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知。”——《杀死一只知更鸟》
《正义的慈悲》是一部黑人电影,它将焦点放在种族歧视和人权问题上,主要讲述了美国人权律师史蒂文森倡导公平裁判,为保护那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黑人和穷人而不断斗争的故事。
黑人律师史蒂文森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转身投入了贫穷地区的法律事业。他愿意为死刑犯辩护,他对一名精神受战争影响而意外杀人的死刑犯说过,“无论你做了什么,你的人生都意义非凡。我会竭尽全力,阻止他们抹杀你人生的意义。”很显然,他是一名怀有慈悲心和良知的好律师。但因为他是黑人,他在与当事人在监狱会面前,被要求脱光衣服检查;开车在半路被毫无理由地拦截,甚至被枪抵头威胁;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人戏耍……
然而,即使在有罪的白人比本分的黑人更高贵的环境里,他仍旧没有放弃追求真实与正义!
正如纪伯伦所言,“与其在绝望和挣扎中苟活,不如在希冀与盼望中死亡”,史蒂文森在为黑人青年沃尔特·麦克利安的辩护中学会了“要心存希望”。沃尔特因一项他没有犯的罪行被判死刑,他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却敌不过有权势的人想扭曲真相,也敌不过世人对于他们眼中犯人的愤怒与恐惧。然而,史蒂文森从未因此停下脚步,夜以继日地翻阅卷宗后,他发现了伪证并说服证人讲出事实真相。“正义它从来都不会缺席,它只是跑得有点慢,喜欢迟到”,幸运的是,沃尔特的正义及时赴约了。
“在别人的苦难面前,我怎么能转过身去”,这或许是是悲悯之人的心声。可是在实现正义的热情中,我们会忘却慈悲为怀,对公平的热望会使我们铁石心肠。就像面对死刑犯时,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们罪大恶极、死不足惜,却很少会有人想到他们的权利是否受到保护,大众有没有剥夺他们申辩的勇气?带有恶意的视线是否让他们深陷苦难,深陷“社会性的死亡”?“我们都需要心怀慈悲,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需要或多或少的宽恕。”我们在面对死刑犯,或者说是做错事的人时,不必着急否定他们存在的意义,尝试着去发现真实、去感受法律、去追求正义的尺度!
《思想录》有言:“正义而没有强力就无能为力;强力而没有正义就暴虐专横。”的确,我们需要强硬的法律手段去惩治罪恶、追求正义,但对于真实与慈悲的守护同样重要!
跟《绿皮书》有点相似,同是黑人,他作为律师,他们作为囚犯,他看到白人世界的规则,而他们觉得他们生来就是罪恶的寄主。他不明白他们为啥会如此自怜,不停犯罪,他认为是社会制度变革可以改变。他们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在他们的世界,反而用白人的一套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他们认为这是种族内部与外部不一的问题。 当他被告知,作为律师面见囚犯时,要脱衣裸体受检,甚至弯下身腿张开,他有种无法言说的愤懑与悲凉,这不是他的错,但由他去承担。当他一件件穿回衣服的时候,从裸露变回裹衣,身体依然直挺,但那耻辱很难从心中抹去,这时的西装笔挺,跟刚刚的裸露全身,被这一脱一穿之间,其实也没啥区别。他内心为刚刚的妥协而挣扎,为自己的懦弱而愤懑,为这一耻辱而委屈,不言由说的如鲠在喉。 当其中一个黑人囚犯行死刑的那天,白人狱警为他剃头发,整理面容,放他喜欢的音乐,让他与狱中的朋友逐一道别。“真是奇怪的一天,今天我得到别人问候与帮助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我是越战老兵,那时我至少还有活下来的机会,这时恰恰相反。” 法官审判说这个白人证人因为出庭作证的压力,所以他这次的证词是无效的,还是以他之前给警方的证词为准。(无耻的嘴脸,拒不承认他之前的供词是由于警方把他送进死囚监狱) 我以为我会被放出来,因为我掌握了真相,而且警察问问那天跟我在一起的人就知道了。忽然有一天,警察,那个出庭作证的白人,法官和陪审团,都认为我有罪,两年三年四年,我的亲朋都不常打电话来了,甚至我都开始怀疑我自己是不是犯罪了。 贫穷的相反不是财富,而是欠缺公义(justice) 结尾是20世纪90年代平等倡议司法协会帮助140多名被误判者无罪释放,但同样的,当时误判的检方和警方也没有被追责,那个警长之后又干了九年,而真正的杀人犯无从得知,只有一个嫌犯被警方认为但却一直没有起诉,当然一方面来说寻回公义帮助误判者重回自由是进步,但仍需警惕的是从外部的社会构建体系的漏洞与对种族歧视的偏见,再到实际犯罪者没有抓获有可能产生的犯罪预防,还需提高。电影还是老美常见的以小见大个人英雄主义的胜利,只是这次换成黑人做主角,当然这种政治正确的立场从来都不会被打进下水道,但他的宣传意义倒是很明确,有色人种也可以为国家做形象展示。
如果光从情节和逻辑上来盘这个片子,我认为有几处处理的不好的地方。比如证人为什么在开庭的时候看到沃尔特就良心未泯翻供了?如果是个纯虚构的片子,我觉得这块可以设置一个更激烈的冲突和处理手段。同样的,公诉人放弃了就是因为布兰恩说的那句“我觉得你是个能够明辨是非的人”吗?可能因为本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还是尽可能还原事实,在情节设置上不够精彩。
本片主线故事是围绕为沃尔特伸张正义展开的,他被判死刑,虽然是被冤枉的,但是二审、再审都无果,即使关键证人翻供也没有被法官采信,直到打到州法院。
看片的过程中无数次感慨:太黑暗了!特别像我们中国的一些电影,贫苦百姓被有权有势的人污蔑、拿捏,各种无力。人真的,很难从别人身上感受到那种痛苦,直到自己成为那个受苦的人。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为罪犯辩护。是啊,我小的时候也不理解。可是现在我想对他们说:让有罪之人受到应有的惩罚,是法律维护的正义。那些所谓的“被告人”当中,有十恶不赦的罪犯,也有被冤枉的好人,还有一些改过自新的人。如果我们在制度上不能保证这项权利,那么弱者将更不能够得到帮助。
看完电影之后又去查了一下,原来是根据书籍改编的,有同名的书籍,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原著。另外TED演讲哦!2012年3月,布莱恩·史蒂文森在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发表“TED演讲”《我们需要谈谈不公》。在演讲结束后,听众向平等司法倡议组织捐款100万美元。
《正义的慈悲》是改编自美国律师布莱恩·史蒂文森所著畅销书,《正义的慈悲:美国司法中的苦难与救赎》。电影最初,哈佛法律系毕业的黑人主角放弃了高薪职业,转而做起了无偿的死囚法律顾问。我原以为电影会宏图式的铺开,讲述主角对改善美国刑事司法制度所做出的努力。没想到,《正义的慈悲》始终围绕一场冤案展开,借此以小见大来表现这场冤案平反的历史意义。
最有感触的一幕,布莱恩让迈尔斯指认谁是沃尔特。此处之后,证言大逆转。
这里是巧妙使用犹大指认耶稣遭唾弃来感动鼓舞迈尔斯。
前面是沃尔特的孩子,自己目睹电刑的经历,以人伦、同理心来感动迈尔斯。一步步铺垫。
上庭时迈尔斯对圣经起誓的退缩,故作镇定,让布莱恩知道他有愧于心,有畏于上帝。
所以从神学的高度出发,用语言构建典型的宗教氛围,成功策反,不可谓不高明。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Wecan't change the world with only ideasin ourminds. We need conviction in our hearts.
想到那么多人,被错判,被判死刑,甚至被一些捏造的罪名而被判死刑,真是令人难过。
总有一些英雄,跟体制对抗。因为社会体制不是让我们去遵守的,而是应该修正得越来越公平。有人在背后利用体制,更应该把这些人纠出来。官僚、法制,并不是这些词本身就是正义,正义是需要我们不断去争取。
讲述这样的故事本身,也是对正义的一种追求。
这部影片也让我想到我的黑人朋友,他们的热情、乐观,总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正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人性,让我们能同情,有恻隐之心。
讲了一个律师帮助一名黑人沉冤昭雪的故事。涉及美国死刑制度和对黑人的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死刑犯误判率高达九分之一,误判的死刑犯中很大比例是黑人。后来美国很多州废除了死刑。但这是因噎废食,国家要做的是在判死刑案的时候更加地慎重,而不是取消死刑。人群中就是有坏人的,坏人不死,下一个死的人就是好人。
比黑人80年代的悲惨境遇更令人难过的是,已经2020年了,这么好的电影只上映5天,而且电影院里空空如也,全场只有我和一个黑哥哥来看…这个世界真是太糟糕了。
温吞、脸谱化,很多说教、口号和鸡汤,简单粗暴。只有犯人角色在审理失败鼓励律师那段有点人味儿。主角像一个呆板而正确的三好学生,离观众距离很远,看片尾素材真实人物生动多了。如果真实素材做成纪录片应该更精彩。社会价值加一分。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扎实的剧作,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无比畅快,有理由继续期待《尚气》了。
2020.4.28 Rakuten TV首次在线租片。可惜错过院线,不过要在影院里纸巾肯定不够用。“贫穷的对面不是富有,而是正义;一个国家的良心不在于如何对待富有阶级,而在于如何对待穷人和弱势群体。”
这种平权类型片非常多,这两年在种族歧视方面的作品也特别多,包括中央公园案件改编的美剧《当他们看见我们时》。本片的表现除了是真实改编,真的乏善可陈。从中间死刑开始,整个故事就一直在跑偏,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所有的大牌明星,在本片都沦为符号,差的不是一口气,而是洒了狗血。
一部让人同时感到希望与无力的电影。电影结尾的真实照片影像和说明,让本已复杂的心情更加激动。虽然最后宣判的那一刻我激动的泪流满面,但是全片最让我震撼的一幕是那个即将坐上电椅的老爷爷感慨,“这真是奇怪的一天,从未有那么多人问我还需要什么帮助么”。ps1, 律师的形象在我心中从《婚姻故事》里的完全负面变得高大多了;ps2,我对死刑的态度有了一点改变。
反抗压迫的尝试太绝望了,看得我喘不过气。老兵的故事最让人无力,浮萍一般任由system辜负的人生。最后律师的话算是给人一点鼓舞吧,怀有希望才是一切斗争的前提。希望不要用“政治正确”这四个字轻易地去给一切东西盖章,要看见每一个抗争着的实实在在的人。也想为这个世界做点具体的事情。想去看这本书。
电影本身三星半,比较工整,中规中矩。但故事原型还是很让人敬佩的,很有社会意义。无论是消除偏见还是伸张正义,这些“好事者”的行动正在让世界变得不同。好莱坞最近这种正气凛然的律政题材不少啊。Mark第一次肉眼看见奥斯卡影帝影后。
演的不错,但是这种历史主旋律片确实戏剧冲突少了点。。。
昨天看了制片公司的点映...怎么说呢,Lifetime TV movie的水准吧,其实应该直接streaming的,但是因为有Jamie Fox这样的大牌参与,可能前提就是要角逐奖项,因此院线release变成了必须。这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社会价值不容置疑,不论是死刑制度本身,还是种族问题。但由于真实事件过于离奇,再加上剧本非常平铺直叙,台词极其差,很多角色都脸谱化,完全不成立。简单说,这个事件拍成纪录片可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作为电影剧本来说,是完全不合格的。
从专业角度来说感觉拍得很好,涉及到法律的部分比较平实。不过主角的表演单薄了一些,似乎有点太愣头青,毕竟一个能代理这么受关注的重大案件的律师不应该这么青涩。总的来说还是很推荐,真人真事,很燃,能给人带来希望。
演出十分精彩,故事写的也很写实,但是剧作更偏向感情叙事而缺乏对系统和制度缺陷的挖掘,以至于最后讲死刑与误判这个重点时不够具有力度。不过为了破案诬陷无辜人不仅是害人,对受害者家庭何尝不也是一种折磨,所以刑狱之事必须慎之再慎。
看到评论有人说“中国没有种族歧视”我就觉得未来的路还长得很。
拍的很平铺直叙,中规中矩的现实题材片,跟同期的同类型片比不如黑水,但这类电影里最震惊的也永远是事实。最后的字幕里说每9个被放上death row的人中都有一人被证明无罪,这种出错率真是可怕。
作为唯一一个浅色人种坐在一片“黑”的电影院里,它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以及对公正的追求不分种族而是全人类的夙愿。
监狱里每9人就有一名被错判的受害者,不过他们还有机会证明自己的清白而被释放,但是在其它地区就完全没有这个可能了。最近看的律师片虽然剧情都是套路但还是一次次为律师的理想主义精神所打动,看的我都想去做律师了(哪有这么简单)。如果说《正义之裁》只是关于一个小事件的坚持,那么这部片真的是事关生死,明知道自己清白却只是因为自己是黑人就要枉死,那心情真的是……无法想象的痛苦、愤怒和委屈。我喜欢一切政治正确、理想主义的片,毕竟生活在这个魔幻的社会里,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相信人类之光了。
面包机还是本片的制片人之一。杰米·福克斯被当庭宣布无罪释放后的表演是无以言表的。此后涉及违法执法的警长仍旧 继续担任了32年的职位,直到19年退休,期间6次被选任。
中规中矩的平权片,作品出现的意义大于剧情本身。没什么惊喜,甚至连后面的反转都猜得到。
齐整匠气的公义故事,尽管会有被诟病为“流水线产品”的嫌疑,但是瑕不掩瑜,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作品来传递这些讯息。它耐心追溯着这桩案件背后对人的启迪与事件还原,亦对白人为主的评审团、严苛刑法这样“制度性歧视”还有再度连任六次的Tate进行追责与发问;而以《60分钟》为代表的舆论影响或是其他几桩案件的参考,也丰富了这起案件的影响。Tim Blake Nelson表现太亮眼,以及真的时刻都在想念那个《弗鲁特韦尔车站》认真演戏的MBJ哥哥,这部电影或许是一种宝贵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