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小丑2019

HD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罗伯特·德尼罗,马克·马龙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9

 剧照

小丑2019 剧照 NO.1小丑2019 剧照 NO.2小丑2019 剧照 NO.3小丑2019 剧照 NO.4小丑2019 剧照 NO.5小丑2019 剧照 NO.6小丑2019 剧照 NO.13小丑2019 剧照 NO.14小丑2019 剧照 NO.15小丑2019 剧照 NO.16小丑2019 剧照 NO.17小丑2019 剧照 NO.18小丑2019 剧照 NO.19小丑201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小丑201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湿冷无望的哥谭市,卑微的亚瑟·弗兰克(华金·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依靠扮演小丑赚取营生。与之相依为命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而亚瑟深记母亲的教诲,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都笑对人生,却因此让自己背负着莫大的压力,濒临崩溃。他梦想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怎奈生活一次次将失望狠狠地砸在他的头上。不仅如此,他因意外丢掉了工作,偶然瞥见母亲的秘密,又使他心中燃起对那个与之地位悬殊却从未谋面的父亲的殷切渴望。命运习惯了事与愿违,空荡荡的地铁内,悲伤的小丑在无法自已的癫狂笑声中大开杀戒……本片荣获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燃烧肯塔基烟花动态漫画·第一赘婿第一季妈妈,晚餐吃什么?里夫金的电影节燃烧女子的肖像江湖夜店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红白黑黄 第八季飞常日志国语惊天大翻盘胶片时代爱情还是不能结婚的男人验尸官第二季欢乐课程 第三季终生第一季最后通牒:不结就分安娜的旅程007之女王密使国语女人街,再见了我在故宫六百年恶魔惩罚者神雕侠侣暴食的巴萨卡舒加利2阿佤山我的冤家是条狗(原声版)

 长篇影评

 1 ) 《小丑》,一部为当代社畜量身打造的优质影片

《小丑》从威尼斯金狮、疯狂好评跌落到一般好评,只用了一个资源放出的时间。本文打算对网传的《小丑》四大缺陷——缺乏原创,拙劣模仿《出租车司机》;无病呻吟,割文艺青年的韭菜;三观不正,鼓吹全世界都欠我的;结尾浅薄,假装深沉——提出一些我个人的看法,来解释下为什么至少在我心中,《小丑》是一部好电影:它提供了一种当代社畜的私人体验。

(1)庞大的复杂系统

首先,《小丑》有马丁·西科塞斯本人参与制作,致敬了《出租车司机》,这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更加显而易见的,是两部影片的不同。 《出租车司机》有着越战的大背景,主角的妄想症以及随后诸多疯狂行为,根源在经济衰退、越战伤痛,是退伍兵回到大都市后的无所适从,本质上是战场-都市的交错产物

2019年的《小丑》,影片为主角阿瑟设计的所有“丧”,都特别切合和平年代大都市普通人的痛点。处境上,阿瑟做着很平凡的工作;表现上,他习惯性地取悦他人;内心,非常孤独,渴望被爱;感受上,不知该信什么,因此也总是感到受骗;最后,特别是追求上,他的喜剧演员梦想屡屡受挫。他的创伤,来自大都市本身。

正是阿瑟身上这些认真生活、乃至苦苦挣扎的中下阶层市民特质,使我很怀疑诸如“《小丑》割了文艺青年的韭菜”这类说法。窃以为,它真正的受众,可能是远比文艺青年数量广大的社畜群体——10亿美元的票房,大概也可作为佐证。影片尤其“社畜”的气质在于,摄影、美术、表演等等,都在塑造一种只有社畜才能心领神会的疲惫无力感

因为它来自“现代超级都市”这个庞然大物。

阿瑟对梦想无力。他想成为喜剧演员,很现代、很正常:喜剧演员,释放创造力,不洗钱不搞资本运作,为大家带来纯粹的快乐,收获的都是真正的尊敬——为此,亚瑟倾注了很多心血。我对这部分十分有共鸣:我也特别喜欢写作,为此出了无数洋相。偏偏这种梦想是这个社会鼓励的:大众传媒上的偶像光鲜亮丽、满口鸡汤、亲切和蔼,鼓励着你也有机会,你必须要过一种不断产出、广受认可的人生,做一个要么有才华要么有本事的人。但阿瑟并不知道如何真的称为一名喜剧演员:这个城市太大了,不确定因素也太多了,实现梦想的概率太小了,他的失败并不仅仅是不会讲笑话。

亚瑟的喜剧演员理想

阿瑟对生活无能为力。很多事情都让他不堪重负:他很难真的逗别人笑(缺少工作技术),被同事骗得团团转(缺少人际交往能力),在异性交往中也总受伤害,不知道如何改善生活(缺少上升渠道),一言以蔽之,他是一个受困于自己阶层的大都市普通人。蓬勃发展的大都市,总是用声嘶力竭的大众传媒、大型企业,要求人们奋起,宣称重视每个人的感受——这也就让普通人们都越发沮丧了起来:我们永远也到不了那个目标啊,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甚至,阿瑟对信息都无能为力。在这个出离巨大的都市里,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互相对立的信息,小到产品信息——XX物质可治疗脱发,OO物质可致癌;大到国际大事——每一方都在嘲笑相信另一方的人没有脑子,每一方都在疯狂开动传媒机器;再到个人经历——我到底是不是富豪的私生子?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不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每一方都有理,每一方都很歇斯底里,所以我该信什么呢?不同信息之间的吵闹,干脆让人在深夜归家的地铁上瘫软下来,啊这个世界真的好聒噪,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大家为什么一直吵架…

如果阿瑟不想成为一个popular的、充满价值感的都市成功人士,他大概就能平静下来,看一看生活那些好的方面,比如妈妈重病自己还没到家救护车就来了;比如上班不用996,还能有时间搞搞喜剧演员事业;再比如家里挺宽敞的,热门电视节目他也上了……但是他已经参加到这个游戏里,并毫无疑问地垫了底,哪怕初始积分还留着,他依旧会意识到自己比其他所有玩家都差很多。

(2)渺小的社畜沮丧

终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种渺茫感化为了绝望:前途是遥远的,处境是艰难的,信息是充满欺骗的。没必要嘲笑阿瑟的能力低下:即使是中产乃至精英,也会对这些事情无能为力,只是面对的事情不一样罢了——中产无法知晓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够创造那么多价值,会担心被裁员、被新技术替代;精英也搞不定团队管理,搞不定企业融资,搞不定客户关系……即使搞定了,也经不起深思: 你的价值究竟来源于这个体系,还是你本人?城市太大了,分工太细了,我们盲人摸象,憔悴不堪。

于是《小丑》的情境,本质上便是个体面对巨大系统的无力感:我们这个时代特别注重个人感受,特别鼓励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个体是很无力的,无论打工还是开公司,有点阅历以后都很难说出“我的命运我掌握”,这也使得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变得很模糊,就像阿瑟很迷茫如何成为喜剧演员,我们也很难抵达我们想抵达的彼岸。

阿瑟在地铁

站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理解,《小丑》中那些乍一看是在说“所有人都在针对你”的桥段,也可说是在表现资本(说穷人都没有本事的富豪韦恩)、出身阶层(母亲)、竞争同僚(给他枪又甩锅的同事)、交往对象(黑人女邻居),共同织成了这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就这样,《小丑》成功描绘了,当个体不再满足于做个浑浑噩噩的螺丝钉,而真的想实现什么价值(成为喜剧演员)、或者寻找什么真相(我到底是不是韦恩富豪的私生子?),就会必然面临的沮丧。此之谓以卵击石。

(3)Chaos与牢骚

这个复杂系统,其实与“小丑”这个角色众所周知的世界观核心“chaos”密切相关。阿瑟原本身处充满chaos的庞大系统,不知所措也无能为力,被打压得爬不起来——这是chaos的起步;终于在彻底爆发后,他成为了chaos的缔造者,有了我们在《蝙蝠侠》系列中看到的、chaos世界观与小丑共同的成熟。

我并不觉得这破坏了“小丑”这个形象的连贯性:倘若这个阿瑟就是《蝙蝠侠》中的那个,这便是一个完整的角色成长历程,且贴合了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从抑郁症底层青年成长为高智商罪犯,也算是“能力提升”、“个人实现”吧,更具讽刺意味;况且,如果按部分漫画设定,这个阿瑟也可能只是许多小丑中的一个,这便更加强化影片的“chaos”了: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个小丑是不是真的!

所以整部《小丑》,特别是饱受诟病的结尾,成了一出对“无力感”的大型宣泄:欢呼与破坏,富豪韦恩被枪杀……它在帮助无力的人们通过影像来得到释放,释放一种沮丧。有评论指出,这背后宣扬了民粹、仇恨、狭隘……我的感觉则是,《小丑》并不是很有现实感,这也让我无法将之上述这些词语联系起来,根源在于笼罩于其中的超现实气氛。

回到《小丑》的影像风格。首先,无论再怎么现实主义,它还是一部来自DC的漫改作品,特别是蝙蝠侠的登场,各种元素都已经能让人联想到后来我们看到过很多次的超级英雄大战了;其次,初看华金·菲尼克斯的表演时,我并没有觉得像传说得那样有出色,后来回看,方觉惊艳之处——drama感,仿佛有电影镜头语言再度放大情感的舞台剧,游离在虚实之间,且削弱了现实的政治性,更接近人性与内心。换言之,大开大合、感情充沛的表演,大画幅摄影,看似明艳却又阴沉诡异的色调,从阿瑟到小丑,从普通人到罪犯,从平凡到卓越……《小丑》在漫改+华金的双重加持下,成为了一则寓言,若即若离、若隐若现。不是关于政治的寓言,是关于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寓言——无法获知的真相,与难以抵达的终点。

不过,我也不认为《小丑》是经典。反而感到,它长得很像电影初恋——也就是在不太懂电影的时候,会感到十分深刻的样子。然而其中细腻而微妙的“大城市普通人”式洞察,足以让我心有戚戚焉。拍电影不是写论文做方案,无法解决现代大都市让人不幸福的问题,它顶多只能让你在这两个小时中释放一下,审视一下自己的无力感。心理医生不和阿瑟沟通,但《小丑》和你沟通:你沮丧吗,我陪你发发牢骚,你买张票吧。

 2 ) 关于小丑精神疾患的解读:他是一个病人,但没有得到重视

多说几句关于小丑的精神疾患 #Joker#(轻微剧透,不涉及关键剧情,请酌情阅读)

我看到一些影评一直在说小丑的行为是报复社会,悲剧是贫富差距和阶级差距造成,对此我不是完全同意。其实如果你看过本片,他是一位精神病患者,而且已经很多年,这一点很多人都忽略了。外界的刺激是一方面,本质上是因为他本来就是有精神上的疾病,而且突然出现了断药。也就是说他在片中的转变,并不是某一个人,一件事造成的,而是一个多年的精神病患者,在诸多元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的病情恶化。

片中讲的很清楚: 1)他以前进入过精神病治疗所 2)他同时在服用七种精神方面的药物,七种!常常不自觉地大笑也是症状之一。 3)他小时候曾被毒打而脑子受伤,母亲精神也有问题 4)他不断地说,自己一直都很痛苦。这就是挺典型的抑郁症的症状。

虽然社会上的霸凌存在,他没有正式工作也是事实,但很多时候他头脑中的negative thoughts,不一定是别人给的,而因为他本来就有抑郁而产生的。比如觉得所有人都讨厌他,觉得大家都嘲笑他。虽然有时我们会被嘲笑,但我们不会认为所有人都嘲笑,也不会因此就仇视所有人。这就是正常人与有精神疾患的人想法上的不同。其实很多正常的人,就算一辈子平凡,也是很乐观的。而他就不是。他不知道怎么快乐起来。

预告里也放出了片中那句,他说:“All I have are negative thoughts” 这不代表是人们对他不好造成的,没有positive thoughts,很可能因为他大脑中制造正面、积极、乐观情绪的部分在小时候受伤时已经被破坏了。所以原本他存在的精神疾病症状是完全不可以被忽视的。

以上这些的细节还说明 1)他的精神疾病有可能是遗传的,因为这类病最主要的原因依然是遗传,包括抑郁,遗传也是主要因素,特别是他的母亲显然是不正常的。(这里我选择相信他母亲说的是真话,原因 //movie.douban.com/review/10553755/

而托马斯维恩因为不承认而伪造了医院的病历和谎称他是领养。但他确实有遭受过后来母亲嫁的继父的毒打。)

2)他童年就生长于一个对他很不利的环境下,曾受到创伤,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如果受到创伤是很容易造成大脑器质性的改变,导致比如情绪容易过激,容易抑郁,脆弱,暴力行为等。这些都不是因为穷造成的。

3)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也是有成瘾性、戒断反应及各种副作用的

影片还有重要的细节就是曾经小丑有的免费的医疗咨询和药物,突然间没有了。这其实是对目前美国共和党健保体制的一种控诉。

一个精神病患者,突然间断药,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大部分使用精神疾病的药物都是为了缓解症状,比如失眠、头痛,需要长期用药。我老公是药剂师,他有很多病人真的就是很多年持续在用。而这些人本身的情况确实相比正常人来说就不稳定,比如他的病人中有的就会出现突然自杀或进监狱,作为药剂师他发现这个人一直没来拿药,家人来了才得知。

而且在药物滥用方面,精神疾病的药物被滥用的最多。比如解决头痛的药,的确会让一些人high起来,也常常成为一些人抢劫药店的原因。我老公的药店被打劫过,丢失的也是这类药物。为何抢呢?就是医生不给开了,但是成瘾戒不了,这类药都是成瘾性的。长期服用,过于依赖或服用不当,it's going to mess up your mind

但精神病患者如果突然没有了这些药物的控制,也没有了心理咨询,在这种时候,就很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以及幻觉(片中他的确出现了幻觉)。

我觉得本片的编剧是很用心的,对mental illness的病人给予了全面的解读。剧本完全没有只强调他的变化是外界刺激造成的,而是不断地在强调他和他的母亲都是mental illness的患者。

我之所以会把这部分单拿出来说,也是希望大家看过本片后,不要忽略这一点。因为我认为本片的编导并不是在强调他就是穷人,反社会,憎恨富人,而是因为他是一个病人。他需要被当成一个病人去看待。而本片是希望大家重视这类精神病患者,特别是低收入的一群

因为他们往往是被忽略的对象。本片中市长的候选人,长得与老川都很像,背景也相似,一开始还打算找Alec Baldwin出演,这就很明显是把这个人作为共和党代表。共和党的政策中有一部分就是并不照顾穷人,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获得免费的医疗保障是对富人不公平的。

这就说到了我希望提醒大家的第二点,Joker其实也是一部很贴近美国政治的电影,你可以从里面看到对共和党的不满。

anyway,我只是看到一些人看过本片似乎没有看到我上面说到的这些内容。其实很多的历史上真实的杀人狂都是精神病患者,而不只是反社会而已。多看些犯罪类纪录片就知道了 。 这也是为何,我们的社会,需要重视精神病患者,特别是美国这种可以持枪的国家,应该对买枪者的精神健康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审核。

 3 ) 齐泽克谈《小丑》:虚无主义的僵局【译】

作者:Slavoj Žižek

译者:csh

出于两种原因,我们应该祝贺好莱坞和它的观众:终于出现了这样一部影片——让我们面对它吧——它呈现了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非常黑暗的一面,它所呈现的噩梦般的景象,让一些评论家将它定义为“社会恐怖片”。通常来说,我们有社会剧,那是描绘社会问题的电影;我们也有恐怖片。如果要把这两种类型结合在一起,那只可能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社会中,出现了一些只有恐怖电影中才会出现的事件。

第二个更有趣的原因是,我们可以观察这部影片激起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幅全景图,让我们观察当代美国的政治凝聚力。一方面,保守派们害怕这部影片会煽动暴力。这是一种荒谬的看法。这部作品无法煽动任何暴力。与之相反的是,这部影片只是在描绘暴力,并让你意识到暴力可能会带来的危险。

一如既往的是,一些坚持政治正确的人,会对这部影片抱有某种恐惧,因为它“采用种族主义的陈词滥调,还歌颂暴力”。这同样是不公平的。其中一种最为有趣的立场来自迈克尔·摩尔,这是一位左翼的纪录片创作者,他支持这部影片,因为他认为这是一次对于真实的诚恳描摹,它真的呈现了那些穷人的生活,他们被美国排除在外,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医疗保健服务。

为什么会出现小丑这样的人?在他看来,这部影片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解释。这是一次对于美国现实的批判性呈现,这种现实会催生像小丑这样的人。我认可他的立场,但我也想进一步地阐发这种论点。

“虚无主义的僵局”

我认为有一个部分很重要,那就是小丑这个人物在结尾时的表现。他戴上了自己那极具标识性的面具,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人物——这个人物代表着极端的虚无主义、自毁式的暴力,他疯狂地嘲笑着他人的绝望。这并不是一个积极的政治形象。

我们读解《小丑》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它非常明智地放弃了正面形象的呈现。一种对于《小丑》的左派批评可能是这样的:“是的,它确实很好地呈现了美国贫民生活的现实,但积极的力量在哪里?社会民主主义者在哪里?那些各就其位的普通人在哪里?”如果这部影片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那么它就会成为一部极为无趣的电影。

这部影片的逻辑是,这些工作可以交给观众来做。它只是呈现了令人悲伤的社会现实,以及这种虚无主义反应的困局。最终,小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他只是在彻底达到虚无主义的那个节点时,得到了某种短暂的自由。

我们应该做什么?这取决于我们自己。

在我看来,小丑这一人物的立场,有点类似俄国先锋派画家卡济米尔·马列维奇在创作《黑色方块》时的理念。这是一种极少主义的抗议——削减至无。小丑仅仅只是嘲笑了一切权威罢了。这是具有破坏性的,但却缺乏积极的目的。我们必须自己来穿越这条绝望的道路。

仅仅玩那种掌权者的游戏是不够的——这就是《小丑》想要传达的信息。事实上,就像这部最新的影片所呈现的那样,这些掌权者可以变得像布鲁斯·韦恩的父亲那样仁慈,而这种“事实”也不过是游戏的一部分。你必须摆脱所有自由主义的愚蠢,这种愚蠢会让那种绝望的处境变得模糊不清。

但是,这并不是最后一步,这只不过是一个起点,它扫清了台面,为某些新的事物腾出了空间。这就是我看待这部影片的方式。这并不是那种最终的、颓败的景象。我们必须穿越这片地狱。现在,我们是时候走得更远了。

社会警钟

如果仅仅去解释背后的故事,会带来某种潜在的危险——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提出一种理性的解释,我们就必须理解小丑这样一个人物。但小丑不需要被阐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丑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在这部影片里,他在主观上发生改变的关键时刻,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我过去以为我的生活是一场悲剧。但现在我意识到,它是一场喜剧。」

对我来说,这里的“喜剧”意味着,他已经接受了自己作为喜剧人物的所有绝望,已经摆脱了旧有世界的最后一道束缚。这就是他为我们所做的事情。他并不是一个值得被模仿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看到影片的结局时——大家都在赞颂小丑的伟业——将它定义为某种新的解放运动的开始,那么我们就错了。因为事实并非如此,这不过是现存系统最终的僵局:一个致力于自毁的社会。

这部影片的优雅之处在于,它把机会留给了我们,它让我们来建立某种积极的替代品。这是一个黑暗的、虚无主义的形象,他是为了唤醒我们而存在的。

我们准备好面对现实了吗?

被《小丑》扰乱心神的左派,是那种“福山式的左派”:在他们看来,自由民主的秩序是当下最好的秩序,我们只是需要让它变得更为宽容罢了。在这种意义上,今天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者。比尔·盖茨说他支持社会主义,马克·扎克伯格也说他支持社会主义。

《小丑》告诉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更彻底的改变,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那些民主左翼人士没有意识到,今日生长出来的这种不满情绪是十分严重的。这个既存的系统,无法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更多的宽容或更好的医保制度来应对这种情绪。

这些迹象要求着更彻底的变革。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去真正地体验我们所处的这种绝望。正如小丑本人在影片中的某个时刻所说的那样:“我之所以笑,是因为我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我谁也不是。”

关于这一点和小丑的名字,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字游戏。小丑真正的姓氏是弗雷克,而在德语里,“弗雷克”(Fleck)指的是一个斑点,一个无意义的斑点。这就像是“失真形变”一样,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视角,才能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

我并不信任那些畏惧这部影片的潜力的左翼评论家。对此,摩尔的表述非常精到:你害怕这部影片里的暴力,但却不害怕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如果你被影片中的暴力所震慑,那么你不过是在逃避真正的暴力。

 4 ) 我们都是小丑

《黑暗骑士》是讲述小丑已经成为小丑后的征服哥谭之路;

《小丑》则是小丑成为小丑之前的故事,让我们一步步见证亚瑟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人逐渐变为小丑。

亚瑟和小丑仿佛是两个不同的人格,他们共同存在于一副躯体之中。

以前一直都是亚瑟人格占领主导地位,直到一系列事情让小丑人格挣脱束缚,成为了身体的主宰。

电影前半部分亚瑟上楼梯和后半部分亚瑟下楼梯形成鲜明对比。

前者压抑、颓废、沉重,后者自信、高昂、癫狂。

前者是亚瑟陷入人生低谷,后者是小丑走上人生巅峰。

电影开头他一边化妆一边流泪,还抓着自己的嘴巴强颜欢笑。

电影最后他用鲜血给自己画出一个笑脸,和开头形成呼应,此时他已经完全成为了小丑。

从此没有了亚瑟,只剩下了小丑。

《小丑》的各种海报、宣传物料中都有着明显的象征。

印度一家电影院的台阶的布置也有这样的寓意。

从下往上看是亚瑟,从上往下看是小丑。

走进电影院时看到的是亚瑟,看完电影时他已经成为了小丑。

电影中男主角前后的变化也非常明显。

电影前半部分他很颓废,走路时步伐很沉重,反映出他压力很大。

当他第一次开枪杀人后,他反而变得很轻松,还跳起了舞。

越到后面他的步伐越轻快,一改之前的沉重,甚至多次跳舞。在楼梯上跳舞,在浴室里跳舞,在汽车上跳舞……

男主角从亚瑟到小丑的转变是贯穿影片的线索,而发生在亚瑟身上的每一件事,以及他的每一个举动都使他离成为小丑更近一步。

这种转变是内部、外部两方面因素共同的结果。

我们先说说内部的因素。

和小丑之前的电影一样,本片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元素之一就是小丑的笑声,不是那种快乐的笑声,而是听起来有点恐怖的笑声。

本片对这种笑声做出的解释是亚瑟患有一种病,是这种病让他经常大笑。

其实亚瑟的笑病并不是随机出现的,恰恰相反,他每一次笑病发作都是有规律的。

如果你把他每次笑病发作联系起来,你会发现它们每次都出现得很不合时宜,每次都是在最不该发作的时候发作。

每一次亚瑟想做一个正常人的时候,他的笑病都会发作,导致自己进入更尴尬、更严峻的局面。

没错,每一次发笑,都是小丑人格在笑。

表面上这是一种病,实际上是小丑人格用大笑的方式让亚瑟失去对身体的控制,让他不能做正常人。

公交车上,亚瑟想逗小孩笑,然而笑病发作,导致他被小孩母亲当成神经病。

地铁上,亚瑟本来不想多管闲事,结果笑病发作,从而引起了三个“业界精英”的注意,才有了后来的亚瑟开枪杀人。

表演脱口秀时,他的笑病再次发作,从而沦为莫瑞的笑柄,使他阴差阳错之下上了莫瑞的节目,然后在节目现场杀了莫瑞。

和托马斯·韦恩见面时,亚瑟本以为即将上演一出父子相认的温情戏,结果他的笑病又发作了,托马斯·韦恩当场打了他一拳。

再比如亚瑟的同事兰道尔讲侮辱性的笑话嘲笑侏儒同事盖瑞的时候,再比如亚瑟被带上警车后看到市民打砸抢烧的时候……

每当最不该笑的时候,他的笑病都会发作。

每当亚瑟想要表现得正常一点时,小丑人格都会出来阻止他,不让他做正常人,让他逐渐被小丑人格同化。

小丑人格负责从精神上压垮他,而生活上的苦难则是从外部给他重创,两者里应外合杀死了亚瑟人格。

亚瑟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所有人都不待见他,都在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他,这些伤害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摧毁了亚瑟。

小孩母亲误解他,心理医生不关心他,老板剥削他,同事出卖他,警察觉得他是装病,阿福对他充满敌意。

富人们看着一部讽刺富人的电影——《摩登时代》,却真的把它当成喜剧片来看,丝毫不知道这部电影批判的就是他们。

《摩登时代》的内核是悲剧,在富人们的眼中它却是一部喜剧。

正如亚瑟表演失败本是一件很辛酸的事,莫瑞却把它当成一件好笑的事分享给所有人。

托马斯·韦恩表面上装得很高尚正直,他口口声声说过去的员工和现在的员工都是他的家人,却丝毫不在乎亚瑟母子的死活。

他明明说他不认识三个死者,却信誓旦旦地说他们三个心地善良、教育良好,然后不经调查就妄加揣测凶手杀人的原因是嫉妒比他们幸运的人,而且还害怕到不敢露出真面目。

其实是那三个“业界精英”欺负亚瑟在先,亚瑟反抗在后,而且亚瑟化妆也是因为那天要在儿童医院表演节目。

讽刺的是,每天都有像亚瑟这样的普通人横死街头,人们根本不在乎。

三个“业界精英”死了,媒体就大肆报道,托马斯·韦恩也亲自站出来批判凶手。

现实中何尝不是如此,你总是看到新闻说高材生、富翁、明星、科学家死了,却从来没看到新闻报道普通人的死讯。

难道普通人不会死吗?当然不是,只是没有人在乎普通人的生死罢了。

这些还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是他把莫瑞视为偶像,他梦想成为莫瑞那样的脱口秀主持人,然而有一天他却成了莫瑞嘲笑的对象。

莫瑞嘲笑了他之后还要请他上节目,只是为了再次嘲笑他。

还有他的母亲佩妮,他本以为她是世界上唯一爱自己的人,到头来才发现她是伤害他最深的人。

他的人生,其实只是一个谎言。

他从小就被佩妮的男友家暴,佩妮还对此表示默许。

这还没完,佩妮还总是叫他笑,说他的使命就是给世界带来欢乐。

他从来没有快乐过一分钟,母亲却给他取了一个小名叫“快乐”,这是多么的讽刺。

她眼睁睁看着儿子被家暴,还好意思说她从没看到他哭过,他一直是个开心的小孩。

为什么亚瑟会有两个人格?为什么他的另一个人格是小丑?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正是因为他小时候经常被家暴,母亲不阻止男友,反而去逼迫身为受害者的他保持微笑,从而让他从小就埋下了一颗邪恶的种子。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笑声听起来一点都不快乐,反而很恐怖。

被家暴了还要逼你笑,这笑声能是快乐的吗?

当然,佩妮的病历书上写的是否是真实的还有待确认。

佩妮和托马斯·韦恩究竟是什么关系,亚瑟又究竟是不是托马斯·韦恩的私生子,都显得扑朔迷离。

假如病历书是真的,就意味着佩妮的确患有妄想症,她幻想自己是托马斯·韦恩的情人,幻想自己和托马斯·韦恩生下了亚瑟。

母亲总是幻想,儿子也总是幻想,看起来似乎很符合逻辑。

但是托马斯·韦恩这种地位的人,完全可以篡改佩妮的病历书。

而且亚瑟见到阿福的时候,阿福竟然知道这件事,还不假思索地说:你母亲有妄想症,她和托马斯·韦恩没有任何瓜葛。

三十年前的事,他能回答得这么流畅,完全不需要思考,感觉像是事先练习过的。

更直接的证据是亚瑟有一张佩妮的照片,背面写着:

爱你的微笑。——TW(托马斯·韦恩)

当然,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佩妮自己写的,用来麻痹自己,自欺欺人。

但是我更倾向于这是托马斯·韦恩写的,既然导演拍了这个镜头,还给了特写,就说明这个镜头是有意义的。

这样的话就很可怕了。

托马斯·韦恩抛弃了他们母子俩,不但不帮助他们,反而还篡改佩妮的病历书,从而间接把亚瑟逼疯,变为一个无恶不作的魔鬼。

而托马斯·韦恩的另一个儿子,却成为了正义的化身,哥谭的守护者。

他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完全不同,最终导致他们成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两个极端。

所以说啊,亚瑟才不是混乱的根源,托马斯·韦恩才是。

可能托马斯·韦恩和佩妮曾经做过情人,但他是哥谭首富,恰好又要竞选市长,他为了自己的声誉选择了不承认这段关系,还要求佩妮签保密协议,并且篡改佩妮的病历书,后来佩妮每天写信向他求助他也视而不见。

也有可能这一切的一切都并不存在,只存在于佩妮的幻想中。

究竟哪一种才是真相,影片没有给出答案。

包括亚瑟的经历也是如此,究竟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是他幻想的,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电影开头亚瑟看莫瑞脱口秀,看着看着他就成了一位现场观众,还和莫瑞进行了互动,这一段应该是亚瑟的幻想。

正是因为他和母亲一起居住,他才会幻想莫瑞曾经也和母亲一起居住。

正是因为他梦想成为一名脱口秀主持人,他才会幻想莫瑞会支持他。

亚瑟看电视时心不在焉,双眼走神,然后渐渐露出笑容,也暗示他已经没有在看电视了,而是进入了幻想。

在他的幻想中,莫瑞是他父亲一般的存在,是他成为脱口秀主持人的动力,所以后来当他成了莫瑞嘲笑的对象,他才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从而精神崩溃,对莫瑞的爱转变为恨,杀了他才肯善罢甘休。

其次是亚瑟和苏菲的关系,应该也是亚瑟的幻想。

亚瑟和苏菲一起坐电梯的时候,电梯出现故障了,之后就全是他的幻想了。

原因在于电梯出故障后,苏菲对亚瑟做了一个开枪自杀的手势。

电影过半的时候,亚瑟走进苏菲的家,苏菲却表现得和他并不熟,看她的表情像是陌生人私自闯进了他的家里。

随后亚瑟对苏菲做了个开枪自杀的手势,这让苏菲感到很害怕,这说明当初他俩一起做电梯时她根本没做这个手势。

包括苏菲做手势,还有他亲吻苏菲、和苏菲一起吃饭、苏菲看他表演脱口秀、苏菲陪他一起看望母亲、苏菲说他觉得小丑是个英雄等等一切都是亚瑟的幻想。

还有亚瑟表演脱口秀时笑病发作,结果他的表演还取得圆满成功,也是他的幻想。

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他笑病发作后,人们就把他轰下了台,他的表演以失败告终。

无论是莫瑞支持他,还是和苏菲谈恋爱、表演顺利进行,都是美好的事物。

这是不是意味着亚瑟遇到的所有的好事都是他幻想出来的,遇到的所有坏事都是真实发生的?

所以我们也可以推出他杀死莫瑞是真的,他被警察带走是真的,但是人们撞翻警车把他救出来是假的,人们把他视为领袖也是假的。

没有人救他,也没有人对他欢呼雀跃,他杀完人就直接被关进疯人院了。

亚瑟在疯人院里脸上一点伤痕都没有,也能佐证这一点。

甚至你还可以理解为他被关进疯人院并不是电影的结局,而是电影的开始。

医生问他在笑什么,他说他想到了一个笑话,而这个笑话就是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

原因在于,电影中亚瑟第一次接受心理治疗的时候,墙上的时钟是11:11。

画面一转,亚瑟出现在了疯人院,墙上的时钟也是11:11。

假如这两个场景只有一个是真的,那么一定是后者。

这意味着从来都没有心理医生,亚瑟也从来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他至始至终都在疯人院。

他没有表演脱口秀,没有被莫瑞嘲笑,没有杀死莫瑞,没有被人们视为英雄……

他看着自己所在的疯人院,看着面前的医生,看着墙上的11:11,然后想到了这么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里,他从一个社会底层的失败者,一步步成为了一群坏蛋的领袖,成为了哥谭犯罪之王。

想着想着他就笑了,因为他发现这一切都是个笑话,自己也只是个笑话。

以前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一出悲剧,其实它是一出喜剧。

 5 ) 给疯癫祛魅,令人觉得乏味

《小丑》已经看过有一段日子了,一直没说什么,主要是因为觉得这电影对于我来说,属于乏善可陈,没什么想说的那种。

不过今天看到一个挺火的帖子,说这部电影的评论比较两级,许多观众都喜欢,不喜欢的人是因为不能赞同小丑里的三观,比如为反社会人格开脱,为坏人说话之类。这是一种腐朽之见云云……

我自认为看过电影也不少,还不至于非要电影正个三观什么的。所以还是打算随便写两句,说说我对这部电影感觉乏味的原因吧。

首先,小丑是个疯子,我和大家一样,一向对疯癫的角色很感兴趣。这个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福柯在《疯癫与文明》里就阐述过我们大多数人的这种心理:

“疯癫在各个方面都使人迷恋。它所产生的怪异图像不是那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表面的现象。那种从最奇怪的谵妄状态所产生的东西,就像一个秘密,一个无法接近的真理,早已隐藏在地表下面。
这是一个奇特的悖论。当人放纵其疯癫的专横时,他就与世界的隐秘的必然性面对面了;出没于他的噩梦之中的,困扰着他的孤独之夜的动物就是他自己的本质,它将揭示出地狱的无情真理。”

所以这才是从古至今,文艺作品,影视剧题材中大量疯癫的人物形象很吸引人的原因。

疯癫的人身上有一种魅力,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因为那是混沌的,暧昧,神秘的。这也是真正的疯癫并不好描述的原因。

我之所以觉得《小丑》乏味,恰恰是因为这部电影给小丑的每一步心理过程,都找了一个特别合理的因果的解释。

从小被家暴,一点点发现自己的身世之谜,反社会人格,渴望成功,不被社会承认,向嘲笑自己的社会报复……

恕我直言,这种故事真的太“因为所以”,太理性老套了。我看了十五年美剧的犯罪心理,觉得小丑这个人物的这个心理逻辑的发展过程,貌似复杂,实则简单,也就是犯罪心理一集的事儿。

还有里面的许多政治隐喻,再也没有什么比政治隐喻这种东西令人感到乏味的了。

福柯说,疯癫是对某种虚假结果的虚假惩罚,但是它揭示了真正的问题所在,所以它最终解决了问题。

疯癫的本质是一种虚无,是超越人类世俗的状态。而政治隐喻是实得不能再实的东西,一部文艺作品,一放进政治隐喻这种东西,就会缺少神秘感。哪怕你拍的是个疯子,也不过如此。

小丑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就是这样,导演不是要讲述疯子,而是借小丑这个角色装疯卖傻。借疯癫来说事儿,来发泄,这种对观众口味的迎合,目的性太清楚明了,诉求太现实了,于是它也就被降格了。

正因为世俗的目的性这么强烈,有这么明确的政治隐喻。所以它只能靠演员的表演,运用光影,镜头感去营造这种疯癫。

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真的是太理性,太正常了,于是也彻底给疯癫去魅了。所以让我觉得非常乏味。

相比之下,我依然觉得《蝙蝠侠》里希斯莱杰的小丑是最好的。可能正是因为它没有把小丑这个角色解释得这么清楚,没给他赋予这么多世俗目的的功能。

所以希斯莱杰的疯癫只是疯癫本身,没有来路,没有归途的一个疯子,我们可以放我们一切想象,这才更让他充满魅力。

他只是一部电影的一部分,正因为电影对他阐释的有限,反倒保留了疯癫的神秘感。

当然,我相信《小丑》会获得更大的成功的,杰昆·菲尼克斯表演功不可没,可能会拿几个奥斯卡,包括最佳男演员奖。

反正这个时代就是个无聊的时代,人人都爱政治隐喻。小丑迎合了这种大众口味,这么多人喜欢也正常。

我认为小丑是一部很工整规矩的作品,完成度很高的作品。从这个层面来说,它当然算是好作品。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它确实是一部乏味的作品。

 6 ) 《小丑》剧透解读,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

我想了一下是否现在做剧透解读,但因为中国目前没有上映本片的计划(我估计也上不了),所以我也不等了。只能打个剧透警告。请大家在看完电影再来看这篇。希望大家尽快看到啦!

文:不开玩笑的蓝猫

之所以决定写这个解读,主要是因为我第二次看本片后,发现了更多细节。而且发现一些观众回来的反馈,说本片剧情简单,俗套,我就知道,他们也跟我第一次看时一样,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换句话说,没看懂编导的心思。

再看一次,我发现,这部电影其实是非常playful的,它故意设下很多圈套,让你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在很多人控诉最后那场众人簇拥小丑的戏份有煽动性时,你真的确定,那场戏是真实发生的吗?

其实,在采访导演的时候,他就开玩笑滴说:“我听到了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不同解读,有人说,整个都是小丑脑中的幻想,都不是真实发生的。我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解读。” 导演其实自己在拍摄的时候未必真的有一个结论性的内容,确定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虚幻的想象,也许他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讨论。

但是,必须要肯定的是,这部电影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值得进一步的探讨有些内容,片中有明确交代是假的。也有些内容,片中看似说是假的,但又做了其他暗示,似乎转折之外又有转折。

以下就真的是剧透了,请大家谨慎阅读。

疑问1)托马斯维恩和曾经的女仆潘妮究竟是不是亚瑟的亲生父母

片中有提到他的母亲坚持说是,而且还说,当初被托马斯维恩逼迫签了保密协议,维恩始终不承认,还谎称是她有病且领养了亚瑟。虽然亚瑟的确是去那个精神病中心拿到了母亲的报告,上面也说,他是被他母亲领养的。但真的如此吗?一切看起来更像是托马斯维恩安排好的报告,并告诉亚瑟去那个医院查看。

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在他杀害了母亲之后,他找到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背面写着“你的笑容很美丽,T.W.” 。也就是托马斯维恩给他母亲写的暧昧话语。如果精神病院的报告是真的,这个细节被安排在这里,就变得多余和没有必要了。所以我觉得,既然要放入这个细节,反而说明,也许他母亲说的是事实。

我们不能忘记,托马斯维恩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他完全可以伪造医生的证书,及亚瑟被领养的证书,并强调是潘妮有精神疾病,大家会信谁?显然是信这个有钱有势的人。谁会在乎潘妮这样一个仆人的死活?

这就好像是那些性侵的案列,女方说被性侵了,男方说:“都是她的臆想”。没办法证明。除非查DNA。以托马斯维恩的地位,他是不会承认自己有私生子的,特别是他正在竞选市长。

当年施瓦辛格有私生子也是在他从州长退休后他才承认的。你能想象如果早年爆出他有私生子他还能竞选州长??

而且一个女人也许会不记得自己跟谁上过床,但一定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谁的,因为要经历十个月怀胎和多年养育,她每天对着这个孩子,怎会不知道他是谁的?不信你问问你妈妈。这是一个女人永远不会搞错的。她妈妈尚未病到这个程度。另外,这个情节正是为了去展示富人阶级的残酷和冷漠,政客为竞选拒绝承认私生子的真实例子太多了。

更何况,虽然他母亲是有精神问题,但她一直强调了两次托马斯韦恩不承认,谎称是领养,还提到了保密协议。如果她只是妄想,应该影片不会一直强调这些。一个神经病怎么会想到保密协议这么细节的内容?加上后来的照片似乎都在暗示,她并没有说谎,而是维恩试图掩盖事实。编导也没必要给你抖了这么大的一个包袱,然后跟你说:“逗你玩呢”

我认为编导安排这一些列伪造的医院病历目的可能是要展示富人的虚伪。一个无权的人,在一个有权势的人面前,根本没有地位,没有能力为自己争辩,真相,只是富人口中的真相。而一个富家子弟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去,是可以做到如此冷酷的。

另外,她母亲这么穷的人,真的领养得起孩子吗?一般领养孩子的都是有钱人,既然有文件说明是正式的领养。你知道领养需要调查领养父母的背景和情况及随访吗?他们这样的生活情况是不会被准许领养孩子的。

更新:找到新证据!片中精神病院母亲病历及母亲收养证明都是一个叫Dr. Benjamin Stoner的人签署的,而这个人在DC漫画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一个反派!导演会用这个人物角色也说明这个医生并非好人,很可能是与托马斯维恩串通好的,伪造病历和收养证明,逼迫亚瑟的母亲签署保密协议,断绝与她的关系

那么为何小丑要杀死他母亲呢?并非因为觉得母亲说谎,而是因为看到病历上说,他小时候被继父虐待,母亲袖手旁观。也就是他将自己的病痛归罪于母亲没有好好地待他。

疑问2:究竟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小丑脑中的臆想?

可以肯定的两个绝对是幻想的片段包括:

1)女友。这段影片明确展示了是小丑的幻想。他只是见到了女邻居在电梯里,之后的约会、亲吻和去看他表演,甚至与他一起去医院,都是他的幻想。当影片再度回顾这一切时,我们看到女邻居并不在场。当他闯入女邻居家里,女邻居的反应也明确显示,她其实与他不熟,很吃惊他为何闯入。

2)另一个幻想的部分发生在影片开头不久,他与母亲观看真人秀时,他开始想象自己出现在真人秀的现场,还被主持人叫上了舞台。这段表示他一直很希望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希望登上这个节目。而且看起来是比较年轻的亚瑟,似乎是说他很早前就有这样的幻想。这段可以看成是他内心一个美好的愿望,他后来自己也在真的见到主持人时承认一切如他想象中的一样。

但是后来,他断药之后,影片最后的15-20分钟,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究竟是否真的发生?

有的人认为自从他钻进冰箱开始,后面都是臆想。。。

有的人认为一切其实都是他与心理治疗师的谈话讲的故事。。。,他其实一直都被关在精神病院,没出来。但我觉得出现在片尾的心理医生与前面的社区心理医生并非一个人,没有明显地展示他一直都在医院里。还是觉得他在片尾是因为杀人而被关押了回去。

我个人觉得,杀害母亲、登上脱口秀并杀害主持人、及杀害同事都是真实的。因为这一切都因地铁里的自卫导致的杀人所致,是他重要的转变。地铁的那段绝对是真实的,因为导演自己有解读,认为那一开始是正当防卫,直到亚瑟追着最后一个人从背后开枪,那一刻是丧失了理智。之后他因为断药及一系列刺激,逐渐演变成为杀人狂。

但所有他觉得自己被无限崇拜、追捧和倾慕的内容都是假的,只是脑中的幻想。这就包括最后他从警车里被拖出并受到大家的膜拜,我觉得这段也可能是他的意淫。他很可能直接就被警察带去了精神病院。

正如幻想女友和曾经登上脱口秀,那两个片段里,别人都是对他很关注,这正是他想要的。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这样说有点残酷,就是但凡片中他觉得自己是英雄的时刻刻能都是他的想象。而他遭遇霸凌,被父亲抛弃,小时候曾被继父虐待,医疗保险被夺走断药,及后来他杀人,这些冰冷的内容则都是真的。

最后结尾在精神病院,他走出来时有血脚印,但我个人觉得他没办法在精神病院杀人,应该会有保安,而且也没有凶器,可能也是他的意淫,觉得自己已经可以为所欲为。

但是,最难说的是:维恩夫妇被杀的片段究竟是真的是假。我一开始觉得是真的,因为小丑不太可能想象到这样的结局,如果是他自己幻想,估计他会亲手杀了托马斯维恩。导演之所以按照我们所知道的死法拍摄,也是为了呼应漫画原著,还原这段悲剧,确实可能因为各种骚乱导致了这场枪杀。

只不过,想想在那么乱的夜晚,这一家人居然去看戏,有点令人无法理解。一般如果有骚乱发生,这样的重要人物应该是待在家里才对,更何况,连保镖都没有也是奇怪。从这点看,又觉得很像幻想。。。

你们觉得呢?欢迎看过的同学说说你们的看法。Again,我不觉得有明确的答案,而是导演要呈现精神病患者本来就有可能臆想,让现实和假象难以分清。这也是为何我提醒大家一定不要忘记亚瑟是精神病人的事实,这很重要,而不是一味地认为他只是被逼得走上了绝路。我们都知道,很多恐怖片、悬疑片都是因为主人公精神有问题而产生的虚幻的影像,分不清现实与幻想导致。本片也是走的这条路线,而不是一些人认为的“看一个可怜的底层人物如何报复社会”路线。

 短评

4.5 在《黑暗骑士》公映的十一年后,终于有一部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同类电影了。扭曲,震撼,一次进入深渊本体的角色研究,一场庆祝疯狂和悲剧的黑暗大狂欢。凤凰的表演是碾压式的,奖项根本hold不住。

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分几次终于看完了它,男主表演太出色了,一定会包揽许多表演奖项。虽然用喜剧小丑演员做主角,但故事是太沉重和复杂了,让人压抑,喘不过气,回不了神。是寓言?是控诉?很费人心思琢磨。其实编导自己也没有完全想透彻,最佳影片欠火候,最佳演员没问题。

1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看完世界首映激动的打卡!剧情节奏感满分,内涵思考张力满分,艺术戏剧性满分,人物塑造满分。所有奥斯卡大奖给它都不过分,因为此片足够划时代的宣布,超级英雄的时代结束了。

14分钟前
  • 长颈鹿饲养员
  • 力荐

这才叫DC,谢谢。

19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电影语言是精致和饱满的,但内核是空洞和混乱的,it’s just a fucked-up white dude creepily stalking a black woman, killing people, and blaming everything on vague, void, and incoherent “social” problems so that it is intriguing but won’t actually offend the target audience. 那些经过精心计算的愤怒和挑衅都成为了商业价值的一部分。Yet it says absolutely nothing.

23分钟前
  • 小油飞
  • 还行

变成职业精神病后果然精神好多了

28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完全不是超英片,就是一个以普通底层小市民为主角的犯罪片,大概也是这些年漫威DC所有电影里人性剖析最深刻的一部。影片对哥谭市有着出色的氛围营造,阴暗潮湿的道路,满目垃圾的街头,一触即发的暴动气息,这样的环境,再加上悲惨的身世、糟糕的一天,足以把一个老实的可怜人逼向深渊,从理性善良一点点变得麻木和疯癫,每一步转变都真实可信。杰昆·菲尼克斯瘦骨嶙峋的样子让人心疼,毫无疑问,影帝级的表演,“希斯·莱杰后再无小丑”的话可以收回了。

3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摩登家庭》试镜落选之后

3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語拙的《V字特攻隊》、主旨(仇富)延續卻說服力更低的《黑暗騎士崛起》、社經背景缺席的《計程車司機》、墮落的《喜劇之王》、超齡的《天氣之子》……擔憂這樣一部電影能引發民亂未免杞人憂天,如果厭世者能被這個輕薄到近乎世界系的故事給騷動,那七年前的諾蘭恐怕能推翻美國。瓦昆的演出無懈可擊──畢竟當代還有幾個演員能同時演繹耶穌和小丑?然而全劇最神來之筆的一幕卻不屬於他,而是給了一個侏儒。

37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漫威:制造一个大坏蛋,首先要给他超高的智慧,强大的肉体,绝顶的战斗技能,对了,还有无限宝石 DC: 给他一个糟糕的人生吧

41分钟前
  • 小小明月几时有
  • 力荐

再也不要有人跳出来把DC和漫威比了,这已经是金狮体系了。

43分钟前
  • 保卫胡萝卜
  • 推荐

9分,菲尼克斯值得一座奥斯卡,表演太带情绪了,以无法抑制的狂笑表达痛苦,竟然笑到让人难过。影片与之前大部分超级英雄电影截然不同,没有特效、没有奇观、甚至没太多动作场面。而是以略复古的方式,讲小丑为什么会成为那个小丑。其实是挺严肃的一部片子,包括去关注社会问题。片子还挺邪恶的,会让你有些同情这个小丑。另外,这片应该是无法续集和衍生,因为还是太实了,如果这个角色重新漫画化,也就不再是他了。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究竟谁是反派?是漫画里先入为主道德沦丧的小丑?是被煽动杀光富人颠覆权力的无政府主义?是居高临下何不食肉糜的精英权贵?还是以阶级分化为轮轴带动社会高速运转的系统本身?表面上是意识形态的尖锐对抗,是小丑不堪的灵魂被一片片撕碎,是将病症视为解药的以毒攻毒;内核却是政治立场的颠倒混淆,是小丑破碎的人格被一点点重塑,是漫长的以疗愈为名的禁锢终获正名。你认为谁是反派决定了你身在何处,而千千万万我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这个严丝合缝又千疮百孔的世界将迈向何方。《小丑》发出的质问振聋发聩,但对于所有问题,它无力解答。

5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Venezia 12“希斯·莱杰之后无小丑“这个论述终于是被打破了。这是当代电影史的光荣日。

55分钟前
  • 踢迩达
  • 力荐

正式与Rorschach, V成为DC反压迫三人组。

56分钟前
  • C
  • 力荐

社会的疯狂带来反社会的集体疯狂,只需要糟糕的一天,人人皆可成为小丑。坦白说,“因为压迫、所以作恶”的命题已经不算新鲜了,但杰昆·菲尼克斯一步登天的方法派表演升华了整部电影!他的肢体和表情,完美告诉了世人什么是密不透风的绝对黑暗~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Life is a tragedy when seen in close-up, but a comedy in long-shot.-- Charlie Chaplin人生近看是场悲剧,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场喜剧。——查理卓别林

60分钟前
  • Fly you fool!
  • 力荐

看看社会都把搞喜剧的逼成啥样了!大家善良一点,听到不好笑的笑话多多包容,少疯一个对大噶都有好处

1小时前
  • 黄青蕉
  • 推荐

一个生活中的loser,人们眼中的笑话,永远被忽略,永远没有存在感。路人欺负他,同事出卖他,主持人嘲笑他……所有人都不在乎他,把他当成空气。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存在过,他唯一的愿望就是他的死比他的人生更值得。他不是小丑,人们却说他是没用的小丑;他真正有病,人们又希望他假装没病。于是,他决定再也不要做他人生命中的过客,他要做自己生命的主宰。你说我是小丑,我就做小丑给你看。谁出卖我,我就让他知道出卖我的下场;谁把我当做笑话,我就让他再也笑不出来。曾经他戴上面具,总想为他人带来欢笑;如今他卸下伪装,只想活出自己的人生。他是人们眼中的失败者,也成了另外一群人心目中的英雄。他在世界舞台翩翩起舞,宛如一名艺术家。以前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一出悲剧,现在他意识到,它是喜剧。

1小时前
  • 朝暮雪
  • 力荐

华金演绎的小丑固然精彩,但从导演不相信小丑可以从化学池里诞生这件事中,大概能看出他并不是很相信影像,所以只好大搞心理现实主义的mumbo jumbo,然而最终还是只能用大量堆砌的刻板印象制造冲突来推动故事发生。

1小时前
  • TWY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