繁过渡转场,我知道这必然被大多数人诟病,但我喜欢。更不用提梅姨非人类级的演技。不用跟我说这片遭撒切尔家人嘲笑,传记片绝少有让原型满意的。吕克贝松拍的昂山素季她本人连看都不想看。但这俩片共同的缺点是感情戏有点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