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Then I found you
无论我的观影如何继续,温情的电影,总是我钟爱的一类。
仿佛就是春日的阳光,在疲惫的时候让心里温暖,找到走下去的希望。
亲情,爱情,在生活中情感的重要是我们无法设想的。
也许某一天,失去了,也许,在一天,重获遗失已久的宝物,是愤怒,惊喜,茫然,还是不可置信的大叫一声?
then you found it.
如同久失的童真,如同模糊的爱恋,但有一天,他们会再次涌现在需要被安慰的灵魂身边,给你勇气,让你对灰暗的世界,画出一线光明。
找回失去的,是爱,信念,自己。
而这需要时间,去等待,去相信,也许老天开了一个玩笑,有人一辈子也得不到这个结局。
所以,拥有的时候,珍惜这短暂韶华。
谁也不想失去,但即便真的如此,我们也会学会释然。
是谁教会我们成长。
时间给了我们很多,带走了很多。
我们不是应该每天去“找回”那美丽的回忆,去找到自己,而不是迷失在这茫茫世界,以“失去”去换来回报,最后,失去了自己。
我也曾经迷失。
但我很幸福,某一天,我找回了自己。
而我也相信,童话,总是出现在越少奢求的人身边。
也许,这个岁月的童话,名叫知足。
对于片中出现的关于中国的情况,很多国家都出现,而这并不是值得争论应该说哪个国家的问题,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每个人都有选择和自己的偏好的权利。因为,我们只是人,博爱是万福,而在周遭的世界,难免会狭隘。
有一段犹太者的故事。
当你还小的时候,父亲叫你跳下台阶。他说,他会接住你。
when he caught you, you felt like filled with love,when he not,obviously it was on purpose,and you knew,it was more like...
Life.
Life is transient,don't give up your faith,to live happy.
2 ) 生活便是如此
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我和一个自己也写写小剧本拍小电影的朋友聊起这部片子,我说看完之后我不知该作何感想。一向而言,一部电影看完后,它的主旨总会凸显出来,引起人们的共鸣、理解或者思考。但是这部片子看完,我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想些什么,但此后的两天却又一直在想着它。
电影的叙事从开始就很冷静,一场婚礼被描画得遥远而又不真实的感觉。不似常见的甜蜜,却有些仓促和焦躁在里面。同时也传达了女主角和母亲之间不是很太平的关系。接着就到了医院,一个场景下我们得知了两件事,女主角想怀孩子但因为年龄大很困难,她自己是收养的,而她并不喜欢这点。当时给了苍老虚弱的母亲一个非常清晰的镜头,她说亲生领养的都是一样的。我以为这是一个伏笔,似乎片子是要去探讨血缘亲情和抚养亲情的问题。
接着女主角的丈夫离开了她,同时她遇到了另一个男人,马不停蹄地,她亲生的母亲用风风火火的行事方式出现在她面前。积极热情,与她的疲惫和刻板完全不想像的一个女人。她、她亲生母亲、她新认识的男朋友、她母亲的谎言、前夫的再次出现、新男友的炽热感情和敏感,一下子就在影片中段全都交叉出现了。我开始疑惑,是要谈血浓于水,还是要谈真爱、心有灵犀?
接着影片却又开始强调之前的另一条线——怀孕。女主角怀上了前夫的孩子。这时候母亲是陪她前往和两个男人之间的谈话的,而两个男人也都最终出现在了医院陪她检查。接着很不可思议地,女主角和前夫在大街上有了很意外很迫切的亲热,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一边想着难道怀孕真的促进性的欲望,一边困惑既然一起去医院,为何她不是和新的男友一起离开。总之,女主角此刻做错了事,悔恨却又不得不诚实面对。在她向新男友坦诚时,却又态度强硬,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接着亲生母亲的另一个谎言被拆散,她拒绝见他。和弟弟更加亲近起来。这时来了一段在我看来对影片开始养母线索的回顾。她与亲生母亲吵架时感情激烈地(影片中唯一一次感情激烈)告诉她自己的养母如何含辛茹苦;她与弟弟关于领养的对话中弟弟讲了自己对“不是被领养的”如何看待。
然后又回到了孩子,她怀孕失败,在弟弟的启发下决定让亲生母亲付钱做人工受精,并坚持反对她母亲提出的领养中国女孩(不明白为了影片开头和这里总体中国)的想法。在受孕前,突然又插入了一段关于对宗教的信仰的问题。经过了这些事,女主角之前对主的信赖发生了动摇。这时其母对她进行了劝解,她得到宽慰,唱起了听起来颇为神圣的祈祷歌。
影片最后是一个模糊的时间分割。先是她找到新男友,与他进行了和解。接着便是他们的家庭生活,然后她替开他照看一个孩子,显然是他们的新孩子。这时镜头移过去,是光影下一个中国女孩的身影。她带着小女孩爬上楼梯,在楼梯顶上将她抱起来,与她长长地凝视着,影片也随即结束。这时我想到了影片开始她与养母争执时说,“我想要自己的孩子。因为我小时候看到过你和弟弟互相看着对方的眼神,我知道那是不一样的。”在我看来,这是对亲情主题的又一次回顾。
有这么多的线索,每条线索都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却又没有停留在某一个上不断地强调。所以在我看完它之后,很久不知道该想些什么。然而两天过去后,我慢慢开始有了一点感悟。正如我的朋友所说,这类电影应该更像是经历型的电影。它不是很“戏剧化”,但它更像是生活。我认为确实如此。影片的主角是一个有了40年生活经验的女人,她有着不太寻常的身世,长在信仰很强烈的犹太家庭,在40岁才遇到一个将自己看得一清二楚的男人。但在她做任何一件事时,她的身后是40年的生活经历,在那岁月中积累的对人对事的有倾向的态度和看法,对每个人的感情也不可能那么地纯粹。
所以她很冷静,她也做了些奇怪的事,她还很执拗,即使在和新男友谈感情的时候,都那么冷静地用两个人之间都有可能背叛对方的可能性来说。而不是像年轻人的爱情电影一般,说你就是最对的那个人,我对你就是充满激情的爱。他们的爱情已经变得温和,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交流。而她也并没有很主旋律地忏悔自己曾经多么错误地认为养母对待两个子女的感情不一样,或者充满感情地去谅解自己亲生母亲对自己的抛弃。她没有像很多电影一样,在事件之后做出了很巨大的改变(除却领养中国女孩的部分),因为她已经活了大半辈子,而这只是她生命中的一个章节罢了。所以有人会觉得电影很闷,我想则是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确实是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吧。
3 ) 除了奇迹和美好,我们还有生活
我习惯看一部片子之前总是看看别人的评论,每次都是随便选排名前几名的片子看。
这次写是因为这部电影大家都说不喜欢,也只有很少的意见。想想,我觉得我的看法不一样,所以写下来。
其实我还是满喜欢这部片子的,节奏不紧不慢,也没什么什么特别低潮高潮,像读一个不太有激情的故事,或者是了解一个不太有性格的人。看到别人写说,不知道表达什么。其实,helen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不是只充满着奇迹或者美丽,刺激或者悲伤。更多的是惊喜交叉着生活,悲伤贯穿着人生。
女主人公helen从小被收养,性格理所当然的敏感,比如她渴望做母亲来弥补儿时缺乏的安全感,却坚持不收养孩子,因为她觉得养母注视她和她养母亲生的弟弟时的眼光不同。但却默默忍耐了很多,比如她对婚姻的无能为力。活到中年的40岁,她还是悲观却忍受着生活的给予。直到母亲离世婚姻破碎,她遇上了一个她称之为最了解她的男人colin。
2个人因为相似的原因(婚姻破裂)走到一起,也因为彼此的性格可以互补。因为helen可以忍耐colin的暴躁和极端,而colin也能弥补helen的敏感和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就当故事理所当然发展下去,当2个人第一次约会后躺在colin的床上,中间睡着2个小孩儿,小女儿ruby送给helen那个有趣的青蛙,helen给了小女儿ruby一颗薄荷糖。阳光洒满整个画面,我以为故事会有个happy ending。
可是峰回路转,helen怀孕了,可是却是前夫的孩子。于是出现了大家认为滑稽的一幕,2个男人陪着她去做产检。因为荷尔蒙的关系又或者这个孩子是前夫的,helen没能控制住自己和前夫接吻了。但是在激情过后,她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跑去和colin认罪,乞求原谅。
colin无法克制的暴怒,2个人的关系破裂。也正是因为他的暴怒,才将这么多年压抑在心底对自己前妻抛夫弃子的愤怒发泄了出来。以为2个人就此破裂,helen可以回到前夫身边,安心待产。
可是又峰回路转。她流产了。流产之后的helen意识到没有任何意义和前夫在一起。而她的心情也因为失去孩子而非常低落。她听取弟弟的意见,要求生母付钱作为当年丢弃她的弥补,让她做昂贵的人工受孕。
直到手术前,和生母的争吵,才让她这么多年压抑在心底对世界,对亲情,对爱情的不安全感和怀疑压抑出来。她的这40年,为了生活而生活,因为要安全感和养母吵架,因为要安全感而结婚,因为要小孩而做爱。她从来没有真实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如同因为想得到上帝的爱而祷告却从来没有内心相信过。
这里,helen和colin都因为这些而更加了解自己。
helen接受了弟弟的建议,领养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她意识到她不再害怕面对自己残缺的童年,也意识到领养的孩子其实是不幸中的万幸。colin也意识到了生活没有那么多完美,说过的诺言也可能会破碎。他学着从伤害中走出来,忍耐着一些瑕疵。
2个人最终走在了一起。
故事的结局是那个Jewish的故事。父亲为了训练孩子的勇气,告诉儿子,从高的台阶往下跳。儿子很害怕。父亲说,请相信我不用害怕我会接受着。儿子第一次跳下来了父亲果然接住了他。第二次的时候,父亲没有接住他,孩子受伤了哭的很伤心。
我们在生命最初相信一切美好,我们有时幸运,得到了这些美好。可是有时,我们运气不好,受伤了。可是这就是生活,好的好,不好的不好。重要的是,我们懂得自己,懂得爱人,才能懂得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电影里还有个重要的人物,原谅我没有详细写她,就是helen的生母。非常有喜感很懂得生活的老太太。她懂得自私,懂得放弃,懂得撒谎,也懂得承认,她会做人就在于她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生活。当然我并不是推崇她,但是存在即合理,她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奇迹和美好,我们还有生活。
P.S. darcy大叔没有让我失望,这真是一部好电影^^
4 ) 《她找我》
不同于一般此类型的节奏,影片在前十分钟就把女主人公的背景和所面临的困境交待了:39岁仍旧想自己生育个孩子,丈夫抛弃,养母去世......
之后她遇到一个同病相怜的恋人,她的生母找到了她,她发现怀上了前夫的孩子,她的生活轨迹逐渐改变。仍旧是节奏明快,波澜起伏。
影片所表现的不可控制的生活在海伦·亨特 Helen Hunt第一次执导中还是很好的控制了。
台词丰富,人物性格明显,而且其有趣的地方很自然的表现出来,当然这也归功于贝特·米德勒 Bette Midler、科林·费尔斯 Colin Firth的银幕魅力。
2008-05-24
5 ) 懂得祈祷的人懂得爱
女猪小心!被雷公劈啊呀~叫你老母跪低求你。
一如海报所示。
如此大逆不道。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有错都是儿女的错!
但是如果你39年来亲生父母从不露面。
你活在寄养家庭。衣食无忧。但内心唯一最大的愿望是生育亲生的孩子。感受血浓于水,亲密无间,温情脉脉的亲子关系。
这种伤害不是有个陌生女人在39年后突然找到你。自称是你妈妈。可喜可贺。团圆大拥抱。原谅是上帝才做的事。
如果你的父母不爱你,你还能相信这个世界还会有谁愿意无条件地爱你。
如果你被抛弃了39年,你还能承受得住给这个人再一次抛弃你的机会吗?
冷漠是最有效的防御机制。
接受现实,宽容过去。珍惜未来。是我们人生要学最大的课题吧。
btw。这电影又拿犹太人和中国人开刷。
6 ) 奇怪的剧情
女主的演技真的太差,是一整部电影都没变过表情。
还有就是好奇怪的剧情,特别是大结局,特别无力吐槽。
为什么跟前夫激情了然后又因为孩子没了马上再也不联系,所以是一点感情都没有纯粹是为了孩子激情吗,但为了孩子不应该小心点不激情吗。
为什么要先做人工受精,再跟男友复合?正常人不应该先跟真心喜欢的男友在一起,再通过人工受精要一个男友和自己的孩子吗。
还有就是,人工受精失败了,也跟男友在一起了,有了男友的两个乖巧可爱的孩子,都很喜欢女主,一直把她当未来的妈看,为什么还要领养一个孩子?
所以她自己说想要天伦之乐就是狗屁,她只想要一个“独属”自己的孩子,根本就是某种控制欲。
这片的评分这么低,很多人看不下去,可是我却满喜欢,个人好恶这件事,看来真的无法评说。借用别人的话来说,就是不粉饰,不造作。看似简单的故事,探讨背叛、父母之爱、信仰,很有一种温柔的力量,好似轻轻按摩你的内脏。海伦亨特虽老,那种淡淡的魅力却自成一派。
木有傲娇西完全看不下去
helen的处女作
大概三四年前某电影频道放过,我和我妈看过几眼,然后昨晚又在一个电影台看到,居然不约而同都想起来了。。。
这是个圈,一切都是峰回路转,最后回到起点。
可笑
苦难时对上帝的信心
达西先生好几次歇斯底里
慢慢淡淡的节奏,意料之中的结局,完全素颜的HH把生活不加修饰的搬上了银幕
名字挺好听的啊,坑爹,女主长的,,,,太像我三舅了=。。=
如果可以,我宁愿从未浪费过一秒钟用在这电影上。它不是糟到无可救药,它只是沉闷、无聊。
生活很残忍,可是Helen Hunt却用如此温馨的语言缓缓道来。很感动,那种敲击入心的感动。
这名字真文艺。
沉闷平淡不感兴趣
莫名其妙的剧情。女主不惑之年无尽迷茫。。。
Hunt阿姨啊你仔细看看那可是Colin Firth,当然是选他选他选他,有什么可犹豫的啊!?
Life is difficult, awful and complicated. Just as God.
疲倦夜晚的消遣,没有太多感触。12SEP
什么都没有留下。
对感情的探究。。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