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以后,猛然想起小时候我也是想当科学家的,高中还一个劲的用质能方程推出一些结论,结果还是对的,比方说速度接近光速,质量趋于无穷,不过大概现在是当不成了。
一天到晚和机械设计手册打交道,各种各样的国标嗡嗡的飞来飞去,我只剩下头昏脑胀而已。天才与常人的区别就是天才脑子里的东西简单而又分明,莫扎特如此,爱因斯坦亦是如此。而吾等,装满“前途”、“工作”、“爱情”、“金钱”、“名望”、的臃肿的脑袋,就只能扮演螺钉的角色。不过我认为编设计手册,编写各种字典的人与写质能方程的爱因斯坦同样伟大。
如果能活到80,那么我的人生刚好过了1/4,该专心致志地干点什么了。至少,不能老这么穷~
When we mention about Albert Einstein, we will probably think of his great achievements in physics, but the name Eddington might never reach our mind. This is where the movie starts its narration of the legend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rom the earliest time when Einstein is nobody and his theory is rarely known or believed by most of the scientists at that time, Eddington, a lecture in Oxford University held a strong belief towards the theory put forward by Einstein after an accidental spot of Einstein’s work during an assigned work, and tried his best in proving the rightness of Einstein heretical-believed and contra-Newton theory of general gravity. Though they had never really seen each other in real life during that “world in flame” war time, both of them unremittingly kept in touch by correspondence, exchanging thoughts of the improvements of the theory.
Being originally a German, and later appointed to research in the University of Berlin, Einstein is bearing great pressure of being opposed or denie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First World War. Eddington, a great believer in his motherland Great Britain, breaking free from the stereotypes against Einstein and merely starting form the standpoint of the equity of science, headed for South Africa for the photographs of eclipse, finally proved that Einstein’s theory of gravity is right other than the long believed undoubtable Newton’s. It marks a great step forward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since it’s really the first time in man’s history, to challenge the authority of church. Moreover, Einstein and Eddington together, shows the truth that there is no boundary in science, and all scientists of all countries are born equal and they should, unexceptional be treated equally. Truth flows forward generations after just like the solid relationship built between Einstein and Eddington, glorious and memorable.
Who said life has in store for us? We can only expect the unexpected.
科学松鼠会地址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6776(本文已发表于新民网)
没有哪个科学家能比爱因斯坦更"震"了,以至于霍金写《时间简史》的时候拼着销量减少一半的风险也要写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作为平凡人的我们,跟三五朋友吹吹爱因斯坦,一定让众人仰慕一把。这不,谈资来了,今年是爱丁顿用日全食观测验证广义相对论90周年,以拍摄科学纪录片著称的BBC(英国广播公司)为此而拍摄了《爱因斯坦与爱丁顿》,足以满足我们在舒适的享受中了解科学的小小心愿。
影片从风景秀丽的非洲海岸开始,爱丁顿亲自帮助工人一起将望远镜吊到山顶上,另一位科学家、当时的皇家天文学家戴森(Sir Frank Waston Dyson)则以标准的绅士精神"帮忙"喊加油。
1919年发生在非洲的这次日全食,是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次"巅峰对决"。 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从苹果落地到发现新行星,从杠杆到蒸汽机,牛顿力学"一统江山"。科学家们一度以为,到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终结。牛顿理论的基础是平直空间,空间是没有边界,处处均匀的,时间就在这个"绝对空间"框架中均匀地流淌,很少有科学家会怀疑这个基础,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出现。
爱因斯坦直接挑战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在1905年发表的狭义相对论中,将运动、空间和时间整合为一体,由此得到了德国学术泰斗普朗克的赞赏,将他延请到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柏林大学任教。爱因斯坦又花了十年时间,才将引力整合到相对论中,于1915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不是平直的,而是弯曲的,质量(比如太阳)的存在,如同床单上的重球一样将空间弯曲,行星就是沿着弯曲空间中的"直线"进行运动。可惜此时的爱因斯坦才不过36岁,只是科学圈的"新兵",在实验未曾证实以前,难以得到"言必称牛顿"的科学家们的认同,但英吉利海峡对岸一位更年轻的科学家却与他产生了共鸣。
剑桥大学天文学家爱丁顿(Arthur Stanley Eddington,1788-1944)是一位贵格会派(Quaker,又称教友派)教徒,这个教派主张宗教自由,奉行和平主义,并拒绝服任何形式的兵役。爱丁顿是个颇有意思的人,比如他很喜欢大数,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用到几十亿这样的大数字,他一定要把所有的零都写出来;他甚至过于相信整数,比如当时物理学中的精细结构常数大约是1/136,他认为分母应该取整数136,后来实验结果发现其实更接近1/137,他又坚持应该取整数137(实际精确测量的结果分母上必须要挂上一串小数)--因此学生们给他取了绰号"Adding One(整数先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双方的科学家也被高涨的民族主义所感染,几乎断绝了学术往来,但爱丁顿却一直关注着爱因斯坦的学术进展,深刻地理解了广义相对论的价值。巧合的是,这两位科学家都反对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荒谬的,科学家对战争的支持,人们对于杀戮的狂热是不可理喻的。
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时,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已经打响,他的论文通过当时中立国荷兰的科学家德西特(de Sitter,后来在宇宙学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送到了爱丁顿手中,他深知只有爱丁顿才能够理解这理论。爱因斯坦预言经过太阳附近的星光路径会被弯曲,从而看上去(与夜晚看到的)位置有所移动。按照牛顿理论,光线经过太阳边缘时,弯曲角度约0.87角秒(1角秒是1度的3600分之一),而广义相对论给出的结果则是1.75角秒,比牛顿理论的预言要大一倍。
爱丁顿敏锐地认识到,在发生日全食的时候,太阳光完全被遮挡,观测太阳附近星光偏折就可以用来检验爱因斯坦的预言,于是积极为此事而奔走,向同事们宣讲对广义相对论进行验证的重要性,他所撰写的《相对论的数学原理》被爱因斯坦称为这一领域的最佳作品。当时的皇家天文学家戴森爵士发现,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符合进行这个检验的理想条件,不仅全食阶段持续长达6分钟,而且此时太阳正好位于七姐妹星团前面,这个星团的恒星相当明亮。非常适合检验爱因斯坦的预言。在戴森的游说之下,英国政府决定,作为对爱丁顿拒绝服兵役的 "惩罚"(其他拒绝服役的贵格会派教徒已经被送到了苦役营削土豆了),如果战争在1919年结束,责成爱丁顿带领一支探险队前往非洲观测日全食,检验星光的弯曲。
1919年5月29日的这次日全食本影从南美西岸开始,经过巴西北部,跨越大西洋,抵达非洲中部东海岸。为了保险起见,英国派出了两支探险队,一支由格林尼治天文台的Andrew Crommelin带队,前往巴西Sobral,一支由爱丁顿带领,前往非洲西岸几内亚湾的Principe岛。6月的皇家天文学会杂志上刊登了两支观测队来回来的电报,Crommelin说:"日食精彩。"而爱丁顿的电报则多少一些沮丧:"有云,但仍有希望。"
因为星光偏折的程度随恒星距离太阳边缘远近而有所变化。爱丁顿与戴森多次讨论后,对观测结果的重要性给出评判,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给出偏离1.64角秒的结果,与爱因斯坦的预言很接近,这个结果于11月6日皇家天文学会的特别会议上宣布。
英国《泰晤士报》立刻报道了这个消息,11月7日的头版头条新闻标题是《科学革命:宇宙新理论!牛顿学说被推翻!》(Revolution in Science / New Theory of the Universe / Newtonian Ideas Overthrows),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教授立刻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科学明星。
当时报纸的插图
爱丁顿公布的结果,虽然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并成为广义相对论早期的支持证据之一。但也并非没有怀疑,毕竟相对于爱因斯坦预言来说,观测结果误差高达20%,更别说爱丁顿舍弃了明显"不正确"的结果。因此有些科学家拒绝承认爱丁顿公布的结果。
随后的日全食观测中,测量星光偏折,验证广义相对论成为一项重要的观测内容。由于干扰因素比较多,总精度提高并不大。
1960年代,随着类星体3C 273和3C 279的发现,提供了非日食观测方法,每年10月8日,太阳就会遮蔽这两颗相距很近的类星体,射电天文学用观测两者间隔变化代替观测单课类星体方向变化的方法将误差降低到1.5%。上个世纪末,欧洲空间局发射了专门用于测量恒星位置的喜帕恰斯卫星,勿须日全食就可以测定太阳附近的恒星星光偏折,用跟爱丁顿同样的比较手段,卫星给出的数据与爱因斯坦的预言误差不超过千分之一。
影片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做了相当真切的刻画,尤其是在战争氛围中,爱因斯坦和爱丁顿仍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宁,不为当时泛滥的民族主义情绪所动,正如爱因斯坦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的文章指出,假如政治家能够学习到科学家的品质,那么欧洲就不会遭受战争的疯狂破坏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代表了人类思想的洞察力所能够达到的高度,由此也成为一战后彷徨的人们所需要的偶像,直到今天,爱因斯坦的公众影响力还无人能够超越,但是为此做出重要贡献的爱丁顿却很少为大众所知,由BBC拍摄的这部电影算是90年后对爱丁顿的一种迟到的补偿吧。
不过影片里面,存在一些小的科学偏差,比如必须要精确测量的统计结果被简化为只要比较两张底片上星光位置存在移动,就证明爱因斯坦正确,假如历史上确实如此,牛顿老先生想必要气得爬起来抗议这样的"技术性击倒"吧。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是科学史上举足轻重的科学家,如果你以为这两位科学家是"圣人"的话,那么你一定会大吃一惊。因为你会发现,爱因斯坦不仅仅如传说中擅长拉小提琴,还是个花心大萝卜,在还没有离婚的时候就带着情人表姐四处招摇,最终抛弃了曾经共患难的妻子。而另爱丁顿则与一位同性朋友有一段当时无法公开的"恋情"。这些"八卦",并非是导演故作惊人的虚构,而是确有其事。再伟大的科学家,在生活中也是有血有肉,有真实情感的普通人。
完全剧透。
友谊。
怎样的关系可称之为友谊?长久以来我致力于苦苦追寻某种友谊,很难确认我现在拥有。这段友谊给我信心,并为之数度落泪,眼泪真实地从鼻梁两侧流下。
爱丁顿在一战前夕得知爱因斯坦这位尚不知名的理论科学家,因缘之下,研读演算推论验证爱因斯坦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观点。他们在一战英德双方意识形态阻隔之下,在伦敦与柏林之间互通信件,谈论牛顿经典物理观与宇宙运行理论,五年时间,并未见面,在科学场域中相互神往。最终爱丁顿借由观测证实了爱因斯坦对于曲率的假设。
权威。
挑战权威是困难的。现行的种种策反言论都似乎怂恿我们挑战权威,坚信自我,放在这里来看,都是无知者愚蠢的歇斯底里而已。爱丁顿阅读爱因斯坦理论,理解了爱翁提出的问题,之后数度写信交流,在与英国科学界神学观的激烈搏斗(内心中)、对水星运行的计算确认之后,终于做出推论,牛顿是错的,上帝可能在打盹。现在或许难以理解为何神学总要插手科学的事,但在牛顿经典物理观中,牛顿建立起传统力学大厦之后,却将大厦的基底——重力——交由上帝处置,三百年来无人质疑。在一战背景下,其后的科学研究由于各自阵营不同而迎来了紧迫的时刻,动摇上帝的机会被爱因斯坦抓住了。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量子理论、进化论生物实验、精神分析学的建立,科学与神学的博弈进入至关重要的阶段,这里的这个故事即为此背景的一个缩影。
国界
科学是无国界的。因为备战,英德双方都开始抢夺科学家,即所谓人才引进。而此时科学研究在两国意识形态影响下也各自选择起阵营。包括普朗克、哈伯这些现今科学界大佬都有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分界,甚至不乏放弃宗教信仰,以投入相应阵营的研究中去。更过分的是,德国科学界为德国军队研制出化学武器,在奥索维茨战役中造成英军的大量死亡,成为现代战争史上第一场毒气战……对此种种,爱因斯坦始终确信科学的伟大,它超乎国界,超乎仇恨与愤怒。另一边,爱丁顿因奥索维茨战役痛失爱人,嗯,我们可敬的科学家是同性恋。不过这并未影响到爱丁顿对于科学的理解,这一点上,他与爱因斯坦是人类共有的科学家,他们都是第三阵营的人。而影片对于科学精神的阐释可谓处处经典,可乎格言。
科学。
对于广义相对论如此难以理解的东西,处理的很好,很容易理解,爱丁顿将其简化为一块桌布与馒头的关系,爱因斯坦的灵感来源被简化为他在街上走而车都对他绕行。每个严谨结论的推演过程并未出现,而是以相当耍酷又不失准确的方式表述出来,对于略知高中天体物理的人而言,都可以消化理解。毕竟,最主要的,它是关于真理与友谊的故事,而真理与友谊,我们应当都有概念的。
影片给四星。因是觉得英伦味道太重,略为贬损德国,这就显得很不“科学”了。
DT你拍什么我都买账
其实也就三星半吧,惺惺相惜表现得不够力,且爱因斯坦完全是噱头,不如好好发展爱丁顿,但是飞机上坐我旁边的芝大小哥长得实在太像David Tennant了,私人多醒半颗星
苹果扔进桌布中,宇宙的真相从此渐渐清晰起来。
早就烂熟的故事,不喜欢这个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第二个女人怎么能那样呢...人家一出名她就回来了,切
竟然是自然辩证法课上看的,喜欢英国的腔调。醉啦!2018年10月23日博士课上又看了一遍 爱因斯坦是个渣男啊!配渣女挺合适的
"The Space is shaped. Starlight will bend. Time is not the same for all of us, but different for each one of us. Such a relative way of seeing, harder, less certain, and more lonely." Einstein himself is lonely too, and marriage made his loneliness deeper.
安迪•瑟金斯演人真奇怪,然而沉浸在我DTT的美貌中不可自拔,其实重点是爱丁顿啦。科学没有国界以及追求真理的惺惺相惜虽然片中呈现得太直白,但那一握手还蛮动人。
爱丁顿的基情与爱因斯坦和表妹的婚外情!好吧,此外还有相对论、1919年的日全食观测、一战、德军第一次使用毒气、普朗克.........
我们活得太没性格了,艹,生活是我们的,世界现在也是我们的,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书写历史,我们敌不过影片中的两个技术宅,我们缺乏勇气,但是我们还有时间,那就去做吧。两位演员朴实无华的演绎了不朽的故事,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就从这开始吧
"Adding One"
讲了广义相对论是如何形成,太有意思了。英德交战的背景下一位英国科学家去证明一位德国科学家的理论,从而推翻了牛顿的定律,这位英国科学家还要顶着叛国、偏见和基友战死在德国毒气下的压力,爱因斯坦成名后他选择了默默无闻。科学无国界,历史会给出公证的评价。
爱丁顿居然暴露了基情,爱因斯坦跟他表妹恋爱,哈哈。还有一战,德国使用毒气。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诞生。普朗克选的演员跟他本人不像啊。后来证明了当时爱丁顿的测量有误差,属于歪打正着,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实在越来越喜欢爱因斯坦啦~
1、英国人拍这片是想说伟大的爱因斯坦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英国男人吧;2、基本上不相信科学研究会像片中表现的这么浪漫和戏剧化;3、挺喜欢爱丁顿那一丝不苟的英伦派头;4、演爱丁顿好友的演员应该是《剑桥风云》中演朱利安·贝尔的那位,看来被同志暗恋且死于战场的角色是他看家本领。
爱丁顿的日食照片对比发现日食前后星光位置不同,由此证明了光线扭曲,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使爱因斯坦从默默无闻变成广为人知的科学家。英国与德国,一战背景,科学跨越国籍。其实这片名让我以为它是基情片。
Genius can't predict, unless an extraordinary guy start to follows.
爱丁顿是隐忍的、克制的。DT的眼神总是蕴含着无限的悲悯,欲语还休。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英伦绅士的故事,爱因斯坦在这里只不过是个配角,在我看来。
2009.05.04虽然不喜欢这一任Doctor Who,但David Tennant在本片中的表现出乎我意料的好:抚摸着亡友怀表的颤抖的手,在妹妹怀里哭喊“我爱他”都令人非常动容。此外,我非常喜欢他在本片中的发型,嘻嘻~~奇怪的是,看完此片,我对爱因斯坦的好感度显著下降。
对于这部电影,我已经没有办法客观的评价它的艺术价值,演员的演技等问题几乎没有办法影响到我看完后的激动,因为是一个这样的主题呀,相信每一个物理人,都会为此感动。Idealist,But beautiful.
我是这么称呼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诸神的年代"...两位伟大的科学家远隔千里...却超越国界与战争达成合作...最终改变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从那一刻起苍穹移位物转星移...一个新的宇宙诞生了...这是多么浪漫与自由的年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