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12/father-and-son1.html本片获得1982年第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影片讲述一个男孩的回忆。男主角刚刚在国外获得学位,父亲就去世了。男主角从国外回到家中,回忆起与父亲在一起的故事。男主角小时候学习不好,经常更换学校,并认识了一个父亲坐牢的淘气孩子。两人经常在一起玩,甚至在男主角家玩火差点烧了房子后。事后父亲很生气,不许男主角与男孩在一起,是两人还是形影不离,直至两人将学校的钱弄丢被开除后。男主角虽然被开除,但还是被父亲送到新学校学习。随后,父亲患病住院,男主角才知道开始认真学习。几年后,男主角打算当演员,就没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父亲很伤心。伤心过后,父亲决定让男主角去国外学习,为此他让考上大学的小女儿去工作,大姑娘嫁给有钱人,并让女婿出钱给男主角上学。男主角非常不高兴,但是看到父亲伤心的样子,他决定不去当演员,去国外学习。
本片是一部看后让人很不舒服的电影,因为它表现的主题让人非常压抑与反感。即我标题写的一样,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不惜一切代价想要让不懂事的孩子好好学习的故事,其中细节让我非常愤慨!这种愤慨是两方面,一是父亲的不择手段,为了让儿子上大学,其他孩子可以不管不顾,比如让女儿不上学工作、为了钱出嫁等,这也太愚昧了!二是男主角的不懂事,父亲、全家人对男主角那么的好,他怎么还不好好学习?有没有良心啊?甚至我都为男主角的父母寒心,养了这样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因此,本片不是表现人间真善美的电影,也不是如电影名字“父子情”那样表现父子关爱的煽情影片,而是一部表现愚昧、无知、固执与现实世界残酷的现实主义电影。换句话说,本片根本没有父子情,有的只是矛盾。
片中矛盾是显而易见的,“望子成龙”大战“不懂事”,结果则是两败俱伤——男主角没有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父亲也没有看到男主角的成功。如果两人都退一步的话,结果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此外,影片还表现了六七十年代香港社会的现实生活,如贫民窟的艰苦、工薪族的忍气吞声等等。通过本片,可以大致了解一番香港那时的社会状态。
影片拍摄方面缺点多多,不一一细说了。比如前后的故事衔接不完整、人物形象塑造不丰满,冗余情节过多,部分故事脱离现实,等等。总的来说,电影拍摄上属于三流水平,连二流水准都达不到。当然,可以欣慰的是,我们大陆电影在八十年代初与本片非常相像,是同一个档次的,可见都是“电影初级阶段”啊!
额外说一句,看着本片故事不得不让人会想到这是编导自己的自传,大概他把自己小时候发生的故事都表现在银幕上了。或许,男主角就是编导自己。
本片演员不需多说,他们的表演都很模式化,虽然按照剧情表现了人物。片中演员们也都没有红过,这与香港电影中明星多多的情况大相径庭,果然是不走商业化的“新浪潮”电影。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没有优点,缺点却很多的电影。不过,如果把表现现实当作优点的话,那我也可以将本片理解为佳片。但是,电影名字明显偏离主题,哪有什么“情”,我看改名为“父子大战”才贴切——父亲望子成龙,不仅仅是为了男主角,也是为了圆自己的梦。
序列:0976
2012-12-14
家兴是家中独子,父亲因学历不够备受冷落,故一心望子成龙,家兴却玩性甚重,无心向学,屡遭学校开除。中学毕业后,名落孙山的家兴一心想当电视艺员,父亲却逼迫其出国留学,且不惜为此牺牲两个女儿,而家兴拒不接受。这是方育平的半自传体电影处女作,延续其在《野孩子》、《元洲仔之歌》等电视作品的底层写实路线,于香港电影新浪潮发端之际顺势推出,成为港影史上罕见的写实文艺杰作。
[父子情]承继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儿女经]、[父与子]等粤语片中已断绝许久的人伦传统,通过成年儿子的倒叙,铺陈出一段爱恨交加的父子关系。片中父亲对儿子近乎偏执的苛责及重男轻女的狭隘思想,不免引人反感,但方育平贵在亦不忘同时记述父亲的压抑及落寞,又让人对父亲的专制生出同情。父子关系之微妙,观影情绪之矛盾,使[父子情]超越了父慈子孝的肤浅煽情,及对父权制度的简单抨击,而袒露出亲情本真的驳杂面目。家兴百般挣扎之后,终不再拒绝父亲的重托和家人的牺牲,让人不禁为其因责任而做的妥协唏嘘不已,而父亲在儿学业有成之际猝然离逝,又让人深觉人生之无常。
[父子情]的素材其实无比寻常,方育平却凭着自身对现代电影形式的敏感,悉心于构图和色调,成功重现了五六十年代的时代氛围,把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置于胶片之间。在细节捕捉上方育平更是功力非凡,每每一针见血,绝不拖泥带水,然而简洁中又不乏幽默,如家兴受罚时偷喝妈妈补身用的当归,终至彻夜失眠,如妹妹偷藏起藤条,为免哥哥受父亲毒打,如父亲于公司卫生间偷卫生纸……让观者于细腻方寸间欣然一笑,而后唏嘘感怀。方育平作品不多,但[父子情]、[半边人]、[美国心]三部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而且其始终笃定文艺之路,不与商业主流有半点瓜葛,于港影百年中可谓绝无仅有。
人,一撇一捺,立于天地之间。这一撇一捺,也可以说是站在人生的中间,向前看、向后望,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王超导演的《父子情》,并非是俗套中的儿子追忆父亲,而是相反。选择了诗与远方的儿子,最终在云南山村支教时因为意外丧生,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世间最为悲惨的事件之一,作为成功生意人的父亲有意识的去寻找儿子生前的路,他为何在大河的边缘撒手而去。
儿子救助了一个小学女生,这个孩子家境凄惨,他试图带她到北京就读,然而却不能如愿,儿子与这片土地的纠葛,难道就此结束在远方?生者对死者的访问,在电影语言中可以得以实现。儿子走过的路、吃过的饭、喝过的水、见过的人,一一出现或浮现在眼前,情面都还是有的,从校长到女孩她大姨,从山野、河滩到稻田,呼吸着仿佛复刻的空气,蓝天白云之间,生者和死者在不同的时间里有了密切的交集,劈开虚构,有了实在,言语问答,似乎有所得,或许有所悟。
父子,是人间最为复杂的血亲关系。在不同的阶段,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童年,父亲往往是高大上的存在物,是家庭的擎天柱,几乎是无所不能的神级存在。从少年开始叛逆到青春期,绝大多数父亲会逐步失去自己的位置,甚至可能是断裂,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自以为无所不能,无论是冲锋陷阵还是寻找桃花源,或者躲避什么,自己都是先进的、正确的,畏难也是合适的,而父亲呢,代表着过去,即使是成功者也不过是老一套,父子冲突成为主旋律。《父子情》里的父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是冲突的,儿子的选择与父亲的期许完全相反,彼此只能在生死分离之后,通过其他人的复述才能够进行一些一方失位的重置。
《父子情》中的儿子,在遥远的边疆支教,在当地收获了(也许美好,但结局却是怅惘)爱情,然而,却是忧伤的结局。她死去,他也死去,如何选择向这个世界告别,又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推敲。儿子是个好老师,有耐心、负责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明白自己不做什么。但是,无疑他的行为对于父亲造成了终生的遗憾,以及相当程度的伤害。父子情仇,往往是无从辨析的痛点,支持还是反对,彼此诉说还是漠然相对,都未必更为合适或正确。
太多的父子,相互不能更为妥帖的相处,冲突制造更大的隔阂,当一方有所理解时,也许时间就不能再给对方机会了。任何一个人,要做出位者,都要想一想,能不能更恰当的与最亲的人说清楚,掰开说、揉碎了说、一点点、一寸寸,总之亲人的祝福是值得付出更多时间来争取的。《父子情》通过隔开生死的对谈,最终实现了和解,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悠悠的空气中的山村,很快就要消失,当过去所有的人都不在曾经的现场,那里发生的故事和情绪,被封存在水底的那一刻,总归是很遗憾的。我们作为人,还是要寻找减少遗憾的可能性。
这是香港1981年的电影啊……给我吓得不轻。这摄影、这剪辑,摄影毫无镜头语言,基本上和我国当年拍的戏剧电影差不多,谁表演就拍谁,谁有表情就拉特写。剪辑就是转场,稍微加了一点蒙太奇,加还特别生硬,因为剪辑尺度有问题,破坏了原片节奏。
可以说技术上还不如40年代的上海电影。剧本问题就更大了,场与场之间没有衔接,整部电影看起来像是一部小说,转场就是靠“某一天”“另一天”。人物之间没有情感联系,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可始终没有找到他们联系的点在哪里。真的就是没有主旨的记述了“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而没有任何提炼。作为散文是完全没问题了,作为电影剧本简直是令人发指。多年以后,香港导演许鞍华拍的《黄金时代》一脉相承。《400击》可是1959年啊!你学一学不行吗?你可以说一个看似很日常的故事,但人物情感是需要联系的。基本上就是父亲这边各种苦累,孩子这边追求自由。但是始终就没有交集。两个人在各自的世界里一起长大和变老,然后结束了。
本片拿下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我估计是不是这是香港电影第一次独立导演呢?除了在1、2处有设计以外,大多数时候,都显得极其幼稚。电影音乐里反复播放的amazing grace真是把我糟心坏了。我是不知道这曲子在香港是不是有什么深意,但它本身是一首基督教歌曲,我就只能理解为作者是想表达某种基督教情结,毕竟香港小朋友那个时代都只能上教会学校。但就这段父子情来说,我也没看出哪里和基督教有关系。反复播放以后,音乐已经变得很廉价,造成片子自身都受到影响。
谁能想到在1960年,李翰祥的《倩女幽魂》就已经拿到戛纳电影节的提名了,而1981年的香港电影还是这个鬼样子。更不用说,我们内地的《小城之春》。不是你拍你小时候的事就叫现实主义。姜文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有故事的。我不知道导演后来的片子如何,但就这一部来说,非常差。
看前半段还以为是港版低配四百击,后半截成了微博气人社情故事,但未尝不真实,而且扭转了对倒叙开头的看法,很是有意思——看小孩顽皮时想着开头知道他后来会有出路;看青年被逼时想着开头原来父亲终究绑架了全家去圆自己的执念。可气可叹。爸爸在火场找人那处节奏慢下来很厉害。方育平电影里的男主角总是说不标准粤语。
第一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新浪潮中的现实主义力作,不那么香港性,更像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中国式父子关系呈现,流走的岁月、惯常的生活、细节中的性格呈现。方育平的现实捕捉来自对真实底层生活的观察与感知,无论是真实的个体经验还是间接的现实指涉,新浪潮带来的现实之声是主流娱乐电影所难以触及的深度和力量。当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已成为怀旧的主体时,新浪潮的影像依然可以生生长流。
似曾相熟的感觉。"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为了你为了你啊!""可是我不需要你为我做那么多那么多那么多啊!"结果到最后是面面俱伤,给予并不是爱的全部。
做爸爸最锡的孩子,多少有点恃宠而骄,最后,所有的爱都在回忆里。
瑕不掩瑜。父亲的角色太好太感人,夸张和真实的完美结合。那时的平行剪辑如此好看。方育平是很了不起的香港导演。
“相處如同陌生,闊別卻又覺得親。念及一向暗地嘲笑他愛穿的夢特嬌,明白大家都不懂得怎去愛對方。”如此父愛,不見得好,但這又卻實實在在地是愛。
一个父亲望子成龙,于是倾尽全家之力,把儿子送到美国读书。父子之情,爱恨交加。也是一个中国式家庭的样版,如今仍然有参考价值。该片是《狮子山下》的那些短片的升级版,也是香港写实电影的代表作,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影片本身可能便没有那么出色,却深深击中了内心最软弱的部分,是以五星推荐。
将过去父与子之间的情感表达得很到位,重男轻女,父权主义等思想也融入其中,在当时能有这样关心家庭成员情感的影片不多见。
觉得当时新浪潮在思维概念上来说确实是很有突破性的,但是影片本身并不成熟,故事讲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没有什么承继和安排,看的出热情爆满,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却并不能称得上好片。属于新浪潮中似乎不太猛的。两个小演员很可爱,都很有戏。爸爸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原型。
“小小”的爸爸,大大的感情...别说这个爸爸不正常,可能你爸也是这样的---好看的是风土人情...方育平这代人成长起来时候的香港吧-----小孩混大人带入影院这事....----王家卫小时就这么干|2012.07.05mk2再看
那个年代,哪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出人头地。而那个时候,大学毕业生还是有饭吃的。感概万千啊...时代啊!你怎么变得那么快?结局来得仓促,但是影片以父亲的去世开头,实在令人心痛却带着讽刺。
第一次看方育平,没有想象中的沉重,放在81年来看,惊喜不少。
三星半。儿童真是有趣,这部分对白写得合情合理,和成人世界又做了很厉害的对比,这情是被带入了看客的宽容之心,好看也让人感动,后来《岁月神偷》里的童趣和这部分也有些像,温情带着一分戏谑。少年之后的放在当下来看,有不少争议的部分,对女性资源的侵占,草草的结束。
除了父子情之外,父女情也是本片的一大看点。为了给男孩子凑够出国留学的费用,父亲居然怂恿大女儿出卖色相吸引有钱人,小女儿,从大学辍学,而她们也都欣然接受了。电影中反映出的下层社会中这种重男轻女的保守观念,有民俗志的价值~~
在电影中新浪潮的影子时隐时现,再与现实主义进行整合,使本片的风格独具一帜。
本片是新浪潮導演方育平的成名作,描寫父子之間的親情極為感人。本片雖然是文藝片,但卻親切而自然寫出親情,且父子之間的刻畫十分感人,編導把一個低級文員望子成龍的平凡故事講述得絲絲入扣,進一步發揚和繼承了香港粵語長片時期的倫理道德和內涵,優雅而充滿了中國式的人倫感情,此片奪得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也是鳳凰公司的花旦朱虹的息影作。
石硖尾大火 1953, Bolex 8mm camera 1964
2009-8-14 20:13:08 8/7.5(26) 八十年代的香港有人拍这样的电影,提名三次还能拿到三个奖,一个字,强
很多地方都想起《岁月神偷》,起码罗启锐对这个电影有借鉴。故事简单,但是拍的不简单。
前面童趣非常好,到后面稍软,结尾猝不及防。对白比现在说得更像人话。演员相当自然。对于电影热情,不知道是不是张坚庭的自白。成年人的无助也表现得细致入微,只是对于现在而言节奏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