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福奎阿是个拍剧情动作片的老手,他的电影多围绕主人公人格展开,而他的主人公通常都是像登泽尔•华盛顿这样气场很大的大男主(《训练日》、《伸冤人》),而动作片所需要要的种种下药抓马手段,在福奎阿早已不是问题。
但2021年的《罪人》则完全不同,这次玩的不是动作而是心理惊悚,而所有的罪案抓马都只能是一个人物(接911电话的警察)和一个场景(接911电话的现场)完成。电影除了一个人物和他没完没了的电话台词外,没有任何其他讲故事的手段 —— 一切都看编剧和演员,这就让电影变得有趣了。
当然这也不是福奎阿的独创,电影是此前丹麦电影的翻牌,剧情并无大的改变,新片成败的任务就压在演员吉伦哈尔一人身上。
吉伦哈尔以文艺男出道(断背山),但后来走的是粗犷(《拳手》)和心理暗黑(《夜行动物》),演技渐成气候。《罪人》里的吉伦哈尔英俊之外多了些沧桑,冷静克制后面是狂躁和崩溃边缘的内心,从冷静克制到狂躁崩溃到最后的自我救赎,吉伦哈尔的演出稍有过激,但还是相当可信。这在他是个进步,也帮福奎阿成就了一个新的大男主,算是实现一次突破。
此片值得推荐,只要你是能静下来琢磨台词和表演的影迷
故事的开始,是一场野火。
这个不仅吸引了大部分的资源,也让杰克吉伦哈尔的哮喘越发的严重。
但凡在这种时刻,也是罪恶滋生的绝佳环境。
杰克吉伦哈尔在故事的开始,也算是杠精一个。
看杰克吉伦哈尔的做派,就知道是个有故事的人。
把这样一个人,安排在“接线员”的岗位上,本人大概有相当的怨气的,一言不合,就把打电话的给怼个半死。
不过,越是这样的警察,就感觉越有“魅力”。
杰克在工作之余,接到了记者的电话,隐隐约约感觉到,杰克的“流放”可不是那么的简单。
也别说,老外的工作制度还是相当严格的,杰克也就是接了个电话,就立马被上司给点名了。
不过,杰克的个性还在,点名归点名,该打电话还得打。
作为一个“接线员”,普通的口头禅还是必须有的。
这字幕组的翻译,给跪了。
扯完了闲话,故事很快进入了正题。
杰克借到了一个电话,凭着警察的“直觉”,杰克有理由相信电话那头的妻子被丈夫劫持。
作为一个符合大部分“警察侧写”的警察,杰克的正义感原地起爆。
这其中,包括和同事开干,用自己的人脉“寻找线索”,甚至在电话里头“指导”同僚在适当的时候“打破”一下规则。
这个时候,就牵扯出杰克身上的“事儿”了。
关于“打破规则”,你自己捅的娄子没点数吗?还指导别人?
还是先说故事吧。
电话那头的妻子一直被劫持,而丈夫通过背景调查,有过前科。女儿和儿子独自在家(这在老美,大概已经触犯法律了吧)。
杰克通过各种努力,发现儿子已经浑身是血。
这丈夫的“变态”基本是没跑了。
杰克凭着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成功把所有人都带偏了。
可惜,事实的真相,往往不是想象的那样。
现如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都不见得是所有真相,更何况杰克只是凭一通电话?
只是,故事里头又透着那么一股子绝望。
这对在底层挣扎的夫妻,多方求助无门,这又是谁的锅呢?
最后的杰克,希望通过电话拯救一个人。
在“拯救”的过程中,杰克自己捅的娄子也浮出水面。
这一段,真的建议谢霆锋好好看看。
同样是“处罚”,人杰克也想好了串供,但到最后,还是没过得去自己的良知。
可谢霆锋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和甄子丹大打出手。
整个故事,基本是杰克吉伦哈尔一个人的表演。
演技这回事儿,根本不是杰克吉伦哈尔需要担心的事儿。
故事其实照射了很多现实问题,而且直击痛点。
但故事的侧重点还是放在了自我的回归上头。
一个受过伤的人,救了受伤的人。
这具有莫大讽刺意味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新鲜。
越被苦痛折磨的人,越容易发现“真善美”,而越是生活优渥的人,越容易发现“冷漠”。
2021美国悬疑片《罪人》,翻拍自2018丹麦同名电影,豆瓣评分6.5,IMDb评分6.2。
美国版90%以上都和丹麦版一模一样,连台词设计都如出一辙。影片在绝大多数时候令人感到是在看另一波演员出演的同一部影片。
美国版有一些小的改动——
增加了森林大火的故事背景,不过这一背景可有可无,因为丹麦版是毫无故事背景的。
将追踪车辆改为了面包车,丹麦版是卡车。
美国版男主有哮喘病,并且因为心事烦乱而急躁、焦躁、暴躁。丹麦版男主的情绪较为平和,波动不大。
男主杰克·吉伦哈尔更想体现演技,在片中有多段情绪波动大的宣泄爆发式表演。丹麦版的男主则显得更为老练和处事不惊。
美国版增加了男主与前妻通话的剧情,以此来刻画角色的私人生活,丹麦版无此剧情,我个人认为这个剧情虽然有利于刻画角色,但是干扰了故事主线。
美国版为了烘托氛围而增加了配乐,不能说不好,但不如无配乐的丹麦版有真实感,有融入感,更容易让观众身临其境(观众仿佛在和男主一起接打电话)。
美国版最大的不同在于结局,改动很大。丹麦版的结局是男主完成了自我心灵救赎,如释重负地走出了接线室,观众能够猜得到男主将会如何面对次日的审判,结局回味悠长,意味深长。而美国版则短平快(这是美国版翻拍电影的通病),更为直白,不给观众以自我遐想的空间——
被剖腹的男婴没死;
男主联系搭档,让搭档在法庭上实话实说。
男主联系记者,自我坦白。
男主被依法判刑。
这个结局很像国产犯罪片的结局——罪有应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片名的翻译其实颇有趣,内地版叫《罪人》,香港版叫《接线追缉》,一个是英文片名的直译,一个则是对电影的概括——正如港版网飞的剧情简介:「一名状态不稳的警探被降职到911报案中心值勤,努力拯救一名焦虑的来电者,在真相与推测之间度过煎熬的一天。」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未看片者请谨慎阅读————
真相是什么?
对于男主乔(杰克·吉伦哈尔饰演)来说,真相一度是他以为「正确」的推测。
电影开篇,铺垫两个背景:突发山火正令当地警力四处奔波救援,身患哮喘的乔在911报案中心值勤,而第二天过后他就可能重回前线。作为一个曾经前线警探,他可能的确富有办案经验,尽管身处911接线中心,他也能通过报案者的描述,推理出很多细节,比如劫案受害者描述的抢劫者是一个「妓女」,比如语无伦次的女人被卷入一个绑架案。在电影的前半段,有两条叙事线同时展开,一条是绑架案明线(人质能获救吗?),另一条是乔自己牵涉的案子(他犯了什么错被降职?)。两条线互相交错,在乔与报案人一家的交流、与自己同事们的交流、与自己家人的交流中,最终汇集在一起,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关于乔的故事。
没错,整部电影靠交流构成,大部分时间观众都直面不停打电话给不同人的乔,观察这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这是一部典型的封闭空间单一线索题材,推动剧情发展的,是乔作为警探的推测,也就是脑补。或许警察这个职业是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是对于乔来说,他的求证,一点也不小心。
仅凭一通来电,他判断出女子被绑架,随机应变的问答让他艰难取得破碎的资讯,然后他越级指挥巡警拦车结果闹了乌龙。他不放弃,开始通过运用各类手段追踪调查,查出女子的住址、家庭电话,在拨打电话后得知女子的一双儿女目睹了爸爸「绑架」妈妈的过程。
是的,他听到了孩子说「爸爸有刀」、「吓到弟弟」,顺着孩子的叙述他所定了疑犯:一个有伤人前科的男人。孩子也说了「爸爸要我记得他的电话,有问题随时打给他」、「妈妈说警察抓走爸爸是坏人」,这几句话当时乔和观众听了应该只会觉得爸爸是坏人,谁料知道结局后再重温会觉得细思极恐。
得到更多信息的乔更加不管不顾,要求警方立刻派人去两个孩子的所在地,以及在没有搜查令情况下调查疑犯住处。不合理的要求自然是被拒绝的,甚至有同事跟他说「你做好你的事,我做好我的事,各司其职」、「你惹的麻烦够多了」。在得知其中一个孩子受伤失去呼吸时,乔认为疑犯身为父亲杀了孩子,作为一个爸爸乔有些失去理智,再度打电话给疑犯指责他应该被死刑。随后他再次和被绑架的女人取得联系时,他教她怎么脱身,让她用砖狠狠砸绑匪的头,因为「他活该」。
当他在安抚女人时,他终于从「冷静」下来的女人口中得知,原来伤害了儿子的不是丈夫,是女人自己——她觉得有一条蛇在儿子肚子里,想治疗儿子。故事瞬间反转。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女人按照乔说的,袭击了「绑架」她的丈夫。
随后在丈夫的叙述中,真相终于大白,妻子患有精神病,曾入院治疗,后来无钱就医,两人相濡以沫,然而他入狱、她停药,换来的只是越来越糟糕的家境。联想到前面女儿说的,「爸爸要我记得他的电话,有问题随时打给他」,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们留意妻子的情况。直到这次妻子病发伤了儿子,丈夫忍无可忍,想将妻子送到精神病院介绍治疗。乔说,你应该报警,交给我们处理。男子却说试过所有办法都没用,也不愿告诉妻子她杀了儿子的真相。直到此处,乔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他的武断介入,可能让这个家庭彻底破碎(丈夫坐牢、妻子意识到真相想自杀、女儿成孤儿),他救不了任何人。
全片的高潮在乔再次与女人联系上爆发:乔担心女人想自杀,拼命劝说,并且向同事寻求帮助派人去现场救援(在此前乔做所有事都是靠自己)。在劝说女人的过程中,乔终于坦诚,自己杀了一个19岁的男孩。
女人问为什么,乔说,「不知道,因为我能杀他,因为他做了一件错事,我只是想惩罚他,我很生气……他伤害了人……他伤害人了吗?我不知道……求求你,我不能也害死你。」
女人问他,是因为蛇吗?乔说,是的,蛇。
最终,女人被赶到的警察救下,而更好的消息是,小儿子没死在加护病房,幸好警察及时把他送到医院。乔想明白了,在自己的案件上,选择推翻假口供,说出真相,面对法律制裁。
为什么这次接线追缉会造成他的转变?
被他当作「疑犯」的丈夫,是乔其中一面的投射:乔也有前科(脾气差、控制欲强、自以为是、不在意别人想法),乔只想靠自己解决问题(不信任其他同事,越级指挥,一个人做所有事),最终乔却对男人说出「你应该打给我们(警察),让我们来处理,这是我们的工作」,而这句话,对应前面他越级指挥工作时其他同事骂他的那些「你做好你的事,我做好我的事」、「这不是你的工作」。丈夫的靠自己解决,最终酿出大祸,而丈夫自己也说,「警察怎么可能帮他」,言下之意就他坐牢的前科,会让警察有先入为主的判断——而这正正是乔此前的所作所为,他的「经验」,成为他误判的「垫脚石」。
被他「拯救」的妻子,则是另一面的乔:她伤害儿子,因为她有精神问题,正如她丈夫说的,她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为是在治疗儿子。女人与乔最后对话中提到的「蛇」,对女人来说,伤人是无法自控(精神问题以为孩子肚中有蛇),而乔的伤人甚至杀人,却是有意为之(我推测他是蛇所以要替天行道,「我能杀他」)。
这部电影看到最后,其实不难联想到去年黑人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跪杀,随后掀起席卷全美的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当一个人被赋予高于其他人的权力,你追寻的所谓「替天行道」,究竟真的为世界扫黑,还是只是你以为的「一厢情愿」?究竟谁才有权来决定谁是罪人,谁应该受到审判?
我们生活的世界,每天都有太多人在合理化自己的所作所为,「我是为了你好」、「你就是这种人」、「他一定会怎么怎么样,所以我要如何如何」……太多基于经验的怀疑、推测、假想,让我们急着下定论、贴标签,最终若发现自己错了,你能坦然面对吗?
影片开头,引用了圣经中的一句话:真理(Turth)必定使你们自由。对于这句经文的注解,有一种颇适合放在这里,「英文原版经文为And ye shall know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这里的truth更适合翻译为真相、事实,当我们知道事实是如何时,我们就会因为明白事实的真相,便不再感到因未知而有的害怕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自由与释放。」
直面事实,才能赎罪。
至于最后颇为伟光正的结局,据说丹麦原版结局话没有说死,留了点想象空间。但网飞翻拍版结局,呼应了当下对警察故事主题的反思与潮流,毕竟在网飞另一部作品《好莱坞俗套大吐槽》中,也提到了警察的类型片,从过去特立独行、知法犯法,到现在不可越过法律界限,执法者不能代替审判者。谁有罪谁无罪,谁活该谁不活该,都不是一时半刻的「眼见耳听」就为实的。
愿所有人都能不被那条蛇「迷惑」。
【Copyright © 2021 www.AKIRASTAR.com(独孤树) All rights reserved.】
没看过原版,但听大家说原版的主角比较平静克制,而本片的主角有些聒噪。但我倒是觉得,Joe首先因为执法时候情绪失控导致行为过当至死被降至审查,又在接警中心根据碎片化的信息就脑补出所有的人物关系就确信无疑,怒顶一切质疑的同事。他如果真是一个冷静到毫无波澜的人反倒不可信。而且他的性格缺陷正好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半混蛋半好人的警察,究竟如何评价。
我相信没人否定Joe的责任心。虽然他更应该把心思放在转天的庭审上,但当他接单疑似绑架的电话,他甚至都不是按照规定转接给相关负责人员,而是一跟到底,想要救出受害者。然后就是在过程中否定一切质疑,并且将所有能进行的违规操作做了个遍。在最后的最后才发现自己判断错误了。
我们为自己的失误辩护时常说,会犯错的永远是做事的人。但有些职业却不允许犯错。为什么你明明可以做更多却不被允许,为什么需要将一件事情戏份成很多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就是因为如果这件事对于当事人来说意义重大,就一定要尽量减少主观人为因素对事物判断的影响。Joe对同事大喊,你们就直接去,没人就踹门进去的时候,他的心境是否与当时因为看见或认为那个十九岁少年伤害别人而一时气愤时一样呢。
Joe一整天都处于焦躁的情绪中就是他在天人交战,他在知道自己的过失和为自己辩解的两端来回游弋。而直到Emily攀上高架,他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判断意味着什么。
你是警察,当你举起枪的时候代表的是法律。而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警察,就看你是把这当成是特权,还是责任。
事件让我想起了电影,无良媒体好像一面倒地把矛头指向接线员,听了录音,接线员语气和处理方式确实有欠缺,但媒体引导性的报道宣传无疑是把这个接线员推下深渊。希望这样的悲剧可以让我们对接线员这份工作更加重视,而不是事件过后留下的只有问责和怨恨。还有大ip 的借热度激起看客内心的愤恨,利用同理心博取关注建立人设的不在少数。救救这个世界吧真的
警局的接线室很宽敞很肃静,接线的人很焦虑很挣扎,这个故事很曲折很悲伤。杰克吉伦哈尔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让人动容的表演。
因为是翻拍所以就低分吗?情节,表演,节奏都很棒!
好吵的美国电影啊 一如既往不知节制直给铺满
暴躁老吉911在线办案
这电影总感觉剧情有些奇怪,一个有着杀人嫌疑的警察还能被安排去接听报警电话?然后也不能说杰克演得不好,但总感觉很多地方处理得有些过了或者说稍显浮夸了。反正看得心烦意燥、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罢了。
火灾背景、男主不时的头疼、大脑电流声、莫名暴躁、哮喘、各种情况不明断断续续的电话,让我一度以为这部电影是生死停留类型,结果整场就是主演的独角戏。人设有些暴,加上杰克演技不够稳和沉,就让这个人物更加咋呼,剧情也显得不合情理,观众看得也烦躁。如果真是生死停留类型剧本和人物倒是通顺了
成片的起承转合就很网飞,Jake的表演值得一看
丹麦原版我没有看过,一个因为心理问题和执勤失职的刑警被迫在报警电话接听中心工作一段时间,这时他接到了一位被前夫绑架的女性的报警电话,她的家里还有两个独处的孩子。由吉伦哈尔扮演的刑警一定要救下这个女人,哪怕越级越权行动。全片的场景都在封闭的电话接听中心,电话另一头的人物一直没有露过脸,全靠吉伦哈尔的面部表演和台词撑起来,大段的电话对话重复的安抚和女人的啼哭让电影有些乏味。刑警处在高压之下将救人视作使命,一旦使命失败便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应运而生的权限机制旨在分工明确,减少不同部门间投入案件的私人情感代入,这却让人缺少全局观点,情感淡漠只顾得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这是一部批判体制的电影,也探讨了什么才是勇气,关注了刑警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看完以后回味了很久。
Jake Gyllenhaal演技在线,几乎独角戏,撑起了这个难看(很难看下去)的故事。反转不新鲜,但重要的两处都是对的,一个是让男主垮掉,一个则是让男主重新燃起希望从而正视自己的错误。另外两处反转的成立都建立于偏见挺有意思。
一开始觉得光是暴躁警察在线接听911电话 帮助Emily Abby Henry一家都够吸引了 为什么要加入Joe自己过失杀人的剧情线呢?直到他向Emily承认自己错再到在厕所吐打电话给朋友让他在法庭上诚实说出真相我才明白 这个角色的厚度和温度都是顶级的。因为知道Oliver还活着 知道她妈妈爸爸还有姐姐都为这条生命而疯而紧张 他才真正意识到错手杀了人 就该为这个事情负上责任。get不到吉伦哈尔的帅 但get到他的演技是比我一直不喜欢他的想象中要好得多。
表演课
承认几乎任何翻拍都会因为原版的独特创意、诞生背景或是人才,而变得黯然失色;所以总会鼓励用欣赏一个“新”的故事的态度,来进入其中。然而这里,很难不承认好莱坞还是用一种强X的做法,把整个故事的气质都完全夺走了;花哨的大操作屏,过于庞大的声演群…FOX的《紧急呼救》和Apple TV+的《骇人来电》都是好作品,但这里是什么?Jake很好很用力,已经最大限度地贡献了自己;但它依然有很大的缺憾,与一种惊人的自负。
我已经能想象这片如果在中国(内地)视频网站上线,当故事发展到后面时,那坨弹幕会充斥着什么了:“让TA死,圣母*——噢耶,活该——可惜,漂亮国警察就这会儿动作快”,毫无难度的推测。
看了一会感觉似曾相识,慢慢看才想起应该是改编的,记得以前看过类似的片子,看完查了下是翻拍的2018年的片子,很压抑 男主没有上一部男主脸上的冷静感,这个看的非常躁动,分分钟要崩溃
多一星给老吉。全程打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说话模糊而且无法配合,听的我都快崩溃掉了,何况身处其中的男主角。这片子就是老吉的秀场,一个人撑起一个半小时,镜头360度无死角扫过他面部的每一个细节,但是毫无破绽。一直很喜欢老吉的表演,自然但是又有爆发力,最后情绪崩溃和下定决心认罪的转变非常震撼。ps我知道不该说这个,但是他真的太好看了,睫毛忽闪忽闪,还有弧度恰到好处的嘴唇,这次导演真的给了福利,摄像机动不动就直怼这两个地方,简直无法移开目光
为啥都在吹杰克吉伦哈尔的演技?演Henry的演员根本没露面就靠声音演的都比他好。
还不错。吉伦哈尔演技真是越来越好了,基本是他一人的独角戏,不容易。@TIFF2021
过失杀人居然没有停职、心理疏导没有介入、还在接线处理警务,这个前提设置就无怪乎让主角情绪暴躁、自我解读并插手过多。后2/5看得打瞌睡。21/09/20
作为翻拍,相比上一版,其实并不太会有剧情方面的惊喜,大概就是看看杰克怎么表演各种情绪转换。
没看过原作单说本片,这是一个好但还不够好的剧本,只属于杰哈的独角戏,他的确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但首先是加入了一些不必要的枝节,比如男主哮喘有什么意义吗?他一定得这么焦虑吗?这就引出了藉由人物的焦虑情绪来塑造氛围并不成功,只有男主的表演在紧张而影片的其余全部都不紧张。结尾也太满了,没有任何空间,影片的整体气质比较像一部三流的美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