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人类的思想真的不曾在同一高度。我们不断地共享知识、真理,期望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永无止境地追逐双目所及的高度,却仿佛没有终点。人希望的世界,究竟是单一的大同,还是不甘的丰富?现世的幸福要求平凡,但是终点、终点,会是谁将到达?如果众生平等,有为何有这样一个居于山巅的人成为例外呢?或许,平等与独特本共生吧,就如同一山间的两道泉,光影明灭间换眼观世态,波光流转时已然同流。
应第三届中法环境月(9.27-10.27)的邀请,法国摄影师、电影导演扬恩·亚瑟-贝特朗来到中国,和中国观众交流他于2015年完成的电影《人类》。扬恩·亚瑟-贝特朗的中国之行被安排的满满当当。在还没倒过来时差的情况下,他连续几天连轴转,参加各种场合的观众交流会,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在被雾霾笼罩的北京体验着无穷无尽的堵车。10月21日晚上在北大的活动,他在路上堵了两个小时,迟到了将近四十分钟。类似这样不甚愉快的大都市生存经验,构成了他的电影《家园》以及《人类》的拍摄契机之一。
扬恩·亚瑟-贝特朗是摄影师起家,让他声名鹊起的是《鸟瞰地球》的摄影集以及同名的纪录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早期的扬恩·亚瑟-贝特朗和十九世纪法国早期摄影师纳达尔很像。1858年,纳达尔成为了第一个进行空中摄影的人,他乘坐热气球,俯瞰巴黎市区,并留下珍贵的影像。年轻的时候,扬恩·亚瑟-贝特朗也经常坐上热气球俯瞰大地。到了1991年,他成立了航空图片社,专注于建立航空摄影的影像资料库。他把空中摄影发挥到极致,通过航拍,他带着观众从地面来到天空,用上帝视角俯瞰地球,俯瞰大自然的绮丽壮美,同时也俯瞰人类对自然造成的种种伤痛。
在北大的交流会上,扬恩·亚瑟-贝特朗谈到他的拍摄主体从自然风光到人的这种转变:“当时在拍《鸟瞰地球》的时候,我在非洲的一个村庄里碰到了一帮耕作者。他们耕种的东西只够自己吃,不能去卖。全世界像他们这样的人有10亿,其中60%是全世界最贫穷的人。我在这个村庄里跟他们呆了三天,他们向我讲述他们的故事。我就这样听着,他们就这样敞开心扉。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天空航拍,后来我发现要理解人类,我必须要回到地上来拍。”
从2003年的《70亿其他人》开始,扬恩·亚瑟-贝特朗开始把目光从天空转向大地,从地球上历经沧桑的地貌景观,转向正在加速这些景观改变的人类。他提出的问题是:究竟该如何理解人类?为什么随着科技的发展,时空的限制逐渐被突破,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仍未消失?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贫困、战乱和恶意的歧视中不得脱身?
为了回答这些十分重要的、但却看似无解的问题,他与合作者建立了一个人类影视资料库。在《70亿其他人》的主页上,扬恩·亚瑟-贝特朗讲起这个项目的缘起:“一切都始于在马里的一次直升机故障。当我在等飞行员的时候,我花了一天时间和当地一个村民聊天。他向我讲述他的日常生活、他的希望和恐惧: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喂饱孩子们。我突然发现自己卷入了他最急迫的关切。他直勾勾地看着我的眼睛,没有抱怨,没有索求,没有表达一丝悔恨或者仇视。之后,我一直渴望明白他们的话,明白让我们之间产生联结的那种感觉。因为,从上往下看,地球是一个所有人共享的、巨大的地域。但当我降落之后,问题开始浮现。我发现自己遇到了死板的官僚体系,人为设置的障碍,以及一系列证明了人与人之间相处困难性的符号。”
扬恩·亚瑟-贝特朗所遭遇到的困境,即文化休克的体验,让他逐渐转向一个人类学的解决办法: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是通过他者。“在即将到来的斗争中——无论是关于贫困,还是环境变化,我们都不能单独行动。那个人们只需要考虑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的社群的时代已经终结了。从现在开始,我们不能忽视究竟是什么将我们连在一起,以及这种联系所暗示的责任。在地球上,有70多亿人,如果我们不尝试共同生活,那么可持续发展将永远不能实现”。
因此,在《70亿其他人》中,他尝试让导演离开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了解那里人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恐惧与希望,他们的爱与怕。《70亿其他人》团队的22位导演,在84个国家做了6000个访问,每个被访者面对的都是同样的45个问题。之后这些访问被按照主题整理出来,在这个项目的官方网站上供人免费浏览。
《人类》延续了这个方法,做了2000个访问,每个被访者在镜头前回答了同样的40个问题。在官方网站的介绍中,扬恩·亚瑟-贝特朗写到:“《人类》是关于我们身处的世界的故事以及影像的集合,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何而为人的一种路径。通过这些洋溢着爱和幸福,同时也充斥着仇恨与暴力的故事,《人类》让我们与他者面对面,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从涉及日常生活经验的故事到那些关乎最不可思议的生活的讲述,这些酸楚的相遇共享了一种罕见的真诚,也强调了我们是谁——我们的黑暗面,同时也强调了我们身上最为高贵的部分,以及最具普适性的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扬恩·亚瑟-贝特朗的思路很像另一个法国人,列维斯特劳斯,那个企图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在不同的部落、社会、文化中寻找人类思维二元对立的普遍性的法国人。有趣的是,列维斯特劳斯生前,曾设想过最终建立一个繁杂庞大的数据库,这点扬恩·亚瑟-贝特朗正在慢慢将其变为现实。只不过列维斯特劳斯未曾料想到,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让他的设想变得如此视觉化。
正如早期借殖民主义之帆远航的人类学家一样,从遥远的他者身上寻找自身的过程,总是免不了“他者”对于一种隐含的权力关系的质疑。这点在《人类》中尤为突出。由于扬恩·亚瑟-贝特朗做出的政治参与度的决定,这部片子所聚焦的2000人大部分来自第三世界,他们饱受战乱、暴力或者是贫困的侵扰。他们坐在镜头前讲述,而镜头后面,是来自西方的审视。对此有趣的质疑来自片中的一位女性。她对着摄像机大声说:“为什么是我坐在这里?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换?让我去扛着摄像机周游世界,让你坐在镜头前说话。让我变成你,你变成我。”当被问及这个片段的时候,扬恩·亚瑟-贝特朗告诉澎湃新闻:“那个女人来自洛杉矶,非常穷困。但她十分聪明,甚至有点疯狂。”至于权力关系,扬恩·亚瑟-贝特朗认为权力关系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乐观起来,行动起来,让人类变得更好。
对话
地球从来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我们自己
澎湃新闻:《人类》和《70亿其他人》有点相似,都是通过大量的深度访谈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剪辑。那么这两部作品具体来说有何种区别?
扬恩:其实区别不算太大,但因为《人类》这部电影是为了院线拍摄的,而《70亿其他人》其实是一个展览,所以不管是在摄影还是剪辑上,都没有《人类》这么专业。但总体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可能《人类》在主题选取上更加专注,更关心贫困、恐同以及暴力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会更加具有政治倾向,更有政治参与度。
澎湃新闻:为何说《人类》更加有政治参与度?因为感觉《家园》其实有一个叙事在里面,就是号召大家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而这个叙事在《人类》里没有。
扬恩:《人类》就是关乎爱的,关乎如何共处。《家园》是传达一个信息。但我从前相信的那些改变现在看来并不会发生。《家园》里传达的那种我们要行动起来,要改变这个星球的想法不会发生。如果要采取什么大动作,现在为时已晚。我觉得我们会用尽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但也像我说的,现在做一个悲观主义者也已经为时过晚。我是人类的一份子。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十分荒谬的。看看北京的雾霾就知道了。但让我惊讶的是人们认为这是平常之事,人们接受这样的事实。所以我之前说过,自然从来不需要被拯救,我们的星球也从来不需要被拯救。因为地球会一直存在下去。需要被拯救的其实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人性。我们需要拯救自己,因为是我们自己处在一种危险之中。对于战争也是如此,人们接受了战争。我们参与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事情当中。一开始我想把这部电影叫做《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战争,为什么我们会有暴力等等的问题。这些都是我想解决的、但还没有答案的问题。
澎湃新闻:那为什么最后选择《人类》这个名字?
扬恩:因为我发现我找不到其他的词汇来描述这部影片,这部片子就是关于人类的,关于人性的。
《人类》关乎人性的不足,而非阴暗面
澎湃新闻:战争、暴力、歧视,这部片子似乎更多的聚焦人性的阴暗面?
扬恩:不,这不是阴暗面。我不觉得《人类》关于人性的阴暗面。贫穷、战争这些并非阴暗面,而是人性中不足的一面。如果说阴暗,那就不能改变这个颜色。但不足,还有改进的余地,还可以为它上色。因此当我谈到贫困、恐同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些是人类要去努力奋斗、去改变的事情。当我们在努力争取一个更好的世界的时候,我希望成为这种奋斗力量的一部分。地球上有这么多人口并不是一件寻常事,但当我们有这么多人口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分享资源。事实上,现在很多难民来到欧洲,他们和我们共享资源,但是是通过强制性的力量。而我们也无能为力。关闭边境是不可能的。这个星球不是那样的。我们需要和他们分享。
澎湃新闻:不论是《70亿其他人》还是《人类》,你经常提到的一个词都是他者,即通过他者了解自己的一种尝试。在《人类》的介绍中你曾经说:“《人类》让我们最终了解他者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一小部分。” 对你而言,何为自我,何为他者?你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定义,国籍,种族,性别,文化或者其他?
扬恩:我无法回答。所有我想说的都在电影里。很多事情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内心的微小感受。就像记者用笔来表达,作为一个摄影师和导演,我通过镜头来表达。让我用语言表述,我无法形容。但我认为有一点很关键,就是爱。当我们看着这个星球的时候,爱让我们没那么悲观和愤世嫉俗,爱让我们向善。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正在榨干这个星球。资本主义想的都是钱钱钱,但它还不满足,它还想要更多的钱。所以其实我不知道解决方案是什么,但我们还是得行动起来。
爱是走向内心深处的关键
澎湃新闻:对于《人类》里涉及到的若干沉重的主题,比如暴力、比如难民、比如全球市场的不平等,“爱”这个词是否太轻?
扬恩:并非如此。爱是走向内心深处的关键。这部电影是在尝试用另一种方式去谈贫困、暴力等问题。这和新闻不同,这种方式是直面观众的方式,这些事情就在你的面前发生。要解释清楚这部电影是很困难的,是几乎不可能的。这就是我拍这部电影的原因。我喜欢听人们讲述,并跟随他们的生活。
我希望我是快乐的,并且我也希望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希望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成为解决方法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的感觉是什么,这些都十分重要。
原文发表于澎湃新闻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51484
名字太大,完全被骗了,想法很好,但表现的只是极少数国家和极少数的人群,多是边缘和贫苦人,虽然他们值得关注,但他们还不能代表“人类”。
往昔罪恶,皆贪嗔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何其伟大,何其渺小;生亦何欢,死亦何苦。。。8.9
不是说不好,而是野心实在是太大了一些
一部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倾听和感受的纪录电影。配乐和大气磅礴的画面会震下你的泪来。应该把各国领导人圈起来看一遍,哈哈哈,我又胡思乱想了。[B+]
那些俯拍的场景比那些个人的叙述其实更加打动人。我们劳作、休憩、玩乐,自知或者不自知,像动物、像神、像人。
对我而言,《2001太空漫游》《天地玄黄》和《人类》,是从宇宙到自然再到人类的天地人三部曲。《2001太空漫游》带我仰观天空、想象宇宙;《天地玄黄》令我俯视大地、直面自然;《人类》让我凝视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宇宙洪荒,天地玄黄,而人生苦短——生老病死苦,生离死别难。
看之前看之后,憎恶人类的心并无改变。只是看的时候,还是两次虚伪地从眼里流出了什么东西。
1.看着一些画面、听着歌声大自然的声音、阅读他们的故事言辞智慧,我竟悲伤得不能自已,停下来两次,我没有一次看完的内心能量;2.关于情感、情绪、生存、平衡等一切与人相关的内容,我冷静旁观,却在某些方面失落。
看了这纪录片让我感觉更热爱这个世界,更珍惜爱,更愿意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其他人。(呵呵,是装逼,但是是真的😒)
真实而零散的展示了人类这个物种,不论从群体还是个人出发,人类都是如此复杂多样,永远不可能用一个单一概念或单独的个人来代表,兼具着善良和残忍 真诚和虚假 破坏和创造......总之这是一个说不清也道不明的存在。影片的近景人物特写写实,远景航拍震撼在视觉上给人以两种迥然不同的体验,赞!
色彩和画面的运用无疑是成功的,但那些受访者的回答好像并不是特别的触动我,我可以深切地了解导演对于情感、金钱、希望的表达欲望,但是这种碎片的穿插表达,让我集中不起来。
这个片子给我一个感觉,贫穷和饥饿更让人愤怒,甚至超过了战乱。
小小的切入口,宏伟的主题,人文和风景完美结合,有质感的纪录片,五星。
我们曾经只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我们依然携带着远古的基因,我们是动物,但更是人类。然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很宏大的框架之下,人生没有公平可言,只是运气。但我依然相信爱能改变些什么. Love will win.
说实话,我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无病呻吟的电影,没想到事实上却如此感动、真挚。我好像突然明白,你让人性的恶不存在是不可能的,然而幸运的是,我们亦将永恒的拥有善。所以历史的齿轮从来都不是阶级、贫富、GDP这些东西在推动,让世界运转的真正矛盾唯有爱与恨、善与恶。
由于事先看到过其他人的观后感,溢美之辞太多,但看了没有想象中那么好。采访部分没有问题,直接记录并且不交代人物背景这些都没有问题,但中间串联部分的航拍之类的大量客观素材漂移了,令我觉得无比造作。当然,该怎么办,我也没这个能力解决。
奇妙的是你能在这部片子里以上帝视角俯瞰芸芸众生,又能面对面地与如此之多的人聊天。不同肤色年龄信仰国籍地域性向,他们都渴望被关注和聆听;和平伤害博爱贫穷死亡,每个话题都具普世价值。并置产生合力,传递着铿锵有力的嘶吼和静默无言的沉思。章节中穿插的上帝视角镜头构图整饬意味深长堪称享受。
我深深的记住了那句“我很慌(fang)”★★★★☆
12.23 没牙的老太太,和最后那棵“树”
看完有很多想说,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说,感觉镜头像神一样,俯瞰苍生,倾听独白,又温柔又悲悯。导演说:“我们是一个满怀同情却也充斥着仇恨的物种,我试图搞明白这是为什么。”希望每个人都能看看,特别是在最近杀气腾腾的环境下,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才会发现,所谓的爱国站队动辄喊打喊杀多么狭隘和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