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洛斯的曾祖父是一个军鼓手,曾在布拉格查尔斯大桥战斗过,因为学生向士兵扔石块砸到了曾祖父,所以他开始领养老金,每天一个基尔盾。从此曾祖父除了每天买一瓶朗姆酒和一包烟,什么都不做。闲不住的他总是跑到工人面前开玩笑,嘲讽工人们劳累的生活,所以他经常挨揍,并最终被揍死.......米洛斯的祖父是个催眠师,在德军坦克大队进入布拉格时,他独自一人挡在坦克前试图用自己思想的力量来阻止坦克前进,结果被碾死........米洛斯的父亲是个退休机车驾驶员,48岁退休的他既健康又有退休金可以拿,所以他什么事都不干,整天躺在家里,拿着怀表看时间流逝........这是影片开头米洛斯对自己家族成员的介绍,同时也向观众传递了一个信息,这是一部“不着调”的电影。
米洛斯最后成为了英雄,他炸毁了运输德军军火的列车并被列车上的德军乱枪打死而壮烈牺牲。这样一位英勇的烈士注定拥有不平凡的人生,一定满身正气,仪表堂堂,心系人民,胸怀天下,摆脱了低级趣味,高声呐喊祖国万岁!这是英雄烈士的正确打开方式,歌颂与赞美齐头并进,人性的美好点亮整个世界.......但是米洛斯,他显然选择了“错误的”打开方式。在他英勇牺牲的前一夜,他还在为自己的早泄问题愁眉不展,对于此时的他来说,世界的纷纷扰扰与他无关,他只想做一回真正的男人。看着火车站调度室里整天活色生香的场面,他无比羡慕又无比煎熬。与列车员女友的第一次以早泄而尴尬结束,这让他自卑到在妓院里割腕自杀。他听取医生的意见用想象足球比赛来转移注意力,有机会找一个技术娴熟的熟女来调教调教。于是他向站长以及同事询问是否可以介绍一位熟女和自己来一炮……若不是那一夜机缘巧合下认识的前来送炸弹的马戏团熟女无偿帮他破了身,调教好了他的早泄问题,也许历史将会被改写……而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置身事外的并不只有他一个人,整个火车站里的工作人员都不太着调。调度员胡比克整天与女人在办公室里缠缠绵绵一起飞,而秃头站长则吃胡比克的醋,站长坐在老婆面前手拿毛线,老婆在旁边滚着毛线球,然后站长对着与女人调情的胡比克破口大骂,并批评着这个世风日下的时代,可是在他被老婆叫回家之前,他明明正在忘我的沉迷于与女人的调情之中并娴熟的讲着黄色笑话……若不是被老婆叫走,胡比克一点机会都没有.......男人好色的同时,女人也不遑多让。电报员赞妮可是个漂亮的年轻女人,她在一个无聊的值班夜里,主动勾引胡比克,然后主动趴在桌子上掀起自己的裙子,脱下内裤,让胡比克在自己的大腿和屁股上盖章......第二天她屁股上的印章被母亲发现,母亲带着她来到法庭讨要说法,要求惩罚胡比克.......而面对纪律委员会的询问,赞妮可非常洒脱的承认了自己主动让胡比克在屁股上上盖章的事实,还细致的还原了当晚的场景,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如痴如醉,无法自拔,连炸火车的事都忘得一干二净,只有重振雄风的米洛斯还记得这事.........整部电影都充斥着性以及性带来的烦恼,以一种新颖的角度描写了战争背景下的寻常生活,一种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点的充满七情六欲的生活。而真正的战争元素除了最后炸火车牺牲外也就是米洛斯女友的照相师叔叔家被炸成废墟,时不时前来车站巡查交代任务宣扬德国精神的傀儡政府官员和印在赞妮可屁股上的德语印章了。
本片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来包装捷克民族抵抗纳粹侵略的故事,米洛的成长伴随着他的英勇牺牲而得到承认
开头中段都很棒特别是家族历史的介绍颇为有趣。但结尾的人物行为动机表象化了些,还是家仇国恨那一套。特别是美女交通员的一幕稍嫌突兀且时机不对,这样安排个人身体的线和炸火车的线链接得就没什么太大意义了。
15/10/2006 2:45pm HKFA
伊利曼佐28岁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所以有些人是天才你必须要承认。那个说着“我不关心希特勒只关心自己的小鸡鸡”的男孩最终却做了最不可思议的举动,所以那些叫的最响的或许是最没用的。
本片荣获196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9.0/10 分。2018.08.02,第一次看,蓝光。1968年,第4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上一次看捷克电影,还是《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笑抽筋了。。。一个不关心自己的小弟弟的少年,肯定不是一个好少年。。。
二战后成长起来一代人的苦忧参半的故事,捷克民族的幽默与电影新浪潮的一次碰撞火花。
伊利曼佐+赫拉巴尔的天才组合初现人间!话说当年导演才28岁 处女作就灵动如斯。。用那么多貌似不经意的铺垫造就震撼一刻 也给观众留下深深的思考 另外 关于捷克 这部电影不可不看——身处四战之地的捷克人 如何的戏谑乐天幽默却又暗含不屈 从此则已可见一斑
风格与《失翼灵雀》有显著不同,也与明显有着现代主义倾向的原著不同,本片采用正常的时间顺叙,以古典写实的风格,通过叙述青年车站员的萎靡、成长与最后的抗争,似乎想要隐喻在德国淫威下捷克的民族风貌的变化,有着呈现民族精神与人类精神的普适价值。不可否认片中那些独特的片段偶有出人意料的表意效果,但整体来看,电影本身沉默而木讷,冗余而僵硬,原著中自由叙述的魔力与各个人物复杂的灵气消失不见,反而过于沉闷而苍白,情节间的巧妙联系与水到渠成的主题表达也显得刻意而割裂了。从来不是说电影应该遵循原著(恰恰是需要较为彻底的改动),而是以一种成熟的姿态来对原有文本进行影像重构,进而产生新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本片显然是幼稚而失败的
Milos说:我不关心人类,我只在乎自己的鸡鸡。这很难不让人想到卡夫卡在1914年8月2日所写得日记:“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 -bigteeth
身残志坚,即便不举,但是有着一颗成为男人的心,一份热忱,带来一份真男人的惊人之举。当弟弟不举,就让自己的灵魂高高举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捷克影史十五佳NO.14
姜文《邪不压正》里彭于晏在许晴臀部盖章的借鉴来源。摄影,构图,空间,外景,一切都是极美的,像20岁的伊特卡·泽莱诺霍尔斯卡一样迷人;寂寞小站,百无聊赖的男女,铁道伸向远方,鸽子满天飞,调情的调度员,情窦初开的电报员,丰腴热情的售票员,为ED烦恼的见习生,在一声巨响中获得了生命的和谐。伊特卡·泽莱诺霍尔斯卡实在美,只是这部居然不是女主,也不和男主恋爱了。
渐入佳境,看下来越来越带感的电影。一群欢型的人,各自执着的稀奇古怪的行为,在这个小小的火车站,战争不是阴影,管束不是束缚,如此欢乐又自由自在。
伊利·曼佐代表作,196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改编自赫拉巴尔同名小说,将苦痛憋闷的战时往事以轻柔戏谑的笔触铺展出来,极富黑色幽默,同时解构关于抵抗战争的英雄神话:一个在妓院里割双腕的苦闷处男,在完成性事的成人礼后,终于义无反顾地为国捐躯。2.影片始终将性与民族/战争相并置,一如那一方方车站印章,既敲在德军作战地图上,又悉数盖在女车站员的身体上,还有照相馆里男女在飞机上接吻的摆拍,一夜云雨未果后,次日的照相馆即被猝然炸成废墟。3.两人将吻未至时,女列车员被开动的火车带走,这一喜剧式的片头却呼应着悲伤的收尾——米罗与火车一同离去,同归于尽。4.德方对“印章事件”的定性:侮辱和贬低了德语,面对笑逐颜开的女孩,米罗欲言又止地转身离开,一去不回。在爆炸后的漫天尘埃里,一切都显得如此荒诞而残酷。(8.5/10)
不举少年的惊人之举。
值得一看。两次大的剧情起伏居然是发现早泄+治好早泄,结尾是这人把火车炸了,自己也死了。片中养鸽子的人+把德国印章印在自己女友屁股上的人太捷克了,篇末德国人说了一句:“你们捷克人就是爱傻笑”。
越看越有意思 带感的电影
捷克新浪潮代表作。赫拉巴尔原作。二战期间英勇的列车员。性与政治。男主人公被女共产党员治愈早泄的同时也寻找到了主体的位置,成功地成长为英雄。槽点很多。片头讲述家族史一段很亮。
这欲望太有诗意了,Václav Neckár真的是一脸纯真到了极致。
简洁有力的画面,幽默的性暗示,导演与时代守旧思想的一场捉迷藏的抗争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