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的改编版本流传比较广的大概有三版(流传广的定义是指我看到挺多友邻点了看过)。
分别是1954版、1956版和1984版,被各大影视剪辑号用得最多的是1984版,找了一下,有一个没有声音的资源和一个满是澳门赌场的资源,打算一部用来看,一部用来截图。1956版偶尔能见到截图,1954版需要科学过几天看。
同样1984年,苹果在超级碗现场还做了一条推广初代麦金塔电脑的广告片,就还挺不错的
后来乐视、Epic,甚至是科勒马桶都有翻拍这条景点的广告片,都很搞笑,乐视是为了表达欲颠覆苹果,Epic则是表达对苹果的不满,科勒就纯恶搞了(卷福帅帅!)
总结几条电影和原著不同的地方
1、原著中帕森斯是在食堂里遇到温斯顿和塞姆并向温斯顿借刀片,电影里帕森斯是在等电梯时借的刀片。
2、温斯顿造访奥博莱恩的家,影片中只有温斯顿孤身前往,原著是和茱莉亚一起去的。
3、最后温斯顿和茱莉亚重逢原著是在一处公园,也没太多废话,影片是在栗树咖啡店。
伯顿一生都维持着体验派的表演方式。死前不久他扮演《1984》里的奥勃良一角是一个没有感情没有人性完全冷酷乏味的反派,伯顿用尽一切努力排除他脑海里的情感,以变成奥勃良。
“每天晚上我回到酒店后,都要洗个澡换一身白衣服,以摆脱奥勃良对我的困扰”。伯顿入戏之深,以至于要利用睡觉前的时间看着镜子里一身白衣服的自己,告诉自己是纯白的理查德伯顿,而不是漆黑的奥勃良。
就像《柏林谍影》里的利马斯扮演双面间谍一样,一天到晚都完全沉浸在这个角色里,只有睡觉前才在床上用20分钟做回自己,告诉自己是谁,以免入戏太深忘记了自我。
奥勃良的这身黑色连体裤,伯顿坚决要求在伦敦萨维尔街为他手工制作,从他对戏服的精益求精可见,他是有多么在意自己的银幕形象,多么注重自己看起来是否得体。
伯顿总是通读原著和改编的剧本,揣摩透主角的形象和内心世界,然后让自己作为这个角色活着,离开片场也依旧是这个角色,只有睡觉前才努力拔出来——我是谁?我是我。不再是戏中人。
伯顿的这个角色得到了评论家的一致赞誉:
“理查德·伯顿的表演无疑是他在电影中的最佳表现之一。”《新政治家》
《综艺》杂志:“这部影片诗意的强度将保证票房表现,尤其是理查德·伯顿的出色表现。”
《TIME OUT》杂志:“理查德·伯顿终于找到了他一生都在寻找的一个严肃的角色。”
“理查德·伯顿——这是他职业生涯后期最好的表演之一。”《时代周刊》
只可惜他已经看不到了。
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正在回到1984.
看完的时候感觉背上的冷汗都快把衣服浸湿了,不由得让我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产生了新的怀疑与反思。影片所构造的专制集权统治的思想理念简直天衣无缝,令人不寒而栗。自由真的就是说出2加2等于4吗?那么2加2究竟为什么等于4呢?
导演延续了乔治小说原著的压抑感,但是仅此而已,相比较书中各种对于集权政治以及反乌托邦思想的描写,影片显得过于片面以及沉闷,导演对于节奏以及情绪层面把握的失败让观影过程相当痛苦,让人感到煎熬,过于文学化的表达限制了影像的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还是期待芬奇的新版吧。
你可能在七点半见过,你可能在某社交网络的热门小组里见过,你可能打开手机电脑书籍就见过~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见过,但是老大哥见到了,他见到了你的一切,所以要用近乎耳语的方式说出简单的三个字,并且期待能传达到另一端
历史讽喻。
温斯顿被改造后,以其正统思想在党内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了老大哥,改名苏特勒……然后……被一个绰号“V”的面具男击败……远没有小说给人的感觉震撼.
约翰赫特演技好得不行!声音控制力也超强!以及他苍白瘦削病态的身躯实在太美丽太适合了!(和奥勃朗也是基得很直接,推开101房门后的场景设置很妙啊,奥勃朗怀里的温斯顿有种脆弱的少年感,抓住奥勃朗的手就抓住安全
很多年前看《1984》就觉得讨厌,讨厌这样的故事,更多的是讨厌里面所描绘的世界,如今看到这部电影,书中描绘的世界具象化呈现在你眼前,那种讨厌只增不减。再联系到最近两年的事,这种讨厌开始演变成呕吐。
思想警察的钓鱼执法真的很恐怖,奥勃良使用食人鼠在101室磨灭温斯顿最后的人性。“Under the spreading chestnut tree I sold you and you sold me” 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这句剧中的歌词,暗示着爱情反抗的失败,悲凉又无奈。
拍的太简单也太多情了,没有展现出个人心目中那种奥威尔式的残酷冰冷,但理查德·伯顿最后的演出实在精彩至极;另外按照原作时间点在1984年四至六月拍摄,紧赶在十月上映,这种进度让影片制作有了丝行为艺术的感觉。
做为反纳粹反人类影片的先驱,本片着实震撼。不停播报的洗脑视频、具化的数据、物资贫乏、文字狱、全面禁欲、抹杀个体认知与历史真相,等等等等。遭受独裁迫害的惨状逐一暴露,令人焦虑心惊,陷入无助的恐惧中轮回。过去现在将来均已死,何等的末世悲凉。
《一九八四》是 [英] 乔治·奥威尔 的著名小说,原定书名“欧洲的最后一个人”,后更名《一九八四》曾经与50年代改编一部电影,80年芝加哥某律师代说服作者遗孀取得电影拍摄权,制作新版电影经过加紧努力并于1984年10月上映,《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思想犯” “双重思想”、“新语言”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之深远。“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论家如是说。我没有看过原著,我想原著应该比电影更多内容和对社会的寓言吧,有机会拜读。著作首版于1949年,距今70年
1984年拍的一九八四,现实比小说和电影更魔幻
3.18 政治恐怖,具象化的一九八四,沉重的心和无处不在的注视。没有真,没有假,没有“我爱你”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莫名觉着男主长得像“王小波”,但明明又是不像的。男主从小到大都留一个发型,所有成年人都穿一样的连体服,无所谓潮不潮咯~片中出现"BB"(缩写),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李BB,想了半秒钟才觉得是Big Brother的缩写。。。o(╯□╰)o
复习了一下约翰赫特的英国版电影,整体而言美术方面更出彩。蓝灰黑的三色调+颓败的废土风,另外士兵的制服颜色选择了二战德国党卫队的黑色,头盔则酷似二战苏军的SSh-40钢盔,可以说相当含沙射影了。
看了N遍,导演对不住奥威尔啊!
1984年拍的1984,政治意味浓厚,甚至可以说,太浓厚了。约翰赫特表现十二分适合这个片子,反而是某些情节处理难以认同。三星半。
这个电影词条消失之日,就是电影走进现实之时。
审讯者伸出四根手指:如果党说这是五根,你看到的是几根?男主:五根。审讯者加重用刑:你撒谎。再问:这是几根?男主:四根?再用刑:几根?男主:你说几根就几根。再用刑:几根?男主:我不知道。审讯者:这次有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