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一个夏天,吃完饭大人看电视,我不想做作业也凑到旁边站着看,电影频道正在放《五月八月》,一部讲述1938年南京被日军入侵那段时期的故事,叶童饰演几个小孩的妈妈。看的时候正好播到叶童把孩子藏在阁楼上,自己出去给他们找食物和药品的片段,记忆中的剧情似乎她会失踪好好久才回来,导演并没有拍她在外面遭遇了什么,只有家里紧张不安等待的孩子,和她每次回家时一次比一次更加疲惫的脸和凌乱的头发衣衫。有一天夜里她冒险出去给生病的小孩找药,再三叮嘱孩子们不准下楼,乖乖等她回来。但孩子们太害怕母亲一去不回,于是悄悄下楼去寻找。眼看着找到了母亲,却发现前方出现了巡逻的日军,叶童一下子惊吓到极点,回头望望鬼子,又望望孩子,咬咬牙主动弄出声响,吸引鬼子后往另一个方向逃去……
孩子们本能地跟着追去。可以想见母亲很快被日军抓住,拖进了帐篷,而后面的画面太可怕了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叶童被拖进白色的帐篷,从孩子的视角看去白色帐篷里影影绰绰,只听到男人兴奋的笑声和母亲的哀哭,突然叶童奋力把头伸出了帐篷,冲着孩子大声哭叫着“快跑!快跑!”帐篷上的黑影攒动,她猛地被拉回了帐篷里,更加惨烈的哭喊声……她又奋力一挣把头伸出叫孩子们快跑!可以想象白色帐篷上一个女子的头竭嘶底里挣扎哭喊的画面吗?手脚似乎都被强力控制在帐篷里面,一副永远无法挣脱绝境……再被拖回去以后,便只有声声惨叫。镜头转到了又害怕又伤心的孩子们,他们终于抛下妈妈逃跑了回去……隔天再没见过母亲。
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如此残酷的女性受到身体侵犯的场面(我是女生),并且是发生在小孩心里具有权威象征的女性角色身上。之后几天那个帐篷上的画面在心里一直阴影不散,直到今天想起还是会心跳加快几乎要流泪……
2018.4.8
此星只为影片题材,如今我们的青年只知道评论这个国家有多少缺点哪些弊端,大加赞赏国外有多好,想着出国赶紧离开这个国家,那你永远都只是个“逃兵“,享受他人成果的”寄生虫“,为什么你从来没想过你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改变他的不足呢?也许你一个人的力量并不能改变什么,可是还有我,还有大家,改变需要带动,作为这个国家的国民,我们也该像八月五月一样相互照顾学会生存,不是出国逃离。对于那些只知道评判这个国家有多不好的青年我只是想告诉你们,我们都有责任为这个国家的兴盛而努力,只是批评改变不了什么,躲避也只是懦夫的所谓!
“南京大屠杀”。我不知道在听过太多人讲述,读到太多书籍,看到太多影像资料之后的人们看到这个词之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一块厚而深的疥疤狠狠烙在每个人的爱国心上。疼,难看,不愿提及…亦或已然麻木迟钝。时间和观念的流转早已在这道疤上缠绵了无数次,渐渐变得朦胧。但我还是要说。
那一年的南京林木蓊郁、绿瓦盏盏。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庭院里安静得生活。会演戏的猴子、高高水缸里喂养的金鱼、吐着舌头跑跳的小白狗、聪明可爱的小女孩…生活真的可以简单而快乐。一户教书家庭里有两个乖巧的女儿,大的叫五月,小的叫八月。而她们的成长,注定要经历一些非比寻常的生离死别,因了那个暴力疯狂的年代。
一声枪响。两声,三声…进攻与蹂躏瞬间由远而近。不认识的乡人倒下了,邻居倒下了,父亲、奶奶…连母亲也为了给妹妹抓药,死在了羞耻与剧痛里。战火纷飞,火药的浓重烟雾笼罩起原本安谧单纯的村庄。不到十岁的年纪,骸没有来得及听够母亲讲的床边故事,没有关系听够那柔和温暖的催眠曲竟成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姐妹。都走了。小金鱼也死掉了,漂在水缸肮脏的水面晌,像块块凝结的可怕血迹…终于被舅舅找到后又传来舅舅也倒下的消息。她们始终被遗弃。
五月认识一个会画画的男孩。他的视野宽阔却不失细腻,但涂抹的全是战火城市,是累累尸体,是空洞绝望的眼睛,是薄如水草一样的生命…这样悲凉的画面出自于一个十几岁少年,实在让人觉得残忍。在这样美好干净的年纪,他们应该是欢笑着走过,一路草长莺飞。但是。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灾难。幸福家庭的支离破碎,国家的耻辱,长江边腥红流水的吟吟哭诉...
亲人的血流进江水里,水会慢慢蒸发变成天空的云…爸爸妈妈就在上面看着我们。五月说。所有失去亲人的孩子朝向远方,朝向天空,高声喊:妈妈,再见!…江水一汐一汐拍打着低低的岸,像母亲的手掌拍在自己幼小的脊背上,眼泪终于绝堤,再也止不住…
这就是一部叫做《五月八月》电影的内容。
想来虽是一部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回忆起的片段却更多的是两个小女孩干净的双眼和无邪笑容,还有母亲细腻的关怀,还有邻家小丽漂亮的粉色蝴蝶头花。一幕幕的彩色,一幕幕的温暖最终灰白绝望。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难以接受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我想这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
很多很多眼泪。流淌出的是有关离别的残破感情,祭奠的是冲刷不掉的历史耻辱。曾经以为一个人面无表情两眼寂灭而流下两行浅浅的泪是他最灰心的时候,但现在我深刻理解到那还不是最深刻感情的宣泄。在感受到心的狠狠碰撞和情绪的极限之时,滂沱的泪像暑日里逐渐酝酿成的狂风暴雨,披头盖脸,呼吸艰难。内心的难过和感动太过膨胀,泪的宣泄口瞬间崩塌,两腮冰凉的液体一直流到电影最后一幕黑白,恍若在刚才的影像里,身临其境。
当年差点被叶童老师美死了
素衣,发髻,温柔,美丽,
词穷了,不会形容,一种非常特别的美……让人极度舒服
惴惴不安,女人特有的敏感……特有的警觉,特有的坚强,智慧,包裹在素色夹衫里
演员找的很绝。
叶童外柔内刚的机警敏感美,林泉斯文固执安稳的美,林泉书生气质又不失文人的舒朗淡然的风骨。于不经易间流露出来。
叶童老师居然有这样温柔文静果敢的一面…………
夫妻本是同林鸟,写叶童老师的角色,少不了对剧中父亲角色的描写。
他很年轻,特有的青涩和稳重。
跟叶童老师CP感太足了
乌黑的秀发,简洁的温婉发髻……质朴温和的衣着。
刚毅的性格,有些神经质的预感,母性的温柔,还有一种孩童般的清纯……
因为她香港人,特有的口音没有任何维和感,反而让她清隽脱俗。有种清醒感。
提前练习孩子们跑步,挖地,吃饭时候的不安,被侮辱时候杂碎镜子,转移士兵注意力,掩饰孩子的啜泣。在白帐子里被刺死时候对五月喊:跑,拼命跑……
锯断阁楼梯子改成密室
错乱中的冷静
这智商太令人有安全感了……
舅舅和五月身上也有这种特质
小时候看哭得我肠子都直了!!原来导演是我很喜欢的香港编剧杜国威啊!!
我觉得他们的名字很好听
两个可怜的孩子
五月和八月可爱的孩子在悲惨的时代
以兒童為敘事角度頗有新意,但角色欠缺衝突和張力。一對孤鶵投奔舅父家本可大造文章,可惜許多場口均淺嚐即止,令故事顯得有氣無力。再者,南京大屠殺於十二月發生,連修女也得喊一句:「聖誕快樂」,但環境以至衣著俱沒有冬天的影子,著實是一大紕漏。結尾愰若舞台劇般的喊叫尤其突兀。
小男孩儿很有爱
记得我哭了,终于把叶童从许仙身上给拽回来了。。。
叶童怎么就会不显老的。
这个小时候看过,最后大家唱首歌哭得稀里哗啦的
五月八月把阿宝放进了木盆里,随着河流飘走了。
再次觉得我国电影应该分级…这部电影小学时学校组织看的虽然是爱国主义题材,可是内容真的太残暴血腥童年阴影,很长一段时间不敢独自回家
2002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学校组织我们去八马路电影院看电影,看的就是这个片,那时候给我们这么小的孩子看这样的片,简直要吓死了,记得我们好多人都吓哭了。。现在想想,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真的没必要给太小的孩子看冲击力太强的画面,很容易给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
哭
挺喜欢叶童的,至少她的演技很赞。片子也不错
透过两个小女孩的视角,展现战争对普通人正常生活的破坏,人如草芥,儒雅的父亲,知性的母亲,都撕成碎片。母亲的牺牲。最后小孩子们在芦苇江边,前途未卜,又不失去希望。
虽然没有大场面战争,但是通过一对姐妹的视角来还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也是不错的选择,叶童的出色演出令影片加分。
为什么中国电影里的小孩子都那么不懂事?找的这些小孩的演技真做作!
你要是五月会怎么办?
叶童姐姐很好。不过最后场戏找来一堆小孩子来哭长江……有点过了吧
愿中国永远不要沦落在别人的铁蹄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