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花神

HD中字版

主演:Sari Mercer,Teresa Marie Doran,Dan Lin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7

 剧照

花神 剧照 NO.1花神 剧照 NO.2花神 剧照 NO.3花神 剧照 NO.4花神 剧照 NO.5花神 剧照 NO.6花神 剧照 NO.13花神 剧照 NO.14花神 剧照 NO.15花神 剧照 NO.16花神 剧照 NO.17花神 剧照 NO.18花神 剧照 NO.19花神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女权主义就是被波伏娃毁掉的

   关于电影本身其实可以说的不多,从剧情到镜头用乏善可陈并不为过,演员的表演倒是可圈可点,只不过基于半传记性质的大前提,可供发挥的余地也就可想而知了。
   导演用波伏娃和萨特的感情纠葛作为主线(真心只是感情纠葛,肉欲,占有欲,牺牲欲,控制欲,就是没看见爱情),力图表现波伏娃这个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的心理蜕变过程,好吧,其实我一直认为女权主义是个极端无聊的东西,就好像酒醉的人从来都不会说自己喝多一样,真正的女权主义也不屑用大声疾呼的方式去证明,就和现在所有自称女汉子的女人一样,内心只不过是个脆弱的小女人而已。而波伏娃的一生在影片中也不过证实了这一点而已。她说“我对嫉妒不屑一顾,可我嫉妒的要死”就是最好的佐证。她对萨特的处处留情的无能为力,表面看似不在乎的内心纠结,对露米的选择无非是从各个角度去证明了所谓的女权主义只是她身为一个女人的失败而不愿承认的幌子而已。
   女人需要男人,或者男人需要女人是一种本能,当然存在另类的情况,但这样的另类绝不是靠所谓的女权主义的幌子压抑自己需要的人。当然,和一个深爱却无法用她需要的方式占有的人合葬却带着另一个男人送的戒指这种人格分裂加掩耳盗铃如果也算女权主义的话,那才是真正限制女权的毒瘤
   

 2 ) 云淡风轻的接受对方不爱了的事实,明明是件太牛逼以至于不可能的事

      电影看到近一半时我才反应过来讲的是他们的故事。晚上太安静,忍不住胡思乱想。
      第一次知道萨特跟西莫娜的故事是初中,一本介绍哲学的画册里,寥寥几行。后来偶然看过一篇文章,说得大概是西莫娜为萨特付出太多。我只大概有些印象,对终身不婚的女人总是怀有敬畏之心。
      开始我以为这是个浪漫轻松美好自由的文艺片而已,可以毫不牵扯情绪的去看,就像其他略带压抑的法国文艺片一样。前半小时十分美好,勇敢的独立的女性,性感与身材无关,美丽来自眼神而不是眼睛,文学艺术造就的疯子们结成团体,他们有着自由的荒诞的形而上学的爱情,不受约束不分男女。而前半部的配乐跟配色却是痛苦压抑的,中部往后一切才变得丰满美好。但是我们看到什么了呢?
      萨特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发生那么多“偶然的爱情”,每一个女人他都可以全身心的去热爱而且丝毫不觉不妥,还能理所当然的说西莫娜才是他唯一的需要。这个他挚爱的人,他们5年甚至更长久的日子里没有性生活。当然两人一直有着不少性对象,西的性对象女性居多,因为她“没法与萨特之外的异性做爱”。这一点知道尼尔森出现才破例,因为他提供了安全感,他要跟41岁的西结婚。他说,他是一个男人,当他喜欢一个女人他决不能容忍她的不忠。这也是大多女人们以为的吧?爱一个人就要拥有他,就结婚。
      去他妈的自由的爱情。
      后来他们也没在一起,事业已经成了西的习惯变成她的生命。更主要的是,萨特是她痛恨又很不起来的那个人,她爱他,她永远爱,矮丑说话声音难听的风流成性的萨特,哲学研究在我看来不能成为花心的理由,谁他妈的拿爱情当试验谁就他妈的该被针扎死。虽然萨特爱上并决定娶那个美国女人,还把文章送给她。
      女人永远没法太坚强是么?再独立再强大也不够。我不知道有没有比西更tough的女人,除了片头她的挚友死时她哭了,我再也没见过她流泪。她一直坚持不结婚、不能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不能被驯化,可是她也做不到,她只是硬生生的强迫自己假装做到。每个陷入爱情的女人都会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都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被对方改变,这就是弱点所在,所有的假装都掩盖不了的事实。所以女性才是弱者,所以几十年后的今天、已经如此开放自由包容的今天女性还没能真正解放,全世界还在闹女权,种族歧视都基本烟消云散了,女性还在低级着。
      我知道太极端的案例不足以说明什么,早些年网上流行过一句话:男人拒绝不了新欢,女人抵抗不住旧爱。不管在座的男人们有多不以为然,不要不服气,你觉得你很爱一个人了,她爱你的时候比你用力一千倍。
      下午一直在听《花事了》,现在想想,假装坚强的人都太心酸。多希望自己是个傻子,脑袋里可以不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也许男人们都希望女人是傻子,被和平的假象哄的温柔善良。对于所有恋爱过的女人,无论幸福还是痛苦,分手了还是戴上了婚戒,80%的时间都是虐人虐己,世界永远是不安。
      
      云淡风轻的接受对方不爱了的事实,明明是件太牛逼以至于不可能的事。

 3 ) 西蒙·波伏娃的爱情

西蒙·波伏娃

看这部电影,本来是为了了解她与萨特之间的爱情。本人却是没有看过萨特或是西蒙·波伏娃的任何作品,对存在主义完全不了解,只能凭这部电影的一些感觉去写这篇读后感。因此虽然谈的不是电影,却处处是电影。

先来谈一谈,这部电影不管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很值得一看的。不是仅仅说拍得好,而是题材选得很好——20世纪为人称颂的爱情。即使是放在今天的角度,它也是非常带革命性的,无法让人理解,无法让人接受的。之所以会这样,你可以认为它是反社会的,但却不是反人类的。用我自己的话来说,任何一个人都不过是在选择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她的反叛,基于人性的角度,我是能理解的,那意味着自由(对她而言)。可我是不能接受这样的爱情。

当然我并不认为,她与萨特之间的情感是爱情,如果确实要我为这段情感归类,我想是无法归类。因为任何的一种类别,都是对西蒙·波伏娃的限制,如果她知道有一位观众为她的这份情感划分为爱情,我想她是要生气的。当我为此定义,实际上便是把这份混沌的关系定型了,它有了能被评论的前提,它也不再自由了。为他们的“爱情”解释,那就是信任。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自己的感悟。当我们反对一切的形式,实际上我们就已经被形式所框住了。当她反对婚姻的时候,实际上便是承认了婚姻的存在,纯粹地反对不过是在认可。当我们总是在选择反面,那与我们完全地接受正面又有何区别呢。当然,下此评论的我也不过是沦为了形式的囚徒。但我的意思非常的明确,否定一切与肯定一切都是不对的。

任何的制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妇女从家庭的劳役下解放了,但这并非就意味着让妇女全上街工作,相反的还是应该大部分的女性回到家庭中去从事家中的劳务工作。自由的前提,是必须让人明白自我约束的道理。当这个社会大部分人处在愚昧的环境,单纯的解放思想运动,只会成为动乱者的口号,成为煽动民众情绪的工具。

西蒙·波伏娃敢于与礼教斗争的勇敢是让我敬佩的,她为女权主义思想所做的贡献是值得称颂的,可我作为一个捍卫社会秩序的伪君子,实在无法认同她与萨特之间的爱情。

讽刺的是,反对社会婚约对女性约束的她,幸福却被与萨特的约定毁了。(仅个人观点,幸福对每个人而言都不一样)

PS:戏中的西蒙让人觉得可怜,萨特却是非常让人讨厌,都让我恶心得想把架上《存在与虚无》这本书狠狠地揉捻一番...

 4 ) 最强大的控制是精神上的控制,最彻底的胜利是精神上的胜利。

 
       最强大的控制是精神上的控制,最彻地的胜利是精神上的胜利,作为独立女性一定要精神强大。

    从电影的情节来看:萨特和波伏娃在一起的初期萨特用思想和感情控制着波伏娃,越到电影的后期波伏娃的内心和精神越来越强大,拒绝被控制,并独立有所成就。

   电影的前半部分让我觉得很无趣,越到后面越有意思了,两位主人公的塑造还是有点干瘪。可能电影永远无法还原真实,也没办法满足后人对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5 ) 转影评: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女权主义

我无法简单描述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但是我看到了一篇非常棒的文章。可以作为分享。
我并不认为Beauvoir实现了女性的独立地位,她的一生都是在为Satre做出妥协。所谓的女权主义,只是虚张声势的自我安慰罢了。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自我欺骗。

◎洁尘

法国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2006年出品)又被译为《波伏娃的爱情》。后面这个译名相对影片主题来说更贴切,影片的确是以波伏娃为中心,讲述她与萨特的终身伴侣关系中所涉及的其他几段情爱关系。扮演西蒙娜·波伏娃的,是出生于1978年的法国女演员安娜·莫格拉莉丝,她身材高挑、五官硬朗,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咄咄气息,扮演波伏娃这位女性主义先驱,就一般人对于波伏娃的感觉来说颇有说服力。在这部电影之后,2008年她还被选为扮演夏奈尔。由此可见,在法国一些制片人和导演眼中,安娜·莫格拉莉丝的角色路线就应该是女强人、大女人。

电影以1929年巴黎索邦大学的一场图书馆的戏开始,一群准备参加哲学教师考试的男学生们因波伏娃而起了一场斗殴。年轻的波伏娃出场,束起的长发,青色风衣,里面一件方格长裙,眼神坚定、知性丰饶。萨特也同时出场,按波伏娃的女伴的说法,“又矮又丑,眼神猥琐,居然所有的人都崇拜他。”

之后的故事基本按照耳熟能详的萨特和波伏娃之间的关系推进,其间涉及著名的“花神咖啡馆小团体”中的几个人:露米,波伏娃的女学生,是波伏娃和萨特共同的情人;提森,萨特的学生,波伏娃的情人;塔尼亚,萨特的情人,跟萨特有过婚姻关系……在这个小团体中,是共享型的性关系;其他三人追随萨特和波伏娃,靠他们供养,同时也是他们的助手和伙伴。另外,影片还涉及了一个小团体之外的重要情人,是萨特访美期间结识的美国情人卡尔曼,这个女人曾对波伏娃构成过严重的威胁。至于说另外一些短暂的露水关系,则在人物对话中加以呈现。

在这部展现波伏娃爱情生活的电影里,除了萨特之外,差一点使得波伏娃走上“正常”女性生活道路的美国小说家内奥松·奥尔格林,在影片中有过一段比较详尽的呈现。这个男人出现在波伏娃访美的时候,他高大(按后来在巴黎见到他的萨特的话讲,啊,你真高大,我简直就是在你屁股下面转悠)、英俊、体贴、温存,他深深地爱上了波伏娃,想和她结婚生子白头偕老。对于这个男人,波伏娃生平第一次有了想结婚、想回归普通人情感轨迹的念头。但萨特用更为宏大的关于建功立业的说辞,将波伏娃重新拉回到他的身边。

在萨特与波伏娃的“伴侣合约”进行到第十年的时候,他们之间结束了性关系。波伏娃对萨特说,她摆脱不了妒忌的局限,“我非常痛苦,不想再忍受你的偶然爱情。我想要保护自己。性在我们之间并不重要。为了同一理想而在一起工作是一种更伟大的爱。我们之间的禁欲是我们关系的保障。”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导的倾向性,那就是著名的萨特—波伏娃这种举男女平等大旗的两性关系,其实并没有平等可言。对于波伏娃来说,她一直围绕着萨特,做出种种牺牲。一方面,她有着理性层面的对传统的依附于男性的女性命运的反抗(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宣称,不结婚,不生子,不做家务),另一方面,在感性层面上,她有着所有女性在情感上对被爱、被呵护、被珍视的需求,还有对稳定性和唯一性的渴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波伏娃的一生确有不少的心酸黯然。

影片以萨特和波伏娃作为“存在主义神仙眷侣”被媒体狂拍,内奥松·奥尔格林黯然离去作为结尾。

1986年,波伏娃去世,与萨特合葬。波伏娃去世时,手指上戴着内奥松·奥尔格林求婚时送她的银戒指。

我在看了这部奇形怪状的电影(人物关系的异常、人物状态的神经质,以及萨特这个角色的“又矮又丑,眼神猥琐”)之后,有一个特别的感触:对于精英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实在是不适合用大众传媒性质的电影来表现。所谓表现,只是一种表面状态,也是另一个角度的猎奇。在这种猎奇的眼光中,像萨特和波伏娃这样的顶尖知识分子就成了一种怪诞的、不可理喻的一群人。他们在生活常规之外,在电影中对他们的描画,几乎等于是丑化。

 6 ) 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2014年1月9日

微博上看到今天是西蒙娜•波伏娃106岁生日,推荐了一个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Les Amants du Flore)。讲的是波伏娃和萨特的事情。以前有所了解,但并不太清楚。那样的关系和相处方式,不是谁都能够接受的。

他们一开始在一起的时候,波伏娃说“教我去爱”,可是他教的那些在她却是很难接受的,他说:我会一直爱着你,但我是个作家,我不能局限在一种生活方式里,我需要空间,新鲜感,兴奋和刺激。你是我的必须,但我还需要其他的偶然的爱情。

对这样的观念波伏娃一开始很震惊,无法接受,但好像为了和他在一起她勉强愿意了。然后问她也可以那样吗?萨特说那要看情况,如果全部坦白的话就没关系,那样他们可以分享彼此的经历,丰富他们的写作。

看到这里我也很震惊,有人曾经给我说过同样的话。原来源自这里呀!他说我也可以这样,只要彼此坦白,不欺瞒就行。还说如果真正爱一个女人,就要给她很大的空间,让她尝试各种东西,然后找到什么是她最想要的,帮她去满足。这样的话听起来还挺动人的,但是一个女人很爱一个男人的时候,或许并不想要那样的自由,也不想给那样的自由。

他们两个人之间没有婚姻约束,没有孩子维系,保持关系的同时又能继续和其它异性发生“偶然的爱情”。这或许会是以后两性关系的发展趋势,但大概发展比较缓慢,很大情况下有违人性。在爱情中没有谁真的很潇洒,即使真的很欣赏很爱一个人,都很难做到。好像越深爱会越想要独占吧。除非不给那样的自由就会失去,因此只好违心地迁就。

不知道真实情况是怎样的,电影中就连波伏娃那样的女人一直都很纠结,很痛苦,以至于后来她提出只和萨特保持精神上的关系,不再做爱。萨特说不亲热的两个人不算在一起。可是波伏娃说:为同一理想而一起工作是更伟大的爱。我只想保护我自己,我们之间的禁欲是我们关系的保障。我希望我们永远在一起。萨特说你怎么能想象如此折磨自己的肉体,还能得到幸福,这太荒谬了。她说她不是不做爱了,只是不再和他做爱了。

我觉得,当你没有机会再去选择一种关系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你们相处的方式,这样更好。

她只想要一个没人能伤害她的位置,一个对他来说永远不可能缺少的位置。这样便可以享受他们之间的这种和谐的珍贵的自由。她想用这种方式成为唯一,一个对他来说特殊的不可取代的人。这听起来好像很奇怪,但是他们却做到了,好像和爱情比起来,如果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事业的话,这样的关系也是可以维系的。

曾经有人向我提出这种相处方式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吃惊,但我觉得很难保持下去。即使我可以宽容,可以想象那样的关系,但没有实践过,无从预料。一种想象中的爱情怎样都可以,但真正的相处并不是那么回事,一切都会在现实中崩塌,更何况无法完全的拥有,还要承受各种冲击。即使你可以像你承诺的那样每次都回到我身边,我还无法确定和保证自己能不能回到你身边。

波伏娃说其实她想弄明白的是自己,她说一直以为她自己站在命运之上,现在却发现自己在自我欺骗,像所有的女人一样。“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好像只要你爱了,就没法像自己期望的那样超脱了,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总之,爱就是让人不由自主沦陷的东西,得到总是伴随着失去,就看你想要怎样,有怎样的承受力了。

曾经看过一段波伏娃给她美国情人的《越洋情书》: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 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 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这段话也有点让人吃惊,完全是一个现在爱情里的女人的样子。

她死后戴着的那个戒指大概就是她送的吧。或许女人在感情中都是一样的,再怎么强势的人,都会记得很在乎她,想要和她在一起,把她当做唯一,当做珍宝去呵护的人吧。这能带来幸福,也会让人不幸。爱情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一种狭隘的感情,有时候真不如友情宽广。唉,还是不说了,有点苍白。

《第二性》一直都在购买名单里,但却一直都没买,每一次都没有从收藏夹加入购物车。我想,大概是因为一个很自我的人潜意识里担心自我意识被强化,而现实又背道而驰,会觉得失望吧。现在也不想了解,我已经不想再关注这些东西了,对我来说不会有什么意义。也不想拿一些晦涩的东西去为难自己。

但愿他们的观念能够给现代人一些启示,用不着那么潇洒,但也不要以为感情是一种筹码,可以用来勒索,要挟别人。不要以为结婚了,或者说了爱了,就可以肆意妄为,认为那个人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婚姻中的这种关系,我一向很抗拒,觉得很愚蠢。还是彼此留一些空间,才有靠近的可能呀!但也不能太远。

 短评

“在文学里,我们可以做任何事。” “我们之间没有婚姻,也没有分离。”

10分钟前
  • mumudancing
  • 力荐

如果这确是现实中波伏娃和萨特的爱情故事,那真是太让我失望了...一边是以需要创作灵感为理由到处寻花问柳的花心萨特,一边是在备受冷落的处境中用出轨报复来捍卫平等独立的波伏娃...难道只要有了相互坦诚的遮羞布就可以掩盖纵欲和滥情的荒谬?

14分钟前
  • 端端
  • 推荐

萨特与波伏娃一直在用背叛的方式来确认对方的忠贞。就像邪教中的父神与母神,四处捕猎年轻美丽的情人宰杀在祭坛上,以鲜血唤起对方的激情。他们都深知再无人有那样强大的灵魂来与自己匹配,只有彼此才是白头偕老的soulmate。果然,他们做到了。

19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婚姻是信仰的约束,心甘情愿的束缚,高于任何存在主义的个体追求。小女子敢爱敢恨就行了,少提什么女权主义,矫枉过正的人生多半是痛苦的。

20分钟前
  • 低处飞行
  • 推荐

当存在成为一种主义,便没了自由,也没了存在,除非存在的目的只是一种坚守,而最终都会跌入虚无。

25分钟前
  • 不知所谓
  • 力荐

西蒙娜以为自己可以接受开放式的情侣关系,但又无法将情感和理智分门别类。她每次选择跟别人发生关系都是在得知萨特跟别人发生关系之后。她并没有输给女性独立的浪潮,输给的只是自己的感情和对于自己无法控制感情的自责。在她一步步走向更爱萨特的过程中,在自己女权主义的驱使下,越觉得自己罪孽深重

27分钟前
  • 德克老师
  • 还行

萨特男人师表,喜新从不厌旧;波娃女性楷模,吃醋决不嫌酸。

31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传统妇女通过筑巢持家获得安全感,女权主义者则经营事业编织荣誉光环囤积,她们总会本能性地被那个能够在她们事业道路上掌握主导权的男人所牵制,久而演变成潜意识依赖性,最凶猛的爱欲也很难动摇这种感情需要在女人心中所占的地位。PS看萨特的男演员很顺眼 女主角也是 她长得像SKins里的Kaya

33分钟前
  • 猫龟🐌
  • 力荐

一直觉得波伏瓦的一生都在赌气,跟沉闷不幸的童年赌气,跟虚伪自大的男权赌气,跟软弱迂腐的女人们赌气。她太聪明,什么都能洞察到底,却最终还是困在了自己的矛盾里。她一边坚毅地贯彻着自己的女权准则,一边又在心里渴望忠贞又世俗的爱情,她就这么拧巴着过了一生。她能写出《第二性》,真是伟大。

34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萨特这样不凡的头脑娶的也是大俗女,波伏娃这样独立的灵魂也摆脱不了小女人的情怀。定义真的自己,到底是该看我们所做的选择,还是那些我们不能选择的?

36分钟前
  • 麥爾斯
  • 推荐

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似乎不是欲望,甚至于不是精神或者是思想,而是一种更为永恒的东西,类似于一种存在的质地,他们是同样的。只是仍然代价惨重,受尽煎熬。也许是担心与世俗靠的太近会伤害这样一种联系,但是实在不能够确定。不能够离开,正如同不能放弃自己。

39分钟前
  • 如是我闻
  • 力荐

‘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40分钟前
  • Lisabracadabra
  • 推荐

要做个独立女人真自虐。

43分钟前
  • superfei
  • 推荐

在这个版本的叙事里,显然波伏娃更愿做萨特定制的波伏娃,在一种不自觉的同谋关系中,被自己参与设计和定义的“伟大”绑架终生、骑虎难下。果然任何主义都值得警惕,它让我们一不小心便画地为牢,成为阶下永远的囚徒,不再听从内心真正的呼喊。萨特强大的洗脑术堪比巫术,两人之间哪有爱情?不过是战友同壕的利益使然。

44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活生生把波伏娃拍成了一个怨妇,你大爷的!

46分钟前
  • 苏更生
  • 还行

反正就是千万不要爱上聪明但又长成歪瓜裂枣的男人。长得难看又蠢的,安分;长得好看又聪明的,魅力;难看但聪明的,绝对不靠谱。又自卑,又觉得自己很腻害,其结果就是自我膨胀。自卑更可能会导致自我膨胀,一个总是有饥饿感的人更容易暴饮暴食。反而是不要觉得好看又聪明的抓不住,他们自信,所以还是相对善良的,而且他们还往往清高,不兴将就。自身够硬的话,就要找最好的,比如加缪。

51分钟前
  • 黑伞
  • 还行

跳脫出婚姻與丈夫的約束,卻墜入了另一個無形的枷鎖,波伏娃終歸是女性。用出軌來捍衛兩性的平等,其實她的心緊緊的依附於薩特的任性中。對於這種實驗性的平等爭取,無疑是蒼白的。若不想依附於男人就應該具有男性的自私,而可悲的是女人的意識裡沒有完全的自私~她的“第二性”才是最好的反擊~

56分钟前
  • kenyaespresso
  • 推荐

波伏娃太美了。知道对情人和这家咖啡馆都是高一时候的事。花神里的爱情,空气里都萦绕存在与虚无,知道了七年,向往了七年。才子萨特这个情感上的混账,蹉跎了波伏娃的岁月,却冷冷以为当soul mate就能对得起情人的一切。不过萨特说的,没有波伏娃就没有萨特,没有萨特就没波伏娃倒是中肯的。

57分钟前
  • Tuna Bento
  • 力荐

当Simone见过Sartre的美国情人后,画面留下模糊的背影。影片中的Sartre确实让人感到恶心,但却是他促成了Simone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刺激。与其说Simone是Sartre的终生伴侣,不如说Sartre始终支持着Simone开展女权运动。

1小时前
  • ephemeral1l
  • 推荐

平等吗?萨特随心所欲的和别的女人结婚,却以“不可分离的另一半”为理由阻止西蒙娜嫁给她四十一岁时相爱的另一个男人,而这个争取独立自由的女权主义先锋每每为这样的软语相胁所牵绊。在这部电影里只看到了一个被萨特在精神上绑架的披着独立外衣的西蒙娜。

1小时前
  • 荧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