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希望能否在绝望中蔓延?
地下电影(underground film)在电影史中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来源于对"五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个秘密放映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的运动"的命名,不久后这个词就被用来指称美国和西欧的一切实验电影" ,显然,中国的"地下电影"与所谓的"实验电影"并没有直接联系。
通过网络搜索,几乎找不到专门论述“地下电影”的文章,与“地下电影”有联系的论述大多以“独立电影”的命名出现,如《花之恶——90年以来大陆独立电影的回顾》(张献民) 、《中国当代独立电影简史》(周江林整理) 《独立电影10年记》(程青松、程春) 和《关于中国当代独立制片》(匿名) 等。文章中所提到的“独立电影”大同小异,也没有严格地对“独立电影”这个概念做出分析,但可以看出,被提到的“独立电影”大多属于“地下电影”。对于“独立电影”的描述,一方面反映了体制外导演和一些评论者渴望“独立制片”和自由表达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成为“地下电影”呈现在个别杂志和网络上的一种修辞和掩盖。
张扬的《后革命时代中》问到了什么是地下?地下的东西,其作品大部分是关注社会底层,底层的东西又是灰暗的。大部分似乎都透露出这样的绝望的情绪。
而在我所看过的“地下电影”中间,最令我震撼和记忆深刻的就是来自何建军的这部《蔓延》。那会还在上高中,偶然在网上看到这个电影,看完后觉得原来电影也可以这么拍?!相信许多人总会被各种各样的影像所打动,从而找到另一种完全没有过的生活方式,他们当中有的人坚定理想,充满对艺术的执着和深刻的悲悯之情,最终成为了电影导演,大师。也有一些人,沉默而平静的注视,虽不投身到电影工作当中去,但是对电影的热爱不次于那些影像工作者。贾樟柯看过了《黄土地》去了北京电影学院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尹丽川看了《新桥恋人》“仓促下了学电影的决心,似乎不这样做不足以表达对《新》的迷恋。”许多可爱的人就这样一夜间成了电影青年。
《蔓延》英文名字叫《pirated copy》,影片的开头,在北京的过街天桥上,地下通道里,公交站牌下,电影院门口,到处是操着外地口音的商贩在向行人兜售盗版光盘。于是就这样由盗版的DVD引发了一连串的各种人物之间的故事。
手提摄影机跟拍被警察追赶的外地弃农倒碟青年小王,在派出所民警拿着一张《感官世界》问,这是艺术片吗,这是毛片!一脸委屈的小王解释:这是讲人性的,艺术片。
一个热爱电影,因为在学校教室内和女孩做爱而被学校开除的倒碟男青年,称自己喜欢陌生人。
酒吧里的一个妓女,为了要看《花样年华》的碟子,跟那个卖碟的小贩回家,两人在《花样年华》音乐里完成了做爱的交易。小姐没收钱,只是要了他50张DVD盗版碟。其中有《绿洲》、《太阳帝国》。
一对下岗的中年夫妻,喜欢在家模仿暴力电影里面的镜头,为孩子学费苦恼,俩人带枪在大街上准备抢劫,最终却意外解救了一个险些被一帮伪装警察的青年强奸的姑娘。开枪的画面剪切到了《低俗小说》经典桥段。抢劫酒馆时,发现老板是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最终夫妻双双银弹自尽。
一个艺术学校教电影的女教师,因为买盗版盘与男青年结识而发生了关系,粉红色调的画面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性爱过程。从她的自述中得知她的丈夫是个同性恋,拒绝和自己做爱。影片中穿插了一段画面,长期压抑而发生畸变感情的女老师在地铁上触摸男人下体。
一个医疗事故的受害者,艾滋病携带者,向往大海。最终在看完《大河恋》后,真正来到了海边。
影片涉及到了社会中各种各样边缘或被称为弱势群体的人,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通常在封闭阴暗的空间,一台电视机,放着各种电影:《十诫》《偷自行车的人》《捆着我绑着我》《性,谎言,录像带》《花样年华》……
这些沉溺在影像中的人,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大街上,胡同里,酒吧,小商店,他们是你的兄弟,老师,朋友,老板。生活真的是这样灰暗的和绝望的吗?还是你明明看见了,却装作熟视无睹?
结尾长达四分钟的追跑的镜头没有音乐,没有对话,只有急促的喘息,一直延续到画面定格,虽然好像举步维艰,但也传达出了一些另外的含义,比如普通人逃出灰暗生活的勇气和那么一点点的希望吧。值得一提的是,女教师最终也加入到这场追跑当中去,按网上一哥们的说法是作者把这种边缘的绝望已经跨越了性别,时空,和人的各种社会属性,真正蔓延出一种绝望中寻求希望的心理状态。
至于片子本身,个人喜好不同,好与不好,个人不去评说。希望多能看到这样的作品出来。
2 ) 《蔓延》:盗版碟和盗版生活
这部电影有很强的娱乐性,尤其是对热衷于买和看盗版碟的人来说。片中的几段故事基本都是围绕盗版碟展开。电影中的镜头不断出现在银幕中,好像《天堂电影院》里那样,屏幕对面则是和《天堂电影院》截然不同的中式生活。
盗版商贩申明喜欢到大街上卖碟,他熟悉盗版的行情和受众需求。他还喜欢躲在黑暗的屋子里看碟。这个动作给他赋予了文艺青年的气质,像很多年以前的马达(《苏州河》),但是这个片子却没有小资电影的那种矫情,而是慢慢的展现出影像或者生活粗粝的一面。他被民警抓住了,同时抓住的还有抱孩子的妇女,在北京,这些妇女卖的大多是毛片。但是男主角卖的很多都是“艺术片”,不过他没办法向民警解释《感官世界》不是毛片。不是毛片又是什么呢,全是赤裸裸的人体。
他认识了一个妓女,这个妓女喜欢看电影,为了看《花样年华》,她没要申明的钱。伴随着王家卫电影里的美妙的音乐,两人似乎都陶醉在虚幻的时空里。这个段落可能是用于讽刺,就好像前些年说妓女的包里都塞着本余秋雨老师的书一样。当然,也没必要讽刺。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变成王家卫电影,再穷也饿不死,看到女人就有故事,到处是爵士乐,晃晃悠悠,像城市边缘人……这样的生活值得盗版,但是盗版之后会发现其实并不好玩。后来这位妓女被打劫了。如果是在电影中,这个段落很常见。但是在现实中,这个段落就很让人害怕了,还好,这还是电影。
他还认识了一个大学女老师。这位女老师看起来端庄大方,其实闷骚的很。丈夫是同性恋,她没能得到满足。她在公交车上摸男人的鸡巴,还买一些毛片回家。她喜欢看《捆着我,帮着我》、《关于我的母亲》、《红色高跟鞋》,不但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阿莫多瓦,还把阿莫多瓦影片中的理念带到了现实中,可以理解她的行为为欲望复苏,把盗版电影在现实中再盗版一遍,于是他们来到了空旷的教室,脱去了裤子……
他的顾客还有一个是艾滋病人,他的生命已经不是很多了。他喜欢买碟,但是从来不看。在申明的推荐下,他看了《大河之恋》,整个人生观发生了变化,心态趋向平静和坦然……
一对下岗在家的中年夫妇为自己孩子的学费发愁。他们两人都喜欢看暴力的电影并模仿。有一天他们看了《低俗小说》,于是也拿着枪走上了街头。他们意外的救了前面提到的妓女,但这样的义举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像《低俗小说》中说的那样,男女主人公到了饭馆。饭菜和酒都是有中国特色的。花生米和二锅头。外国电影中可能是百威和炸牛排。他们壮大了胆子想打劫饭店老板,没想到老板比他们还惨,少了一条腿。绝望的夫妇把枪口对准了自己。他们没有盗版成功。
就这样,我们疯狂的盗版着世界各国的DVD,也疯狂的盗版着世界各国的文化,同时怀疑着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我们盗版的生活并不像盗版碟中说的那样有意思,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自己的生活更没有意思。生活本来就没有意思,生命本身就是无聊。所以要找些事来摆脱无聊。当然,结果可能更无聊。但总比无聊的什么都不做好。这样看来就有些存在主义的味道了。《蔓延》是一部很闹腾的片子,非常具有娱乐性。快节奏,犯罪,暴力,情色,这些元素使得电影更加的丰富,更加的电影。电影本身就是电影,没必要把自己装作成社会学历史学视频教材。最后的男女主人公的奔跑的镜头却让人心里觉得想说些什么……
《蔓延》
英文名:pirated copy
制片人:朱日坤
编剧: 崔子恩 / 何建军
导演: 何建军
主演: 于博 / 胡晓光 / 王亚梅 / 娜仁其木梅
上映年度: 2004
魏晓波2008.7.18于长沙科教新村
3 ) 贪恋影像是病
《蔓延》里匕首似的阳光容易联想到北欧电影里惨白的光,明晃晃的不自然,划亮逆光而立的人们.这是关于影像如何侵占真实,个体又如何在虚幻中强大的故事.剧中的男男女女不是与影像日夜厮守,就是将影像贯彻成现实。有叫客人用50张影碟付帐的妓女,有模仿《低俗小说》打劫的下岗夫妻,有被阿尔莫多瓦唤起情欲的独居女教师,还有更多的鬼魅般流窜夜间的碟贩子们。影像时间与实际的时间体验相互交融,穿插并打乱了惯常的时间感觉。对已经走在了日渐渺茫的下坡路上的人来说,这种间歇性的,可期待的打断使得眼看生命不断销蚀的同时,在影像时间里获得不断更新的体验,借此摆脱日常的猥琐和被动。无孔不入的影象以各色方式与现实发生关系,杂草般在城市蔓延,传播着极易上瘾的病毒。
4 ) 非常糟糕
非常的不喜欢,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这样就叫反映社会的黑暗现实了吗?拍电影先得把故事讲好了,可里面的几段哪都不挨哪。卖毛片的,城管,假警察,变态女老师,文艺妓女,下岗抢劫犯……哪个人物都显得虚头八脑。要猎奇有的是可找的人物,可讲故事的话哪个都没讲好。最真实的一场戏就是城管抓小贩的过程,大概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熟悉的场景了。真是非常糟糕的片子!
5 ) 白瞎了
哥们拿了一堆旧盘出来,让我挑着看,我看其封面挺火,就拿来放了一遍,妈的,上当了,根本没有有趣的镜头出现。但它所反映的现实是这么真实,那些卖盘的小贩就像在中关村或地铁站口经常看到的一样。导演能选这么一个角度来描述无产北漂的生活,我想他是有真实感受的。其成本估计低到个人出资的程度,最黑色幽默的是想抢劫的那两个夫妇。影片最出色的地方我觉得是最后申明被城管追得气喘吁吁无处藏身毫无方向地跑着,正像这一代没有资本又运气不是太好的青年们,像罗炼一样,这是一个迷惘而又不甘沉没的族群。最逗的,这个描写盗版商贩的小电影虽然可能引起小贩的共鸣,但怕没人愿去盗它的版,因为实在是太粗糙了,就像我们做算术题用的草纸,结果虽然出来了,但看上去,实在有点乱与简单。
6 ) 蔓延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叫做"Pirated Copy",与中文名字可算风马牛不相及。电影的头10分钟拍摄的都是DVD小贩在街上向路人兜售盗版DVD的场景,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为生活所迫,才走上这条违法的道路的。其实这一行径虽然违法,但他们把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普及给了大众,让他们能从精神的层面,灵魂的层面对自己进行一番彻底的洗礼,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的行径却又是至高无上的。导演还特别设定了一个场景,把执法者(警察)对电影艺术的无知暴露的体无完肤:当警察和小贩在争论《感官世界》到底是毛片还是艺术片的时候,我不禁哑然失笑,是啊,执法者执行的是至高无上的法律,违法者兜售的是见不得光的盗版,这其中的黑与白,是与非无论你怎么折腾,得出来的结论也只有一个。到了这里,导演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在特殊的环境下,将电影(艺术)与人性捆绑在一起说事儿。
影片大约到了20分钟的时候,有名有姓的人物才陆续登场:梅小静,一位艺术院校的老师,讲解阿尔莫多瓦电影专题课程的时候,突然为片源犯了愁,阴差阳错的认识了音像店老板申明,一个因为在大学期间与女同学在教室做爱而被开除的大学生,而他在酒吧里向顾客兜售DVD的时候,又遇见了一位喜欢文艺片的兼职小姐。梅小静婚姻不幸,老公是同性恋,自己的性需要得不到满足,只能通过边看情色电影边自慰来发泄。申明似乎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没有正当的职业,也没有既定的目标,影片最后一个拍摄他为了躲避警察追捕而玩儿命奔跑的长镜头中,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兼职小姐由于生活所迫,干起了这一行,但骨子里又渗透着一种与其他妓女不一样的气质,她喜欢看文艺片,与申明做爱之后,她提出不要钱,而拿50张盘作为交换的条件。三个身份、职业、地位迥异的人,却因为盗版DVD(电影)走到了一起。
人性是共有的,思想是共通的,欲望是普遍的,所以,艺术,这种人类思想的升华形式,不是高不可攀的,不是束之高阁的,而是可以被任何一个人所理解的。从大学教师到小商小贩到兼职妓女,社会地位的金字塔可谓从顶走到了底,可是他们却被艺术串联在了一起。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虚伪,太多的伪善,太多的言不由衷,太多的口是心非。然而在艺术的面前,他们脱去了伪装,剥去了面具,赤身裸体的纠缠在一起,用心,用肉体去交流,去感受。其实,电影对他们也只是一剂强力的催化剂,让他们把压抑心中的欲望一下子释放了出来,将属于他们的人性展现出来,然后缓缓的蔓延开去……
影片中还有一对穷困潦倒,却同样热爱电影的夫妇,他们的故事反应的也是同样的主题,这里不再赘述。
虽然影片的用镜还有不太考究的地方,故事叙述也有不太流畅的部分,但是立意高深,剖析直入,使这部影片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
比较感兴趣的边缘人 也算LOSER吧
其实我想给半星。
什么玩意,何建军也好意思叫90年代独立电影的标志,《邮差》就烂得可以,但还算有零星可取之处,这个2004年的片简直就是渣,该给负分,任何一个现在活跃着的独立电影导演都比他强。是因为崔子恩的参与?可剧本本身还可以啊。还是实在没钱?还有娜木仁其梅这演员挺不错的,非拍这些雷片,活该红不起来。
顺着生活的轨迹,向前奔跑。
就是那个牧羊人O(∩_∩)O
屎,面包,泥土,鲍鱼,鼻涕和一起,大个你吃吧.冒热汽呢,尝个鲜.你他妈浪费那么多带子拍那么多事到底要说啥呀?我没看明白,就是把容易被禁的题材混一块了.跟广电局过不去我不反对.您别拿观众耍着玩啊.去死吧
被豆瓣评分之低吓了一跳,原以为这是一部影迷们都能感同身受的电影。虽然电影呈现出来的现实是荒诞的现实,每个人物的设置都带有极端的超现实意味,但核心却是现实的。一面是电影构筑的城墙,我们不断往里头填充幻象,另一面却是躲不掉的网一般的生活。结尾的奔跑长镜头太有力量了。
真是特边缘,特颓废,超有意思的一部片子,草根中昂扬向上的精英精神,愤青必看
我喜欢这个调调,床戏不是很放得开。。。
一切跟电影有关的东西
真写实。
我们都是丧气的骨肉皮
写实,有点反
应该向何建军致敬
主角是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食粮”的人:卖盗版影碟的。他的客户多种多样:妓女和他在花样年华经典配乐中做爱;性压抑女教师研究阿莫多瓦的虐恋片,也看AV;热爱《低俗小说》的下岗夫妇模仿电影实施抢劫;身患绝症的鼓手看了《大河之恋》…他们都爱电影。主题不错有亮点,制作太粗糙,摄影太烂甚至穿帮
蛮好
nb
屎片
那些年的小人物
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