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chment,超然,超脱,在英语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受他人影响,独立客观,二是缺乏情感,冷静漠然。这个词既是一种人生态度的硬币两面,也是西方从古至今的一派艺术传统,经由文学、表演、绘画、摄影等等渗入电影艺术——电影拍摄的先天角度也有超然意味。可以说,《超脱》的电影内涵和手法都诠释了这个词。
导演托尼·凯耶显然深谙自济慈、T·S·艾略特、加缪等诗人、小说家延续而下的艺术传统,不仅用了时下流行的仿纪录片的影像效果,用短暂的记忆闪回片段描绘人物心理,穿插伪纪实的人物采访,对每个人物不煽情、不评价、有距离地关注,而且他在开篇就用了加缪的句子——“我从未这般深切地感受到,我如此超脱于自身,同时又如此依存于世界。”阿德里安·布劳迪饰演的男主角亨利就是加缪世界的局外人,他拥有与人进行思维情感交流的读心天赋,想回避这种心理负累而不可得,如他在日记中所言,他就像一张钞票,在无望的人们手中流动,沉默而忧伤地暗自哭泣。共情生出不幸。钞票被不同人摸过之后,必定带上每个人的指纹、体温、汗渍、细菌……济慈说,诗人进入一个房间,出来后已经不是他自己,而是房间里的所有人。气质忧郁如诗人的亨利,虽然选择了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轻松的代课老师这一职业,选择超然于人群的生活方式,但去皇后区乱校代课一个月后,他也悄然发生变化。
这部电影层面丰富,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点触动。首先刺痛人心的,自然是美国的青少年教育问题。自由散漫,追求个性,曾是美国引以为荣的民族特质,而导演却在质疑青少年过分自由的负面效果。自由,意味着你对自己及他人必须担负一定责任,而他们幼稚的心智尚不能拥有合理的判断力,这就容易自我放纵,他们荒废年华,随意逃课,没求知欲,滥用暴力,侮辱老师同学。片中有个执意不戴乳罩上学的姑娘,她认为自己不是下流,只是自然,却不知自己的外在形象在他人眼中已败坏如妓。
片中与亨利产生特殊感情的三位女性之一,站街姑娘艾瑞卡,就不是追求自由个性那么简单了,或许是因为无家可归,或许是惨遭强暴之后自暴自弃,她未成年便投入这可怕的行业,美国每年有大量这样的姑娘产生,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影片中出现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有正义感、责任感、性格鲜明的好老师——当然也有个别仇视学生的纳粹式典型——尽管他们各自都有破碎的生活问题。有的夫妻关系冷淡,甚至闹离婚,单身者也孤独寂寞,缺乏可以交谈沟通的人,更有人因为每天面对学生的侮辱已濒临崩溃,但他们总在考虑,如何在这个声名狼藉、差生成堆、如即将倒塌之厄舍屋的烂学校尽可能挽救学生。
导演也质疑美国家庭的责任,放任的青少年长大后,成为放任的父母,他们把孩子甩给学校,视教师为必须完全担负孩子教育责任的服务性职业,家长会——教师能够发现孩子出问题之根源的第一现场——无人到场,当年也似乎有过家长与学校的良性共生,如今的衰败,也似美国社会的衰败。
孩子们究竟怎么了?青春期是个很微妙的阶段,它部分决定了人未来的成长方向。在中国校园,从教师讲台的位置,你会看到很多昏昏欲睡、毫无生气的大学生,而去普通高中、职高,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像电影里这么躁动,没错,中美混乱的青春景象将越来越趋同。每次看到一个内心骚动的孩子,我都似乎能感觉到他们紊乱又旺盛的荷尔蒙分泌。无论是那个手染鲜血的虐猫少年,还是肥胖萝莉,都自感如同困兽,无力面对周遭逆境,区别只是以伤害其他生命还是伤害自己为解决渠道。我们如何做师长,做长辈?从小缺乏榜样模范的亨利,对此尤为关切。
影片的情节核心,即亨利如何处理和他人(包括学生)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和自己的关系,这是互相交织的两条线。他的故事也折射了当代城市荒原里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因为禀赋异人,他能很轻松地读懂别人的心灵,他对待他人及他人之选择的温柔尊重,已非普通人能及。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主动将尚未做艾滋检查的小妓女收留回家的,更不用讲给还在吐血的中毒少女做人工呼吸了。但他对人始终保持距离,避免感情,避免亲密关系,避免完全的交心沟通。漂流在海上的没有归属感的无助者,拒绝寻求归属,以此来自我保护。亨利这个人物诠释了超然这个词的两面。
亨利相信写日记可以导出思维和情绪,他的文字有种灰暗的艾略特式现代诗意——整部电影都有这种诗意。我们常说写诗可以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到电影近尾声的时候,我们渐渐发现亨利一直承受着可怕的童年阴影,唯有书写能支撑他这么多年孤独无援地活下去,并热心帮助、挽救青少年。
亨利锁在心底的秘密,是通过他和片中三位女性的相处情节缓缓揭示的,宛如悬疑片。除了小妓女,胖萝莉,还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教师。除了插入影像,导演还常用粉笔动画来表现人物心理,女老师跟亨利约会的时候,插入一两秒砌墙的动画,直接写出亨利与她隔离的心灵关系,由此你能揣测出英俊温柔如亨利的男人,为何会长久单身。越是年长的姑娘,自我意识越强,她会不停倾述自己的事情,再生硬地问约会对象,你的故事是什么。她无法体会亨利的内心,这也为误解他埋下伏笔。
胖萝莉长久受到父亲、男同学侮辱,歧视,只有亨利可以理解她,尊重她,她暗恋这位老师也在情理之中。亨利与她的关系,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理:有时候不要对一个人太好,希望破灭后是更深的绝望。她很有cult艺术天赋,亨利劝她靠书写排遣孤独抑郁,她却已深知艺术的治愈功能对她无效,认定解决人生所有糟糕问题的途径只有自杀,甚至连她的自杀都是一场行为艺术。这也正是亨利母亲选择的道路——不只解决问题,还让死亡达到一种震撼效果。
亨利就像《新世纪福音战士》里的真嗣——这是庵野秀明创造出的阴郁亚洲少年典型,也在西方世界引发过共鸣——那样安静内向,女教师唐突的关注,胖萝莉绝望的求救,都无法攻破他超然于众人的内心。只有在两方面都润物细无声的艾瑞卡能搞定他。失足少女艾瑞卡面对亨利的善意帮助,仅仅是短暂地拒绝亲密和友好,很快便放下戒心,而且温柔地强行攻破他的世界,她为他做饭,买廉价戒指送他,陪伴他老年痴呆的外公,偷看他的日记,视其为唯一家人,更重要的是,她能真切地感受他的内心。
他和艾瑞卡互相救赎了,他也只能向她这个人慢慢展现他的童年——单身母亲酗酒,嗑药,最终裸身自杀于浴室,我们猜想她可能受过亨利外公,也就是她父亲的性侵犯,因而无法成为正常人。如此,我们也就明白母亲为何会用锁住他房门的方式保护幼年亨利——不让他看到不该看到的景象。无论是剧中人,还是观众,都不知道亨利母亲留给他的录音带遗言究竟说了什么,也许有更深沉可怕的秘密。
观众对亨利身世的猜想,几乎在亨利被女老师误会他性骚扰胖萝莉的时候证实了,他反常地爆怒,画面频繁切换外公、母亲、艾瑞卡等人,他怒吼,你以为我是那种老变态吗?还有事后他忍痛将艾瑞卡送去收容所,这些都暗示他内心深处一触即发的耻辱之源。经历一大段电影高潮戏——从这个误会场景到胖萝莉自杀——之后,亨利终于不得不面对他超然态度之下的内在——空心人(这也是艾略特诗句中的概念)。在开放式结局下,无论亨利和艾瑞卡会走向何处,他终究学会了接受亲密关系,这是亨利的自我救赎之途。
那么他如何改变与其他人,尤其是与学生的关系呢?我们来讨论影片的另一层内涵——知识,特别是文学对人的救赎作用。电影中的教师们压力山大,面对美国这样的功利社会,他们也迷茫于知识特别是文学的作用,当然也无从教育孩子。亨利经历了一个转变,我们可以比较两堂劝学课的内容。第一堂发生在亨利受纳粹历史片触动后,他要求学生拒绝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的“同化”作用,大屠杀是类比,被凌辱的娼妓亦然,他希望学生在阅读中建立自我信念体系,以知识技能武装头脑,保存自我。这是由大至小,从普遍经历至个人体验的态度。
到了片末那堂课,亨利讲述埃德加·爱伦·坡的《厄舍屋的倒塌》,他开始由小至大,以个人经验代入对文学的传授,他描述穿过教学楼长廊走向教室时胸口压大石的感觉,并主动承认自己就如此,每个学生都表示认同,此时他再念一百年前具有同感的这篇小说,这座渐渐倒塌的建筑也是人的存在状态,厄舍屋之倒塌,正是人理性崩溃、精神陷落的过程。或许亨利已认识到,文学就是人学,具有治愈、救赎的严肃意义。这也可能是导演和编剧为电影增添诗意的手段。不得不提,《厄舍屋的倒塌》不仅恐怖,而且有含蓄的兄妹乱伦元素,跟片中很多晦暗不明、欲说还休的细节一样,加剧我们的疑惑——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无法看清所有真相。
阿德里安·布劳迪是个极有魅力的演员,如果你看过他成名前出演的《细细的红线》,就知道这个只有两句台词的龙套小角色如何在群星荟萃的电影中出彩——他忧伤的气质,会说话的眼睛,信息丰富的肢体语言,令他浑身都有戏。他本人的特点与角色浑然一体,令这部充满现代诗意的电影生动可信。
-What are your plan for after high school ever since you will not go to college? -I dont know. hanging out with my boyfriend, do some modelling shit, be in my friends' band. -I have your ten of your scores report, do you know what is says? F, F, F, F. -F, F, F, F, yah. -you know what that means? it meas you dont care. -you're briliant........can I go now? -oh god, you are an shallow digusting creature.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 one, you're not gonna be in a band or a model missy, bcuz you have no ambition. with no skills, you will gonna be competed with 80% of the U.S. workforce for minimum wages job which means the way you living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until they're replaced by a computer. -I dont care. -two, the only talant you ever have is getting man to fuck you. your life will basically become an car all loaded of pain, you cant stand it not for one more day, not one more hour! it will get worse, much worse! Every day I came into this office and I listened to you kids to shit all over yourself! it is so easy to be careless. it takes course and courage to take cares. none of you have any of these qualities.
我是一所民办大学的老师,水平不高,时间不长,学生不多,学校不好,待遇不高。 这里的学生分划很严重,有钱的上学开着凯迪拉克,没钱的学生直到毕业都交不齐学费。学校里有女生去做**,每个周五的晚上坐着门口的黑车去三里屯的酒店上班。学校里有精神有疾病的少年,每天背着手走在学校的走廊里像个大腹便便的中年领导那样四处巡查。有学生的父母三年才能回国见孩子一次,整个大学期间,这个学生拿着花不完的钱,打着没有数的架,然后去向不知道哪里的明天。前两年有学生在校内和校外意外死亡,我不认识死去的孩子,只看见他们的班主任在教师大会上哭的像个淋湿的木偶。 这些都不是电影中的情节,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会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接触到这些人和这些事。老师们常打趣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师生。 我本身是个不“正经”的老师。 我教的是计算机,可我在课堂上给他们放过摇滚乐,告诉过他们什么是伍德斯托克。一开始,男孩子们说,伍德斯托克上,大家都裸体,好爽。后来我介绍完了以后,那个男孩子问我,哪里可以听到伍德斯托克上面的歌手唱的歌。 前两周的一次课,一个女孩坐在那里抱怨民办学校的文凭不够硬,觉得自己是被家长忽悠了,家长又是被学校忽悠了。我给她说了我的故事,说了我朋友的故事,告诉她重要的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拥有什么。然后我特批她如果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努力、而且比文凭还重要的事情,那她可以以后不来上我的课,或者在不干扰其他同学的条件下,在我的课上可以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后来上周的课,我看到她一直在下面写东西,小说还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她很开心的样子。 我想说的是什么来着? 哦对了,作为一个所谓的“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厌恶学校的。因为是民办,我看着太多的孩子被送进机器里,然后出来都是一个样子,他们拿着各种证件和证书,奔波在招聘会上。然后在最炎热的夏天,流着满头大汗跟我说,“出去找工作我才发现,我什么玩意儿也不会!”。 我想说的是,如今的教育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已经渐行渐远了,而如今的学校,越来越像是“企业”。在我们这的招生部门,学生在他们口里不叫做学生,而是“客户”。 其实现在的很多老师,应该说大部分,还是非常好的。他们愿意教授知识,他们愿意把他们的人生经验告诉学生们,并让他们自行判断吸收。他们鼓励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言论。只是每个老师采用的方法不同,有人严苛,有人放纵,有人循循善诱,有人喋喋不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骂着老师,却在毕业之后许久想起那些我们骂过的老师,心里还会有所怀念。 说了半天,其实我一点都没说到点子上。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很多作为老师的无力感和孤独感,也让我回忆起了很多作为老师的欣慰和快乐。 但我终究还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做一个传统的老师,我已经开始厌倦和厌烦很多形式化和填鸭式的工作。所以,我早晚也是要告别这个行业的。 我在课堂上常和学生说的一个观点是:你们在我的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学到了,那也仅仅是一门课而已。你们这一辈子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但你们一定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想做什么,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了解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你们要了解自己,就必须要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其他人和其他事,所有你们现在还未知的,就是你们未来要探索的。悦己而后悦世人,知世人而后知己。 这句话送给你们,也送给我自己。
2012年写下上面这篇「不是影评」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这篇影评会这么火,也没想到这部电影会冲到豆瓣这么一个「苛刻」的平台的 TOP 250(写字的时候是 No.90)。我现在看到的数据,这篇文章在11年的时光里,被 48w 人看过,15000多个「有用」,260个「没用」,被收藏了4000多次,转发了近千次。
11年很长,11年也很短。
写完这篇影评后不到两个月,我就离开了学校和原来的工作,以一个低到即使在三、四线城市都很难接受的薪资加入了一个刚成立的音乐互联网公司。我在北京呆到了2021年,期间一直在音乐行业工作,经历过公司解散、自己创业、做演出厂牌、创业失败、继续打工,可能读过这篇文章的你,也在不知不觉的时候,用过我做的产品、看过我办的演出。也是在这期间,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并且结婚,决定丁克至今。2021年,因为对生活未来的规划有了新的念头,我带着妻子和两只猫,搬到了深圳开始新的「打工」生活。没错,还是在音乐行业。就像刚毕业的时候我选择北漂的初心一样,我喜欢的音乐在哪里,我就去哪里。
评论里很多朋友陆陆续续问过我从学校辞职后做了什么,上面算是对大家认真的回答了。
11年也能对一个人产生很多的改变,外露的,内敛的。
如今回看自己当年写的文字,就像一封当年「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信」。当年描述的一些学校里的情况,我想至今应该也还多少存在于中国的各个院校当中。未来没有脱胎换骨,「未来」只是「当下」在客观现实下、时间维度上的延伸。
但「未来」也有很多令「过去」的我意想不到的发展。比如2012年的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竟然至今都没有看到《超脱》导演 Tony Kaye 的下一部电影;我也想不到当年大杀四方的 iPhone 4s,现在已经出到了14;想不到电动汽车竟然成为了主流,想不到北京的进京证居然1年只能办12次。当然,我那时候也完全不会想到,我会和作为这篇文章读者的你一起,共同经历一个长达3年的yq时期。
11年里,我也没有再重看过这部电影,任何一次。
我总是觉得,人在某一个年龄节点(或是某一个心理节点)的时候,会有一个改变:在这个节点之前,喜欢畅想未来;在这个节点之后,偏爱追忆过去。对我自己来说,我好像卡在了这个节点上,过去和未来同时在发生,回忆和畅想经常在打架。
那就试着和大家做一个约定吧,10年之后,再补一篇「后记的后记」。
如果豆瓣还在。
PS:直到今天,我还不能「知人」,但基本能做到「悦己」了。所以,「知己悦人」可能是我对下个十年的自己的祝愿吧。
再 PS:写完提交的时候,发现豆瓣的自动审核提示我有违规内容,于是我不得不修改了一下原文中一些表达有点露骨的措辞。这个情况在11年前我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存在。
2023年3月15日 在深圳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
将我带进了一种被情绪影响的精神困扰里,却直到影片最后都没有把我释放出来。得不到超脱。
以为治愈,结果致郁。
看过后很奔溃。这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可能就是漠不关心地生活。因为一旦当你开始关心起别人,无论是多小的一个举动,都需要勇气。而detachment地生活,其实才不需要什么勇气和决心。我有段时间很自闭,觉得孤独地生活,一定是坚强的人才敢去做的事,而其实呢,这样的人才是最懦弱的吧。
我天天来学校看你们糟蹋自己。。你以为你能进乐队,能当模特?NO,最后你只会被人操完就扔。。。这话从一个老师嘴里说出来真是太刺激了,我当年为什么只把这话埋在心里而不敢直接对学生说出来啊。。说了的话自动卷铺盖走人吧啊。。
我们活着也许只是相互温暖,想尽一切办法只为逃避孤单。
托尼·凯耶这么多年了,拍片仍然是一副死不回头的独立范儿,各种伪记实、访谈与剧情相结合以拉近观众的距离。整部影片始终弥散着一股伤感、落魄的情绪。很多男人都想在大街上拯救一个雏妓吧。布罗迪的表演很加分。
一次次泪倾,哭到胸口抽痛、难以呼吸。当我们感到需要暖意,首先要学会的,是彼此拥抱。穷尽一生,我们要学会的,不过是彼此拥抱。只因“一个人可以轻易地学会不在乎,但学会在乎,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勇气”,再不要独自一人穿过灰暗暝寂的暮色,在摇摇欲坠之前,在生命荒芜心脏冷却之前,彼此拥抱。
电影最后只留下冷漠与残酷,你根本无法从这一切中超脱,过去和现在,精神和肉体,理想和现实,教育和未来,与现实对抗相比选择冷漠并无视一切显然更简单。拿自暴自弃当成个性标榜,就像把自己搞得越叛逆越惨烈就比其他人更强大一样。这部电影的杀伤力太大了,没有给你一丝缓和情绪的机会!★★★★★
这部电影撩死了姐久违的厌世情绪(从值得褒奖的角度说的)。萝莉大叔之间的救赎之爱又很治愈,搞得姐要死不活(仍然是in good way)。个人风格非常强烈,影像形式非常自由,但信息传递得十分清晰。这很难得。姐真心觉得AB很帅的(好吧,我是马脸大叔爱好者),就是这长相注定演不了让人开心的电影
少年时,我们都自私无知,夸张那些伤痛来当作放纵的借口。只知依赖不知自救,只知索取不知珍惜。打架,滥交,还自以为是看透了生命,绝望的很酷,其实肤浅的令人发指。孩子,什么时候你开始沉默的承受加诸你身上的重量,尊重它并与它和平相处,你才真的能称为一个大写的人。
长得像圣徒也蛮惨的,所有人都期待能从他那里得到救赎。我也好想被他拯救哦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加缪
三星半。以悲悯的眼神垂怜着这个社会的悲哀,但布罗迪终究不是耶稣,无法背负这个世界的罪恶,面对崩塌,也只能束手无策。影片曾提到可以帮助人们躲避罪恶侵蚀的书籍,但这种力量被低估了,只是偶尔被提到。它只是一个悲恸的故事,缺乏力量。
这是一部不推荐看的好电影。没病的都要看出病的。好的作品分两种,一是发现世界的极美,二是挖掘人间的极苦。这部就是后者。
勿被片名误导。此片充满无处不在的郁抑及沉重。所有人对自己都毫无办法。指望他者解救自己的苦难永远只是一时,因他自顾尚且不暇。即使慈悲到收留你,也有天要离开。总之,就像那位代课教师一样,此片只是给了一个若即若离的拥抱,并未试图解决片中人物或观众的任何麻烦,但无助的人,会被无情击中。
每个人活着都必须面对内心的Chaos,如同透明人的存在,太多力不能及的无奈,不被认同的价值,被遗弃的苦楚,无法得到回应的感情。影片无数次提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问题”。这也是我安慰人时最常说的话。凭靠它,我走过了很多路。可该怎么解决内心的Chaos,我仍然无解。
AB沉默多年,终于重新发威给出有超越《钢琴家》势头的影帝级表演。加上Tony Keye以擅长的纪录片手法给观众挖了一个美国教育灰色地带的大坑,题材不新但叙述角度和震撼力足够击穿经历过类似长短不一的时期的我们的心脏。
当电影全部播放完时,影院灯光亮起,那一刻我甚至觉得这个坐着千人的场子里的空气是凝结着的,每个人都很小心地呼吸着,被那绝望深深所震撼。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孤岛,人的心有多深,深到让别人无法试探的地步?教育和生活其实一样,教育者既可以超然物外,也可以放下防备与被教育者心灵交互。讽刺的却是,超脱既可以赢来尊敬,也一样能扼杀心灵。Adrien Brody终于跳出了烂片的泥潭,用忧郁气质和演技,再次将人性的考量重重甩在了观众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