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稳细腻,克制深沉,点到即止。如眼前冰冷平静的湖面,又像身后跳动燃烧的篝火,丧中带暖,这部片很符合我的胃口。预定本月最佳三甲。 男人之间的关系中,父与子的感情最为奇妙,它不像母女俗称“小棉袄”那样的贴心亲近,“严父”是惯有的印象和距离。它有时候显得很生疏遥远,父子如敌。但旁人看来,两人的性格举止时常有复刻般的相似相近,提示着一脉相承的血溶于水。即使这个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你之前的生命里,但他的心意却能悄然无声间传递,精准又沉甸甸的落在心头。 ——————————以下剧透—————————— 电影剧情简单,可代入感很强。从儿子接到那通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电话开始,这个记忆中空白的父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一份包裹为何一定要万里迢迢的让他亲自收取,谜团悬念就开始在心尖萦绕。母亲过世八年了,和亲生父亲的初识相遇竟然要在葬礼上,这已经是人生的大不幸,更让人沮丧的是失踪的父亲遗体竟然找不到,他在钓鱼时心脏病突发,恐怕沉尸体湖底。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见面后,一个酗酒成性一个贪婪钱财,听着他们数落父亲生前的那些风流艳史,和兄弟俩格格不入的性格差异让他在异国他乡更显得郁结苦闷,又想念家中的儿子,巴不得尽早离开。 丧意满满的转折点发生在那个包裹身上,这是一副名贵的人像油画,至少价值几万美金。虽然说是遗产,但和父亲素昧平生萍水未相逢的儿子感到分外沉重。情浅而礼重,则难堪,不如转交给那个视财如命的哥哥算了。唯一感到心宽的是迎接他的老头,一家人待客热情,相处融洽。也许是同病相怜吧,在客气的寒暄和你来我往间悄悄打开了心扉,与妻子分居的他和老头的女儿,一个独自抚养双胞胎的单亲妈妈之间,还发生了一些说不清的暧昧情愫,两人的感情开始急剧升温。 此时剧情的走向开始有点捉摸不定,当年他的亲生父亲就是在法国邂逅了母亲,一见钟情。在已有家室的情况下还与母亲偷情,而后音讯全无。他是私生子,是一夜风流的产物。而如今他又在没有离婚的前提之下,和这个单亲妈妈卿卿我我的耳鬓厮磨,眼看就要擦枪走火,难道父子真是如出一辙,重蹈覆辙? 还好故事不是朝那个最俗套的方向延续,悬崖勒马。对话间儿子吃惊的发现,那幅价值不菲的油画竟然是老头自己买的,结合一些蛛丝马迹,兜兜转转半天,一直在身边的他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老头策划和扮演了一个影子的角色,一路在旁敲侧击的试探儿子的心意。儿子还说自己的兴趣是写作,尤其是侦探小说。如父如子,果然父子的兴趣爱好都相同啊。 父与子都是沉默寡言的闷骚类型,有着倔脾气和与生俱来吸引女人的魅力。儿子假意不舒服,老头让他脱去上衣,自己在背后聆听心率心跳。这是意向明显的“坦诚相见”的一幕,终于真相大白。儿子问道,为什么一直不来找我?三十年了。患癌的老父只是重复着那句,现在时间到了。一个是自知大限将至时不我待,另一个是,好友的失踪成了一个天赐良机,他终于找到了父子相逢的一个绝妙的借口,能不留痕迹的了却这件耿耿于怀一辈子的心事。 非常喜欢电影里人物间的那种不说透的关系,还有许多事后恍然大悟的细节铺垫。那顶在湖边找到的黄帽子,是那个未曾现身父亲的形象,去机场的路上老头把帽子戴上,父子相视一笑。妻子戏份不多,台词寥寥,这也是一个智睿坚忍的角色。丈夫患癌,她把这份担忧和恐惧独自承担,发现丈夫出轨,她也默默的接受和宽恕了一切。大半辈子夫妻,两人早已默契如一。丈夫因为家庭的责任所在不能多言,显得踌躇,她都看在眼里心明如镜。不忠的愤怒终将被岁月掩盖,被爱抚平,大家都在沉默里,心照不宣小心翼翼的守护着一层随时可能破裂的难堪。 父亲舐犊情深的真情流露,像缓缓的河流,隐忍无声下蕴含着深切的爱。父亲希望儿子能趁着年轻,把画卖了换取时间多发展一下自我潜能,儿子希望父亲能及时治病,多活几年来巴黎看孙子。时间,成了他们最紧缺的东西。男人之间的感情不需要太多语言去传达,一言一语,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背后都是叮咛和承诺。 机场入关前儿子再三止步回首,父亲挥手致意,一段原本以为死亡的关系就这样展开了新篇。父子相认得美好,又相认得太迟。两人对视带着坦然,还带着多少慌张,这一转身从此恐怕一别生死茫茫。父爱如山,厚重得让人泪目。 —————————写点天花乱坠————————— 油画是最大的转折点,设定的偏差,这部片可以拍着截然不同的故事和结局。 1.油画背后有玄机,揭出这是一场兄弟阋墙,弑父夺产的凶杀案。最后失踪的父亲还可以选择出不出现,作为反转。 2.没有注意到油画,情难自制下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上床,意外怀孕,天道循环,伦理悲剧。 3.油画上是他的另一个弟弟。(那就可以拍连续剧了)
金钱会让人发疯。 所以我很小心,不要賺的太多。 马修,你喜欢你的工作吗? 皮埃尔,那当然。 你是专家吗? 理想主义者。 哈哈。 皮埃尔,我喜欢医学,但不想在化学部门为推销药品一辈子。去了中国一年,学针灸和药草。 我妻子也沉迷。 她是对的,肯定比合成的好。这是古老的典方,能治愈一切。(这里就暗示皮埃尔得了癌症不接受化疗宁愿中医) 去湖的路上 皮埃尔,钓过鱼吗? 马修,没有。 回来的路上 皮埃尔,我想有个儿子。 马修,是吗?去钓鱼吗? 皮埃尔,对。 皮埃尔跟马修说,让接到你母亲说孩子出生的电话,原本是订了一周后的航班,我开车送他去的机场,但那天晚上他给我打电话说要打车回来,他退缩了。再也没打过电话,你母亲也没有。相信我,这件事困扰了他(其实是皮埃尔,借他人的形象,把自己的故事传过去)的一生。他心脏不好之后(其实是得了癌症)很想见你,他不确定你会有什么反应,所以把包裹让我转交给你。 (皮埃尔之后还问了马修母亲的事,对马修愧疚,同样也是对他母亲愧疚) sam和ben一起找父亲让的尸体通过犹太教的方式(需要找到尸体)下葬,前者是酒鬼,后者是得利者,ben跟sam说,如果没有尸体,七年后我们才有继承权。sam说,你是真的向钱看。ben说,你也有一份的。那父亲一直接济你是为啥?别拿你的道德(sam说我们来找尸体不是因为下葬的教义而是因为你这继承权)来谴责我ok? 然后sam还说可能父亲让没死而是私奔了,毕竟跟诊所里的女人一半都有染,马修听到这,原本还想终于能见到兄弟,没想到素未谋面的亲人是这样的,有点幻想破灭。(后面马修去贝蒂娜的闺蜜之夜挺会撩的,我还以为是联系了这里让也是这样。) 马修,这个湖,叫什么名字? 皮埃尔,没有名字。 马修,就好像我,不知道父亲是谁,为什么在这里(暗示不应该来看到这种恶劣的家庭关系),我应该和我儿子一起。(暗示自己素未谋面的父亲,自己作为父亲一定要陪儿子不留遗憾) 让确实喜欢女人,但你母亲不是性伴侣。如果早点相遇,他们肯定会相伴一生。(皮埃尔说的是自己) 有很多女孩哦(闺蜜之夜你顶不顶得住)。 不容易咯。 她们可以送你的。 我已经玩的很好了。(暗示还是跟你一起走吧,男主有点像他生父,也是喜欢这种撩的氛围) 让的儿子有酒鬼家暴型,有利益至上的表面教规者。 马修为了看看生父的葬礼,儿子的柔道比赛都没来得及参加。 皮埃尔的小女儿去了澳大利亚,孙女从没见过。而大女儿贝蒂娜的两个孙女,却从没见过自己的生父(生父跟贝蒂娜是情侣,但生孩子不是他所愿,还是双胞胎就直接回老家),大女儿与家人扶养孙女。 马修问贝蒂娜,应付的来的?(没有丈夫,自己和家人扶养双胞胎) 我和别人合开一家诊所,没想到青少年问题那么多。 怎么聊? 躺下吧,聊聊你父亲,母亲,你的恋母情结 贝蒂娜,我想我妹妹茱莉亚(去了澳大利亚就再没回来过),你看吧,不只是你孤独。你看我们就像是青少年。(回到前面的,也有迷茫,也有孤独) 然后贝蒂娜拥抱了马修,这里原本只是两个思念亲人的拥抱(贝蒂娜思念自己的妹妹和一个虚构的伴侣,马修思念的是父亲“让”),没曾想最后关系解开,这是从没见过面,也不能再说出口的兄妹的拥抱。 当马修从贝蒂娜口中听到那幅画是她和爸爸一起画展看到的,而不是让的家里看到的,就知道爸爸不是让,而是皮埃尔。 马修跟皮埃尔说,你就是我爸是吗? 皮埃尔,时间刚好。 马修,33年来刚好吗? 皮埃尔,你今天真的要走吗?(想儿子再陪一会) 马修,是的,我得陪陪我儿子。(之前有遗憾,但见到了,也和解了,希望自己不要错过儿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因为儿子当时说有比赛,但马修说,下一次我一定去,儿子失望的不说话让马修明白亲人陪伴很重要,妻子也是因为他对她陪伴时间不够才分居的,所以他要弥补,工作固然重要,但对家人也应该,不只是周末陪儿子,爱人也一样,当然,还有皮埃尔作为爸爸对马修说的,精力不再人到中年你还在工作,你的文学兴趣可能就没了所以趁还有爱好就应该积极去做,而不只是工作就是一切) 这边是父亲对儿子一意孤行要去见假的兄弟的固执,这边是儿子劝父亲接受化疗而不仅仅靠草药的固执。 皮埃尔,你真的想我们去见你吗? 马修,当然,还得一起去埃菲尔铁塔。你上次没去成。(这里是皮埃尔之前编的让和马修母亲恩爱,抛下皮埃尔没去成,也是希望皮埃尔接受化疗再来) 有个有意思的点,贝蒂娜跟马修其实是兄妹,但贝蒂娜之前说跟让的儿子sam虽然是青梅竹马好像兄妹的关系,但因为sam暴力对待过她,所以她讨厌他。马修是跟贝蒂娜真正的兄妹,只是贝蒂娜不知道,马修也是最后才知道,一开始还当是朋友之间的互相慰籍,两个青少年,暗中的巧合。 与《助产士》《那山那人那狗》《花椒之味》一样,下辈对上辈的戏份更多,但《东京家族》说的是上辈与下辈的互相55分的戏份。 父亲如果真的如同他对老朋友的描述那般没有相认错付,会是如何的后悔,但看着儿子想把画送给ben和sam不断阻止,心又是想认又不敢,但好歹不是死后相认,只是依旧是害怕相认。但结尾在机场商店买玩具给孙女,也是一种对亲情的重视和追念。 隐藏的关系。(ben和sam在皮埃尔一家人过去的印象中曾经很友好,如今却彼此不屑) 这种家庭剖析的电影大多是属于残缺或者畸形的家庭,其实在普通家庭中的隐忍或者比结构缺失的会更加贴近我们自己,更能给我们力量。(苦难中孕育新生) 一开始是马修以为让是自己的父亲,当贝蒂娜告诉他那是皮埃尔与她一次画展中看到,马修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亲人不是让的一家,而是皮埃尔的一家。 皮埃尔的妻子安吉可能是猜到吧,但央六的配音明显比b站的要更走心,只是说了安吉担心皮埃尔不接受化疗,但最终机场那里皮埃尔说我等着马修你的下一本书,就迎合了接受化疗,所以安吉是感谢马修的,
1
法国导演菲利普·里奥雷一直以拍《非法入境》这样的移民题材为主,口碑不错。这次,他特地远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创作了《约翰之子》(2017)。片中除了主演皮埃尔·德隆尚之外,其它演员几乎都来自魁北克。作为传统法语区的魁北克,在加拿大显得特立独行,一度还准备搞脱离加拿大的公投。法语和英语电影,在加拿大形成了一个并行不悖的景观。
这是一部看起来简单的电影,好像人人都能拍。细细品味,却包裹了不少人世间的密码。片中不止藏有小悬念,主要探讨冲破人际藩篱的可能,深蕴一种人类不息的情感,既顾及亲情又超越了亲情。其沉静的影像风格,微如飞尘,轻若细雪。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影片,看成线性的文艺片。虽然不重线性,但一样有小小悬念和结果。这种悬念好像无处不在又了无痕迹。
这个世界,总有些不为人知的情感,有的终其一生深藏于心,宁愿藏着掖着,让美好恒久于心。有的一旦揭晓,却在吵吵嚷嚷中失去了更多。人类隐秘的情感,总是与其流动的步履相关。《约翰之子》的可贵,在于其内敛与毫无造作。这与《海边曼彻斯特》的深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约翰之子》的情感韵味,浅吟低唱,稍显单薄,但总体上瑕不掩瑜。
在巴黎从事农产品商贸工作的马修,有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家庭,做教师的妻子卡琳娜和活泼可爱的儿子瓦沦汀。这天,收到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电话,说他的父亲去世了。影片的对话极少,故意藏了许多。告别妻儿,马修飞到了蒙特利尔,自称他父亲约翰的老友皮埃尔接他,并把他安顿在酒店。皮埃尔与约翰都是医生,以前一起去巴黎学习,认识了马修的母亲。
马修14岁时,其母告诉过他,马修只是她与一位加拿大男人一夜情的产物。其母去世已8年。马修平时也从不想起自己离奇的身世。这次,来到蒙特利尔,明显带有某种好奇心。之前,皮埃尔给他电话,是说他父亲留给他一件礼物。在酒店打开一看,画上一个小男孩,眼神透露出难以言明的茫然和隐含的期待。当马修说不想接受这幅画作时,皮埃尔生气了。
为此,马修查询了拍卖记录,这幅画作,价格的确不菲。如此昂贵,他不能接受。而在皮埃尔看来,既然是你去世的父亲送你的,你就应该接受。皮埃尔与妻子安琪说了马修的事,老太太建议不如让马修回家住。皮埃尔的大女儿贝蒂娜带着俩女儿从温哥华回来了。她在温哥华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马修一过来,很放松,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完全没有隔膜和生涩。
2
相比较,马修跟随皮埃尔,联同约翰的两个儿子本杰明和山姆,一起前往约翰去世的湖边,这一天却并不顺利。约翰垂钓时,突发心脏病去世,尸体不知漂到哪了。他们过来,想找到他。本杰明在多伦多从事律师工作,山姆在蒙特利尔开了一家摩托车行。四个人在湖里找了一通,了无所获,还是狗找到约翰的黄色遮阳帽。老父亲没找到,这兄弟俩却掐起架来。
马修在外面听到,山姆不想再找下去。本杰明说如果不找下去,就开不了死亡证明,那我们各自继承一半遗产的时间,就将推迟七年。山姆痛斥本如此见钱眼开,本则数落这酗酒成性的弟弟,生活还一直靠父亲周济。二人一言不和即开打,只是这么大的人打架可不好看。在马修看来,这俩同父异母的哥哥,可都不咋的。幸好这俩家伙不知道马修是他们的弟弟。
寻获无果,按皮埃尔的话,安葬约翰就靠那顶黄色遮阳帽了。但马修决定不出席约翰的安葬仪式,他准备明天中午回巴黎。影片堪味的是,当马修跟随贝蒂娜去吧厅,却遇到了纠缠贝蒂娜的山姆,马修上来劝架,却挨了山姆一拳,鼻血横流。好像过往,这山姆与贝蒂娜至少有过恋爱关系。这个晚上,贝蒂娜告诉马修,她有过一次婚姻,不是山姆,而是与一个球星。
离开那个球星后,她独自带着一对女儿过活。她说没想到现在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那么多。社会问题多了,现实日益变得复杂。月夜下,二人款款而谈。马修也告诉她,妻子跟他已分居,因他工作太忙,总是离多聚少。在二人告别拥抱时,贝蒂娜盯着那幅画,说在画展看过,当时父亲在画前驻足好久,虽然他特别喜欢,但不会像约翰叔叔那样有实力买下。
这时,马修才意识到某种接近真相的事实。但他没有说。第二天早上,老太安琪做早餐,难过地说,其实,皮埃尔已罹患前列腺癌,医生让他化疗,他不愿意,他宁愿相信中医疗法。的确,皮埃尔跟马修说过中医的无所不能,以及早年曾在中国修学过中医。但在老太看来,只有化疗,才能延缓他的生命。她让马修劝劝他,说只有你的话有作用。这真是大有蕴意。
3
在老头皮埃尔主动给马修用听诊器检查身体时,老头靠在他的肩上,就像父子告别那样难舍。终于,马修提着行李要返回巴黎。皮埃尔一家人送他到机场。等办完登机手续。马修拉住老头说,你应该去化疗,我可不想参加两次父亲的葬礼。看得出老头升腾于内心的肿胀。他一直盯着马修的背景,直到马修回头跟他招手,他才转过身去。
原来影片留下的这个悬念,这个结,悄然无声中,慢慢给我们解开了。皮埃尔只是借约翰去世的事,让马修过来,完成自己的宿愿。想想,这三十五年的漫长时光,老头对于儿子的牵挂和愧疚,是怎样的焦虑于心,又是怎样的纠结不已。这无关对错,这只是人类情感某一隅的缺失,如果我们不及时补上,人世间就少了一份和谐。如此,马修这一趟,皮埃尔也就没什么人生遗憾了。
电影看完,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确,我想每个导演都会不服气,这个我也能拍啊。其实,这是大谬。在我看来,越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电影,真要操作起来,并非易事。这种轻淡如平静湖水,一阵微风吹来,只吹起一圈涟漪,并无多大波澜。但往往忽视了其内蕴的深意。怎样突出父子之间的微妙不露的感情,如何精妙表现又恰到好处,这是一个坎,并非人人都能轻松掌控。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是,法国电影人再次对准了离法国遥遥万里的魁北克,这让他们相同的语言和习惯思维,经过这么一个故事梗,串联并加深了法国与魁北克的深层次关系。这看起来与电影并无多大关联,但也折射出法国与魁北克相连接的某种特殊情感。如同片中马修母亲嘴中的“一夜情”,也是因为他们之间无碍的语言交流。这让他们从陌生到交集有了情感生发的可能。
影片之玄,在于转移了真正父亲皮埃尔的表象负担,却让他内心涛涌不已,这个分寸就是一种影像信息。如何不造成一再的延误,在那一刻让马修彻悟,这个节点,并非百分之百的安全。好在皮埃尔的女儿和妻子,都给马修的领悟作了一个合理的铺垫,这个承前启后的衔接,构成了影片成功至关重要的妙手,也终让各自有了安心的可能。我想,这正是《约翰之子》看似平淡又显不凡之处。
2017、10、4
无比温馨感人的一部法语片,看到结尾的逆转有点责怪自己怎么那么粗心没留意细节。虽然看到中间隐隐有些猜测,但是剧情流畅,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抓取,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并没有细寻思,以至于看到结尾之后忍不住又掉过头重新看了一遍。父亲这一角色演绎得真好,细腻自然,没有瑕疵。机场送别一幕忍不住潸然泪下,无比感动!其实在场的每个人都已经明白,但是谁也不说破,就让一切自然而然的流动,已然是一家人的亲情温暖着彼此的内心,也温暖着观影的观众。父与子之间,也许是人类最复杂和难以理解的情感表达,片中的父子虽30年未曾见面,但是血脉之间的善良和执着却刻在了基因里。儿子执意要见两个哥哥~~父亲执意坚持中医治疗~~这些点滴细节需要第二遍的咀嚼才能品出导演的深长意味。 这是一个温暖善良品味相投的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真实隐忍。特别想说说父亲的妻子,这位女性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在一些言谈举止的细节中就能感受到这位女性身上具有的温柔善良、贤惠大气的品质,特别是后来她隐约感到面前的这个可爱的青年就是自己心爱丈夫的私生子,想来她的内心在剧烈地震荡,但是她并没有和丈夫说破,而且希望这个私生子能够有力量能够挽留自己的丈夫多一些时日留在自己和女儿们身边,这些也正是父亲即使与儿子的母亲在巴黎发生了一生中最美好炙热的爱情,而且有了自己最想要的儿子之后,也最终没有勇气去伤害身边没有任何过错的妻子的原因。仔细重温,片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对白最终都圆满地完成了一整个事情的勾画,一切都是美好而自然而然的发生,没有过错,只有爱与无奈! 法语片有不少佳作,有一种浑然一体的自我气质,总是那么自然无痕,咋看琐碎日常,往往看到后面就能品味出导演的功底和人性的真实。
看似波澜不惊的电影,却暗流涌动,这样的电影,没有大场面的渲染,没有豪言壮语的粉墨,却能让你久久回味,克制的表达却是最深的告白。看了三部德隆尚的电影了,深深为这个演员在电影里的神态、语言、眼神所着迷,非常让人难忘,这样的演员在国内,反观,真的太少了。 期待他日后的每一部电影,是金子总会发光!爱他
海边的曼彻斯特翻滚的是灼热的洪流。湖边的约翰之子流淌的是惆怅的细水。不分伯仲,只凭阅历,抑或那美语与法语对于悲伤的诠释。
很巧妙也很朴实,眼神之间的情感流淌不需要言语,蕴含强大的后劲。[B+]
我真是爱惨了这样的纠结到死拧巴到极点的电影了。人的情感和喜欢真的太复杂太复杂了。很戳心但是居然也挺暖。非常喜欢。男主的好看是一种让人觉得特别窝心瓷实的好看。整部电影像一条缓缓流动内敛的小河。特别好。
「Salut Mon enfant.」看到最后 居然很佩服那位母亲~ 尤其是机场送别背影 揽着约翰靠在他身上慢慢走远 那种依赖和信任大概能抵过他曾经的背叛吧 约翰的儿子 也是她的儿子 Au fait...加拿大法语真优美
超级喜欢这样「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细腻,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草蛇灰线蕴含大量信息,实在太高明了。《湖畔的陌生人》男主,《汤姆的农场旅行》的大哥,熟悉得就像将上面两部电影的冷与热中和,就是这一出温暖细腻悬念丛生的跨国认亲记。 @2017-09-06 21:29:08
对于普通东方观众几乎没有接受障碍的法国片,设置的每一次转换也能满足对戏剧性的高要求,同时细节、表演、每一段明显能感受到在避免情感窠臼的处理都令人屏息。一部真正正能量的作品,面对谎言、羁绊彼此可以规避更大的伤害。
今年最好的法语电影之一 看起来平淡无奇 内心却都是惊涛骇浪 喜欢对戏剧冲突尽量做减法的诠释 其实Pierre说挺想有个儿子时 我就心里咯噔一下 Mathieu笑说有了儿子就能陪你钓鱼了 其实之前湖边他刚拒绝了一起钓鱼的邀请啊 都是伏笔啊 太喜欢两个主演了 ps 神一样的加拿大法语
这估计是我今年除开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外看过的最细腻的片子了。将冲突最小化,克制,甚至寻亲这种题材都没有将感情最大化,反而从人物之间互动与情节的发展,能慢慢透露出人物的这种浓腻的情感。挺喜欢的。在电影里看到汤姆的农场旅行的男二也是意外的惊喜
能遇到这样扎实的剧本,是一位好演员的幸运
未经命名的湖泊仍旧适合垂钓,没有名分的父子依然牵连亲缘。兄弟会为了遗产大打出手,姐妹会因为晚归相携而入,落单的他,竟羡慕机场共同抛扔猴子玩偶的双胞胎。这一生都用谎言忽视他的存在,也用谎言召唤他归来。谎言却不能抹去相似的眉眼,同步的心率,那错过了整座巴黎美景,也没法错过的一场爱情。
如果不能和你好好相遇,那就真心与你道别。
沉静如湛蓝的湖水,细腻如温柔的湖风。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或是听闻而改编的,很简单,但剧本写的很不错,影片的情感调度也非常棒,所以作为观众,我们从一开始就会和男主一起寻找各种线索,观察每个角色的眼神和表情,以及他们每一次微妙的情感变化。这些与清爽的取景和沉静的配乐结合起来,使得观感非常舒适,且不会觉得漫长无聊。到最后,也不会因为结果而感到波澜起伏的震惊,因为前面一点一点发展的过程已经给男主和观众足够多的线索。一直到结局,整部影片流露出来的也只有温暖和温情,以及全片的基调——沉静与细腻。给迷人的皮埃尔·德隆尚Pierre Deladonchamps多加一星,他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和《喜欢,亲吻,快跑》里一样很棒~~~
“照我说的做,把画卖了,维持生计,好好写作。”
老了 看得很感动 那幅画他爸会买下来,应该就是想到素未谋面的儿子吧 被打流鼻血跟画里的小男孩简直一样了 算是个小彩蛋吧
2018048 二星还行
情感细腻隐忍,步调沉稳克制,情绪推进平和而充满力量,将撒狗血和矛盾冲突的桥段做减法,将眼神传递和细微末节放至最大化,故事的戏剧性和反转的张力已经满溢,却悄无声息的埋藏在字里行间,游走在角色关系渐变中,如翻腾的洪水筑坝成惆怅的细流,结尾父子离别的戏,有和解有释然,欲言又止却恰到好处
其实对我而言,男主角举手投足间透漏的一种修行和教养,具有某种极强的吸引力。
深夜里轻柔的拥抱,晨光中安静的听诊,分别时盈满爱与感激的眼神,一次次细腻无声的交汇让人眼眶湿润。演员、画面、配乐以及营造出来的氛围很迷人。
3.5 偶尔有滑入狗血尬撕桥段的危险,但基本都没滑进去。还可以吧,有着丰富层次、显而不露的内心情感书写,优秀的群戏,反转之前铺垫也到位。但是看完会产生一种没太大必要看的感觉....因为最后还是陷入了家庭片中最陈词的温情鸡汤调调之中。
三星半。很特例的故事,果然还是欧洲人特别擅长拍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家庭恐怖片,好几处情节安排都属于细思极恐的那种。同时也再次感叹东西方价值观相差之大,这样的案例放在中国大概怎样都不会有如此平静的结局。最后十分钟演员间的眼神戏非常棒,这种出奇自然的表演也让观者看的异常舒服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