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想清楚了,我应该回到正常的道路上。请你对外,再也不要讲起我们俩个的事情,我是不会承认的。我们俩个的事情,都不要讲,请你不要说,什么都不要说。”
这段台词好像那些转身去结婚的拉拉说的话,这电影看得我,哭的鼻子都不通气了。太多的欲言又止,很多故事我只能留在在记忆里,也会像主角一样意识不清楚的时候,却还是记得那些过往,那些故事我再也不对任何人诉说。
台湾电影首先要警惕的问题是过度文艺。其次,不要总拿政治和性别说事。
一者是风格上的,脱离现实的土壤;一者是主题上的,博取眼球。
对于后者,我们很能理解。当社会从保守走向开放,批判前种环境的压迫是人之常情。
因此,大量台湾电影把视角聚焦在“白色恐怖”和“LGBT题材”,这实属正常。
问题在于,创作者一旦预先设定好探讨的主题,然后发展故事,有坠向主题先行的危险。
《弓蕉园的秘密》直白地把性别与政治结合,几乎像一则控诉“白色恐怖”的檄文。
同性恋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习俗和执政理念的违逆,同样算一种政治性表达。
《弓蕉园的秘密》甚至抛弃了大多数同性电影都会表现的角色摸索性向的过程。
两位女性角色在电影开始便已经一起,好像理所当然、名正言顺。
这难道不正显示出创作者急功近利的意图?为了表达主题而硬生生地虚构人物和配对人物。
从最开始镜头里电视播放的“zhan-中”事件,也能看出创作者强烈的政治诉求吧。
这样的电影真的不必看,因为即便不看,仅看剧情见解,我们也知道它要表达什么。
当故事不再能构建额外的意义,全部在预期之内,这样的电影还有拍摄必要吗?
我想,这或许反映出台湾电影人在拍摄环境越发自由的情况下,反被自由限制的困境。
当什么都可以拍摄,很可能什么都拍不出来——因为发出的声音往往针对着那些无法发声的时刻。
当然,大陆观众也不要对岸一拍涉及政治或同性的电影就兴奋,跟看a片一样。
活生生把一部烂片或及格的作品捧成佳作,还呼之为“华语电影之光”。
这是多么见过世面呢,你要在那样环境里,你也能拍出来,还能拍得更好。
看完了这部戏,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循环播放着《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这首歌……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忘记了时间这回事
于是谎言说了一次就一辈子』
书兰当初的谎言,是为了保护阿娟,但这谎言一说,就一辈子了……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你藏在尘封的位置
要不是这样我怎么过一辈子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忘记了时间这回事
既然决定爱上一次就一辈子』
林书兰这个名字,娟记了一辈子……
电视新闻里香港反送中游行把老年的娟一下拉回到了那个夏天。
相信老去的娟已经在弓蕉树园里一次又下次去回忆过去这段感情。
故事开始那场鱼池边的告白看得让人舒服,希望像鱼儿一样可以在池子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也呼应了片尾书兰的愿望。
书兰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
一封被翻阅了不知道多少次的信
是你留给我的最后的爱意
那一张张模糊的照片
是你我之间爱的证明
那些“不能说”的秘密
如今也只能随岁月藏在心里烂在心底了
两个女孩在夏天睡凉席,用芭蕉叶扇风,脱下外套乘凉。两个相爱的人,窝在一起,看杂志,闲聊天,教对方自己家的方言,这样的夏日,也许真的用一生都难以忘记。
虽然是简单的故事,但是周导真的用心拍好了。孟娟在课堂上因为同性恋画家和同学争吵,哥哥入狱后变得特别谨慎,再加上这一段,画面的布局。学长说要保护阿蘭,但他其实是遮住了她的阳光。
我依旧是对青春时期女孩子们的热恋故事爱得无法自拔,周美玲导演真的太会拍了,这部电影不好说是经典,但是足以在华语青春电影市场里留下痕迹。虽然有些剧情不够流畅,比如阿兰入狱的前后,学长的身份和权力,但是周导还是给我展现了一个清晰的学生时代深刻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里没有娇柔做作的伤痛,没有女生之间的勾心斗角,也没有流产打胎的疼痛。只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短暂而深刻的爱恋。
我很反感一些电影,把情情爱爱拍的很无趣,故意去刻画女生之间的尔虞我诈,深化“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样的刻板印象。又或者是去拍前任现任剪不断理还乱的无聊故事,拜托,那些男的有啥好,需要女生这样苦苦追求。当然我并不是不喜欢男女的爱情,真诚的爱值得一切尊重,而周导这部戏里的爱情更让我动容。
阿蘭的口音把我一下就带回了家乡,这样可爱的乡音,这样可爱的女孩。为了自己爱的人,学习台语,去做香蕉园里的粗活,就为了和孟娟呆在一起,睡来抵。广东口音再加上闽南语,这样娇滴滴的女孩,又十分十分的坚强。所以当她说和学长在一起时,我清楚这背后肯定有苦衷!她是那样坚强勇敢的女生,如果不是为了保护爱的人,她又怎么会害怕而隐藏自己。
尽管猜到了故事走向,但是在看到阿蘭入狱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要哭,太好哭了。阿蘭的声音轻轻的,带着哭腔的,细细地诉说着她对孟娟的情。她希望接她出狱的人是她,但又害怕是她。也是这次入狱让她明白了,在这个环境她们的爱只能是留在芭蕉园里的秘密。
讲真的,周导真的给观众带来了好作品,很可惜没能在院线看到。电影看完后,还有很深的感触。六月份是骄傲月,今年的骄傲月可能还是很安静,在学校论坛里看到有人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讨厌同性恋”,这样的留言获的赞比踩要多得多。有时也会自我阉割,会问自己“我有什么好因为同志身份而骄傲的呢”。
谢谢周导提醒了我,因为在三四十年前,孟娟不知道要以什么身份去找阿蘭,因为在二十年前大陆才将同志去病化,因为到现在还有广电总局发布禁止同志内容影视的通则、南航空少被辞退、学生做同性恋反歧视演讲被退学、年长的同性恋者被对方家人起诉、同性情侣不能用游乐园情侣票等等数不清,诉不尽的不平等事件。
正因为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的不公,所以我们更要骄傲,我骄傲。
台语好评,选角好评,叙事结构好评,感情戏好评,说是周导历年最佳也不过分。电影打破了zz运动里女性作为镶边或者缺席的刻板印象,本片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zz运动的主力,以及男性在zz运动中对女性的背刺。题材上算是les和zz结合的一个大胆的尝试。 个人觉得电影有些极端的低分评价,很有可能源自顺直男对女性/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他们自动带入了徐志祥和教官这些大爹视角,觉得女性不能搞zz,更不能搞les,应该做一个服从温顺、被保护的玩偶角色。 所以林书兰这个角色才如此让人动容,她作为一个传统家族的富贵小姐,能够坚定的选择爱己所爱和为了自由而奋斗,这是何等的勇气和魄力,这一形象设置也打破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可惜由于林书兰的正直磊落和缺乏经验,被卑鄙的徐志祥(把女性当成性资源的男性典型)算计、胁迫,被迫与爱人分离,并受尽监禁审问,但是她还是跳出了徐志祥设的圈套。最后关于她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徐志祥对外宣称她奉父母之命回槟城结婚,对蔡孟娟说她被关进了绿岛的监狱。 不过结合林书兰一向的行为和发言,个人认为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书兰曾经坚定的对孟娟说过自己不会接受男性,也不想嫁人,并举了自家的妈姊们不结婚合买姑婆屋住这种女性同盟的生活方式。这种脱胎于传统母系氏族遗产的生活方式,和觉醒后女性的志向冥冥中形成了呼应,仿佛女性主义的火把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代代相传。这样一来,就解构了婚姻这堵“男墙”对女性同盟的割裂和瓦解。 电影最揪心的部分莫过于书兰为了保护孟娟而对她撒谎、把她推开。有人诟病这个情节过于老套和中二,但是作为一个白色恐怖下的学生、作为一个被相对剥夺的女性,这是她为爱人能做的最好的打算了。这也正反映了,女性对女性的情感往往才是勇敢的、忠诚的,男性对女性往往充满了算计和胁迫。明白书兰心意的孟娟,怀着对书兰不减的爱过完了余生。就像余秀华写过的诗: 我承认这不停的轮回里也有清澈的沉淀 我无所期待,无所怠慢 如果十月安慰我,就允许五月烫伤我 时光落在村庄里,我不过是义无反顾地捧着 如捧一块玉 身边响起的都是瓦碎之音 我也愿意相信,林书兰并没有一直被关在绿岛,而是设法出来并隐姓埋名,继续参加zz运动,为了自由而奋斗。为了不拖累爱人,她一生也没有再和她相见。 相比一些更精致的les电影,我更喜欢这种带有乡土气息和地域风情的les电影。两位女主角的面部线条都偏圆钝,身材纤长结实,看起来都有种扎实的生命力。孟娟有农家乐t那种能给人安全感的可靠气质,看到书兰从监狱往外走的时候,我感觉她是那种可以从大灾难里活下来的女性。而且书兰下垂的狗狗眼、坚定的眼神,以及和孟娟亲昵时的喃喃细语,真的太让人喜欢了!和杨采妮一样有种可爱的娇憨感。 “回想起这半年,我们从夏天开始相恋,到现在冬天都还没有过完,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恋情,却已经没有办法继续了。” “你问过我为什么把照片拍得很朦胧,因为这是我们相爱的证据,也是讲不出口的秘密。” “我只能期待有一天,有一个自由之地,可以容纳所有不同的声音,还有爱情。”
本片让我们回忆起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革命运动的主力,当然对女性题材或者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这片既不够主旋律也不够英雄主义。可以感受到槟城这片土地和台湾话带给她的安全感, 所以从剧作到视听都是舒展的、稳扎稳打的 党派政治、国际关系与身份政治、人际关系形成很明显的符码对照 围困着遭遇双重身份认同危机的边缘人。
两星半吧。算是周美玲近年来的最好作品(?
导演没有太多交代两个女生在一起前的情节,这样的节奏蛮少见的。当把故事背景定在那个年代,就注定结局不会太完满。虽然在看之前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但看到孟娟最后一个人守着那半年的回忆度过余生,还是很难过。还是要感叹一句,周美玲导演很会拍这种台湾本土气息浓厚的故事(有想到漂浪青春),夏天闷热的香蕉园里,两个人躺在凉席上,黏腻的皮肤互相摩擦,简直是荷尔蒙爆棚!(不愧是专门上过情欲课的演员)
看这个电影,就像突然面对一面往日的镜子,显现两个往日的故事,一个是我自己的,一个是我两个小妹妹的。编剧不仔细,故事有破绽,遗憾。
“任何的背叛都是正常的”
这个电影出乎意料的对演员很满意,特别是出演马来西亚女生的演员,真实自然(我中意的女生类型)。结局没有很美好,但我并不难过,不是非要在一起才叫爱情,爱过就是爱情。
这个故事可以讲得更动人的,有点可惜。
后半程给力,是女导演的细腻。那封信太感人了。但愿有个自由之地,可以容纳不同的声音,和爱情。我们的恋情从夏天开始,现在冬天还没有过完,我这一生最重要的恋情,却已经无法继续了。愣是哭了。210425
许志祥真的好讨厌耶
羡慕Ta们这些年轻人,该爱情爱情,该革命革命,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没有那么多游移,没有那么多权衡,想做事的做事,想发声的发声,几十年之后坐在一起碰杯,都是梦成真的喧腾
冬天凉席忆旧人,很想你又不敢想你;入党不过护身符,舆情举报为泡妞,父权话术政治规训:一切都是为你好;19香江风波背景下回忆美丽岛事件,无自由失自由,力争不同声音不同性向不再禁忌,挺好;不过片子制作糙了些,到处都是服化道明显的年代错误
周美玲也真的算是个人风格独特了 时局命运扁平化处理 绵延一生的苦楚总显得有些中二 镜头语言也仍然生硬造作 好在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还不错 也许是听不懂的台语和跨文化沟通的自然缓冲化解了以往国语对白那种扑面而来的尴尬吧
就这种牵扯zz的 很危险 而且就有些地方很没逻辑 恋情是美好 结果没所谓
有些议题没有被抵制,却也不曾被谈起,其实才是最大的悲哀……“为什么要把照片拍得这么朦胧?因为这是我们相爱的证据,却也是不能说出口的秘密”,好喜欢这句话~
先甜后虐没有剧情,她俩咋好的...
白色恐怖下的拉拉故事。可惜拍得太粗糙,甜得不到位是虐得也不到位,背景同样不到位,有种闲得无聊随便拍拍的感觉。不过周美玲拍这种台土味就调性很足,好古早~~~
一般,电影质感弱,剧本勉强及格,表演平均水平,更多问题在导演身上。
挺小体量一故事 但也胜在不过分追求戏剧性冲突的填充 已经是周导近年最佳了 不同于成都北京新加坡的错位感 我完全可以感受到槟城这片土地和台湾话带给她的安全感 所以从剧作到视听都是舒展的、稳扎稳打的 党派政治、国际关系与身份政治、人际关系形成很明显的符码对照 围困着遭遇双重身份认同危机的边缘人 遗憾是唯美有余思考不足 放在“白色恐怖”题材序列里难称上乘
看评论说中二尴尬的,不知道大家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尴尬吗?倒是在看完月光男孩以后接着看这部,竟然觉得故事讲的比月光男孩具体有深度,说周导历年最佳也不过分,从来政治斗争里女性的镶边或者缺失,本片让我们回忆起那个年代女学生也是革命运动的主力,当然对女性题材或者女同性恋题材的贬低和矮化,这片既不够主旋律也不够英雄主义。虽然她确实是英雄,但看完以后真的能重新唤起女性的政治敏感吗?很怀疑。最后不算BE,女主为革命放弃个人感情是不得而为之,当时没的选,如今也快了
3-,电视电影,内容煽情,人物简单,结构粗糙
集齐了女同片几个要素,双女主颜值高,亲密自然有cp感,时代背景加周围人的敌视,充满悲剧美的阴差阳错,确实是导演近几年终于有部拿得出手的les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