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骆长余师范毕业后,自愿回三合屯当老师,并与村里出名的美人产生爱的火花,这一爱就是一辈子。影片的开头是骆长余去世后,他的儿子回家的部分,由此说起父母的往事。 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带给观众的是“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而对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骆长余与招娣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这一段出现在全村迎接骆长余到来的段落中,众多人中,导演用主观镜头表现两人见面时的唯美。两个人的面部特写轮番切换,彼此的眼中只有对方,两个年轻的演员对这场唯美的邂逅演绎的淋漓尽致慢镜头的处理方法,使得画面顿时诗意了起来。 一部温暖的爱情片,张艺谋,一个善于用色彩讲故事的导演在这部剧中并没有像《红高粱》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使用较多鲜艳的红色。现实的悲凉,黑白的银幕一览无余,年轻的爱情,温暖甜蜜,如那秋后山林的黄叶一般爱意浓浓。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蓝天下对那顶蓝花瓷碗的特写,仿佛同天空一个影调。我将这一镜头称为“爱的诠释”这是母亲对父亲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以至于影片后面碗破的情节,姥姥请修碗的人再次将它修好,这是两个人爱情的见证。 母亲织布的镜头在影片中出现两次,年轻和年老。年轻的时候为村小学织布的欢喜。身后的太阳光打在母亲的后背,晕黄的自然光的运用,让母亲仿佛披着爱的光环;而年老的母亲,苍白的头发,老态的体型,在阴沉的银幕上为父亲织着盖棺布,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我的父亲母亲》中虽然出现了一个非常低级的穿帮:母亲的口音(年轻的母亲说着流利的普通话,年纪大的母亲说着一口地道的方言)但它作为一部纯真的爱情片,始终是一部不可磨灭的经典。
处女作的章子怡真是撑起了全片,那几步跑也真够张艺谋的又土又做作还那么美丽,叙事简化拼凑的民俗美景也就是国师能讲出这么中国式的爱情故事。喜欢她的样貌饭菜,欣赏他的声音学识,在隐去的时代背景下,这也不失为当时厮守一生的念想。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一身红衣在山间奔跑的章子怡,是最动人的中国爱情。如今国师是再难拍出这样朴实无华的电影了~
章子怡一身红袄端着蒸饺奔跑在山坡,相似的还有佘诗曼一身布衣怀揣着信奔跑在《火舞黄沙》中的大漠。她们都是聪明的女演员,扮演起憨傻劲儿也挺美。
逼人的青春。逼人的清纯。
没擦口红,没打眼影的章子怡,在树林里奔跑像一只矇昧的小兽;就算棉袄棉裤把她穿成了一只面口袋,那也是一只漂亮的面口袋。
我不知道怎么那么多人喜欢,平得不知道从何说起。姑娘当年的笑容确实又年轻又明亮,但是我看不出爱来自哪里。配乐不错。
章子怡和张艺谋的事业轨迹很像,越来越红,但是越来越不能给人以当初的感动。
那经典的跑步姿势。
章子仪表现最出色的电影之一。
章子怡那清澈的眼眸一去不复返了,这可能是她演得最好的电影,以后也很难见这样的张艺谋了。可能还是那段奔跑那段配乐感染了不少人,故事平常简单,但是张导却抓住了那种朴素的乡村味,比如载入各大经典镜头的,章子怡那村姑漫步。7.8
喜欢锔碗这个老手艺活儿
这个电影,就章子怡一人的独角戏啊,可是有她就够了,还需要什么呢?爱情,不负执着,不负等待。
能把如此平淡简单的故事讲得那么动人已属不易,张艺谋用他的摄影功底将乡间风景拍的唯美迷人,配乐更是动听。片中的章子怡让我有看不够的感觉,大病醒来后的那一滴泪触动了我。多处旁白显得多余,大可用更细腻的影像代替。故事太过简单显得有些撑不起情感。
章子怡好漂亮>.<
为这些向着爱一路奔跑的单纯姑娘们致敬!
后来的张艺谋再也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电影了
共和国版本的《桃花源记》。戳非常小的一个孔,不敢看动荡纷乱的时代,只看影影绰绰似乎曼妙的幻影。风雪那么大,还是愿意等。
小美女初次亮相已艳压群芳.
时代背景放置于后景失焦位置,重返朴素温情感伤的中国式古典主义,相比于之前系列现实主义作品,无疑是退步妥协;不过双线并行的两个时空,在影像基调区别度上完成得很棒,摄影美得近乎理想童话(架空式现实);关于父母相爱的时光总是那么动人(真是煽情),女性再次以望夫石的姿态守望。
《平凡的世界》里说:大多数人都以为农村人没见过世面,不懂爱情;实则相反,就因为她们思想单纯,没其他复杂心思,一旦拥有爱情,更会投入所有,爱的更加深沉、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