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赞同把这部影片定义为励志片,因为结局实在是过于虚假了。所以就简单的谈一谈这部影片里面比较现实的部分。
母亲,是一个很典型的亚洲的母亲的形象。即便她表现比一般的母亲要更加的直接一点,但是,在选择第一和选择让孩子接受教练的暴力的时候,他还是会选择后者。这样的选择可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然而,大部分的母亲还是会选择后者。她去庙里祈福,这也是很多教育层次比较低的母亲在生活中寄托自己欲望的一种方式。所以说,这个母亲在电影里面的角色是非常真实,而且很引人深思的。
暴力,这是一个贯穿了整部电影的词,其实现实中身在其中的人应该最有机会。曾经在市体校业余学习乒乓球(就是放学去打两个小时而已),就经常看见教练对专业的同学有很多的暴力行为。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行当都会有暴力,比如说舞蹈,戏曲还有体育竞技里面的体操等等,这似乎是一个行业的潜规则,或者是一种行业的普遍现象,甚至就像影片里说的那样,老师重视你才会采取暴力,所以,电影还算比较现实吧!
大学三年级时,我曾在一家很知名的韩国企业实习。面试到最后,韩方负责人看似随意地问了我一个问题:“你成绩怎么样?在班里第几?”那一年我在班里排第二,自觉成绩拿得出手,于是坦然作答。结果,几个韩国考官听后表情微妙,其中一个人半开玩笑地转头对其他人说了一句:“为什么我们公司招到的总是第二呢?”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10年有余,我当时也拿到了实习机会,但那句话我一直都记得。那一刻那种自觉受辱,说不清是尴尬、羞愧还是委屈的感觉,在看韩国电影《4等》时又重新浮上我的心头。
4等即是韩语中“第四名”的意思。11岁的男孩俊浩练习游泳两年,参加比赛无数,从未得过奖牌。他的妈妈为了培养他,殚精竭虑,穷尽心思,付出了全部心血。但上天就像和他们开玩笑一样,每一次比赛,俊浩都不多不少,止步于第四名。不甘心的妈妈想方设法,低声下气四处托关系,请动了据说能培养出第一名的金教练来负责俊浩的训练。而金教练的秘诀就是“棍棒下面出成绩”。带着一身伤痕,俊浩终于实现了突破,取得了第二名,但也因此决定退出训练。伤心失望的妈妈转而去培养俊浩的弟弟,而俊浩则独自站到了游泳比赛的赛场上。
对专业运动员而言,第四名可能确实是个有点遗憾的成绩。它意味着你在某个运动项目上具备相当实力和一定潜能,但又没有优秀到能够站上领奖台,接受众人的注目和欢呼。你会觉得也许再努努力就能触及最高荣誉,但也很可能就此发现,触到的是个人能力的天花板。其实又何止是第四名?当俊浩终于获得第二名,看台上的妈妈激动地跳了起来。让她欢呼雀跃的不是“终于拿到第二名”,而是“差一点拿到第一名”。是的,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备受瞩目的焦点只有第一名。不要说第四名,就是第二、第三名,在众人眼中也不过是冠军身后的背板。NBA巨星科比就曾一语道出真谛,和第一名相比,“第二名不过是头号输家” 。
第一的光环令人目眩。“得第一是什么感觉?”俊浩曾如此向前辈发问,后来也终于被后辈如此追问。问出这个问题时,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痴迷与渴望。获胜后的俊浩在更衣室的拖把前驻足久久凝视。金教练曾为了督促他训练,动辄抡起拖把狠狠打向他。电影《4等》讲述的其实是两个游泳少年的故事——曾经总是得第一的少年金教练和当下总是得第四的少年俊浩。金教练少时天资过人,是泳坛新星、教练宠儿。他违反集训规定,抽烟喝酒,夜不归宿,却从未受罚,因为总能拿第一。后因沉迷赌博,大赛在即不肯归队,被总教练体罚,愤而离队,体育之路断送,从此消沉度日。“在你想逃跑时,抓住你、打你的人,才是真正对你好。我因为经历过所以知道。”每次动完手,他都会如此语重心长地对俊浩说。
一边是无论怎样都要得第一,即便动用暴力也在所不惜;一边是得了第一无论怎样都可以,就算品行有亏也只是“瑕不掩瑜”。电影《4等》就这样把韩国的精英运动、英才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价值观扭曲的一面揭示给我们。但这当然不只是韩国独有的问题,日本记者斋藤茂男在其代表作《日本世相》系列中也曾描述过类似情况。他认为:当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单一的,人们普遍认为毕业于名牌大学、进入世界名企、有经济实力的那些人,是出类拔萃的人,是更有价值的人,于是执着于追求那些给别人看的外在价值,造成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一片浮华背后,国民沦为“颠沛流离的时代囚徒”,出现了各种严重的生理心理问题。而对于当下很多把“内卷”挂在嘴边、疯狂“鸡娃”的中国家长来说,这大概也是需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在育儿过程中时刻自我审视、自我警醒的。
电影《4等》有一个十分理想化的结局。俊浩逃离了母亲的注视和教练的棍棒,偷偷去享受他所热爱的游泳。笔直的泳道线在他的眼里盘旋成宇宙飞船的模样,阳光透过其中映到泳池底,令他忍不住伸手想要触摸,从中获取力量。俊浩最终独自在比赛中赢得了第一。在豆瓣电影评论区,仍有观众在苦苦追问:没有了家长激励、教练引领,“千年老四”俊浩真的能得第一吗?
对于这个问题,影片结尾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广角镜头可以作答。在激烈的比赛中,一直俯拍的镜头突然一转,改从深水底向上仰拍:碧蓝的水里,泳道线只浅浅浮在水面最表层,水中,8个少年正在以各异的泳姿,各自拼尽全力向终点冲击。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达成共识:得不得第一并不真的那么重要。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竞技,而人生也不是赛场。
反励志的励志
勉强及格,小演员演得好,前半段也不错,郑址宇导演水平最好的一部,但是他的剧本还是稀里哗啦,曾因为打牌被逐出国家队结果现在变混子的教练、莫名非逼儿子学游泳的妈,都是些傻逼人物,不讨喜。剧本也经常溜号,去押在无关紧要又不好看的地方,他的剧本一直这样了。片尾的主观镜头用的很好。
感觉小男孩,母亲,教练都被“想拿第一”这个执念绑架了。
教练年少的愤恨不得意,妈妈的强行梦想寄托,变成了那些斑斑点点的红紫鞭痕,多么现实平常的反励志。黑白和彩色切换的那一瞬特别棒。
单纯喜欢游泳不行吗?http://www.acfun.tv/v/ac2777356
所有事情,勿忘初心。
不是为了金牌而游泳,只是为了想游泳而拿金牌,兴趣真的不可以只作为兴趣么?原来我们探讨第二名不会被记得,而连领奖台都无缘的第四名呢?反励志探讨教育理念的一部片子
开放式结局更让人去深入思考,为人父母的推荐看看此片!
母亲没有自己,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教练有天赋而自我放弃归因于小时候的教练不够严格,小孩背负于他人的期望,本来是一只鱼却变成了乌龟。--请不要在他人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得有人得第四名
好久沒有一部讓我哭著打五星的片子了,況且這種主題真的稍有不慎就會變爛俗。本片劇本打磨得好,人物心理伏線埋得很到位。前20分鐘黑白影像精妙呈現過往縮影。充滿感性的水下鏡頭與光線變化,結尾最後一賽主觀鏡頭的處理及到客觀的轉換,實在絕妙之筆!16年獨立韓影中的驚喜。0110이문동집
要说去年百想最佳,这部才够格。
很有趣很舒服一气呵成,水下摄影超美。可惜结尾有点草草结束,缺乏一些高潮和带有冲击力的感动,本来还可以更好。小男孩太棒了,灵得很,看好以后的发展。朴海俊的角色也是很赞,承担了所有的喜剧元素,台词和语气都好有意思,但也是可惜在最后结尾弱了,没了存在感。
为了能继续游泳所以要得第一名,你说我怎么回答你得第一名的感觉如何
总得有人得第四名吧?可怜可悲的成功学。
在讨论东方式的家教暴力编剧展现了无比强大的功力,它如何成就一个人毁灭一个人,作为第4名的这个小孩成为少数的逃离者,最后他落寞的站在游泳馆反而是自由的,与曾经的教练年轻时向记者爆料却呈现成长的脸形成了鲜明对比,摄影也很棒,几次主观视角恰到好处的挖掘情感,水底摄影也悠然有梦。台词上佳
你棒能拍这种片子 能不能对朴选手好一些
戳中当今教育现状,值得反思的电影,没有一点儿中韩差异,代入感超强。身为当事人,不理解严师的苦心,吃亏失败后才悔悟,一切已迟矣。一个心里只有两个孩子的未来和老公身体健康的母亲,把孩子们成才当成自己的希望,而她迫切孩子成龙的渴望,是家里巨大的压力。印象最深的有两句话,小儿子说,真想让哥哥继续游泳,这样妈妈就可以不折磨他了。金光洙对承浩说,你妈妈要是游泳,她比你游的好,她能拿第一,因为她有得第一的心,而你没有!天下所有恨铁不成钢的父母真是可怜又可悲,可怜的是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可悲的是时光不能倒流,所以她的希望就是倾尽所有让她的孩子们不再走她的路……
BIFF D-5 看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部 没有斗心永远拿第四却真心热爱游泳的小孩的成长故事 因为身边很多游泳的运动员朋友 所以电影中的那些训练的艰苦 对胜利的追逐 全都深有感触 小孩们都演得太好了~ 又发现一位潜力股郑家蓝 听到传闻里演寅相的朋友演的是朴海俊的少年时期~朴海俊的颓废教练也全是亮点
一部讲述教育问题的片子。独立制作。为了第一名,受什么苦你都心甘情愿吗?把游泳当作一种兴趣还是当作一种职业,这是个问题;梦想能否照进现实,这也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