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贯穿整场影片的那种“说了很多,但又什么都没说”的空虚寂寥感。
There it is again, that funny feeling.
最后结局更是让我拍手叫绝。还以为门外透出来的是通向幸福的希望之光,结果开门后,聚光灯却打在身上,原来门外只是一帮audience who is just making fun of you,and they just want some jokes. 想回去,门却已经被锁死;剩下他孤身一人,独自面对这个荒唐的世界。
互联网建造起了新的巴比伦塔,却也使旧的那一座彻底倒掉了。
冷漠是悲剧,无聊是犯罪。
一个喜剧作者,在面对疫情,面对隔离,面对蛮荒芜杂的当代生活时,他能做些什么? 一个在房间里摆弄电脑,键盘,摄影机,投影仪的人,当他希望世界更好的时候,他能做些什么?
这间房间就像是我们所处世界的一个巨大隐喻,在疫情前它就存在,在疫情后格外被凸显了出来,当我们被隔离在家,当我们目睹了源自或不源自病毒的一切分裂,撕扯,崩塌,啸叫,我们会如此鲜明的意识到,原来这就是我们的21世纪。
博·博纳姆生于1990年,似乎在美国有个zoomer一代的说法,我相信同属一代人,生在大洋彼岸我们,曾经对世界也怀有相同的幻想。那时,我们被告知,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人类已经从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21世纪会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世纪,我们甚至还有了互联网,它把全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会团结一致,互帮互助,放下仇恨,偏见和意识形态斗争,未来是一个更开放,包容,美好的世界,势必如此,一定如此也只能如此。
然而,结果我们都看到了。
连最大胆的科幻作品都没有想到,21世纪我们面对的甚至不是暴走的仿生人军团和残酷的赛博刺客,放眼望去,我们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指责的元凶,只能诉诸与那些辞典里的社科词汇:科层,景观,系统性压迫,全球资本主义......或是再开出那台吱呀作响的马恩机器,重新讨论阶级,剥削与剩余价值。可是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办,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
当代生活没有拿着枪对抗的硬汉,朋友。就连耶稣也只能困在家中,靠发送色情短信聊以慰藉。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创作者的一次向内探寻和自我剖析,他真切的反照在了我们每一个坐在屏幕前的人脸上,那具瘫坐在椅子上的躯体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讲个笑话吧,当然于事无补。可是除此之外,还能干什么呢?
1
昨天刚看完,首先想聊一下有关影片创作上的一些想法。
从影视从业者的角度看,在不了解导演bo背景的前提下,最初我觉得很像YouTube博主作品拼接(抱歉...
胃口被音乐和形式吊起后,耐着性子看到二三十分钟左右,片子节奏开始加快,导演的黑色幽默进行集中放送。Bo自弹自唱、自己打光、布景、拍摄,串联起了有关交流、性、展示自我、接收信息等话题(不得不说有才,表现力、和对画面、音乐的把控真的很强...
独处一室的设定,很容易放大一个人的情感波动。在Bo愤世嫉俗、妙语连珠、自命不凡、忧郁或careless的表现下,其实不难看到一颗柔软、脆弱、敏感的真心,它多多少少能够激发共处现代社会的我们的共鸣。
反反复复的视角变化、打破第四堵墙、自我对话,在形式上又足够抓人;情绪和形式一同,塑造了良好的影片节奏。
你在看他,而他也在看自己。他是自己,也许同样是夸张后的你我。
最让我感到兴奋和受用的一点,是片子在段落间处理表达形式的手法:布偶剧、广告、MV、油管节目、套娃讲解、甚至真人游戏的形式轮番上阵,与每一段讨论主题的高度贴合,让人get到笑点,又不觉得形式过分违和。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有时可能形式有些喧宾夺主,分散了对内容的注意力。
整体来看,说是喜剧,引入了观察自我的视角后,后半段却让人很难轻松地笑出来。不难感觉到,这个为期一年的创作实验,倾入了导演特殊阶段很多的所思所想,它像是一部以本人为记录对象的纪录片,区别于以生活纪实和坐采为内容的传统纪录片,它记录了导演的“可视化观点”(各种风格的自制音乐录影带)和不同阶段的创作状态。
全片看完,让我很坐立不安的一点是,我们花很多时间学习某种“专业做法”,却非常可能被这个艰难习来的“正确”,框在一种思维定式中,畏缩在安全区不再进步;很小的可能和一定的机遇下,很少的幸运儿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和勇气,去做一些自己想表达、从风格到内容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然,没有「不用打基础,随意发挥即可」的意思哈哈..
以前跟朋友讨论音乐时,我有一个反复强调的想法就是,好的制作人从来不会拘泥于音乐类型(“f**k the genres”)。所谓集大成者,即能够融会贯通、取用各种类型的音乐元素,服务于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而不被所谓的规则束缚。但实际上,自认或公认达到一定高度的状态,并非尝试创新的必要条件,有时甚至会碍手碍脚。保持感受力、表达欲和开放的心,或许才是延长创作生命的方法。
2
而从单口喜剧的爱好者来看,显然这是一部非常规的作品。人们熟悉的单口,是一方或大或小的舞台,演员站在舞台上,在一定的时间内,用几乎三句一个笑点的频率,搭配以肢体、表情、道具、互动、音乐等辅助手段,密集地输出观点和笑料。
单口的内容,十之八九是表演者取材于个人生活和时事;而攻击弱点、冒犯和禁忌,则是最常见的手段;在逗笑人们的同时,表演者往往力求用观点来引起共鸣和思考(不过真的很少能做到就是了...很多还是非常肤浅的...
另一个常被提起的点是,单口喜剧演员的心理健康状态普遍堪忧。为什么?一笔带过的说法是“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确实不免俗气。但如果你每天都需要思考“如果触及人性更深的一面”这种问题,来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也许这意味着,你的日常就是要直面痛苦,还要试图为它寻找意义/答案...也许就没那么难理解了。听笑话很轻松,但说笑话的人想的东西却绝不能止于此。
在片中,能看到Bo作为前单口喜剧演员,逐步暴露心理状态的过程,从戏谑、自娱自乐到焦虑、烦闷和愁苦...其实我不解的一点是,为何一个心理疾病患者,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封闭环境中(即使肯定与外界有接触,但孤独的创作环境在我看来也是比较危险的),冒着很可能加重的风险?况且还在一个特殊的生命阶段(30岁左右)和一个处在新冠这种非常态的社会背景中...
看到结尾bo走出门后发现自己置身舞台,也许很多人也许会想到《楚门的世界》,不同的是,他想逃回屋里却发现门已紧闭,舞台下已经哄堂大笑的音效...而屋里的bo看到这一幕,最后露出了一个转瞬即逝的笑。
然后面对短暂的片尾字幕。
一种想法向我袭来:这是一次赌博,他的筹码就是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要完成一个作品的决心而已。
“苦难馈赠的礼物”的表达,在我看来绝对不准确。我们一定是有足够强烈的欲望驱动,为了获得什么,才会投身于苦难、咬牙坚持(天灾人祸的情况除外);靠精神力量驱动,一直向着舒适安逸的反方向前进。满是伤口、血脉贲张的双手接过的,怎么能叫是馈赠。
还是蛮感动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可能是我看到最值得推荐的「类单口喜剧」。
7.5/10,PG-13。在Netflix看完发自内心的鼓起了掌,并告诉自己,得把这部片子下载下来,反复学习。
忽然开阔了自己脑洞。天呐,一个人在家呆一年也能把生活过的如此有趣。我也应该把生活过的有滋味一些。看这个视频的时候就在想,自己要拍这样一部视频的话,需要有怎样一个阅读量,需要那些技能,以及几年之后可以有这样对生活放松的态度,几年才能攒出那么多想法,并有能力落地。
有较高的画面质量,舒服的视效,而且都在努努力就可做到的范围内。推拉摇移,简单拼接,一台投影仪,几盏变色灯,不需要特别专业设备和技能。用形式的创新来替代高昂成本的技术画面。把生活中各种思考,社会问题的反思,用轻松幽默的态度拍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我想宋飞拍《宋飞传》的目的和本片一样吧,把一个个毫不相干的段子演出来,拍成一个东西,拓展单人脱口秀的形式。本片男主甚至更近一步,虽然宋飞是单人脱口秀,但拍的电视续集还是找了一堆人,而本片在疫情的背景下,自然而然的真的是一个人演。
观看《柏·本汉:我的隔离日记》(𝘽𝙤 𝘽𝙪𝙧𝙣𝙝𝙖𝙢: 𝙄𝙣𝙨𝙞𝙙𝙚) 时内心五味杂陈,它在87分钟裡完整的把防疫期间“人的精神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剧本、灯光、音乐、后制,柏·本汉一人包办所有工作,影片中时不时可以看到他在检查拍摄,研究道具的片段,虽然独揽所有工作非常帅气、展现了他非凡的才华,但同时也非常孤独……。这部被定义为𝙘𝙤𝙢𝙚𝙙𝙮的作品,利用𝙙𝙤𝙘𝙪𝙢𝙚𝙣𝙩𝙖𝙧𝙮的形式纪录生活,整个过程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通过观看者的切换(柏·本汉本人同时扮演两个身份)审视拍摄内容,每个环节看似混乱,实则乱中有序、前后呼应。这边分成两段来分享:
《柏·本汉:我的隔离日记》
前半段:柏·本汉眼中的世界模样
柏·本汉一开始用歌曲述说著整个世界的现况,也提出“不知道是否可以拿这个开玩笑,你现在还笑得出来吗?”内容循序渐进,随著被关在家的日子拉长,他的主题到后段亦拉回聚焦在自己身上。初半讽刺时事、在社群网站观察到的现象,是脱口秀常见的主题,但柏·本汉利用歌曲与影像,带出了专属他本人的魅力。有段在谈论“𝙬𝙝𝙞𝙩𝙚 𝙬𝙤𝙢𝙖𝙣‘𝙨 𝙞𝙣𝙨𝙩𝙖𝙜𝙧𝙖𝙢”的片段非常精彩,歌词句句一针见血,与影像的配合天衣无缝,边看边讚叹柏·本汉在如此简单、不算宽敞的空间裡制作佈景、变换氛围的能力。
后半段:柏·本汉观看自己的模样
这部分是我爱上这部作品的最大原因。柏·本汉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呈现出来,在隔离日常中我们拥有大量和自己相处的时间,也是个能好好审视自我的时机,所以他跳脱本人身份,偶尔像在受访、偶尔像观众、偶尔像个导演,用不同的观看者角度观看自己的作品(或者应该说是生活)。这裡有一个我最爱的环节是他化身游戏直播主,试玩一个“困在一栋房子”(也就是现实处境)的游戏。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要逃出房子,但其中的游戏角色能做的事除了找提示之外,就只剩下哭。不知道看到这边,大家会不会怀疑这是否还是部𝙘𝙤𝙢𝙚𝙙𝙮,因为这个概念真的太绝望。
这边先不暴雷,但想稍微预告一下《柏本汉:我的隔离日记》的最后一幕非常震撼,宛如《楚门的世界》的2021版,在渐渐变大的笑声中,他一人神情落寞的看著萤幕,回到开场那首歌曲:“你现在还笑得出来吗?”虽然不清楚大家的隔离生活是什么模样,我自己的内心变化其实和《柏本汉:我的隔离日记》极度相似,一开始我还享受著待在家的安逸感,但时间一拉长,心情逐渐焦虑不安,原本觉得新鲜的体验也慢慢变得乏味……。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心情,你不是一个人,希望这份共感的心情能给你带来一些安慰。
最后来简单介绍“柏·本汉”。2006年时,他因为在𝙔𝙤𝙪𝙏𝙪𝙗𝙚上的自弹自唱影片而获得关注,随后和唱片公司签了合约,同时把音乐运用到自己的脱口秀节目。2013年时他参与创作并演出美国电视喜剧《成名心切》(𝙕𝙖𝙘𝙝 𝙎𝙩𝙤𝙣𝙚 𝙄𝙨 𝙂𝙤𝙣𝙣𝙖 𝘽𝙚 𝙁𝙖𝙢𝙤𝙪𝙨),同年更出版了首本诗集《𝙀𝙜𝙜𝙝𝙚𝙖𝙙: 𝙊𝙧, 𝙔𝙤𝙪 𝘾𝙖𝙣’𝙩 𝙎𝙪𝙧𝙫𝙞𝙫𝙚 𝙤𝙣 𝙄𝙙𝙚𝙖𝙨 𝘼𝙡𝙤𝙣𝙚》。柏·本汉的才华不仅如此,2018年时他执导并编剧的电影《八年级生》(𝙀𝙞𝙜𝙝𝙩𝙝 𝙂𝙧𝙖𝙙𝙚)上映,作为首部电影作品,他收到了广大的好评,甚至获得美国编剧工会的最佳剧本奖、美国导演工会的最佳首部长片。
而这位才华洋溢的艺术家亦参与了在今年上映的电影《花漾女子》。他在片中饰演与凯莉·墨里根(𝘾𝙖𝙧𝙚𝙮 𝙈𝙪𝙡𝙡𝙞𝙜𝙖𝙣)有大量对手戏的Ryan,看到蛮多国外网友盛讚《花漾女子》的选角,我自己也觉得演员为这部电影加分好多!他除了和墨里根在药局唱跳芭黎丝·希尔顿(𝙋𝙖𝙧𝙞𝙨 𝙃𝙪𝙡𝙩𝙤𝙣)的《𝙎𝙩𝙖𝙧𝙨 𝘼𝙧𝙚 𝘽𝙡𝙞𝙣𝙙》之外,结尾的反转也让人印象深刻。(我那时在看电影的时候被圈粉,他也太适合当小儿科医生了吧)
孤独,是负面的,是21世纪的流行病, 孤独,也是自省和反思的,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
======
如果说2020冻结了我们的生活,那么隔离更把人们冻结在一个奇怪的位置上。这感觉就像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一天早上醒来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孤立无援的甲虫。
而所有隔离过的人,大概都很难忘记那段时间所遭遇的情绪冲击,那是一种对精神极度内耗的体验。往往从无助恐慌开始,经历愤怒或痛苦,到归于平静,很快平静又被打破,重新陷入新一轮的恶行循环。
但我们所能看到的,许许多多和负面情绪相关的信息里,人们好像很少公开展示—孤独。可能是因为这是现阶段理所当然出现的状态,似乎它的存在只是表明你比其他人更多愁善感一些,可毫不夸张的说,在最近发生的诸多不幸中,我都看到了孤独的痕迹。它的影响像细流不知不觉地缓慢渗透,又在某个措手不及时瞬间将人吞噬。
孤独,就是这样一种折磨人的东西,而隔离中的孤独,更糟。
所以,如果你正在隔离中,我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借由艺术中孤独的力量带给你一点点慰藉。
冷漠是悲剧,无聊是犯罪,而隔离的本身就是一场自我内耗。 # Just call me up and tell me a joke.
Thank you sexy Jesus for this work of art.
Not worth 5 stars as a comedy special but after 5 years at a time like this, a brilliantly fabricated work of art #Andy Kaufman on the moon; Bo Burnham in his room
音乐、灯光也太好了。前段反类型,后段致郁,就不再是喜剧了。
Bo是一个很有才华的generalist,他什么都做得不错,但在这些领域都没有做到顶尖。为这种有新意的呈现形式加一颗星
显然不是单口喜剧特辑,而是一部实验电影(我认真的)。作为喜剧,这可能是喜剧史上最让人不安的九十分钟。房间被高大的主人公塞满,显得格外狭小,所剩无几的空间又被膨大的孤独与焦虑填满。他解剖个人,进而分析社会,再退回个人,将自己的不堪与丑陋放到台前,就像是将自己的内脏摊开,然后疼痛、崩溃、哭泣。用喜剧治愈世界?不,喜剧什么也治不了。因为这一切已经不再好笑了。
灯光魔术师、流行文化观察员、新晋pornstar、自我批评家Bo Burnham。居家耶稣的造型十分性感,上一场疑似告别演出的劲歌热舞后回到小黑屋,这一场就真的在宅内上演一个人持续内耗、解构一切的精神现象学。写实呈现的崩溃哭丧教人堪忧,但步出房间象征他挣脱自我思想囚笼。有毒儿童节目、模拟隔离游戏、无穷自我剖析影像最高。
我觉得只有四颗星。但是考虑到创作者的玻璃心,用爱发点多给一颗。
Reaction、White Women’s Instagram和Turning 30真的把我笑坏。Bo Burnham真的有观察生活,但更重要的是,他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在筹划这个video,拍的过程又历时一年多,自己一个人录制、写歌、表演、剪辑,是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呀!如果是我的话,不到半星期就放弃了。所以天才真的也是得靠坚持和努力才能发光的。超一个方向一直努力,才能积累到实实在在的技能,而不是一直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知不觉就把岁月蹉跎了(譬如我)。
我的爱人回来了,他带着抑郁症又回来了
临近结尾bo举起相机竟忽然给我一丝赫尔佐格般摧枯拉朽的原始力量 无论如何 无论如何 希望你永远快乐 w/ Leon // 20210602 两天反复看了很多遍 all I ever wanted was 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 all of the time
存在主义危机,Apathy‘s a tragedy and boredom is a crime.
花样繁多,有趣但是不好笑。帅哥很有才华,但是才华不在喜剧上(
太致郁了,我认为这个不是comedy,就是包含了黑色幽默元素的影像艺术品,以一种实验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还略带点行为艺术的意思。Bo真的是天才艺术家。解构自我、燃烧生命或许不是最高级的艺术主题,但起码显示了艺术家的真诚。而且,抛开超级棒的音乐,其内容包含了时下主流的对web2.0的批判思考,让它具有了大众性,不会过于私人化、情绪化。但是,这种把自己剖开、摊开在观众面前的表达对自我损耗巨大,不宜多用。此外,观众如果观看重复的个体叙事,不仅会审美疲劳,也会感染抑郁情绪(在标签里写stand up comedy真的是诈骗)。我在整个观看过程中充满了担忧,好怕Bo会拍着拍着伤害自己,甚至真的在40岁前自杀。
Good comedy makes you happy but great comedy like this makes you feel everything. Dude's like a relatable white Jesus.
感受很复杂,当作comedy看的话差点儿意思但好像没办法更有意思,当作艺术作品看内容上没什么新东西,持续瓦解包括自身的一切来建构舞台主体性是巨大的自耗。“过度幻想主体性,把私人性焦虑提升成庄严的哲学问题,容易导致女店员式的形而上学”。bo是天才,但这是一条穷途末路。
live play、reaction video、white woman Instagram这三段够我笑俩月了,整部特辑就是制造快乐48分16秒的梦幻actualization,更多自省和元表演,他的焦虑呐喊因观众的缺席更显虚无。最后一幕太考夫曼了,希望Bo能从创意、技巧和风格如此纯熟的自己身上找到宣泄的可能。
我觉得已经不能属于“脱口秀”的范畴了,各式各样的影像形式,更像在搞一个实验的art project,小哥自己在家做灯光布景拍摄剪辑原创音乐,真的太有才太会玩儿了
好致郁…一度不忍看下去
don't watch it under mental health cr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