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完第三遍这一版的包法利夫人,有些东西不吐不快,也是怕自己以后忘记,给自己提个醒。
一个自小生活在修道院学习琴棋书画,被父亲捧在手掌心的心肝丫头,踏出修道院的第一步起,便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未能体会人间自由清欢时,便嫁做人妇,这便是问题之根。尤其对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文艺女青年来说,告别熟悉的家乡和父亲,踏进刚刚认识的丈夫于异乡的家门,看到昏暗的灯光,朴素无任何装饰甚至有些寒酸的家饰,青春年轻又有几分姿色的面庞上,霎时像洒了霜,务实踏实的医生丈夫,似乎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病人上,全然没有顾及到妻子的心情的小波动,洞房花烛夜面对青春美少女的胴体没有夸赞和享受,只是草草地完成任务似的了事,妻子精心摆放的饼干端去给丈夫欣赏,没料到一句,这不就是用来吃的吗,摆那么好看干嘛。?
两个完全不在一个频道的人,因为婚姻凑到了一起,这还只是悲剧的开始。
女人大多浪漫,更渴望浪漫,但男人中浪漫属性的又不多,这时女人希望的是,不懂浪漫也就罢了,至少可以懂得欣赏浪漫也好。
包法利夫人的另一个悲剧在于,不安现状。这本不是她的错,只是不安现状与她无力改变现状结合到一起时,便是深渊。有句话叫,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要踏下心来去学习。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就在于野心太大,又没有踏下心来学习,她眼睛是放下来了,但是却将寄托全放在了男人身上。这也是时代的悲剧和局限性。她一介女子无力改变。加之自小与世隔绝,对男人心又知多少?以为这个男人多看你几眼,多夸你几句,就是爱你?跟你多睡了几次,就会借给你几十万英镑?放弃事业名身跟你私奔娶你为妻?
说到底,包法利夫人只是一个心智未成熟,稍谙世事的小姑娘。
婚前,母亲去世早,父亲自己都说,养猪我会,养女儿可把我难住了,最后把她送到谨言慎行的修道院,可见自始至终,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都有缺失。足见二者的重要性。
再次,欲望是个无底洞,无法填满,必须学会克制,不要等到自己快要被埋住时才想起喊救命。剧中包法利夫人一次次为了漂亮衣服,昂贵的钢琴,家中豪华的地毯和装饰,吃的山珍海味,而不知限度地赊账,自己没有经济来源,一味依靠丈夫,却又不考虑丈夫能力,最终自己掉进洞中无法自拔。想起前段时间很火的校园贷,裸条贷,一个个嫩得可以掐出水的大学生和这时候的包法利夫人有什么不一样?
青春年少,内心有如弱智,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却想要相应的生活,只能走擦边球,出卖身体是最容易的方式,这还不是所有人都有的选择,哈哈像我这种没有姿色,哪一天穷的揭不开锅了,也只能卖艺装残疾。包法利夫人的潘多拉魔盒从接到狩猎邀请开始,赊账做了豪华的骑马服,得到公爵的欣赏,一发不可收拾,从刚开始的内心不爽到开始寻求改变。女仆要穿制服,地上要铺地毯,窗帘要上等的布料和花色,桌布要镶银边的,还有银烛台,该换的都换,什么钱不钱的。
这个阶段她还处于比较作的阶段,内心想要释放却又碍于世俗和受过的教育,面对公爵的诱惑,竟然拒绝了。唉,可是这矜持最终还是被本性打败,她还是吃了回头草。
听信谗言,一味追求高品质生活,money should never be the problem,only the solution.说这话的人,因为money不是他的问题。小心说这话的人,如果你还没有money,否则会被带入歧途。
这警告我们要小心朋友圈公众号那些一味鼓励我们追求小资的毒鸡汤,什么女人不努力,等待你的只有买不完的地摊货和逛不完的淘宝。可是亲,芸芸众生,有几个不是从地摊货和淘宝起家,不要看到这些鸡汤就蹭蹭打了鸡血似的喊口号并身体力行,开始打开衣柜仍衣服送鞋子,过不了几天就只能裸奔。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生活,一步一步来便好,工资随着你的能力的提升也会提升,如果那是你的内心还是比肩少年,未被世俗全然蒙蔽了双眼,你想要的生活质量自然会实现。就算要扔,也要量力而行,最害怕的不是没有后路,是以前的自己把以后的自己的后路给切段了,徒增苦恼和后悔。
诚然,鸡汤有益,催人奋进,还是偶尔喝喝为妙,五谷杂粮吃的才最长久,脚踏实地才是真。
论爱情,包法利夫人没办法和查泰莱夫人相比,一个是为了虚妄的欲望,一个是为了本真的天性。一个是建立在泡沫的肉欲之上,一个也是建立在真实的灵欲之上。前者身上,能看到自己,后者身上,是向往的自己。
说到最后,总之,不是爱玛的错,生存了时代。
文末彩蛋: 爱玛的侍女是唐顿庄园的二小姐
遗憾还未看原著,明天去图书馆借书来啃。
看完电影我不禁疑惑了:到底是我没看懂原著,还是导演编剧没看懂?
且不说文中伏笔一处也没体现,显得剧情很没逻辑(比如包法利夫人从哪搞来的毒药?);“万恶之源”的舞会也没有了,要知道那可是包法利夫人堕落的伊始;“男版包法利夫人”郝梅先生不幸成了打酱油的角色(他们俩有相似之处,然而郝梅先生最后实现了理想获得了成功,包法利夫人却身败名裂。这不仅是两人性格、行事方法的不同所致,也隐约体现了当时社会下男性与女性的差异。);更令人无语的是,罗多尔夫和子爵竟然合成了一个人(书中为了提现当时的阶级固化,这就意味着爱玛和子爵是完全没可能的,连再见一面都不可能。她要出轨也只能爱上自己同阶级的人);而且最后也并没有详细表现女主的死状,女主就这么倒在山林间轻飘飘地死去了(她死了不是重点,重点是死前的痛苦。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幕体现对女主所做恶事的惩罚) 演员长得倒都很美,可是只有美的话又有什么用呢。女主行礼扭扭捏捏(说好的“行礼行得不俗”呢,子爵可正是因为这个才邀请她去跳舞的啊,电影里那生疏的行礼哪里不俗?),莱昂的举止也不像是当时受过教育的青年。况且夏尔其貌不扬也是女主出轨的伏笔之一,演员这么帅这么有魅力有啥用啊…… 再仔细一看,哦,原来是美国拍的。那没事了,原著里反应的那些社会现象原本也没指望他们能拍出来。这样反而是常规操作了。
场景很唯美,尤其是最后一幕,星星点点的火把被黑夜浇灭,忍不住截图做了桌面。画面风格和电影《傲慢与偏见》挺像。
主角颜也很美。但由于女主长着张不食人间烟火的脸,跟包法利夫人形象不符,感觉更适合演古典的崇高爱情吧。前阵子关注了一个关于古着的公众号,里面提到法国衬裙的介绍,洁白的里衬和禁欲的胸衣可以说是超配了(想试hhhhh 但恐怕一套下来就成包法利小姐了
记得原著中,艾玛从婚礼带来的纸花落了灰和蛛丝,她最终把花丢进了壁炉,但影片中没有焚花的场景。“燃烧”是爱情的死亡,物欲的重生。之所以说重生,而非诞生,是因为欲望一直潜伏在艾玛身上,修道院生活作为某种封印,只能暂时冻结,使欲望陷入休眠的假死,却从未能杀死它。非常讽刺的是,修道院崇尚禁欲的教条就像反作用力,把艾玛往另一端推——或者说,让她认识到了心之所向。接触上流贵族的生活不是偶然,而是艾玛主动向它走去。至于爱上罗多尔夫,是先爱他这个人,还是先爱他的财,这就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窘境,没法弄清了。钱使人魅力十足、光芒四射,这倒是真的。
艾玛的结局很糟糕,但其实大不必如此。人间失格里的叶藏,也做了一堆混账事,挥霍钱财,但他约了情人一起跳河,这就是更明智的选择了。死亡具有将事物崇高化的本领,这就是殉情为什么听上去很浪漫。就算囊中千金散尽,羞耻到失去做人的资格,孤独地自杀——是那么痛苦啊,又不romantic,大噶一定要把这条列入失败者指南里。
想再刷一遍《东京女子图鉴》了。猜想绫以后会过得很好吧。
在这条物欲横流的世界线,有包法利夫人的念头,太正常不过了。按行为主义那套来说,人是情境塑造的产物,所以有了金钱膜拜。的确不是好风气,但也不需要羞于启齿。向往上层阶级没毛病,不过要想在这种进步的阶梯上不摔下来,就需要能明智选择的能力,是门(我一窍不通但无比想掌握的)大学问了。
以及,不想再谈恋爱了。对会不会变成包法利夫人也没啥进一步思考。要说还存在什么白日梦的话,希望能和成熟温柔又有钱的和服大叔约个炮吧。
Mia Wasikowska主演的2014年版的《包法利夫人》在豆瓣上的评分不高,问题出在包法利夫人的扮演者Mia上。有人认为Mia永远皱着眉头,长着一张过于严肃的脸,完全无法诠释包法利的风情和风骚,不足以吸引包法利、里昂和罗道尔夫,使故事缺乏可信度。另外,Mia的身材过于平淡,裸戏让人失望,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Mia到底如何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要说的是,名著就是名著,它的好不仅在思想上怎么批判了那个时代——想了解这点的可以直接看《包法利夫人》的文学评论,而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故事。这一点,老是讲不好故事的国内知名大导演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体会下,不要老是“下贱到用电影赚钱”。虽然电影的使命不仅仅是讲故事,但是你们要是连故事都讲不好了,基本也弄不好别的玩意了,好吗? 讲故事是个技术活。对于名著改编,尤其如此,因为你要对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进行取舍。这一点,本片的编剧其实做得非常好。哪怕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也一点不妨碍你观影,而不像什么《小时代》之类的,电影成了小说的副产品(周黎明说的),即你要是没看过小说,你就无法顺畅地理解电影。如果你正好看过《包法利夫人》原著,你会更加佩服本片化繁为简、脉路清晰、主线仍在,却不像《道士下山》那样被改得面目全非到完全找不到原著。 我们可以看看这个故事的匠心所在。比如其中有一段,包法利夫人厌倦了平淡的生活和平淡的性生活之后,偶然遇到了年纪轻颜值高的浪漫情人里昂,立刻不能自已。情节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的话,一对狗男女散步聊天吧啦吧啦之后应该啪啪啪了。但是好故事妙就妙在它不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里昂小伙子裤子都要脱了,包法利理智战胜了情感,内疚又抱歉地说:我已经结婚了,给小伙兜头一盆冷水,浇灭了丫的欲火。包法利夫人和里昂的奸情告一段落。但是包法利夫人的地火还在,不仅在,还被里昂这个天雷勾得更旺。包法利人夫人的平淡生活没有半点改变,反而因为里昂的离开更加了无生气。于是她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精神寄托,接下来罗道尔夫登场。 表面看来,这仅仅是个情节安排的问题,但是其实大有学问。一个情节点被按住之后,女主的欲望反而更强烈了。情节断了,气并没断。本来人家还有理智压制情感,但是里昂一走,她开始患得患失,现实也无力改变,情人远去,她在后悔和绝望之中遇到了罗道尔夫,迅速沦陷,这样的剧情才合情合理嘛。所以,这个讲故事的技巧非常之厉害,把我们的一帮大师们直接甩到了臭水沟里了。 难道我们就没有好故事?非也。我给您举个例子。《金瓶梅》里有几段,就用了这个手法。什么?纯洁如你们,听都没有听过这个小说?别装了好吧。有一段,西门庆奸了潘金莲之后,并没有直接娶回家。作者按住情节,另表一枝,却让西门庆先娶了孟玉楼,把个潘金莲撂在一边好久。潘金莲急得欲火攻心,写了情诗托人送给西门庆向他表白表白又表白,最后西门庆一出手即手到擒来。同样的情节笑笑生又用在了李瓶儿身上。西门庆和瓶儿入港之后,气死了花子虚,和瓶儿谈婚论嫁好事近。突然东京杨戬出事,牵连到西门庆,西门庆觉得万事皆休,闭门不出,更谈不上娶小妾这点小事了。婚事这个情节被按住,但瓶儿不干了,尝到了男人的甜头之后哪能断得了念想,于是害了相思病差点死掉,改嫁给庸医蒋竹山,当然最后蒋竹山被西门庆奸计玩死。等到西门庆搞定杨戬牵连案之后,瓶儿的情节被重新续上之后,瓶儿作为“变节”的女人,在西门庆面前已经低到尘土里去了,从此对西门庆百依百顺。 所以你们看,好的故事都是有技巧的,读书的时候应该好好研究下这些,而不是老是看着此处省略多少字的地方,好吗?
呃,建议结婚登记或办理信用卡时一人发一张碟或一本原著。。。
选角就是失败的,米娅根本不像个水性杨花的败家娘们,而埃兹拉米勒完全就是个拥有现代美的小受,最无法理解的是二姐竟然演个丫鬟,连正脸也没几面。。。剧情太平淡如水,没任何铺垫就一个一个睡了。。。也就剩画面原声比较美了
没有看过原著,只看电影的观后感是,要找一个互相懂得欣赏的人,同时也要脚踏实地的生活。看过大风大浪大世界的人,更懂得什么是珍贵,能安稳的拥抱当下的小幸福。
没那么差。好多场景构图很漂亮,截图下来都像一幅哈莫修依的油画。错在选角,除了善良刻板的丈夫,几个人物都不够贴切。米娅从气质到演技都无法驾驭这个角色。把包法利夫人演得像个爱赌气、有点小“作”的中二少女。
男不做于连,女不做艾玛。
还不起信用卡还可以做茶花女嘛,何必死呢~
米娅一脸禁欲一脸痛苦。。。气场根本无法演绎包法利夫人啊。场景美但是其他都是失败的
如此错误的选角真的配不上这华丽丽的服装,每一套高订的礼服都好美,却选了个禁欲系脸的演员来演风情的包法利夫人……真的让人无法入戏,而且剧情过渡的也突兀,福楼拜估计要是看到也会气得从地里爬起来!
名著改编,摄影、音乐气质优雅。林间奔跑的女人,夜色摇曳的篝火。
这是看的第三个版本,一直很喜欢这个故事,总是找来看,也许是因为从包法利夫人身上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吧,虚荣浅薄幻想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她的悲哀之处在于有美貌却没有施展之处;没有爱情却过早结婚;涉世不深所以轻信他人,也看不懂男人欲擒故纵的把戏,最后如她所说被生活判了死刑。
补标。鹅仔演的Léon Dupuis真是迷人美男子,一笑百媚生,风情万种!
真无聊,米勒真好看
欣赏不来Ezra Miller
非常肤浅的解释和情感阐述,另外,无缘无故把结尾回闪放在开头的做法都是对自己叙事非常不自信的表现吗? 一个法国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操着各种口音的英语这样好嘛?
选错演员,用大段状态戏表现艾玛对生活不满明显不奏效,小说里最精彩的几个传世场景被拍的惨不忍睹,小说里华丽的舞会,热烈的情感全都被阉割,差评!
不知这位澳洲女星哪来勇气不停的拍名著。。也不知她背后的美国金主们哪来的自信可以拍好名著。。毁了简爱。。现在又毁了包法利夫人。。一张比屎都难看的臭脸居然敢来演包法利夫人??EXM??电影本身不算烂。。服装和画面非常美。。音乐也不错。。全部毁在女主一人身上!!
一个热爱科研潜心医术的丈夫应该很迷人才对……
女人的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和男人的嗜赌好醉一样是慢性癌,当然在矛盾爆发的时候,想救已经晚了。可惜,包法利夫人这样的女人在现今社会越来越多,她们以爱情为名义,实质上为了物质为了虚荣,在享用的时候毫无自知,在事情变糟时开始数落男人的种种不是。因果相循,伤害往往源于自己的贪欲!
抛开选角不贴这件事(米娅实在看起来不像有物欲的人——事实上其他欲感觉也没有),镜头跟颜都挺好。米勒的眼镜look简直持靓行凶,谋财害命,关键是跟妹子的床戏还这么受【喂
拥有基本理财知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