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发感觉到绝大多数人永远没办法作为个体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一定是为某种高于个体的集体(或许可以称为意识形态)服务,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自愿还是被迫。*
在电影里我看到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争斗:“阿尔及利亚独立自主”和“法国殖民统治”。争斗中没有人可以成为个体,没有人能够享有个体的生命和生活。用炸弹恐怖袭击酒吧的个体,和酒吧里的个体没有任何仇恨;被枪杀的法国警察,是作为意识形态的代表被杀的;被派遣过来镇压暴乱的上校,是作为法国统治者的手、眼睛来的,被派去取篮子被炸死的小兵又是作为上校的手、眼睛被派出的。斗争中能够完好无损的只有位于强势意识形态顶层的人。
更难过的是集体冲突下个体的矛盾没有任何位置可以安置。比如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上校怎么看待“酷刑”,上校说法国要留下我们就不得不上刑;在共同体的争斗下,“酷刑”这个更具有个体倾向性的矛盾并无处申诉。法和FLN两方对峙时个体遭受的痛苦——无论是亲人被拷打的痛苦,还是住处被炸毁的痛苦——同样无处申诉。
即使在和平年代——和平年代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只是不以暴力表现出来而已——每个人只要身处在社会中,都一定要为某一派服务。所以说没有中立者——“中立者一定是某一派的既得利益者”。有的人拥有选择为哪种意识形态服务的权利,有的人连这个权力都没有;有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为什么服务,其服务对象塌下来其生活跟着天翻地覆时也不明白这一切都是什么为什么。
人人认为自己应该追求幸福,但是可悲的是世界上并没有“个体”的位置,更不用说个体的幸福。个体的幸福要么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要么是转瞬即逝的吗?
*不过学生以及以下好像是例外(这里的学生并非以年龄来定义,而是“是否进入社会”)或许这就是为何“进入社会”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节点的原因?或许这就是学生群体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如此特殊的原因?(以及不知道古代的隐士可不可以)
第1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阿尔及尔之战》,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战中群像们真实震撼的评价了!
George:
啊这个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优点都太多了。
曲有误:
阿尔及尔需要快乐不需要战争,但阿尔及尔更需要的是自由和尊严,有几场戏很震撼,粗犷的毁灭与废墟之上的新生。
sparrow: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倾向于政治纪实片,拟实的程度令人心悸颤抖,影响深远。导演立场鲜明,却仍旧客观的记录下被压迫的历史。
无糖吐槽:
手持推拉的强烈纪实性仿佛观看资料片,诉诸暴力后反人性的部分让双方的伤痛无一幸免。值得玩味的是导演到底在左右的斟酌中导向了革命的抗争信仰。
Pincent:
风格非常纪实,几乎半纪录片了,详尽地全景式展现殖民者与反抗者的对抗,很多场戏张力十足,导演态度偏向哪方可以说非常明显了,但仍然保持了中立客观的姿态。
法罗岛帝国皇后:
种子新发的嫩苗,娇嫩,柔弱,却有穿越泥土和墙壁的力量,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起初是伪装成外国人突破防线的穆斯林妇女引爆公共场合炸弹的星星之火,因为民族尊严的渴望燃起无数遭压迫着上街游行对抗防爆警察和法兰西邪恶殖民统治的燎原之火,曾经的中国人民也是凭同样的信念赶走了盘旋在九州大陆上方的殖民势力和落后文明,同理心理让我几欲落泪。
supremacyacron:
用一种极其中立的视角重现了整个历史事件,在情感上也没有任何一方的偏袒,力求真实。但即便再真实,再有煽动性,也不能完全的代替史料,或许在那一段时间看本片可能会有一些强烈的共鸣,但是放在现在来看,着实有点感觉不到。在纪录片范畴里面,绝对中立视角是很难得的,也确实具备相应的史料价值,但作为剧情片来讲这么做,绝对的中立也是一种对于剧情设置的过度打磨,有棱角但是没有温度。
蝠蝠:
1950s的法国不仅是只有加缪与存在主义,还有时刻生活在水火之中的人民,在《阿尔及尔之战》里,女人、小孩、反抗军、法国殖民者、阿尔及利亚的人民都是主角,最难得的是,全片站在中立视角讲述阿尔及尔亚独立战争这个历史事件,镜头中既有阿拉伯人眼眶中的泪水,也有死在独立联盟枪下的法国平民,反抗精神与恐怖主义也变成两个立场不同的群体口中的说法,将近六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又何曾有什么改变呢。
盆满钵满赵+:
时间轴记录影像感,很真实,除了人群的慌乱,镇压军官的举手投足都在加深这种真实感。和长官看到爆炸之后,一抿嘴点起一根烟让我想起博物馆里看到过的某个战争碎片。 前一秒还在觉得反叛军投掷炸弹制造暴动,杀害“无辜富人”很不应该,纵然饱受不公。下一秒又被镇压部队残忍的暴力镇压,种族歧视震到。 战争,让所谓最原始的被害者同样成为加害者。以为杀了领头人就可以结束暴乱太天真了,不公在,反抗者永远存在,即使是现在的世界。
子夜无人:
一边是要追求解放、获得生存的尊严,一边是要粉饰太平、施以肃清的麻醉剂,运动的首领和军队的指挥官分别镇守在不同的战场,虽然各自的立场都被详细展示完整铺平,但立场背后的高下也已经分明。大群像的全景视角里,一一扫过机关枪里倒下的生命、在刑罚中拧紧了眉毛的坚毅脸孔、排着队准备去往命途叵测的流着泪水的人群。即使今天我们全军覆没,这片土地又要被武装整顿一新,但黎明不会永远在乌云里。所有能发出声音的抗争,都是不死不休。
Bob_Chow:
最好的对立群像,偏高对比度的黑白摄像凸显冷厉质感,时代背景三言两语指出,干净简练不絮叨。个像是群像中愤怒压抑反叛等多种情绪的线性载体,承蒙于剧本的结构性,引导影像,绝不突兀或与自己的群像对立。街道的风貌也尽数还原。上下楼梯上的人群,随处拔出的枪,女性男性力量的混杂(还有儿童),内部的矛盾和争执,从警方和军队角度客观剖析。最大化的人的面孔不断轮替交错,话语失效,尽在眼神中。观众无需关注于计划和实施,开头刹那揭露结局,所以只需目光对准行为行动,这是最动人的影像部分。
#FIFF12#DAY8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充满激情的新现实主义,将革命运动的步骤讲得很清楚,21世纪希望看到宗主国的沦陷。
1966威尼斯金狮奖。游击战实践指南+(反)恐怖主义教科书+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反思。非职业演员、黑白写实影像与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使本片效果接近于历史纪录片。导演立场几近中立,对战争双方的暴行及人员伤亡都作了不偏不倚的刻画。配乐由莫里康内与彭特克沃本人联合奉献。ps:酒吧中的炸弹。(9.5/10)
第4次重看,真是太棒了,这是最伟大的号角,吹响了殖民主义的挽歌,黑白粗颗粒的影像完全是新闻纪录片的风格,但是当镜头对照单个人物时,我们看到了坚毅、懦弱、绝望与愤怒,这是新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人物仿佛走出了阿尔及尔的狭窄纡回的小巷来到了观众的面前,超越了预设立场政治层面
利益是永恒的矛盾之源,在政治利益的面前,一切罪恶都是可以辩护的。
Castro Theater. 看到最后一幕整个影院格外寂静。立场客观,叙事冷静,不煽情。最喜欢放炸弹前拍的酒馆舞厅那一段。拍年轻的男女拍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以为阿拉伯女人要收回放着炸弹的包了,但是没有。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和报复,没有谁是无辜的。
暴行统治催发恐怖主义,革别人的命也是在革自己的命。当一个民族的生与另外一个民族的亡画上等号,才惊觉正义要从两边分开来看。粗制新闻胶片带来还原真实的黑白色彩,一边是黎明前的黑暗,一边是枪火弹药迸发出的光亮。不过最真实的东西,更多充斥在当地民众的眼睛里。北影节资料馆
几乎等同于纪录片的民族解放运动详实记载,反殖民统治的英勇图景,笔触理智冷静不煽情,大型骚乱场面比炸死“绦虫”头更激越,雾中的自由与尊严的呐喊沸腾;“萨特又写了篇文章!”、“他怎么老是反对我们!”边上的阿姨们为此大笑,阿姨们笑点好棒,阿姨们品味好棒!
粗粝的纪实风格影像让每个人物无需太多言语就足够真实,导演对阿尔及利亚的人民的感情都在那些特写里,凝固的泪痕和坚毅的面孔。最后烟雾中人们缓缓出现,高喊“阿尔及利亚万岁”,是多么震撼而热血;而同时它又如此令人绝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暴制暴在升级,无数看不见的生命在牺牲...
阿尔及利亚独立,不是简单的一句阿尔及尔万岁的口号,而是所有觉醒的人不懈的追求,靠着意志,用身躯去抗议,他们将炸弹隐藏在女人的篮子里,不间断摧毁殖民者的无视,解放组织要以魔鬼的姿态,让动乱笼罩,为自由的明天。
难得的全景式大手笔。导演Gillo Pontecorvo主要拍纪录片,这部电影也带有强烈的纪录片风格。同时也是现实主义题材类型化的佳作。莫里康内作曲
8.4 其以时间为线索推进的叙事十分扎实与高效,且对六十年代比较流行的记录式拍摄手法有着极好的运用。它想要塑造一种真实与中立的叙事风格,但显然它的镜头是有偏好的,展现革命群众的段落繁多、细腻、多用特写且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而展现法方角色的镜头多为全景跟中景,政治倾向已经很明显了。
一个国家的诞生。贵在真实,好在客观,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电影,其主旨内核的批判性以及对时局的讽刺意义都上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克制、纪实的整体风格加之深刻的思辨性更让它几乎超越了电影本身的意义。不单是展现,更多的则是反思这段历史。枪炮何惧,自由万岁,永动的思想是永远杀不死的。
帝国殖民地首先预演的革命最终会来到帝国中心,正如帝国的殖民手段必将被用到帝国的臣民身上的帝国回旋镖一般,演绎了其人之道必将还至其人之身的亘古真理。新现实主义新闻片风格的阿尔及尔反抗与镇压将观众带入FLN和法军的双重视角 在关键处譬如酷刑和爆炸都保持了隐忍避免了情绪的过度渲染(要是有真纪录片影像就更好了)除此之外整体颇有地雷战和地道战的味道。镜头语言上大量使用的长焦+变焦的狗仔队纪实风格比新浪潮极端很多尤其是变焦遍布全片不断扫脸 非职业演员的脸也特别上镜。在给下属讲解时的军官提到了摄影师拍摄的通关影像提到了其变焦透露的主观意象之离谱同时也像在反省本片自身。Ben M'hidi告诉Ali恐怖主义只是通往民众动员的道路而非目的让人想起IRA和不少影视 大概也是片子对暴力的思考线索。但缺第三电影的历史阐释使暴力等量齐观了
导演彭特克沃是共产党员,拍这种所谓“反映西方殖民者暴政”的影片没有政治心理的压力。作品视点相对中立(也只是相对,影片对阿方暗中褒扬,只是对作为反派的法国的塑造没有东欧红色经典那么妖魔化)。片中最常见的场景是双方领导人高喊漂亮口号,但“作战”时主要杀害目标却绝大部分是对方的平民……
闪回结构。莫里康内的配乐。漂亮灵动的黑白摄影,变焦。特写和视点镜头。立场与客观,情感和叙述之间的平衡。真实的冲击力。总之很赞,影响深远。
"欧洲电影批判殖民主义的先驱典范之作",难分哪些是纪录镜头哪些是表演,非常真实。地道战,游击战,妇女小孩传递情报埋伏炸弹,独立运动领袖被逐个击破,还有最后最震撼的对游行群众扫射...历史总是相似的。
剧情片的叙事和剪辑,纪录片式的粗糙和质感。全景式地展现了一场民族革命,对立双方人物的群像都有正邪两面,表现出反殖民斗争中的复杂性。法军出动拖拉机镇压市民暴动时,前排老太太激动地掏出手机来屏摄,结果被隔壁电影青年喝止了,真是无趣。
6/24@和平Atmos 克制、肃穆、平衡,新现实主义余波,仿新闻纪录片shot。前半疑心反殖民首作的影史意义为重,看到后面还是震,特别那简洁有力的苦狱蒙太奇。灵动的无言面孔与巷战调度,想必得益于早年巴黎纪录片拍摄的训练。意裔犹太导演Gillo Pontecorvo,Morricone合作配乐。当年金狮。 #SIFF20
个人豆瓣第1300部电影。法属阿尔及利亚时代法国殖民主义和殖民地恐怖主义的对抗。一个殖民地国家独立之路如此让人感慨。电影优秀的地方在于能够中立地展现对抗双方的战斗,不加过多态度,颇有纪录片的色彩。难怪在多个殖民地地区禁映。距历史事件不到10年即能拍出如此生动的佳作,不错
根本不是什么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好嘛!后半场看得心悸惨烈,街头暴乱场面拍出了汪洋大海的阵势,静与动的反差冲击、爆炸的震撼和恐怖的嚎叫,到了乱真的地步。更不必说魔力康配乐的神鬼无双。三个女人提着篮子放炸弹简直是恐怖残酷教科书,冷静纪实克制的中立视角不停在阿法双方之间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