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Rent》: 1. 一个真正开放的社会是会包容多种文化,允许多元文化并存的,而不是倡导或推行单一文化,反而引起文化/群体对立亦或文化/群体歧视。允许社会边缘人士(非主流文化/小众文化)发声,承认多元文化~最次个体不以自己的三观去框定别人,去定义别人对错,去伤害别人,这大概才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样子吧 2. –---摘录自B站热评(来自深受本剧作者影响的汉密尔顿音乐剧的创作者) 乔纳森,如果你能听见,你实现了你的每一个愿望,还不止这些。我们继续排演着你的作品,并且有些人的生活已经因此改变。有人能够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因为你讲了你的。有人追寻着和你的梦想一样伟大的梦想。有人挣扎奋斗,拼尽他们仅有的时间去做到最好。还有些人,想尽力找到合适的词告诉你,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 3. 敬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敬有绝对自由的选择,敬不随波逐流的自我,敬情感信仰和骚动,敬一切禁忌,敬佛陀,敬同性恋,敬任何性恋,敬智人,敬布兰诗歌,敬冷漠,敬信息论,敬共情,敬狂喜,敬marihuana,敬sodomy,敬S&M,敬搅拌冰茶的声音。亲爱的, 我们是一切。——《rent》 敬波西米亚精神。 感谢rent,我发现了音乐剧这个王国。 4. 2022年,看了《Rent》的我大受震撼,《Rent》首演在1996年,敬文化开放与多元[旺柴]!angel好暖!希望成为angel一样的人!
个人认为08年的版本最好,不论是演员唱功,舞蹈难度,节奏把控都非常到位,全程0失误,剧情流畅且舞台张力一绝。群像音乐剧非常难做到的一点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演员被压制,而08版的Rent做到了。穿十厘米高跟鞋蹦到桌子上唱跳的Angle,架在楼梯上做高难度动作声线依旧稳定的Mimi,都让人惊叹这是何方神仙才能做到的啊!
它不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音乐剧,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已经看了歌剧魅影,伊丽莎白,悲惨世界。但对我来说Rent才是我心目中的白月光,它承载了我对人类苦难的悲悯以及面对无常命运的无能为力,Will I lose my dignity Will someone care Will I wake tomorrow From this nightmare?一个个边缘人声线的加入,类似呢喃的重复,这一声声自问,形成的震撼力是难以言表的。而扎根苦难深处绽放的友情与爱情,他们深刻的欢乐与忧伤,以及那种永恒推动他们去爱的力量所带给他们的焦虑而甜美的幸福。人们永远爱着他们自己,爱着女人们,爱着他们的孩子,爱着荣誉和利益,爱着对未来的筹划和企盼。这大概就是永不枯竭的生命意志吧。
如果说波西米亚精神是整部剧几个核心人物的精神支柱的话,房东Benny就是一个典型的异化者,从同样为精神追求而忍受贫苦的室友变成驱赶流浪者到逼迫老友们为其公司服务的资本家,只差娶一个富婆的距离。但人性终究是复杂的,为Angle下葬出钱以及为救治Mimi出钱出力的同样是他。
作为第三人称记录者而存在的Mark身上,既起到了将观众与剧情拉开一定距离的作用,也承载了作者的形象与意志。作者的生平也是一个传奇,作为一个饱受穷困与颠沛折磨的艺术家,在Rent公演前一天去世,在荣耀的黎明来临前戛然而止,或许是对荒谬命运最深刻的诠释了。
Seasons of Love
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对Rent最初的印象源于Glee中送别Finn的一曲Seasons of Love。
再闻其曲,是Rent的08官摄,那个美好的仿佛天使降落人间的芳影,在这首合唱里,离开她的朋友,作别舞台外的我们。
最近又听起,是在文广,在Rent的现场,看他们送别angel,一次又一次,那个空荡荡的位置,徒留爱与悲伤。满台月色雪终至,遍地歌声少一人,一曲落尽人不归,终是天使别人间。
525,600 MINUTES
525,600 MOMENTS
HOW DO YOU MEASURE A YEAR
人生不过数载,说来也短;一年却有525,600个瞬间,看似也长。我们匆匆忙忙,用喝过的咖啡数一日一日,用走过的路途丈一步一步,似乎每个瞬间都只是在重复。
你依旧还是很难想到,Angel会死去,而她的离世仿佛上天降下的一道光束,让迷途之人往返,让活着的人懂得去“爱”,爱别人,爱自己,分享爱,给予爱,用爱去衡量度过的每分每秒,每个瞬间。
Remember the love, share love, give love, spread love, measure in love.
但我更想说的是,Rent并非仅有这么一首歌,也不只有这么一个令人心碎但又沐浴在精神之下的瞬间。我爱Rent,因为它的复杂,自然,深刻,简明,悲伤,光明,因为它的爱,它的精神。
Rent
中译名“吉屋出租”,其实我并不欢喜这个听来感觉一出喜剧的名字,这并不是一个关于“屋”的故事,而是一个围绕“租”的作品,everything is rent。
舞台的灯光还没有灭,或许还有观众尚未入座,这时Roger拿着吉他走上台开始调音,Mark搭好三脚架,告诉观众“故事从圣诞夜开始,他和室友Roger、Collins住在曾是音乐出版工厂的顶楼,房间里冷的要死,他们连暖气都没有”。灯灭,歌唱,Mark开始拍摄纪录片。
停电,舞台再度亮起,所有人开始奔跑、骚动:
“We're not gonna pay, last year's rent, this year's rent, next year's rent”
"We're not gonna pay rent, 'cause everything is rent."
故事开场便为我们展示了一群年轻的艺术家,他们在繁华的纽约生活潦倒,饥寒交迫,苦不堪言,但依旧渴望能专心创作,燃烧热情。主线的人物主要有:
-Mark,导演,一个似乎游离于多数剧情之外的记录者,一个“属于主流认可的正常人”,一个没被爱神击中的单身(好吧曾经的爱不算啦),一个爱着大家庭的可爱,如果说去世的Angel成为一个精神符号,那么Mark一直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核心之一;
-Roger,摇滚歌手,前女友因为得上艾滋而在浴室割腕自杀,自己也罹患艾滋,于是消极、摇摆、自我怀疑、自我封闭,似乎人生只剩下一件事,写下一首能带自己重获荣光的歌曲,他拒绝帮助、关心,拒绝爱情;
-Mimi,脱衣舞女郎,火辣,同样患有艾滋,还有毒瘾,但依旧活得潇洒、热情,No day But today, 把握当下、及时行乐,如同夜空下的野猫;
-Collins,Angel,Joanne,Maureen等(都是主要人物,是我懒)
既然说到了人物,自然而然要来点(瞎)评(掰)一下此次巡演卡司,个人非常喜欢饰演Angel和Joanne的两位演员(Javon & Lencia),前者一开嗓便有一种天使的光环,后者的一曲探戈曲让我心生向往。这两位的情侣组,AC组和JM组都表现很棒,并没有因为亲亲的减少而有所减弱。
相较之下,Roger和Mimi的对手戏没太多火花(无论Roger的哪个卡)。而mimi个人来说,在上海期间一直没有明显的进步,solo的歌曲有时会有点灾难。
群演比较出彩,Roger的B卡(Joshua)在全A班底中饰演毒贩,有一句独唱很惊艳;餐馆小哥(Chase)戏份十足,请大家关注;父母团呼唤孩子们的合唱相当有趣,有两位(Jasmine & Banjamin)在seasons of love的合唱中担任独唱环节,有不俗的表现,扮演Mark母亲的姑娘(Samantha)个人觉得可能是剧组颜值最高的啦!
巡演剧情涉及到部分改动(如同性之间的KISS),部分台词也有所变动,一些粉丝可能不喜欢这种“阉割”(实际没有“阉割”,顶多是“盖了棉被”),但我想说,一部剧的灵魂还在,不会因为KISS或者部分台词的原因离开,而且这也并非是在剧方控制范围内,毕竟,你知道的。
也有些观众觉得Rent看起来有点云里雾里(特别是上半场),或是歌曲并不抓耳显得沉闷,我浅薄地认为可能与国内引入的音乐剧的单一性有关,也与非母语有关。Rent是群像剧,故事支线较多,并且多处有多重唱的形式。对于位置不太友好或者略有分神的观众,或许很容易造成一种“他是谁,她有是谁,为什么这里在唱歌,那里也在唱歌,这里那里自说自话”的感觉。但实际上故事理解并不难,歌曲结合剧情,也非常惊艳,尤其rent的音乐风格多变,抒情,摇滚,蓝调,探戈,就如同剧情包容着众多的边缘者。
如果你没有看过Rent,你现在打开网易云音乐的歌单去听,可能觉得一般一般。但是如果你看过,再听,你会立刻联想到每一处细节,甚至留下两行热泪,心里还不由自主骂一句“怎么会有人觉得Rent的歌曲不好听!”Rent的歌代入剧情以后,愈发好听,而本身大部分歌曲都与剧情是那么契合,作为一部剧Rent无疑信息量已经很大,而作为灵魂的这些歌曲,更是神来之笔。
La Vie Bohème
在餐桌上被点燃,一触即发,这可能是全剧最为火爆的一首,也是直通灵魂的一首(还是词汇量爆棚的一首,自然也是敏感词汇最多的一首)。歌曲开始是Banny所唱:
Bohemia'sA fallacy in your head This is Calcutta Bohemia is dead
紧接着,鼓点进来,Mark一敲桌子:We gather here to say our goodbyes……
众人开始挑衅般打着节拍,合唱“La Vie Boheme”,既是歌唱自己,也是痛斥虚伪,歌唱精神自由、痛斥资产阶级的腐朽。
接下来一段由Mark开始的敬酒歌,也是最为精彩的一段,他所敬的对象穷困潦倒但生活多彩,渴望关注也痛恨保守和虚伪,从骑单车穿西装的上班族,到同性恋、边缘人,到一切过时的流行(正对前面Banny所唱已死的波西米亚),正是一幅愤世嫉俗的被主流排斥的边缘者-波西米亚艺术家们的生活景象。
敬酒在继续,气氛越来越嗨,所有者都开始歌唱,都在长桌上宣泄自己的情绪,他们所敬之人已经脱离了自己本身,他们去寻求文艺界大拿的精神支援,杂志、诗人、作家、戏剧家、舞者、演员、导演、乐队,他们从纽约(“这个波西米亚的地狱”)这家狭小的餐馆,脱离地心引力,唱出美国,去智利、去日本、去捷克、去英国、去意大利,他们致敬的已从地理上贯穿地球,更别提从精神上已经超脱死亡和肉体。唱的所有人都激动地恨不得拉灯,唱的Banny和岳父仓皇离去。
波西米亚死去了吗,从时代而言已经是过去式,但是在这餐馆里的歌声里,我们知道波西米亚精神不死,因为始终有这么一群边缘人在困境中斗志高昂。
接着写几首我非常喜爱的但不怎么提到的歌曲。 『Tango Maureen』,wow我真的是太爱这首歌了,这么一段画风突变的探戈,令我喜出望外!不同于Chicago的Cell Block Tango,它没有那么性感、冷峻、张力十足、充满讽刺,相反,它作为前男友和现女友之间的对峙,从针锋相对到互相试探再到对莫琳的控诉(她这么坏我们为什么就是爱她),最后两人相视一笑,宛若闺蜜。
旋律似乎是卡门的哈巴奈拉舞曲,结合二人的对唱和舞步,呈现得可爱风趣十足,既展示了三角恋的前世今生,也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也算是之后莫琳和琼安爱情充满争吵的伏笔。 『Christmas Bells』,前后反复出现多次,承接后面的剧情同时也作为时间上的递进,演唱者包括舞台左侧的几位流浪汉和右侧的给汽车擦玻璃的人(前者演员主要包括毒贩和父母团,后者是可爱的餐馆小哥扮演)。
第一次出现了几句接着便是Mark和地铁拾荒者的争吵(拾荒者扮演者应该是seasons合唱中的女高音独唱者,同时也曾作为琼安的母亲出现在电话中),拾荒者的唱段不知道是哪种曲风,非常惊艳。
第二次出现圣诞即将来临,雪纷纷扬扬落了下来,贫民窟里没有麋鹿没有袜子,更别提圣诞老人,看不见的电视上或许张灯结彩到处都在庆祝吧,而这里食不饱衣不暖,字典里没有快乐的词语。这首歌的旋律加入了众多剧情,angel为collins甜蜜选衣,mark劝roger大胆去爱,mimi购买毒品等等,每一处场景都有独特的旋律在演唱,但丝毫不显突兀。而所有的互动也好爱情也罢,在整体的哀伤乐曲中早被奠定了痛苦与忧愁。 『Voice Mail』,前后出现多次的,来自纽漂族父母的电话问候,念白式歌唱,有趣,温情,但愈发的,似乎这座没有亲人唯有苦难的纽约城,更加冰冷。身为纽约客,恐惧是我的本能。
纽约还是那个纽约,热闹的,繁华的,始终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没有暖气的冬天里,窗外是废铜烂铁搭建的圣诞树,天使离开了,马车也并未到来,波西米亚是否真的死去,who cares,但是依旧能看见这帮年轻的艺术家们,在这所城市给予他们的痛苦里,燃烧青春。
最后,依旧感谢结局,即使Mimi患艾滋,犯毒瘾,露宿街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是故事里她和死神见了一遭后,看到了天使,还是活了过来。这让我们从天使的死亡、情人的争吵、朋友的离散后,没有一再沉沦,而是觅得光明。人活着,总归要有点梦,还是要对生活存有信心。
先说故事,交代得太仓促了,可能是用音乐剧描述群像太难了吧。后半场angel和mimi的死(而复生)过于潦草和突兀,不是很能打动我。
主题在1996年是非常先进的,描述了社会边缘群体(艾滋病患者,瘾君子,同性恋,跨性别,持少数观念者等等)激情又放荡的生活,因为被安稳的主流生活排除在外,甚至随时会死于艾滋,所以只能活在当下,No day but today。作者描述了他们性泛滥、无法对自己和爱人的生活负责、对家人冷漠疏离的一面,但着墨不多,主要是描写了他们或纵情或温情的生活,从而表达了无论什么群体都有权利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也通过“you are not alone,I'm not alone”传达了人文关怀。理解作者是想呼吁人们不要用主流的眼光拒绝、否定少数群体,那个年代也确实不需要对阴暗面做过多赘述,所以重点落在了歌颂上,但对现代的观众(我)而言可能有些片面,显得过于偏爱主角、过于幼稚了,让我很难全身心共情他们。比如开头大家聚在一起理直气壮地说不付房租,比如mimi不确定会不会将艾滋传染给对方仍然大胆求爱,可以说是活在当下,也可以说是任性妄为,但剧中对后者几乎不做表达。作为对比,德扎虽然肯定了莫扎特天赋异禀、追求真我的一面,而且整体而言莫扎特也是一个正面人物,但编剧也非常深刻地刻画了他被天赋绑架、毁灭了他的家庭甚至他自己的一面。
然后就是mimi和rogger的恋情其实有点狗血言情,并不多么成熟深刻,但放在那个年代作者可能也是在鼓励爱情至上、自由至上,还是很有意义的。
塑造方面中心人物Angel很讨喜,但感觉并不立体,似乎就两个标签:温暖人心,变装女王。当然其他角色也并不算太立体....可能还是受音乐剧的形式牵制。 音乐的话感觉只有seasons of love最好听,其他很多歌都一般......
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可能7.8分左右吧。
Rent在剧里面大概有三层含义,首先是他们“租”的小屋子,代表他们物质的匮乏。他们或主动或被迫地处于社会边缘,不仅付不起房租,衣食也得不到保障,甚至随时会被病魔夺去生命,在物质方面具有极大地不确定性,而这也是他们如今生活方式的基础。
第二是当他们试图过上主流社会安稳的生活时,他们内心产生的异乡人之感: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失去实感,只能向主流“租借”情绪。这也解释了他们为什么不能过上“好生活”,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自我欺骗。
第三是对爱人的“租借”:或许我们明天就会死去,但今日就让我们相爱。物质生活是不稳定的,爱人也随时有可能被病魔夺走,所以对他们来说恋爱不是“拥有”,而是“租借”,即使生命短暂也要抓住当下的真爱,纵情一刻。
有的剧看完深感震撼,有的看完充满激情,《吉屋出租》看完只剩下浓浓的感动了。整场看完心里是沉甸甸的,他们的故事一直在脑子里转。 马克。他更像整个故事的记录者和解说者,活跃在兄弟聊天或者群像场景里,前期情感起伏没有那么大,所以最终孤身一人,发现相机里的朋友都在渐行渐远时,那种积蓄之后的爆发看起来就非常震撼。作为唯一没有感染艾滋的人,他去记录朋友们生活的点滴,他不是没有感觉到生命流逝的无力,而是更希望能尽可能留下多的美好瞬间,为那些鲜活的生命提供回忆的寄存。同时他又是很挣扎的,也一度向生活低头去干了一份他的朋友嗤之以鼻的无聊工作,他和罗杰对峙,喊出那句“最后不就只剩我一个了吗”是真的很绝望,热热闹闹一屋子人走的走散的散,他似乎比他们更珍惜朋友们一分一秒都无比珍贵的生命,才不想见到他们把时光都浪费在无谓的争吵和犹豫迟疑上。当这个因为热情和信念聚集在一起的大家庭离散的时候,他抛弃了贫民窟的狂欢,踏上平凡无奇的纽约底层人民工作生活的路,看上去勤恳踏实,他有才华也有健康过得更加平稳。但他最后还是因为不愿意浑浑噩噩按部就班,回到了波西米亚生活。有过动摇走过岔道,最后还能坚持信念,就是这个角色了不起的地方。总得来说非常稳,给人特别放心的感觉,探戈那段又很活泼俏皮,情绪转化很到位,引着观众透过他的摄像机去看人间百态。 罗杰。执念是写一首绝世的好歌,但是吉他不顺心意,生活窘境也不顺心意。我觉得前女友的死对他的打击特别大,导致艾滋的事实在他心中是跨不过去的坎,他永远在给自己,也在给自己在乎的人做绝望的倒计时,所以他的一切思考都是以,我还剩下多少时间作为基础的。关键他自己也不知道倒计时的时限是多少,才不敢勇敢地拥抱未来。他拒绝咪咪的求爱,不是没有心动,而是他认为朝不保夕的生命状态无法投入爱情,一方的提前离去就另一方是莫大的伤害,他体会过这样的疼痛,所以不想牵扯更多人,自己静静地腐朽就好。相较于自己,他更害怕所爱的人死亡,他之前太过于纵情,现在反而小心翼翼起来,前女友是他的一道疤,忘不掉的不是那个人,而是失去爱人的痛苦,他不愿意再经历一遍,宁愿选择逃避,所以他才又一次推开了咪咪。所幸最后他做出了勇敢的决定,那首荣耀的歌也写给了他心爱的女孩。 咪咪。一个像蜡烛一样燃烧得很热烈的女孩子,对待爱情有扑火的勇敢。也不是没有伤疤,但她更倾向于麻痹自己,投入更滚烫的生活来遗忘这些疤。同时她又是明事理的,缠绵又果断的,在知道罗杰是不忍心目睹自己的死亡才离开时,她表现得非常惹人心疼,恋恋不舍地说了再会然后独自跑开承受痛苦了,但是在她预料的生命最终,还是念念不忘地要回到罗杰身边才觉得安心。非常感谢她叩开了罗杰的心门,也非常感谢她的勇敢给罗杰带来的改变。这一版演员的表现无可挑剔,稳,飒,辣,我只会土拨鼠尖叫姐姐太好看了姐姐我可以。 安琪。我螺旋飞天宇宙无敌霹雳爆炸哭的开始。这个角色就是,美好。对身边人特别体贴,从对柯林斯伸出援手开始,她就是人如其名的天使。无论多冲突多激烈多尴尬的场面,她都会用自己可爱的方式去安抚大家的情绪,让场面重新温馨轻快起来。但是她离开之后,大家再吵架再斗嘴,就没有人出来和解了,矛盾直喇喇地刺在那里,没有人融化坚冰。所以柯林斯出来制止争吵时,那一瞬间的安静是很让人感慨的,他完成了安琪的使命,她的离开没有让他意志消沉,而是带着那份对生活的憧憬继续活下去,同时也继续着对家庭的关爱。充满创造力和对美的感知。教堂里莫琳说她心灵手巧,破布也能裁成最好看的裙子,对美这么细腻的人,明明是最不应当被生活辜负的,但她也活得很璀璨,大概是遗憾中的一丝慰藉。最后击垮我让我暴哭的点,就是咪咪突然的苏醒,她说在那个明亮隧道的尽头,她看见安琪站在那里,特别漂亮,然后笑着推了她一把,说回去吧,去听你的男孩唱歌。我刚平静下来又哇的一声哭成傻逼,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ICU第二次唱响的时候,大家重新站成一排,只有一束打光,照亮了给安琪留的空位,那瞬间我哭的暴雨倾盆。在剧情里基本没有展现过她的负面,她的苦痛,有安琪在的地方就是欢快明亮的,但她绝不可能没有受过伤,莫琳有说她被小混混欺负,让我肃然起敬的一句话就是,“他比你们任何一个人都男人,又比你们见过的任何一个女人都女人”,真的太帅了,就是很温柔的水,轻柔地包裹所有朋友,但遭遇欺凌时又是锋利的坚冰。一个通透了之后还能温柔的人,太难得了。没啥好说的,我的言语太苍白了,我哭出一条秦淮河。 《吉屋出租》传达的活在当下的信念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前段时间在文广看的,不是原卡,但依然是很棒的体验,除了Mimi唱得有点崩,其他都挺好的,尤其喜欢Angel和Collins。
Angel是多么热烈的生命啊,真喜欢他。
故事有两个地方很打动我,一是最开始的《rent》,“How we gonna pay?”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这种生活的焦虑格外能触动心弦。
另一处是《La Vie Boheme》,波西米亚的胜利,是这群年轻人的生命力,也是对生活的拥抱,这是整部剧最colorful的地方了。
这样一群年轻人,生活困顿,有不同的性取向,有身患疾病,有各种困扰,甚至有些可以说是“异类”,他们离我的生活很远;但他们充满理想,有无限的勇气和激情去热爱生命和爱情,他们又离我的生活很近。
最后想说,现场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为这些舞台上的表演者们喝彩。
在我的大学时代,也曾赶着时代浪潮用过Facebook和Twitter,在人人网和微博上放飞过自我,在博客大巴和不老歌上写过同人文。和我同时代的其他学生们,也可以在校辩论赛上打韩寒和郭敬明应不应该在一起的辩题,可以自行汉化、排练演出LGBT题材的国外音乐剧作为自己的毕业大戏。我们曾经看到过不同的价值观,曾经窥探过世界的一点缝隙。
把握今天,珍惜当下,怜取眼前人。演员们表演都很卖力,情绪都很到位,很容易就被感染了。但接触音乐剧不多,尤其美国文化和英文歌曲总是隔了一层,不能完全吸收它的好,挺遗憾的。
比起电影版,更喜欢这个舞台版,好几首歌都很棒,特别喜欢roger和mimi这对,太搭了这版里的俩人。后半段太乱了,每一场都挤在一起,无论是剧情还是歌和舞台,没看过电影不清楚剧情第一次看的肯定会一头雾水吧。而且有点烂煽情的感觉,几对情侣都有点为分开而分开,可能再多看几遍会喜欢吧?
我终于把rent看了。就算生活中吃了很多苦也可以谈论爱,梦想和自由,我觉得这样的人就很伟大
其实我觉得有一丢丢吵,舞台剧实录镜头没必要切这么碎。但Angle去世那首我罩你还是真开口跪,甚至还没开口,Collins那个面部特写打上去,就已经感受到冲破屏幕的感染力。
能在百老汇长映不衰的音乐剧都有两百多把刷子。7
2013 大二的时候冬天看到吧,看完这个才看电影版的,还是这版好听
1991年Jon Larson在《Tick, tick, boom!》中写下”I’m the future of musical theater”,5年后他凭借《Rent》实现了。
看完编剧的电影来复习他的音乐剧,里面有他和他的朋友们
感谢声入人心,感谢郑云龙,让我走近音乐剧,。第一次看音乐剧,小天使去世后,科林再次唱起I will cover you时哭到停不下来,以后有机会一定要看现场版,音乐剧真是太震撼了
2018.8.31 上海文化广场
《RENT》是一出真正属于年轻人的戏,生涩却生猛,多元又多情,它像划破黑夜的火焰,用强劲的力道撞击保守的世风,砸碎拘人的铁链。它聚焦着一群“不正常”的人,同性恋、异装癖、HIV、钉子户,交不起房租看不起病,风餐露宿朝不保夕,文雅一点他们叫“边缘人”,粗暴一点叫“d端人口”,多么讳莫如深啊。但正因为“不合时宜”,当他们高唱自由、歌颂真爱、痛斥虚伪、讽刺资本家时,每一句都声震四方。当一群人不知道下一顿吃什么食物、下个月宿在何处、死亡和明天哪个先到来时,却时刻关心着这一首歌的音符(Roger)、这一支舞的舞步(Mimi)和此刻相拥的温度(C&A)。如何丈量自己的一生,用爱啊!用爱发电,点亮黑夜。
这一版Renée演的Mimi真的超棒!比我看的2017年北美巡演的要更好!
在看声入人心以前,我只去过一次剧场,为了圆自己九年前的梦想“看一场《暗恋桃花源》”。一年后的冬天,依然是在梅溪湖,我认识了大一众优秀的歌者,也渐渐了解并喜爱更多的音乐形式。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经常走进剧院~
这版不仅演得好摄像也棒。年轻白嫩的金发碧眼的嘶吼蹦跳的Will Chase, 和窈窕妩媚的一头乱发的小野猫般的Renee Goldsberry,啊,还有那个Menzel的小脸版本,真是醉人。这个剧本就算放在现在也还是一样的新鲜血液嘛。就是喜欢的歌曲不多。。。
我为什么要浪费两个小时先看电影版 剧版明明就全方位碾压 有爆发有细节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力量
最后看到原版卡司一起上台还是十分感人的T.T。这版MARK好喜欢!没那么弱气...两版Angel都太帅了真的。Will Chase唱挺强的就是总是一副要吃人的表情...话说舞台版这么多大特写,不禁想象台下观众看着一堆摄像一起在台上的场面..
虽然咪咪最后没死,但是这个比波西米亚人虐多了,担心这个国内上的话会改
这是我两位哥哥的最爱,所以我也去看并爱上了呐!当代的《波西米亚人》。看幕后,创作人Larson在外百老汇首演下午突发心脏病去世,他从不知这部剧最后火成啥样…唏嘘,生活比戏剧更戏剧。好作品永久,没多久就演到了百老汇,并一直演到今天演到以后…
stage production海赞! (原来Eden Espinosa是Adele Dazeem的standby怪不得各种各种像, 以及Maureen每次都要闪一下屁屁小心脏略受不了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