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2020年只剩下一个半月的时间。
在年末之际,一部国产剧刷屏出圈,成功摘得“年度最烂”的头衔。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说的正是新版《鹿鼎记》。
截至目前,豆瓣上超过4万人评价,落点2.6分。
从服化道到演技,再到剧情和节奏,这部剧的槽点不胜枚举。
这几天,吐槽新版《鹿鼎记》的文章也实在太多,在此也就不复赘述。
作为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被普遍认为是其集大成的巅峰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不仅如此,很多外国名人也是这部小说的忠实读者。
大家熟悉的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就曾痴迷于《鹿鼎记》,以至于晚上只睡两个小时。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鹿鼎记》被改编成多部影视作品。
在张一山之前,梁朝伟、周星驰、陈小春、张卫健、黄晓明等人,都曾出演过韦小宝一角。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由金庸小说《鹿鼎记》改编的影视作品之最。
最英俊:84版《鹿鼎记》
梁朝伟 饰 韦小宝
这部《鹿鼎记》年代比较久远,可能很多年轻的观众都没看过。
但放现在来看,绝对是群星荟萃的一部电视剧。
导演是杜琪峰,梁朝伟饰演韦小宝,刘德华饰演康熙,刘嘉玲饰演方怡,毛舜筠饰演沐剑屏,吴君如饰演曾柔等等。
在迄今为止的历代《鹿鼎记》中,这版里的韦小宝可以说是颜值最高,没有之一。
首先,饰演韦小宝的梁朝伟是公认的帅哥。
他曾被美国《人物》杂志评选“世界上最帅50个男人”之一,荣登“亚洲十大魅力男星”年度Top1宝座。
不仅如此,在日本《junon》杂志上个世纪末发起的“亚洲美少年”评选中,梁朝伟位列第五,也是国内排名第一的男星。
他立体挺拔的五官,深邃而有故事的眼睛,让无数人为之着迷。
除了先天的外貌优势之外,当时的梁朝伟还有年龄上的优势。
在出演84版《鹿鼎记》时,梁朝伟才22岁,正值青春年少。
对比周星驰(30岁)、陈小春(31岁)、黄晓明(31岁)等版本,是最年轻的一版韦小宝。
而在金庸的原著中,韦小宝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少年形象,梁朝伟当时二十出头的年纪也更加符合。
剧中,梁朝伟演活了韦小宝机灵、贱兮兮的性格,非常可爱讨喜。
但与此同时,也因为相貌过于帅气、演技较为稚嫩等原因,显得市井油滑的气质不足。
此外,这个版本的韦小宝和康熙讲话过于随意,甚至出现了扇康熙巴掌等夸张的情节,这些都是受到观众诟病的部分。
即便如此,这部剧却一举捧红了年仅22岁的梁朝伟。
他所饰演的韦小宝这个角色,也获评“香港百大经典电视角色”第25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饰演方怡的刘嘉玲,在现实中也和梁朝伟结成了夫妻。
在这版《鹿鼎记》播出9年之后的1993年,梁朝伟再次于一部恶搞性质的《正牌韦小宝之奉旨沟女》中饰演韦小宝。
而在这部电影中饰演男二号的张卫健,后来也曾饰演了韦小宝这一角色。
戏里戏外,《鹿鼎记》见证了梁朝伟和韦小宝这个角色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恶搞:92版《鹿鼎记》
周星驰 饰 韦小宝
1992年,是香港电影的“周星驰”年。
他主演的《审死官》《家有喜事》《武状元苏乞儿》《鹿鼎记》《鹿鼎记2:神龙教》五部电影,称霸当年香港电影的前5名。
但和刚入行不久就出演男主角、一举成名的梁朝伟相比,周星驰的演艺之路十分坎坷。
他跑了8年龙套,才在《霹雳先锋》(1988)里出演配角,后通过主演《赌圣》(1990)走红。
出演《鹿鼎记》时,周星驰已经凭借《审死官》荣获亚太影展的影帝,也奠定了周氏喜剧夸张、无厘头的风格基础。
在92版《鹿鼎记》中,这样的表演风格贯穿全片,成为了这版韦小宝的精髓。
在保留原著小说故事走向、人物刻画的基础上,这版《鹿鼎记》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改编。
比如韦小宝的故乡从扬州直接变成了京城,母亲韦春花变成了韦小宝的姐姐,以及删减了韦小宝的老婆数量等等。
韦小宝最初登场,是以一个说书人的身份。
这个颇有创意的设计,既符合原著中韦小宝喜欢听评书的描述,也影响了后续影视版《鹿鼎记》的创作。
在98版《鹿鼎记》,以及今年的新版《鹿鼎记》中,都能看到这样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版《鹿鼎记》在荒诞搞笑、无厘头的改编下,保留了小说的一大特色:黄。
韦小宝和康熙互相捉鸡,建宁和韦小宝的鞭打Play,“抓奶龙爪手”的经典招式,都成为了经典桥段。
当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黄段子,莫过于将双儿设置为言行相同,且有心理感应的双胞胎。
这个“买一赠一”的趣味改编,可以说满足了无数男性观众的幻想。
在演绎韦小宝这个角色时,周星驰不仅延续了无厘头的表演风格,在表演方式上也更加外化。
大笑的时候会吐舌头,受到惊吓时帽子会飞、辫子会翘等等,这些处理都让这版“最无厘头韦小宝”变得深入人心。
在此之前,很多观众对周星驰的表演风格还颇有微词,指责他的角色粗鄙、表演低俗等等。
但韦小宝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经典人物,却恰到好处地承载了周星驰的无厘头的喜剧风格。
由此,周星驰和这版《鹿鼎记》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彼此成就的关系。
最经典:98版《鹿鼎记》
陈小春 饰 韦小宝
提及影视版《鹿鼎记》,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个版本?
若要进行这项调查,相信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都把票投给1998年陈小春主演的这个版本。
从知名度上,这一版的流传度最广,讨论度也最多。
从评价上,这一版评分最高,豆瓣上超过10万人评出8.8分。
说它是最经典的的一版《鹿鼎记》毫不为过。
98版《鹿鼎记》之所以能成为最经典的一版,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饰演主角韦小宝的陈小春,虽然当时年纪较大,但在市井气质上是最接近原著的一版。
这得益于陈小春从小在笼屋长大、在底层生活的真实经历,使得他将韦小宝这个角色世故圆滑、左右逢源的性格演绎得十分自然。
此外,剧中的主要角色塑造都有血有肉、十分丰满。
以剧中的七个老婆为例,虽然不是每个都国色天香,但却各有特色、性格鲜明。
温婉的双儿、泼辣的建宁、单纯的沐剑屏、由恨转爱的阿珂等等,每个角色都十分生动立体。
康熙这一角色,在这版中也占据了较多戏份。
其实从海报就能看出,这版《鹿鼎记》更像是韦小宝和康熙双男主的设定。
马浚伟饰演的康熙,清隽贵气又重情义,十分讨喜。
在剧集前期,为康熙加入了很多原创的戏份。
到结尾时,也是他和韦小宝之间的兄弟情感纠葛,更加凸显出这个人物的重情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剧中还采用了小剧场的形式,来体现角色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样的处理,不仅为剧集赋予了一种漫画式的创意表达。
同时也将角色阴暗的想法变得诙谐化,让整部剧集在基调上更倾向于港剧最擅长的温情脉脉。
除了剧本、人物和处理方式上的用心之外,这版《鹿鼎记》的插曲也和主题相得益彰。
片头曲《叱咤红人》,唱的是小人得道的嚣张与狂妄,恰如早期自私自利、鸿运当头的韦小宝。
而片尾曲《头顶一片天》唱的是真情可贵,人心良善,符合韦小宝到最后舍弃财产、重视情义的转变。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从内到外、从剧本到歌曲都用心制作的剧集,也不愧为迄今最为经典的一个版本。
从角色到故事,《鹿鼎记》都一反金庸传统武侠小说中的设定。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再是韦小宝恪守的人生信条,对官场的讽刺,对伪君子和旧思想的批判,让这部小说得以升华。
有人评价:金庸用一本《鹿鼎记》杀死了武侠小说,好比塞万提斯用《堂吉诃德》杀死了骑士小说。
金庸以《鹿鼎记》封笔,也仿佛也在告诉大家,一代武侠梦结束了。
正因《鹿鼎记》原著的特殊性,让它屡屡被拍成影视作品。
除了上面的三个版本之外,还有2008年的黄晓明版,以及2014年的韩栋版等版本已经和观众见面。
而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影视版《鹿鼎记》问世。
比如彭浩翔筹拍的《鹿鼎记》三部曲,包贝尔自导自演的《鹿鼎记》等,都已经在路上。
《鹿鼎记》所代表的武侠时代已经结束,以致敬之名翻拍《鹿鼎记》的浪潮从未停歇。
但退潮之后,到底谁在裸泳,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张一山这演的是巩汉林吧?感觉下句宫廷玉液酒就要出来了。”
“金庸老先生才走两年……”
“看了5分钟,只有一句话,这叫什么玩意。”
新《鹿鼎记》悄然开播,却赢得巨大反响。在豆瓣上,网友留下3.4万条短评,绝大多数与前引3条内容近似。最惨时,该剧评分下探到2.5分,后略反弹,也只有2.7分。
有网友刻薄地说:怪不得上线前没怎么宣传,看来投资方也知道它不行。有影评人将此概括为《新〈鹿鼎记〉,烂得通红》,意思是:该剧之差,已达“带火话题”的水准。
“一边倒”的评价背后,应注意两点:
首先,大多数网友是根据前两几集得出的观感,随着角色逐渐就位,新《鹿鼎记》还是有可看性的。
其次,大陆先后拍过三版《鹿鼎记》,都不算太成功,这说明,业内对《鹿鼎记》的理解上,存有集体偏差,新《鹿鼎记》的缺陷并非个案。不突破此瓶颈,下一版《鹿鼎记》仍难成功,片面指责新《鹿鼎记》,意义有限。
《鹿鼎记》的根本在解构主义
拍好《鹿鼎记》,前提是读懂《鹿鼎记》。《鹿鼎记》是一本“反武侠”小说,基本理念来自解构主义。
传统武侠小说坚持正邪不两立,主人公必须“又红又专”——既是道德典范,又是功夫高手。驱动他们行动的动力是匡扶正义,但正义与日常生活关联较少,所以传统武侠多聚焦在争夺武林盟主、获得秘笈、报仇、维护和平等狭窄的题材上,形成了非黑即白的叙事传统,它很难更准确表达出世界原本的灰度——即使在正派中,权力分配、权威塑造等也未必公正,这可能也是制造出邪派的一个原因。
在传统武侠小说中,江湖秩序意味着对个体的异化,它只接纳一种人,即绝对愚蠢、绝对忠诚的单向人,太聪明、太多元、太喜欢反省的人,反而被认为是危险的。
金庸一直试图突破这种藩篱,在他笔下,许多大侠亦正亦邪,包括上黄蓉、赵敏、任盈盈等,她们狡黠、顽皮、狠辣……与传统意义上的侠客不太相同,有“反英雄”倾向。这种倾向发展到极致,便是韦小宝。
韦小宝的一切都与“侠”相反,他胆小、武功差、浑身市井气,出身也不高贵,此外他满口谎言,而且好色。可偏偏是这么一个毫无人格魅力的角色,却取得了惊人的个人成功,而以严肃著称的名门正派、宫廷内部、官场等,却犹如儿戏,所谓规矩、道义、体面等,完全被解构。
金庸本人未必意识到这个解构的价值,可能他也担心自己在走向“油滑”,此后再没写出新的长篇小说。
全球化下,人们才接受了韦小宝
《鹿鼎记》刚问世时,遭遇了较多批评,金庸在后记中提醒读者:“韦小宝重视义气,那是好的品质,至于其余的各种行为,千万不要照学。”
其实,只在自己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韦小宝才会讲“义气”,且讲完后又会附加许多自吹自擂,并要求对方回报。这能称为“义气”吗?只能说,金庸既喜欢韦小宝,又不知道如何让他看上去“有价值”,只好用“义气”来搪塞。
1977年,香港佳艺电视台拍摄了第一版《鹿鼎记》电视剧,共60集,为避免观众反感,只好让女演员扮韦小宝,遗憾的是,该剧最终未能播出。
20世纪80年代,《鹿鼎记》突然受到欢迎。作家亦舒写道:“(韦小宝是)男人中的男人,嫁给韦公是幸福的,是以他有七个老婆,她们都得到实际的爱护,精神与生活上的照顾。”
从“小痞子”,到“男人中的男人”,因为在体现变迁下,读者们从《鹿鼎记》中,读出自我身世之感:韦小宝能力不大,也不算努力,只靠运气和小聪明,便既得皇帝信任,又在江湖扬名立万,高官、财富、功绩、美色等,一个不落。
上世纪80年代是全球化的萌芽时代,受此冲击,出现了身份认同危机。此前,普通人还能靠个性、才华,给自己争取一点空间,可随着资本全球流动,普通人日渐被套牢,再难挣脱资本的束缚。
曾几何时,职业被视为一辈子的事,年轻人被教导,只需钻研业务,地位与待遇自然会越来越好。可在今天,大量职业在消失,已没人能告诉你:明天会不会失业;该怎么做,才能保证未来。连大企业也不再制定五年规划之类,因为它们离倒闭可能也只差一年。
从没有哪一代人,能像当代人那样,充满不确定感。萧峰已无法给他们以代入感,他们能看到的最遥远的彼岸,就是韦小宝。所以才有“做人最好是萧峰,出来混还得韦小宝”之说。
没有“痞”,就没有韦小宝
遗憾的是,大陆先后拍了三版《鹿鼎记》,却始终没有get到解构主义这个点,只是把它当成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构成了创作上最大的困境。
对比香港推出的三版《鹿鼎记》:
1984年版由梁朝伟主演,他刻意强化了韦小宝爱打小算盘的一面,前半部演绎到位,只是梁朝伟的形象太英俊,使角色的正面感略强。
1998年版由陈小春主演,增加了更多心理戏,使观众更能理解韦小宝的行为逻辑,从而产生亲近感,该版在人性深度的把握上,独树一帜。
2000年版由张卫健主演,这是对原著改动最大的一版,突出了韦小宝的侠义精神和绝世武功,虽有些离谱,但改编者紧紧把握住解构的主脉——在畸形的权力场,韦小宝与康熙这对少年玩伴最终不得不分道扬镳。
这三版《鹿鼎记》都紧紧把握着韦小宝的“痞”做文章。这种“痞”和传统的“痞”不同。韦小宝不反抗秩序,也没有暴力倾向,他在被动地顺应着,并呈现出底层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与生存哲学:卑微、挣扎、自恋、自怜……韦小宝因此拥有强大的共情能力,那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切切实实的温暖。
韦小宝为漂泊的现代人,提供了白日梦的可能,以及人性犹在的证明,从而保留了抵抗被异化、被改造的一丝希望。
再看大陆拍的三版《鹿鼎记》,黄晓明、韩栋、张一山在演绎韦小宝时,都努力呈现他的善良、天真、温情的一面,“痞”只是可有可无的包装。而没有了“痞”,韦小宝便不再是韦小宝。这种赝品的韦小宝,不论表演上多么用力,也难得到观众认同,更无法使他们得到安慰。
不能一提创新,就只有形式创新
客观地看,新《鹿鼎记》还是比较用心的:画面精致;角色塑造可能有些夸张,但演员很努力;服化道上也比较用心。只是后来者总会承担更大压力,《鹿鼎记》原著偏重娱乐性,而娱乐功能的达成,只能靠感官刺激,这只能一次性成功。毕竟,感官刺激会越来越麻木,第一口辣椒总是最辣的,此后的几口就很难达到同等效果。
对于《鹿鼎记》的人物与情节,许多观众比电视剧主创人员还熟,他们不愿看熟悉的东西,又不能接受偏离他们印象太多的东西。如果新《鹿鼎记》早于其他版本,可能观众们反而会觉得,韦小宝的面部表情原本就是这么丰富,张一山的演绎很准确。
后来者不论怎样创新,都会激怒一大批“忠粉”。可新《鹿鼎记》的评分如此低,说明出它的创新方向有误。
不知为何,如今一提影视创新,就是在画面、表演、镜头、道具、故事等方面创新,而不是原著理解、表现主题、人物演绎等方面的创新。“形式大于内容”似乎已与“专业化”画上等号,可这种形式上的新,无非新瓶装旧酒。
这种“为创新而创新”的偏执,使新《鹿鼎记》在表达上充满矛盾,以叙事速度为例:
一方面,节奏过快。就像网友批评的那样:“5分钟韦小宝进京城了,15分钟海公公就瞎了,25分钟韦小宝康熙就认识了……照这个速度10集就可以大结局了。”这个快可能是压力的结果,但快得没道理,即属硬伤。
另一方面,又离奇地拖沓。韦小宝在康熙的书房找《四十二章经》,巧遇公主并发生打斗,该桥段竟长达2分半;为填满节奏过快留下的空白,新《鹿鼎记》加入大量毫无趣味的新梗,仅韦小宝掰手指数“四十二章经”是五个字的滥细节,竟出现了好几次。
类似的拧巴,随手还能举出许多。
新《鹿鼎记》的导演马进说:“我们这一版《鹿鼎记》的受众是谁?我坦白地说,是00后和10后。”可在未作充分市场调研的前提下,导演如何知道“00后和10后”喜欢什么?这种话术貌似严谨,却只起到掩盖不严谨的作用。既没迎合市场,又降低了艺术品质。
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懂“什么是创新”。创新不是“老故事+新笑话”,也不是“拿着肉麻当有趣”,更不是“一肤浅就说只给年轻人看”……个人倒觉得:不具备从原著中读出新意的能力,最好不翻拍。
新版《鹿鼎记》播了,张一山饰演韦小宝。
结果豆瓣开分2.7,刷新《鹿鼎记》历史新低。
网友评价张一山像个猴。
虽然韦小宝的性格是精灵古怪,但并不是神经啊。
虽然韦小宝进宫做太监,但他不是太监啊!
于是小唐就去看了下这部张一山版的《韦小宝》,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从外形来看,张一山确实太瘦了。
瘦,对于男演员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挺拔。
《鹿鼎记》里的张一山因为身板太瘦,整个人显得很松垮,并不英挺,说他是“扬州小白龙”实在有些勉强。
进宫后,由于造型的修饰,张一山的身形看上去好了很多,也有人说他应该是穿了好几层衣服。
一旦没有衣服厚度的加持,单看张一山的身板依旧挺单薄的。
再加上过瘦导致的骨相突出,又戴了顶绿色的帽子,特写到张一山面部时着实有些惊悚。
脸部骨相明显的问题在韦小宝进宫后被帽子修饰了一部分。
但在特写时,尤其是张一山笑的时候,皮包骨的形象还是很明显。
不戴帽子的时候,稍微一做表情就很多【皱纹】
和其他演员对戏时能明显看出【瘦】对张一山的影响。
只有和皇帝在一起时的韦小宝看上去还算正常,因为这部戏中的皇上也很瘦。
其次,为了【刻意】表现韦小宝的精灵古怪,张一山在这次表演里加入了大量的面部表情,其造成的结果却并不讨喜。
《鹿鼎记》的开篇是韦小宝以说书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生平,母亲韦春花在上香时感到孩子要出生,张一山在这段的表演可谓极尽浮夸之能事。
提到自己出生时,也十分浮夸。
当然,我们可以解释为这段表演是说书,所以浮夸点还情有可原,但之后张一山的表演并未就此收敛。
韦小宝在原著中是以“天下一大小滑头”而自居,他聪明机灵,鬼点子也多。如何体现角色的聪明机灵就是每一版韦小宝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以【韦小宝狱中会鳌拜】的场景为例,可以看到几版角色在处理上的不同。
被很多人封为经典的陈小春版并没有选择在面部表情上做太多表演,而是为他增加了【内心独白】的设定。
在听到鳌拜骂皇帝的时候,韦小宝并没有什么反应,甚至表情还有些紧张。结合剧情他还是很怕鳌拜的,所以离得老远。
再被鳌拜发现后还要叫嚣【看你吃得多香】,但身体一直靠后,好像随时准备跑路。
黄晓明版的韦小宝演出了典型的小人得志。
他挑衅鳌拜,使用的方式是跳远,然后拿东西丢鳌拜,激怒他。
到了张一山这版,他直接冲进去了。
也是言语挑衅。
其实小唐觉得这个地方,张一山演得挺好的,完全演出了韦小宝贱贱的状态。
但在听鳌拜骂皇帝时,虽然看得出张一山是想表现不屑,但由于小表情太多,看上去就有些低智。
没错,在小唐看来,这才是张一山版韦小宝的最大问题,
表演上的小表情始终贯穿,
而这样夸张的表情,并不是角色需要,而是张一山的【表演需要】,他对韦小宝这个角色的理解诠释。
如果说他演的不是韦小宝,而是个全新的古装轻喜剧,那这个表演说不定能带来不一样的戏剧效果。
但每个读者脑中都有个自己的韦小宝,影视剧光是翻拍就已经有无数版,张一山选择以这种方式表现角色,实在有些过于简单。
这也就是新版《鹿鼎记》整体给小唐的感觉。
它太简单了。
新版《鹿鼎记》就像短视频平台的影视剧解说,放弃了角色塑造,仅仅靠着剧情的冲突推进,谈不上任何角色塑造。
第一集就让韦小宝进了宫,对韦小宝的身世和成长环境一笔带过。
韦春花以性命要挟要人带韦小宝走,
韦小宝的表情就这?
只能解读为:还是我娘有办法?
下一秒,韦小宝就离开了自己成长的地方,愉快地进了京城。
这么快就进了城,第一个和韦小宝建立联系的“老婆”是建宁公主。
然后第二集,韦小宝就知道小玄子是皇帝了,还是以偷窥的方式。
第三集就擒拿了鳌拜。
第四集就知道太后身怀武功↓
在这个进度下,所有的角色智商必须退化为剧情服务,一个劲儿地追赶剧情,多一点展现心理活动的时间都没有。韦小宝不需要朋友、不需要亲人、不需要任何的情感关系。
他只是个没有感情的剧情推动机。
很多观众也都在吐槽这一点。
被绑架了,嘴里塞的布都得靠张一山自己咬住,不然他一张嘴布就能掉。
绑架了寂寞?
还有置景打光也很简单,小唐从第二集就想吐槽了。
好歹《鹿鼎记》也算是个IP吧?怎么每个角色都黑黝黝的,皇帝都不能幸免。
这看着还不如花絮里的皇帝呢
建宁更别说了,这真的是公主的造型吗?
沐剑屏和方怡还可以(没错,第8集就出场了)
但对比张一山这肤色。
而且这两位自己的镜头打光又不统一,方怡明显更白
总之这版《鹿鼎记》到处都透露着随意的气息,仿佛在说“反正大家都知道鹿鼎记讲的什么,我们就随便拍拍吧”。
就像韦小宝的那顶绿帽子,书中的韦小宝不是一个丑角,剧中却非要给他一顶绿帽子。
我们都知道这是拍摄者是为了视觉效果,为了话题选择的最简单的操作方式。
但这样的方式最终换来的不是讨喜,不是有趣——而最终也只能得到大众的不解和嫌弃。
【之前给两星因为剧还没播完,感觉万一后面有机会逆袭呢?】
然后今天又刷了几集,把双儿等出来了,看完韦小宝和双儿的初见,我晕倒了】
最后。看过这篇的朋友命会越来越好,来自韦小宝的祝福——
1992年,星爷到了而立之年,演绎的鹿鼎记1和2被大家奉为永远的经典。星爷精湛的演技折服了所有人,(据说是金庸先生最满意的韦小宝了)邱淑贞饰演的建宁公主,陈百祥饰演的多隆让人记忆犹新。
电视剧陈小春饰演的韦小宝同样很棒。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韦小宝这个人物其实真的很难拿捏,一山演的用力过猛很尴尬,把机灵多变的韦小宝演成了智障猴子🐒一样。
在去年得知一山出演鹿鼎记的时候本来心存期待的,觉得他应该可以演的不错,结果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这里没有黑一山的意思,当年的余罪其实追着看的。但一山确实驾驭不住韦小宝这一角色。很是遗憾,再加上电视剧剪辑混乱,逻辑进展没有条理。
预感这部剧最终走向口碑会扑街,豆瓣评分最后也难及格。
一开场直接来了一段六小龄童模仿秀,接着各种快进,对,是电视剧本身在快进而不是我按的快进,然后就是各种模仿秀,尴尬的一身鸡皮疙瘩,人可以无耻,但是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虽然我可以选择不看,但请你尊重金庸先生,尊重一下电视剧行业,尊重一下属于我们的鹿鼎记。抗日神剧都比你拍的专业!这就是我的评语。
如坐针毡 如鲠在喉 如芒刺背 如此翻拍 如同嚼蜡 如坐针毡 如鲠在喉 如芒刺背 如此翻拍 如同嚼蜡
如坐针毡 如鲠在喉 如芒刺背 如此翻拍 如同嚼蜡
如坐针毡 如鲠在喉 如芒刺背 如此翻拍 如同嚼蜡
如坐针毡 如鲠在喉 如芒刺背 如此翻拍 如同嚼蜡
如坐针毡 如鲠在喉 如芒刺背 如此翻拍 如同嚼蜡
韦小宝像猴子,康熙像个小太监,海公公在喜感和狠辣之间进退失据。没一个角色像样的,真是服气。太监服一溜白是怎么回事?
一星走起,张一山的演技,好……尴。剧情也太快了。
让你演的是韦小宝,不是猴!!!
失望。演技,配音,都让我觉得出戏。。。。。。。
看鳌拜的府邸叫鳌府我便决定弃剧了,真的悲哀,21世纪了还会允许文盲在这拍脑残剧,唉。
张一山把假太监演成了猴里猴气的真公公…总觉得他下一秒就要脱口而出:看俺老孙七十二变!还有动不动就挤眉弄眼的嘎哈呢?当药水哥模仿秀呢?这也能有七个老婆,骗鬼呢?
最不能理解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所有改编鹿鼎记都冲着闹剧喜剧改,金庸其他作品里都照着史诗正剧拍,但是他文风最成熟最具有悲剧内涵的鹿鼎记的影像化都成了一个模子的夸张闹剧。就拿开篇来说,为什么都忽略了原著开幕大雪天一番论鹿鼎的对话呢?那是整本小说的基调呀?
如果说黄晓明的韦小宝透着油腻,那么张一山演的好像是个毛没长全的小屁孩。康熙演的仿佛和韦小宝一个出身,毫无帝王气。沐剑屏和方怡区别感好小,所以这部戏最大的败笔就是人物相似,没有演出各自的个性。
拍的跟屎一样。
张一山演得太浮夸了,这哪是韦小宝,分明是个喝了五斤假酒的疯猴子。
突然觉得演员就位不是那么难看了…
张一山这演的是巩汉林吧?感觉下句宫廷玉液酒就要出来了。
看了张一山吃糕点我又冲进来评论了,不是用力过猛是智障版小宝
巩汉林附体张一山?
🙈🙉🙊🐵🐒…
张一山的用力过猛,一言难尽
5分钟韦小宝进京城了,15分钟海公公就瞎了,25分钟韦小宝康熙就认识了…照这个速度10集就可以大结局了,删剧情也不能删到跳戏啊。新版鹿鼎记太垃圾了,唯一欣慰的是张一山版韦小宝演技还可以。唉,其余,忍无可忍
没有明史案,没有丽春院,谈什么鹿鼎记?鹿鼎记好就好在庄和谐的中间点非常准确,虽然挺欣赏张一山的,但是这就是拍的跟NM闹着玩似的
60集删成45集,剧情进度太快了,怎么第一集就碰到康熙了。。。导致很多情节连接不上,可惜了这版
张一山不适合韦小宝,演的太猥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