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在Netflix上找的纪录片,就是普通的该网站的纪录片风格,不过选题还是很有意思的,几个案例都是企业方不作为,把灾难或者责任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也不禁question,消费者本来就应该承担一些责任啊,这种二元对立的思路过于偏颇)
开篇第一个是彩妆的案例,个人很感兴趣,不可避免的提到了中国的山寨和冒牌,一些非常脏的加工厂看的真让人生理难受。提到了很多次color pop,作为正面案例,看得我确实又想买了。第二个关于vaping的案例不能完全苟同,企业方似乎确实是想解决香烟成瘾问题的,那些宣称着“完全不知道这个会成瘾”的高中生有点自欺欺人,这种使用感受的东西怎么会不成瘾呢?第三个是挖掘的最深入最广泛的,从危险的家具到过度砍伐到失子家庭到监管机构,从点辐射面。最后关于塑料的一集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不禁想AI是否能有朝一日做精确垃圾分类,这样可能会解决很多问题。
Netflix的切入点,能提供一些新鲜视角吧!某些外表光鲜的品牌形象,也许根本经不起深究。习惯性思维和偏见,很可能导致一叶障目。偶尔多看看纪录片,有助于刷新认知。更能锻炼强大的内心,看清身处的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不建议带着一颗玻璃心看第一集,制假售假这个问题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但凡硬币都是两面的,有需求才会有供给。加强机构和平台的监管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NO.1 - 化妆品,女人的必备武器。对于我这样从来不用化妆品的男性来说,往自己脸上涂上一层厚厚的化学合成品,细想或许不可思议。爱美似乎总是和虚荣一起被关联,前者本身没错是人性共通,被人赞美和高看带来的内心满足和愉悦想必每个人都有过的类似带着甜味的体验。商业却在这个时候嗅到了其背后潜藏的虚荣价值。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信息传播,也在虚拟世界拉近了人与人彼此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是被粉饰过的,被刻意加工过的,但就像明知道是演戏,可是人们还是禁不住观看悲剧电影后情不自禁的流泪。商业更像是幕后的操盘手,精准的洞悉一切周围事物的变化。看着百里挑一且天生丽质的网红在背后专业团队精心策划及包装下,光彩夺目惊艳四方的美妆令屏幕另一端的平凡同类们啧啧称奇的同时也无意识的打开了本就干瘪钱包,商业打开了人们欲望的匣子,接下来的事只有受众去自行承担其带来的后果及代价,道德谴责和法规条例在这里,一个是事前的口舌之争,另一个是事后的亡羊补牢。旁观者可以冷嘲热讽说相貌平平的女人们爱慕虚荣,去追求一种不可求的美貌,可是作为天性爱美,这至多是个把握尺度的问题,如果她们的行为没有伤害到其他人,前者的嘲讽也更多是吃饱了撑的闲操心。一方绞尽脑汁的宣传和销售自己的产品,另一方心甘情愿的递票子,孰是孰非,商业的本质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待完……
从一个侧面看出来中国是真的密切参与了世界经济的每一个产业链——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有最大的造假市场,最大的世界垃圾回收站。
在这样一个拥有巨大复杂性的消费市场,我们无法刻画一个精确的消费者肖像,正如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明知是假货却还在购买。
资本主导的消费产业很容易发生可怕的事,令人毁容的假化妆品,致青少年成瘾的电子烟,摇摇欲坠的家具,成千上万吨的塑料垃圾…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孰强孰弱的关系似乎更难以鉴定。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Broken,似乎也想表达破碎的信用体制。但我认为消费者们并不是对此无能为力的,供求双方如果出现力量的不均衡最后会导致整个市场的崩塌。
看这部纪录片,可以看到商业上的精英们,是如何费尽心思赚取更多利润,从而可以对消费这件事,更加多一份理性。
消费陷阱
伪造化妆品,美妆网红,带动独立品牌销量。
假货的下线是不要危及人的健康。在中国可以看到正版化妆品冰山之下的假货生态链。
香烟曾与独立、女权相关联。电子烟起源于中国,在美国流行。juul 电子烟对青少年产生危害,年纪越小接触尼古丁,越有可能对尼古丁成瘾。其中雾化金属的对人体造成重金属毒害。
社会对于女性的健康要求高于男性,因为女性要怀孕,所以任何成瘾的食品药品,她们都最好在有孩子前不要摄入,比如咖啡,白酒,烟,槟榔。在备孕期间,这些都会影响胎儿发育,而十个月的戒断期是极其消耗意志力的。
宜家家具倒塌致小孩死亡。在我看到这个案例后考虑到的是有孩子的买家们自身应该考虑的安全问题,光靠卖家不可能百分百安全,父母的安全意识要做到比普通人强,比如父母都要知道把药品放在高处小孩接触不到的地方等。可不可以通过某些手段防止此类事情发生,比如说采用与房间等高的柜子,或者从墙上打膨胀螺栓将柜子与墙连接。
宜家家具是快家具,与现在服装快消品概念相同。为满足大家的购买力而制造的使用周期短,一个季节内出多种款式,如果季节快过去就大量打折销售。宜家的创始人假装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宜家一整条线索链条慢慢展开,原料,产品,销售,售后。宜家的部分原材料木材来源于非法滥伐获得。与苹果类似,苹果的部分金属曾来源于非法矿场童工开采。
垃圾塑料能回收吗?回收垃圾中只有百分之九真正被回收。其实只有一号,二号,五号塑料能够回收。为什么要创造塑料回收的假象?因为制造垃圾的公司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比如宝洁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等,告诉大众塑料可以回收,这样他们能够制造更多的塑料。中国曾是最大的塑料回收国。发达国家把垃圾卖给发展中的国家,污染他们的环境。
感觉纪录片完全是站在美国立场的,所以虽然肯定不止中国有人造假,但就是处处只提中国。
我已经尽量结构化的记录了,但还是会出现很多单独一句话,可见结构很混乱。笔记如下,里面有自己的理解。
每集想讲的内容太多让故事线有点分散,信息量不够集中。但议题都非常有意思。最后一集关于塑料的让我改变了很多想法,原来推广塑料瓶回收这个概念的是塑料厂商,他们发明了回收标志,让大家以为通过回收就可以解决塑料问题来提升消费者对塑料的接受程度。但他们标注的七种有可回收标志的塑料其实只有两三种是真的可以回收的,工厂也在生产大量的一次性无法回收的塑料。至今全球只有7%的塑料被回收了,回收产业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大量的污染和危害。环保主义者对政府和大企业施压,觉得他们利润那么丰厚却每年只花一点点钱来关注塑料问题是短视的,但企业怎么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才是Pareto improvement。希望有更多的解决塑料问题的创新推动我们前进。
四集的通病都是太有雄心壮志,每个话题涉及的领域太多,导致有些观影人觉得是东拉西扯,但是一个社会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这些互相关联但又各自为王的因素导致的,我觉得这个纪录片系列对于意识的提升还是有很大帮助,将一个问题的产生根据消费链从源头到最终消费者都略有涉及。真受不了评论里一群因为提到中国就被冒犯到的人,中国在这些问题里本身就确实就涉及很深,塑料垃圾那一集难道就说的是美国好中国不好?中国为了环保拒收其他国家塑料垃圾是好事也被解读成给中国抹黑了?最高法院否决限塑的合法性就是说美国的好?这纪录片怕是白看了。
这是真正的“雪崩的那一刻,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四个话题都是近几年最火的话题,里面最有教育意义的大概还是关于塑料的那一集了吧。除了衣橱那集,其他都不断提到中国,也是神了。
补标,艺考的时候看的,已经差不多忘干净了……
每个论题都是应当关注的,问题是每集都要带一波中华区节奏是怎么回事,这里不是要质疑材料的真伪性,可茫茫多的论题里为什么要特地选这几个呢,况且是在当时那个时间点推出的片,难免让人浮想连篇
电子烟对青少年的毒害不浅,健康只是一方面,经济上的危害也很大
看了三集,过于冗长重复。缺乏核心。说宜家家具那集,主题是说小孩子对于家具使用安全问题,最后又扯到不环保,境外国家腐败问题相关的非法砍伐,木头来源和宜家财报值得质疑。。。写论文的功底都没达到啊
呵呵🙃
信息很基本,没有提供实际大数据。以个例为主的纪录片都带有一点偏执和bias
每次消费的便利都有弊端,快速消费品的昂贵代价。资本主义晚期病症,有倾向但不是控诉型,给了大公司发言的机会,还是尽力在有限时间里,试图讲了相当复杂的问题,适合想了解这些问题的入门,拓宽思考范畴。
看了前两集
论点基本都是老生常谈了。每集都有中国出场是什么原因?消费主义之恶,谁是无辜者,谁是受害者?
才看第一集,说实话,我不是很懂那些不看牌子瞎买一堆东西的女生....批判生产线和市场的同时,无脑的消费者真的是太多了。
马赛克毫无必要,1.盗版化妆品,有品牌出钱政府民间出力排查,然而不解决贫富差,永远有需求,受害者也永远是弱势群体 2.电子烟,美国市场作为普通商品自由宣传的代价是全覆盖青少年群体,英国选择折中方案,尼古丁代替烟草燃烧已知毒性,3.宜家柜子 资本在没有压力情况下的无序扩张 4. 塑料 潘多拉魔盒已打开,无法抑制源头,只能转嫁给终端,第三世界永远是全球的垃圾箱
题材很有意思,拍得很不怎么样…每一集都在东拉西扯的,太发散了。家具那一集,前面一大段又是小家具商又是环保又是宜家创始人的,其实也就是个引入,和主题一点关系都没有,看得我满头问号。
就…蛮肤浅无聊的
怎么说,的确cue了中国很多次,但多数情况下还算是有一定道理吧。也拓宽了一些知识面,比如关于烟草行业的转型,以及美国家具制造业的产品制造标准,再比如大石化公司与初期塑料回收运动之间的关系。有通性的一点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强势主导业内负责制定规章和监管的协会,以至于监管不力。看完之后的最大感想是,早几年我可能还会愤慨,现在对人类下限之低已司空见惯。地球之癌就赶紧毁灭得了,人类不配。
这个片子很美国,非常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所以有些观点还是蛮荒谬的
一共四集,分别讲化妆品,电子烟,柜子,塑料垃圾,竟然每个都能提到中/国(这个真的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影响力,虽然很多时候感觉是不好的影响)。Netflix的纪录片最大的问题是东拉西扯,从一个点延伸无限的东西,然后再从十万八千里拐回来——哦,总分总吗?喜欢看纪录片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刷新了自己的认知,其他三个略有耳闻,真的从来没听说过juul电子烟,原来曾经这么风靡。另外juul的研发者两个斯坦福学生,口口声声说自己想让人戒烟,其实各种行为已经表明只是想赚钱(从年轻化的设计和广告看来根本就不是卖给成年人的(此处应有微笑脸
成分害人的冒牌化妆品,对人健康影响未知的电子烟,一边使儿童致命另一边侵蚀着宝贵森林的宜家“杀手”抽屉柜,污染着世界的塑料产品。看了这个,为人父母的你会不会像我一样,已经对我们的后代要继续生活下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悲观的情绪?我反正是看宜家那集一直在哭,看电子烟那集满脑子都在想到底怎样才能让我孩子以后多点判断力不去人云亦云人为亦为。人类算不算是地球的肿瘤?良性还是恶性,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