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唯导演的《天籁梦想》看过有五六天了,但现在回想起电影,每一张面孔、每一处细节都历历在目。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在我的脑海里打下这么深的烙印,久久不能忘怀?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天籁梦想》是一部独特的电影。中国没有艺术院线,电影院的市场化程度很高,为了迎合市场,不管什么题材的电影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商业元素在里面,或找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或者是讲一个具有商业性的故事。但《天籁梦想》就是这么任性,完全走在另一个极端,演员方面,几个主演除了主唱的女孩外,都是盲校的盲童,最大程度的贴合角色,而那个主唱,其实导演张唯本来已经确定由故事原型的那个藏族女孩出演,但临时由于某些原因这个计划流产了,导演只好找了现在的主演,演员方面没有流量明星,却有着比流量明星好很多倍的表演。
在故事上,《天籁梦想》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故事原型——几年前几个藏族小朋友登上东方卫视的某档选秀节目,用天籁般的歌声感动了现场的观众和评委。张唯导演在剧本创作之初实地考察,联系到了当时参加选秀的小朋友,做了大量的采访,力求电影能显得写实,为此放弃了更有戏剧性、更能博取观众同情的叙事手法,整部电影没有太多的悲欢离合、刻意的煽情,导演用冷静、客观的镜头,聚焦四个盲童横跨几千里,到深圳参加歌唱节目的故事。这样的处理其实是最棒的,残疾人需要帮助,但残疾人也是最敏感的,他们不需要怜悯和同情,将这样的情感强加给他们,在我看来本身就是对残疾人的不尊重。
在这样的创作初衷下,《天籁梦想》竟然还是做到了意外的好看。
首先是四个少年瞒着家长和老师,踏上未知的旅程,前半部分的“探险”中,有很多暖心的戏份,也有不少能鼓舞人心的桥段。因为小演员们都是盲人,在整部电影中他们的表现都是日常的表现,电影中碰到的困难也都是盲人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先是因为拖拉机翻车,让他们坐拖拉机去拉萨坐飞机的计划失败,接着下定决心徒步,又险些迷路,在经历种种困难之后,四个小伙伴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军心不稳开始有人打退堂鼓……电影这部分很像公路片,也极具代入感,观众会不由主的被牵着走,他们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路程这么远,怎么才能到拉萨呢?好在他们没碰到坏人,碰到的都是热心肠的朋友,其中有鼓励他们的放羊小哥,有让他们搭顺风车的农机车,也有英姿飒爽的哈雷车队,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目的地,把四位少年送到相反方向的拉萨。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其实很温暖也很感人,
其次,后半部分的对立和碰撞,给电影带来了十足的张力。原始的西藏和现代化的都市深圳,距离不仅在于各自的地理位置,更在于理念不同、文化冲突。四个少年作为一个小团队,一心想着共同登上梦想的舞台。没想到导演只让主唱登场,于情,节目组的导演确实让人有点接受不了;于理,其实也没问题,慌乱中四个少年的表演换谁都不会满意,节目组导演顶着领导和收视率的压力,只能冷静的做出选择。这部分导演张唯没有表达出过多的主观色彩,只是把事实摆在面前,用深圳的各种城景,和前面西藏的景色对比,用西藏来的小伙伴们和电视台里的人做对比,用小伙伴们荣辱与共的决心和节目组导演试图拆散他们四人做对比。此时,电影已经无需有自己的立场,观众自己就能从电影中体会更多。
当然,电影的核心,表达的是四个少年对梦想的追逐和坚持,并最终实现梦想,登上舞台的故事。梦想总能给人带来鼓舞和感动,这也是《天籁梦想》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其实每一个看完电影的观众,都不由会思考一下,四个盲人少年都能勇敢的横跨几千里去追梦,而我们自己呢?是不是早就把年少时的梦想抛到了九霄云外,在漫漫人生中,每走一段路其实都应该回过头总结一下,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而电影《天籁梦想》无疑就是能够提醒你回望自己的一部作品,也是贺岁档难得的适合带孩子一起看的好电影。
这部电影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毫无声息,对于文艺片,票房也不太友好,但还是要强烈推荐一下,不为别的,只因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作品。
这是一部描述藏区盲童梦想的电影,其实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就有不少描述藏区题材的作品,比如《金珠玛米》、《冈仁波齐》、《七十七天》等等,其中后两部电影在如今这个市场环境下所获得的票房,可以说是创造了不大不小的商业奇迹。而《天籁梦想》的风格,虽不像《冈仁波齐》讲述了庄重的朝圣,但更像是《七十七天》那样,一人一车横穿羌塘无人区,但本片的特殊性在于,电影的主角,是一群盲人藏区孩子。
《天籁梦想》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群盲童为了给同伴治疗眼睛,为了实现唱歌的梦想,偷偷从盲人学校跑出来,飞到深圳参加电视综艺节目,经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后圆梦,用歌声感动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伙伴也接受手术治疗,重见了光明。
这样的故事,算是励志电影吗?算,严格意义上来说,电影的故事涉及到平民上综艺、梦想实现的元素,说是俗套也不为过,但特殊的地方,本片的主角们可都是一群盲人啊,就连饰演几位盲童的演员,也是真正的盲人。
盲人题材、藏区地域,决定了这部电影小众,也决定了真诚。
电影让人想起了当年娄烨的《推拿》,《推拿》的躁动与《天籁梦想》的平和,二者完全不是一个类型,而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在于,作为讲述盲人的电影,电影并没有夹杂任何多余情绪在里面,没有提倡关注弱势群体,没有突出社会底层博得同情,更没有廉价的反衬社会不公。电影只是在讲述一群特殊群体的故事,而且都是从盲人的角度来深入盲人的世界,是一部“可以听见的电影”。
《推拿》用模糊失焦、闪烁的背景光来描述盲人的世界,而《天籁梦想》则是以第三人称温暖的镜头,镜子影像甚至漆黑一片的主视角还原盲人的生活。刻意放大的背景声是该片的特殊之处,哈雷摩托的发动机的声音,风铃摆动、脚步声,汽车发动等等,当然还有穿插电影的主题烘托——那美妙的歌手,让观众更多的从听觉上去感受盲人的世界。
《天籁梦想》的故事非常简单,但正因为电影的风格化很重,且表达方面意象化很重,还是精神层面的属性。整部电影温和平淡,长镜头居多,缓慢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这是一部平静的不能再平静的电影,就像一面湖水,时不时的激起波澜拨动观众的心弦。在电影中角色与社会的不断冲撞中,来自天籁的盲童与哈雷摩托车手的相遇,容纳于其中的就是典型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冲突,观众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巨变下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部分,从而激发思考和获得启示。
没有任何说教的意味,就是真实的记录,故事发生在藏区,也没有高举高打的传播佛学,电影外在甚至没有任何佛教的影子。电影的剧情发展和情节走向是深入人内心的,用镜头语言去甄别角色的状态,感受内心的波动。因此欣赏这部电影要拥有一颗极为平静的内心,简言之,《天籁梦想》是一部拥有极高精神属性的作品,其内核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那种平静修为。
回到开篇,《天籁梦想》是一部纯粹的艺术片,绝对不适合休闲娱乐,在这个商业化的电影世界里,算的是非主流,但电影拍出来就有相应的受众,相信这部特殊的盲人题材作品会让一些观众照见心灵。
盲人习惯戴墨镜。
普通人在生活中偶遇盲人,看到最多的是盲杖,很少看到眼睛。
墨镜就像一条无形的河,盲人在河的那边,我们在河的这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跟盲人之间没有窗户,同情心肯定是有的,但心灵彼此不灵。
《天籁梦想》的导演张唯,把镜头对准盲人的眼睛,不戴墨镜的盲人的眼睛,跟着他们拜佛、上课、组团、出发、一路跋涉、坐飞机、去海边、做节目、上电视。
他用镜头替我们的眼睛,去跟每一位盲人交换心灵。
他希望观众懂,不交流的同情是歧视,不舒服,没结果。
当栏目导演安排盲童卓玛脱掉藏袍,穿上露肩装,化上明星妆,走上舞台,而卓玛一声不吭就放弃的时候。
我能感受卓玛的愤怒和失望,一个为收视率而消费别人梦想的节目,甚至都不能坚持选手的本色了。
当一直戴着墨镜的尼达校长,最终在真心的掌声中,摘掉墨镜,面对观众,双手合十,鞠躬致谢。
那一刻,我知道他的心灵在说:文明也是光明。
【备注】
若纳税有作用,则同情无意义。
特别是当我们计算“同情”的成本之后。
你知道你们公司或者单位一年需要缴纳多少残保金吗?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装得下高山,装得下大海,装得下蓝天,装得下整个世界。我的眼睛很小很小,有时遇到心事,就连两行泪,也装不下。”这是不久前笔者在一家主流纸媒上看到的一个8岁孩子的诗句,题为《眼睛》。
“四个藏族盲童,从藏南珠峰脚下出发,身背着家乡产的梨子,跋山涉水,一路走到拉萨,从这里飞到更遥远的深圳,实现将藏族的天籁之音唱给所有电视观众们听的梦想,以及重见光明重见世界的梦想……”这是笔者刚刚在影院里看到一部电影,名叫《天籁梦想》。
两种表达方式,两个文艺作品,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这些大人们为之动容,震撼!动容,不止因孩童们纯洁的心灵深处,映照出对世界的美好看待……震撼,更有对电影创作者们对藏族盲童一颗颗纯洁心灵的真实写照,还有对这一段为梦想远走他乡之路的可叹可敬!
与大成本商业片不同的是,《天籁梦想》有着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拥有可以调动所有观众心灵的脉络走向,让人们随着四个藏族盲童的艰难却快乐的脚步,一步步踏出藏区,一步步走近梦想。四个孩子,只有一只眼睛可以模糊看见眼前的景象,仅凭着他们对唱歌和“可以重新看见世界”的梦想和渴望,便敢于向远方出发。地图上近在咫尺的距离,是孩子们乐观纯净心态的真实写照。更是对藏区蓝天白云下,一颗颗真挚童心的赞美。
影片创作者,没有在拍摄上使用那些花哨的技巧,没有特效大场面和刻意地煽情烘托,多的只是对四个非职业小演员们的真实描写。看看他们乐天派一般的天真笑容,听听他们爽朗动听的笑声,跟着他们走一走险些掉进湍急河流里的险路……相信没有一个观众,不会为孩子们的纯洁和乐观所打动。
大银幕上,每一帧藏南天地的如画美景,都时刻映衬出孩子们干净的内心。看不到美景,艰难险阻自然也不会打断他们的决心。特别是最小的那一个名叫格桑的小孩儿,每每勇敢地比划着去深圳的方向,总让人鼻尖酸酸的,更会让人有会心的微笑。
同样是关注盲人,注视弱势群体的作品,当年影响力不小的《推拿》走的是更加现实和灰暗的路线。而《天籁梦想》则有着光明和积极的方向和动力,因为每个未经世事的孩子们,都有颗纯洁的心灵,在他们的心里,世界如天空般纯净,发生在这世上的故事,也如他们会哼唱的天籁之音般动听!
而这部“小作品”《天籁梦想》也如片中的孩子们般,似一股清流,在这个商业气息浓郁的新年贺岁档里,给观众们带来“欣欣向荣”的心灵享受,不是吗?!
藏区题材电影,一直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里最神奇和热门的一脉,仅去年就有张扬《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杨蕊《金珠玛米》,赵汉唐《七十七天》等片子面世。最近有幸提前观影的《天籁梦想》有些不同,它是一部简单真诚的电影,小成本,以情动人,听说1月9日终于要上映了,期待会有一些同样真诚的反馈。
《天籁梦想》故事不复杂,片子也不长,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一群盲童为了给同伴治疗眼睛,为了实现唱歌的梦想,偷偷从盲人学校跑出来,飞到深圳参加电视综艺节目,经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后圆梦,用歌声感动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伙伴也接受手术治疗,重见了光明。
片子前半部分孩子们离开位于藏南地区江孜的家乡前往拉萨,一路走走停停,跨越高山大河、村庄牧场,就像一部简洁的公路电影,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四个人只有其中一个人有一只眼睛勉强看得见,导致行动缓慢,他们也没有多少盘缠;另一个难题是,他们内部意见不统一,常常吵架,冒出要调头放弃的念头。
好在孩子们内心干净,天性纯粹,最终还是决定要去远方,去唱歌给很多人听。千辛万苦到达深圳,他们又经历了一次内心震荡,演出过程中大家出现了一些争执,节目搞砸了,这时又是好心人帮了一把,让他们可以再一次重登舞台,放下一切去唱出真情实感。
这些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量一路走高,在商业浪潮的席卷下,公益电影反而稀缺,《天籁之梦》这样的片子不是出现在CCTV6,而是在影院上映,可能也是一种机缘。在大银幕上感受藏南之美,盲童们内心之美,以及音乐之美,作为有机会提前看片的人,还是觉得是很享受的事情。
这样的电影不好拍,第一是找投资难,愿意投资的人不多,第二是创作难,很难拍出孩子们自然真挚的内心世界,第三难是发行难,在院线里分一杯羹有些难,尤其像《天籁梦想》还是讲盲童,也就是说,拍好这样的电影,可能真的要有一颗纯真的心,需要一些打动别人的东西。这方面,享誉世界的伊朗电影是我们的榜样,《天堂的颜色》《小鞋子》《苹果》《醉马时刻》等等,这些都是感动了无数人的经典。
《天籁梦想》有其纯净的地方,片中盲童主观视角的大胆运用,朦胧,晃荡,却美好;盲童准备去外面,在有声地图上丈量拉萨到深圳的距离,他发现“只有一个手肘那么长”,天真得让人捧腹。
此外,让我难忘的是孩子们没有盘缠,就摘了故乡的一大袋鸭梨背在身上,既是食物,也是回馈给恩人们的礼物,一路走,一路贴身相伴,一只只静静的黄橙橙的鸭梨,就像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面孔。
为了强调真实、亲切的基调,片子选用了非职业演员,片子的主角们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盲童,他们在里面就像演自己,不用刻意模仿和发挥已经动人,唱歌、表演,不带一丝杂质,确实难能可贵。片中选用的西藏音乐是童声演唱的《洁白的仙鹤》,清澈,悦耳,丰盈,仿佛来自天籁深处,和片子的名称、和孩子们的内心很接近。
通过电影也透露了一个现实信息,由于高海拔、日照强烈,比起其他地方,西藏地区的白内障发病率很高,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患病,看不清世界,为今后的人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如果电影上映后,能引起相关部门和爱心人士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可谓善莫大焉。
如果对《天籁梦想》这个片子有兴趣,真的要去影院支持一下。
?
幕后比正片精彩
知道会煽情但还是被煽到。只是粗制滥造的整片真的拍的太烂了。梦想的故事虽然俗套,但是用心拍都不会太难看。这编剧和导演真的太不走心了。
真实人物改编,盲童本身的出演都让人无比感谢孩子们的支持,不管他们的身份,从激励的角度看,很用心呈现出来了。
两星给盲童们,全靠西藏的景色在撑,西藏题材都拍烂了,故事线乱套,情节乱套,莫名其妙。这部真的看的脑瓜子疼
当时刚从西藏回来,碰到这类藏区题材的电影特别容易感动。尤其是小女孩说他们不上,我也不参加演出,最后在荧幕上歌唱天籁之音的一刻,浑身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四个盲童,一次冒险和追梦之旅,看起来似乎有点俗套,但是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心里沉甸甸的。
這片子不能當電影看。按理說我們本來也是很diverse的。
这么好的故事,却被拍得每个人说话都声嘶力竭,非得用尽全部力气和别人相处,很失望
盲童本属于弱势群体,但在这部影片中的几位盲童的积极乐观,追寻自己心中小小的梦想“想让奶奶在电视中看自己唱歌;想上电视,就能去歌厅演绎,赚更多的钱……”,使得他们不再是弱势群体。此片有着满满的正能量,美丽的藏族风光充当影片背景,更加让人感动、满怀希望!
最后演出的一段感动了
唉
挺纯真的,三星半鼓励,让我难忘的是孩子们没有盘缠,就摘了故乡的一大袋鸭梨背在身上,既是食物,也是回馈给恩人们的礼物,一路走,一路贴身相伴,一只只静静的黄橙橙的鸭梨,就像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面孔。
影片整体一般,盲童题材不错,西藏风景竣美壮丽,可惜没有拍出深度。最大的发现是西藏纯净通透的童声,插曲为藏族小喇嘛唱的《洁白的仙鹤》,片尾部分插曲为《绿度母心咒》,鹅上面有。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四个藏族盲童为了心中的梦想逃课去“一肘”远的深圳参加电视选秀节目录制,一路历经坎坷,同时也呈现了西藏景色绮丽。他们的执着和勇气及在台上的表现可谓天籁之音。但是孩子们天真纯真对梦想的执着不畏艰难和纯净的心灵声音还是很能戳中泪点打动观众
俗套也不免感动 看完想去西藏了
《飞越老人院》之姐妹篇:《飞越盲人院》。结局比较感人,不知道为什么将上海改成深圳,难道是拉萨-深圳机票打折吗?
跟片
一群盲童想要上电视,一路上给每个帮助过他们的人揣的梨子。一群人来,一群人走。盲人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和普通人一样机会。
小孩子的演技比大人们强,后面大人们演技简直尴尬癌要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