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境况中,人需要主动智慧去感知消息和判断形势,也需要潜在的天时地利相助,更需要贵人相助。
智慧是天生的,后天难以改变。但贵人是后天可以积累的,与一个人做过什么、看中什么有关!
霍夫曼依靠勤劳和智慧致富,依靠宽容和大度的性格得以在地下室存活,依靠道德获得了女主人公的尊敬和帮助,依靠运气实现了逃亡。
无巧不成书,但好运是留给正直善良的人。
梅西埃夫妇一直没能有孩子,但医生出具的相关检验报告并不包含梅先生的身体情况。
这里背后隐去的情节是:梅先生只让老婆去检查。而且,非常有可能的是,当他首先怀疑问题是出在妻子那边时,妻子虽觉也许不妥,但仍隐忍着接受了。
谁知道医生看着梅太的检查报告说:太太您都是正常的。
于是夫妇俩一起走出了诊所,梅先生根据排中律说:“一定是我的问题”。
这句话放在局部来看,是关于不孕不育的理,但若是放到全片来理解,它是整个故事的理。电影刚开始不久,电影就让梅西埃无意中说出了自己的本质,尽管他此时对这话的真确涵义还不明了。
这种昧于自身命运的人,让人想起背负着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当他解开斯芬克斯之谜时,表面上他是个特别了解“人”的人(他解开了“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答案是“人”),但其实他了解的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却对自己这具体的“个人”一无所知。
更进一步地,电影在开头以更晦涩的方式首次介绍了梅西埃的命运:一个男人,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一路朝着镜头走来,这里采取了较低的机位,贴这地面,好让我们在看到这个男人的脸之前先看到他的脚,这正是梅西埃的脚,特写给的细节让观众们看到并意识到这是一位脚有残疾的人。
而“跛足”,正是“俄狄浦斯”这个名字作为词语的含义。
因此,可以说我们从《永别了,霍夫曼先生》中看到的故事,是一位不知道自己正朝着可怕命运一路走去的现代俄狄浦斯的故事,如果还考虑到这个男人在伦理上所犯的禁忌,那他与娶母亲伊俄卡斯忒为妻的俄狄浦斯王更可以说是何其相似!
如果说还有一点重要的不同,那就是梅西埃先生是不育的——而可怕的命运还让俄狄浦斯跟母亲生了好多孩子,但同样地,这里的不育仍具有解释的必要:从故事的陆续发展来看,梅西埃先生事实上是能够生育的,但他仍然是不育的——更深刻的不育在于他的作品是缺乏魅力的。这重大的不育是具有根本性的“没有作品”,它对梅西埃先生的打击,比他生理上的不育对他的打击还要大。
可怜的梅西埃先生,因为无知——无知于局限与命运,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他非但把自己身上本来就有的那点值得被人信任的正派外表都糟蹋的一点不剩,他还差点把自己的“乖老婆”送了人——或者在他来看,乖老婆早已送了人——并且,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梅西埃至死都不会相信,那个竟然弃自己于不顾的女人,布朗什,她的肚子里怀的竟然是自己的种。
唉,梅西埃!愿神……怜悯你。
实在是在看了简介和评论之后才来看电影的,对电影大致走向有了解的前提下,觉得电影开头设计的特别好。几乎没有一个废镜头。片头第一个镜头就交代了背景,霍夫曼高超的珠宝技艺,存有玛瑙的地下室,门外开始张贴犹太人人口普查的广告。紧接着就是霍夫曼当机立断把家人送走,夫人的话,也许轮不到我们呢,表示了多数人的侥幸,也反衬了霍夫曼的机敏。这里面所有的细节都为后面开展了铺垫。 借种这种事,老外居然这么执着,有点过分了。至少别的外文片里没出现过,两个男人,包含一个是瘸子,一个女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还带有借种情节,瘸子的女人逐渐对借种人有了感情,总想起张艺谋的菊豆。中间穿插着对财富的渴望,善良的女主,贪婪的男主,放在德国人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之下,外部的压力让犹太人缩手缩脚了。 女主怀孕了,有一段瘸子偷听的细节,加上前面女主和霍夫曼逐渐谈话,加深了解,从一开始说快点到主动亲吻,虽然刚开始也说从没做过,但我觉得做了。毕竟瘸子已经被诊断无法生育了。 估计最后的结局应该是瘸子回来,继续掌管店铺,也可能被荣格杀掉毕竟瘸子珠宝技艺太低,没有可利用价值。
这是个懦弱到有些可笑的男人,他甚至连担当的勇气都没有,自以为保护了妻子,保护了霍夫曼先生,自以为肩负了天大的风险,自欺欺人的觉得发战争横财是弥补了他所失去的一切,然而事实是什么呢?贪婪,无尽的贪婪。
他获得了珠宝商店,但他却为此失去了弥足珍贵的良知。
当出现那张招贴报,我就知道这又是一部有关犹太人与二战的电影,有时我会在脑中闪出一瞬间的厌恶,怎么又来了,对于宣传,犹太人确实有一套,可以每年都拿出许多电影,并且试图改变年轻人们的认知。就像美国电影的所作所为一样,当我看到一篇报道关于采访欧洲街头的年轻人,问他们一个问题,二战中苏联红军对欧洲战场的贡献大,还是美军贡献大时,很多人回答是美军。就是这样,舆论的话语权一旦失去,是巨大的灾难。
我要自己打破以上的说辞,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位不能使自己心爱妻子怀孕的丈夫形象在我眼前活了起来,他想了个让我觉得有些变态的点子,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用意在什么地方,但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铺垫,好像也没有展开主要的叙事方向。
人性的贪婪在珠宝面前被无限放大,而德不配位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掌握了权力之人,如果不能抗拒诱惑,那么他也定将不会走远。大道至简,民心才是权力的来源,失去民心也就失去了权力根植的土壤,那么这样的政权还如何来稳固?在一整个疯魔的社会环境下,很难保持独立的自主意识,当所有人都担惊受怕某一天会突然离开这个世界,还挣扎在饥饿中。又如何释放创造力与想象的翅膀?由此可知,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必然只会在生存线之下苦苦求生,而发达国家利用霸权,肆意封锁,穷兵黩武,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一切。那么价值回归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消费主义的毒害会有多深。
本篇结局反转,有些圣母婊,非常不合理的角度,有些捉摸不透导演的想法,可能是想来个点睛之笔,但这样的点题,有点匪夷所思,真的是为了点题,而点题了。这部电影在我眼里并不做好,虽然中篇我对其有所改观,但这个结尾还是打回了原形。
瘸子行走半生都是在被看低和自卑中度过,
也许,他不“接管”霍夫曼珠宝店,也就不会让妻子去借精生子,
——瘸子做得方法明显不对,也许本质就是错误的。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瘸子最不该的是没有给霍夫曼妻儿寄信和寄钱。
还有,瘸子对纳粹是没有反感的,他妻子布朗什比他强。
瘸子口口声声说为了家人,为了家人,
——为了家人会借精生子?
——这分明是自私!
这部剧中也许最可怜的是布朗什,
布朗什的梦想是做打字员,16岁到巴黎做佣人,
也许是爱情,或者看到了瘸子的责任感,她嫁给了瘸子,
后来的事情,电影里也展示了……
观众们应该相信布朗什在之后回去做打字员吧。
人,可以拥有很多东西,
但是,拥有——并不是最最重要的,
最最重要的在于选择、原则、善良,
——以及做正确的事。
运气就像战争 不会持续太久 善恶终有报。
好片子…情节设计的很好,编剧很会讲故事,二战背景下的法国,一个非常尴尬的国家,发生的这么一个故事,人性,角色对调,前后三次对调非常有意思…
舞台剧质感。。。
別具一格,瑕不掩瑜
Sara Giraudeau这个角色真是太内在闪耀了。
喜欢二战片。
这是一部以二战时的法国巴黎为背景的影片,整个场景几乎都在小小的珠宝店(包括楼上公寓与地下室),聚焦于犹太人与法国人之间的关系,实则展现的是人性。贫穷的人一旦拥有了财富,就会兴起更多的念头,拥有更多的想法。不过,正如剧中纳粹军官所言,人的好运气总会耗尽。影片叙述角度很新颖,情节也很饱满,观赏性不错。
人性是禁不住考验的,面对危机时刻,面对巨大利益的诱惑,人性的本质才会显露。一爿小铺子,一对夫妻,一个落难的小老板,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挑战与考验。
借精生子作为筹码的脑回路实在有点扯……妻子和老店主的互动有点寡淡
还以为又是一部辛德勒的名单,没想到是一场讲述人性之恶如何在财富里发酵的故事,有些人忠厚善良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善良,只是一直被压迫着没有伸展的机会,好运气和战争一样,不会长久。
7分。细火慢炖中,把人性和道德里的对立面缓缓渲染成色。与撒旦共舞,与作恶同行。自私自利的因,注定结出作茧自缚的果。同时诠释了感恩这个词是多么的厚重。
喜欢这种文火慢炖的情节,述说小人物的故事,反映了大时代的悲伤。人性的贪婪不能低估,但人性的闪耀也依然存在。
让我们赞美伟大的女性,患难见真情。(两位男主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法国演员
战争期间的宝石照样可以雕琢,但人性却不一定经得起
你不该给他这家店,以前我们一无所有,现在他什么都想要
底层穷人的局限性,往往翻身掌握局面之后,内心长期被压抑的不平就会变得更加的索求无度。所有的剧情基本都围绕着珠宝店内三人展开,对人性的描写很真实。三星半
战争小品故事,转折有意思,但给每个角色个人表现的空间都不大。
自始至终,弗朗索瓦从未寄出过霍夫曼的信,最后却向德国人寄出了举报信,这都是因为不甘屈辱的霍夫曼做出了一个勇敢的举动:主动走出地窖,在德军少校面前不卑不亢地坐下来。这意外反转的一幕,堪比《寄生虫》里那个神秘的男人,同时又承载着历史的悲壮和残酷——犹太人已经没有了生命,但他们还有尊严,还有钻石般的道德感留存于世。这是整部影片最具象征意义的高潮。相比之下,最后一个反转,弗朗索瓦冒充霍夫曼去卖画的操作,虽然呼应了之前的身份互换,但在节奏上却显得仓促,更多是为满足一种朴素的民间情感——好人有好报,投靠德国佬的人,没有好下场。从拒绝德国人到拒绝丈夫,电影中的布朗什看似温柔顺从,却能在关键时刻摆脱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追求自己的独立意识,跳出“男性纽带”的功能。这在那个年代的女性之中,实在是值得钦佩的。
剧本太优秀,考验人性的时代
果然这世界还是女人最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