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在沿海地区尤为盛行,承载着博爱、奉献和扶危济困的精神。妈祖文化始于宋代,民间在造船时和出海前,都会祭奠妈祖祈福,这种现象已经流传千年,已然成为我国民间的传统信仰。影片《妈祖回家》以普通村民的生活为蓝本,通过他们在异乡艰难生活的感人故事,折射出割舍不断的亲情和浓浓的乡愁。
《妈祖回家》改编自中篇小说《台北来信》,也是第一次将妈祖文化搬上大银幕。影片在编排上有的放矢,并没有简单的聚焦于妈祖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而是以小见大,以船主天桂和好友奇伟的亲身经历为线索,两人的相遇纯属偶然,面对着艰难的现状和对亲人的思念,不得不齐心协力踏上逃亡之路,而现实却给予两人致命一击,一次分别令两人的境遇大相径庭,从此天各一方。
天桂娶了三房老婆,在外人眼里是个妥妥的人生赢家,真相却出人意料,每天被三个老婆叨唠的不胜其扰,还轮番上演一哭二跳三喝药的大戏,令天桂头痛不已;而奇伟与妻子和孩子分别多年,为了返乡与亲人团聚绞尽脑汁。可以说天桂和奇伟的故事很是具有代表性,与所处的时代有着高度的契合,称得上是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高度还原。
试想一下,几经生死远走他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陌生环境里,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主人公阿桂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尽管前路漫漫,依旧乐观豁达,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从事着人力车夫的工作,每天蹬着三轮车穿梭于大街小巷,过着简单乏味的生活。心里却时时刻刻惦念着对好兄弟奇伟的承诺,想方设法找寻奇伟的家人,哪怕尝尽人情冷暖也在所不惜。
整部影片传递出了浓浓的乡愁,背井离乡的人们,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念有增无减、愈演愈烈。影片的结尾,很是让人泪目,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时隔近半个世纪后的再次重逢,他俩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此时无声胜有声,足以说明了一切。
《妈祖回家》犹如打开了一部弥足珍贵的史书,透过主人公颠沛流离的经历和遭遇,将观众带回到上个世纪的特殊岁月里。影片用丰满细腻的笔触和颇具艺术性的表现手法,透过妈祖这一点睛之笔,折射出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整部影片并没有过多的煽情,也没有刻意的催泪,而是用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以普通人的视角,充分还原以福建莆田为代表的妈祖文化。
妈祖,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扩及东亚沿海一带,甚至影响到全球的海神信仰,是这片广阔的海域上,船工、海员、商旅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妈祖信仰诞生于福建——中国海外移民的原乡,并随着历史上那场史诗般的下南洋迁徙,传播至世界各地。
宜兰,地处中国台湾东北部,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在漫长的交通不发达的岁月里,宜兰维持着一种淳朴的小农社会秩序和情调,宜兰南方澳渔港边的南天宫烟火缭绕,供奉着妈祖千年来的前世今生,在这里人与土地、人与海洋、人与信仰构成一种美妙的和谐与平衡。
电影《妈祖回家》讲述的就是宜兰南天宫妈祖像回家的故事。
31年前,在时任南天宫主委林源吉的率领下,220名台胞乘座20艘渔船冲破重重阻碍,直航福建莆田湄洲岛谒祖进香。31年前,在这条只有短短两行字的新闻背后,又会有多少聚散半生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一位老人坐在露台的摇椅上,宜兰的阳光慵懒绵长,晒着他苍苍的白发。一个中年人快步走进房间,叫醒老人起来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着两岸筹划通航的新闻。
老人叫吴天桂,曾经是福建沿海一个小村落的小船主,电影的故事从他36年背井离乡经历前的那一年讲起……
海边的黄昏人海在浮沉。冲击岩石的波涛缠绕着远离故土的人们长长的乡愁。电影《妈祖回家》是一部乡情浓郁的电影,开篇却没有渲染伤感的气氛,反而是用轻松简单的方式开场——吴天桂在解放前娶了三房太太,两进院子里人丁兴旺也免不了马勺碰锅沿儿。
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婚姻法》让这家人陷入鸡飞狗跳的气氛之中,笑点不断。这是这部影片的高明之处,大时代的浮沉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奏鸣。
直到影片后半段,吴天桂为了解决三个太太难以取舍的问题,铤而走险远赴台湾,影片的情绪急转直下,在命运的浮沉中吴天桂妻离子散,辛苦讨生活的同时,却始终没有忘记对妈祖许下过的诺言。
妈祖牵引的血肉乡情最终在两岸通航后吴天桂返乡时将观众打动,他与离散36年的儿子和结拜兄弟意外重逢,完成了小人物命运与大时代变迁的交融。
电影《妈祖回家》是对中国海洋文化的一次致敬。妈祖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乡愁,像福建与台湾演着一样的布袋戏,晒着一样金黄色的夕阳,年轻人脱光膀子跳进同一片深蓝色的太平洋。
一位老人坐在露台的摇椅上,阳光照着他的白发。一个中年人快步走进房间,叫醒老人起来看电视,电视里播放着两岸筹划通航的新闻。老人叫吴天桂,在解放前娶了三房太太,两进院子里人丁兴旺也免不了马勺碰锅沿儿。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婚姻法》让这家人陷入鸡飞狗跳的气氛之中,笑点不断。吴天桂为了解决三个太太难以取舍的问题,铤而走险远赴台湾,在命运的浮沉中吴天桂妻离子散,辛苦讨生活的同时,却始终没有忘记对妈祖许下过的诺言。
文 / 赤叶青枫
妈祖是以我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全球有3亿多人信仰她。而作为第一部登陆大银幕的妈祖文化电影的《妈祖回家》乍看片名,很容易让人以为这是一部古装片,甚至神话片,而实际上,这是一部由福建作家王鸿的《台北来信》改编,反映海峡两岸一家亲的现代剧情片。
片中有多段妈祖祭祀或相关庆祝活动的展现,同时还巧妙穿插了一些莆仙戏的名段,充分体现了妈祖文化和莆仙戏的迷人魅力和传承精神,令影片的“妈祖”韵味愈发浓厚。不过窃以为,影片最动人之处,还是影片所讲述的这个故事。
福建沿海小船主吴天桂(赵亮饰)解放前娶了三房太太。新中国成立后,因颁布了新《婚姻法》,废除一夫多妻制,故而三房太太的去留问题成了困扰吴天桂的一大难题。为不与妻儿分开,吴天桂最终选择带着全家与台籍老兵林奇伟(关德辉饰)一同踏上私渡台湾的危险旅程。结果这一走,他们所有人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了巨变……
这是一部较为典型的以小人物波折不断的命运折射大时代社会变迁的电影。无论是因为新《婚姻法》的颁布而导致有着三房太太的吴天桂家无宁日,还是因故滞留大陆的林奇伟千方百计费尽心机想要返回台湾,抑或是晚年的吴天桂终于得偿夙愿因妈祖重返故土等,无不和当时的相关重大历史事件挂钩,而且客观而言,男主之一的吴天桂因为一念之差,导致后半生颠沛流离,命运走向其实比较悲情,因此这样一部电影很容易拍得较为沉重。
但难得的是,导演蒲剑没有一味地凸显小人物的不幸与苦难以博取观众同情,而是举重若轻,拍出了不一样的时代生活质感。
影片前半部分主要以轻喜剧的风格生动呈现了吴天桂一家人去台湾前的生活日常:一开始,三房太太时常争风吃醋,日子过得热闹安稳;新《婚姻法》的颁布后,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的三房太太为争夺老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一哭二闹三上吊,跳楼投湖吃耗子药……如此花招迭出,既弄的片中新一代“端水大师” 吴天桂焦头烂额,左右为难,又看得银幕下的观众不时莞尔一笑。
影片的后半部分则主要呈现吴天桂历经波折到达台湾之后的艰辛生活:不仅妻离子散,而且住陋室,做车夫,甚至一度沦为乞丐!这和他之前安逸舒适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不过即便如此,吴天桂也没有怨天尤人,他一边辛勤工作挣钱,一边不辞辛苦地坚持四处打听林奇伟妻儿的下落……这一部分的影片基调和氛围哀而不伤,既拍出了异乡人浓烈的乡情与乡愁,但同时又动情而不滥情,拿捏的恰到好处。
而这一切的一切,亦反映出一种传统且可贵的妈祖精神:善良坚强、言而有信、重情重义有担当。
每一个人应该都对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并不陌生,尤其是末尾的情感升华部分: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将大陆这一头和海峡那一头连接起来的是什么呢?电影《妈祖回家》给出了解答:正是妈祖文化,沟通起了两岸的信仰桥梁。
电影《妈祖回家》一开头,就牵引着观众穿越回到了一个悠然自在的过往时代:阳光和煦温柔,路人闲庭信步,二层小楼的阳台上,有位佳人正吟唱着莆仙戏。此时,男主人公阿桂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只不过一出场就被泼了一身的水——恰似他接下来极为戏剧化的悲喜人生。
阿桂全名吴天桂,是个福建莆田的小船主,虽说不上是家产万贯儿孙满堂,但也着实称得上是个不一般的“俗世奇人”,只因他有三房太太——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个大事小情全操持,还有一个盘亮条顺姿色俏。在此之前,阿桂一直成功保持着三房太太之间的微妙平衡,然而,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新《婚姻法》对阿桂来说却宛如晴天霹雳——一夫一妻制规定他只能留一房太太,消息一出来整个家里瞬间炸开了锅:大太太不声不响跑到楼顶上寻死觅活,三太太穿得一身素净整整齐齐跳了河,二太太自然也不甘示弱,让儿子昭告天下说自己吃了老鼠药——别管真吃假吃,气势上首先不能输。急得阿桂一筹莫展,真心没了法子。
当然,暗藏在喜剧外表下的是不折不扣的悲剧内核。阿桂试图带领全家私渡台湾,过上阖家团圆的美好生活,奈何命运造化弄人,不仅落得妻离子散的结果,而且家财散尽,只得当起了黄包车夫勉强维生。归家已然无望,一湾浅浅的海峡,就这样隔绝了阿桂和自己的故乡,徒留终生无可排遣的乡愁。直到阿桂出走半生,归来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他还是最爱捧着收音机听温润婉转的莆仙戏,一边听一边就回到了从前,把和三房太太之间的爱恨纠缠重新经历一遍。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啊。莆仙戏的文化传承,成就了贯穿整部《妈祖回家》的动人亮点与情感泪点。
故事的最后,妈祖文化建起一座坚固桥梁,阿桂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足以见得,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妈祖回家》这一电影名或许寄寓了更加深沉的和平统一愿望:是啊,唯有妈祖回家,才意味着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终于迎来久违的团圆与重逢。
很长一段时间里,始终是《康熙来了》等台湾综艺的忠实观众,因此对于“妈祖”一词并不陌生,知道不少台湾人会经常去妈祖庙“拜拜”,但对于妈祖的了解也仅限于此而已。
看完电影《妈祖回家》后,才真正意识到妈祖不仅在台湾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内陆尤其是福建沿海地区同样影响颇深。《妈祖回家》以福建莆田小船主吴天桂一家亲历历史巨变的喜乐悲欢作为故事剧情的明线,另一条贯穿全片的暗线则是对于海峡两岸团圆团聚的殷切盼望,这是大势所趋,更是民心所向。
小船主吴天桂有三个老婆,看似羡煞旁人,其实也有不少“不足为外人道”的烦心事。不过吴天桂本人倒是看得挺开:把手头的船一卖,还能再挺两年!然而,将阿桂的生活彻底打乱的不是别的,而是新《婚姻法》宣布废除一夫一妻制。谁去谁留,瞬间成了这个家庭一触即发的最敏感话题。为了保全三位老婆的同等地位,阿桂作出私渡台湾的大胆决定,奈何命运造化弄人,从上船那一刻起,一家子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覆水难收,不可遏制地走向失控……
电影《妈祖回家》中,值得一提的是沿海地区市井街头与民俗文化。从诸多不经意流露的小细节中,都可以瞥见他们对于妈祖发自内心的敬意与虔诚。所有难以做出的两难抉择,都可以祈求妈祖给出答案。因此,当电影结尾妈祖终于跨越海峡回家的时候,观众才能由衷感受到那种难以言表的激动与欢欣。对于广大的信众而言,妈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精神寄托。
仅仅是在台湾,就有大大小小一千五百多座妈祖庙。在《妈祖回家》中,妈祖显然已经成为一种超越祭拜信仰的存在,被赋予了更加意蕴浓厚的象征意义。看着男主角阿桂跟着自己的三方媳妇斗智斗勇其乐无穷,不禁暗自笑出了声。但当他在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下成为异乡人、当起了黄包车夫为生存苦苦挣扎的那一刻,突然又感受到了无限心酸。
当然,最催泪的还是故事结尾,年迈的阿桂终于有机会重返故乡,却惊觉一切早已物是人非,魂萦旧梦,回不去的是旧日时光、是精神家园。看过《妈祖回家》才明白,妈祖不仅是信众的精神寄托,更是两岸人民深切沉郁的乡愁。
绝对好玩,3个老婆。一个都吃不消了。
服化道全方面的不合格,怀疑没当电影拍,就是电视剧水平。剧本挺好的,换个导演拍会更好,都不好意思说是我院导师拍的。
感觉像是在赶工赶出来的作品,五湖四海混乱的口音已经很出戏了,服化道景又给人失真感,就很离谱。
老师拍的,打个四星。
被名字耽误了,抱着大烂片的心情看居然意想不到的还可以,甚至比今年上映的很多国产电影都要好,看之前以为是讲妈祖的神话故事结果妈祖只是个符号,本质还是海峡一家亲的主旋律电影。导演是中传的老师,基本功倒是挺扎实,能把历史融入到人物的故事中体现,而不是浮于台词口号的假大空也挺难得。
#2020.11.20 NO.40以小人物作为剧情基础,用莆仙戏和妈祖作为渴望两岸统一的线索,服化道也做得挺到位的,主旋律片子就怕拍得索然无味,已经比想象中要好一些了。前半段还是挺有趣的,可惜吴天桂到了台湾之后剧情就开始变得套路了,而且很多事情没交代清楚......
从电影艺术看,真的挺一般的。人物很单薄,工具人明显,一些人物形象甚至很莫名其妙(阿兰自杀那段很奇怪,长久地等待结果发现痛失所爱确实很绝望。可是对作为母亲抚育幼子,作为未亡人完成爱人的嘱托,她怎么会自杀呢?没头没尾的,好突兀啊)。剧情交代得也挺不清楚的,不仅仅是提问中提到的女性角色剧情缺位,本身故事很多一些该说的都没说明白(阿伟的逃生作为暗线,总要有些暗示吧,大团圆好突然啊)。演员倒是挺好的。最喜欢田玉莲这个角色,她太美了。到台湾后玉莲的转变很合理,人物终于有些现实感了。电影中的莆仙戏也很有意思,暗喻有点明显。最令我触动的是普通家庭在一夫多妻的背景下对新婚姻法的应对。面对既成的婚姻事实,面对人们对家庭团圆的渴望,强制劝分是残酷的。而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也不像想象中的冷冰冰吧。
全片是如此的无聊,感觉就是一个人站银幕前跟你念了一遍故事。把这个片子和前段时间有相同感觉的《喜宝》对比了一下,发现导演美术剪辑高出了简直不是一个档次,仔细想想应该是剧本出了问题。整个就是电视剧思路,要什么给什么,漏了信息就硬塞。留白的美学思想还是很有用的。最重要的是,故事内核就是很旧的东西,一夫多妻,人物再怎样做都会很成旧。这剧本搁李少红陈凯歌拍相信都一个味道。想要上一层楼,要不就往《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种把人物命运往最极致做,要不就和现代结合紧密做做结构。仔细想想,上世纪40年代的《一江春水》都把一夫多妻做的和现代都市情感大戏没有两样,那当代导演拍摄时就更不该过于保守了。
意外有些好看,透过人物来表述大环境背景下的悲喜,带到妈祖文化两岸一家亲
平庸的学院派作品。单看故事文本的话,造成骨肉分离的直接原因是新《婚姻法》?
值得一看的片子,故事完整度很高,妈祖文化也刻画的恰到好处。主角吴天桂这个角色很饱满,演员赵亮把这个角色演活了👍
当一个社会学题材来看,还是很有意思滴!虽然拍摄得很简陋、又没有任何技巧(就像学生作品),可反倒有种拙朴老套的美(可能这么说有一丝丝诡异但确实是真实感受)。渺小的人类与历史的洪流…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意念是好的,手法是简陋的,刻画是粗糙的,情节是不能推敲的。看在理念的份上,算行吧。
#标放观影#全方位的离谱,如坐针毡连映后交流都不想看了
不曾想竟然还是不错的,拍得很用心很细致,能看到一定的导演功力。为了在这样的题材上下功夫的人们加分。
由于不停递纸给导师擦眼泪可能有些内容不客观。二次看完这个电影和听完导师的评价,想起来乐队夏天里高晓松给小乐改歌词的建议。提到修改一个词能让句子拥有多重寓意,但是小乐选择要那个单纯的意义。这个电影在我导师这个上世纪文化氛围熏陶的文人眼里,简单直白的多重隐喻让他控制不住想要具体分析这些隐喻。符号隐喻在很多程度上就是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期待。因为他们渴望各样的双重表达。但是我自己更喜欢不那么圆融的东西。
给里面的莆仙戏一颗星。人物口音混乱,画质很像电影频道自制片,结尾有点雷。
比想象中好,也比海报要好。
理解了民心所向 天下太平的含义,跨度巨大的时间线,因大环境的动荡而受影响的小人物,一尊妈祖像是联系两岸的情愫。两岸终属一家,愿漂泊在对岸的同胞,早日回家。
我喜欢有生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