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喝过山泉水的人可能真的不知道,山泉水是甘甜的,而且可以直接喝。
其实很早以前就真的很想去京都了,看了很多照片,觉得京都真的是适合小住的城市,但一直没有成行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钱——京都的酒店真的太贵了,好的民宿并不比酒店便宜多少。
《在京都小住》看到想哭,木村文乃去山里的庙宇取水,从竹子里涌进来的山泉水,小时候住在山上时我们家也是这样的,山里没有自来水,真的不知道当时我的太爷爷怎么通渠找到的水,反正从有记忆开始,水就是从竹子里涌出来,会一直流。
还有那种要摇来摇去才会出水的井(《向往的生活》第一季有),以前外婆家也有,不过现在都没有了。现在我的老家和外婆家,都是那种很丑很丑的农村房子,毫无特色,没有生机。我爸妈也想要在乡下老家建房子,但说什么也不要建在原来的山上,说要建在马路边上。
“一个人住在山里边那真是怕死了。”
因为一直以来都住在镇上,我觉得我父母反而并不向往山上的日子,可能只有我一个人在怀念那些日子。在我屈指可数的回忆里,童年的我总是光着脚,漫山遍野跑,我并没有什么玩具,唯一的童年玩伴也就是住在山腰下边一点的堂哥。有时候中午我们会躺在树下边睡觉,风吹动叶子沙沙作响,没有比这更温柔的安眠曲了。
所有这些都没有了。我读小学的时候搬到镇上跟父母同住,初中的时候去了县城,伯父一家从老家搬进山脚下的新房子。虽说是便利很多,但新房子就在马路边上,常常会有人开着摩托车经过,起很多灰尘,也不适合玩耍;大概在一年多以后,空空无人的老屋在毫无预警之下整个倒塌。
有人住的时候,植物们都很听话,我们门口的院子从来没有长过杂草。但人只要一搬离,这边就重新变回他们的天下。几年前,我爬回山上去看过(因为要建新房子,原来山脚下开的路都被推掉了,只能从山间的下路爬上去),在一片绿意盎然中有几个小土堆,根本看不出来这里曾经有过一个房子,而我童年几乎所有的日子都在那里度过。
后来,我就再也没在中国住过童年记忆里的那种房子。上一次住回那种房子,反倒是在箱根山上的强罗,一个日式民居,多可笑啊。原本是看在温泉的份上订的房子,但晚上一抵达,心中就涌起无限感慨来。第一天去京都舅父家的木村文乃,不是抬头看了一眼舅父家的房梁吗?我也一样,抬头看一眼民宿的房梁,想说:
“这个,跟我小时候住的房子一模一样啊。”
为什么现在的中国没有这种房梁了?就是一夕之间就消失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啊,不心疼吗?
而且觉得觉得自己现在也不适合跟任何人一起住,这几天跟我姐住,我会忍不住抱怨她用太多卫生纸和塑料袋,而且她喜欢晚上开很亮很亮的白织灯,但是晚上就应该是昏暗的啊,浅黄色的灯盏才能让人心安。木村文乃睡前把包装纸折好放进收藏夹里的那个房间,才是睡觉前该有的亮度啊。
还有豆腐店,也是令人心生向往。我真的太爱豆腐了,我一再写,总是写都写不够。以前还有《中国豆腐》这种书,但现代人好像再也不爱豆腐了,为什么连豆腐日本人都比我们更喜爱呢?在大阪的希尔顿,早餐的时候吃到扬豆腐(油豆腐),心情一天都可以变好。中国有上万家奢华酒店,但没有一家在早上提供米饭,还有酱菜和炸豆腐,但我小的时候,客家人早餐就是吃饭的呀。
尽管京都可能有更多美好的一面未在片中展现,但我私心觉得,这部片子已经很打动人了,就像是“明明一个超市就可以买到的东西”,在京都要分好几次来采买一样,一辈子或者几辈子人专门来做一个东西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令人感动了。
不过,我也没有要精日一般大说京都的好话,或者把京都作为第二故乡。因为片中京都人的自大,在我看来跟没有礼貌的老北京很相似(注意前缀,不要轻易代入)。再说了,天妇罗配沙拉这种不中不洋的料理,真的没有兴趣,也根本不喜欢喝咖啡,不会因为这个时代的潮流去改变这一点。
但是,在这种地方小住一下,似乎真的是很不错的选择,像是给心底的自己一个安慰吧。
真小气,算了,我上网搜一下。
千万别!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去摸索寻找。放下手机,闻着味道找,岂不是更好。找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是属于你的自由。
这件是在售的吗,虽然它缺了一块?
是的,但这种残出很有韵味吧
即便有残缺,也能算是好东西吗?
是的,残缺并不会折损它的魅力,倒不如说 这种残缺的样子本身就很美。也有人认为,它缺损的地方正是它的看点。
原来如此,这样也很美呀。即便有破损,有残缺。
忘记以前在哪本书籍或者哪部影视作品看见过,大概就是主人公在自己的家乡生活多年,对家乡充满了无限的喜爱与眷恋。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街坊邻居,商铺货店都给主人公的生命留下鲜明的、难以忘怀的记忆。在一个自己熟悉且热爱的地方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正如电影里的“舅公”,他知道哪里的水做饭好吃,知道哪里的鱼好吃,知道哪里的寿司好吃,那些百年老店既是口碑也是记忆。
电影的内容很老套,生活受挫的女主从东京到京都照顾受伤的舅公,在京都小住几天,通过美食、慢节奏的生活、人与人之间脉脉的温情得到治愈,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电影不知为何给我一种“做作”的感觉,并不是很喜欢,但是电影的内容触发了我的一些联想。我的家乡没有百年老店,甚至没有传统食物,感觉没有根基的存在,岁月把所有的东西都冲洗掉,人们重新建立生活,生活可以说是崭新的也可以说是浅薄的。
近几年政府把家乡打造成旅游小镇,把以前的“老街”铺上青石板建成了“步行街”。以前的“老街”是鹅卵石铺垫的,道路凹凸不平,读小学的时候下雨天走在上面,我经常摔倒。家乡有一条河,河面并不宽阔,河两岸都有住户。小时候我和爷爷奶奶住,他们在河的这边,外公外婆在河的另一边,有时想去外婆家玩,懒得走远过桥,就会蹚水过去。这条河留下了许多人的青春,比如爸爸和大伯,他们的游泳技术特别好。而我就不行了,虽然也在河边长大,但是胆子小,爷爷为了我们的安全,总是吓唬我们河里有“水鬼”,让我们不要去河边玩,这导致我哪怕去河里玩,都只是在浅处拍水,不敢去深处。这条河给了我们许多的方便和快乐,洗衣服、洗澡、游泳、抓鱼、抓蝌蚪……如今这条河修了栈道,游人在上面来来往往。家乡的环境变了,变得更整洁、更现代化、更崭新,更陌生了……
家乡也有一些店,这些店年头虽然没有百年也有上几十年了,可是他们留下的不是口碑而是遗憾。其中有一家专门卖“醋”的店,还记得小的时候,家里老人会给我们五毛钱,让我们拿着一个塑料瓶去打一瓶满满的醋。周围有人“办酒”的时候,就会拿着塑料盆去打错,满满当当的打好几盆放在厨台上,从周围路过都会闻见浓浓的酸味。这个醋成为我对家乡记忆的一部分,后来我出去读书,回到家乡的时候发现这家店借助“百年古镇”这个噱头把醋打造成了一个品牌,生意蒸蒸日上,供不应求。可惜大部分顾客都是外地的游客,本地人很少。外地游客来到这么一个小镇旅游,山山水水带不走,总想带点特产,一看醋店的介绍“百年老店”,就它了,或对或少带一些醋回去,不管好不好,也算一个特产。
不知为何许多店都是这样,一旦生意变得火爆,质量就会下降,这家店就是如此,游客分不清好坏,吃了几十年的人自然清楚。
岁月并没有给我的家乡留下任何文化积淀,反而了冲刷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旧”的留守儿童出去了,新的一批留守儿童又来了。我以为我这批留守儿童长大后小镇就没有小孩了,现实是我的小学同学已经生二胎了,一胎读的小学是“二小”,我们以前读的“一小”被合并到二小去了。
虽然我们都明了真实的生活是非理性,无意义,散漫,熵增,四面八方流淌的。但京都展示出生活中细微的对立面,无论有序整理后的家居,对水的恭敬与虔诚,还是百年烤鳗店的包装设计,将京都人的生命哲学体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以女主在京都日常出行为三餐采购危线,将京都的日常介绍一遍,随处可及的百年老店,专注手工的炸豆腐店,现场调制的七味粉店,为了煮饭取被地藏菩萨保佑的水,用珍惜水源做的馒头,锲而不舍的古董店
-对食物的虔诚与心怀感恩,
对食物的感知,对调料的刻意,竟然日常吃的七味粉是现场研磨与调配制成,对生活的美的追求体现在极细微处,让人深思,无论这种观念在任何情况下放大都适宜的很,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洗衣做饭,梵香点茶,皆为修行
-殊与常
殊代表盛装出行的高级餐厅,常意味着平日随便进入的市井小店,而京都有趣的在于,常的店都蕴含着魅力,常中之殊
-守水人
珍惜水源,一点水都不可浪费,自己取水后主动收拾打扫周围,自利利他,为众生的平等心,不会分别自己的付出,对待日常事物的极致态度,虔诚,恭敬,若无信仰与禅宗的庇护,怎可盛起如此之大愿,又如何可以将
-骨董店
用金箔古法修缮破损的小盘,对一物的珍惜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做自己满意的店铺才是京都吸引人的地方,每一处都有灵魂,物哀美学的体现在于 事物残缺也有其美。
想到自己从小对日常之物的感触想大于对待流离外界的周遭,生活之美在于极细微处,那么做人也要精精于细致。
最后 京都人的人生哲理:“何不把人生想的单纯一点,做什么都好,在尝试各种食物的时候,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去发现自己找到了越来越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像这样去过每天的人生,不会很快乐吗。”
回望今早看到净空法师讲自己去拜师,老师对他的要求是将此前所学的成见统统不承认,像一张白纸一样,干干净净,做人不就要每日刷新自己,反省自己,不能徒增妄念,日日新,苟日新
* 叔公一再说明,理所当然的事情不用说出口,彷佛在告诉我们人生道理,珍贵且美好的东西,慢慢感受当下,用心感悟而表达感受且有分别。
- 叔公拒绝了为“我”推荐好吃的甜点店,也不让上网搜索,“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去摸索寻找,放下手机,闻着味道找,岂不是更好”,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经由自己去探寻,他人的点评与感受无法体会
“京都是一座幸运之城,幸运,到处是宫殿,长有翅膀的房屋,星辰如音阶,苍老,却迷人,石质,却生动,木构,却从地面生长到天际,京都是一个美得让你落泪的城市。”
清水寺、鸭川、红叶、石桥、……京都的一切都是寂静的刹那间,可以让无数“ 996 ”暂时摆脱节奏过快的生活,重温已被搁置已久的曾经那片刻安宁。
与其说《在京都小住》这是一部电影,不如将它视为旅行指南或者生活手记更为恰当。
舅公亲自为佳奈手绘地图去寻找京都的“亵之晴”而不是直接去超市购买已经包装好的食品,正是因为 “ 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去摸索寻找,放下手机,闻着味道找,岂不是更好,找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是属于你的自由。”
-我整合了一下店铺的名称 方便以后去京都拔草
“ 我接受新事物很缓慢,人也很懒,习惯走一条路,都不愿意换一条;习惯去一家店,即便绕路也要去那里;习惯吃某家的点心,每到礼拜天都会去买一盒,慢慢吃一周。”
人生应当步履不停,而京都适合让你散步………
除了升道、降道之外京都拥有的更多是“没想到”
这是一部赏心悦目、温馨治愈的半记录影片。循着老人的美食地图,跟着木村文乃一起在京都漫游穿梭,领略京都的自然和人文风物,在慢生活中感悟人生的意义,重新获得安宁与平静~
近藤老爷子不愧是京都土著,把京都人对生活的一丝不苟以及刻在骨子里的傲娇演绎得淋漓尽致。“像这样一边呆呆地眺望鸭川,一边喝咖啡,是我人生一大乐事。”舅公的生活简直就是我的人生理想啊!
明明一个超市都能买到的东西,在京都却要分几次采买。蒲烧鳗鱼、油豆君、豆沙馅镰饼、青花鱼寿司、手工现调七味粉、咖啡豆、清酒铺、金缮古玩店……这些错落于大街小巷的百年老店,让我们感受到了京都人的工匠精神,好几代人专心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本身就让人感动和向往。
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自己去摸索寻找,那是属于我们的自由。习惯了大众点评,习惯了网红推荐的我们,不知不觉间也错失了很多偶遇的惊喜呢。
成功的定义不止有一种,我们不必活在社会和他人的认可里,要开开心心的为自己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着干着,不就能发现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吗?这样的生活难道不快乐嘛?
看完电影,我终于理解了舅公的口头禅“明摆着的事情不需要说出来”,认真生活、好好吃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就是人生应有之义,本不应感到大惊小怪~
刷剧刷到自己家是种怎样的心情。。。
一直都很向往京都的缓慢节奏、静谧安逸、古典气质,也很想什么时候可以有像女主这样的体验,春秋季节,在京都住上十天半个月的。充分感受大自然和古典文化,真好啊。
“像这样一边呆呆地眺望鸭川 一边喝咖啡 是我人生一大乐事” 舅公的生活简直就是人生理想嘛...(借用短评里看到的其他友邻的一句话 谁不想拥有一个住在京都每天派任务给我让我探索京都的舅公啊!
姑娘啊,你有没有发现快乐幸福的真谛就是不上班,他乡旅行,访店感受生活?与其说是日剧更像纪录片,木村文乃的反应更像是东京印象里带观众走街串巷的伶俐酱。那些百年老店里的主人们恪守老配方的经营路线不由让人感叹一句咱手艺人就是不一样!鳗鱼店,七味粉,豆腐店,青花鱼寿司,就是老老实实最好一件事,这就是京都啊,疫情过去后一定要回的地方。
啊匠人精神在京都发挥的淋漓尽致,平和的生活用心去做食物保护水源,淡淡的日子却满满的收获和温暖,这样才是生活
喜欢京都。是雅本雅。但是木村文乃演技有点不够自然,大惊小怪。减一星。
我也想有个住在京都每天派任务给我让我探索京都的舅公啊~
蒲烧鳗鱼、手工现炸油豆腐、手工现调七味粉、深层地下水、水灵灵且软糯的麸包子、现磨咖啡、各色传承百年以上的日料店与西餐店、悦己古玩店、临街旧书店、日式镰饼店、青花鱼寿司、街畔酒吧......工匠精神的诠释即是把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事情做到精致、做到极致,甘之若饴,行远自迩,发扬蹈厉,积厚成器,踵事增华。《在京都小住》颇有市井版《小森林》的味道,影片将文旅美食环保纪录片、风俗探索真人秀、人生励志剧情片等类型与元素非常自然的意境融彻,全程散发着小清新治愈系的迷人气质,陪着小姐姐来一场京都四日文青散步真香。“你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由你自己去摸索寻找。那是属于你的自由。”
夏天旅行时刚抵达京都的第二天,公交到站时我因为坐在后面怕没被注意到还有人要下车就快走了几步,那个时候司机说了声「ゆっくりで大丈夫ですよ」。直到现在,我还依然对这句话心怀感激。不管生活和工作有多忙,至少内心也要保持自己的步调,慢慢来也没关系。
“明摆着的事情,不要都说出来”舅公对来来访的外甥女的话是透露这对京都生活的自信的。那些让她去买东西的小店、还有让她自己上上下下自己走走的京都漫步,就是让她自己去探寻生活本身吧。74分钟,主要就是女主的漫游和店主聊天,一些风景中的漫步,还有就是和舅公的美食对话,看着很简单但就是很治愈。鸭川和岚山给了京都风骨,那些神社和小店给了京都气质啊
每次看日本对“古”的保护,都慨叹我们民族的破坏能力。原本我们拥有的是多吗丰富的各种文化、物质传承啊!
尽管京都可能有更多美好的一面未在片中展现,但我私心觉得,这部片子已经很打动人了,就像是“明明一个超市就可以买到的东西”,在京都要分好几次来采买一样,一辈子或者几辈子人专门来做一个东西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令人感动了。
懐かしいなあ〜、京都の空気、沁みるんだ。完全是我的菜,鸭川河、京都腔,还有以前常光顾的咖啡豆专门店…打滚儿想回去!想起是枝裕和《再次从这里开始》里、今野勉先生聊起他和伊丹十三这些上世纪日本老一辈电视人,如何突破制式的边界,在电视剧、纪录片、综艺真人秀之间自由欢脱的穿梭跳跃,抱怨“如今这年代,电视剧是电视剧,综艺是综艺,纪录片是纪录片,类型的划分已经变得固化、僵化了。 ” 《京都小住》的有趣,就在它有意模糊了美食游记、剧情片和纪录片的界限。对京都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的传承,表现得云淡风轻,又沁入心脾。路边随便一家小铺面都拥有100~200年历史,只传承三代的店铺都不好意思自诩“老铺”。还有店外摆一张长吧台,客人各自买好酒后,就聚在一起畅饮谈笑的酒铺,所有“好味道”要以一种闲适的心情去自己慢慢寻。
1.要不是真的在日生活过,会被他们看起来吃得很香的假象蒙蔽。演的再好吃,也是不好吃。2.日本女明星是真的朴素,一套衣服从开头穿到结尾,到我国估计起码赞助商能给10套以上吧。ps爬山那天出门的鞋子和后来的不同,是明显的穿帮啦。3.鸭川,红叶,每每看到相关作品还是会触景生情想念京都。看到日本人对水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觉得很是羞愧。
我什么时候才可以缓慢平静的活着呢,烦恼并不是没有了,只是可以从鸭川汲取打起精神的勇气重新投入生活里去叭。
这哪是sp,简直就是招魂的旅行宣传片啊。用淡化过渡的镜头剪辑好像打破了时间连续性,在京都这个仿佛时代夹缝中的城市伫足。这片的外语标题是法语,主题曲也是法语歌。舅公家门口那台鲜红的老式小轿车,和京式的檩条围墙莫名契合。好想去啊。
1.“3600万元”“油豆君”“八味粉”“京都的战前应该是应仁之乱吧”风趣的京都人~2.尽管打开水龙头就有水流出来,鸭川桂川也就在眼前,但真正的好水在地下,京都人还是有去神社等地专门打水的习惯,对于水的珍惜溢于言表。3.鳗鱼,点心,寿司,古董,错落于大街小巷,随意步入的店铺也许都有百年历史(不满百年的西餐厅哭了ww)4.“晴亵”分别指祝日和平日,店也是一样,但是貌似普通的店也可能存在“宝藏”。5.人生难免有迷茫或受挫的时候,不如去做一些简单和喜欢的事情,总有属于自己的“容身之处”。6.“京都很有趣,有各种各样的风貌”年末年始就应该看这种轻松又怡情的SP,谁不想骑着单车在秋天的京都四处冒险(探店)呢?啊好想放假好想去京都小住TAT PS.好喜欢文乃这里的衣妆,清新自然又可爱~
木村文乃太做作了,还是我们五郎吃东西的内心戏可爱。近藤老爷子非常真实地演绎了生活考究的京都人,以及那种骨子里对东京人的傲娇,真怀念鸭川春天的晚风呀,以及随便走走都是百年老店,可以遇到无数个四代目五代目的日子。
京都宣传片!
京都—水都。软水。蒲烧鳗鱼🐟。镰饼红豆馅。水果奶油三明治🥪。青花鱼寿司🍣。清新酸味的咖啡豆。老店—>100年。 明摆着的事情不需要说出来(。・ω・。)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