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上个月在院线播映的《恐袭波士顿》。
相较于这个略带发挥五个字就道尽全片的译名,我更加钟意遵从直译的《爱国者日》。
“爱国者日”是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的州立节日,而其中一项重要的纪念活动就是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
而《恐袭波士顿》记述的就是发生在爱国者日当天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
这部影片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电影,事件本身在美国都可说是家喻户晓,这部电影在还原真实度这一点上相当可圈可点。
影片独特的叙事结构,分别展现了各种被卷入爆炸事件的受害者、警方甚至被恐怖分子夺车的中国车主,从他们的日常生活,随之切入到爆炸事件。
引入的普通人视角肯定能让观众能有更多的共情,因此即使该片并未获得影评人的高度赞扬,但在普通观众中却收到了普遍的好评。
巧的是,反映这一重大事件的并非孤篇,而且和这一部还处于同个拍摄时间。
但造就的是却是截然不同的两部影片。
另外这一部同题材的电影叫做《坚强》。
不像《恐袭波士顿》那样大处着手,格局颇大地展现这个事件,《坚强》的切入点就很小,展现的是爆炸案的一位幸存者爆炸前后的经历。
这位幸存者名叫杰夫·伯曼,事故发生之时,他的女友正在参加此次马拉松,而他则在终点等待着女友。
他和当时的恐怖分子擦肩而过,而恐怖分子也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实施了爆炸。
他因此身受重伤,急急送往医院后还是失去了双腿,但好在保住了性命。在他恢复意识后,根据他的指认,还擒获了恐怖分子。
他的这一事迹因此随之流传,民众有感于他和死神以及恶势力的斗争的坚强,称他为“坚强波士顿”。
人们对他的敬仰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收获人们的关注和致敬,就连他违反交通规则飙车后,认出他的交警第一反应是要和他合影,而不是处罚他。
作为一名全民偶像,杰夫有很多曝光的机会,不断被邀请参加各种活动,譬如在大型比赛的赛前担任旗手,参加交流会等。
但是成名带来的往往并不是欢乐,而是无尽的烦恼。
杰夫并不适应这种大阵仗,爆炸之前他也仅仅是个普通人,甚至可以说是个卢瑟儿。
他做着一项平凡的工作,很宅,和女朋友约会也常常迟到。在工作上他也不用心,就算犯了错,想的也不是怎么补救,而是推给同事,自己则去看球赛。
这样一个在事故发生前没有多少人格闪光点的人,在不幸发生之初更加颓废。
失去下肢的他丧失不少的自理能力:不能自己洗澡,不能自己如厕,出行也变得十分困难。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利让他感到了十足的耻辱。
另一方面,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妈妈也从一开始的悲痛中脱离,反而十分乐于见到儿子的成名。
尤其母亲,开始大包大揽地为他应承下各种活动。
要在公众面前假装坚强的他,回归生活之后却是个废物,这让他越来越讨厌抛头露面,甚至沉迷于酗酒,在酒吧闹事,也不好好吃药,安装了假肢后也不好好复健。
甚至女友告诉他自己怀孕的事实的时候,他拒绝生下这个孩子,声称自己没法照顾孩子。
女友失望的怒斥道出了真相“你没法照顾他不是因为你没有腿,是因为你自己就是个孩子”。
这个唯一毫无杂念真心对待他的女友也失望地离开了他。
剧情演进到这里,真的跟我想象中的励志故事大相径庭,跟油腻的鸡汤相比还是有点清新脱俗的意思来。
可惜马上剧情就急转直下,杰夫马上就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事故中丧生者的父亲卡洛斯。然后就被说服感化,积极地面对人生,和女友复合,迎接新生儿。
镜头一转到了三年后,杰夫的女友已成为妻子,而她这次跑完了波士顿马拉松,而杰夫在终点等着她和她拥吻。
这样的剧情、叙事手法委实是乏善可陈。
视角瞄向大事件中的小人物,要么能另辟蹊径,完胜正面切入的中正平和;要么就是无力驾驭大场面,讨巧而已。
像这部影片吧,为了显得更加正确,事件的前因后果已经被刻意淡化了,只是反复地呼告“什么也不能将我们打倒”,如果没有事件参与的特殊经历,很难体会这种感动。
从一部主旋律电影的角度来说,没有感染力就是很失败的。
而杰夫·伯曼与影片同名的传记《坚强》即使经过改编(编剧也很不入流),剧本还是过于孱弱,主角的性格发展轨迹突兀,配角尤其母亲这个角色又有点没头没尾意义不明。
好在导演会忽悠,把杰克·吉伦哈尔忽悠来演了男主角。
杰克·吉伦哈尔的精湛演技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从《断背山》的牛仔杰克开始,到《夜行者》简直堪称炸裂。
他也是鲜有的基本没演过烂片的演员。
在这部影片,他也是贡献了绝佳的演技,将杰夫一开始的卢瑟儿状态、截肢后用一片浴帘遮挡维护自己尊严的自卑而最后的直面现实的坦然全然展现出来。
但是杰克·吉伦哈尔完全不足以拯救这部影片,反倒让人感叹这次他的选片眼光不咋样。
影片叫做《坚强》,但是片中的主角最缺乏的也就是对生活那种自发的强烈的爱,因此很难产生直击人心的感动。
因此这也只能说是很中规中矩、缺乏亮点的传记片。
就是心疼杰克,奥斯卡还得多等几年。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李小军的电影日常」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
不是双腿被炸飞,你就能成为英雄,而是在那之后无数个真实又艰难的日子里,你能战胜绝望、沮丧,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好伤残与人生的关系。你可以酗酒,可以对女友吼,可以在浴室里痛哭,可以在握着旗杆时双手颤抖……但是,你仍要坚强地走出恐惧与生活中时时刻刻的痛苦与麻烦,学会真正的勇敢,学会宽恕与谅解,学会担当,学会珍惜,学会迎接新的挑战或角色……
杰夫•伯曼一开始就具有强者的特质:幽默。当他从昏迷中苏醒,得知自己失去了双腿,居然在纸上写下“丹中尉”,我服了。当时我还以为他会写“让我死”----如果是我,我连活着的勇气都没有,更何况出院以后,还要面对更加残酷的人生。
也喜欢他那个分分合合的女友伊艾琳。如果说他的母亲只想让世界看到自己有个多么棒的儿子,伊艾琳才是那个真正心疼他的人,知道他的痛苦与恐惧,体谅他的软弱与暴躁,只愿他能一点点强壮起来,过上尽可能正常的生活。我觉得,这才是真爱。遇到伊艾琳,是杰夫的幸运。
最近被看哭的电影。好像很久没有看电影看哭了,也可能因为最近泪点实在太低。说实话,电影因为是偏向剧情片,整体节奏没有很快,但很多细节却特别的抓人心。我在电影最后放出现实生活的Jeff陪他女朋友跑完马拉松的时候没忍住哭成了泪人。
能在那种程度的打击之下还能振作起来,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况且猪脚刚开始接受这个现实的时候还是属于自暴自弃的状况,之后通过一系列事件才重新振作,走出阴影,坚强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个过程很艰难,杰克·吉伦哈尔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做到了这一点。
法国《电影手册》一直推崇这位美国导演不是没道理的,就拿去年这部冲奥题材的人物传记片来看,立足点与切入角度确实与平常的英雄人物故事有不少差异。我没有看过另一部同样以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为主题的《恐袭波士顿》,这部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平民英雄的日常肖像。这位英雄身上可以说没有太多闪光点,导演努力将他塑造成一个志向不大的小镇青年,思想上未成熟的坏男孩形象,这与很多美国(性)喜剧里的那种主角有着极其惊人的一致。爆炸案发生前后,男主角的性格描述,从根本上来看,其实并没有两样。他并没有因这件意外事件而成长,相反仍然沉溺于过往的坏习惯:酗酒、飙车,甚至变本加厉,不想对女方负起责任。诸如此类反英雄人物的刻画手法令影片有了更平易近人的意味,也令此类刻板陈腐的题材有了另一种开辟的新角度。然而,这种处理手法有点濒临失控的边缘,部分情节近似于导演以往无厘头喜剧《菠萝快车》般的愚蠢与低俗,幸好并未渲染太多而收住人物情绪。此外,影片里涉及媒体与大众对苦难/弱势群体的消费也有较为启发性的思考,尽管这并不是导演关注的重点所在。
这不是影评,这只是观影随笔(豆瓣分给的有点低,7分没问题的)
================
前段时间有部电影叫《恐袭波士顿》,是讲波士顿的那场发生在马拉松赛场上的恐怖袭击。那部片子挺给力,整片就是围绕恐怖袭击发生后的破案过程。
而这部片子是杰克·吉伦哈尔的片子,叫做《坚强》,也与那次恐怖袭击有关,但是视角集中在平民百姓碰到恐袭后发生的故事。真实故事改编。主角为了爱情去支持心上人跑马拉松,结果遭遇恐袭。命保住了,但是两条腿没了。
这个人真的蛮乐观的,他甚至出院时,还非常配合媒体,坚强的拿出乐观的一面来面对镜头,后来还写了自传,也就是这部电影的原型剧本。
他迅速成为了一个符号,被叫为“波士顿坚强”。他被视为波士顿这个城市的英雄,被视为一个温暖和坚强的代表。但问题是,没有人真的关心他需要什么。只是这个被恐怖袭击的城市需要他。
他被邀请出息一些活动,公开露面,接受大家的喝彩和欢呼。他还必须强迫自己去微笑,给大家保存一个“波士顿坚强”的形象
从这个层面看,整个波士顿就是懦弱的,懦弱到需要把一个失去双腿的人,从安静的家里拉出来“欣赏”,需要他满脸假装开心的告诉大家“我很好!”
===========
更讽刺的就是他娘,由于杰夫成为了一种暂时性的重要符号,所以媒体蜂拥而至。甚至连著名的奥普拉也要来参访他。他娘宣布这件事时,非常开心、非常兴奋、非常光荣。但是这种荣幸的背后,是她那失去双腿的儿子。
当然,我们或许也可以说,事已至此,何不忘记过去,继续前进呢?但他娘根本没有问过他,究竟喜不喜欢接受采访。
他娘说,我只是想让世人知道我有个多么棒的儿子。但是其实他娘也和其他波士顿一样,从他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勇气。他娘只不过是想从失去双腿的儿子身上,找到她自己几乎悲惨一生中,难得出现的一个亮点:“波士顿坚强”的妈妈
他娘是一个酒鬼
===========
电影套路也明显,仿佛圣斗士,被狂揍后小宇宙爆发。
他中途也沉沦过,生活被毁了。但后来有坚强了起来。我在想,乐观和坚强,是不是一回事。我觉得不是,乐观有时候可以是盲目的,我们闭着眼生活,也可以乐观的说,明天会更好。但坚强,反而是在接受和承担现实后,才去做的事情。
他也是如此,后来他发现,他的确应该在接受这个现实的基础上,继续生活。他当然要承担更多人无法承担的压力和痛苦。但是也只有他自己坚强起来,爱他的人才能得到宽慰。
其实,这里我们可以想一想尼克胡哲的故事。他是一个天生没有四肢的人,他现在的职业是演讲家,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所有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
从这个角度上看,他们的确都是英雄,他们在我们这些“懦弱”的人面前,表现出将强,给我们勇气,给我们乐观,给我们坚持的理由。但是他们自己的痛苦,我们其实并没有帮他们消化的。
这部电影由于挺套路的,所以看到后面,你即便有点走神跑戏也没有大问题。你能理解这部电影想说的东西。
还是Patriots Day 题材
朴实无华的幸存者康复片。面对如此变故,哪怕困难重重,我们最终仍然能重新坚强。吉伦哈尔的表现一如既往的在水准上,其他演员也非常不错。不过剪辑有几处都比较突兀,导致整体观感不够好
四平八稳,中规中矩,所有情节走向你都见怪不怪,主演的表现也是恰如其分,看完想不到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也不觉得哪里演崩了,所想表达的主题,也司空见惯,既不是非人式的宣传,也不是一味的沉沦,可能那些在生活里真的遇到挫折的朋友,会得到鼓励吧,而我们已经丧到觉得正常了。
Jake 和 Tatiana 的表演都值得一个提名,可惜影片寡淡无法加持,再加上原形已经离婚,雪上加霜呐… 希望老吉尽早跳出这种苦大仇深的冲奥角色,拓宽拓宽思路…
功利、投机取巧和过时的“冲奖片”。Gyllenhaal的奥斯卡饥渴让他这两年的戏路越来越无趣。
杰克怎么老了这么多,波士顿爆炸案衍生的电影拍得很矫情
人生就是不停地遇到炸弹,千疮百孔,也得活着,我理解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一切之后还能保持decent。演员贡献满分演出,吉伦哈尔就不说了,女主是黑孤的主角啊啊啊!故事直到车内俩人崩溃的戏,节奏都超棒。最后的托长调主旋律扣一星
Miranda Richardson演个东欧蓝领妇女完全无违和啊,分分钟教Jake什么是演技啊。劳工家庭住这么大的房子!帝国主义好!片名的坚强其实是指的他女友吧。
送给现在的Jake
《恐袭波士顿》换一套切入口,再浑水摸鱼式的讲法,再次证明生活流质感和平庸电视电影质感是如此的一墙之隔、千里难追。这么耗下去杰克的冲奥路实在是太坎坷了。之前一直对大卫·戈登·格林印象很好,现在竟也拍起这种一捞一大把的片子。
很弱很弱的冲奥系。
《恐袭波士顿》的另一面,聚焦遭遇不幸后非正常人的生活,其实这个角色发挥空间比较小,同题材的《荣归》、《闻香识女人》、《我的左脚》等都有着上佳的剧本加持,相比之下本片流水账式的记录则相形见绌,另外母亲和女友间的戏份也很诡异(甚至多余)。开车那段致敬了《闻香识女人》,算是一个小亮点。
假如我失去了双腿。假如我失去了双腿,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会有怎样的变化?一个月前在HK看到海报才知道这片和它的故事,一个月后竟能如愿回来看到这部片。真幸运自己有一对健全的双腿可以独立行走。这片的番外篇就是《爱国者之日》了吧,感人度没想象中高。Tatiana Maslany的感觉略像Courtney Eaton。
大卫·戈登·格林向主流圈靠拢的投机传记片,实在是乏善可陈。波士顿的观众看这电影的时候心里面定是五味陈杂。今年颁奖季老吉直接被无视,常使用笨办法表演的他,可能要走老李那种曲折的影帝之路。
表演还可以,Jake Gyllenhaal也算演技保证了,演了同性恋残疾人,是不是离奥斯卡又近了一步。但电影缺少新意,渲染的点也是比较俗气,但就这样还被煽哭了,实在看不了Jake大哭和说“我爱你”。阵亡......
与以往励志片不同,该片花了大量篇幅描写杰夫残疾之后的负面情绪,除了女友外所有的家人都是那么不靠谱,这显然与观众喜欢看的温情路线格格不入。我想这正是大家打低分的原因吧,但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反而比较真实。
爬地敲门回忆杀太惨,Carols那段对话挺感人,Jake Gyllenhaal戏好没商量,倒是David Gordon Green的个人特色收敛了很多
普通人的坚强。大眼贼,奥斯卡,挺你!
电影充满了温暖的人性力量,是一部无惊无喜的半传记片,也完成了它想讲的故事。只是杰克老是这种咆哮式的表演,想出头怕是有难度。
稀松平常,期待我吉捞个提名(还有比我吉更烂的公关了吗?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