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这类电影,说真的,我不特别能懂,它是宗教、文化、导演意识世界的产物交杂,但是作为一门开放性的电影艺术而言,它其实有多重解读空间!不过我倾向于两个方向:究竟是一场求道转化、信仰归属之旅,还是失去主我人格,鸠占鹊巢的邪教同化之旅?
我们通常说到宗教仪式,不仅在正统宗教里有某些在一种科学式眼光看来匪夷所思的思想(教义)和仪式,在邪教的宗教狂热中会衍生更极端的教义和宗教仪式,这种仪式通常成为一种信仰的桥梁,他们认为通过仪式的转化能够更接近他们的信仰。
相比于正统神学思想,这一部在我看来应该是神学本土化的一种产物,有很强的地域文化色彩,也就是所谓的迷信或者说仪式在里头,我不好去断定这种仪式属于一种正常范畴的仪式,或者是脱离正常的邪异信仰仪式?如果属于前者,显然它是一场正常的求道之路,如果归属后者,显然它是异化的! 因为我不熟悉电影背后信仰文化背景和导演的思想世界,我只能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假设,一是,电影的男主角是否承担导演思想意志的某种替代?他从观察鸟类(实际上寓意一种科学性行为,也即背离电影所处自然丛林内主流信仰),到遭遇所谓的正统信仰(两个中国女孩)对他的审判,并诡异的令他陷入这样一个仪式的进程中,并最终完成这场仪式转化,获得所谓的自由(似乎是以失去主我人格为代价的自由)...二是,导演是不是在完成一种开放性的讨论,这种陷入宗教形式的自由是否可取?(插一句题外话,我身边世界所见,其实挺多宗教人士,它们更多的实现信仰对自我的替代,而不是一种自我意志的建全和补充。但是人类内心痛苦的源头成为一种不可解的矛盾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信仰来替换这种根植于内心的痛苦。)电影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论证,即是以自我换取痛苦解脱,从而自由的一场求道,这个过程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对错,但它极端的衍化,必然是邪性的。 电影细节层面充满隐喻,这些隐喻层面更多是充满正统神话色彩,也勾连了整部作品复杂的转化进程和主题升华。我不具体去聊,但从仪式的完成,忏悔,与转化,到重生,我还是看到了导演以此来代指一种无神论者向信神者转化的一个过程(指代他自己,或者只是作为一种思想创作),也有类似于阿彼察邦带有某种传统信仰色彩的神秘性创作。 如果要深入去解读这部作品还是需要回归导演文化和信仰逻辑的土壤,寻找他创作的初衷,目的。总而言之,一部挺有特色的高水准佳作,这部作品会挤下李沧东的燃烧进入我这个十年十佳之一!
《鸟类学家》无疑是一部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电影。男主角Fernando最开始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鸟类观察家进入森林,而后遭遇前去Santiago de Compostela Cathedral朝拜却迷路的两个中国女生。在交谈中,Fernando透露自己并无信仰,不相信鬼神,因此被视为“恶”,在夜晚被这两名信徒捆绑起来。随后Fernando逃离了这两名信徒,遇见聋哑的Jesus,并将其杀死。之后,Fernando通过森林中荒废的隧道进入异世界,完成了向Anthony的转变,最终遇到死而复生的Thomas,并被他杀死。影片最后,Anthony和Thomas携手出现在Padova,与之前遇到的两名来自中国的信徒再次相逢。可以说,《鸟类学家》在宗教主题上做足了文章。无论是男主角Fernando以及其后来转变成为的Anthony(Saint Anthony出生时叫作Fernando,后来成为Saint Anthony of Padua),河边的Jesus,森林中的Thomas(Jesus的兄弟,也被称为Judas),还是后来出现的城市Padova(也作Padua),甚至跟随女猎人的狗也取名叫做Melampus(希腊神话中猎人Actaeon的狗,Actaeon因为偷看女神Artemis洗澡,被其变成雄鹿 - 电影中女猎人们和男主看到的也是雄鹿, 并被自己的狗分食)。这些元素无疑使观众更加坚信,《鸟类学家》只是一部宗教“神棍”电影罢了。
但是,这部电影过于丰富的宗教元素很可能会使观众忽略另外一个主角 - 望远镜。观众应该不难发现,望远镜的角色其实贯穿了整部电影。从一开始,影片的发展就时不时透过望远镜进行着。望远镜本身自然是没有什么意义,但是透过望远镜观看,这一行为却成为了仪式的一部分,即我将要讨论的 - 观看的仪式。人类学家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在《仪式为何物》[1]中写道,仪式的目的或功能并不一定是自我显现的。而这就意味着,仪式的意义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被观察者赋予的。她提到人类学家盖尔(Alfred Gell)在田野调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乌美达人时,曾经询问当地土著仪式的象征意义。然而对于乌美达人而言,仪式只是一种行为,并不具有意义。同样的,在《鸟类学家》中,男主角作为一名鸟类观察家,通过观察鸟类的行为,希望建立某种近似于仪式的意义。在他看来,鸟类的竖起羽毛,意味着斗争;鸟类在上空盘旋,则意味着捕食。而这种观看,并不仅仅来自于作为人类的男主角,它也来自于鸟类(电影中多处出现鸟类的凝视,以及模拟鸟类之眼观察人类的镜头)。正是这种观看,它搭建起了仪式意义的基础。对于观看的仪式,在两名中国女生出现的场景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一是她们在森林中通过照相机拍摄植物,二是影片中通过幻灯片式的照片展览交代了她们的历史。照相机以及照片,一个是观看的方式/媒介,一个是观看的证据,它们都属于仪式的一部分。
然而,哪种观看是属于观看的行为,而哪种又属于观看的仪式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表现,是我喜爱《鸟类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影片的前四分之一有着自然纪录片式的风格,此时男主角对鸟类的观看,或者说作为观众的我们看待男主角的观看行为时,仅仅只是将其定义为观看行为的本身,因为它似乎并不具有任何更深层次的指涉。但是随着中国女生的出现,影片逐渐开始有了对于宗教的指涉。直到男主角发现自己的破船出现在森林中某个部落的仪式残留物中,自己的身份证被划去了指纹、照片被烧掉了双眼,这时观众可能发现,某种仪式已经开始建立。而电影本身也是从这里开始,进入了一种观看的仪式中。男主角逃离中国女生之后,在夜里通过望远镜观看到了这个部落的仪式过程。而也是在此刻,观看的仪式完成了建立,它意味着之后的观看,无论是来自于作为人类的男主角,来自于鸟类,或者是来自于观众,都将指向某种更深层次的意义。
如果说影片进行到此时之前只是在描述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那么此后的描述便开始指向更神秘的元素。男主角遭遇Jesus,与之做爱并杀死了他,通过隧道进入异世界,遭遇类似于启示的鸽子,丢弃了自己的原有身份(抛弃了自己的身份证,手机和药,烫掉了指纹),对污水中的鱼发出了诘问,再到后来被女猎人射杀又复活,最后转变成Anthony,遭遇Thomas并被其杀死。在这其中,来自男主角对鸟类(鸽子和猫头鹰)的观看,鸟类对男主角的观看,以及观众对于影片的观看,都不再局限于观看行为的本身,而是具有了象征意义。这一点也正是《鸟类学家》的精明之处,它不只是讲述了一个从无信仰到回归信仰的宗教“神棍”故事,它还操纵着观众如何去看待观看本身。如果说影片的故事讲述了某种仪式(男主角转变的仪式)的建立,那么对于观众而言,观看影片的行为则被逐步引向了建立观看行为的意义,这使得观看本身最终也成为了一种转变的仪式。
[1] 菲奥纳·鲍伊. 宗教人类学导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4
视角转变加上音乐营造出神秘而超自然的观影氛围,和主题很适合,不断出现的鸟类主观视角和反打表现的人鸟对视画面很吸引人,也传达着人类不过是陆地上生存着的生物的一种这样的观点,某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力量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可以轻易看透我们。主角经历种种后选择不理解地去相信,电影也正是这一过程的记录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酷儿火车单元为大家带来午夜展映的《鸟类学家》,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鸟学家异变神秘的宗教评价了!
果树:
里边应该有很多基督教隐喻,我一个也没看懂,但也不妨碍我喜欢全片呈现出的既魔幻又写实的神神叨叨的质感。
曲有误:
无神论的宗教之行,异变的神秘感,福音。
汤达人:
这种宗教性,即使不懂也很好看,这种神秘性反而更诱人。
fire_storm:
无神论者的奇幻森林之旅,虽然对森林元素的使用显得比较钝,但孤独漂流的感觉足够令人沉迷。后半段隐晦但又足量且劲道十足的宗教寓意真是超级带感。
法罗岛岛主:
整部电影有效剧情仅仅是和“耶稣”做爱那段,其他的皆是内容不足形式有余。
血腥爱情故事:
宗教片我珍的失去鉴赏能力,等我提高审美以后吧。
我略知她一二:
你一定要相信我,有些事情我们不必试图理解,他们势必发生,我们必须相信。灵魂之火是我们永远理解不了的奥秘,但一定要让他在我们内心自由自在的燃烧。当他控制了一个灵魂,便会将它填满,将它变成能够蔓延至他人的火焰。
#FIFF6#酷儿水晶火车的获奖者将于今晚闭幕式颁奖典礼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不是看见裸体日光晒就得提阿兰吉罗迪,看见丛林就扯阿彼察邦。这显然更应该是一部十字架电影,虽然表面上它拍的是鸟,但人工呼吸之吻和聋哑人的梗还是深深出卖了它,要认祖归宗的话,个人觉得源头在杜蒙那里。
天啊竟然有人觉得这片不好看!我都爱死了。一个无神论者在信仰丛林里穿行,嗯其实不只是无神,也无cliche无教条,一个简单又无从捉摸的人…各种脑洞大开的设定都在凸显这个无设定的人,多妙啊。而且前1/3鸟的视角镜头,立刻想到希胖的群鸟啊!这是第一个在希胖之后把鸟视角拍得这么剑拔弩张的人。
误入诸神的国度。
3.5;从凝视到被凝视,从无知无畏到化身为神,绿意逶迤的苍茫森林里万灵骚动,一段隐秘的朝圣之旅与心灵冥想;黑处有恶灵(心结),亮处有大洪水之后的白鸽(鸽眼视角=上帝视角),望远镜视线构图,丢弃身份,耶稣肉身引渡,终成圣安东尼。
年度脑洞/不知所云片。隐喻啥的太明显了也不算隐喻了,感觉导演也没个重点吧,你们看这片子有以下元素:异域、宗教、跳大神、人与自然、国家地理、花鸟虫鱼、攀岩、游泳、凶杀、搞基(但真没有湖边的陌生人好看)…
后半段较好吧。第1部分蜘蛛精vs唐三藏,第2部分黑熊精相爱相杀偷袈裟,第3部分狩猎女神戴安娜?第4部分乌鸡国国王起死回生。最终章圣安东尼几分布努埃尔“沙漠中的西蒙”。
不明觉厉的信仰寓言。跟“湖畔的陌生人”相比故事走向完全无迹可寻。导演在幽深的自然中沿路撒下宗教神性的面包屑,让人目瞪口呆又嗨得飞起~~~anyway我敬你是神作!(有基督教背景知识再看最好)
万物皆有灵,自然即神迹,飛禽走獸如影随,耶穌喜欢男孩子~
我怎么觉得是一个同性恋的自我发现之旅(从中段享受被淋尿开始?)?不管怎样,拍得太忸怩造作了,全程犯困,心疼自己
东京电影节的热门影片「Ornithologist」,影片怎说先不提,散场以后导演 João Pedro Rodrigues 来做Q&A。有一个日本观众说「可能因为是我是日本人的原因,看到您电影里面的同性场面我都震惊了,请问您借此想表达什么?」导演说「这...那...」
你被神的使徒营救,死而复生,见证了神祗;你和耶稣交欢,又杀死了他;你被斥责为无神的诅咒,却偏偏得到宗教的庇护。鸟只不过是穿起信仰路上的符号,同性无神论者的信仰之旅才是主题。不要用逻辑思维去思考神性电影,别忘了男主忘了吃药:)男性肉体的展示颇多,美到起飞,有种圣巴斯蒂安的仪式感。
年度最猎奇的观影体验,看到有人说像杜蒙,顿时恍然大悟,旧有《情色沙漠》,现有《情色雨林》,宗教符号=性符号。
葡萄牙宗教形象的当代诠释,也是一个无神论者的信仰之旅,从观鸟到遛鸟最后变成鸟,很飞很好看。
混杂着宗教、同性、感官主义元素的丛林怪奇物语,有些地方导演处理得极其个人化,以至于显得晦涩。
要不是这男的身材好,我是很难坚持看完一部宗教片的。
除了满足观众猎奇心态与口味,不算是好电影。
4 又一部“野味同志片”,不过跟《保持站立》相同的,导演私人口味之外更多的是对“形而上”的讨论,而且这部要更飞,主人公在与鸟类一个个对称视角切换中一步步由无神论的观察者变成了掌握命运的神。男性身体美的欲盖弥彰,全部闪耀在了臀部细毛中夹杂着的沙粒,与清晨鸟叫中洁白遮羞布下的傲然挺立。
又蠢又作自我陶醉版「热带病」,但拿他和邦哥比实在太不尊敬。戴个天狗面具跳大神撒尿那段可入选年度被门夹段落。宗教与原始性冲动滥交至此,在割除观众的大脑之前,请先放过符号吧。
影像重叠、人鸟主观镜头转换、阿彼察邦,最后混入了基督教?……基督教神棍还是两个中国女孩?放屁吧!
鸟类学家的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