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人类

HD中字

主演:比妮·费尔德斯坦,史蒂文·延,朱恩·斯奎布,理查德·詹金斯,艾米·舒默,杰妮·霍蒂谢尔,Shabbir Showne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剧照

人类 剧照 NO.1人类 剧照 NO.2人类 剧照 NO.3人类 剧照 NO.4人类 剧照 NO.5人类 剧照 NO.6人类 剧照 NO.13人类 剧照 NO.14人类 剧照 NO.15人类 剧照 NO.16人类 剧照 NO.17人类 剧照 NO.18人类 剧照 NO.19人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Set inside a pre-war duplex in downtown Manhattan, The Humans follows the course of an evening in which the Blake family gathers to celebrate Thanksgiving. As darkness falls outside the crumbling building, mysterious things start to go bump in the night and family tensions reach a boiling point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极限空间追鱼2009恶汉甜梦张震讲故事之鬼迷心窍一切安好第一季爱情真可怕有种你爱我恶魔讲习班D4DJ First Mix谢里特别搜查:死囚来信紫禁之颠设得兰谜案第四季王者之舞毕业了我们结婚阳台上的派对2022浙江卫视虎年新春美好夜二月泉如是我闻凯文滚一边第二季百城百味遇百厨冰雪极境爱慕2019

 长篇影评

 1 ) 一点懵懂的心念了

原来人类的思想真的不曾在同一高度。我们不断地共享知识、真理,期望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永无止境地追逐双目所及的高度,却仿佛没有终点。人希望的世界,究竟是单一的大同,还是不甘的丰富?现世的幸福要求平凡,但是终点、终点,会是谁将到达?如果众生平等,有为何有这样一个居于山巅的人成为例外呢?或许,平等与独特本共生吧,就如同一山间的两道泉,光影明灭间换眼观世态,波光流转时已然同流。

 2 ) 矛盾统一论——个体的渺小与生命的伟大

   此文不做剧透,纯粹观后感,因为每位观者会有属于自己的体会,既然贵于此,就谈谈这部法国纪录片我的点滴观看感悟。
    
    人类,这部 纪录片每个切换的人面镜头是那么直接,纯粹,不夹杂任何一丝一毫的修饰,却是在内心深处点点跳动,安静而有力。航拍俯视的景色画面太美,震撼于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鬼斧神工,没有太多的镜头切换,只需航拍镜头慢慢推进即可令人赞叹不已。
   
     导演只是如实地陈设在世人眼前,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你只要放松心情随着导演的节奏就能一睹纱影下这个世界的一抹芳泽。
  
  纪录片名称是人类,关注整个人类,个体就是芸芸纵生的一份子而已,如一颗沙子于海洋,又如蚍蜉于大树一般无助轻重,你留不下任何印记,会磨灭于亲朋的记忆中。从沙漠,梯田,平民窟,戈壁,荒野到丘陵,其中的每个只是之一,当镜头从一个个体逐步拉远距离,更会发现人类的渺小和可有可无,这正是导演引人入胜巧妙的地方,不留痕迹的令人思考。而每个面孔有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角落,不同态度,不同文化的独特存在。
    
    是的,每个人又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当导演将镜头伸向这些从未有机会表达自己话语的人的时候,人类的定义又彰显出极强的生命张力,不再普通,都是与你我一样的真实存在。刹那间,从未被你关心过的怀揣着不同于我们文化或理念,甚至于被我们的社会所反感敌视的人群进入了你的关注领域,明白了换个角度看问题真的会不同,甚至颠覆几十年形成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
     
    这部纪录片没有以小见大,也没有一统地下定义,只是简单的将这个世界难得一见的画面和不同单一故事剪切统筹起来,呈现完成。导演很谦虚,虔诚地尊重每种文化,每个个体,遵循他们的故事,由普通人做主演来陈述属于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让普通人不普通,诚实勇敢地面对镜头告知观者: 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3 ) 扬恩·亚瑟-贝特朗:要理解人类,我必须回到地上

       应第三届中法环境月(9.27-10.27)的邀请,法国摄影师、电影导演扬恩·亚瑟-贝特朗来到中国,和中国观众交流他于2015年完成的电影《人类》。扬恩·亚瑟-贝特朗的中国之行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在还没倒过来时差的情况下,他连续几天连轴转,参加各种场合的观众交流会,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在被雾霾笼罩的北京体验着无穷无尽的堵车。10月21日晚上在北大的活动,他在路上堵了两个小时,迟到了将近四十分钟。类似这样不甚愉快的大都市生存经验,构成了他的电影《家园》以及《人类》的拍摄契机之一。
        扬恩·亚瑟-贝特朗是摄影师起家,让他声名鹊起的是《鸟瞰地球》的摄影集以及同名的纪录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早期的扬恩·亚瑟-贝特朗和十九世纪法国早期摄影师纳达尔很像。1858年,纳达尔成为了第一个进行空中摄影的人,他乘坐热气球,俯瞰巴黎市区,并留下珍贵的影像。年轻的时候,扬恩·亚瑟-贝特朗也经常坐上热气球俯瞰大地。到了1991年,他成立了航空图片社,专注于建立航空摄影的影像资料库。他把空中摄影发挥到极致,通过航拍,他带着观众从地面来到天空,用上帝视角俯瞰地球,俯瞰大自然的绮丽壮美,同时也俯瞰人类对自然造成的种种伤痛。
        在北大的交流会上,扬恩·亚瑟-贝特朗谈到他的拍摄主体从自然风光到人的这种转变:“当时在拍《鸟瞰地球》的时候,我在非洲的一个村庄里碰到了一帮耕作者。他们耕种的东西只够自己吃,不能去卖。全世界像他们这样的人有10亿,其中60%是全世界最贫穷的人。我在这个村庄里跟他们呆了三天,他们向我讲述他们的故事。我就这样听着,他们就这样敞开心扉。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天空航拍,后来我发现要理解人类,我必须要回到地上来拍。”
        从2003年的《70亿其他人》开始,扬恩·亚瑟-贝特朗开始把目光从天空转向大地,从地球上历经沧桑的地貌景观,转向正在加速这些景观改变的人类。他提出的问题是:究竟该如何理解人类?为什么随着科技的发展,时空的限制逐渐被突破,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仍未消失?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贫困、战乱和恶意的歧视中不得脱身?
        为了回答这些十分重要的、但却看似无解的问题,他与合作者建立了一个人类影视资料库。在《70亿其他人》的主页上,扬恩·亚瑟-贝特朗讲起这个项目的缘起:“一切都始于在马里的一次直升机故障。当我在等飞行员的时候,我花了一天时间和当地一个村民聊天。他向我讲述他的日常生活、他的希望和恐惧: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喂饱孩子们。我突然发现自己卷入了他最急迫的关切。他直勾勾地看着我的眼睛,没有抱怨,没有索求,没有表达一丝悔恨或者仇视。之后,我一直渴望明白他们的话,明白让我们之间产生联结的那种感觉。因为,从上往下看,地球是一个所有人共享的、巨大的地域。但当我降落之后,问题开始浮现。我发现自己遇到了死板的官僚体系,人为设置的障碍,以及一系列证明了人与人之间相处困难性的符号。”
        扬恩·亚瑟-贝特朗所遭遇到的困境,即文化休克的体验,让他逐渐转向一个人类学的解决办法: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是通过他者。“在即将到来的斗争中——无论是关于贫困,还是环境变化,我们都不能单独行动。那个人们只需要考虑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的社群的时代已经终结了。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能忽视究竟是什么将我们连在一起,以及这种联系所暗示的责任。在地球上,有70多亿人,如果我们不尝试共同生活,那么可持续发展将永远不能实现”。
        因此,在《70亿其他人》中,他尝试让导演离开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了解那里人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恐惧与希望,他们的爱与怕。《70亿其他人》团队的22位导演,在84个国家做了6000个访问,每个被访者面对的都是同样的45个问题。之后这些访问被按照主题整理出来,在这个项目的官方网站上供人免费浏览。
        《人类》延续了这个方法,做了2000个访问,每个被访者在镜头前回答了同样的40个问题。在官方网站的介绍中,扬恩·亚瑟-贝特朗写到:“《人类》是关于我们身处的世界的故事以及影像的集合,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何而为人的一种路径。通过这些洋溢着爱和幸福,同时也充斥着仇恨与暴力的故事,《人类》让我们与他者面对面,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从涉及日常生活经验的故事到那些关乎最不可思议的生活的讲述,这些酸楚的相遇共享了一种罕见的真诚,也强调了我们是谁——我们的黑暗面,同时也强调了我们身上最为高贵的部分,以及最具普适性的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扬恩·亚瑟-贝特朗的思路很像另一个法国人,列维斯特劳斯,那个企图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在不同的部落、社会、文化中寻找人类思维二元对立的普遍性的法国人。有趣的是,列维斯特劳斯生前,曾设想过最终建立一个繁杂庞大的数据库,这点扬恩·亚瑟-贝特朗正在慢慢将其变为现实。只不过列维斯特劳斯未曾料想到,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让他的设想变得如此视觉化。
        正如早期借殖民主义之帆远航的人类学家一样,从遥远的他者身上寻找自身的过程,总是免不了“他者”对于一种隐含的权力关系的质疑。这点在《人类》中尤为突出。由于扬恩·亚瑟-贝特朗做出的政治参与度的决定,这部片子所聚焦的2000人大部分来自第三世界,他们饱受战乱、暴力或者是贫困的侵扰。他们坐在镜头前讲述,而镜头后面,是来自西方的审视。对此有趣的质疑来自片中的一位女性。她对着摄像机大声说:“为什么是我坐在这里?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换?让我去扛着摄像机周游世界,让你坐在镜头前说话。让我变成你,你变成我。”当被问及这个片段的时候,扬恩·亚瑟-贝特朗告诉澎湃新闻:“那个女人来自洛杉矶,非常穷困。但她十分聪明,甚至有点疯狂。”至于权力关系,扬恩·亚瑟-贝特朗认为权力关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乐观起来,行动起来,让人类变得更好。

对话
地球从来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我们自己
澎湃新闻:《人类》和《70亿其他人》有点相似,都是通过大量的深度访谈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剪辑。那么这两部作品具体来说有何种区别?
扬恩:其实区别不算太大,但因为《人类》这部电影是为了院线拍摄的,而《70亿其他人》其实是一个展览,所以不管是在摄影还是剪辑上,都没有《人类》这么专业。但总体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可能《人类》在主题选取上更加专注,更关心贫困、恐同以及暴力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会更加具有政治倾向,更有政治参与度。

澎湃新闻:为何说《人类》更加有政治参与度?因为感觉《家园》其实有一个叙事在里面,就是号召大家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而这个叙事在《人类》里没有。
扬恩:《人类》就是关乎爱的,关乎如何共处。《家园》是传达一个信息。但我从前相信的那些改变现在看来并不会发生。《家园》里传达的那种我们要行动起来,要改变这个星球的想法不会发生。如果要采取什么大动作,现在为时已晚。我觉得我们会用尽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但也像我说的,现在做一个悲观主义者也已经为时过晚。我是人类的一份子。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十分荒谬的。看看北京的雾霾就知道了。但让我惊讶的是人们认为这是平常之事,人们接受这样的事实。所以我之前说过,自然从来不需要被拯救,我们的星球也从来不需要被拯救。因为地球会一直存在下去。需要被拯救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人性。我们需要拯救自己,因为是我们自己处在一种危险之中。对于战争也是如此,人们接受了战争。我们参与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事情当中。一开始我想把这部电影叫做《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战争,为什么我们会有暴力等等的问题。这些都是我想解决的、但还没有答案的问题。

澎湃新闻:那为什么最后选择《人类》这个名字?
扬恩:因为我发现我找不到其他的词汇来描述这部影片,这部片子就是关于人类的,关于人性的。

《人类》关乎人性的不足,而非阴暗面
澎湃新闻:战争、暴力、歧视,这部片子似乎更多的聚焦人性的阴暗面?
扬恩:不,这不是阴暗面。我不觉得《人类》关于人性的阴暗面。贫穷、战争这些并非阴暗面,而是人性中不足的一面。如果说阴暗,那就不能改变这个颜色。但不足,还有改进的余地,还可以为它上色。因此当我谈到贫困、恐同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是人类要去努力奋斗、去改变的事情。当我们在努力争取一个更好的世界的时候,我希望成为这种奋斗力量的一部分。地球上有这么多人口并不是一件寻常事,但当我们有这么多人口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分享资源。事实上,现在很多难民来到欧洲,他们和我们共享资源,但是是通过强制性的力量。而我们也无能为力。关闭边境是不可能的。这个星球不是那样的。我们需要和他们分享。

澎湃新闻:不论是《70亿其他人》还是《人类》,你经常提到的一个词都是他者,即通过他者了解自己的一种尝试。在《人类》的介绍中你曾经说:“《人类》让我们最终了解他者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一小部分。” 对你而言,何为自我,何为他者?你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定义,国籍,种族,性别,文化或者其他?
扬恩:我无法回答。所有我想说的都在电影里。很多事情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内心的微小感受。就像记者用笔来表达,作为一个摄影师和导演,我通过镜头来表达。让我用语言表述,我无法形容。但我认为有一点很关键,就是爱。当我们看着这个星球的时候,爱让我们没那么悲观和愤世嫉俗,爱让我们向善。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正在榨干这个星球。资本主义想的都是钱钱钱,但它还不满足,它还想要更多的钱。所以其实我不知道解决方案是什么,但我们还是得行动起来。

爱是走向内心深处的关键
澎湃新闻:对于《人类》里涉及到的若干沉重的主题,比如暴力、比如难民、比如全球市场的不平等,“爱”这个词是否太轻?
扬恩:并非如此。爱是走向内心深处的关键。这部电影是在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去谈贫困、暴力等问题。这和新闻不同,这种方式是直面观众的方式,这些事情就在你的面前发生。要解释清楚这部电影是很困难的,是几乎不可能的。这就是我拍这部电影的原因。我喜欢听人们讲述,并跟随他们的生活。
        我希望我是快乐的,并且我也希望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希望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成为解决方法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这些都十分重要。
原文发表于澎湃新闻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51484

 4 ) 我们是人类

(文/杨时旸)
    即便对《人类》这部纪录片毫不了解,即便对这类题材没有兴趣,所有观看这部影片的人,也会在第一时间被宛若油画的画面打动。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帧画面都经得住定格欣赏,几乎毫无瑕疵。拍摄人物时如此,拍摄风景时同样如此。
如果我们知道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扬·阿尔蒂斯-贝特朗,一切就都不那么奇怪了。这位生于1940年代的法国人是一位著名的航空风景摄影师,之前偶然的动物保护经历让他发现了从空中俯瞰地球所带来的壮美体验。这一次,他不仅仅保留了独特的、标志性的从空中俯拍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景,还把镜头对准了一个个迥异的个体。
    这部纪录片几乎摒弃了所有花哨炫技的可能,只留下了最老实本分的拍摄方式。导演把摄像机对准一个又一个人的脸,让他们在镜头前随意诉说自己的故事、经历、观念和困惑,然后把这一切打散、穿插,在这些人讲述个人故事的中途,导演编织进了几组他最擅长的、从空中俯拍的风景,那些画面来自世界各地,有死海、有多特蒙德球队的主场——世界最大的球场,有中国成都的一个巨型游泳池,有中东的沙漠,以及一个犹如神话传说中才会存在的一个法国灯塔……
    个人讲述的部分和那些世界各地壮美的、雄浑的、不可思议的风景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关系,如果说,那些个体的讲述都是在叙述独特的命运,强调的是迥异的个性,那么那些雄浑风景就是在叙述群体的命运,强调的是族群的文明。这样的结果得以让你看到每一个人的细部,又足以见证这些独特的个体混杂在一起所组成的——人类。
    讲述者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美国的死囚,有中东的难民,有乌克兰的武装分子,有马里的农民……他们有些人看起来和我们一样普通,有些人经历过你所难以想象的苦难,有些人来自一些闻所未闻的文明,穿着怪异的服装,说着巫语一样的话。导演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用了3年的时间,从全球60个国家中拍摄了2020位受访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这份工作近似某种苦修,已经接近禅意,所以,从镜头中,无论那些人讲述战争还是暴力,讲述爱意还是悔恨,你都能看出一种无处不在的悲悯。不是导演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平视着接纳一切。
    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每个人对故事都充满兴趣。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故事是要具备戏剧性的,我们通常认为生活本身、我们的经历本身大都不太具备戏剧性。但是,这部纪录片却恰恰呈现出一种藏于普通生存经验中的微妙的戏剧性。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看似平缓而无聊,那是因为我们自己无法俯瞰自己的命运,但这部纪录片,当它把上千位所谓的“普通人”的命运与生活集中于一处进行讲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我们自己每一天几乎都在经历“戏剧”,这一点也是让人感到震撼的原因。
    生与死,在日常生活中只作为一种状态被提及,但在《人类》中,它被以一种难以言明的“哲学性”被提及。那些杀过人的士兵,那些死里逃生的难民,那些俯拍镜头中从沙漠深处骑着骆驼缓缓而行的农民,他们把生死和永恒演化出了不同的形式。看着那些大海与沙丘,就能明白什么叫苍茫。其中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它拍摄自中国的一个巨大的游泳池。密密麻麻的人穿戴着五颜六色的泳衣和泳帽,安静地挤在一处,人造的水浪一波一波涌来,人们伴随着起伏漂升又落下,循环往复,几乎毫无声响,这休闲的游戏,看起来犹如一次诡魅的宗教活动。这个镜头几乎成为了我们所有人命运的一次隐喻,人们在命运的波浪中起起伏伏,神秘得不可言语。
    这部长度超过三个小时的纪录片,伴随着大量空灵的Newage风格和世界音乐风格的配乐,让人们在看完之后,有一种巡礼人间的幻觉。从技术和意识层面来讲,这部片子几近完美。它以一种最笨拙的朴素形式,讲述了一个最难以讲述的话题。不过,仔细想想,对于“人类”这样的宏大的题材来说,也只有最古朴的拍摄方式才衬得起,任何其他花哨的想法都会在这个题材面前轻易露怯。
    扬·阿尔蒂斯-贝特朗用一个最小的切口讲述了一个大得几乎无从讲述的主题,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这部作品像面神奇的镜子,让我们自己得以俯瞰到自己,我们劳作、休憩、玩乐,自知或者不自知地创造了美意也制造着伤害,像动物、像神、像人。

 5 ) 被抛掷到世上的人类

我们的存在,充满偶然。
 
我们没能选择自己的家庭、国藉、语言,甚至年幼的朋友。就这样,我们在特定的环境生存着。如果,我不是出生于香港,而是巴勒斯坦的一条小村庄,我的性情和志向,还会和现在一样吗?
 
不仅仅我会穿着不同的衣服,说着不同的语言,还可能因为幼时父母被杀,终身矢志的只想着一件事:复仇。这似乎是宇宙的基本定律:所有作用,必然产生一等量的反作用。
 
真的是这样吗?难道,我们真的如此不由自主,只能任由环境塑造吗?

戏中一幕,一男子诉说友人被杀的经过。当时他忿怒之极,一心追上仇人杀之而后快。追到一个广阔的田野,蔚蓝的天空呈现眼前,他惊呆了。"What the fk am I doing?" 遂放下报复的念头。

我们不是物理实验的小车,一推,就身不由己的沿着轨道的滑行下去。要走,要停,我们可以选择。

有趣的是,这男子的故事,让我想起《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一幕。主人公Alyósha本是一信仰坚定的修道人,却因为神父的尸体发臭而动摇。内心挣扎之时,走出修道院,仰望夜空,震摄于漫天灿烂的星河。不能自已,倒在地上疯狂的哭泣。庄子有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巧合吗?还是作为人类,我们本质有一些共同的东西,称为人性?

半杯水,半空还是半满?有人看到的,就是一个漂亮的杯子。

不是廉价的正向思考,事实上,这电影也不时提醒我们the world is so fked up,贫穷、不公、歧视。一孟买老人在镜头前控诉,他一边承受着旱灾,一边看着建造中的双子塔,三十七层,每一层有私家的游泳池。

如果你是承受着旱灾的一方,这情况会令你忿怒吗?但布衣之怒,跺跺脚,撞撞墙,还能有什么作为?

这是美好的世界,但不是完美的世界。

正因为不完美,我们才有努力的理由。面对压迫,我们还可以选择。

选择倒地,我们是软弱的少年;选择站立,我们就成了一生坚定的战士。

在这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战斗,就是最好的选择。

 6 ) 人类启示录

我看的是188分钟版,片名又被叫做《人类启示录》。

看了豆瓣的介绍,知道这是 “法国知名的摄影师Yann Arthus-Bertrand用了3年的时间,走访全球60个国家,让2,020位不同肤色、种族、性别的人,在镜头前诉说自己的故事”。Yann 这次是把重点放在了弱势的群体,用充满爱和同情的眼光关注他们,因为他们大多受着这个世界不公的对待、心中充满悲愤;但其中也有不少幸福的人,他们找到了爱,并且沐浴在爱中。

1) 经历过杀戮的人:杀过人的士兵有的是内疚,有的是麻木,但他们都还是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着合理的理由。被杀的人心中充满悲愤和冤声,有的想着复仇,有的选择原谅,但他们都永远不会忘记。

2) 人性的光辉:一位身穿党卫军制服纳粹兵保护了一个犹太女婴,并将她抚养大。现在年老的她娓娓道来当年的情景,“这就是人性的光辉”。

3) 经历着真爱的人:真正沉淀下来的爱是agape,无条件的爱,乐于奉献的爱。当中的一位老汉,在他金禧的时候,毫无怨言并且乐意地照顾着他生病的妻子直到离世,因为他爱她。也有一位很爱主的父亲,无怨无悔地照顾着自己残疾的孩子,带领着孩子认识神所创造的世界的美好,而他的孩子也带领着他全家体会和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4) 错误的认识爱:影片一开始的那个坐牢的人,以为爱就是伤害,因为幼时父爱的苛责。

5) 离婚的妇女:她们都觉得离开丈夫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她们都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虽然她们可能受到社会压力,但她们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不过,当中也有坚持下来的,寻求帮助让丈夫改变,而丈夫也愿意,于是许多年后的今天,他们恩爱有加。

6) 女权主义者:她们觉得自己一定要在各方面都比男性更优秀,更独立,而不是互补。言语上的不慎常常会冒犯她们,激怒她们。

7) 同性恋者:他们在不同国家受到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在保守的国家中,他们会被谋杀被排挤;但在开放的国家中,他们会被包容被重视,甚至还可以招摇过市。不管是身处什么样的国家,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天生,需要捍卫自己的这项自由的权力,也因此得到许多人的同情和支持。但因为他们不敬畏神,"神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他们的女人把自然的关系变成违反自然的;男人也是如此,放弃了和女人自然的关系,欲火攻心,男的和男的彼此贪恋,行可耻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这逆性行为当得的报应"。现今的世界比过去 更贪爱“放纵的自由”了,如同没了刹车,冲下山去。

8) 为不公不义而愤怒的人:在此有两类人,一类是为别人遭受不公不义而感到愤怒的人,另一类是为自己遭受不公不义而感到愤怒的人。虽然不公不义一时未能消除,但前者要比后者更伟大更无私,更配得上领导大家。

9) 绝对的权力:给与一个人绝对的权力,换来的却是腐败、贪婪和不公。公义和良善却是众人所求的,特别是那些受欺压的人。

10) 穷人与富人:穷人不开心,因为物质匮乏,甚至无法温饱安睡;富人也不开心,因为各种物质的快乐太短暂了,尔后又是深深地忧郁。

11) 食物:全球食物产出是够养活全球的人,但全球的食物分配却严重不均。

12) 成功自助者:经历了许多年在苦难中的成长,磨砺出优秀的品格和能力,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从阴影中走出来,最终成功,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但他们觉得不需要上帝,因为上帝当初没有及时帮助他们拿走阴影和磨难,现在就更不用了,因为他们过去已经成长,现在已经成功。

13) 生命的意义:许多人觉得是要让自己短暂的生命,能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印记,其实不然,古时留下印记的人如今也早已被淡化、被遗忘。也有人觉得自己要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人幸福快乐起来,但他们长大后却都觉得自己有心无力。不过,有一位五六岁的小朋友,说他已经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了,并且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就是要寻求上帝的旨意,知道上帝为什么要让他活在地上,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

14) 面对死亡:有人觉得死后就是虚无;有人感到未知的恐惧;有人不管有没有神的存在,都对自己的一生很感恩。倒是有一个小伙子,回忆到自己的爷爷非常安详地送别自己的爱妻时的情景,坚信妻子是回天家了,她只不过是搬了住处而已,写收货地址时要换一下。

 短评

名字太大,完全被骗了,想法很好,但表现的只是极少数国家和极少数的人群,多是边缘和贫苦人,虽然他们值得关注,但他们还不能代表“人类”。

5分钟前
  • 渡边
  • 还行

往昔罪恶,皆贪嗔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何其伟大,何其渺小;生亦何欢,死亦何苦。。。8.9

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不是说不好,而是野心实在是太大了一些

14分钟前
  • leoglory
  • 推荐

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倾听和感受的纪录电影。配乐和大气磅礴的画面会震下你的泪来。应该把各国领导人圈起来看一遍,哈哈哈,我又胡思乱想了。[B+]

16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那些俯拍的场景比那些个人的叙述其实更加打动人。我们劳作、休憩、玩乐,自知或者不自知,像动物、像神、像人。

17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对我而言,《2001太空漫游》《天地玄黄》和《人类》,是从宇宙到自然再到人类的天地人三部曲。《2001太空漫游》带我仰观天空、想象宇宙;《天地玄黄》令我俯视大地、直面自然;《人类》让我凝视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宇宙洪荒,天地玄黄,而人生苦短——生老病死苦,生离死别难。

22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看之前看之后,憎恶人类的心并无改变。只是看的时候,还是两次虚伪地从眼里流出了什么东西。

26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1.看着一些画面、听着歌声大自然的声音、阅读他们的故事言辞智慧,我竟悲伤得不能自已,停下来两次,我没有一次看完的内心能量;2.关于情感、情绪、生存、平衡等一切与人相关的内容,我冷静旁观,却在某些方面失落。

3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看了这纪录片让我感觉更热爱这个世界,更珍惜爱,更愿意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其他人。(呵呵,是装逼,但是是真的😒)

34分钟前
  • 裸吻鱼🍭
  • 力荐

真实而零散的展示了人类这个物种,不论从群体还是个人出发,人类都是如此复杂多样,永远不可能用一个单一概念或单独的个人来代表,兼具着善良和残忍 真诚和虚假 破坏和创造......总之这是一个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存在。影片的近景人物特写写实,远景航拍震撼在视觉上给人以两种迥然不同的体验,赞!

37分钟前
  • fay
  • 推荐

色彩和画面的运用无疑是成功的,但那些受访者的回答好像并不是特别的触动我,我可以深切地了解导演对于情感、金钱、希望的表达欲望,但是这种碎片的穿插表达,让我集中不起来。

40分钟前
  • 没有办法的事
  • 还行

这个片子给我一个感觉,贫穷和饥饿更让人愤怒,甚至超过了战乱。

42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推荐

小小的切入口,宏伟的主题,人文和风景完美结合,有质感的纪录片,五星。

45分钟前
  • 七色光
  • 力荐

我们曾经只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我们依然携带着远古的基因,我们是动物,但更是人类。然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很宏大的框架之下,人生没有公平可言,只是运气。但我依然相信爱能改变些什么. Love will win.

50分钟前
  • 葱葱
  • 力荐

说实话,我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无病呻吟的电影,没想到事实上却如此感动、真挚。我好像突然明白,你让人性的恶不存在是不可能的,然而幸运的是,我们亦将永恒的拥有善。所以历史的齿轮从来都不是阶级、贫富、GDP这些东西在推动,让世界运转的真正矛盾唯有爱与恨、善与恶。

53分钟前
  • L.C.
  • 力荐

由于事先看到过其他人的观后感,溢美之辞太多,但看了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采访部分没有问题,直接记录并且不交代人物背景这些都没有问题,但中间串联部分的航拍之类的大量客观素材漂移了,令我觉得无比造作。当然,该怎么办,我也没这个能力解决。

55分钟前
  • 吉法师
  • 推荐

奇妙的是你能在这部片子里以上帝视角俯瞰芸芸众生,又能面对面地与如此之多的人聊天。不同肤色年龄信仰国籍地域性向,他们都渴望被关注和聆听;和平伤害博爱贫穷死亡,每个话题都具普世价值。并置产生合力,传递着铿锵有力的嘶吼和静默无言的沉思。章节中穿插的上帝视角镜头构图整饬意味深长堪称享受。

5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深深的记住了那句“我很慌(fang)”★★★★☆

57分钟前
  • 坍塌
  • 推荐

12.23 没牙的老太太,和最后那棵“树”

60分钟前
  • arlmy
  • 推荐

看完有很多想说,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说,感觉镜头像神一样,俯瞰苍生,倾听独白,又温柔又悲悯。导演说:“我们是一个满怀同情却也充斥着仇恨的物种,我试图搞明白这是为什么。”希望每个人都能看看,特别是在最近杀气腾腾的环境下,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才会发现,所谓的爱国站队动辄喊打喊杀多么狭隘和荒唐

1小时前
  • 黄青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