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了超我能够包容的程度,人人都是精神病
想想四个房间 班德拉斯也算变态鼻祖之一了
老妻少夫好多...西班牙文化?
但这种爱像饲养 并不自由 没人会喜欢的 就像《洛丽塔》
所以男主的疾病,大概是“退行”吧。创伤后应激性障碍而产生的退行。
结果她竟然发现自己是真的有点点爱上他了,时间果然不负一切
她为他擦拭的时候,宛如那张基督喂羊的图
她还是爱上了他,因为怜悯,因此,女人总是会心软的,那么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她们心软。
孤儿院、管教所、精神病院—那么这即是创伤。
停止装疯卖傻,只因找到了信仰或者说人生的意义。对肉体的追求即对完美艺术品的追求即审美本性即信仰—《长江图》。
阿莫多瓦是真的喜欢红色。
被做一次骗了,也许人家和你做一次,真的不代表什么;也许不做,才能代表一些什么,是我错了....
“把我绑起来。”当双方都为彼此考虑的时候,那么爱情就成立了。
阿莫多瓦巅峰,没毛病。
另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明明要走,却带上了他的东西。
从出生的地方到你的名字。
突然想起来《人质》,做BGM会不会很好。
以及
童年是一座永远回不去的孤岛。
突然发现,这结尾我不喜欢,只喜欢极个别的喜剧结尾,或许,现在已经不再喜欢喜剧结尾了吧。
《捆着我,绑着我》(Tie Me Up ! Tie Me Down!)由西班牙“鬼才”导演阿莫多瓦(Almodóvar)执导,主要讲述了一个“人质爱上绑匪”的斯德哥尔摩症的离奇爱情故事。 男主角里奇被判定精神正常,从精神病院出院后,找到当初在酒吧结识的情色片女明星玛丽亚。他绑架了玛利亚,以此争取两人的共处,使对方爱上自己。因为玛利亚有毒瘾和牙痛,里奇在出门购买生活用品和药品时,都会把玛利亚封口并绑在床上,还要不断避开家人朋友的造访和寻找。在这种奇怪的相处模式中,玛利亚渐渐对里奇产生了感情,虽然成功从绑架中逃脱,她最终还是选择和里奇在一起。 从绑架与被绑架,到两情相悦,人物关系变化是电影叙事的主线。导演通过许多细节表现了两人的推拉和周旋,并从中带出女主角的态度变化,在紧张的大氛围中又有一些有趣的情节。概括起来,两人的关系经过了四个阶段: 最初是强烈抗拒。被破门而入时,玛利亚激烈地挣扎并大声喊叫,使得里奇不得不打晕她;还有浴室里玛利亚假借漱口的时机,扔玻璃杯砸破了里奇的头。这时的两人互相伤害,并各自付出了代价——玛利亚被打掉了牙,而里奇额头留下了伤口。 接着进入表面上的平静,玛利亚在顺从的同时,时刻谋求逃跑的机会。其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写的是两人装睡,实则有不同的打算。里奇出门买药回来之后,看到玛利亚已经睡着,就小心翼翼地帮她松绑,让她能睡得舒服一点,还自言自语地说着情话。然而就在他躺下睡着,发出鼾声的一刻,玛利亚的眼睛突然睁开了。这场戏主要给的是人物面部的特写,镜头从男主角的睡颜推(track in)过去,拍到女主角的脸,这时她突然睁眼。与此同时,原本类似于催眠曲的轻柔的背景音乐音调缓缓上升,烘托出渐渐绷紧的气氛。 本场的运镜(camera movement)和灯光都配合着人物的眼神,意在描写两人“同床异梦”。 首先是女主角的眼神往下瞥,画面在她的表情和腰间的钥匙之间切换,又从解钥匙的手向上摇(pan)到玛利亚的眼神,再向左摇到里奇的眼神。视觉位置上的三角关系仿佛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现阶段的隔阂——即使睡在同一张床上,中间依然隔着彼此的试探,而钥匙就是双方角力的关键点。装睡的里奇察觉到动静睁眼之后,一个转身,吓得玛利亚也跟着转身。这时镜头从玛利亚的正面拍过去,肩头露出里奇凶狠的目光(见图1)。这一“转”和两人的眼神错位将紧张推上了顶点,制造了一个小悬念——玛利亚不知道已经被里奇识破,而观众不知道被激怒的里奇将会怎样反应。
其次,暗调布光(low-key lighting)将焦点集中在人物的面部,一方面使得两人的表情特别的突出,我们可以看到玛利亚转动的眼珠,甚至是瞳孔里的反光,还可以看到她额头上的汗和眼角泪迹的反光,从而推测她紧张、惊吓和恐惧的心理;另一方面,整体黑暗的环境也暗示了处境的危险,和稍后当玛利亚注意到床头的药时温暖明亮的色调形成对比(见图2)。虽然光源同样来自床头的橘色台灯,但比起图1的黑暗和阴影,图2更为明亮的桌面以及可爱的公仔摆设,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上一秒的冲突——玛利亚看到里奇辛苦弄到的药,内心有所软化。
第三阶段是两人关系的转变。玛利亚逐渐习惯和熟悉里奇的囚禁,并且爱上了他。她换衣服时不再介意被里奇看到裸体,还在被绑的时候自觉地配合。而当她看到里奇被毒贩打得遍体鳞伤回家,在浴室帮他擦药,亲吻他的伤口,甚至心疼得掉眼泪。两人随之发生关系。 但这种爱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和矛盾性,比如后来里奇出门偷车,她还是宁愿被绑起来,因为不确定自己会不会逃跑。 导演则用了镜面来表现这种复杂性。在两个人最亲密的所有场景,镜子都会出现,比如擦药、做爱,还有临别的一吻(见图3-5)。镜子的使用可以切割物理空间,营造分身(duplication)的美感,提供一些特别的审美角度(如图4)。更重要的是,利用镜中虚像和现实的一组虚实关系,可以反映人物的内心(豆瓣电影,2014)。作为人质,玛利亚应该憎恨绑匪,然而她已经爱上了里奇,镜中反映的似乎才是她内心的真实情感;但是当被姐姐发现时,玛利亚选择出声求救并逃跑,之前的种种温存似乎又成为了幻像。导演用镜面表现情爱,暗示观众“绑与被绑”的关系仍是阻碍两人的最大矛盾。
这一矛盾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得到了化解——玛利亚和姐姐逃走之后,玛利亚驱车前往里奇的家乡找他,两个人的关系也得到姐姐的支持。 这种矛盾的逐渐统一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验证。影片有很多细节表现了“危险”和“美感”共存的哲学。比如里奇向玛利亚告白,要做她的好丈夫和一个好爸爸,正当玛利亚对一个绑匪突如其来的示爱感到茫然失措之时,背景却响起了活泼的爱情旋律,然而这旋律并非后期配乐,而是来自于下一幕玛利亚姐姐在酒会上的演唱前奏。导演用剧情声先行的方式,将危险、暴力的处境和美好的爱情旋律相提并论,意外地营造了一种荒唐的讽刺感和吊诡的和谐感。 除了暴力和音乐,还有暴力和美术的对比。影片出现过三次宗教画:第一次在开场的时候,由一副颜色鲜艳的基督教宗教画(见图6)溶解过渡(dissolve)到精神病院;一次在里奇给玛利亚松绑后绕过床尾,镜头定在床头墙上的另一幅宗教画(见图7);另一次在里奇抱着玛利亚进到邻居贝贝的卧室时,空间的尽头挂的正是开场时的画(见图8)。这三幅宗教画的出现时机多少带有讽刺的意味,但似乎暗示着使两人相爱的神秘力量。
然而总的来说,不论是音乐还是绘画的美,和“绑架”都是不调和的。一直到片尾三人共乘一车,唱着励志的主题曲,所有美好的事物才融合在一起,全片在皆大欢喜的结局中收场。 参考资料: 大奇特 Grinch《电影中镜子的表现形式和功能》//www.douban.com/note/344524212/
阿莫多瓦。除了他,我想再也没有人会说,我的生命终点站是你!这种纯粹和偏执,可不仅仅是瞬间爱好。
给演员演技打三星!至于内容我不喜欢~
阿尔莫多瓦这手"把奇情怪恋拍出家长里短的感觉"的本事真是一绝,热情又不突兀,换个人来拍保不齐就得弄点惊天动地你死我活的烂俗段子;话说回来这斯德哥尔摩群侯症主要还得看绑架者是谁,要是我去那就......
香艳奇诡的虐恋故事,阿莫多瓦恨不得将五颜六色的油彩泼满整个屏幕。年轻时的班德拉斯真是小狼狗啊,那种暴烈痴情比任何绳索都有效,快来捆着我绑着我~!
并要像“他爱她一样爱他”。
典型斯德哥尔摩症的爱情,其实我是无法理解的,大概班德拉斯颜值占了很大因素?
片中所有的段落都是点到为止,干净利落不拖沓,结尾的happy ending似乎是太过于理想化,但这也正是在告诉人们,这是部电影。
……不知道该怎么说
关键不在于绑架你的人多爱你,关键在于绑你的人长得有多帅。
这是一部从女性主义出发的影片,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被动地位在这部影片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斯德哥尔摩爱情小段子,主要是班德拉斯长的好看,换一个卡西莫多试试
D+/ 不大行,有点过度概念化了。阿莫多瓦的情欲似乎更适合在多人间流转形成一种相互辉映碰撞的效果。在两个人之间虽然能捕捉到撕裂性的心理角力片段,但是整体上很容易显得缺乏铺垫甚至强扭。《斗牛士》的后1/3就已经有了点类似的问题,这部则从中段就逐渐显露,女主的表演说服力明显不及班德拉斯。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是当代爱情神话的不成立。阿莫多瓦的电影世界本身就很大程度地超离于当代世界。在这样一个本就十分开放且无拘束的语境下,要隔离出一个“精神病人”的爱情故事,难免有生造之嫌。因而结尾要去寻回一个被毁灭的原乡也显得十分刻意。简言之,阿莫多瓦拍的本来就是边缘性的“精神病人”,何必特地提取一个“精神病人”?
这离经叛道的爱情 强烈又荒诞
假爱之名浪漫地讲述女性在社会中无奈的被动身份,被爱、被困、被解救,“自由意味着孤独”这种瞎话也只有精神病院院长说得出口。班德拉斯性感爆炸,拜托来绑我啊!!
"但自由也意味着孤独""我只是想帮你消音""养老金""人生地铁路线图",片尾公路唱的歌,又见Stockholm Syndrome,安叔的傻小子愣头青年代。如常,阿莫多瓦镜头下的女人总是性情中人,妖艳强悍豪放野如烈酒却又母性绝伦。氛围单纯宽容,诙谐掺加小治愈,忍俊不禁同时被默默击中
1.捆绑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阿布里尔与班德拉斯这对美女俊男组合的表演使人信服。2.阿莫多瓦浓烈的火红与高饱和的蓝绿黄,精神病院画与实景的平滑叠化,人生地铁路线图。3."有时候爱情片与恐怖片不好区分",一如[天外魔花]海报与电视中的[活死人之夜]。4.互相试探的装睡。5.浴缸潜水机自慰。(8.5/10)
安东尼奥那对纯情的眸子啊。那个眼睫毛的阴影啊。那个凶相毕露的小表情啊。
要说玛利亚为什么会爱上他,有短评归结于里奇的颜值,也有人以斯德哥尔摩作为总结,实际上我以为,真正转折点的发生是在对受伤段落的处理,类似于苦肉计,激发了她的母性关怀,作为粗人的绑架者没想到“意外的受伤”反而因祸得福,最终得到了玛利亚的爱。但这确实是很实际的一种处理,也是他得爱的主因
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出发,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被动地位在这部影片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疯狂变态的爱情,一点都不招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