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君不太喜欢套路的标题党,但这篇忍不住用一次。
就像后面会提到的,这部电影推荐难度略高,我希望一个有噱头的标题可以吸引多一些的读者。
起因是最近,有个读者让我推荐好看的迷你剧,我列的剧单中,有一部英国ITV的《泰坦尼克号》。
这是2012年,ITV为了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而拍摄,一共四集。
1997年的电影版《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经说过,拍《泰坦尼克号》是为了探讨它为什么沉没。不过看完,我们记得的只有一个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某种程度上说,这部迷你剧替卡梅隆实现了他的艺术追求。
ITV耗资1100万英镑,请来大堆头英伦实力派演员,制作诚意十足。
全剧精制豪华,剧本是符合历史叙述的群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通过游轮上不同阶级的乘客,速写当时的时代面貌,交代船难的前因后果,一度被誉为海洋版《唐顿庄园》。
不过这部野心勃勃的大剧,遭遇了泰坦尼克号一样的命运,意气风发起航,却黯然沉没——它在英国的收视率高开低走,不尽人意。
编导想要面面俱到,却流于蜻蜓点水,艺术水准不够,固然是它失利的原因之一。
但更可能的是,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早在50多年前,就由另一部电影完成了,那就是《冰海沉船》。
《冰海沉船》曾经作为译制经典引进国内,是方君的童年回忆。看的时候年纪很小,但印象深刻,以至于后来看卡梅隆版时,不断觉得很多情节似曾相识。
从敲下本文的第一个字,我就知道注定是一次费力不讨好的推荐,几乎能想象朋友的嘲笑:方君你平时写的都是又酷又炫的大片,突然推荐一个那么古老的电影干什么。
别的不说,黑白画面一出来,势必让不少读者望而却步。当时演员的表演方式,如今看来略显做作。
至于1958年的沉船特效,放在今天也是简陋百出。更别说当时对泰坦尼克号沉没的调查还不深入,片中的大船没有像后来的作品一样,出现从中断为两截的壮观场面。
一部灾难片,既没有宏大的灾难特效,在还原历史方面也有纰漏,似乎完全没看点啊。
可正是这样一部近60高龄的黑白老电影,在豆瓣上以8.3分超越了96%的灾难片。
方君的友邻中不乏挑剔有加的骨灰影迷,但这部老片顶住了他们的挑剔,得到殊为不易的8.2。
《冰海沉船》改编自沃尔特·路德的原著。卡梅隆在拍《泰坦尼克号》时,对这两部作品都有过细致的调研,并且复原了其中大量的立意和细节。
贫富差距,阶级意识,人道主义精神,天灾人祸交织的宿命感,都从老版移植到了新版,甚至很多灾难场面的表现,也只是用新的技术复刻了老片的构想。
第一次看《泰坦尼克号》时,我总觉得那个沉船之际乐队坚持演奏的情节非常熟悉,后来才知道《冰海沉船》中早就演过。
历史上的随船乐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举动,至今仍不确实,但两部电影都选择了浓墨重彩地表现这个催人泪下的段落。
可以说,1997年《泰坦尼克号》的举世风靡和空前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这部《冰海沉船》。
在《冰海沉船》的出品的50年代,正值B级片(缺乏新意的低成本电影)横行。编导很自然地没有在视觉效果上做文章,选择了淡化戏剧成分,强调影片的纪实性,把重心落在了还原历史事件。
虽然特效廉价而陈旧,但论到演员规模,《冰海沉船》毫不逊色于晚它40年的豪华新版。
短短两小时,共有超过50个开口说话的角色,力图全景式展现当时英美社会不同阶级的面貌。
船上等级森严区隔,上流显贵与下里巴人不相往来,但在巨灾面前,他们却表现出丰富的殊途同归。
我们知道,只有在生命面临威胁的关头,一个人才会卸下平时的社交面具,表现出真正的本性。只有在危急时刻,才可以看出一个人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
男爵得知轮船将沉,假装若无其事安慰妻子和儿女,强忍着悲痛与他们微笑告别。
一对老夫妻,妻子坚持不独活,丈夫也恪守原则不插队上船。另一对年轻夫妻受到他们感染,也决心相守到最后一刻。
还有老贵族从容穿好礼服,要带着绅士的尊严慷慨赴死。
指挥若定到最后一刻的船长,东奔西走拼命救援的二副,燃料仓中坚守岗位的工人,电报求救直到供电中断的通讯员,他们都是与船共命运的勇士。
也有各类贪生怕死之徒,想尽各种办法混上只限妇女儿童的救生艇,丑态尽出。
《冰海沉船》的每一个角色,哪怕只有一两句台词,都塑造得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
他们时而出人意料的表现,又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复杂。
最明显的,是在头等舱夸夸其谈家财万贯的女暴发户,上了救生艇后把衣物让给难友,并不顾危险,主张把救生艇划向落水者。
20世纪初,养尊处优近两百年的大英帝国已经日簿西山,强盛不再。
为了重续昔日辉煌,振兴国民自信,他们建造了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冰海沉船》开头,二副读着报上对巨轮庞大和豪华的夸张广告,跟妻子打着趣,半真半假地嘲讽了几句。
不料一旁的老绅士信以为真,愤怒地指责他不爱国,得知他的身份后,又转口大赞泰坦尼克号的成就领先。
英国上流社会的虚荣和浮夸,在这个小插曲中一览无遗,也为巨轮的命运投下了一道阴影。
在整部电影中,我们听到人们不断说着同一句话,“泰坦尼克号绝不会沉没”,持续地制造出反讽效果。
当灾难的帷幕终于落下,劫后余生的大副望着眼前的惨象,沉痛反思:都怪我们太乐观了,哪怕事情就在眼前发生,仍然难以置信。
留恋日不落神坛的英国贵族,不得不正视现实:他们的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
不可否认,《泰坦尼克号》是很出色的娱乐大片,它赋予了少年时代的我一次欣赏奇观的美妙体验。
但如果有时间,我更愿意重温《冰海沉船》。
每次重看,黑白影像中那群真实鲜活的人,仿佛带我回到了1912年那个呵气成冰的大西洋之夜,回到了那艘命运倾覆的巨轮甲板上,目睹亲人离散,耳闻哀嚎震天,洪荒巨力席卷而来,吞噬人类的文明,熄灭一条又一条宝贵的生命……
那些惊慌与从容,相守与永诀,怯懦与英勇,恐惧与坦然……从童年第一次看到,便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泰坦尼克号的灾难,是自然对于人性的一次试炼。在历史性的时刻,面对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人们纷纷作出最本能的人性抉择。
不同的影迷,对不同的版本可以有自己的偏好。在方君而言,《冰海沉船》中百态千姿的精彩和震撼,真的远远胜过一个你跳我也跳的爱情传奇。
看过它,我发自内心地感受到,1912年4月15日,那是真正值得被铭记的一夜。
时代的葬礼
冰海沉船 A Night to Remember
拍摄于1958年的《冰海沉船》是詹姆斯·卡梅隆之前,有关这个题材最重要的电影。它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创造了无数类似持续演奏的乐队的高明桥段,被卡梅隆致敬,更重要的是,本片承载着一代人对于那个逝去时代带有怀念的批判。一条将乘客分成三个阶级的邮轮,生与死的距离,仅仅是12英镑的床位和875英镑的套间。
一个儿童的梦想
《冰海沉船》的故事,还要从1911年一位儿童的好奇说起。那一年,制片人威廉·麦奎蒂年仅六岁,家住英国贝尔法斯特。某天,小威廉亲眼看见20匹马拉着一只巨大的锚,前往哈兰德和伍尔夫造船厂,在那里,一只巨轮正在孕育之中。他每天,看着这巨轮成型,问父亲,如何才能把这条船弄到海里。父亲说,他们把船放到滑轮上,等到下水那天便在滑轮上涂满肥皂、油脂,在船屁股轻轻一推,船就滑到水中了。这条船无疑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泰坦尼克号。
1912年5月,整整一个月小威廉都无比自豪,不仅仅因为他将要度过七岁生日,更是因为他能和无数人一起,亲眼见证大船离开它的诞生地,第一次下水。31日那天,正如父亲说的那样,人们只是轻轻一推。过了一会儿,船才开始缓缓前移,由于泰坦尼克太过于巨大,小威廉仿佛感觉移动的其实是自己。冥冥之中,他感受到了和大船无形的联系。即将遨游四海的泰坦尼克,承载着威廉逃离贝尔法斯特闯荡世界的梦想,而他眼前着小小港湾,所连接的正是七大洲、四大洋,踏出这一步,世界就在眼前……
一个辉煌的弃儿
虽然,泰坦尼克号没有顺利完成首航,但威廉还是在1924年离开了贝尔法斯特,前往渣打银行工作。靠着工作便利,周游世界,最终来到上海。在中国,他得到了母亲癌症病危的消息,不得不回到故乡。母亲去世后,威廉走上了一战的战场,成为了一名宣传兵,制作纪录片。就是在这段日子,有了拍摄一部泰坦尼克号电影的想法。战后,威廉走上了制片人的道路。在女儿出生那段时间,他阅读了沃特·罗德的纪实小说《难忘的一夜》,惊呼到,这正是他要找的东西。第二天,他将小说拿到了兰克电影公司,试图说服主席约翰·戴维斯,将其改编成电影。但戴维斯却异常冷漠,在他看来,一部没有明星的大投资黑白海难片,要赚钱简直是难如登天。但威廉的回答则斩钉截铁“这并非是一般的海难,更是时代结束的标志”
在他看来,泰坦尼克并非是一艘普通的邮轮,在那个年代,它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头等舱极尽奢华,即使赴死,也可以盛装出席,如同绅士一般,而三等舱却道路封闭,连登上救生艇的机会都没有。而“让女士和小孩先走”也被误解为“只允许女士和小孩走”白白浪费了救生艇上近700个座位。在贝尔法斯特举行的泰坦尼克号遇难者追悼会上,死难者的姓名也是按照地位排序。无论怎么看,泰坦尼克号都是傲慢时代的产物。
威廉的这通说辞,说动了戴维斯,他立即打通了小说作者罗德的电话……
一个作家的坚持
生活在纽约的沃特·罗德,是一个平凡的广告公司文员。但不知为何,他却总是被泰坦尼克号的故事,莫名吸引,从九岁开始,便如同小孩得了感冒一般,总是和这艘巨轮黏再一起。其他人去图书馆翻阅的都是法国经典文学,而罗德却总是在寻找有关泰坦尼克号的旧报纸,和听证会资料,埋头苦读。
在业余时间完成了一本有关美国内战的书后,罗德获得了编辑霍华德·凯蒂的欣赏,并给他的下一本书提出了建议“既然你总是把泰坦尼克号挂在嘴边,何不写一本有关它的小说?”这一语点醒了罗德。其实,罗德的准备工作已经足够充分,很快列出了提纲,打好了草稿,还找到了不少珍贵资料。但这一切还远远不够,他还需要寻访当年的生还者。
在当时,寻找泰坦尼克号生还者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为并没有生还者俱乐部或者协会这样类似的机构,事实上,1913年以后,关于泰坦尼克号的报道和追访,已经停滞不前。罗德精心挑选了最有可能有生还者居住的几大城市包括芝加哥、纽约、贝尔法斯特等。给当地报纸编辑写信,希望能刊登在他们的读者来信栏目。罗德手写了成百上千封信,并附上了自己的地址,希望生还者能和自己联系。没想到的是,回信接踵而来,越来越多,最终收到了64封回信。只花了邮票钱,便找到了如此多的幸存者,让罗德异常欣喜。
随着小说的顺利,书名也成了罗德心头苦恼的问题。一日,罗德正在纽约38大街和帕克街闲逛,看着皎洁的夜空突然想到了“难忘的一夜”作为书名。编辑对于书名没有出现“泰坦尼克”的字样,非常震惊,但聪明的他们还是在最终出版的小说封套上画了个救生圈,写上了“RMS泰坦尼克”。
小说发行后,也异常成功,在全球发行了进六十多个版本。罗德辞去了广告公司的职务,开始专职进行小说的宣传。一日,他接到电话“有一位英国著名的制片人,想把你的小说拍成电影,你愿意吗?”罗德的回答也异常干脆“当然愿意,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参与拍摄!”
一部电影的还原
1957年,《冰海沉船》正式开拍,罗德也应邀来到了片场,而他也带来了许多当年海难的幸存者,作为片场顾问。其中包括泰坦尼克号第四大副约瑟夫·波索尔,当年船撞上冰山时,他正在甲板上巡视;肯尼斯·摩尔在片中饰演的第二大副的遗孀;以及和罗德私交很深的头等舱乘客伊迪丝·罗素。
伊迪丝正是片中寻找音乐猪的乘客的原型。当年她作为泰坦尼克号上的贵宾,专门包下了一间房间放置衣物。而那只音乐猪,是父亲临死前留给伊迪丝的遗物。当时,她已经登上救生艇,但由于将猪遗忘,又折返回去寻找。等她回来时,救生艇已经在下降,她不敢往下跳。一旁的水手一把抢过她怀里被包的严严实实的音乐猪,扔到救生艇上“跟着你的孩子,跳啊!”(他把猪当成了婴儿)她才死命跳下。伊迪丝过世后,在遗嘱里将猪留给了罗德,可惜音乐猪,再也没有放出过音乐。无数类似这样的故事,在电影中都得到了再现。
除了故事以外,重建泰坦尼克号,也成为了剧组的重中之重。大量的布景制作,共花去了4000吨钢材。最初,剧组联系了英国邮轮肖恩·萨维林号作为实景拍摄场地。但邮轮考虑到拍一艘沉船的故事很不吉利,临时退出了计划。失望的威廉,飞到了克莱德,在WD沃德船厂,发现了将要被解体的澳大利亚邮轮阿斯图里亚斯号。虽然左舷已被卸下,但右舷依然完好。船还能浮在水面上。威廉欣喜若狂,花了100英镑租下了船只,供剧组拍摄十天。高潮时的沉船戏在一个池塘中拍摄,剧组制作了众多微缩模型,用于拍摄远景。更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防水摄影机,拍摄船头入水的主观镜头。
让威廉感到幸运的是,全片的拍摄在11月到第二年1月间完成,正直寒冬,演员寒冷的表现都是真实可信的。片场设置有高温烘干室,在水中拍完戏份的演员,可以在其中和衣服一起立即烘干。保持体温的同时,更省下了第二套戏服的钱。而摩尔更是在戏服里面加穿了一套蛙人服,保暖的同时,也足以防潮。拍摄当天,万里无风,却寒冷异常,用罗德的话来说就是“和那一夜一模一样”。
影片上映后,威廉参与了为期一个月的美国宣传。他带着100多位泰坦尼克号幸存者,来到纽约时代广场,进行首映,让本片获得了极大影响,成为兰克电影公司最卖座的一部电影,并顺利获得了金球奖最佳英语外国片奖。至此以后,越来越到的泰坦尼克号幸存者浮出水面,一份幸存者联络资料,也最终建立起来。
(原载于 数码娱乐DVD导刊)
(标题来自zhihu)这个问题,又可以用对比同类型老片的方法来寻找答案。
本人2月份观看了一部1958年的老电影
《冰海沉船》
1955年首次出版的作品《此夜永难忘:泰坦尼克号沉没记》以六十余位“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幸存者的回忆为基础,生动地还原了1912年4月14日深夜这次著名海难发生时的场景,以及随后几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求生与救援过程。
《冰海沉船》就是书籍出版三年后,英国拍摄上映的电影,可以说是第一个版本的《泰坦尼克号》影视。
他与经典的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相比,更像一部肃穆的文艺片,忠实搬运书中内容。
卡梅隆版《泰坦尼克号》的场景虽然很多都直接照搬《冰海沉船》(毕竟算是翻拍),但这个新版比老版优秀的两个因素,也就是新版能成为经典的因素。
1.技术与史诗
首先两部片子的时间间隔已近40年,所以新版拥有天然的技术优势。
且卡梅隆喜欢用实拍来给场景增加真实感,一系列实拍配合特效的操作下来,整个电影恢弘、史诗的气质就立住了。
2.爱
新版的剧情,添加了一条Jack和Rose两个人的爱情故事。
这条爱情线,老版《冰海沉船》是完全没有的。
爱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也是观众审美的重要取向。
个人认为这一条爱情线的加入,就是让影片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
灾难、真实事件、特效,那都是次要的。
真挚感人的生死之恋,是在全世界收割无数观众眼泪的最大法宝(包括本人)。
很多似曾相识的地方,包括那支乐队。虽然在特效和惊险氛围比卡梅隆差很多。却很严肃,另一种好看
那个没有任何特效的年代却也能拍出如此好看的灾难片,卡神97版除去杰克露丝浪漫爱情主线,太多的细节内容都从这部深海沉船而来!不会过分煽情却更显真实面貌和沉船时的群像刻画、人性百态。4.5星,★★★★☆
1958年的老版《泰坦尼克》。与新版相比,全靠模型+实拍完成,却比电脑CG更震撼。沉船的部分和新版几乎一模一样。没有爱情的主线,众多群众演员完成的群戏也依旧有闪光之处。有一种波澜不惊的震慑力。可以看出剧情方面新版借鉴了这个老版很多。由于没有主线而稍显散乱,不够紧张算是遗憾
卡梅隆版的细节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来的,不过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爱情线索。
对比97版就知道插入一段爱情故事的好处,不是被爱情感动,而是更能设身处地进入灾难深处。J&R曲折的逃难路线带我们感受了大船每一个角落里真实的恐惧、爱、怯懦和勇敢。
电影明显往写实的方向努力,全片40分钟时由设计师断言一个半小时后船沉,这跟余下的电影片长基本一致,而本片也没有贯穿引领全片的主角,比较宏观的照顾到了船上众生相的方方面面:比如《泰坦尼克号》也出现过的尽职乐队、醉醺醺往海里扔椅子救人的船员、混在女人堆的男乘客、以及众多出于恐惧或怪癖给疏散过程添麻烦的女乘客(对女性观众有点不友好)。整体来说比较客观的渲染了船沉时的境况,但比较意外的是,不论乘客还是船员,状态都比较淡定,我不知道这是为了凸显英国人的特点,还是为了配合英国观众的审美趣味,但付出的代价是戏剧性与紧张氛围的营造都很弱——大部分戏码是众人按部就班上救生艇,至于海水吞噬船的过程,还有近在咫尺却错过营救的过路船视角,都缺少镜头交代。特效部分用了实景、模型和抠图的结合,效果今天看来也不算差
今天在看这部电影时发现同时还有这样一段新闻:“最新画面!泰坦尼克号残骸腐蚀严重 2030年或完全消失 ”——从1912年4月12日,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撞击冰山后沉没后来有很多影视剧描写了这个人类悲剧,这部和1997年的那部卡神的电影神话都是高分电影,我是很早就看过了《泰坦尼克号》,而这部《冰海沉船》是今天才完整的在蓝光画质下欣赏的,应该说这部电影一开始就已经制造出了撞冰山的悬念,只是没有想到这样快,而《泰坦尼克号》是有一条感情线的,灾难只是电影的高潮部分,而看这部黑白电影,发现其实电影里也有很多“露丝”和杰克的影子,似乎很多情侣在大船上而造成这样的悲剧其实和人为的操作不无关系,可能正是一种自大和目空一切造成了这样1500多人海难的世纪灾难。
我知道這是出於公平,但,為甚麼非得安排後上的下等艙客擔綱恐慌,先下的上等艙客擔綱良知呢?階級之間的最大落差之一不是物質條件而是選擇權,若將賭客們扔入下艙口,讓他們一出甲板就僅剩兩條組合船,他們會有多少物理與心智的時間餘裕,去進行道德的抉擇?卡麥隆顯然有看懂這其中的殘酷。
基本新版里感人的细节都是抄老版的
烦死卡梅隆那版了,这版明显好太多,卡梅隆那版除了特效和狗血爱情全抄的这版
经典,比《泰坦尼克号》要更真实!
多做功课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很多资料都显示肖恩.康纳利演了这个片,其实他并没有出现在本片中,他所谓扮演的角色其实是由拉里.泰勒(Larry Taylor)扮演的。
讲真,那还是后来卡梅隆的Titanic好多了。不过也不是粗暴地说这部烂。作为灾难片,绝对是受制于当时的科技和拍摄技术的。同个题材的灾难片,要是97年拍的电影不如58年的,那才是不可思议吧……
这个老版本拍得好冷静好写实,没有很多戏剧性的元素,
最棒的反映泰坦尼克事件的电影
可以看到某铁达尼也就是加了段感情进去,说实话,那种狗血的感情还不如看看这片子,全片围绕着各式形形色色的人来合力描绘这场灾难,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永远不要太傲气,永不沉没也会沉。对于某老千记忆深刻啊,其他角色基本上都在铁达尼里看到过了,就这个老千霸气啊,最后宁可一个人玩牌~
过于严谨就缺煽情。
还真一样...
冷静内敛客观真实,比新版拍得好多了。
老式的灾难电影,缺乏明确的主线,同样是铁达尼沉沦记,却没有一个让观众得以共情的抓手。而卡梅隆一版通过“爱情”就能产生对蒙受灾难之人的共情。不过《冰海沉船》的调度、光影还是十分讲究的,58年拍出这样的电影还是很棒的,对沉船开始时,人类各个阶级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也有带到,算是《泰坦尼克号》的启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