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回到香港的男主角阿祖,现在六七十岁了,他应该偶尔还是会想起当年同生共死的越南少女。
而那个越南少女阮红,却永远定格在少女了……
现在才有缘看到这部33年前的电影。早听过这个电影,一直以为是讲某个时代大陆的故事,结果是越南的故事,而罗大佑的《爱人同志》也不是主题曲(粤语版bgm有《飞车》(闽南话:火车)、片尾有《情深意更深》),应该片名源自《爱人同志》。那时候国语都是台湾配的,也主要针对台湾市场,罗大佑在台湾是封禁的,所以国语版片头片尾的曲子都替换掉了。
香港记者无意中在越南惹祸、越狱的故事,越南版《监狱风云》,但很明显,这里的越狱,不是简单的逃离法律惩罚,刻画了越南大量的黑暗,就是凸显为了自由。
但这自由,是不同的。
1、阮红弟弟。就是那个时代大学生的脸谱,被鼓动也好,一腔热血也好,喊的、追求的就是民主自由。不做过多延伸
2、男主角阿祖。前面香港的铺垫,已经说明男主角吊儿郎当、各种小毛病,所以在越南也各种惹祸。他要的自由,是不一样的。是上等地区人(英国护照、发达香港)被低端落后地区(混乱越南)囚禁的不甘屈辱。里面强调他是香港人、英国领事馆、让老板打电话等(包括后面广州直升机去边境——且不说现实能不能做到),始终无意中有高人一等的俯视心态,所以在拿到手续放了他之后,还敢冲胖军官扔衣服、踩他帽子等。
3、排长等战俘。先说个区别,跟主角聊身份的时候,国语版:我是中国大陆士兵,你们就好了,做几个月就出去,我们是要死在这里(大意);粤语原声: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死也要回到祖国!
在这里,台配国语改的台词,明显弱化了大傻哥坚毅决心。他们追求的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代表了祖国、解放军的信念!囚禁五年,一次次的要越狱回到祖国。
4、阮红。她就是普通人,没有大道理大观念,她日常有正义感,但并不会想要反抗国家,或者拯救谁,想要救的,也只是一手带大的弟弟。军官男友不可靠,她一次次利用各种机会到监狱,想要自己找到弟弟,跟男主角接触也是为了打听消息。
不知道是红姑演技问题,还是导演有意,那包东西调出反越南报纸,显得是她弄的,就想要让他再进去。后面判三年她流泪等,又不像。这段模糊,没有多揣摩
结局是悲伤的,阮红问起香港怎么样,阿祖闪烁着说“不一定适合你”,“是啊,也不知道用什么身份去”,阿祖又躲了……虽然有着出生入死、同生共死,但回香港,男主还是选择原先的香港女朋友。
阮红一个人跨过界碑,走向越南方向,她没有路了、她弟弟也死了……
以电影里刻画的当时越南时局,她策动协助越狱动静那么大的,回去还能善了?她没法去香港,她也回不去政府当翻译,回去必然是枪毙的命运……
那个边界过去的越南少女的倩影,电影戛然而止,定格在这里,那个令人心疼的姑娘,生命基本也定格在那里了……
钟楚红太美好了,长相、身材都好,29岁还少女感十足。让我想起了《八两金》30+的张艾嘉也少女感
电影刻画了越南各种黑暗,没想到却是得到越南文化部、军方各部支持协拍,也是厉害。现在来看,也是保留了很多当年的画面。大傻哥难得没脸谱化角色,发挥得很不错。
但导演的水平、或者说香港导演普遍的格局问题,驾驭不住家国历史大背景。只能乱世取一小角。
1989年香港导演黄泰来导演了这部《爱人同志》,由刘德华和钟楚红主演,现在重新翻看发现电影是很好的保存时光的方式,当年越南街头的景象,今天再看,感受着时光的变化与不变。我去越南胡志明市的时候,有一种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那里城市保留着法国殖民地时代的建筑所留下的风情,在他地标性的建筑里面,而同时又有着太多和我国相似的意识形态符号,甚至看当时展览的阅兵照片,不仔细那军装和上个世纪的中国军队很像。
本片是充满胶原蛋白的钟楚红女神和男神刘德华的经典之作,成奎安大傻还获得了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邱礼涛担任摄影,给当时英殖民地港人演绎了一曲某主义国家内的自由圆舞曲。
越南某主义被统治JJ所利用,在这种不容置疑必须服从的意识形态下,某主义是至高无上的,更多的人只有如钟楚红在影片刚开始做的一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谨言慎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冷酷无情,遮盖自己的天性,保全自己自己家人的安全。可当时的香港人永远不会懂得这些生存法则,我们的男主刘德华还像他在香港一样放荡不羁,随意泡妞,自然很容易的就撞到了枪口之上,被关进了劳改营。
之后就有些艺术夸张的成分了,男主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好几次,这在真正生活在某主义国家的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不可多说 罗大佑的歌曲,为这个港人自我提前体验的故事画上了休止符。
该来的总会来的,谁也无法阻挡。。。
今晚看了黄泰来导演的《爱人同志》。主演:刘德华、钟楚红、成奎安。
这是一部通过跨国恋嘲讽八十年代末期越南的电影。单纯从技术层面讲,它算不上一部绝佳的港片。片名显然来自罗大佑的同名专辑。具体内容不可描述。在2020年春天,观看这样一部时代感强烈的电影,实在令人感慨。然而,这些感慨也不可描述。
下面只写可以描述的。
通过这部电影,我才意识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也就是中越之战结束之后,越南国内的正制形势与其他国家差不多。与此一致的,可能还得加上韩国。三个民族的语言里,连“抿煮、字游”这些口号的发音都一样。相同的枪,相同的坦克,相同的爱情,相同的可口可乐。如今,30年过去了,瓜熟蒂未落,几家欢乐几家愁。谁是亚细亚真正的孤儿?
在信息凝滞、缺失的空间里,电影、小说、美术等艺术作品会代替纸质文件,保持特定的历史。经年累月,它们会成为真正的历史。具体地说,无论《三国志》多么为官家称道,人们对那段故事的记忆也只会来自《三国演义》。
最后一句,钟楚红在这部电影里,真美。
以前看只觉得越南好黑暗,逃狱好劲爆,现在看就难以理解刘继祖的莽撞性格,是华仔电影里我最讨厌的人物设定了。
祸明明都是他自己闯出来的,第一次出狱简直搞笑,经过牢狱的毒打还没接受教训,没走出大门就踩帽子泄愤,之后的一系列更是自己作——被人拖着跑两条街愣是无法挣脱?撕开个文件袋至于搞成天女散花?而且报社是疯了吗,这么个定时炸弹让他带着都不说清楚?阮红也是够勇,能直接策划组织逃狱,但最后不去香港回越南送死吗?那个年代去香港的越南难民还少?《家在香港》里逃到香港的大陆少女回家也比这个能让人接受。
电影想表达的内容很明显,但不真实不合理的人物和剧情严重削弱了整部电影的可信度,比《投奔怒海》差远了。
不过电影有个好处就是记录下当时越南的影像,从没看过越南电影,对越南的印象全部来自《投奔怒海》《爱人同志》以及美国拍的越战电影。这部片子里阮红在桥头看押送犯人船只的那个景色好美。
越南又叫小中华,2021年的互联网多了许多用越南代指某国的叙述,想必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好评的部分是电影的时代感和画面,陌生又熟悉的场景总会引起人们的一些瞎想。
差评的部分是剧本,人物形象干瘪,剧情脱离现实。可能有些观众觉得看的爽了贴近现实没必要,可种种剧情实在太离谱了。
华仔饰演的记者简直不像现实中存在的人,这种性格真的适合记者这种人物设定吗?最尴尬的是编剧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还要在香港本部加入一段打闹戏份...实际上没起到作用,反而是鸡肋。
这个记者遭遇了什么,撞翻国营商店在赔五万越南盾和监禁两周之间选择了监禁两周,编剧给出的解释是身上没钱????你可以记者啊这点解决问题能力都没有吗?这是一进宫。
二进宫是站在游行的台子上被当成异己被追捕......还有这么巧的事???
抓到本来稍微询问一下就可以走了,然后编剧为了他能顺利地三进宫,也为了顺便黑一下越南的言论自由,安排了一段因不小心洒落了新闻报道被抓起来的情节......
这也太巧了吧?最后被判三年,不得上诉,还组织了一段轻松的越狱?
为了让主角失去些什么,还特意安排了一段毒蛇咬手,断手的情节......为什么这么编排啊,我不理解,没头没脑,就这么突兀的摆在结局之前。
如果说要统计一个在现实生活中这段剧情能发生的概率,基本不可能。假如说是一个市井小混混能有这一连串低情商反应,再加上天公作美,大力配合,可能有那么些微概率。可是......剧情设定的是记者啊记者啊记者啊....记者平时的工作都是插科打诨吗这点警惕性都没有吗?
再来说说阮红这个角色,不得不把刘德华(刘继祖)放在一起。男性在剧中摆出各种帅帅的pose,女性也是一片痴心。可这一片痴心到底从何而来真的让人费解,能让一个人甚至敢去参与越狱......弟弟五年,德华三年,这个风险有必要冒吗?又不像陈奎安等人是战俘刑满释放遥遥无期......
最后明明可以带阮红去hongkong,然后这个时候仍然是糊里糊涂,现实中真的有这样的人吗。可能是Vietnam才是未来的希望,hongkong民众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吧。为了强制分离,一道铁丝网就将两人隔开了,我???怎么阮红能过界碑刘德华就过不了,是有at力场拦着吗。这种刻意的分离,刻意的悲情,我欣赏不来。不过换种角度考虑,可能是为了照顾民众的排斥难民情绪,但也不妨碍这段剧情整段垮掉。
阮红这个形象,可能满足一些希望女性无条件的依附于自己的这部分观众,而这部分观众也喜欢华仔这种又帅又悲情的角色。可能我不是受众了,我的问题😅。
如果用一个词来评价剧情,那就是:充满意淫
再来说说优点,提到了一个被遗忘的话题:反击战中的我方战俘的遭遇,不便多说。编的再怎么烂能让我们记起一些东西总是好的。但总体来说还是瑜不掩瑕。
另外一个优点就是西贡的殖民地风情配合上良好取景,小中华的自行车人潮、小中华的阅兵、甚至小中华的种种机构设置、旗子、徽章,全都有熟悉的影子。《情人》中的西贡是殖民地,《爱人同志》中的西贡是刚刚改开的风景,30年后现在的西贡,已经和一些中国城市没有区别,除了他们的历史建筑。就类似大连,类似青岛。
最大的优点:钟楚红真的好美(─‿─),风情!
很多年前看的。刘德华钟楚红演技是真的很不错。过目不忘。电影里的场景让我一度不敢去越南旅游。
美亚
演员里真的有人叫tong zhi
现在才有缘看到这部33年前的电影。早听过这个电影,一直以为是讲某个时代大陆的故事,结果是越南的故事,而罗大佑的《爱人同志》不是主题曲(粤语版bgm有《飞车》、片尾有《情深意更深》),应该片名源自《爱人同志》。香港记者无意中在越南惹祸、越狱的故事,其中解释了越南少女、解放军战俘等。电影刻画了越南各种黑暗,没想到却是得到越南方面大力支持的实拍,也是厉害。现在来看,也是保留了很多当年的画面。大傻哥难得没脸谱化角色,发挥得很不错。而红姑太美好了,长相、身材都好,那个令人心疼的越南姑娘,倩影也是难以忘记
靓红姑
当年能有这样的港片。很好。没有沦落为政治垃圾,也没有想煽却煽不起来的造作。超出预期的好。但你必须看到最后,必须看粤语原版,最好还了解些许时代背景……PS.原来罗大佑和钟楚红的声音原来也可以那么配的。。
红姑的扮相虽然土气但还是掩盖不了她本身的天生丽质,华仔演得很拼命,剧情整体还可以,这就是所谓的患难见真情吧,可惜的是结局稍有些遗憾。
20年前的香港电影,喜欢越南政治擦边球的拍摄,这是个隐喻和扩张,香港的安逸使人有冲动去表现一个人性凶猛的红色政治国度。
一部严肃的电影却在情节上很敷衍,角色动机行为十分牵强,看片尾字幕可见得到了越南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其实是抹黑越南,尽管更透露着对边界这边的影射(拿阅兵画面和学生抗议对剪),但还是觉得有狡黠的地方。因为剧情的不严谨,显得像是贩卖政治热点和市民恐慌。而好的地方是制作,大概是我看过邱礼涛摄影最好的一部,红姑美翻,美术也很强代入。化妆可不少穿帮,水牢少年细皮嫩肉。拿港女作为冷漠资本主义都市的代表,淳朴的越南少女才是爱人同志。雨量没控制好,破坏了浪漫的气氛。成奎安演技胜过刘华。最后的大爆炸和火烧演员真惊到我,三十年前没有视效真是豁出命去
看了下《爱人同志》,刘德华真衰啊,去越南出趟差手就被砍了。最震惊的是片尾字幕,一个极度丑化越共政府的电影居然得到了越南党政军队的全面支持!它们是被香港人忽悠了么……1989年拍的电影,片中钟楚红那个高喊“民主、自由”的弟弟真是太应景了。
我就想知道两件事,一是这电影是怎么得到越南政府支持的,另一个是那个叫阿Sam的帅哥是谁
那时候没有电脑动画,刘德华满脸爬蚂蚁应该是真的吧?
剧情过于公式化了。看了片尾感谢名单,越南官方居然支持了这一部到处暴露越南黑点的片子,而作为敌对国战俘的PLA成奎安同志是越狱的正面形象,尤其看到“以前的南越政府肯定没这么差”的台词让我感到简直不可思议……
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也会成为专制主义独裁
红姑华仔粉丝力荐/情深义更深
政治意味比较浓重,片尾鸣谢越南ZF,实则确实暗讽红色政治。战俘营的残酷表现的尚可,一些细节处理可以再用心一些,比如水牢少年的皮肤,比如雨量的控制。港女和越女的对比,意味深长。
题材还好,但是表现力不足,比投奔怒海差。
爱人同志,再见,我要回我的祖国了。
越战中的中国战俘在国内似乎永远都是一个迷了。
剧情太弱,背景太模式化,人物不丰满,红姑真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