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北风那个吹》,因为这部戏,还特别在视频时问妈妈,下乡的时候是不是很有意思。而得到的答案是:有些女孩儿坚持不下去,受不了苦,嫁给了当地农民,再也回不了城了。而妈妈,为了能早日回城,春节也不回家,和男劳力一起上山砍柴。 我很喜欢那个年代,或许更多的是好奇,现在想来,我的父亲母亲初三下乡,三年后,又一起被第一批抽调回城,之后,结婚,再之后有了我。然而,正如好多人所说,夫妻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享福。爸爸妈妈如那个刚打开国门后躁动不安的时代一样,也在安逸的生活中走向婚姻的尽头。 我曾经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让我出生,为什么爱了却不能坚持。但随着一段段爱情的终结,我也终于渐渐领悟,爱了,是可以结束的,爱情也会有终点,生活会改变一切。 曾经像听故事一样听爸爸讲过他下乡时的一些劣迹。他也像帅子他们那样偷过临村的鸡,在冬天的田梗里追野猪,和大队顶着干给知青争粮食,带头闹事……不过,我忘了问爸爸,他们的烟囱里是不是也飘出过鸡毛。 《北风》里的人物太完美,特别是结局我不敢苟同。比如现实中我的父亲就没能像帅子一样悟透过往。妈妈这些年来依然单身,伴我读书,照顾我的生活,今天还孤独的一个人在国内等着我。而爸爸的感情生活却丰富。尽管,他说他根本不爱他现在的女人。 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尽管会高于生活,但却不能等同于生活。像石虎子、老庄那样执着于爱情的人不会很多吧。于是我还是愿意观看他们的北风吹的年代。那个年代真实而纯粹,复杂又单纯。 上次回国,看到姥姥家相册里妈妈年轻时候的照片,如获至宝。她和大姨穿着绿军装,站在天安门前,手里是那本人人奉为神旨的语录。妈妈的眼神特别安静,静得像一池春水,当然那眼神执着又充满希望。她们有信仰。 我没有信仰。尽管在这个不属于我的国度,有人告诉我信教、加入教会,这样能尽快融入西人的社会,并且还能提高英语。我依然选择沉默。记得一次在火车站等车时,旁边坐了几个老华人。其中一个老奶奶说“我就信我自己,我不信教”。那天我很想妈妈。
此片告诫我们,一要相信报应,二不要喜欢文艺青年。
前半部后半部风格迥异。没有看完但是很喜欢前一部分,喜欢那种在雪地里狂奔马上要见到对方,心里想怀揣个小兔子一样扑通扑通跳的感觉。
很感动!很纯粹的爱!
我喜欢的是知情时代的爱情
知青的部分编得好,演得妙;后面则是歇斯底里生拼硬凑,大把的味精调味,到结尾煽情得几乎恶心。本来好好一个故事,越讲越歪,遗憾。闫妮真是个好演员。
很有潜质的电视剧,但是应了那句贪多嚼不烂
牛鲜花到底看上帅子哪点了?真特么鲜花给好大一坨翔作践了。
央视电视剧频道正在播放该剧,我以前从没有看过,不过才看几分钟我就知道是我喜欢的电视剧。
先是知青年代戏,然后是家庭伦理剧,再然后是商战戏码,到最后却成了韩剧了。
有段时间热播,一开电视,各个卫视都在播。跟风看完了,整体比较好玩。夏雨从头到尾都没变老,但是最后他和闫妮一起跳北风那个吹的时候,他们的知青同学都眼泪汹涌,因为那里有他们青春的影子。也就最后有点感动吧。。。
故事是够了
在时代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显得如此渺小。喜欢闫妮的表演。
看这个片名我完全没想到后半个剧情是这样进行的……
前半部挺不错
闫妮演的真好,比什么三枪好多了。可惜是半部好剧。
女人做到牛鲜花这份上也太过了
说实话很多知青没什么真本事却觉得读了书就高人一等 人的能力不是靠知识储备决定的 尤其很多知青是学文科或搞文艺的 不过多读了几本文学作品或会点才艺罢了 这些在人民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有什么用?而且既然读了书应该有点抱负吧 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不正是知识分子该考虑的吗?知青不去想着怎样帮助那些贫苦老百姓 而是整天为了自己的私利想着怎样回城 所谓的挫折困难不过是恋爱受阻跟农村人同吃同住而已 甚至参与的那点劳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更别提对农村有啥贡献了 还不是农民辛勤劳作白养着你 农村人不比知青惨多了 所以我很不理解有些观众心疼知青骂那个时代 观众里有几个是城市出身啊 如果你处在那个时代 你大概率也是农村人 你比这些还有机会回城的知青惨多了好吧 最后这些少数小资们还写出文艺作品让无产阶级同情他们 真是讽刺
我爹说剧本好 但是到后来太扯了
笑也春秋,哭也冬夏。
超喜欢闫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