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记忆与失忆
既然是一部平民史诗,那就让我自私的象写日记一样的写影评吧
第一次看到张晓刚的画是在美院对面的地下室里。那个时候我的人生处于混乱之中,总在盲目的奔走,试图去抓住一切已逝的情感。
现在想来就如同另一个人在另一个次元里孤独又疯狂的奔跑,象一个完全和自己没有交集的陌生人。
今天看向日葵,勾起了我对过往自己的回忆。恍然间发觉,自己的生活不是线状的,而是象破碎的玻璃一样,片状的飞逝着。
而向日葵的故事,如此连贯。
作者的妙处在于,看似把笔力放在了整个故事的铺陈上,对中国式亲情问题深入讨论,但对每个细节的描述同样精道。以至于我在看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处于没触动的状态,整个故事,整个大背景,上一代和这一代,城市的变迁,爱情,艺术。
父亲时隔6年回到家里向阳不愿意叫他的样子
仿如我常年在外工作的爸爸回到家之后我的不适感。总觉得家里多了一个人。 可惜的是,一直忙碌的爸爸与日渐长大的我之间连吵架都没有。 日子在保持着尊重与距离中渐渐过去,之到我离开家上大学,继而出国。我想小姑娘拉着爸爸的手去逛公园的情节在我的故事里终就成为了一个不解的缺失。
地震后所有人在地震棚里做饭唱歌的样子
我想我确实对抗战到文革结束这40年有着一种情节。在我看来这是最激动人心的40年,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讲。有太多太多戏剧性的英雄故事,理想主义,人性折磨可以讲。全部都是最最深刻的。
他们吃饭唱歌的那哪怕一瞬间,我想那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理想国,又如同最初的嬉皮,群居的博爱。 当然,事实上是我这个理想主义者想多了。但是不可否认,在那个金钱还没有象如今这么肆无忌惮的说着唯我独尊的时代里,尚有这样一些瞬间能让人泪流满面
没写完~ 明天再接着写吧~
2 ) 《向日葵》·《昨天》·父亲
《向日葵》,不好看,但温暖。
之前对张杨的了解仅仅是那部《昨天》。成长史,怀旧,时代背景……今年不知道为什么导演们集体拍起了这种片子,先是我们集体温习了一遍贾樟柯,然后有顾长卫的《孔雀》,王小帅的《青红》,再到了《向日葵》,难免审美疲劳。
的确非常平庸。
小向阳窥见久别重逢的父母做爱的一个桥段,烂俗之至。大喇叭里广播毛主席去世的场景,没来由的画蛇添足,似乎有讨好外国人之嫌。少年向阳在冰场对于红一见钟情,是否与某部电视剧有些相似。年老的父亲画即将拆迁的胡同的画面很滑稽,让我联想到《十分钟年华老去》的陈凯歌那段的某些场景……
不说了不说了,
非影评人,实在不必执着于这些。
真实是最尖锐的武器,这部电影可以无聊,但我们不会昏昏欲睡,父与子的挣扎,父辈的理想与我们的无法调和,是我们每个人走过的故事。
尽管孙海英演的父亲太符号化了一些。
想起张杨四年前拍的那部在滚圈里和赫赫有名的《昨天》。
脱去华丽颓废的摇滚外壳,真正深入的形象是贾宏声可爱的父亲。
几个场面永远忘不掉。
贾宏声让父亲去买Beatles的磁带,父亲记不住英文名字,于是偷进儿子的房间画下列侬的肖像,把店里封皮上有这个人的磁带全部买下。
为了不显得“土气”,父亲提着一口气穿上极瘦的牛仔裤和贾宏声出去散步,费劲地一步步往前挪,竭力掩饰撑开的拉链。
贾宏声出现幻觉,认为自己是列侬的儿子,打了父亲耳光,老父亲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非常可怕。
周围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都在不同程度地瞧不起自己的父亲。
其实都懂得的啊,看到这样的电影,看到三毛《守望的天使》那样的文章,几乎会流出眼泪,但转回头就会忘记,斗争仍然继续。
我们太自私了。习惯于爱的理所当然的存在,不习惯付出。
即使你身处异乡,想念父亲,恐怕也仍然是像三毛的文字里写的那样,是“想念翅膀的好处”。
我们的老天使为我们的付出,无法用语言描述,
我们怎就不能牺牲一下,为老天使做些事情,
即便他不了解我们呢。
3 ) 不错的电影,但也有不少遗憾
看完想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儿女,可能就该说它是成功的吧,林海的音乐很好,为片子增加不少温情.
父子间的冲突略感觉生硬,主要是小时的儿子很有些让人生厌,有想扇他一巴掌的冲动,片子的大半部分我是同情于父母.但到后来,儿子突然很懂很通人性了,也比较懂事了,倒显得父母有些"不讲道理"了,这个转变略感不适.在我看来,两代人的冲突,最好能表现得两方都极有合理合情的一面,不要让观众对其中任一方有明显的偏向性,这方面台日韩片做得要好一些.
这部电影里的儿子还是略有些形式化脸谱化的,一个很不乖的孩子,看着比较"触气",可事实上象本人一样的乖乖女同样很反叛,如果能把和"乖"儿子的冲突拍出来也许更深刻内在些.
向日葵作为片名有些牵强,父亲最后的出走也有些蹊跷不合国人"常规"--这代人基本不会有如此"出格"的举动,也不存在出走的条件,也许这是本片最大的遗憾:学西方片、追求故事情节、也想最后再抒一下情,反显做作了.
总的来说很欣喜能看到国内有这样关注人性的片子,为张扬加油.
不知怎么更想看“千里走单骑”了
4 ) 焉了的《向日葵》,缺乏见识的张扬和中国第六代 之二
题记:
当你分割每个段落你很容易发现张扬就像一个拣拾泔水的,他把许多电影的细节偷来搅和进一个大锅,煮成了臭气熏天的猪食,文艺作品所说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在这里被错误理解成孤芳自赏的自我造局,在这种创作心态下人物就成了傀儡。
――――卡夫卡·陆(KavkaLu)
[img]
http://image2.sina.com.cn/ent/m/c/2005-10-25/U1223P28T3D875442F358DT20051025143611.jpg[/img]
生孩子的镜头正在以各种名目出现在中国银幕,除了《茉莉花开》和《太阳和人》负载着人性和政治使命外,大多数是东施效颦。生生不息的意义不是靠简单的生殖画面表达的,张扬造作地制造了这个场景就像最后代表关怀的盆栽向日葵一样,充满了虚假。
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是生硬地套在角色身上,向阳的叛逆以及他和父亲不可调和的矛盾建立在“管”上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在他们这个家庭里我实在想不出对峙的理由,其父亲教育的在那个年代是任何家长都会教育的,至于考大学1987的城里孩子远远没有那么紧张。最后,父亲的出走没有必要的支撑点,那被砸的四合院想表达人文的伤怀却因为没有新的切入点成为自我嘘吁的滥情方法。而电影里所有似曾相识老年生活展示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城市而言)是非常关心的,向阳父亲的孤独有点自我封闭的意思,倘若导演不是这个
作为电影整体格局而言导演根本无力掌控人物合理的逻辑走向,在同院的老刘段落,他的儿子最后就像人见蒸发一样,为了表现孤独的棋局和感怀却有意将中国人温暖的街坊情谊阻隔,在这部电影里的国人充满了猥琐、自私和暴虐的气息。
中国电影现在大多数都有男欢女爱的胡椒面,所以1987的目光就必然投向女孩子,投向一场脱衣服的必然,在导演眼里这往往是苏醒。
我只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类比,我也算是个混子吧,至少在上海我见过的良家女孩在1987年就是一个France Kiss也要想上多时,影片中被设计必须脱衣的场景下女孩子必然是羞涩和避人的,倘若1987像电影里的女孩子半裸着在男孩面前晃悠,那估摸要被父母敲断腿,当然,如果是“拉三”不再此例。
向阳的父亲被塑造得十分原则,可是,我实在不明白一个美工怎么搞得那么像许云峰的爹,为了阐述某种卑微张扬显然是让主观想象堆砌才成一个变形的世界,仿佛中国的父母总是那么粗鲁和幸运,那份承载着小恋人秘密的信就在导演的需要下落到了父母手中,而另一封则必然为了故事而落到向阳手里,更让我怀疑的是不是家长的向阳父亲在1987年怎么可能带着一个女孩子到医院做人流,在那个年代上海做人流是需要单位介绍信,也许首善之区比较仁义,此说有待北方观众指点。
那个年代具有清教特征,影片里用了当年一首后来成为张行谶语的流行歌曲却忽视了87年左右的人文环境,大多数男孩就是女孩真的一丝不挂都不敢随随便便贸然举动,那年头社会舆论压力绝对可以抑止你的性本能,第六代总是喜欢拿性作为手段,可惜往往搞错了时间段。
张扬刻意营造的父子隔阂是那么苍白,弄得每天像批斗会式的,电影需要戏剧矛盾是对的,然而,让所有的事件靠巧合来架构只能说明导演的黔驴技穷,二次掉进冰窟隆、怀孕试纸、枕头里的钱、当代艺术的画、798可以带来的视觉猎奇、神奇的录音机白白直到生孩子都一一可以找出他“借鉴”(或剽窃)自哪里,作为电影你至少要有一份诚意在吧?可惜,张扬以大把别人的素材却硬搞不出一个好故事。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选用了张晓刚的画来表现向阳的成功,作为俄罗斯教学法影响的他们父亲一代,按照他叫向阳画素描肖像的镜头以人的习惯思维而言,他的赞美有可能吗?至少,对于上一代大多数从事架上工作的人而言,王广义、张晓刚之类的作品他们大抵是看不惯的。在798空间里的握手作为一个经历文革忧患的老人是否有些牵强,当然这只是我一个人比较偏激的想法。
还有一个常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年修正)》之前要离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抢房子要假离婚需要耗大量时间,他们似乎容易了一点,当然,为了造局,张扬可以啥都不顾
在130分钟的时间里,我无数次看到别人唯独没有张扬。
就连最后的葵花田都没有王宝民诚意,你有多少东西大银幕上一看便知,除了第五代能够在体制下进行宏大(有险)叙事的能力,第六代除了贾同学,别人还真没有这个能力!
【附录:影片资料】
《向日葵》中国大陆2005
导演: 张杨
主演: 孙海英 / 陈冲
片长:130分钟
奖项:2005第54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2,欣赏性2(假模假样的电影,和贾不能比)
2006年5月8日 星期一 下午23时20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
[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5 ) 沟通的必要
这是一部关于两代人之间代沟的电影。父亲对儿子的管教,一句话来说:“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是一种把孩子当作自己财产的思想,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为什么会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因为父亲的生活被人(上山下乡)错误的引导,所以当获得自由身(上山下乡回来)后,要把儿子的未来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画画。儿子的接受是无奈的,对父亲的服从是不要理由的,而且母亲作为第三方并没有起到建设性的作用,所以儿子和父亲的冷战始终没有停止。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如大多数这代中国人经历的那样,儿子用自己的力量反抗,以求在父亲要求的原则下面获得最大的自由,并且想尽办法离开父亲的控制。父亲的威慑力在一天天的减少,儿子等待完全自由那天的到来。可是当儿子成家立业后,生活依然被父亲的阴影笼罩着,尽管矛盾冲突不再那么剧烈。儿子终于在是否生孩子这个问题上,说出来心中的死结,他希望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最后的结局是父亲暂时离开了儿子,反思过去。
黑格尔说:“悲剧是矛盾双方都没有错,都有各自的道理,只不过由于两者的道理是相互冲突的,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沟通始终是解决双方理解不同的最好的方法,更何况是和家里人。不求对方认同自己的看法,但要让对方理解自己的真实的想法。
6 ) 人人心中都有一棵向日葵
我要说的是张扬的上一部电影《向日葵》,关于父子2代人之间的故事,很细腻普通的剧情结构,讲述生活中霸道强权的老子和倔强憎恨的儿子30多年的故事。让我觉得似曾相识,对60年代末70年代为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很多都在这样所谓棍棒出人才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在我看来,在成长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向日葵,都有他隐秘的痛苦和不为人所知的叹息。
片中老子将这种蛮横的力量一直延续到儿子的成年期,幸运的是儿子在年轻的时候就可以很快成名,可以很快抚慰老人骄傲的心灵,蛮横的爱决定着儿子的人生,“你是我儿子,你就得听我的。”这种20年的霸道教育最终是个成功的实验,反之,要是不成功呢?这种幸运数字在我看来是很难成正比的。
父母给了我们一扇门,然后就给关上了,我们得按他们的方式打开,你别无选择。
2代人之间的沟通是那么不可逾越,而彼此无言的沉默,伤感就有此而生。憎恨的儿子理所当然的坚持着叛逆,这是他唯一的力量。固执的老子用了20年也没原谅曾经背叛过他的同事,人都是要面子的,这种面子有时很轻,有时很重,压抑到最后是生于死的告别时,一切才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老子当然有温情的一面,对猫那么好,因为猫听话,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寂寞,无处表达。坚持住着老房子,坚持着他的那一套思维逻辑,抵抗着迭起的高楼和时世的变化。接受或者拒绝,他也同样没有选择。
老子最后的离开,是用另一种新的抗拒和无力的默认,“逃走”,是为了寻找答案吧。剑拔弩张的关系必须要缓和,出走后的双方都有反思,在我看来,最后,老子赢了,儿子终于心甘情愿的有了下一代。是最终的宿命么?靠时间的和解,人都要变化,都要有改变。这种爱,这种关系是永远都暖在心中,痛在心上的。
感谢老子,用他的那种爱成就了儿子,要是能用更多点的尊重和鼓励的方式,他可能会培养个“毕加索”。感谢儿子,最终成为一个有爱的人,在晴朗的天空下,能更广博的看待未来。
陳沖的表演很到位
奇怪太多評論把這片子拿來比《孔雀》,比得了麽?硬傷沒有,明臭一堆。
张扬的这部电影退步了。
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小鸟叫早早早,你为什么顶着草帽奔向垃圾场~
坚挺的张扬
失忆与记忆:整体性反思
父亲啊父亲
很长的电影,感觉看完了就像看了一部电视剧,与我很有共鸣,映射血淋淋的现实,歌颂下一代生命的诞生,不朽的诗篇,只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 才读得懂,中国,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强大呢?
6/10。每阶段冲突后加一个和解小结,儿时冲突是占据宅院、占据母亲,宁愿挨打不洗裤屎甚至缝纫机、握鞭炮废手来争取个体独立,成年则与父辈安排家业产生冲突,震后树林喊爸爸和沉默看画展两段无需言语的内心感受真切感动,父亲跌入冰湖的温情理解则过于直白,推自行车去断墙处喂猫却落空的小细节点赞。
那个爸爸。。。
很尴尬又很动情,我爸为了和我抢电脑和我一起看完了这部电影。电影里孙海英递给长大的儿子一支烟,我爸当时问我“你也要一只吗”。
导演方面四平八稳,没什么问题;另外,演孙海英的老婆是不是一定要搞得像吕丽萍啊,这老家伙就没人治得住?
陈冲老年演的太差,化妆更是令人发指。孙海英很卖力,导演很投入,被雕琢的痕迹重了些,但我还是落泪了,也许不只是因为这个电影。最后的结局不像中国电影的风格,几个历史事件穿插的太过生硬,还有我想知道在澳洲播放的时候他们能不能理解假离婚和房子之间的关系啊
结尾矫情
向阳。。。。。第6代里算很不错了
那做了盛大的姿态来与众人看,却又处处显出器小来,逊于《洗澡》
这算不上禁片吧?还挺温情的。
这就是典型
60,70后的人能找到感觉。。。
父子关系相当相当相当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