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为大家推荐的一部影片是斯洛伐克🇸🇰的一部小众电影《小小港湾》,导演是伊塔•格夫沃,本部影片于2017年最早等登陆于柏林电影节,随后在斯洛伐克上映,于今年9.2,也就是昨天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首映,播放源为优酷,同时这部电影也是威尼斯电影节水晶熊佳作,讲述的是一个女孩,经历了外婆的离世与亲生母亲丢下她独自离家远行之后,捡养了两个婴儿的故事。(本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这部片子豆瓣给了7.2分,还算可以的,我是觉得可以给到四星⭐️⭐️⭐️⭐️,第一🌟,首先本部影片的立意很明确,你走之后,我要去爱,它以一种更新更纯粹更大胆的方式窥探儿童的心理世界,孩子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灵动善良的存在,哪怕这个世界的爱都被代谢,她们依旧会耗尽所有的光去照亮这个世界没有色彩的每一个角落。第二🌟,其次,这部影片是沉郁的,其中的人物有小女孩,女孩的妈妈,女孩的外婆,一群男人,一个小男孩,男孩的爸妈等等,看似简少的人物设定,但其实每一个角色的重量都是不可替代,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影角色能做到简而精是很出片的,不仅可以减少观影时间,避免了长时间的剧情疲劳审美疲劳,而且能快速让观众捕捉到剧情的动向,直白的说,角色的设定往往是在寻找一个剧情上的balance,整个剧本就像是一个天平⚖️两个人物可以互补才能相互起到作用,彼此互用。第三🌟,这个片子是有很多细节可以去深挖的,就比如,女人到底爱不爱她的女儿?我觉得是爱的,女人在外婆葬礼上把女儿带走,并告诉女儿“她从来没有爱过你,也没有爱过我”,女人觉得葬礼只是个形式,但离开后,女人却平躺下痛哭,这足可以说明,她是难过的,她是有爱的,只不过她也是这爱与不爱之间的受害者罢了,她与男人们喝酒唱歌,把女儿关在门外,我倒觉得这或是真的没听见铃声,又或是女人不想让女儿看见自己在男人面前的样子,她想以这种方式去回避,去保护女儿,我记得有一个场景是,女孩在房间里对着刺猬伤心,一个男人站在门外猥琐的嘲笑女孩,女人很快挡在门前,以冷漠的语气把女儿支开。还有一处细节就是这其中的对比,女孩的妈妈因为外婆的冷漠与不爱,她把这份不爱又再次施加在女儿身上,而女孩即便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中生长,她遇见流浪的刺猬依旧会救助,她依旧会捡回并抚养被抛弃的婴儿,她依旧去爱这世间的一切,所以,影片通过同样在没有爱的环境中生长的母女俩,她们对待爱的做法却截然不同。第四🌟,这部影片的摄影和画面感很强,有一幕是在女儿爬上高楼准备跳进海里的仰视镜头,包括在影片中三次出现女儿沉在海里的画面,还是蓝的“我们真的要远航吗”女儿曾经问过妈妈这个问题,但最后妈妈还是抛弃了女儿独自前去布拉格,女儿渴望拥有一个属于妈妈的小小的温暖港湾,不必惧怕失去,惧怕孤独,惧怕抛弃,但她没有,反倒她拥有了自己的小小港湾,去温暖了别人,照亮了悠悠海上的路,以爱为方向盘,掌舵了两个婴儿的世界。
片名:Piata Lod 又名:小小港湾 地区:斯洛伐克/捷克 上映时间:2017.02.12 获奖信息: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儿童最佳影片
每个人的小世界里,都住着一群人,他们或是家人,或是朋友,或是某一时刻走进你生活中的陌生人。而你的一生都在与这些人相逢,重聚,又别离,在那一段或长或短的岁月里,他们都给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许你不记得,在某一个瞬间,你也会哼起他们唱的歌,说着和他们一样的话,带着他们的脾气继续生活,模仿着他们的一切。 潜移默化中,他们,成了你。
曾经,那些于你而言最重要的人,他们给你温暖,给你拥抱,就像你一直依靠着他们一样,他们也时时刻刻需要着你。哪怕是他们给你的冷落和无视,你也会照单全收。 好的坏的都是记忆,点点滴滴才是幸福,这就是生活原本真实的样子。
生活就像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一些人已经永远离开了你,而他们的离去,更像是一道彩虹,在你的天空留下绚丽一笔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管你有多么不想承认,他们都曾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你尽管记得那么多他们的不好,却也深爱着他们,需要着他们。 爱和恨,大概就是人类情感中最琢磨不透的东西。
可是,如果,有一天他们选择忠于自己,你又将带着谁的勇气继续生活下去? 在露西亚拽着行李箱离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恨透了这个不负责任的母亲,即使她一直都是如此,亚尔卡却也不想离开她。 人生而孤独,却也害怕孤独。
和大多数完美结局的影片不同,我惊喜于影片前后段的强烈对比。 克里斯蒂安纯白色的家,和亚尔卡墨绿色的家,两个成长经历完全不同的孩子,共同构筑起一个小而温暖的“家”。 亚尔卡对着两个婴儿唱起了外婆唱过的儿歌,同样的温柔,最后握住孩子的手。 露西亚通过转盘游戏吃了盐巴,亚尔卡在小木屋里模仿着游戏吃了石头,露西亚继续着游戏选择了离开。“不管你什么时候迷了路,只要记得跟着记号走就行”,这句看似随性的话,却多了几分刻意的韵味。
影片从孩子的视角展现出的孤独感,让人心生怜悯和遗憾。而影片中有太多的影射,细想起来越发沉重。 就像那段影评,“那只死掉的猫可以是死掉的刺猬,在暗中觑探孩子的男子可以冲上去,远走的妈妈可以不再归来,外婆可以死在孩子的面前...”
亚尔卡也只是个孩子,可当她看到两个婴儿时,却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带回了自己的小屋。“他们只有我,别人都不要他们”,这句话是在说两个婴儿,更是在说自己。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家的执念。
你可能无法想象两个孩子如何照顾两个更小的婴儿,可是他们就这么做了,像个大人模样,换尿片,冲奶粉,逗他们开心,哄他们睡觉,许下对未来的约定。孩子淋雨时的焦急无措,孩子发烧时的犹豫害怕,一时间,让我有一种家的错觉,他们是完整的。
等你停下思考的那一天,你是否会羡慕简单的童真? 当亚尔卡为了吸引母亲的注意从高台上跳下... 当克里斯蒂安和亚尔卡为死去的黑猫哀悼... 当他们独自生活笨拙地照顾两个婴儿... 当亚尔卡撕下寻找克里斯蒂安的单页... 当他们带着美好的期许“远航”... 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黑白分明的,他们模仿着大人所展现出来的一切,带着对未来的畅想,快乐生活着。
当我看着电影,开始思考克里斯蒂安如何弄到奶粉,亚尔卡在葡萄园的小屋生活为什么不会被发现时,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而我所看到的世界,已经带上了这个社会的固有色彩。 小小港湾的世界里,只有他们,这样真好。
因为超了大概十个字所以写不了短评,所以只能写长评了。
1,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雅拉的姥姥被丈夫抛弃,然后可能对女儿不好;所以雅拉的妈妈会对雅拉异常冷漠,没有一点责任感;而雅拉的妈妈说的“不要叫我妈妈,叫我露西亚”也被雅拉用来对自己的小玩偶说。但这种负面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比如雅拉后面表现出来的对两个陌生婴儿的满满的爱意。
2,雅拉跳水是想引起妈妈的注意,然而并没有。
3,雅拉的小伙伴克里斯蒂安虽然家庭富裕,但被父母管教得太严了。不自由、不快乐。
4,于是他们在伤心之时都逃到了那个能让他们获得心灵的慰藉、安宁、快乐的野外的小房子——他们的小小港湾。
5,结尾他们的房子变成小船驶下山坡、驶出港湾、驶向大海,大海的另一边有梦幻的色彩,是他们的向往之地。
6,家长(或将要成为家长的人)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多关心、爱护孩子,使得自己的小家也能成为孩子甚至我们自身的港湾。
这是一场女孩的冒险,她在奇幻世界和残酷现实中寻求一条坚固的生命之舟。该片采用儿童视角,有色彩明丽的幻想,有残酷无聊的现实,仿佛捷克斯洛伐克版本的《无人知晓》。摄影令人惊叹,风景醉人。IMDB评分8/10。
彭可:今天这部影片非常小众,是来自捷克女性导演伊韦塔·格罗福沃Iveta Grófová的《小小港湾》,而且对于她而言也是其第二部长片作品。
山茶:故事里的人物都渴望陪伴,温暖是相互的,照顾两个小孩,某种程度上也让女孩没有那么孤独了。想到之前看特吕弗的《零用钱》,也是孩子的故事。在老师发现家长虐待孩子没有照顾好孩子的时候,对班里其他小孩说了很长一段话,其中有一句讲到说“生活可以很艰苦,但也很美妙”,用在这部影片也可以。
彭可:最后的船驶向河港,让我联想到小朋友在低幼时期很爱看的《花园宝宝》。每集开始都是依古·比古进入梦想,独自一人乘船到夜海深处,每一个快乐的故事事实上都发生在他的梦中。
我是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哲理的隐喻。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飘零者,生命之船只有靠自己独自前行。但是总体而言,我觉得前半段比较好,后半段比较平。雅卡抚养婴儿之后,过于注重情绪的表达,但是人物行动层面变化单一。
不过有的批评家认为童话般的结局是逃避现实。
阿文:现实解决不了的境况交给了超现实。
文子:虽然结局不悲,但是,还是把人掏空了。
Vivian:看到童话般的结局,总觉得是乐景写哀情,其实搜寻犬在山下围了一圈,我们已经知道现实的结局。
April:女孩虽然自己没能从妈妈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爱,却给出了自己想要的爱,感觉很勇敢,结局很浪漫。
彭可:影片是根据斯洛伐克作家莫妮卡·科姆潘尼科娃(Monika Kompaníková)的小说《第五船》《The Fifth Boat》改编的。原著由成年Jarka讲述,回顾了她的生活,是从真实事件而来。但是导演兼编剧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改编,完全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彭可:影片的摄影风格是手持摄影,带来了很强的纪实感,用大量的跟拍贴近人物,有晃动感。
导演主要从事纪录片和动画片创作,前一部作品是2012年的长片处女作《灰烬》,讲述了一个捷克东部女孩前往西部国境交界处工作,所遭遇的文化、现实冲突的辛酸故事。这部影片当年曾代表捷克参与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尽管这位女导演只有两部长片电影作品,但从她的作品特点中能够看到纪录片和动画片创作所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纪录片式的摄影风格,以及对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另一方面,则是如梦似幻的色调氛围。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女性身份与视角。本片的小女主角雅卡是导演的女儿,非常自然本真的表演了。
彭可:其实这场戏是这样做的……
昕儿:孤独,在自然界中找到朋友。
山茶:女孩儿爱自然~和自然共处。
Vivian:女孩头上还有个烂苹果,和自然一起自生自灭?
彭可:我个人读解哈,一个是与自然界的亲近,另一方面也是腐烂的一种象征。对雅卡生活处境的一种暗喻。而且这场戏所连接的开篇的戏是一个梦境,雅卡在水中,这个梦境场景在后来还出现过一次。水意味着母亲子宫里的羊水,对孩子意味着一种滋养和保护,但对于雅卡来说却是一场梦。
彭可:是的。前半程,雅卡不断向母亲示好,在这里也是,构图中,她在前景,而母亲所关注的却是后景中那名男子。接着,雅卡以赌气的心态爬上了高塔,最后跳进了水里。这一场她再次回到了母体(依然是象征性、短暂的、梦幻的)。等她爬出水面,回到现实,却受伤了,现实于她是残酷的,受伤害的。
Umi:细节很好,雅卡起来大腿都是红的。跳崖如果不垂直90度下水,很容易受伤,腿部、 臀部,会立马一片红。
彭可:水晶熊奖是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唯一面向儿童少年题材的一个奖项。2007年第57届柏林电影节首次设立「水晶熊」奖,以鼓励业界创作更多适合青少儿观众观看的电影。
我去搜索了一下关于中国电影的部分:
2010年,由罗启锐执导、张婉婷监制的香港电影《岁月神偷》获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最佳影片。
2013年,由曹保平执导、张雪迎、果静林主演的《狗十三》获得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单元国际评委会特别奖。
2019年,王丽娜导演的《第一次的别离》获得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单元新生代儿童电影评审团大奖。
2019年,白雪导演的《过春天》曾获得水晶熊奖-青少年电影-最佳影片提名。
我比较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尤其是看小众电影,电影院没有多少人的那种。越是这种沉寂、黑暗,越能体味到自己的呼吸,同电影中人物的呼吸融为一体的感觉。仿佛荧幕与我之间的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暗物质,把我同电影深深捆绑在一起,这种时候,人多了不行,人多了会损坏暗物质发挥自己的能量。
《小小的港湾》正是这样的电影。这样的题材,虽然是小朋友作为主角,依然冲不淡其中沉重、悲伤的色彩。更是特别值得一个人在电影院中慢慢体味。
我看到影评区已经有很多特别有贡献的影评了,其中有点出“爱”止于小朋友的意义在于“照顾”和“陪伴“,总结出这两点就好厉害。那我就只能讲讲我对于两个情结的看法喽。有一幕是母亲露西亚,她好不容易起床后,面对着亚拉,很突然且无聊的转起了厨房流理台上的一把刀子,结果,刀子停在了一瓶胡椒面的前面,然后母亲笑着将这瓶胡椒面倒入嘴里。
这一幕在头脑中久久不能忘怀,可能是因为它是冒险的、未知的,对于一个母亲也是奇异的——将这一幕做给女儿看,这似乎包含着一种诱导,就是这位母亲建议女儿同样也“玩”这个游戏。而母亲脸上的微笑似曾相识,这是每一个想要逗逗自己孩子的母亲脸上露出的那种笑容,妈妈们只要爱自己的孩子,总是会带着孩子玩点小游戏,取乐一下,可能这个游戏不那么“正式”,而是没有什么逻辑的突然发生的,此时妈妈的脸和电影中妈妈的脸是一样的。但是这位妈妈,呈现这样恶作剧、不靠谱的游戏后,也预示着这位母亲的“母爱”——是一种不确定的,随波逐流的爱,跟随命运,而不是感知母女之间情感的纽带,就如用刀子“轮盘转”一样,残忍,但是又有点好玩。
果然,亚拉也开始玩这样的游戏,给自己的孩子“小马”提供了同样的游戏,而此次,她“吃”的是石头。
另外让我感念的是亚拉捡到双胞胎的那一整个桥段,我觉得整个桥段都是魔幻的,不真实的。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个这样成长的女孩儿遇到一对被遗弃的双胞胎,她会给他们怎样的人生选择呢?会像轮盘转一样残酷而随性吗?我想那样子是她人生的一个a面,而导演呈现的,是她按照“梦想去生活”的b面——将自己与双胞胎隔离在世界之外,在依靠中温暖彼此,哪怕是为了照顾孩子陷入贫困与劳累。
这种“有”,更衬多出了现实中,更有可能发生的“没有”。
虽然现在饥荒等等更残酷的人生现象出现的少了,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被生出来后,没有办法被呵护在爱的港湾中,也并不是仅仅存在于底层中,很多有闲阶级,看似给了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也依然将孩子扔给保姆、管家等等。能怎么办呢?只能为这些孩子祈祷,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至少一位成年的“亲人”,温柔以待。
“我们什么都没有,只有爱。”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家庭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家人?
这部影片似乎有意将这一问题抛向一个极致,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婚姻,甚至只是一群孩子,一群被抛弃的孩子,他们缺失了家庭的关爱,却试图用爱重构一个家庭。
这是一个关于破碎后的重建,关于如何去习得爱之能力的故事,
而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
她似乎习惯了独处,习惯自己玩着自己的游戏,她耐心地数数,等待一个奇迹的时刻。
病重的姥姥,成天和男人混在一起的妈妈,这就是她的家庭,她还有个男生朋友,可每次他都会被爸妈找回家,她多想也有人可以喊她回家。
于是她和男孩一起养了只刺猬,她想刺猬也许也想要一个家,想要被人照顾。
她想让妈妈多看看自己,想让妈妈也对自己微笑,于是她不管不顾,学着男人的样子跃入了水底,那是无边的蓝,无数的气泡升腾而起,她明白,没有人真正看得到她。
随着那个给她“保护结界”的姥姥的去世,她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这个原本就缺失的家庭,爱的关系开始毫无控制地断裂。
妈妈自称是她的朋友,可朋友虽然是平等的关系,却也是个随时可以离开的角色,“当你迷路的时候,只要跟着记号走就行”,她用心记着妈妈的话,却不知道,这不过是妈妈为自己的离开做的铺垫,妈妈理所当然的觉得她可以一个人应付所有。
她有时候想妈妈也是个需要爱的人,不然她为什么要总和男人们待在一起,她不过是不敢承担责任,不过是个连做决定都要用转刀的可怜的女人罢了。
也许有些东西一旦缺失了,要么就放弃拥有,要么就拼命地自己制造,片中的妈妈是前者,而她便是后者。
妈妈离开了,她知道这个家真的破碎了,她真的要面对一个人了,她不是害怕一个人,她是害怕失去爱,失去爱的机会。
不过很快,机会来了,影片在这里开始从破碎渐渐进入了重建的部分。她拥有了两个被遗弃的婴儿,不是因为没有赶上妈妈那趟车,而是她发现,他们和她一样,都是被遗弃的孩子。她不愿因为不被爱就放弃爱,她要用爱去制造爱。
于是她开始养育这两个孩子,像养育之前的那只刺猬,当然她也会遇到孩子哭闹头疼的时候,在外面坐一会儿她便又想着给他们找奶粉。也许婴儿天生会激起人爱的欲望,因为他们毫无保留地依赖你,相信你。
那个同样在家庭中缺失了爱的男孩也加入了进来,他负责一起照顾婴儿和采购食物,似乎扮演起了“父亲”的角色,那个软弱,一直被父母控制的男孩变得勇敢而拥有力量。
当你被需要的时候,你便会变得强大,当你被信任和关爱的时候,你便会想要回馈这份爱。
给予,也许这才是爱的本质,他们俩在不断的给予中收获了超越血缘关系的爱与信任。诗人鲁米说:“你必须训练你的愿望,如果你想要什么,那就先奉献什么。”当我们需要被爱,那么我们应该先学会去爱人。
他们都是被遗弃的孩子,却重构成“一个家庭”的样貌,这也许是对现代无爱之家最精妙的讽刺了吧。影片结尾,“危险“的大人们即将找到他们时,默念的数数声再度响起,奇迹也许真的发生了。
他们完整而美丽地驶向那片蔚蓝的海,
那个纯净而发着光的世界,那是他们的小小港湾。
#1st HIFF# 17年柏林水晶熊(最近几年水晶熊都不错啊!),转遍中国各大电影节。确实不错,拍出了童年的漫长、无聊和想象力,斯洛伐克版的[无人知晓]加[禁忌的游戏]。结尾启航的船屋确实堪称高光时刻。摄影好真是能解决很多问题。
比无人知晓还要童话,看过只有心痛,唯愿他们平安健康。
前半段的女孩视角很是灵动,后半程的过家家估计是乱发挥了,胡编一通,完全滑向三流电影节片
中欧版《佛罗里达乐园》,混了一点《月升王国》,很喜欢最后童话式的结尾
喂养孩子和饲养刺猬一样,不过就是把苍蝇换成奶粉。葬别外婆和埋葬黑猫一样,不过就是把快乐换成悲伤。妈妈的离去不会因为转盘的结果而改变,外婆的死亡不会因为氧气的供应而复活。男孩宁愿从溪水边艰难地提水,也不想在不染纤尘的房间里不敢开门。闻着女孩的长发,听着婴儿的酣眠,这座渔屋才是港湾。
一部斯洛伐克电影能上院线,必须买票予以支持。工业城市的残酷童话,却使用了一种高亮低饱和的小清新滤镜。结尾那一幕太有Simon Stålenhag的艺术风格了。
一个有着不负责任的妈的女孩和另一个小男孩抚养两个婴儿的故事。电影博物馆匈牙利影展,又删减了5分钟。
像《佛罗里达乐园》一样,母亲的放纵与失责,让她的童年在荒芜中自顾自地生长。像《无人知晓》一般,母亲销声匿迹,留下她独自过活,几近自生自灭。像《九三年夏天》一样,感受不到爱,生活空洞而暗仄,湮郁而孤寂。像饲养刺猬一样,试着去养育两个婴儿,释放出自己不曾真正得到的母爱。深爱着母亲,心里有着无法被满足的空缺,想要以此证明,如果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名母亲,将会释放数倍于自己所得去疼爱自己的孩子。莽撞而不拘小节,心里却是柔软且千疮百孔。于高台纵身一跃,猛烈冲击,被水紧紧包裹,这便是她的生活。
你就是拍两个孩子在荒野里追逐打闹也不会很难看的,前提是这不是导演的功劳,男孩和女孩太优秀,又有儿童的淳朴,还有一种难得又珍贵的邪魅。诚如影片一样。#2018BJIFF#
再见了妈妈,今晚我就要远航。别为我担心,我用快乐和智慧做伴。
无人知晓版的月升王国,拍的是很美,但也够离奇,所以根本上是月升王国,小孩子做着扮演大人的游戏,不拖泥带水,不煽情,结尾挺加分
前半段有点闷,后半段挺好的,尤其喜欢结尾。一家四口,年龄加起来也就20岁,在一方小小港湾里,尽心尽职地学做父母。出现数次险些酿成悲剧的危险时刻,但导演还是仁慈的,没有造成《无人知晓》那样的绝望后果。画面很美,剧情能再丰满些会更好。
有一点《无人知晓》混合《弗罗里达乐园》的感觉,两个小朋友太甜了。不负责任的母亲对女孩说,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于是女孩对捡来的婴儿也说了同样的话。结尾美得过分了。
画面干净纯粹,焦经常收得紧紧的,前后景分明,质感上想起之前欧盟影展的那部片子,名字忘了 =..= 小清新。不知美丽而超现实的寓言背后,真实事件是如何收场的。与母亲受外祖母影响而无法给予爱相比,能够给予已经是破天荒的幸运。像模像样的小家,有温馨也有争拗。不过女孩到男孩家那场戏让我很不喜欢她。男孩家里禁欲的白色让人不禁自我规制,也想规制他人,切勿乱说乱动。后面一场「无声」的医院天台也是白色,暴露在阳光下却让人觉得净化。
1+1<2的《无人知晓》+《佛罗里达乐园》葬礼→日晒机(《死神来了3》可是我的蒙太奇启蒙……)衣服堆里的小女孩两个设计很赞,收尾的超现实算是不功不过吧,有点过于梦幻了。
睡得很开心。。。美术摄影还是比学生作品好一些的
有点像《候鸟》+《佛罗里达乐园》,东欧女导演在塑造儿童性格的独立性实数独特,缺爱的孩子一方面渴望得到爱,另一方面也在尝试给予爱,尽管在结局上所呈现出的问题依旧可能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如来一招奇幻场面更为讨巧。
三星半。上帝创造了世界,人类发现了爱。透过孩童的眼光去看世界的荒芜与冷酷,于是看到了废墟中可爱的昆虫,冷酷背后的拥抱,假装不在意的哭泣,混乱中不断找寻的双眼。于是,世界变成蓝色的海洋,房屋仿佛巨大的鲸鱼喷出水雾。他们在这里相遇,相爱,冲进大海流浪。
仿佛无人知晓 仿佛月升王国 仿佛弗罗里达乐园 但在童话感觉背后的却是残酷现实
失而不孤,输出爱是她获取爱的方式。这是一个纸糊的童话,经不起雨淋,但被风一吹,即可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