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片多数镜头由拍摄的花絮构成,真实从宾语变成了虚伪的副词,这部拍摄“搬演”的纪录片记录了真实的“伪装”——虚假的政治文化与洗脑宣传。
2.在朝鲜,拍摄出来的主体——普通平民,在这个国度中,即社会的精英。朝鲜是一个缺少精英又不乏精英的社会。
3.在朝鲜的教育下,国民从小就认为,朝鲜是太阳最初升起的地方,朝鲜是东半球最美丽的国家。学生在进校之前,首先得向金家父子鞠躬。
4.在家庭教育中,泡菜是他们民族的传统食品,因此,能够从中获取各种维他命,抵制癌症,每天对泡菜的进食量,大概在100克与70cc的泡菜汁。
5.在这部朝鲜政府监督拍摄的纪录片中,为了搬演出朝鲜的社会,本是报社记者的父亲,成为了模范纺织厂的工程师;本是在自助食堂工作的母亲,成为了模范豆奶厂的员工。
6.朝鲜的光明星节,是伟大领袖金日成的诞辰,在这节日里,孩童被授予加入少年团的资格,并设有金正日花的比赛展览。
7.汇演中,自由升降的话筒,宛有后现代的赛博朋克艺术的灵魂;大街上,被人民手推前行的公交车,在提琴曲的配乐下,宛如沙漠当中的行舟。
这片让我想起,在英留学短短一年半,就有三次在课堂上统一组织观看西方人制作的东方落后国家纪录片,还有两次这类的论坛讨论。不得不说,西方人对他国事情真的是非常在意和好奇,甚至还有点自以为是的。其中最长播放和讨论的有中东、朝鲜和记不清的别处,然后直到中间一个中东人还有没曾想过会在场的朝鲜人愤怒站起,表示这并不是自己国家的全部面貌,才让人从另一种“洗脑”中醒过来。不久前的中国,以及现在大部分的东方、第三世界国家都是这样被发达国家过度假象臆断的载体。他们自以为优越地夸夸其谈,展现对他国的关心、愤怒或八卦和不齿,并将其做成各类电影、纪录片在课堂上反复播放,丝毫意识不到,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政权洗脑?就好像,你真觉得我家里那点屁事儿,隔壁老王是最有发言权的吗?在留英之后,对于这类事情和创作有了更复杂的思考。知道的越多,真相就会变得越模糊。
几年前觉得导演聪明勇敢,现在只觉得荒凉悲伤。所谓“纪录道德”应该是什么?谁有权利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让无辜无知的人,为所谓“真相”和“艺术”献身?这个女孩将一生活在这个国家,也一生和这部所谓“真相”的纪录片捆绑。如果说这个国家捆绑了他们的人生,那作为道德文明自认优秀的这位导演又有什么权利在他们本就无望的生活里再泼一桶硫酸,去成全自己的所谓“真相”?当然,该憎恨的是这个政权本身,应该有人提出质疑,但不该踩在别人的尸体上。看完只觉得,镜头后的人可恶,镜头前的人悲凉,电脑后的我愤怒。
看到评论里有骂导演的,不禁惆怅,喷子们披着悲天悯人的外皮,肆意诋毁,岂不可笑?
寓言《皇帝的新衣》:当皇帝一丝不挂的走在街上时,所有人都在欢呼,赞美衣服的美丽,虽然真相并非如此。为什么?只因为恐惧。众人害怕被认为是愚蠢,更害怕当众揭露皇帝的愚蠢而被报复。直到一个小孩,一个无知无畏的小孩揭露了真相的一角,由此结束了一场骗局。
在这部电影中,皇帝是朝鲜统治者,新衣是一个“繁荣,幸福,人民安居乐业的朝鲜”,小孩则是本片导演维塔利·曼斯基。
首先搞清楚基本事实:本片是由朝鲜政府策划与俄罗斯共同拍摄的,维塔利是被朝鲜选中的导演,因为他擅长拍摄人权相关的纪录片。朝鲜政府的如意算盘是:利用维塔利的国际影响力,加上朝鲜的纪录片审查,创作出来的作品更有助于宣传一个人权方面“进步,忠诚,和谐”的朝鲜。
导演为什么要拍这部纪录片?
一为名?导演维塔利本身就是知名纪录片导演,所以才会被朝鲜选中,纪录片题材多的很,导演何必以身犯险?
二为利?这不是好莱坞大片可以赚票房,这部电影只在Tallinn Black Night电影节上公开上映过。算上相关发行所得够不够胶卷钱都是问题。朝鲜政府是肯定不会支付导演的片酬了,这是稳赔不赚的纪录片。
导演为了什么?只为良心。曼斯基1963年生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他说决定拍摄这部纪录片是觉着“能更好地了解俄罗斯的过去”。
什么意思?早从伊凡雷帝开始,到成为现代领袖崇拜的开创国,发生了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赫鲁晓夫的武装镇压等等都俄罗斯历史中惨痛的一笔。苏联的领袖崇拜也直接影响了高棉、中国、朝鲜,哪个不曾尸横遍野?
导演从平民的角度出发,揭示了现代独裁统治下的荒谬、畸形、恐怖的朝鲜。
寓言没有告诉我们,揭露了皇帝的小孩是什么下场。如果在朝鲜就被发现偷拍幕后花絮,包括导演在内的工作人员会有什么下场?炮决不大可能,关10年不长。回国后导演维塔利收到了朝鲜政府的直接威胁,再看看朝鲜特工对李汉英、黄长烨和所有脱北者的暗杀。待在国外就安全?跨国刺杀比比皆是,为什么朝鲜不能在俄罗斯杀人?
至于朝鲜演员的生存情况,可能比一些人想的要乐观。负责监督的一票政府人员肯定会受罚,但他们正是金正恩宣传机器的一员,想必平常也算滋润,这次要被降职流放周边地区过苦日子了。至于小女孩一家,他们只是奉命行事,按照要求演出罢了,朝鲜政府应该不会太为难他们。我有个合理脑洞:朝鲜可能会优待重用小女孩,等她长大后在公开场合露露脸,编个理由解释一下纪录片中的情况,然后骄傲的说:“在金将军的领导下,我终于成长为伟大主体思想朝鲜的一员啦”。也算为朝鲜政府挽回点颜面。当然,前提是那一天金家政权还在。
我们要学会勇气,如果害怕自己和其他人收到伤害,就裹足不前,弃真理于不顾,苟且一隅之内,像皇帝身旁的人一样。那么这个世界有谁来改变?没有那些承担风险,逆流前行的勇者,就永无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感谢导演维塔利·曼斯基,你是真正的勇士。从今以后不会有《太阳之下》这样的纪录片了,也根本不需要不是吗?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片将在人类历史中留下痕迹,记录下这一特殊时期朝鲜社会的光怪陆离。希望你安好,别被暗杀:-D,继续关注人权,揭露现实。希望朝鲜人民能真正自由,正如你所说,“朝鲜人把这部纪录片当做笑谈”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我家有亲戚是真朝鲜人 去年75岁最后一次来中国 说自打十年前吃过豆腐之后回去就再也没吃过 吃不起 他在朝鲜到丹东的火车上 中国人给他跟火腿肠 不知道该怎么吃 中国人给他好多吃的 他感动哭 他说从来没吃饱过 他说只有精英才能住平壤 并且不能有残疾人等 还有很多奇葩事 说不完
问我看完《太阳之下》的感觉??哦,没感觉啊~习惯了,又有谁不尊敬领导呢,,,对吧【😓】
主题先行的催情配乐其实也是导演的另一种操作和表演。偶然和西雅图观众聊到这个片,发现可能大部分西方观众对朝鲜/社会主义都处于一种充满好奇但并不会去了解的状态,于是这种展示“窥淫”欲望的片子就特别对口味。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辛美对于“快乐”的一无所知和难以抑制的眼泪让人很难过。
朝鮮官方精心排練的宣傳片與排練之外的部分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萌以及強烈的反諷,幸好是俄國導演,若是美國人,現在該在牢裡吧。
此片沒有讓人大開眼界,反倒出奇地熟悉。其實,我們都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自由。
生活在官方幻觉之中的国度…最后问小姑娘回忆中有没有什么快乐或者记忆深刻的事情的时候,小姑娘什么也想不到,除了“伟大的金日成将军”,一片空白。
21世纪了,还有朝鲜这样的国家全民扮演现代性。实际上,影片里所呈现的民众生活又何尝不是中国日常的升旗仪式与文艺汇演。
在我们看来,太阳之下的意思是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太阳之下》像是安东尼奥尼《中国》的姐妹篇,现实主义与“官方安排”的机械生硬两种影像风格反讽并置,悲剧性的近景特写捕捉到了朝鲜人表象下隐藏的失望与恐惧。如同奥威尔笔下的1984一般不寒而栗,严格来讲应该是一部元电影而非纪录片,对于俄罗斯观众还有我们,命名为《童年往事》再贴切不过
坐在影院里,笑声阵阵,美国人一边说着“oh,god”一边无奈的笑着。前苏国家的导演拍这种片子确实不太一样,能理解这种现状的人会把他的理解融入影片,即使在这样一部嘲讽的电影中你也能感到他的忧伤。我喜欢最后的结尾。
看完不觉得荒唐,只觉得眼熟,这才是最可怕的
太阳之下确无新事,来中国拍为国庆阅兵排练的志愿者,拍一遍遍感谢领导的山区学生,拍小城镇里的纺织厂女工,拍背诵着弟子规的孩童,拍红歌大赛……没有什么不同的。
这部纪录片最有意思的是,它把拍摄现场的指导部分保留了下来,让“正片”部分显得虚假,也让整部电影显得更加真实。“暴露电影运作”这一先锋派用来破坏虚构电影真实幻觉的手法,在这部纪录片中具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
中文片名也可叫“童年往事” 嘛
应该算是最真实的朝鲜实录了,朝鲜人民的那种空洞感让人心疼。。。说朝鲜幸福指数高的,请你去朝鲜生活。
本来以为会有大大的优越感,但看到入队仪式和宣誓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刻,觉得是五十步笑百步。剧情结构上有点太散了,基本是有什么放上什么。亮点在于朝鲜干部一次次的要求重拍,并且提出指导意见,俨然导演
朝鲜当局审查了每一秒钟,然而最终呈现出来他们认为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恰恰也是最表现国民之畸形和病态的部分,我猜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政府和国民,活在互相都假装不知道对方知道双方都在相互撒谎的奇观里,就像中国
好像来我们中国拍不了这样的纪录片一样,还非特么跑去朝鲜拍,导演你这是瞧不起谁呢。
好感谢这导演冒着风险,给我们带来了高清无码的朝鲜世界,也感谢中国远离了那个世界。
和安东尼奥尼那部不可名述的纪录片比起来,这部片的导演显得挺弱智的,给我一种牺牲别人就是为了成就自己名声的感觉。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国度,主人公们由于影片的上映会受到什么样的迫害,特别是小女孩的境遇会怎样?你真的能反应真实的朝鲜吗?还是说你展现的的只是你想让观众看到的?(我也觉得北韩烂透了,但我不认同这样的纪录片形式,或者说它连纪录片都算不上。同样关于北韩的,2020年的那部Assassins不知道比本“纪录片”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