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第一次看桂导的作品,恰巧又是这部,你可能就要有点心理准备了。
其实我也是怕蛇的,但出于某些原因,我还是义无反顾,去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那种感觉,只有桂导的作品才可以带给我的。
首先是关于那个年代的治安:假设故事是发生在上世纪70s,那时候社会贫富差距也已经不小,富人带金项链,吃蛇胆,揸豪车,而穷人住在肮脏破烂的棚屋(其实在今天,有时也会见到这样的地方,莫名感觉自己的生活多好)。不仅如此,因为一点鸡毛小事,就要遭受毒打,又没有还手之力。之后又被一群小混混围殴、钱也被抢了。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古惑仔不是90年代才有。有时间要去看看桂导的《大哥成》、《成记茶楼》...
其次,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桂导作品里面的道具都很逼真,这次也不例外,但我还是有被震惊到。毒蛇钻进女人的身体里这一幕,脑洞出奇,但那种场面也很残忍。我承认,邪典导演非他莫属(目前来说是这样)。
这部戏的尺度也是非常之大,里面有很多关于sm的场景。看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但我还是这么认为:“枕头”是为了入局或者也有刺激渲染的作用,一切还是为了主题服务。主题是什么:善恶有报、天理循环。甘国亮饰演的底层青年因为救蛇而跟蛇成了患难好友。他将蛇当做武器(枪),蛇成为自己的保护伞和复仇工具。它代他消灭古惑仔(阿飞)、妓女、蛇铺老板、舞女、有钱的无良男。本以为一切就此结束,但想想也不合理,难道默默无闻这样和蛇生活下去就是他的结局。
况且假设替观众考虑一下,替票房和可能引起的轰动考虑一下。于是自杀装置开启,而要完成自杀,首先要有“因”(导火线),即放火烧蛇。结局是底层青年被蛇群杀死。正好也对应“善恶有报、天理循环”的主题。这也是我敬佩桂导的地方,他愤怒,他特立独行,但他的头脑依然时刻保持清醒。我想他的内心深处有一颗美好而又单纯的种子,它无法长大,却又不会死亡,就这么安静地呆在那个角落。
最后还是要提一下桂导的用心之处:底层青年和冷血动物——蛇,成为了患难之交。的确有些讽刺,很多人也许把这样的人当做社会异类:一个与蛇做朋友的人。人们会唾弃排斥他、害怕他远离他。但戏中多次将镜头闪回到童年不是没有道理的,人有时很奇怪,也许生活也是,小时候可以和蛇同处一室,而大了之后还是一样。如果我在现场,很大几率会问:你为什么和蛇住一起,蛇是冷血动物,他会咬你的,无论你对它们多好,它们是没有感情的。从剧情来看,也许说明底层青年本身就是冷血的,但从他有喜欢的人来看,这又说不通。他没有回答,但我默认镜头交代了原因:像他们这一类人需要的是关心和陪伴,因为他们自小就缺乏,就像有些友友所说的,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又长久被压抑在心里,无论对身体还是心理的健康都是不利的。
“早上10点到晚上11点,有一单就要送一单,店里不包吃不包睡,打烂碗的要赔,你干不干。”想起了今天的外卖小哥,生活不易。其实桂导也都很尽力去用他的方式去向社会呼吁,多点对这类人群的关心,也许类似的悲剧便能少一些吧。
写的有些乱,见谅~
邵氏的套路,和《油鬼子》颇为相像,只是展示的是操控蛇杀人的恶趣味,其实操控蜈蚣蜘蛛(《谜巢》)蟾蜍蝎子等是一样的。这戏的想象力一般。男主是个卑微小人物,一再遭遇欺凌(可还有个美女关心他),因为小时候SM的阴影洗脑,也变得喜欢SM,对着黄色图片YY这个很写实,如今大家都对着电脑里的毛片YY。
结尾是邵氏的正能量法则,就算警察不能制裁主角,也得让他自作自受,可不能让他逍遥法外。
也就剩下一点猎奇,对人性的刻画流于表面。不过有些当时香港平民生活画面还是有记录意义的,那种圩市让人一下联想到《雅马哈鱼档》。
看此片之前对桂治洪这个作者型电影人的总体感觉是,非常擅于使用小道具和动物角色,熟练操作配乐和多重特写营造恐怖气氛。而情色部分,我一眼认出了不少日活电影的招牌动作。桂导不愧和井上梅次合作多次,学习到诸多当时的日本电影技术,该片的SM场景新潮写实,让我对邵氏类型片的尺度刮目相看。希望如今也能够延续这样为剧情服务的开放式叙事风格,不拘泥形式,敢于大胆尝试。
可以看出桂导内心纯净清明,所以才能对所有限制级场景中各种烘托气氛的实物进行细致多角度拍摄,而非将镜头一直停留在血腥道具或男女肉体上,这一点的境界已经超越大量日本同类电影,再加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最草根影射,不留痕迹不留情面地将小人物之间互相伤害的惨烈现实呈现在镜头前,让人看得无比过瘾又感伤。
之所以把这部片认定为桂导的代表作,是因为他的招牌元素都有,且惊艳一笔是他对心理变态者高度的了解与传神的刻画。可以看出桂导开拍前做了大量research,尤其是揭示男主角形成性虐狂的童年诱因:在童年发育期看到了成人性虐场景,成长过程中就算有相爱的清纯女友,仍然无法释放内心深处的压抑情结,前因后果紧密相连,才最终一步步走向毁灭。
还有一处尤其佩服的是,一般的精神变态者都会认为自己最正常,而且伤人之时会认为自己在帮人,活在自我催眠的状态中。正如男主角,下手杀最爱的女人和蛇兄弟时无疑不是自认救了他们。大部分的心理剧导演很少会想到去表现这种异于常人的心理结构,使得二三流电影里的变态人物成为模糊不可解的脸谱,功用只负责吓观众博噱头。也变相说明了这些导演没有做足功课,而是想到什么就拍什么。这让我更加佩服桂导的诚意和心思缜密,【胆大心细】,是我用来形容他电影风格的短语。
拍电影时做好每一个细节,又能把控全局。不拍电影来美国卖饼,照样活出另一种自食其力。电视对电影业的冲击在当时是全球性的,也让一部分在转型过程中未找到合适新位置的电影人黯然收场,这在当时的东映公司尤为显著,一大批红透一时的类型片明星因为观众追捧风潮褪去,一起消失在荧幕上,让如今再去研究的人不得不叹人走茶凉。我不能说桂导离开电影圈完全是这个原因,毕竟一个人会彻底离开多年熟悉的旧环境,总归是各种因素引发的复杂结局。
人各有志,我相信桂治洪当年已经圆满完成了他自己人生的作品集,表达完了他需要表达的那些天马行空的千思万绪。至少在我这个旁观者眼里,他的一整套作品已经让全球影评圈和小众电影群沸腾不已。小众品牌即是一种知音文化,小众电影亦如此,拒绝像大型超市一样兜售流水线产品给鱼龙混杂的买主,而是精选慎拣合适的观众,维持少而精的exclusive club文化。如我们对桂导作品的喜欢,亦如我们会继续加强优化整个小众电影品牌基地,严格限制人数,严选制作人和观众,让精益求精为知音的宗旨融入创新的血液中。
此片的各个工种不是一般的强,香港真猛,各种人才在B级片的制作中等待发迹。
懦弱自卑型屌丝的写照,看得我情绪很差- -
腐烂的气息贯穿到底,淤泥中是把生锈狠毒的刀
当时创意不错,现在看已经比较难看了
想不到倪匡老大竟如此深谙SM之道。。。
三级片还是有些看头 的
其实有些时候邵氏的的镜头都是有点多余的,但我想说的是邵氏的镜头在现今恰恰成了其珍贵之处,好像能成其特点的就只有银河映象的杜琪峰了。本片最难能可贵的是有了蛇这一主题,蛇可真不是什么好东西啊,对它好也咬人,对它不好也咬人,最怕蛇这一逼货了。
姜大卫老婆长得美,甘国亮变态演得好,桂治洪邵氏第一邪。
几处情色戏拍的还算动人,暴力戏反不够给力。
变态+恶心。美国有驱鼠怪人香港有驱蛇怪人
万蛇郎君甘国亮 对了 本片采用美国进口摄像器材拍摄~~~
邪恶、凶暴、阴郁。群蛇与甘国亮惨白的脸。桂治洪无愧邵氏第一邪典导演。
比《Ben》要早了将近2年,SB真是片神奇的实验田。与著名老鼠派自闭角色Willard相比,《蛇杀手》主角首先能力更强(纵跨蛇与蜥蜴两大流派),比起一次普通的恋爱更喜好SM和杀人(童年很重要),不过虽是不同故事不同变态,却都是同样结尾,可谓异路同归。
手法大胆,大量SM戏,刘慧茹老师辛苦
蛇演殺手是本性,擔不是本職。能夠讓蛇配合電影演出和場面調度,玩大了的桂治洪還是「有翻兩道散手」的呢。不過,我還嫌電影不夠骯髒和血腥。
倪匡你个咸湿佬!
看了豆友的评论,才觉得此片有意义!否则现在看这样的片子,真感觉就像读书时再录像厅看录像的的时代!那时大大小小的录像厅在华夏大地上如雨后春笋,一茬接一茬,港片是主打啊,尤其是邵氏的片子,带点血腥,一点色情!当时没看过此片,所以现在看到此片时,才想到了那个年代!那时看的话应该不错吧!
连蜥蜴也出来了真好莫名啊
太变态了
这是我的噩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