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孩子们2011

HD

主演:朴勇宇,柳承龙,成东日,朱进模,成志娄,金汝珍,朴秉恩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1

 剧照

孩子们2011 剧照 NO.1孩子们2011 剧照 NO.2孩子们2011 剧照 NO.3孩子们2011 剧照 NO.4孩子们2011 剧照 NO.5孩子们2011 剧照 NO.6孩子们2011 剧照 NO.13孩子们2011 剧照 NO.14孩子们2011 剧照 NO.15孩子们2011 剧照 NO.16孩子们2011 剧照 NO.17孩子们2011 剧照 NO.18孩子们2011 剧照 NO.19孩子们20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孩子们201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1年3月26日,韩国大邱。就读于城西小学的5个男孩子结伴上山,从此一去不回。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虽然警方出动上万搜查人员,却始终一无所获,孩子们的下落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4年后的一天,风光无限的电视制作人姜志胜因涉嫌造假而被总部流放至偏远的大邱,孤高气傲的他发 现当地的人们依然关注那起已为很多人遗忘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为了早日翻身,姜志胜与一直关注此案的黄教授携手,沉疴多年的案件似乎有了新的转机……   本片改编自发生在1991年韩国大邱的真实案件,该案件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失踪少年的尸体于2002年发现。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古堡搜寻死党第一季超级兵王之战狼归来小小飞虎队2013剧场版 秘密×战士 幻影甜心! ~拍成电影了~郁达夫传奇幻影追凶(1999年)笑脸杀人狂东京食尸鬼 真人版2功夫婆媳的士判官兽心耍酷的笨蛋劫日礼物刑凶手札满意的幸福人皮灯笼1993洛城花尽春风别闪耀路标爱心传达高空霹雳飞龙浪迹天涯

 长篇影评

 1 ) 大人们

看了李奎满的新作《孩子们》,因为个人非常喜欢他前一部《RETURN》。

《孩子们》是一部根据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与《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并列韩国未决悬案之1,2,3。事发1991年大邱的青蛙少年失踪,五位外出找青蛙的孩子们离奇失踪,后虽发动近30万警力搜寻,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可最后还是无一所获,2002年意外发现孩子们的骸骨,但并没有有效的线索,致使2006年诉讼时效过期,已无法由官方侦破,成为悬案。

电影开始便告知了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因为对于在韩国公映的电影这样做并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但对于不谙真实的我而言,却冒出“啊,也许不要告诉我更好”的念头。观影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忖着,真实的占比是多少呢?李奎满导演惯常的悬疑制造手法并不适用于真实的故事结构,所以《孩子们》并不如《RETURN》那样的屏人气息,作为尽人皆知的真实事件,没有那么多肆意发散的空间,更引人关注的恐怕是事件中的伦理性。电影中的男主角——朴勇宇饰演的纪录片PD,在这一个悬而未决的案子中嗅出自己出路的香味,而和柳承龙饰演的社会学教授一起将“父母为了制造社会混乱而杀害了孩子们”的猜想推波助澜。待无止尽的考证、折磨一次次的碾过失去孩子的父母身心后,朴PD最后倒在自己的良知之下,进而成为真相的奋力追击者。

我好奇的是朴勇宇和柳承龙的演绎是否在韩国真有其事,而其间对父母的斥责又经历了怎样的轮回。50%的真实与80%的残酷,造成的震撼截然不同。作为失去孩子的父母,万般撕心裂肺和千种无奈折磨之下,非但承受了常年盼不来回家,找不到凶手,寻不见尸身的惊人苦楚,还要承担被指为变态杀手的控诉,这样的桥段陌生吗?远在他国的人们,能够以这样的公演形式,放大种种歪曲和学界、政府、警力的不当,而我们却往往对着报刊上的各种离奇事件嗟叹。

这是一部够格的好电影,虽然说不上惊悚,但表演到位、正中下怀。没有太多的镜头移位,长而缓慢像是父母摇摆放不下的心,开篇的红斗篷让人怀念起《辛德勒的名单》的那一抹红裙,一样的扣人心弦。既然真实,我就不希望它惊悚,并祈望永远不会重演。但李奎满上映时谈到创作的初衷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这件事,更希望凶手看到——这一点上,我担心的是如果凶手因此藏匿更深,那么真相难见天日。

说句题外话,柳承龙、朴勇宇的出演,让我笃信这部电影的水平,对于韩国电影选片的驾轻就熟全权交给他们的审查体制。完善的商业电影分级制度,保证了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最少磨合,但我也明了忠武路上的人们用了多少抗争换来这一结果。而这边厢,各位名导天天为了社会风尘,嘴仗笔伐不断,自己份内的事,关乎如何定义和维护更多元的电影层次丝毫不上心,妄论电影产业的发展。

 2 ) 现实里没有那么多“故事”

《孩子们》和很多韩国电影有不少相似之处:对司法警察的讽刺、对无良媒体的挖苦、对受害亲属的安慰、对那个人心惶惶的时代的记录与反思......但“黄教授”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孩子们》相对于“三大未结悬案”另外两部(《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多了很多值得反思的新鲜之处,大大提升了这部电影的思想深度和讽刺力度。

满脸求知欲的学生、洒满阳光的阶梯教室、最前沿的心理学理论和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这是导演为黄教授安排的出场布景,这布景和教授脸上睿智而淡定的微笑多么匹配,预示着一个“拯救者”式的英雄即将介入。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混了六年的屌丝青年),对这种温文尔雅的教授自然特别亲切,而当教授用美国学来的、十分前卫的、看似反常识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对这宗离奇的少年失踪案提出颠覆式的猜想时,他那“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教授风度和“学以致用、关怀现实”的学者风骨的确让我这个象牙塔里的学生有些小崇拜。按照电影“故事感”的节奏,我感觉黄教授的出现预示着故事的高潮即将到来。

教授提出了几条显而易见但却被视而不见的“线索”——1、孩子们一般都是傍晚才回来,为什么钟硕的母亲在案发当天的上午就急着报案?难道仅真是因为“母子连心”的第六感?2、钟硕母亲在孩子们失踪两个月后突然接到“钟硕”的电话,但电话录音中的母亲却异常平静,这是一个孩子失踪两个月后的母亲应该表现出的“淡定”么?3、当姜PD和黄教授一起拜访钟硕家人时,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钟硕母亲奇怪的失聪、钟硕父亲奇怪的跟踪以及钟硕家里奇怪的水泥地等等,无不印证了黄教授的之前的假设:孩子们的父母为了某些政治目的,故意制造“孩子失踪事件”以转移百姓视线,从而左右案发当天正在进行的大选投票,而失踪案所在地正是“选票争夺最为激烈选区之一”,于是,一个小村庄的失踪案似乎和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联系起来了!看到这,不得不大呼情节的离奇!不得不大赞教授的睿智!而教授“父母杀儿子,埋在水泥地”的结论更是让我倒吸了一身冷汉,巴不得快进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戏并没有按照教授的假设演下去,警察在钟硕家刨地三尺却没有挖出“万众期待”的尸骨,而“不合逻辑”的现实也让一直自信的黄教授开始变得犹疑了:一切线索和细节均符合理论啊!“逻辑和历史(证据)”是那么得相得益彰!但为什么就是挖不出尸骨呢?到底哪出了问题?我下意识地看了时间轴,电影到了这里才演了一半,于是按了暂停,出去撒了泡尿,预感“稍后的故事更加离奇”,因为电影才演了一半。但其实,当警察凿开钟硕家的水泥地,抽干钟硕家的大便池后却没有发现“孩子们的尸骨”时,故事已经结束了!导演的任务——讽刺,已经在看似应该“中止”的地方“终止”了,而剩下一半的电影,无非留一点时间,让那些像我一样“期待更加离奇”的观众们在电影进行或结束的某个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心里那和黄教授一样可笑的“故事情节”是多么的愚蠢和多么的自负。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多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言的,但当一件事让我们无法用“章法”和“逻辑”来解释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不适应、不痛快、不自在,于是,人们产生了对新闻和历史的心理需求,希望那些聪明睿智的记者以及客观深邃的历史学家给那些悬而未决的事件一个解释——一个勉强自圆其说的解释可以给人以“不过如此”的安全感,而一个曲折离奇的解释则给人以“原来如此”新鲜感。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有人给我们“讲故事”,并从故事的“悲欢离合”中“安顿”那颗在信息化、碎片化、虚拟化的现代社会中如惊弓之鸟般的心。
于是,当一个小镇的五个孩子无故失踪而无能的警察又无法查出真相时,大众便急于得到一种合乎情理的解释,这种需求为记者和学者制造了一个隐形的市场,让那些如黄教授一般“有点墨水有点野心”的理论家以及如姜记者一般“有点创意有点胆量”的记者敢于把现实当做电影来导演,以至于陷入黄教授所讲的“认知的偏差(当邪教徒得知世界末日并不存在时,他们不但不会怀疑邪教本身,反而会为自己愚蠢认知和行为找借口,以至于更加坚信世界末日真的存在)”中泯灭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良知。因此,当黄教授坚信的所谓“证据”被一个个证伪时,他不但没有及时回头,反而认为那是孩子的父母制造的“伪证”,一个懂得“认知偏差”的教授却在现实中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偏差”,这不是最犀利的讽刺吗!
而再深想,那个被教授的理论所折服,一心期盼着故事“一定会有一个离奇的结局”的我,不也是导演想要讽刺的对象之一么?现实中真的有那么多离奇曲折的“故事”么?一些琐碎的小事可以有很多种合乎情理的解释,如教授所怀疑的“钟硕奶奶奇怪的手势”可以如教授意淫那般是“指明凶手的暗示”,但也可能是一个痴呆的老人习惯动作,而事实证明教授的确“想多了”,老人的那个奇怪动作其实没有任何含义;再如“钟硕母亲接到电话后的淡定”,在一半人看来的确很反常,但电影最后给出了一个看似反常但却合乎人情的解释——一个失去孩子心急如焚的母亲在经历了两个月折磨后不堪各种骚扰电话,在明知不是自己孩子的情况下还坚持谎称是孩子打来的电话,她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起早已不关心孩子死活的警察的重视,为找到孩子寻求一丁点希望!多么真切真实啊!但对于一个没有真正尝试丧子之痛的人来说,那接到电话后的淡定的确不可思议,但谁又能真的设身处地呢?于是,人们宁愿或者自然相信教授所谓的“父母在政治阴谋的操控下杀子掩埋”的“荒唐的真相”,而对一个无辜的可怜的家庭投向怀疑的目光。
最后,还想再次追问一句:既然现实里并没有那么多“故事”可言,那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听故事”呢!“没有料”的生活就真的不堪到难以忍受么?







 3 ) 抛开真实事件,其实凶手就在影片里!

本来也是因为对真实的悬案很好奇,看了几部电影,关于孩子们,本来肯定没有结局的。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很可怕的是凶手也许就在那群孩子里…
开始怀疑的是那个教授,一直说奇怪的话,而且故意避开他母亲和父亲的反常理由,直到记者在发现尸骨时揭穿他,觉得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研究人性的课题。
后来过了好多年发现尸体的时候又觉得一直以来查案的钓鱼的警官有些奇怪,当时记者先去找的法医老爷爷,法医最后说本来是可以破案的,但是找不到匹配的凶器,想不出他用的什么…然后他去找警官警官直接说是用饼干什么的给孩子然后当时他带记者去钓鱼说一定有什么吸引了他们,镜头回放到孩子们走在河边有人给他们看钓到的鱼,然后他说那个人我见过总来钓鱼,我很纳闷法医都不知道他怎么知道?当然他也没提到凶器,我觉得可能是他第六感又来了……因为后来记者说你见过他觉得是为什么不抓他?他说脑袋想但不一定那么做,我想可能是他没有孩子,不能感同身受,对这件事已不再抱希望。这个对比从后来嫌疑人拐记者女儿记者突然从迷茫到爆发去追那个人直接质问他的反应可以看出来,是感同身受了。
最后记者听警官说到那个人,就开始去追查,甚至去了他家里看见照片,小孩喜欢的游戏卡片,绑着孩子们的系法,关键就在这里,这个男的看外表也就30上下的年龄,记者当年25岁以上,过了20年成为中年大叔,所以对峙的时候他台词很少却对愤怒的记者嘲笑的大声说了一句大叔~也就是说凶手当年只有10岁不到!仔细想想具体丢了几个孩子没人知道,并不是全村所有孩子都丢了,而是去报案的才算丢失,也就是说其中一个孩子可能回来或者并不是这个村子的孩子互相认识一起玩都是可能的,说到这不知你们是否想到当时出村子的时候他们几个不是一起出的,一开始镜头给那个披着红披风的男孩儿,这是在强调他,打一开始就在他身上下了伏笔,大家可以往回看,往山里走的那条路上才有孩子们在一起的镜头,当时最大的那个孩子问他跑什么?旁边的说他怕披风会掉下来说会死,他叫住红披风男孩过去做了一件事:把红披风给他系了个结在身上!他当时就是那样的习惯,而且后来在屠宰场,那两个员工说现在杀牛都用电了,说那个嫌疑犯还喜欢用工具,同事说听他说是觉得老方法好!老方法?不就是他原来杀死同伴那种亲自下手的感觉么…
我要说的就是这样。其实证据还在,他家里盒子里面的小孩的旧物应该是那几个孩子的,还有后来有一幕他妻子独自在家看新闻的画面只有一句新闻:某某学校两名学生又丢了…说明他又做案了而且他喜欢留纪念品,那个盒子里很可能有证物。
当然一切都是因为电影猜测,真实事件肯定不是这样。愿孩子们安息吧,如果我说的不对就当我多想了,呵呵

 4 ) 后劲乏力

    《孩子们》还可以,但都有韩国电影的缺点,就是煽情过度。

    前半段的故事发展,可以说是精彩十足,引人入胜。案件摆出来,如何查案就成为看点。但电影并未向正常套路一样选择警察作为深入点,因为韩国警察一向无能,二是需要制造阴谋论的迷雾。所以记者和教授就临时成为了侦探角色,这给电影情节的推进带来了新鲜感,也为后来推论失败埋下了伏笔。

    前半段,电影视角等于两个“侦探”的视角,于是观众便理所当然相信了他们的论述。于是疑邻盗斧,孩子的父母也在电影镜头下显得十分可疑,两“侦探”和观众都充分被卷入其中。因此最后推论失败,伤心的何止两位“侦探”,观众也被玩弄得团团转。

    推论的逆转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推论的指向性,无论是从电影还是故事情节的角度上看,都是人为导致(电影是导演人为,情节上是教授人为隐瞒线索)。但导演安排这一场误导,意义何在?后来教授和记者的第二次交锋点出了玄机,不过是为了满足虚荣名利罢了。于是这一场误导便成为了媒体和围观者对案件本身的消费,而这正是现代消费主义的特征。因此这一场误导既解剖了部分案件内容,又批判了时代,电影镜头的冰冷是最好的诠释。

    到此为止,处理都相当出色,案件只是幌子,结果只是麦高芬,查案过程以及目的,才是亮点。所以当电影后半段回归到正常的“追凶”情节时,风格和节奏都已经改变,这破坏了前半段所营造的冷酷。哪怕后半段还是保持着“悬疑”和“刺激”,但也只能像大片一样依赖煽情、追逐、打斗得元素维持可观性。那么干嘛要后半段?无非是这个案件还有挖掘的元素而已,但往往是贪多嚼不烂。

 5 ) 韩国最大未解悬案,30万人参与寻尸,这电影后劲实在太大

这段时间,国内陆续出现的多起人口失踪案,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据统计,从10月份以来已经有十余名青少年失踪,并在网上引起了激烈讨论。

任贤齐等名人也为此积极发声,希望每一个失踪的孩子早日回家。

放眼全球,人口失踪案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成为了多年未解的悬案。

在上世纪90年代的韩国,就发生过一起轰动世界的“青蛙少年失踪案”,被称为韩国三大未解迷案之一。

韩国警方在当年出动了30万人搜查,但遗憾的是,这个案件到今天依旧真相成谜。

这个骇人听闻的真实案件,也多次被韩国改编成影视作品。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就是以此为原型,看得人全程后背发凉——

此片导演李揆万是犯罪/悬疑片专业户,以作品少而精著称。

他只拍过三部电影,而这部《孩子们》是其中口碑最佳的一部。

它和《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共同构成了“韩国三大未解迷案”的电影宇宙。

片中的演员也是韩国影视作品中的熟脸,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男主演柳承龙演戏剧出身,一步步成长为韩国的实力派男演员。

他是《七号房的礼物》中智力缺陷,但心地善良的父亲李龙久;也是《王国》中阴险狡诈,步步为营的奸臣赵学洙。

亦正亦邪的出色表演,可庄可谐的精湛演技,让他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另一名男主演朴勇宇,多次荣获韩国电影的最佳男配角奖项。

在今年的戛纳热门电影《分手的决心》中,他搭档汤唯贡献了精彩的表演。

除此之外,在《请回答1988》中饰演德善父亲的成东日,以及饰演正焕母亲的罗美兰也在这部电影中加盟出演,群星熠熠。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韩国大邱说起。

大邱全称大邱广域市,是仅次于首尔、釜山、仁川之外的韩国第四大城市。

1991年3月26日,大邱地方议会举行30年来的第一次议员选举,全市放假一天。

这天,5名10岁左右的小男孩结伴出行,去附近的卧龙山上捉青蛙。

意外很快发生——直到傍晚,这群孩子还没有回家,行踪不明。

家长们一起去山上寻找,仍然没有发现半个人影。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报警寻求帮助。

当地警方前往山上搜查,还是没有任何收获。

5个孩子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媒体开始把他们叫做失踪的“青蛙少年”。

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舆论也在进一步发酵。

韩国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出动了30万军警,对卧龙山进行了地毯式搜索,遗憾的是依旧没有找到有用的线索。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起案件逐渐退出了公众的视野,只留下5对绝望的父母还在寻找孩子们的下落。

转眼来到4年后,一个名叫姜志胜(朴勇宇 饰)的电视节目制作人由于在节目中造假,被总部流放到了大邱。

姜志胜是一个为了收视率而不折手段的人,他也关注到了发生在当地的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想要制作一个相关的专题节目。

正当他冥思苦想寻找选题时,他偶然看到了一个同样在研究这起案件的大学教授黄祐赫。

黄祐赫(柳承龙 饰)是一名心理学和行为学家,他通过自己的一番分析调查,认为失踪孩子的父母极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

其中一个失踪孩子钟浩的家长,有着重大作案嫌疑。

姜志胜对这个大胆的猜想十分感兴趣,两人开始联合起来,共同调查相关的案件真相。

在交谈中,姜志胜询问黄教授做出这个猜想的原因,黄教授表示有三个论据:

第一,钟浩的母亲在案发后两个月,曾接到钟浩打来的电话。

但她当时的语气和态度却十分镇定,丝毫不像一个苦苦寻找孩子的父母应有的神态。

第二,警方曾教会这些父母使用带有录音和追踪功能的电话,以便获得有用的线索。

但钟浩母亲却并未按照要求录下这段完整的通话,也没有对来电方进行追踪。

第三,也是黄教授认为嫌疑最大的一点,那就是钟浩母亲是第一个发现孩子们失踪的人,并在当天下午就外出寻找。

正常来说,孩子们玩到傍晚才回家是常事,钟浩母亲仿佛对此事未卜先知。

在这样的判断下,他俩一同去拜访钟浩家,希望找到进一步的线索。

果然,在钟浩的家里,黄教授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迹象。

一开始,他注意到在钟浩家中的某个角落,放着没用完的半袋水泥。

而院子里的地面看起来刚填补不久,水泥的颜色清晰可见,似乎是为了掩藏什么东西。

在和钟浩父亲聊天的间隙,钟浩的奶奶也突然从房中走了出来。

他指着钟浩父亲的背影,做出了一个神秘的动作,且神色慌张凝重。

当他俩准备离开时,黄教授去了一趟院子里的卫生间。

但没想到黄教授刚过去,钟浩父亲也表示要上厕所,紧紧跟在黄教授附近,似乎在担心他发现什么证据。

经此一行,黄教授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论断,认为钟浩父母就是造成5名孩子失踪的凶手。

结合当天走访的细节,他认为孩子们已经遭遇毒手,且被钟浩父亲埋在了院子和厕所里。

姜志胜对黄教授的推断十分认同,他联系了警方和电视台,想要去彻底搜查钟浩家,并进行现场直播。

如此一来,既能侦破案件,又能制作出他所期待的高收视率节目。

在搜查当天,警察和电视台的车辆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这个偏僻的村落,得知这一消息的村民也纷纷来看热闹。

待搜查正式开始后,黄教授开始指导工作人员,把钟浩家里的厕所抽干,把院子里也挖了个底朝天。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除了在厕所里找到一只女孩的鞋子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发现。

黄教授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死心,他找来钟浩的奶奶,要她解释当天做出的神秘动作。

但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原来钟浩的奶奶有老年痴呆症,经常做出一些难以理解的行动。

她那天做出的动作并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被黄教授强行附加了某种含义。

钟浩的母亲后来也向警方坦白,她其实并未接到钟浩的电话,对方只是一个恶作剧的人。

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想让大家觉得钟浩死了,从而放弃寻找。

可以发现,黄教授的所有论断,都只是他自以为是、毫无证据的猜测而已。

最终,这场搜查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黄教授名誉扫地,姜志胜也向电视台提出辞职。

时光不断流逝,“青蛙少年失踪案”依旧成谜。

在案发11年后的2002年9月,一个惊人的消息却突然传来,让这起尘封的案件再次受到全国关注。

两名登山者在卧龙山上发现了疑似人的头骨,他们立即向警方报案。

经过警方的勘察和挖掘,他们挖出了5具尸骨。

结合尸骨附近的衣服,以及尸检等手段,确认这5具尸骨正是11年前失踪的5个“青蛙少年”。

一时间,这起案件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关于孩子们死因的猜测和推论也甚嚣尘上。

但警方对外表示,死因是他们在山上玩耍时迷路,再加上夜晚低温所以冻死在了山上。

而当年他们之所以没有被找到,是因为卧龙山极大,而孩子们行动的路线和搜查的线路刚好相反,所以才遗憾错过搜查。

这样的说法显然不能让孩子们的父母信服,因为他们从小就在山上玩耍,不可能会在山上迷路。

此时,当年从电视台离职的姜志胜又站了出来。

自从当年的搜查乌龙之后,他就心存愧疚、良心不安。

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着这起案件的动向,并且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当年犯下的错误。

在他的调查之下,果然找到了一个可疑的男子。

这个男子到底是否就是当年的真凶?他又能否查出孩子们失踪遇害的真相?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电影中寻找答案。

《孩子们》改编自1991年发生在韩国大邱的真实案件:5个同村的小男孩结伴去山上捉青蛙,随后如人间蒸发般离奇失踪。

有目击者表示,在当天下午曾在山上听到两声孩子的惨叫,但不确定是否是这群孩子发出。

十余年间,这个案件再无任何线索。5个孩子行踪未知,生死未卜。

2002年9月25日,在一场大降雨后,5个小孩的尸骨终于被人发现。

但直到今天,他们的死因却依然成谜。

根据警方的尸检记录,其中3名男孩的头部有被钝器击打的痕迹。

其中一名男孩的右臂上,曾遭受过外部攻击从而发生骨折。

最可怕的是,有一名男孩的头部还发现了疑似子弹孔的小洞,极有可能收到过枪击。

除此之外,这些孩子们的身上的衣服还被人打上了死结,这些证据都表明他们一定是死于他杀。

电影《孩子们》的结尾,出现了一个疑似嫌犯的形象。

但现实却比电影更加无力:即便孩子们尸骨已经被发现,但凶手却至今没有找到,甚至没有任何指向凶手的线索。

在网络上,流传着多种关于孩子们死因的猜测:被附近的军队误杀;被偷猎者杀害;被住在山上的屠夫杀害等等。

当然,这些猜测也仅仅停留于猜测,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

现实中,青蛙少年失踪案由于证据不足,成为了一起未解悬案。

而这部电影也并非旨在寻求最终的真相,而是向我们呈现了在寻找真相过程中的众生相。

从无良的媒体人,到自大的学者,再到失德的吃瓜群众……这部电影将人性的丑态悉数到来。

它也在提醒每一个人:寻求真相固然重要,但借由“追求真相”而编造出的阴谋论,同样值得我们警惕与防范。

如同电影中的那句台词:

那些没有根据的猜测,可能会让他们再死一次。

 6 ) 没有爱的法律和道德

    要不是一早就知道这是不悬疑片,单凭这个文艺的开头,我一定会以为这是部小清新充满温情的片子。
    画面很美,节奏很紧凑,观看的过程中,一颗心一直随着孩子们的下落悬而未定。一度跟随的教授的脚步,认为孩子的父亲就是凶手,怎么看都像坏人,对他咬牙切齿。结果却是心纠结般的疼痛。如同主角一样,为孩子们疼痛,为父母们的苦苦坚持疼痛,为当初那么主观的断定孩子父母就是凶手而疼痛。有多少人是这样。我们没有亲耳听见,没有亲眼看见,却仅仅只是跟随着别人的脚步,就贸然的断定是非,把那些无辜的人推上道德的风口浪尖上,把自己摆放在一个高高在上审判者的高度。漠视那些人性最初的善良。有哪个父母会对自己向自己的孩子伸出魔手,有哪个父母会将自己的屠刀对向儿女。只因为我们没有在哪个位置上,就贸然漠视了一个父母的爱,并将这份爱在道德的枷锁里无情的搂虐。教授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PD为的则是能够再次回到曾经那个媒体的高位,总统的派军则是为了彰显自己亲民的伟大·······大家貌似都无比热心,无比正义。可是又有几个人是真的希望孩子们能够安然无恙的活着。11年,这是一个不长不短的时间,短到孩子们的失踪就在昨天,长到他们活泼的身影以然成为森森白骨。孩子们就在家门口,可是就这么近在咫尺,35万的地毯式搜索却没有发现;就这么近在咫尺,却让父母们苦苦寻找了11年。
     我不希望孩子们被找到,没有找到就还有希望。他们或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依然活着。也许不会是幸福的,但起码会有重聚的希望;可是现在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我不知道父母们接下来要依靠什么样的信念活下去,孩子们的白骨,死前那一幕幕不堪入目的凄惨画面会是永不停歇的梦魇,这将是一辈子的束缚,注定所有人都活在梦魇中。
   “你有证据吗?”是啊,他明明就是凶手,明明就手染鲜血,可是能怎么办,没有证据,超过诉讼期,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就这么自然而然的活着。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会对5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下手,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超过了诉讼期就不能再继续审判。生命在法律面前是这样的渺小吗。杀人者就可以在这16年的门槛外带着5个孩子的鲜血活在阳光下吗?
     在这个法律与道德充斥满怀的社会里,我看到的知识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律的森然,只是那些自恃为道德至高者无情的冷漠。大家貌似都是博爱的正义的,可是这些正义,博爱,却伤害这数以万计的无辜的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都不染尘埃,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却分不清道德方向,丢失了爱的真谛,成为了道德与法律的囚徒。没有生命的法律何以维持安定,没有爱的道德何以振服人心。

 短评

至少比《那家伙的声音》强多了,拿这片子和《杀人回忆》比是不公平的,《杀人回忆》是现象级的。作为类型片本片相当值得一看。至此,韩国三大迷案改编电影都看完了。

5分钟前
  • 闲人
  • 推荐

虽然整部电影有点拖沓,前后脱节过度,但是对于叙事和镜头描写来说,做得还算不错。改编于1991年成为韩国三大悬案的5名少年失踪真实事件,但相信我,如果去看下当年报道合辑,更精彩!

7分钟前
  • 马普尔老姐
  • 推荐

韩国有不少离奇的案子,有生之年希望能知道真相。

12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虽然破案过程更逼真,确实比嫌疑人X身份更靠谱,一路也看得鸡皮疙瘩四起,现实意义也更大,可对我来说确实没什么震撼啊。

13分钟前
  • 王稷和泡泡
  • 还行

泪奔TAT

18分钟前
  • 宫廷阉割师大人
  • 推荐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较《杀人回忆》,还是有所差距。前半部十分出彩,也颇为吸引人,但因为过于煽情以至于其后故事悬念性不强,结尾处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值得商榷。或许是因为真实故事改编缘故有所限制,如若似《杀人回忆》般的开放式结局,我想会提升很多。★★★☆

22分钟前
  • Q。
  • 推荐

不要动不动就拿《杀人回忆》出来吓唬人,至少本片要比《那家伙的声音》要好很多,即使知道没有希望,也无法放弃对孩子生的那份渴望令人动容

26分钟前
  • 桃色響尾蛇
  • 推荐

屠宰工人真的都具备杀人的潜质!故弄玄虚的所谓悬疑,冗长的前半段是逗观众玩的,全国媒体和警察被导演+教授破案而牵着鼻子走,后半段是警察知道凶手也破不了案。片子几度使我昏昏欲睡,完全没有看《杀人回忆》时的惊心动魄。

29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那天之后,红色的披风再也没有飘起来过。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前一半时间里面真的被那个黄教授所提出的理论给迷住了

35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MB 我们这的苦事情估计还要多

40分钟前
  • 凉白开
  • 还行

《青蛙少年失踪事件》(2011)作为当代韩国三大悬案(《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里唯一有“结果”的一部,破案过程不是重点,韩国公选制度背景,孩子丢失后家长被怀疑的心理,等待制造轰动新闻的猎奇媒体,貌似科学实际上以唯心的方式破案的教授,这一切对五个失童家庭造成的影响才发人深省。

4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凶手,还没抓到

42分钟前
  • 冲浪小子Z
  • 推荐

时间就像泥土之上的层层落叶,掩盖着一段令人无法释怀的伤痛。

47分钟前
  • 还行

首先,千万不能抱着《杀人回忆》的期待去看这个。拍得还好吧,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想说的都说到了,反而没什么惊喜。有点抒情过度,在悬念上却没太真正下功夫,有点拍可惜了。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不行

52分钟前
  • 八水水
  • 较差

题材是真的很感兴趣,但没有看“杀人回忆”那种一直很紧张的悬疑感

54分钟前
  • 木头人
  • 推荐

凶手也在看···

59分钟前
  • 虚拟人物。
  • 还行

看的胸闷,情感被带入的一点不差~

60分钟前
  • 臭臭
  • 推荐

这个悲剧性悬案的魅力和话题性远大于电影本身,重演悲剧更多的是那些受害者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仅仅的陈述事实和事件的影响,影片的切入点让人有点失望。凶手算是找到了,却依旧逍遥法外,让人心有不干啊。★★★☆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