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喜剧+科幻近年多了起来,如名声大噪的动画《瑞克与莫蒂》,去年刚刚完结的《善地》,当然还有本片《上载新生》。 刨去动画,善地与本作都是低成本,高概念的代表,没有采用单元剧的模式,而是十集左右每集不超过半小时的时长,讲述一个紧凑连贯的故事,简直是通宵必备剧集,而本作的导演杰弗里布里茨我也非常喜欢,17年一部伪纪录片风格的《全程直击》惊艳四座,(那一年同样题材的《美国囧案》也相当出色)
但不得不说,布里茨的风格与近年新锐情景喜剧《亚特兰大》,《伦敦生活》们相比略显老派,他还是会传统的在煽情之处添加上令人捧腹的笑料,当亚特兰大第二季深刻聚焦于种族,善地连续两年拿到雨果奖的最佳戏剧表演奖的时候,他的作品像是有些拘泥于形式。 抱着一丝忧虑打开《上载新生》,有很多意想不到,还有着前一秒想落泪后一秒开怀大笑的情节安排,但它将重心放在了爱情上,意识上传年代的爱情,你能看到电影《她》,黑镜S3E4,S4E4的一些影子,在这里永生的世界不是乌托邦,仍然是现实世界的延续,悬殊的贫富差距,有些人打开房门是风景如画的城堡,有些人一个月只有2G的流量,连思考都是昂贵的,女主是穿梭于地铁中的通勤客,男主死于离奇事故,上载后成了现女友的所属物,他们无法触碰到彼此,但仍然产生了炙热的爱情。 这里的科幻概念可能经不起深究,但借助科幻这一独特视角,去探寻人类最本真的情感,无论在未来还是现在,许多事物都能翻越藩篱,熠熠生辉。
总之,这是一部有想象力的片子,尽管脑洞不算大,但确实有些能引发思考。
人的机体消亡后,大脑信息上载云端,并有个独立的场景供其继续 生存,这个设定是可信的。
如果再进一步深入,亡人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真正的生活在人间,和常人一样存在,继续生活和思考。
剧中给了很多硬设定,使湖景里的人被牢牢的控制,完全被囚禁,已经没了身体的他们,思想和意识还被套上枷锁,这样的死后余生,一定是生不如死!
总有一天,人类有能力把大脑上传到互联网,那时,是人类自由飞翔的天堂,还是被老大哥随意操纵的地狱呢。我觉着,云上一定是个更自由,更无拘无束的地方,人类不会接受无处不在的那双眼睛,也坚决拒绝被操控,而人类思维的边界绝对不应该放在社会形态,亲密关系,私有财产等这些现有的世俗的要点上。
挣脱了束缚的人类灵魂,没了生存需求,没了物质的欲望,人类的思想将展翅高飞,这是无边界的,将有无限的可能,这才是死后余生的意义,这将是人类的天堂。
(文/杨时旸)
陈粒在《不灭》中唱道,“如果死后所有人与所有人相见,那么死亡还有什么魅力可言。”《上载新生》讲述的大致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死亡不再是终止、结局与告别,而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开端。灵魂不灭,感觉永存,死者与死者彼此相见,死者与生者也不再真正阴阳两隔,灵魂与记忆被上载到云端,成为一串又一串数码,这些魂魄得以居住在“豪丽禅·湖景”的虚拟世界,享受着像人世间豪华度假区一般的天堂生活。一切都是虚拟的,但一切又都如此真实,保留着肉身形态与一切欲望,但时间与未来得以永恒。这一切可以理解为无尽的享乐,也可以理解为永久的囚禁,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罢了。电子程序终于呈现出了可触可感的天堂,以及那天堂的背面。
如果非要类比,那么《上载新生》就是一款色调明亮版的《黑镜》,但它只是有着比后者更轻松的叙事语调,它幽默、滑稽、塞进了大段大段的爱情戏码和插科打诨,但背后指向的拷问却仍然是与《黑镜》有着如出一辙的冰冷。它确实像极了《黑镜》中《圣朱尼佩洛》的故事,有关于身后事的数码解决方案,人类告别死亡的渴望以及这终极梦境所衍生出的无尽问题。
《上载新生》的写法是标准的科幻/反乌托邦叙事模板,一条线索有关于一件悬案的调查,另一条线索则在围绕、服务于此的同时,展现未来世界的一切怪诞、新奇与恐惧的景观。一条负责推进故事线,一条负责呈现世界观。男主角内森是一家创业公司的合伙人,一个出身贫寒却极具天才、形象帅气的程序员,他们开发了一款可以让人们负责上传自己的软件,触动了庞大的利益。一天晚上,他死于自己那辆自动驾驶汽车故障引发的车祸。他的富二代女友是个控制狂,在他临终时刻将其上传到了著名的“豪丽禅·湖景”,这样一来,内森的死亡就被消解了,他仍然得以享受“生活”,而女友仍然不会失去这个男人。在那里,他一点点适应那个亦真亦幻的数码世界,同时却爱上了虚拟世界里的客服姑娘,而他自己的死亡事件却也愈发扑朔迷离。
如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数码世界里,那些讲述着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之类的设定愈发难以打动观众,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就生活在一条与科幻世界的相切线上,这就愈发考验着科幻/反乌托邦故事的呈现能力。《上载新生》确实是一个并不新奇的设定,而更尴尬的是,如今也已经难以出现什么让人有惊奇感的设定,毕竟未来已来,人人都是最苛刻的科幻故事批评家,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载新生》仍然将那些未来景观呈现得别有生趣,它用了一些异常简单的方式去渲染那个未来异世界——可以通过旋钮调节、选择的四季与天气;那些看起来真实无疑但总能发现破绽的周遭环境;bug攻击之下,完美的人体形象退化成粗糙漫画风格的小人儿……导演刻意选择了一种呆萌、幽默甚至有些孩子气的方式去呈现这一切,这是欲擒故纵的巧妙手法,刻意酷炫如果不能达标,注定会引发群嘲,但放下身段,却能有效化解人们的苛刻。除却那些对未来云端世界奇异景观的书写,《上载新生》还在那些搞笑和爱情之间埋伏着众多严肃的话题,客服人员对于被上载者的随意拨弄;上载者与在世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虚拟世界云端中的残酷的阶级分层;看似到处流着奶与蜜的天堂背后其实隐匿着的黑暗、剥削与倾轧……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一直有着明显的社会批判倾向,但只不过故意不做展开,它们点到为止,短促的出现,又旋即隐没在鲜艳又炫目的数码世界背后,犹如当下这个现实世界的镜像与隐喻——你可以看见贫穷,无助和绝望,但视角随即就会被流光溢彩的消费主义展览吸引,忘记那灰暗的一切,甚至怀疑那一切是否真实存在。如果“老大哥”降临在这个世代,他也会学着变换一套话术,毕竟相比于《1984》中的铁与血,《美丽新世界》中的方法论不是更易于操纵和实践吗?无需强迫,大把的人自动上钩,主动配合,还以为自己是自由的。《1984》的成本太高了,而《美丽新世界》则有着显而易见的盈利模式,难道不是吗?
《上载新生》中的一些拷问确实被爱情故事软化也冲淡了,但它也仍然保留着一些尖锐的东西,比如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关于记忆与死亡。某种程度上说,记忆定义了一个人,它决定着我们是谁,对于记忆的删除、植入与篡改意味着对一个人精神意义上的消灭,在某个角度上,记忆几乎等同于灵魂。而这个故事就在向人们展示如果记忆可以被提炼成数码与程序,它在最初给人类带来悸动之后,注定会即刻引发不可逆转的灾难。而死亡则是另一个话题,它关乎于人的“有限性”。人类的一切欲望、梦想、肉身与精神上的进取与怠惰,都在于我们确认自知自己的有限,生命进度条的终点就等在那里,而我们以此为度量衡量取万物尺度,但记忆与灵魂的上载云端取缔了生命的终点,让有限变成了无限,它看似完成了一种人类梦寐以求的终极梦想,却也因为无法解决人性内在的冲突而愈发将人陷入扭曲的境地。更何况这上载之后的人生到底是谁的人生,属于上载者自己还是属于现实中付费维护的未亡人?上载后的人是一种数码资产,还是真正意义的人?这一切几乎都无法回答,如果这一切成真,那打破生死界限,记忆可以随意篡改,精神可以上载后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那是靓丽的怪胎,是美妙的噩梦,是人们在得到之前注定孜孜以求,得到之后终将避之不及的黑暗新世界。
(本文首发 北京青年报 专栏)
从出车祸情节开始就感觉离谱了,男主就算是失去了记忆但是为什么在被人提醒谋杀后一直不警惕,到后面那么多线索出来后就完全和女主谈恋爱去了,那个亲戚调查侦探的角色的动机来的莫名其妙死的也莫名其妙,还不如单纯就写男主upload后和女主单纯的爱情故事。Lakeview中遇到的退伍军人和小男孩也不知道写出来是干什么的。
我能说整部剧感觉最好的角色居然是Ingrid吗,至少我看他没有一直想打人的冲动。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陀螺电影
意识永生是什么体验?
小时候曾经看过一部由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科幻片《机器管家》。电影的结局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问号,以及于铭记至今——活了200年、意识本可永生的机器人男主,最终却在自己的体内注入血液,体验人类的“死亡”,自主选择走向生命的尽头。
从古至今,人类就在追求永生,在意识到永生的不可能后,也不会停止幻想死后的世界。天堂也好,冥界也罢,反正“好人”注定会在一个比现世来得更加平安喜乐的世界里,延续灵魂的长度,接受后人的祭奠。
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相信这套说辞呢?如果能拥有永生的机会,又有多少人会像机器管家那样甘愿放弃,选择死亡?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反的活法。
亚马逊不久前播出的新剧《上载新生》显然给出了另一种答案。永生在这部剧里,既不是祝福,也算不上诅咒,只有两个字——无聊。
古人还是失算了,他们一定想象不到,死后意识永生的世界,竟然会比现实世界更加无聊。
未来即便科技再怎么进步,它们都必定掌握在资本资本控制下,而我们只会在消费主义的支配下越活越乏味,越活越无趣,甚至比今时今日活得更加乏味、丧失想象。
剧集的背景放在2033年,那时候,意识上载的科技已经被全社会广泛接受。人在身体死亡之前,可以选择把自己的大脑给熔了,将意识上载到云端虚拟现实世界里继续存活,获得“新生”。
致力于将意识上载这项技术开源化的程序员内森,长着一张“美剧咖版阿汤哥”的脸,在洛杉矶是不折不扣的浪荡儿。
他正在开发一款能让每个普通人创造属于自己的“意识上载世界”的软件。软件一旦面世,就能打破几个大公司对这项技术的垄断,让资本迎来重新洗牌。
眼见着就要登上人生巅峰,内森却因一场事先安排的阴谋,遭遇了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伤势严重的他倒也不是救不回来,此时,全剧的第一个悬疑点上线:
迷迷糊糊的内森被女友英格丽控制着,莫名其妙放弃了肉身,把意识上载到了虚拟世界。操纵一切的财阀富二代女友似乎和内森的意外有着干系,而内森死后的每一笔开销也由女友承担,这让他变成了女友的“私有财产”。
说到“开销”,就是这个云端虚拟现实世界的本质设定了。在这个虚拟现实的“湖景酒店”里,宛如郭敬明笔下的上海,“每走一步都是钱”。
虚拟的食物、衣服要钱,虚拟的活动体验要钱,山庄里常常会充斥着各种广告。一旦云端的巨额费用被现实中的人拒付,那么身处其中的人的“感受代码”就会被删除。
这种封闭的、单向度的体验模式,类似于古早年间庄园题材的页游。住户在非常有限的范畴中,把自己的每一点欲望自动输送给科技公司,从而让它赚得盆满钵满。现实中的阶级也被挪用到了云端,换算的方式就是流量的逻辑,云端服务器的空间全由阶级高低分配。
住在酒店高楼层的有钱人,每个月可以享用无限流量。而住在酒店地下楼层的穷人,每个月只能拥有2个G——如果让你每个月不能眨眼地呆坐718个小时(如↓图),然后有两个小时能看场电影,你能忍吗?
在这里,中产阶级内森过着一种类似于“数据养老院”的生活。他不能离开酒店,况且人死了也不用工作,每天就被圈养着,还和自己的客服诺拉聊天聊出了感情。
客服诺拉被公司指派为内森的专属客服“天使”,帮他解决各种在酒店里的技术问题和情感问题。在现实中,诺拉只是公司分部的一个小员工,平时生活极度乏味的底层工薪族。而努力工作的理由,就是为了赚到足够的钱,让罹患癌症的父亲在死后能过上虚拟人生,然而她的父亲却想在死后与早逝的妻子在“天堂”相守。
诺拉与内森在和彼此的相处中,慢慢擦出了爱的火花,上演着有点肥皂剧走向的“云端情人”戏码。实际上,如果要以严苛的眼光看待这部美剧,可能就是三分注水、三分狗血、四分漫不经心。有评论指出,这部美剧就是一部“科幻偶像剧”。
但另一方面,《上载新生》好的地方,就在于其中诸多世界观细节的呈现、情景喜剧类型的引入和抓人的节奏感。
为了增加云端虚拟现实世界的说服力,剧集在现实世界的这条线里加入了很多支撑性的科幻设定。比如汽车无人驾驶、无人快递、手机被隐匿在人体、共享单车自动泊车等等。这些点子让剧集的世界观构建更加真实,同时也和《黑镜》撞了不少梗。
比如死后意识上载的点子撞了《圣朱尼佩洛》,现实中无处不在的给人评分的机制撞了《急转直下》。
而在这些设定的背后,则是“疲乏的未来”。简单来说,导致《上载新生》里的生活如此无聊的罪魁祸首,就是资本。现实中的贫富差距与云端虚拟现实世界的贫富差距,在剧中成为了一对鲜明的镜像,摆在我们面前。而后者比前者更恐怖的是,死后的人生被彻底异化成了可被操控的数据。
意识在上载、被数据化后,人权也因此变成了“数据人权”。那么一旦云端的“数据人权”被倾轧,现实中的社会被操控,我们又能有什么办法找到出路?似乎没有任何办法,现在没有,未来更不会有。
垄断科技的资本家在未来成为了最终的统治阶级,他们按部就班地翻云覆雨,操控着让未来产生变化的政治方案。而急需金钱又无力赚取的底层人民,先不用谈能否拥有反对的权力,因为他们连观看的权利(流量)都已被剥夺。
曾经,在托马斯·莫尔最初的乌托邦想象里,未来的图景之一是废除货币和私有财产。这个荒诞的古老理想,可能是救赎《上载新生》中那个“疲乏未来”的唯一途径,但它被早早堵死。
在消费社会下,高度发达的科技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其他新的出路。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连《头号玩家》里那种二元对立的VR乌托邦都等不来,只能等来一个空间更为狭窄、生活方式更为无聊的未来。
《上载新生》没怎么用力,就非常清晰地拍出了这些层面。从这个角度上说,这部剧集的表达还算挺切实的,它虽然采用了一些类似于《黑镜》中出现过的高概念设计,但它并没有把力用在黑色反转上,也不想表现出一种未来与当下的“极端差异性”。
如果说《黑镜》告诉我们科技导向着无比黑色的未来,那么《上载新生》则是在告诉我们:未来可能并不会和当下有什么差别,科技的发展也并不会给我们带来预想中的差异。
生活的表象也许会变,但本质上却是停滞不前的。再伟大的科技革命,最后也不过就是演变成默不作声割韭菜、温水煮青蛙。身在锅里的青蛙一时半会感受不到温度变化,被割过的韭菜下一轮还是是春风吹又生。
这是一个隐私几乎已经不存在了的世界,所有人都在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方式去翻阅他人的记忆,只有在实在有碍瞻观的时候才会用“海浪”等遮掩。追悼会也变得像是场欢乐的party,念悼词是网上搜索来的简单词条,忆往昔也变得更加直接,直接到把过往的记忆直接随机秀给所有人看…
上载之后就更不用说了,生平经历变成了一个个视频文件,放在服务器里等待审阅似的。而且电脑也是大咧咧的从不锁从不关,任谁都能来机子上操作。就算记不起来的久远记忆也有专门的理发室样的房间帮你回顾录制…客服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以权谋私,浑水摸鱼等等大有人在…
购物时的提醒及针对性的建议其实现在已经初见端倪,抖音,淘宝,大众点评等APP也都在各自收集使用者的信息,片中只不过更明显更直白了。还是和隐私有关系,因为他们的播放是以公放的形式,而没有对客户的隐私进行保护。
而且“性”在片中也变得更加(个人理解)的开放了。女儿和爸爸聊天的时候就会提到这个人是肉体关系而另一个人是精神恋爱。在美国能不能这样聊不太清楚,但在国内的环境下想这样聊估计还得有那么一点距离。
而“背叛”则是剧中穿针引线的那根线。整个剧情都被背叛所串联,到最后才略略揭起了一点点面纱,填了前面挖出来的几个坑,但我感觉还有很多的坑没有填上,这让我更加期待后续剧集的播出。
剧集长短不一,内容自然也没充实到哪儿去了,十集,一晚上追完,只能感觉意犹未尽。有几集之间我甚至觉得是不是少了点啥,剧情的跳跃让我有点连贯不起来。至于其他打低分的人们,我个人觉得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不一定要强求。
低配版汤姆克鲁斯与云端养老院的故事
ingrid is the only reason i give five stars. she live hard and love hard.
refreshing! 总算有个让我眼前一亮的剧了,四星。选曲加一星。
题材不算新颖,但是在老题材中加入了很多新想法。人在临死前可以上传到虚拟世界,从而实现永生。两个相差70岁、在现实中不可能相识的人可以在这里聊天并成为朋友。但这里仍然有贫富差距,有的人能住48000平米的豪宅,有的人一个月只有2G流量。看书只能看5页,想读全本就得付钱。想要书、衣服,甚至生殖器都需要花钱。人们在现实中毫无隐私可言,超市知道你缺铁,甚至知道你戴什么尺寸的避孕套。人们在虚拟世界更加没有隐私,你的一举一动都能被工作人员看到,打开隐私模式也无济于事。这些霸王条款再流氓你也没办法,因为你必须接受条款才会给你上传,否则你就只能选择死亡。花钱就能看到名人的视角,就能黑进别人的手机摄像头。你可以在虚拟现实和别人约会,但对方可能是男扮女装……这些现象很可能会在未来发生,或者正在发生。
给你花钱的才叫真爱,不充值的都叫白嫖。
wow 一天看完 不能更期待 是很黑的喜剧 喜欢。ingrid这样的女朋友真的是太悲剧了 。不被喜欢 付出一切 注定悲剧。男主角小狼狗一样的绿眼睛能杀人
心疼白富美。
一个坑挖得太深,用了十集的时间还没看到端倪…人物脸谱化严重,女二简直就是个white trash,女一一副苦大仇深样,越看越烦(一个网络客服不好好工作整体给公司搞破坏)。整部剧唯一三观正一点的就是女主父亲,人死了就该入土为安,变成AI被豢养在虚拟世界有啥意义?
(男主狗狗眼和微笑简直把我心都暖化了…)现实与虚拟的爱情邂逅无法见面的遗憾,生死相隔才让凄美的故事更打动人心…数字永生拥有了所有的物质享受与现实朋友亲友关系的人际疏远却难以填补内心永远的孤独…PS:白富美妹子真是真爱……给钱还把自己命搭进去了…
拍得很有新意啊,不错不错,第一集女朋友在车里和男主怎么动就是不露点,很有黄牌大贱谍的feel😂😂😂
黑镜概念大合集,比副本好看!而且概念到最后一集也没有垮掉,抛出了新悬念。
黑镜+赛博朋克+虚拟爱情甜蜜cp+资本控诉,慢节奏更轻松,矛盾铺垫不会那么强烈震撼但更舒适更细水长流。除了尺度有点小想不出什么缺点了。非常喜欢这个口味。
《黑镜》某集的加长版
我特别不喜欢在精彩有趣的背景设定下谈纠结的爱情这种设定,即使说虚拟爱情确实值得探讨,我还是更想看到更多科幻和悬疑的部分,况且女朋友是真爱他啊,感动我了,心疼。
这个年代,大胸细腰翘臀长腿的金发妹人设已经再也不可能成为女一号了:)
女二才是真爱啊
结局真的是让人心疼白富美😭有没有搞错?!!编剧出来挨打!!!
圣朱尼佩洛即视感,男主好几次让我联想到布拉德皮特。虽然英格丽她矫情做作,控制欲极强,但她还是害怕孤独害怕失去,最后为了男主上传了自己,也算是爱的深沉了。
虽说我不太能赞同这个设定,创意也不算多新锐,但是组织起这个创意的各种点子和细节真的是有趣。如果角色更有趣一点就好了,太普通了……当然细节有趣也很厉害了。
还挺好看的,有些搞笑,轻松,又让人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