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大概是30年前了,完全是一种沉浸式的观赏,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感觉,真的是随着安建军的心情起伏,或开心,或失落,或愤慨,或怯懦,或紧张,或坚定,而且一度我觉得我就是安大傻子,或许我的性格跟他有些相像,当时我从农村的奶奶家回到城镇的父母家,对外界有些敏感和胆怯,而且周围人听不懂我的方言,我也有时听不明白周围人的话,没有朋友,长得又胖胖憨憨的,于是被周围的小朋友们集体欺负,爸爸妈妈对我来说也比较陌生,之前每年见过几次而已,而且他们的脾气都不太好,比起带我长大的奶奶要急躁的多,从而导致我更加内向胆小,现在想想真得很可怜当时的自己。
就在刚才,偶然看了头条里推送的我的九月,那种感觉居然还在,我好像和30年前的自己梦幻联动了,又见到了30年前的那个敏感脆弱的自己,又体会到了他内心的怯懦紧张和不知所措,又想起了曾经身边的那些跟剧中人物神似的小伙伴儿,有像刘庆来的,有像雷振山的,也渴望有个高二傻子一样的老师做我的朋友。
三十年过去了,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有了两个可爱淘气的儿子,人生虽有诸多不易,但总体还是令人满意的。回首过往,我想对三十年前那个手足无措的小男孩儿说,别怕,相信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的九月》是一部非常棒的儿童电影,值得向中小学生推荐。它反映了这一阶段的孩子遇见的现实问题——那些胆小、害羞、不善言辞的孩子不被重视、被他人抢去荣誉、想要将事情做好但总是缺少点儿东西……这部影片回答了孩子想要什么。
孩子想要什么呢?
片子中,安建军将钱捐出,却因为害羞,善良的举动被当作是他的朋友所为,报社的报道、学校的表扬、邻居的夸赞都统统给了朋友。这其中的失落和难过对他的伤害极大,其实,他并不想要奖励,更多的希望如实报道事实的真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真实是重要的,这影响了孩子是否诚实;若是一次极大的事件给出不真实的回应,信任和诚实在一个人心中开始崩塌,对孩子而言这种伤害和冲击会更巨大。
这样的事例发生在表弟身上。表弟上小学五年级(小学期间,具体年级不记得了,应该是四五年级),一次和朋友在外面玩儿,表弟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失主的一些证件和现金。表弟打开看后,决定交给附近的警察。他和朋友一起去派出所,路上他的朋友说“钱包给我看看”,表弟将钱包给了朋友,之后钱包一直在朋友手上,直到交给警察。
失主来了,得到的信息是两个孩子捡到了钱包,送到派出所。失主住在附近,和表弟朋友的父亲相识,表弟的朋友家境较好,表弟家境一般。事情的结果:失主对表弟的朋友大家赞扬,并请他们一家吃饭,对于表弟只说了声谢谢。钱包是由表弟的朋友交给警察的,问是谁捡的钱包,答“我们”。
回家后,表弟非常难过,真正捡到钱包的是他,决定交给警察的也是他,但因为不是他亲手交给警察的,他们全都误认为这一切是另一个人做的。他窝在角落里一言不发。
得知了事情真相的姨父姨妈抱怨着、安慰道,“你为啥要让人家拿”“好了,放宽心,别想那么多”“下次长点儿记性”……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在我有限的经验里找不到合适的话,什么都没说,只在心里记下。
看到这部影片时,这段回忆立马浮现出来,表弟的难过、懊悔、伤心挣扎着,我懂却无解,想让他看到这部影片,让他自己寻找答案。这部影片呈现了和他面临同样境遇的孩子,这个孩子和他一样懊悔、难过,相同的境遇能缓解他内心的痛苦;抢占他荣誉的孩子心里有着歉意,这让他看到对立体的内心,会使得他生出宽容感,增强他的包容性和同理心;高老师的信任和鼓励、同学的关心这些美好的情节会让他对真实和美好依旧充满希望。
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呢?
在我看来,孩子需要真诚和引导。
在孩子的观念中,有个基本的准则——非黑即白。那些孩子虽然害羞胆怯,他们也有自身的准则。当与他们的看法没有太大偏移时,他们只是笑笑。若是背离了他们准则,困惑会萦绕心头,若是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心上的真诚和信任已经出现裂缝,裂缝越来越大,直到崩塌。
这部影片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其实老师和家长也应该看看。高老师的信任和引导使得安建军逐渐自信,敢于努力和表达,最终他一步步克服弱点,品尝努力的成果。
真好~
了不起的国产儿童电影。运动长镜头、摄影调度考究、剧本细腻生动。最惊艳的是主题并没有局限在儿童视角,在中国特色的集体主义教育中,安大傻子是个例外,是个真实的孩子,而融入集体则是他最大的成功。可集体主义里塑造和表彰的三好学生,却永远都是刘庆来式的表面好学生,当年的张国立也是鲜肉一枚啊
那时候的北京再也没有了
学校就看过N次,每遇到还是会看....国产儿童片最佳,没有之一
那是我的童年,那是我心中的英雄
想写些什么,但是又不知从何起笔。安大傻子是无数斗不过绿茶婊人精班干部同学们的缩影,天赋也许在我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时候 就被所谓的老师 埋葬了。
几处配电声的镜头很有点法国新浪潮的味道,在这个意义上它超越了儿童电影。希曼。童话大王。顺口溜。游戏机。宽街小学就是现在隔我一条胡同的僧格林沁祠。安大傻子住的大杂院应该位于隆福寺一带,他们放学总是经过什刹海可绕了一大圈。校长讲话时距亚运会5天,接着安大傻子想找老师变成了7天,穿帮。
孩子们真有灵气,特别是兄妹俩真招人喜欢,自然真切,朴素清新,这才是好片儿。
久违的亚洲雄风和团体操,甚至演员沈丹萍,把我们带回90年代最中国的北京,那个现在只能定格在电影里的记忆里。张国立一句“我的朋友怎么可能是个胆小鬼”只能说这是一部魔性的电影。有时候,大人未必看重的,在小孩心里就是唯一在乎的事情了…
那时候的北京最美了!
说起张国立,想起小学的时候是被组织看过这部电影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因为这部电影对北京充满神往!!!
把儿童之间那种交往细节表现了出来,还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是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真好看!编、导、演、摄都棒极了。可惜那样的时代、那样时代的那样的人们,都一去不复返了。严重推荐。
安大傻,大榆树小学,亚运会,熊猫盼盼,红领巾,灯笼裤,小胡同,四合院儿,院子里的蜂窝煤炉子,夏天的西瓜,小霸王学习机,跳皮筋儿从膝盖跳到欠脚儿大举,偷裤子,好多按钮儿的自动铅笔盒儿……第一次看这片子的时候我才六岁……太怀念了……
中国最牛逼的儿童电影,我敢说没有哪部电影可以超跃此片!~
全国的三好学生都是一个鸡贼样,但北京的傻子傻出了风格。
当刘庆来撕心裂肺地喊出:下次,哪里还有下次!的时候,他肯定没想到,还真他妈有下次,并且这个下次搞大了
万万没有想到,大老远跑到资料馆来受了一个半小时的爱国主义教育。
永别了的大杂院儿,永别了的鸽子哨儿,永别了那个九月,永别了最纯的北京,感谢尹力为我们土著留住了永别了的那一切北京细节。
亲爱的孩子,我怕你忠厚老实受人欺负被人骗;亲爱的孩子,我怕你精明滑头善于专营流于算计。同龄孩子叫你“大傻子”,我愿你大智若愚,虚怀若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