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国内有的译名叫《疯狂的亚洲富豪》是翻译有误,crazy是形容rich=extremely rich, 并不是说Asians are crazy,不过这名字也算符合电影情境。我在的城市很多白人到电影院看,迎合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亚洲世界的理解,商业点找得很准,在美国人眼里就是美国价值观再次征服世界的证明,但是作为中国观众就难免尴尬:我不懂富豪的世界,也不觉得传统价值观就得扮演反面教材;全世界的富二代好像要不变态要不很帅,似乎不是什么亚洲特色;配乐听得人犯尴尬癌,都21世纪了,美国人耳熟能详的东方歌曲还是什么《夜来香》?要不就是翻唱个coldplay,真真显得好像东方文化不是殖民文化就是媚外崇洋……
也许这电影是想嘲讽东方经济的崛起和东方文化的衰落成为有趣的对比,但电影本身的呈现和看问题的方式难道不让人觉得美国人对东方的了解简单片面戏剧化又天真吗?什么全球化都是表面,原来还是天各一方,自以为是。
有个朋友常说,人生苦短,好书/剧那么多,不要浪费在烂剧/书上。这句话我不太同意,每个人心目种的好和烂都不一样,做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膨胀,比如说我,不能因为豆瓣友邻赞赏我肥皂剧鉴赏力已经过八级,就“我说好就是好,我说烂就是烂”。有个自称酷爱文学的朋友,熟读网文,连“女人都不爱看”的晋江网文都看遍了,却没有看过四大名著,但是地摊文学也是文学,你不能说人家就不爱文学;也有民间历史学家,半部“党史”安天下,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这都是很正确的,党史也是史嘛,而且是中国最要紧的史;海外华人里面,喜爱阅读英文小说的当真不少,“Fifty Degrees of Grey”,“Twilight”,可以说是手不释卷 -- 阅读高中生通俗小说也算阅读呀,毕竟,哪个中年妇女心中没有一个不老的少女呢。
我恰好就是几乎没有少女过的那一小撮讨厌分子,所以“摘金奇缘”不管是书还是电影,都不是我的茶。不是我的茶没关系,我不打算看也不打算拦着别人看。可是自从电影上映,海外华人的微信群里隔不几天有人发小传单。我懂的,这是投资人和制作方在搞宣传造势,证明微信上海外华裔这个小群体也成为一拨新鲜可口的韭菜,虽然觉得无聊,可还是难免“与有荣焉”,being noticed is the first step of being included。可是小传单的内容一看,却有点坐不住了,我最大的缺点,不宽容 -- 特别容不下文字里的扭曲事实文过饰非 -- 一下子就放大了。于是容嬷嬷附体,高高举起了银针。
小传单发了好几拨,内容几乎都是这边抄几段那边抄几段,较真起来呢我都不好意思,不较真呢又觉得如鲠在喉。第一部分是内容介绍,简而言之就是个灰姑娘的故事,一个中产阶级额的华裔妇女(欸嘛现在中产阶级都成灰姑娘了,让南瓜马车情何以堪啊,怎么也得奔驰小跑吧),邂逅了一名看似普通的华裔男,好上了,准备见家长结婚了。这一见不打紧,原来对方是富豪,不是煤老板啦,是东南亚的华裔富豪,那可真是,砍柴都用金斧头,仆人都是某某女皇送的(啧啧,咋不说是宇宙之王送的人工智能呢),绝对超越屌丝观众的想象力。总的来说,主题是爱情,内容是炫富,外表是拜金。第二呢是鼓励大家去看,不对,是恳请大家去看,也不对,几乎是胁迫大家去看。为什么呢?因为是第一或者第二部(小传单内容不一致)卡司“全部都是”华裔。较真的我看到此处就忍不住想问,真的全部都是吗?群众演员里一个老墨都没有吗?好吧就算是,可是为什么因为卡司全部都是华裔我就得去看呢?全部华裔制作的多了去了,老干妈是,避孕套也是,好莱坞都快被中国钱淹没了,有些studio甚至明说,得中国钱者得天下。万本归宗,所有的一切背后都是大写的资本二字。既然都是中国钱,我看啥不是支持“国货”,何必执着于这部片子呢。
第三还是鼓励大家去看,因为这部片子“树立亚裔正面形象”。这是最让人挠头的一部分。我特别不明白这么一部主题肤浅,内容拜金的电影怎么就树立亚裔正面形象了。唯一略有点正面的也许就是超越阶层的爱情,可是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套路如此陈旧,老于世故的小农如我,还真舍不得十来块钱电影票。好吧,这部片子也许还传递了一个喜大普奔的好消息:“咱们亚裔再也不缺钱了“。可是这个消息即不新颖也不正面。媒体关于亚裔唯利是图有钱却没有灵魂的报道早就深入人心,连我家娃的网球教练跟我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你们亚洲人有的是钱“。冤枉死我了,我一个小农世家,身上没有阿玛尼手上没有路易威登开着一辆小破驴,你说我有钱?你才有钱,你们全家除了你都没钱。比起这样的新型刻板印象,我宁可亚裔的刻板印象是戴眼镜,数学好,爱学习,书呆子,多少还能跟我沾点边不是。
第四仍然是鼓励大家去看,因为提高地位靠软实力,人家犹太人提高地位就是从软实力开始的。且不说可怜的犹太人怎么又被绑票了,以及她们的地位是怎么提高的。问题关键是,什么叫做软实力?这么用力的宣传造势,也没有看到除了炫富和肤浅庸俗的爱情故事之外有任何特别之处。造势我理解,投资人投了钱,票房要变现,制作方要名利双收,可是造势之前先想一想,要打族裔牌先考虑一下自己手里是不是有这张牌。要割韭菜没人敢拦着,可是文案写得考究一点,营销做得用心一点。要我说这部片子从制作到营销充分说明有钱不一定有品,一部分手握资金的大鳄的软实力的确堪忧。不能盼着观众永远人傻钱多对吗?小说三部曲出来很久了,故事主线在那里,不说抹黑华裔就算了,非要扯到树立”华裔正面形象“就有点过了。这么说来,犹太人的软实力是辛德勒名单,咱们的软实力就是炫富。这软实力挺好的呀,真的是中国内外同步,全体华裔一条心,统统奔着金钱万能,权力至上这条大路走到黑。
最好玩的是传单最后一部分,”动动手指,转发到各个群里,利己利人“。真是,卖鸿毛药酒都没这么明目张胆,怎么不说不转就不是华裔呢?利人我懂,别看我只是一颗小小的韭菜,被忽悠的人多了,涓涓细流可以汇成票房的汪洋大海;可是怎么就利己了呢?一个多小时,做点什么不好,十块钱也是钱对吗?实在没事做可以看夏安的肥皂剧鉴赏录呀。海外亚裔”正面形象“多了去了,文有张益唐,武有林书豪,区区十块钱,要不就捐给真正愿意写好故事的人,写真正值得瞩目的亚裔的故事?那才是为树立正面亚裔形象贡献力量吧。
传单结尾附上纽时报道一篇,我看了一下,内容基本就是,不易呀,全亚洲卡司不易呀,亚裔在好莱坞不易呀,这片子,费了老鼻子劲了。好吧,费了多少劲,制作方说了算。可是好不好看值不值得看,总得我说了算吧。这事儿就跟选秀节目选手比惨一样,谁惨谁好当歌王,谁惨观众就该买谁的帐。可是细细想想,这个逻辑不对。哪怕再惨,唱歌跑调,也不是一名好歌手呀;哪怕再不容易,作品就那样,奥斯卡也没有”制作过程最艰难“这个奖项吧。
当然,我说了这么多,人家一句话就堵回去了,”看了再说“。这真是强势割韭菜啊,你觉得好,你去看;你觉得不好,你去看,看了才能说不好呀。事实证明热心发着小传单的人,她们也没看呀,凭什么说好看就可以看都没看就说,说不好看就非得看了再说。老话说得好,”榴莲有多臭,不一定要吃过才知道。“再说,我这个人一向没有身先士卒的精神,我坦白,我绝不肯为了告诉大家不去吃屎而自己率先吃屎,我只会把小传单们认为微不足道的一个小时,用来表达一下我微不足道的观点,这个玩意儿,在我看来,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都像一坨屎,至于你要不要吃,那就不关我的事了。
有感于最近在北美火爆的亚裔电影Crazy Rich Asians(中国大陆国内翻译为《摘金奇缘》)在国内公映遇冷,被讥笑为迎合西方人口味的“左宗棠鸡”。
“左宗棠鸡”这个“梗”据说是来自于华人为迎合洋人对中餐的想象而专门设计给洋人吃的那些“中餐”招牌菜之一。这种作为西餐“他者”所吸引洋人的“中餐”,让洋人吃得津津有味,而在华人心目中的中餐谱系里面并无地位。那么,把亚裔(北美华裔)拍摄的电影《摘金奇缘》讥讽为“左宗棠鸡”式的假中国文化式赝品,在这部分观众的脑子里面,也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如题所问——“左宗棠鸡”的味道是在谁的嘴里呢?北美华裔生活也是值得好好讲述的活生生的生活。《摘金奇缘》就是亚裔(北美华裔)来讲述自己的生活。这部电影,对北美华裔自己来说,绝不是来为他人烹饪的“左宗棠鸡”。
那么“洋人”(其实主要是指北美社会的以西方各族裔为主的非华人)从这个电影吃出了左宗棠鸡的味道了吗?个人认为应该是没有,因为他们不觉得这是关于“中国”或中国文化的故事,而是觉得这是关于(about)亚裔的故事,而且是被(by)亚裔自己讲述、为(for)亚裔而讲的故事。
到底是谁从这个电影里面“吃”出了左宗棠鸡的味道了呢?个人觉得,这部分观众,大半是生活在大中华区(大陆华人、台湾华人、新加坡华人等)的华人自己。越是以在地华人为主体的观众,越有可能吃出了左宗棠鸡的味道。
下面就要追问一下为什么“味觉”会如此不一样。——根本原因,是因为大中华区华人国族国家、地区的华人的头脑中对华夷之辨的图式,其实和一两百年之前区别不大,把人分为华和洋两种。这很符合华人为主体的人群的立场,很正常。但对于洋人和亚裔来说,则不然。所以我现在出于分析的方便起见(也就是说不去顾及北美社会人群的更多族裔、种族参数了,而且亚裔也剥离开,我们只说华裔),在华与洋这两大群体之间,需要放进去华裔。所以是三个人群:与中华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传统无关的人(简称洋人)、华裔(北美社会里面的中华后裔),和具备政治自治实体的华人政权的大中华区的公民(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
这个电影首先是北美华裔(新加坡裔为主)为自己而做,自导自演自编自看。然后才是北美洋人和主权华人政体里面华人的事儿——这两种人是从旁围观的观众。
再来说说该华裔电影与华人(生活在大中华地区的华人)的关系问题。其实大中华区里面也分为好几块儿。该电影从主创人员、故事,到言谈,刻意避开了与地广人稠的中国大陆发生紧密关系,而主要放在了新加坡。除了主创者多有来自新加坡的华裔背景之外,这可能也是出于各种原因。一则是想把故事讲得无拘无束——让故事在新加坡展开,万一造出了新加坡本地观众心中的“辱新”感受,也总没有“辱华”那么严重。毕竟,新加坡华人与北美华裔之间的历史关系,比中国大陆华人与北美华裔之间的历史要更丰富、久远,而且新加坡本地亦相当多元。二则也是因为不想把问题搞得太复杂,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中跑题。
北美华裔(具体到电影里面的女主和她妈妈),和大中华地区里面的家族、社会关系网(具体而言是新加坡南洋华人社会那个富豪一家),其实在价值观、自我认同上面,已经很不相同了。这里面可以做出好几种类比。一是类似于近现代以来美国建国前后北美移民与英国人的关系——虽然两者的骨子里面有完全相通的东西,但确实又不一样了。二是类似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里面比如亨利·詹姆斯笔下的一个主题——天真质朴的美国人,回到老旧世故的欧洲,吃到苦头,觉得里面的水很深。
说到这个份儿上,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出来了。这部电影,相当于完成了华裔在美国的身份建立大业。(不是“建国大业”,是身份建立大业,因为北美华裔,至少在这部电影里面,其本质价值观是美国人价值观,他们就是美国人,不是大中华区的中国大陆人、台湾人,或新加坡人。)这部电影比较丰满地回答了北美华裔“我是谁”。
这个“我是谁”问题,与如下的三种情形,终于区分了开来。
一、故事情节不再是白人、黑人的配角、调料(那种情况下,才是左宗棠鸡)。(其实觉得,甚至张艺谋的一系列电影,才是大中华区自己出产烹饪的左宗棠鸡。但因为大中华区的民族、国族自豪感,使得大中华区许多华人竟然吃不出他们特别过敏的左宗棠鸡味道来。)
二、《摘金奇缘》这个故事,也与过去的《喜福会》等等也有本质的不同了。那些是讲述从母国的创伤早期经历到加入美利坚之后的惊魂未定并被母国的梦魇所缠绕,总之自己的主体性还没有建构。各种身份纠结,各种自卑,并挣扎于“拼命融入主流社会”的神话中。
三、也不是从属于北美的政治正确多元化,在里面跑跑龙套。
上面三个方向的故事(自甘做亚洲特色的异域族裔配料、被母国梦魇所折磨的惊魂未定零余者、政治正确多元化族裔的亚裔展示),都不是《摘金奇缘》的故事。过去很多演员,比如刘玉玲、陈冲,甚至这个电影里面演准婆婆的杨紫琼,都没有在年轻的时候赶上北美华裔主体性得到充分确立的这个火候,演的都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故事。
这回是由北美华裔讲述北美华裔是谁。这个火候,应该说在目前这个历史阶段是到了。这部小说原作和电影最大的优点在于在身份讲述上不矫情,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北美亚裔(女主)的真实,后期移民到北美(男主)的真实,以及新加坡本土亚裔的真实,不自卑不纠结,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在这部小说和电影里,各种背景的人的自我身份(self-identity)都特别得到凸显,非常明显,冲突也不容忽略,不存在谁压倒了谁。故事里面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互相尊重彼此的self-identity。
事实上,北美票房认可的就是这一点——身份(self-identity)确立。而我们这边票房遇冷,就是不认可这一点。其实事情是很复杂的,我这么说也仍然很粗糙,也会招来异议,不仅来自大中华区域的华人,也来自于北美华裔自身。华裔内部,由于其祖先、父母,或自身来自大中华区域的不同地方,以及移民北美的代际、年代、经历上的差异,所以在感受和身份认同上也很复杂。对于我说的这些,很多人也未必认同,特别是对新移民来说。大中华区域很多华人对这部电影的“左宗棠鸡”式的烦感,也完全可以理解,实属正常。这就如同当初历史上的英国人搞不懂美国人,美国建国前后北美殖民地的很多人也相互不理解一样。
既然这个故事是北美华裔以独立姿态来进行自我表述,那么里面的人物形象就要足够清晰。你看女主的身材、做派,完全不是亚洲本土花瓶那一套,还矮了一头到半头。她的体形没有她在新加坡碰到的待价而沽的名媛交际花那样好,似乎也不太如亚洲的华人那样平常看重美白保养,是没有经过美白的北美亚裔脸,很真实。要想讲好这样一个故事,对文化底蕴的把握也需要足够深,辨别力要足够敏感。它做到了。你可以想象,剧组也特别默契。可能你一句我一句地共振出鲜活的真实感,因为大家都有或多或少与大中华区域家人、家族、社会的关系的切身感受,不足为外人道也。整个制作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于是也就“道”出来了。
这部影片在某种意义上如同《傲慢与偏见》,是在微妙的地方体现出北美华裔与大中华区域的本土华人在价值上的差异,或者说异与同的两个方面。这种刻画,不是摆在了外在的表面,而是在内心深处。——电影里面,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社交,但脑子里面却并不一样,已经不是高度重合的一类人了。婚恋问题是最能体现上述微妙的地方,不仅有男女婚恋双方在认知、价值、情感、背景等各方面的微妙,也牵涉到家族、社会、生意圈、名利场的各种展现。而在体现差异的同时又体现出相同、相似性,这就更带劲、不容易了。这个电影让我看到了这一点。你看,北美华裔来到新加坡华人圈子,很舒服地就能够迅速融入,如同回老家一切似曾相识一般。而且,抛开大中华区域各个自治国家或实体地区的政体、社会状况的表面差异,我觉得实际上的本质共性被这个电影抓到了,其实就是《红楼梦》里面那些参数——大家生活在以家族关系为纽带、链条的圈子中,个人的发展,生意、生计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基于血缘、姻亲的远近关系和基于此而扩展开去的相似秩序上面。每个人有自己的位置,在待人接物上面丝毫不能忘记自己是谁。关系网是需要终生参与维护的,须臾无法脱身,自古而然,直到永远。
而且我感觉,当我们把华裔华人放在一起来看的时候,则让我觉得人种学意义上的华人华裔,与“洋人”在认知、情感表述、沟通方式、人生追求诸方面,确实不同。这也使得这部纯粹的北美华裔电影与主流美国电影在画风上截然不同。不论华裔还是华人,大家基本上就是求得过日子,虽然比洋人更爱奢华、享受,更加鲜衣怒马,更“酷”,但不是特别具备攻击性、神经质、独立性。当然这又是一个更大的讨论题目。我不想陷入各种二元对立的言不及义里面去。
至于整个电影完全是在说英语,我觉得也并不是有意要招惹观众发出“左宗棠鸡”之叹。这里面有生活习惯上的原因,也有上下文语境的原因。而且也不用担心北美华裔一旦习惯了说英语,各种的文化基因(北美华裔必然有强烈的华人文化基因)就会消失或“不纯”了。纯还是不纯,正宗还是不正宗,也许不是个真正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我总是从人类多少千年的文化经验里面去想事情。比如犹太人,严格说来即便是在旧约时代也很难说谁是“纯粹”、正宗的犹太人。新约时代,从犹太人故土到地中海东岸,撒布着各种复杂情况之下说亚兰语和希腊语的犹太人。文化基因的强烈设定,其长久的或隐或显的作用,完全超越患得患失的人种学焦虑之上。纯粹性是不存在的。我又想到了拉丁语、罗马时代和中世纪各个蛮族,还有基督教,都在迁徙和跨越中得到壮大,其烙印永远不会磨灭……人向来需要在多方的环境之下来多方界定自己。华夷之辨是一种二元对立。现在出现了“第三种人”,北美华裔,则至少能够让我们有了一个更多的参数来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我们就会更爱自己的可爱之处,也更能够发现自己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什么,以及我们是谁。比如我们爱买iPhone和各种电子设备,喜欢鲜衣怒马和奢侈品,在古代爱穿丝绸现在穿法国名牌,吃娃娃鱼,讲排场好面子重关系而不尊重隐私和独立意志,但我们不是发明AI、iPhone和原子弹的,不会咄咄逼人地去干涉和改变全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结构,威胁到全人类的生产、再生产、吃饭过日子的方法。我们也嫌贫爱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特别会在资本主义体系里面做生意和钻空子,但我们不太可能出于某种在吃饭过日子、嫌贫爱富甚至谋财害命之外的信念而去一心一意搞恐怖主义、冷静地以折磨人为“志业”,或设计出科学高效的奥斯维辛……
所以,我很爱我们自身,但没有“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虽然我的思路也很混乱。当然,我这篇文章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盘左宗棠鸡,预期也可能会收到“太平洋又没有加盖,你怎么不游过去啊”之类的评论。对此,我也完全理解,毫无不满和怨言。各种尺子本来就各有各的道理。求知与求真,本来就不该有品评别人或党同伐异的附加功能。
再补记:这篇文章的一个缩写版本,发表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报纸和网页(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opinion/story20181224-918240)2018.12.24:
饶有兴致地看完了这部剧情俗套的浪漫轻喜剧,对于豆瓣6.2分的评价颇感错愕,很认真地浏览完热门短评和长评,解惑了:一群生长于中国大陆的观众指责一部讲述新加坡华人富豪的电影没有正确反映中国人及中国文化,又或者认为电影主创有意无意地扭曲了(甚至丑化了)中国文化来迎合美国观众。
须知,以远在南洋的新加坡作为文化地标参照,中国大陆人并不比美国人更了解它。把这样一部除了女主角的妈妈是中国大陆移民这一设定之外,从情节到角色都跟中国八竿子打不着的电影,默认定位为反映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故事,进而觉得它出现了偏离和位移,这其中出现错位的恐怕并非电影,而是作为观众的我们。背后的心态也值得玩味,到底是我们太自大了还是太自卑了呢?
这其中,以洋洋洒洒几千字的一篇热评《“唐人街审美”孵出了一盘左宗棠鸡》最具代表性,作者自称是巴黎一大的电影理论博士,他说“创作者对中国和亚洲极度缺乏深入了解而产生的一厢情愿单调浮夸想象”。可是,电影原著小说的作者Kevin Kwan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华人,电影中华人富豪家族就是以他家为原型;参与改编剧本的两位编剧之一Adele Lim则是地地道道的马来西亚华人,他们若是看到不明就里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电影理论博士强行把电影贴上“唐人街审美”的标签,不知会作何感想。
起初,有好莱坞片商打算买下小说改编权并把其中女主角换成白人设定。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洗白”的发生,最终Kevin Kwan仅以1美元出让了改编权,换取的条件则是对剧本的改编拥有相应的决定权。他希望能忠实地呈现新加坡华人富豪的生活状态,片中很多场景、道具和服饰都力求真实和贴近原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对场景和服饰的描写太奢华,在小说出版之前,编辑曾要求Kevin Kwan删掉一些难以置信的细节,Kevin Kwan说服了编辑:“真相比小说还要奇异。”上述用心良苦的做法到头来被说成是为了讨好异国观众,那可真是冤大头。
电影理论博士还有一处明显的会错意。“很难相信一个母语是粤语白话的南洋新加坡亿万富豪家庭会把包东北大馅儿饺子当成全家相聚的风俗习惯。这十三不靠的文化混搭或多或少还是来源于影片主创人员常年浸淫于唐人街而产生的认知错位。”而事实是,尽管电影没有像小说那样直接点明男主角一家祖上来自北京,但是从一家之主奶奶的一口京腔普通话足以作出推测(饰演者卢燕就是北京人),包饺子的传统正是奶奶传承的。还有观众觉得包饺子的情节是不是主创们春晚看多了,请问主创们到底是多没见识?当我们在想当然地觉得别人对我们存在文化隔阂时,是不是先想想自己是否对别人的了解更加隔阂呢?
再说回到电影本身。很多中国观众恐怕没有意识到电影对新加坡华人old money和new money的区分。其中的new money,也就是“新贵”们的作风,跟我国的土豪富二代们如出一辙,这些场景难免让中国观众产生代入感,进而觉得片面地突出这些特征是在丑化中国人和迎合外国人。且不说这种代入感毫无必要,这一点前面已经解释过了。重点在于,无论是女主角同学Goh Peik Lin家的欧式奢华风,还是男主角同学Bernard Tai的海上开趴(小说中提到他的父亲当初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暴富),电影对这些新贵们的粗鄙炫富方式显然持有的是批判态度。如果非要说丑化,它丑化的是某些新加坡华人,且绝对无意拿这些丑陋的真相去迎合任何外国人。
至于old money,大概可以翻译成世袭贵族,这是在中国大陆早已消逝的一个品种,电影中以男主角的家族还有他的好基友Colin Khoo的家族为代表,展现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们的生活方式融合中西(比如以西式酒会的方式来组织昙花赏会,还有世纪婚礼的浪漫桥段),是精致和优雅的。这一点,无论从住宅的建筑风格、装饰品味还是从主人们的着装气质、打扮谈吐中都可以窥见,与首先映入眼帘的新贵Goh家形成鲜明对比。除了那些表现势利与等级观念的台词,电影没有直接对old money进行批判,而是通过男主角妈妈与男女主角的冲突,来展现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说到底,无非是“重家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重自由”的个体主义价值观的纷争。
对于故事的结尾,我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一种认为男主角妈妈对女主角做出了妥协,象征着个体主义价值观的胜利,又成了故事迎合西方观众的一项证据;另一种认为女主角坚持了那么久,最后还是投入了豪华大趴中,暗示着香蕉人终究还是一颗黄心。而我则认为这样两种解读都是偏颇的,作为商业电影,它明明走的是和解与大团圆这条中规中矩的老路。妈妈最终同意了儿子的婚事,不意味着她放弃了自己坚守一辈子的价值观,她的生活方式一切照旧;而女主角不过是在接受求婚之后暂时狂欢一下,不意味着她放弃了自己与生俱来的价值观,他俩还是会回到纽约过平常人的生活。大家只是经历了一场博弈,而博弈的结果,看上去是双赢。
以上种种告诉我们,不戴有色眼镜去观看一部电影是有多难,有些人还非要把自己通过眼镜加给底片的浮色说成是影片自带的本色。对于这样一部并不涉及中国人的跨文化作品,我们本可以作为旁观者轻松看待,它就是一部虽然剧情俗套但在新时代融入了新元素的成功商业电影,它没有要丑化哪个族群也没有要迎合哪个族群。更可贵的是,它是一部完全由亚裔演员担纲并在北美创下票房纪录的电影,这种成功所带来的示范效应将会有助于消除文化隔膜,而绝不是相反。希望它不会成为昙花一现。
影片名为“疯狂有钱的亚洲人”,此处的asians应该指的是南洋亚裔及他们的international peers吧。从来自新加坡的原著作者为给外国人“科普”的东亚人种阶级分层可见一斑: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印尼华人、新加坡人、香港人、马来华人、欧亚混血、纽约和洛杉矶的美籍亚裔、康涅狄格州的美籍华人、温哥华和多伦多的加籍亚裔、悉尼和墨尔本的澳籍华人、泰国人、福布斯公园(富人区)的菲律宾人、美国出生的华人、台湾人、韩国人、中国大陆人以及普通印尼人。在这排名中,人均GDP已超越西班牙、希腊,稳坐发达国家宝座的韩国只能屈居印尼、泰国和菲律宾之后,而G3中的日本则直接被忽略了,也可能作者觉得日本已经“脱亚入欧”,需剥夺其亚洲鄙视链参赛资格。
作者的评价体系是“老钱”,而印尼华人和新加坡人毫无疑问就是作者心目中根正苗红的体面老钱,接受西方精英教育,一口纯正流利的英文,与西方水乳相融的良好关系。作者在访谈中谈到亚洲有一部分人很有钱,过得很精致,比如他的祖母早在30年代便从巴黎定制鞋子。我不知道作者如此讲是想与西方刻板印象中贫穷的亚洲人/中国人区分开吗?努力想让西方知道:看,不要把我们混为一谈,有一部分亚洲人很有钱的,我们,与来自中国大陆的“暴发户”是不同的。这个亚裔鄙视链,以及电影中人物黄皮香蕉 “outside yellow, inside white" 的文化属性,让我在惊诧之后开始了思考,这一切为何如此熟悉,感觉超越了南洋的范畴?
终于我意识到,南洋文化,和拉丁美洲,甚至非洲有着令人震惊的相似之处。在阿根廷,委内瑞拉甚至曾经的民国,衣着体面、过着优雅欧式生活的老钱不在少数。阿根廷玫瑰贝隆夫人的美貌与优雅,比宋美龄之流不知高到哪里去了,遑论南洋老钱。这些地方就像欧盟天天称呼意大利希腊为peripheral countries (边缘国家)一样,这些地方是西方体系的边缘地带。西方体系的核心在欧美,再缩小范围,则在美英法德,它们是西方政治经济和科技的中心,更是文化潮流的诞生地和标准制定者。一个人的优雅程度,学识深厚,甚至美貌和酷炫与否的评价标准完全取决于西方审美。这些边缘地带准融入了西方体系,就像二流学校的经济博士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想博顶刊编辑龙颜一悦,边缘地带的人们,甚至有钱人,身处脆弱的文化潮流净逆差国,潜意识里,仍需要靠“英国的生活方式”、“地道的美式鼻音”等等流于表面的标签来培养自信,仍然诚惶诚恐的等待英美人民对自己身份品味的认同。
影片开头杨紫琼饰演的杨夫人在外国酒店遭遇歧视而又靠金钱反杀的场景,虽大快人心,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矛盾与悲哀。观念意识的传播速度会慢于经济实力的改变,这没错,你需要有钱足够久,才能让他人意识到你不是难民,但歧视就会终结吗?加重眼影营造出深眼窝就能让人觉得你长得和白种人一样,不该被嘲笑了吗?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和文化的繁盛可能才是最后的答案。于是更加佩服日韩,有着真正科技含量的跨国巨鳄,也有自己完整体系的文化产业。日漫是多少欧美人的童年,Pokémon go能点燃一夏,冰山一角之下是深厚的文化内功;韩国Kpop再脑残肤浅,能让一巴西男子试图整容整成韩国人的样子,也算绝对成功的文化输出了。出于好奇我曾拿着迪玛希的视频问一个德国妹子,你觉得他是哪里人,妹子脱口而出“韩国,只有韩国人有这么完美的长相”,让我惊叹韩国人在欧美一部分人心中的颜霸形象。我也曾在Youtube中国脑残古偶剧下看到过菲律宾人的留言:以前觉得亚洲人都长得很丑,很有自卑感,看了这部剧之后发现原来我们亚洲人也能这么好看,很开心。
亚裔可以很酷,很好看,不一定是要通过努力模仿白人的一颦一笑。这个世界有各种值得欣赏的美,黑人超模美不美,很美,你会用“外表是黑人,内心是白人”来恭维她吗?当亚裔努力与黄种人划清界限,想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内心是白的的时候,其实就已将自己摆在了劣等的位置。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内心的富足,来自于整个族群的经济文化地位。打断自己文化的双腿,把自己塞进西方宏大叙事的边缘地带,真的就能为我们带来期待已久的平等地位吗?我们本来就不是劣等民族,我们有自己的审美和文化,我们只是还在发展。所幸的是,可能我们这代人就可以决定,这种殖民时代遗风能否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当亚洲文化涅槃重生,当亚裔不必像内心惶恐的孔乙己,总是小心翼翼怕闪了逼格的腰。
被同学拉去看该剧,多半时间还是蛮逗乐的,小部分时间强抑身上泛起的鸡皮疙瘩,最佳状态应是将其作为轻松紧凑的浪漫喜剧,不要过于分析其背景内涵。话虽这么说,可仍忍不住留下几句随感:
1. 美籍华人想象中的传统文化真是离奇古怪。南洋的老钱家庭,有几个不是三妻四妾的,怎会留给尼克来单传,又怎会冒出位一口京片子的贾母,带着大家包饺子呢。
2. 室内装潢走苏丝黄的高端妓院风。让人想起了倾城之恋里,姑妈家开的花园派对,可姑妈再怎么想讨好西人审美,也不会把祖宗象摆在正门楼梯上方吧。不过话说回来,但凡去过张弼士故居的人,也可以体谅编剧踵事增华的心态,只是开餐馆长大的,又怎能知道热带仆人们该穿白色dinner jacket呢。
3. 编剧涉及狮城的段落,都还比较到位,瑞秋选在来福士入住,在组屋吃大排档,让人觉得该剧有当地旅游局的参与。婚礼场景放在圣安德鲁堂,也拿捏的不错,只是堂内布局太奇特了(也不是Methodist),选该堂成礼的家庭,一般都会循规蹈矩,将钱留到Reception上撒。
4. 还是缺少有层次感的男角。真正代表父权威严的尼克爸爸,全场一直没有出现。其他男性角色,基本上均为脸谱类的表演,稍有些看头的凤凰男段落,给的篇幅也远远不足。这其实也不仅是该剧的问题,而与亚裔男性在美国文化的尴尬位置有关。
5. 至于津津乐道的打麻将片段,将其与色戒的麻将戏一比,便可知熊猫快餐与中餐的区别了。
6. 全剧将追求个人passion与维护家族体面对立起来,乍一看反映了两地文化的差别,只是由美籍华裔作为美式追求个人passion的文化代表,不免有些好笑。那么多华裔的经济系教授,那么多牙医,大家千奇百怪的个人passion,怎么都落到这几门职业了啊。
7. 美国不少亚裔,将该剧捧为提升亚裔影响力的剧目(开篇隐指伦敦的Savoy Hotel,也不知是作者的哪门子暗气),而以该剧为代表,也蛮有趣味的。这里非裔选的是一部科幻剧为族群翘楚,而亚裔则选了一部浓妆艳抹的炫富剧,画眉画得也太深了点儿罢。
“流星花园”的故事穿上了好莱坞的衣裳,再搭配上文化差异的看点,就让这部电影瞬间蹭上了时下政治热潮的列车,并一路高歌向前,看得老外和国外长大的华裔都乐到不行。中国人很可能不待见吧?其实索性当作爱情喜剧来看,那些该有的笑点泪点都有,别太认真,真的。
对这种左宗棠鸡式亚裔片还是接受无能...美国人你们开心就好🙄
本来小说就很烂,电影拍出来更烂。种族歧视?并没有,只不过是民主党在试探亚裔愿不愿意当左派的吉祥物而已,或者愿不愿意被利用当枪使,full Asian cast 所以必须支持?凭什么。NYT说什么你都信NYT是你妈啊。这部电影不就是在说你看我们多元吧,虽然跟真正的亚洲人没关系,但你敢不支持吗?我敢,fuck you,libertard
crazy stereotypical 核心价值观脆弱,对亚裔 二代移民 亚洲文化 和 美国文化的理解都浮于表面。故事单薄,镜头平淡无奇,过多“好看”的美食画面填塞。形式上的黄皮肤黑头发,难以掩盖其取悦白人的本质。
就是打阶级差的准灰姑娘故事,常见的爱情类型片套路而已,加一些东南亚风的配色撞文化style,以及糟糕的选Chinese歌套路,闽南话、粤语、京腔的短句乱入。没啥好看的,但也不用上升到乳化(裔)的漫天批评吧?!真要觉得自己是代表才OK么?也大可不必罢。
好莱坞版小时代。结尾毁全片,难道不应该拍两人得到杨紫琼默许后,回到纽约过舒心的中产小日子么?一下子被豪门接纳,紧接着就是纸醉金迷大爬梯,女主被富人们diss了那么久,转眼就无缝融入还无比享受,excuse me?
电影非常热闹笑点不断,背景音乐全部是华语曾经流行曲,仿佛置身于大华超市。这个电影其实不是讲亚裔的故事,而是讲有钱人的故事,我们都误会了
虽说片中的角色说自己是中国人,但里面的中国元素都是猎奇式的存在,老外眼里的所谓中国,就像演员们的长相一样,看着是东方面孔,但跟东方已经没有关系了,骨子里是彻彻底底的白人思维,中国元素就像他们说的汉语口音一样尬。疯狂的亚洲富豪家族不过就是一个戏剧噱头,最后讲的还是女性要独立,勇敢追求真爱的西方主流价值观,完完全全的白人思维,不过是换了一个亚洲的故事背景板,讲的还是灰姑娘的故事,这跟中国人有半毛钱关系吗?
俞秀莲你怎么能这么轻易就放弃!怎么不和她斗到底!中国观众不需要好莱坞大团圆!好好学学隔壁的宫斗!
Banana....专给ABC看的童话故事 难得全亚洲人Cast
郭敬明看后扼腕叹息,我的《小时代》应该晚拍几年,并主要在北美公映...
果真美国小时代,剧情脚趾都能想得到,连人物都是完全照搬美式爱情轻喜的,加上一些特有的什么“全亚洲都是我们家的”玛丽苏式意淫。都说ABC是香蕉人,这部亚洲首富应该是香蕉电影吧。影片口口声声说我们亚洲人跟你们美国人整天谈梦想不一样,结果难道不是被美国人的“梦想”洗脑了嘛?要透过皮肤颜色看本质啊,美国的少数族裔群体还有好长的路要走,这部电影,不够造成什么积极影响。还是比较喜欢看小偷家族那种Crazy Poor Asians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bunch of whites pretending to be Asian...
喜剧拍好不容易,朱浩伟这个片子就是证明。情节不可信,剪辑不连贯,very loud,所有的服装装饰道具台词都俗不可耐,太符合外国人对中国新贵的印象。除了奥卡菲娜值得推荐之外,一无是处。根本不能和Joy Luck Club相提并论。
8012年了还在拍灰姑娘的故事……琼瑶70年代三厅电影随便找一部重新英语配音的感觉。但主流院线+全亚裔阵容真的不容易。我,一个bored broke Asian. 杨紫琼好美。
更像是1918年的北京上海有钱大家族(金粉世家了),想了半天男主长得像谁,名字到了嘴边就是出不来,搜了好久“香港演员 浓眉”当然毫无成果,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意识到是吕良伟啦!
白人电影只需要讲好一个故事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为何要苛求这部片去represent亚洲文化的所有复杂性?男女主确实是路人般的感情线 以及为了迎合美国观众而去exoticize&caricature亚洲文化 但是 《喜福会》后25年来第一部全亚洲卡司的major studio电影 很多insider梗只有亚洲人才能理解(我还向同事解释了麻将那一幕的隐喻)能看到自己人出现在大银幕上 以及制作方对多元尽量的表现 和strong female leads 真的很激动人心 真的很重要 pet peeve可以暂时停一停 先来celebrate 支持票房吧 才有机会看到更多亚洲故事
what a 烂片,从第一幕到最后一直有种说不出的刻意违和和闹心感,如果不是别人买票我绝对不会去看的。老实港除了硬加的元素以外,not really Asian,虽然Asian本身也是个复杂的话题,如同其他任何race/identity
核心还是一个套路的爱情故事,真爱打破一切壁垒,幸福大团圆,类似的剧情可以套用在各种场景,且已经套用在太多场景。只不过这次的全亚班,才让影片更有话题性。影片好在娱乐性应用合理,适当的炫富,有趣的配角,和一些文化差异梗。但也仅限于此吧,常规好莱坞娱乐片。而且有些设定其实还是挺刻板的。
打麻将只聊天不好好打牌是对牌友的不尊重....感谢这部电影,这是近年来第一部完全亚裔阵容的好莱坞电影(上一部是 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1993)。电影用一个更西化的背景(新加坡)希望改变对亚洲人(尤其中国人)刻板印象(不够有魅力),从这个角度它是成功的。虽然没有陷入到(中国电影常犯的这样错误)流水展示纸醉金迷生活,但本质上还是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导向,潜意识中还是有亚洲人“不懂拒绝”的设置,对于海外华人的文化传承上看,早年所保留的传统已经和目前的习惯有所不同,这大概也会是是否对电影认同的一种困扰吧(本片美国上映期间将有英语发音汉语字幕场,欢迎中国人来影院看.....)